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诺数怎么求:《潍坊市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12:50:57
《潍坊市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上)
更新时间:2011年1月26日 点击次数:777
前    言蓝色经济是开发、利用、保护海洋以及与之相关联的各类经济活动的总和,具有海洋的、开放的、生态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海洋经济、临海经济、涉海经济。承载蓝色经济发展的经济区,是以海洋、临港、涉海产业发达为特征,以科学开发海洋资源与保护环境为导向,以区域优势产业为特色,以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协调发展为前提,具有较强综合竞争力的经济功能区。占地球面积70%的海洋,蕴藏着丰富的资源,也是国际贸易的主要通道。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陆地资源的不断枯竭,人们对海洋的认识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国家把目光投向海洋。开发、利用、管理和保护海洋,实施海洋发展战略,在新一轮国际海洋竞争中抢占先机,加快拓展发展空间,已经成为沿海国家的重要国策。海洋在全球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海洋经济成为推动世界经济格局调整的强大力量。以海洋经济为主体的蓝色经济作为经济新型业态,不断引领着科技创新的前沿,促进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蓝色经济区建设,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更好地把握发展机遇;有利于拓展国民经济发展空间和引领产业发展方向,培植新的经济增长极;有利于加强海洋资源综合利用和生态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2009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山东考察工作时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指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2009年10月,胡锦涛总书记再次视察山东时强调要建设好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2010年,国务院批示同意在山东省、浙江省、广东省开展我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工作。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也明确要求“发展海洋经济”。根据胡锦涛总书记的指示精神,省委、省政府迅速作出了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战略部署,全面启动了有关工作。2011年1月4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标志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为全面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重要指示以及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加快推进转方式、调结构,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以蓝色经济为引领,在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和北部沿海开发上求突破”和“加快重点区域发展,确保实现滨海开发投入的新突破”,为我市蓝色经济区规划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动力。本规划主要依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改革发展试点工作方案》和《中共潍坊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及中央和省、市关于加快转方式、调结构的一系列部署。在编写过程中,学习借鉴了国务院批复的长江三角洲、天津滨海新区、辽宁沿海经济带等区域发展规划。本规划范围为潍坊市所辖海域及陆域全部,陆域面积1.61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400平方公里。规划期限为2011年至2020年,“十二五”期间(2011—2015年)作为规划的重点。《规划》由前言和七章构成,第一章,机遇与挑战,全面分析了我市蓝色经济区建设的战略优势、发展基础和面临的挑战;第二章,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提出了我市蓝色经济区建设的指导思想、发展原则、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第三章,空间布局,确定了海陆一体化发展总体格局;第四章,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了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等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内容;第五章,产业发展,确定了重点发展的蓝色高端产业集群;第六章,资源环境,提出了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强化海洋灾害防治等建设任务;第七章,保障措施,从自主创新、体制改革、对外开放、打造环境、推进机制等方面,提出了推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重点措施。
