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霆战机晶核怎么激活:科学网—当代科学中心科学传播走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6:32:21
□本报记者 朱广清 “早于1851年世界博览会创办,科技馆的历史可追溯至200年前。19世纪下半叶,自然历史与自然科学博物馆拔地而起,科技馆亦在世界许多地方应运而生……”5月16日~17日,北京科技周重点活动“2010中美科技馆馆长论坛”在中国科技馆举办,美国康奈尔大学科学传播专业教授布鲁斯·莱温斯坦在这里讲述“科普的历史”,而演讲者们探讨得更多的是当代科学中心科学传播走向的问题。 当代科技馆 正逐步走向公众科学中心 “我历来赞同‘科学中心’这一称谓,它凸显出公众从事科学活动的功能,具有更强的时代性。这里并非仅有科学展陈,还有更加丰富的内容与形式;而且,‘中心’具有带动与辐射功能。”中国自然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原中国科协副主席徐善衍在题为《科技馆的时代特征》的演讲中提出,当代科技馆正逐步走向公众科学中心。 徐善衍说,以往科技馆太注重知识点的传播,缺乏科学知识交叉性与系统性、综合性、整体性的传播;更缺乏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整体环境中认识科学发展与技术应用。当代科技馆的内容建设和价值目标正逐步走向这样一种定位,即从单纯传播科学知识向追求科学内涵发展,强调科学技术与人文关怀进一步融合。 徐善衍指出,传统的科技博物馆,大多仅展示工业化过程中一些历史遗存;后来的科技馆,其展教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教科书的翻版;而当代科学中心这一公众自由参与的科技活动场所,不仅要引导公众认知科学原理、探讨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过程,更要鼓励公众带着问题来这里学习、咨询、讨论、参加培训。这里应设有培养公众学习并掌握不同类型基本技能的科技工作室,有展示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创造与发明的区域;这里还要为公众适时提供国内外科技发展动态信息、资料查阅以及网上服务等。与此同时,科学中心不应囿于其建筑体内活动,还应将科学传播工作延伸至社区、学校、农村。 美国科学中心的探索模式 与政府合作,评估科技政策的社会价值 “我们非常关注‘参与’这个概念,在科学技术应用于社会的政策决策中,公众应参与进来,而政策决策者应重视公众关注的问题与价值选择。此中,科技馆或科学中心起到桥梁作用。”美国波士顿科技馆高级副总裁拉里·贝尔演讲的题目是《公众科学参与和科学政策》。 贝尔进一步介绍说,波士顿科技馆采取公众与科技界对话等形式,促进公众与科学家双向互动,帮助公众对科学事件和科学问题作出合理判断,明了科学技术应用中有可能出现的“陷阱”。 贝尔说,10年前,波士顿科技馆在其展览中心建设一个当代科技中心,主要关注当今科技发展趋势。当时,美国政府投入很多资金支持纳米技术研发,科技界亦有很多研究成果,然而公众不知什么是纳米。波士顿科技馆接受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资助,联合14个博物馆建成一个全国资源共享的纳米非正规科学教育网络,并举办一系列科普活动,诸如纳米日、纳米科学实验,以及在全国巡展等。 目前,波士顿科技馆正在建设生命科学新展区,并将其分割为16个不同功能的区域。在这里,公众可利用数据库提问,譬如,每走一步路能消耗多少卡路里?这里能实现人机对话、实时互动。这里还可讨论一些科技问题的社会价值,例如市场上出售的含糖饮料特别是软饮料,其各项指标是否应由政府部门检测? 贝尔强调,波士顿科技馆建设的目标,是创造一个公众参与的科学评估体系,由政府支持公众了解国家科技发展政策,探讨未来科学发展走向。 与学校合作,创造跨时间与跨学科学习环境 “学校与科学中心之间的合作,我们称之为正规教育与非正规科学教育的合作。这里有两大目标:其一,激发孩子们学习科学的兴趣;其二,提升教师科学教育能力。”美国旧金山探索馆非正规学术培训中心主管布莱文·贝文演讲的题目是《学校与科学中心有效合作策略》。 贝文说,20世纪60年代,正值美国学校课程改革年代。旧金山探索馆自1969年建馆起,即非常注重与学校之间建立合作关系。她说,过去10年间,人们逐步认识到科学中心与学校合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科学育人战略。丰富的学习与研究资源、跨时间与跨学科的学习环境——科学中心具有不可替代作用。 “我们与美国植物园有个合作项目,旨在创造条件帮助中学生完成毕业设计,纽约有约1/3的中学生参与。他们在博物馆花很多时间观察动植物习性,以掌握第一手资料研究问题。譬如,土壤生存条件相同,为什么有些植物最终会比其他植物长得更高、更大?我们还帮助这些学生组织有其家庭成员参加的‘科学之夜’活动,让他们的父母对他们的毕业设计提出建议,同时扩大科学活动的社会影响力。”贝文说。 据介绍,旧金山探索馆科学教育基地有个为期4年的项目,针对9年制15岁的学生选择一些科学课程,他们学科学的同时亦了解到如何教科学,他们与年龄更小一些的孩子们探讨,对无家可归的孩子给予特别关注……而在路易斯,所有的中学毕业生都有机会进入大学学习。 与社区合作,“科学解说”直击公众关注点 “根据非正规科学教育作用的分析,公众对科学理解的程度,决定他们对整个世界的观点。心理学家告诉我们:通过人与人面对面的语言交流,能帮助我们更多地了解我们的互动对象。科学是通用语言,代表真理。科学家应关注公众关注的问题,由此我们将科学带出科学中心,融入社区。”美国亚利桑那科学中心科学解说主管劳拉·马丁在作题为《未来的科学中心》的演讲时说。 