雷霆赏金猎人天赋:银丝千缕玉中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3:07:55

来石狮年头不少,对她的热爱不亚于本地人,但说实话,对这个巴掌大的城市了解却不多,人口、地域面积等这些许有限所知也基本上来自第三方介绍。具体点的如名胜古迹之类,听说的加上去过的,也是屈指可数:著名的黄金海岸,仔细一算,平均两年半去一次,人们千里奔赴只为一睹盛况的蚶江泼水节,作为半个“老石狮”的我也只是只闻其名不见其景。至于其他同样为本地人津津乐道的虎岫寺、姑嫂塔等景点,说得过一点,连方位都不清楚!这还罢了,甚至走离家门远一点就找不到北。常常不敢以一口纯正的石狮口音麻烦警察同志,怕被取笑,只好打电话向妻求救,不过也免不了被骂“痴”。迷糊至此,不可不谓为痴人,我还是有自知之明的。

   衣食住行,生活本质。日常生活有妻照料,除了“痴”于行,样样都好。特别是在吃着方面,本人倒是精得不得了。妻手艺不低,家中顿顿香气萦绕。而且由于工作关系,经常陪客户吃饭,石狮大小酒家的菜不敢说百分百吃过,但最少也有百分之七八十。吃过多样菜,练就一条挑剔又敏感的味蕾,别人品酒品茶,我品菜,即使“品”味还不到专业级别,但看色知味,猜其出自哪家哪人手艺往往八九不离十。

但,美中不足,或可称之为遗憾的是,石狮本地地道小吃却没吃过多少。搜肠刮肚也罗列不了几样。义兴甜粿见过一次;田螺肉碗糕如果不是朋友纠正,我还一直认为是一道荤菜;石狮烧肉粽,由于本人不喜米食,都不曾想过要尝试;永宁煎包买过一回,不过回来时同事说并非正宗。土豆仁(花生)汤、海蛎煎、牛肉羹之类,妻经常做,但不知算不算地道。

诸如此类“不曾尝试”的理由举不胜举。早些前,异地友人来访,偶有问及石狮特色,没听过的,我只能支吾了事,了解一点的,也只能草草敷衍。现在网络发达了,想要什么上网小搜便一目了然,应付这些亲朋时不时的“石狮小吃知识考核”,我已能侃侃而谈,直到对方一脸神往才觉言语祸己,急忙岔开话题转移注意,倘遇到死皮赖脸非要一吃方休之人只好请本地朋友代为指引。不过却也有一样小吃,我吃过的次数绝对不少,而且百吃不厌,那就是有着“银丝千缕玉中镶”、 “龙须珍珠粥”之称的面线糊。

要说面线糊,还得从它的来源开始说起。据说清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来到了一个叫做罗甲村的小村庄。那时正值粮食短缺的时候,村民全都穷得揭不开锅。为此村民急得是团团转,实在想不出要弄什么吃的来招待皇帝。乾隆在一秀才家门口下了轿,村里人都替秀才捏了把汗。秀才的妻子急中生智,在墙角找到一些往年丰收时啃剩的猪骨头和鱼剌,洗后下锅熬出一碗汤,又去柜子里扫出一把面线碎和一把木薯粉,和着就做出了一碗面线糊。乾隆吃后,感觉味道非常鲜美,马上问这“龙须珍珠粥”是用什么做的?秀才妻子立即大胆回答,这是祖传秘方,用上等面线和特等精制地瓜粉加工而成。皇上大大赏赐了这个巧媳妇,面线糊的做法也就这样传开来,风靡泉厦台等地。

面线糊,作为闽南一道老少皆知的风味小吃,泉州每个县市区都有,但本人觉得味道最为地道的是在晋江、南安、石狮三地。这三个地方的面线糊做法差不多一致,风行程度也差不多。在这三地,经常可以看到开着奔驰宝马的老板们卷着裤管,蹲在路边捧着一碗热腾腾的面线糊吃得满头大汗。可以说,在有面线糊的地方,贫富之间似乎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分。记得有次在石狮振狮路附近的一个摊子上,曾看到一副这样的场景:当剩下一根油条,又被一个水泥工抢先了一步,一位晚来一步的白领巴巴的眼神犹如贪吃的小孩,嘴巴嘎嘎好久才小声地开口:“兄弟,能不能让我一半?我出一半钱?”当时,我一位宁德来的朋友看得目瞪口呆!“卷着裤管蹲在路边已经够不体面了,居然还求人分食,这不可不谓之奇观啊!闽南特有奇观!”是的,闽南人对于面线糊,就像日本人对寿司,欧洲人对奶酪,俄罗斯人对优特加,都有一种近乎固执的偏爱,富人卷裤管、蹲路边与人分食的现象只能发生在这里。