第一章 机遇与挑战第一节 战略优势我市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主体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主体区连接内陆联动区的枢纽,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同时,我市还是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的四个城市之一,寒亭区、寿光市、昌邑市是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重点开发区域。在国家和山东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中,面临两个国家战略和一个省级战略叠加的重大机遇,拥有争取上级政策资源、深化区域合作的优越平台。具体分析,主要优势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区位优势明显。我市位于山东半岛中部,渤海莱州湾南畔,是东部沿海开放城市之一。东邻青烟威经济比较发达地区,西接济南都市圈,南与鲁南经济带相连,北靠京津冀都市圈和环渤海经济圈,承东启西,联通南北,地理区位条件十分优越。土地资源丰富。我市北部沿海地区土地后备资源得天独厚,咸淡水分界线以北面积达2657平方公里,其中盐田和荒地903平方公里。另有近1400平方公里浅海和447平方公里滩涂,其中高涂面积200平方公里。随着沿海防潮堤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土地后备资源还将逐步增加。在国家严控土地利用的形势下,丰富的建设用地资源为北部沿海大规模开发建设提供了广阔空间,具有吸引要素聚集、发展海洋经济的独特优势。海洋生物、能矿资源富集。近海海洋生物种类繁多,鱼、虾、蟹、贝、藻等资源丰富,是全国著名的“贝类之乡”,海洋渔业产量多年来位居全省前列。海洋矿产资源富集,已发现矿产资源58种,12种储量居全省首位。其中,地下卤水静储量60亿立方米,居全国首位;探明发现5个含油气区,储量达12亿吨。境内有大中型水库25座,其中全省最大的峡山水库库容量达14亿立方米。地热资源、海上风能开发潜力大,潮汐能、波浪能等海洋新能源储量丰富。海洋资源种类较多,禀赋较高,开发潜力巨大,适宜发展现代渔业、海洋生物、海洋能源矿产、海洋化工、滨海旅游等产业。海洋人文资源底蕴深厚。潍坊是东夷文化发祥地,古时对山东半岛文化影响深远,至今与东部沿海经济联系密切。海洋捕捞是沿海一带的重要经济活动,海洋文化在我市有较深的根基。三千年前的周朝,北部沿海就有“煮海为盐”之说,盐业生产工艺已相当成熟,规模初具。春秋战国时期,食盐就成为支撑齐国强盛的重要战略资源。清代乾隆年间,昌邑建立“富国盐场”,为当时全国12大盐场之一。寿光双王城盐业遗址群入选200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羊口盐场是建国初期国家重点项目,潍坊纯碱厂是“七五”期间国家进口替代战略的重点项目,以海盐和“两碱”为代表的海洋化工产业在国内外占有重要地位。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海洋文化。丰富的海洋人文资源,有利于发展海洋文化产业、促进经济文化融合、提升发展软实力。第二节 发展基础多年来,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上级一系列决策部署,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干事创业,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特别是近年来,把北部沿海开发作为全市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采取强有力措施推进滨海新城建设,积极培育海洋优势产业,取得了明显成效,为我市蓝色经济区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综合支撑能力较强。我市产业体系比较健全,已形成以汽车、机械装备、纺织服装、电子信息、海洋化工、石油化工、新型建材、生物医药、食品加工、造纸包装等十大产业为主体,产业布局合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农业产业化水平较高,是全国重要的粮食、蔬菜、禽肉等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基地。商贸、金融、保险、商务服务、信息、现代物流、旅游等服务业快速发展。2010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10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完成202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958亿元。拥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省级76家和6家省级重点实验室,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2.86%。良好的经济实力和产业基础为蓝色经济区建设提供了强力支撑。北部沿海开发势头强劲。经过前几轮的开发,我市北部沿海地区已形成了较好的发展基础。特别是2005年以来,市委、市政府抓住国家推动环渤海地区开发建设的机遇,启动了新一轮北部沿海开发。随着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市委、市政府把北部沿海作为全市科学投入、跨越发展的最大战略空间,举全市之力加快开发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北部沿海地区已累计投入1100亿元,配套面积355平方公里。2010年,该区域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7.5亿元,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413亿元。在加快产业发展的同时,滨海新城建设全面启动,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于2010年4月升格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快速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海洋产业加快发展。