马丁说,亚利桑那科学中心与大学研究人员联合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社区人群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其教育水平、收入水平不同,然而人们似乎对科学存有某种程度的兴趣;土著人无法说英语,可他们希望以自身能理解的语言了解科学。她说:“我们认为‘科学解说’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便到社区了解人们对此持何种态度,社区的人们觉得‘科学解说’比其他科学教育的效果好得多。于是我们的展项和活动更加贴近社区居民的关注点,诸如气候变化特别是极端天气对不同城市意味着不同的自然灾害,气候条件对当地作物究竟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等。‘科学解说’以其讲故事又探讨问题的传播形式,取代了人们不愿接受的‘科学唠叨’。” 马丁说,亚利桑那科学中心还开发出一种科普小课本赠予贫困社区的成年人,其中有非常多的优惠券,他们可持此参观科学中心。 与电视媒体合作,打开科学殿堂之门 美国双子城公共电视台科学节目主管理查德·哈德森演讲的题目是《科技馆与公众电视合作模式》。哈德森说:“三四年前,美国的科技馆与电视媒体合作制成专题片,尔后在美国国家电视台和学习网络上播放,帮助孩子们认知科学,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们采用的模式是青少年参与科学实验的真实情景。例如在旧金山探索馆,我们让孩子们动手做一些实验,就像高校的大学生在实验室工作一样。在‘纳米技术如何运用于生活’这个专题中,首先是作调查:有两个女孩子采访哈佛大学教授,请他描述纳米到底有多大,纳米技术在人们生活中有何应用;然后作很多研究,其中有对蝴蝶翅膀细节的分析,即不同蝴蝶翅膀上那么多的色素是怎么匹配的,探究纳米结构中不同色素怎样变化,这样就可让孩子们真正了解纳米技术的奥秘所在。”哈德森说。 在“受力”专题研究中,双子城公共电视台与合作者一起,组织孩子们在当地的一个游乐场乘过山车,然后分析过山车在空间不同方位的受力情况。同样是这一专题研究,组织者还要求孩子们分析水滴在叶子中受力的情况等。 哈德森强调,为了吸引更多的年轻观众,必须保障这种情景演示非常生动,加之融入不同的音乐元素,这些是这种科学传播模式成功的秘诀。 去科学中心 “共度家庭时刻”渐成时尚 “我们了解参观科学中心的人群吗?”美国鲁宾弗里特科学中心馆长杰弗瑞·克尔什,在其演讲中介绍由他领导的科学中心于2007年至2008年在圣地亚哥的一项调查研究情况,其中两个有趣的现象值得关注。 其一,44%的受访者表示:到科学中心是为“共度家庭时刻”。克尔什说,在美国,家人共同出游是家庭活动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当今时代,人们繁忙无暇,家人团聚不是简单的事情,四成多参观者来科学中心是为家庭团聚,这正在成为一种社会时尚。 其二,47%的受访者每年4次来科学中心参观学习,克尔什称他们为这里的核心游客,即对科学非常感兴趣的人,而这些人一般都受过高等教育。 克尔什进一步介绍说,参与上述调查研究的受访者共计1.42万名,他们是来自4个国家50个科技馆的游客,其中90%来自美国。调查表明,人们期望科学中心在改变世界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北京科学中心 “错位创新”规划的理念 “作为未来北京市大型公共科技文化设施之一,北京科学中心的规划与建设将站在世界城市的高度,代表首都形象,最终建成‘服务青少年群体的公益性社会科普教育基地’。”北京市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田小平,向与会者介绍《北京科学中心建设理念与规划》。 田小平说,北京科学中心是在中国科技馆老馆原有建筑上改造建设的。在地理位置上,它位于京城北三环路与中轴路交会处,距中国科技馆新馆直线距离不足5公里。作为全国文化、科技、教育中心,北京坐落着百余座高水平的博物馆与各类专题馆,可谓场馆林立。加之中国科技馆珠玉在前,由此,“错位创新”成为北京科学中心的首选,亦是唯一的选择。 如何实现“错位创新”?田小平说,突出首都特色是实现“错位”互补的最佳选择;而首都最大的特色是丰富的科技资源,包括高校与在京科研院所资源、企业资源、国际资源。他说,首都地区高校集中,国家重点实验室林立,在京工作的数百名院士占全国院士总人数的近60%;财富全球500强企业中,有近300家在京开展业务,其中很多企业不仅拥有高端研发水平,是前沿科技的拥有者和使用者,且热心科普公益事业;此外,首都是国际交往的窗口,高端国际学术和科技交流频繁,是信息和成果的会聚地。 基于以上对首都特色和资源的分析,北京科学中心功能规划吸纳了一系列突出首都科技资源优势的展项与教育举措,包括创建院士工作站,邀请院士、专家同公众“零距离”接触;设立创新工作站,采取与企业共建模式,将企业最新研发的科技成果及未来概念设计展示给公众等。 田小平说:“北京科学中心将展陈目标定位于前沿科技,其中包括基础科学中的前沿问题、应用技术中的高新技术和社会发展中的科技事件;将展陈主题脉络确定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永恒命题,即‘三生’——生命、生存、生活。” 田小平强调,通常,前沿科技在人们心中的印象是艰涩难懂、远离公众生活,由此,科技展陈手段与形式创新,对科学中心建设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 “2010中美科技馆馆长论坛”由北京市科协、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共同主办;17位外方嘉宾、10多位中方专家作了主题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