也许大家觉得奇怪,为什么我所写的这个场景会发生在这种不起眼的小摊中,在这里,我可以肯定地讲,这种情景就会发生在这里,而且也只会发生在这里,这个原因就在于面线糊的做法以及其最佳佑配食品有着紧密的相联关系。

一碗成功的面线糊的标准是:糊中面线烧煮得软而不烂,长短适中而无有屑碎之感,所以,面线品质的选择及其重要;糊汤清而不稀,晃而不溅,入口有浓稠感,下喉滑而不腻,因此,掌握勾芡技巧非常关键。配料上,芹菜末大葱花要切得细,且不能炒过或使其失去水分,保证绝对新鲜以便匀洒面糊中能立即泌出香味;萝卜切成小片,涮去苦味,不能太生更不能太熟,没用萝卜而用榨菜丝代替也可以,以清脆的咀嚼时能嘎叽作响者为佳,且必须得洗去咸酸辣之类的腌制残留。荤配料上,新鲜的猪大肠、鸡蛋加上香料精心做成的卤肠卤蛋是最为传统也是最受欢迎的两道佐料。众所皆知,猪大肠是最不易煮烂的东西,有些人为了求快而用高压锅炖,但快是快了,香料味却不能彻底渗透到大肠中。因此,成功的卤大肠做法应该在煤炉上细火慢炖炖而成。卤蛋的做法相对比较简单,但要做到入味也不容易。除卤肠卤蛋之外,现在,为了增加食客的可选择性,加上闽南外来日益增加,人多口味杂,为了迎合新进面线糊喜爱者,面线糊配料丰富了许多,如蛋炒蛏肉、炸带鱼、鱼肉羹等,但是,量增加了,质可不能降低,新增种类做法照样各有讲究,如,腰花不能爆炒,要慢炒出汁;如,带鱼不能 鲜炸而是要腌制一段时间后再入油等等之类讲究数不胜数。

就是因为从糊汤本身到佐料,面线糊的做法不仅烦瑞而且制作时间长,可谓耗力耗时,商店酒家等因空间时间成本高,很难做得出一碗好的面线糊,他们给食客的不外乎就是现做现卖的面线汤罢了。本人在石狮美食街就曾遇到过这样的事:外地朋友到访,我一连两天热情款待,友人大呼身心俱腻。于是约其到美食街一家食店,指名要面线糊。老板主佐料一下放,叮叮当当不到五分钟,一份热气腾腾的煮面线就摆在我面前,两人唯有苦笑而回。

倒是那老年人经营的路边小摊,因为没有店面人工成本的压力,时间也相对比较宽裕,加上有一手流传了几辈子的技术,他们煮出了糊才正正宗宗,才可称为地道。

面线糊以糊为主,佐料只为增味,因此面线糊的食用方式不能叫 “吃”,而是“喝”。特别是在寒冷季节的早上或夜晚,端上一碗热气腾腾的面线糊 “西里呼噜”一气喝完,直至满头大汗,那真是人生一大快事。

有喝没吃不成餐,说到面线糊,那就不得不提到它的两个黄金搭档:油条、包夹肉了。

油条倒是到处都有,不用多解释,包夹肉这道食品,外来人就比较不了解,它也是闽南一道风味小吃,有点像北方的肉夹膜,不过北方的肉夹膜的外皮为馒头,基本上没有加糖等之类的调味品。闽南的包夹肉的“包”,为中间夹花生糖或芝麻糖的大包,吃时,用手撕开,往中间加入猪腿肉、蔬菜、茶树菇之类菜肴,再合起来吃,甜中有咸成中有甜别有一番风味。

       有了“包夹肉”和面线糊的闽南,一切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