2010年,全市海洋产业生产总值达到810亿元,同比增长25%,占全市GDP的26.1%。以森达美集团、海化集团、弘润石化、潍柴大机等骨干企业为龙头,带动了海洋化工、石油化工、海洋装备制造、海洋生物医药等现代海洋产业发展。主导产品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全市年产原盐1500万吨,占全国的1/4;纯碱300万吨,占全国的1/6;工业用溴素10万吨,占全国的90%左右。2010年,全市渔业总产值达到178亿元,增长22.1%;水产品总产量达到45.8万吨。海洋生物、海洋环保、海洋新能源、滨海旅游等高技术和新兴产业发展迅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海洋产业体系。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我市境内有青银、潍莱、荣乌等多条高速公路和胶济、胶新、大莱龙、益羊、青临五条铁路,公路通车里程达2.3万公里,被列为国家公路交通运输主枢纽城市。长深高速、潍日高速,德大铁路、黄大铁路、潍日铁路、潍坊城际铁路、朐沂铁路正在规划建设。潍坊港是国家一类开放口岸,货物吞吐量突破1500万吨。潍坊机场已开通至北京、上海、广州、厦门、海口等多条航线,是全国四大航空邮件处理中心之一、山东省航空货运枢纽,潍坊机场搬迁列入国家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电力、水利、通讯等设施完备,为蓝色经济区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随着沿海防护堤、疏港公路、潍坊港万吨级码头等一批重大项目投入使用,基础设施的支撑条件进一步改善。第三节 面临挑战我市发展蓝色经济,优势条件很多,机遇前所未有,但也面临许多挑战和压力。从国际上看,100多个沿海国家正在抓紧开发利用海洋,以争夺海洋资源、控制海洋空间为主要特征的市场、技术、人才竞争将更加激烈。从国内看,新一轮蓝色经济发展浪潮兴起,由南向北,沿海各省均着力抢占海洋经济发展制高点,谋求全国发展大局中的重要地位。省内周边地市都在抢抓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机遇,采取各具特色的发展举措,竞争激烈,形势逼人。我市发展蓝色经济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具体体现在:一是海岸线短,海洋经济特征不够明显。海洋产业布局主要集中在北部沿海一带,而北部沿海地区城市建设、生态建设等发展相对滞后,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难以对广阔腹地形成辐射带动,海陆统筹压力较大。二是海洋经济总量偏小,产业比较单一。全市海洋主要产业产值总量偏小,只占全省的11%,与青岛、烟台、日照相比,差距较大。石油化工、盐化工、海洋装备制造业发展已形成一定规模,走在全省、全国前列,但海洋生物医药、海洋交通运输物流、海洋文化旅游等产业发展相对薄弱。三是海洋产业发展层次偏低,骨干企业较少。海洋、涉海、临港产业中高科技企业较少,带动能力强的骨干企业较少,蓝色高端产业和产品比例偏低,海洋优势产业带动能力不强。四是海洋科技人才不足。全市仅有1家省级及以上专业海洋产业科研机构,没有院士和国家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高层次的海洋科技人才也极为短缺,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五是沿海地区生态环境面临较大压力。我市北部沿海地区生态环境较为脆弱,淡水资源相对贫乏,风暴潮威胁较大,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相对粗放,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任务繁重。
第二章 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第一节 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充分发挥蓝色经济区前沿城市的主体作用,以做大做强海洋经济为目标,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北部沿海为主战场,以陆域经济为依托,坚持全面融入、海陆统筹,坚持突出特色、发挥优势,坚持有所作为、奋力突破,集约优势资源要素,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加快提升蓝色经济的规模和水平,建设现代高端产业体系,努力把潍坊打造成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科学发展与先行试点的重要区域,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第二节 发展原则根据蓝色经济的内涵要求,结合我市实际,蓝色经济区建设遵循的原则是:坚持高端引领,科技支撑。以科技进步推动蓝色经济发展,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蓝色经济、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以高端产业和传统产业高端化引领全市产业上档升级,提升蓝色经济核心竞争力。坚持沿海带动,海陆一体。把北部沿海地区作为全市蓝色经济发展的主战场,把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全市蓝色经济发展的桥头堡和先行区、示范区,迅速壮大规模,提升档次,形成辐射带动能力。把海洋与陆地整体谋划,形成沿海带动、沿海与内陆互动、海陆一体发展的格局。坚持生态优先,产业联动。始终把生态建设、低碳环保作为蓝色经济区建设的一项重点内容,特别在北部沿海地区,强化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提高节能环保水平,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把海洋产业与临海、涉海产业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推进,实现海洋经济与相关产业的配套联动发展。坚持改革开放,培育优势。加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力度,形成有利于蓝色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扩大对外开放,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融入国际国内市场,在推进改革开放中开辟新的发展空间、培育新的产业体系,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和园区。第三节 战略定位在战略定位上,要立足我市区位条件、发展基础和资源禀赋,着力打造“一城、五基地、一极”。“一城”,即滨海新城。建设渤海南岸独具魅力的现代化滨海新城,打造引领服务北部沿海发展的核心。顺应工业化、城镇化大趋势,立足于推动产业聚集,强化城市功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努力打造设施配套、功能完备、产业发达、生态良好、宜业宜居、充满创新活力的科技型、生态型、人文型城市组团,成为与中心城区相互呼应、错位发展的次中心。“五基地”,即以蓝色经济为引领,以海洋和临海、涉海产业为纽带,打造竞争力强、在国际上有影响、全国重要的特色化工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新兴产业基地、现代物流基地和科教创新基地。立足现有海洋化工和石油化工产业基础,整合盐化工、溴化工、镁化工和石油化工等资源,纵向精深发展,横向联合重组,加快优化升级,形成上下游一体化、网络化的循环经济体系,建成以油盐化工产品接续利用为主要特色的化工产业基地。发挥人才、技术、市场等方面的优势,以现有龙头企业为骨干,拓展船舶、汽车、机床等机械装备产业链条,重塑“动力城”品牌,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最大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实施重点突破战略,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着重在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和声光电等领域加快规模扩张和产业提升,使重点领域新兴产业的开发、应用和产业化水平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成具有独特优势和竞争力的新兴产业基地。立足我市区位特点,发挥交通枢纽优势,加快发展海洋物流业,逐步形成现代物流一体化综合运输体系,将我市打造成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物流基地。立足服务海洋经济发展,充分发挥职业教育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大型职业教育和科技创新,依托潍坊滨海科教创新园区,建设集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科研开发、成果转化于一体的“产学研”园区,建成全国最大、可辐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环渤海地区的科教创新基地。“一极”,即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陆统筹发展的主要增长极之一。加快发展壮大我市海洋产业、临港产业、涉海产业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海洋化工、石油化工、机械装备、电子信息、现代物流等产业集群,形成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若干千亿级产业链条,增强优势产业和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在转方式、调结构中实现跨越发展。第四节 发展目标我市蓝色经济区建设总的目标是:到2020年,海洋经济持续壮大,海洋产业蓬勃发展,海洋生产总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逐年提高,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一极。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重点领域科技创新能力达到国内或世界先进水平,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到70%以上。开放型经济水平大幅度提高,成为全省参与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重要力量。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各项指标超过国家生态市标准,全市城镇化率达到70%。海陆统筹发展的优势更加凸显,具有潍坊特色的蓝色经济体系基本建立,全市综合经济实力和竞争力在全省的位次明显前移,成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及环渤海地区最具活力、最具影响力的城市之一。今后五年,即到“十二五”末,达到以下目标:蓝色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650亿元,年均增长12%;地方财政收入达到406亿元,年均增长15%。其中,沿海市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800亿元,占全市的比重达到30%以上;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10亿元,年均增长25%以上。海洋经济比重进一步提高,临海、涉海经济加快膨胀规模。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基本建立。现代产业体系不断完善,产业竞争力显著提升,海洋主要产业产值达到200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0%以上。海洋渔业、海洋化工、石油化工等海洋优势产业带动能力明显增强,海洋生物、海洋能源、海洋新材料等海洋新兴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海洋经济综合效益显著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全市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完善,主要行业建立国内一流的研发平台,科技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基本建成,海洋科研机构和海洋类高校达到5家,培养引进200名高层次海洋专业技术人才,从事海洋科技研发和生产的工程技术人员达到1万人。新增国家级涉海创新平台3家、省级涉海创新平台15家。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海陆生态建设和污染治理取得显著成效,重点海洋生态功能区得到有效保护和修复。万元GDP能耗累计降低15%以上,重点海域主要污染物排海量削减10%,大部分近岸海域环境达到较清洁海域要求。海洋类自然保护区新增10个,全市海防林总面积达到16万亩,林木覆盖率达到40%。海洋物种、环境、岸线资源等得到有效保护。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全市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力争实现翻番。城乡一体化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全市城镇化率达到60%以上。基本建立起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与社会和谐程度明显提高。
第三章 空间布局根据蓝色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潜力,统筹考虑经济、城镇、人口分布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等多方面因素,着眼于加快形成海陆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我市蓝色经济区发展的总体布局为“一带、一体、两翼、多点”。“一带”,即把北部沿海地区作为全市海洋产业和临港、涉海产业的隆起带和核心带动带。“一体”,即以中心城区和寿光、昌邑、安丘、昌乐、潍坊滨海五个“卫星城”组团形成的半小时经济圈,作为全市蓝色高端产业发展的引领主体。“两翼”,即以诸城-高密组团和青州-临朐组团为两翼。“多点”,即各县市区和重点园区围绕蓝色经济发展,发挥优势,整合资源,突出特色,全面向蓝色经济和高端产业转型,形成对蓝色经济区建设的多点支撑。第一节 滨海发展带把以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中心,寿光滨海经济开发区、昌邑滨海经济开发区为两翼的北部沿海地区作为蓝色经济发展的最大空间,加快建设我市滨海经济新区。利用黄河三角洲开发的优势环境,发挥临海、临港和土地资源优势,加快扩展总量、调优增量,重点发展海洋化工、石油化工、海洋装备制造、海洋交通物流、海洋生物医药、滨海农牧业等海洋产业,建设装备制造、石油炼化、临港物流、新型能源等海洋高端产业基地,配套建设海洋经济示范园区,引领示范全市蓝色经济区建设,着力打造蓝色经济发展的主战区、新兴高端产业的聚集区、黄河三角洲开发的先行区、全市科学发展的示范区。国家级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北部沿海科学发展的核心区域,全面加快“一城四园”规划建设。把滨海新城放在突出位置,按照现代化新城区的定位,高标准推进四个功能区规划建设,以希望城理念建设科教创新区,打造环渤海地区一流的蓝色高端产业科教基地;以太阳城理念建设中央商务区,打造半岛蓝色经济区具有影响力的高端商务聚集区;以幸福城理念建设高档商住区,着力打造滨海生态宜居区;以欢乐海理念建设滨海旅游度假区,打造潍坊“蓝色逍遥游”特色旅游品牌和国内知名的滨海休闲旅游目的地;同时加强学校、医院、商业网点等城乡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人口承载和容纳能力,提升综合服务功能和服务水平。先进制造业产业园,加快形成长链条、大配套能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制造业高地;生态化工产业园,以循环经济理念突出发展海洋化工、石油化工,实现油盐化工一体化,打造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特色化工基地;绿色能源产业园,实施一批起点高、投资规模大、战略周期长的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项目;海港物流园,以潍坊港为依托,高起点、大容量发展港口物流业。到2015年,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00亿元,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长20%以上;滨海新城完成港口、道路、供水、供电、通讯等主要基础设施配套,人口达到60万左右,基本形成城市框架、具备城市功能。到2020年,初步建成海洋经济综合实力强、产业集群完善、城市规模适中、生态环境宜人的现代化滨海新城市,形成港口、产业和新城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寿光滨海经济开发区,加快对现有产业园区的整合提升,统筹沿海空间布局和产业分布,重点发展临港工业园、渤海化工园和侯镇工业园,大力培植海洋精细化工、石油装备、船舶制造和临港工业、新型能源等500亿级产业基地。昌邑滨海经济开发区,加快发展下营、柳疃、龙池三个园区,重点发展石油炼化、机械制造、医药、纺织服装、新能源等产业。到2015年,建成两个千亿级工业产业基地、一个千万吨规模的物流基地和一个20亿千瓦时规模的绿色能源基地。北部沿海各功能园区,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加快推进园区内道路、水、电、通讯、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园区综合配套服务功能,为承接产业转移和项目引进创造便利条件。突出强化统筹发展的能力,着力打破行政区划界限,科学划分园区功能,促进更多特色产业、资源要素和关联企业集聚,形成企业簇群功能区域。第二节 中心城市组团发展主体中心城市半小时经济圈在推进南部峡山生态经济发展区、北部潍坊滨海区、东部潍坊高新区、西部鲁东物流区、中部中心商务区“五大板块”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东扩西延”,各组团实现相向发展,逐步实现城市、经济、交通、环保一体化发展,形成东跨潍河,西达昌乐,南至峡山,北到潍坊滨海的大城市框架。着重发挥潍坊高新区科研开发与产业化、潍坊滨海区先进制造业快速发展、中心城区银行保险商务等现代服务业聚集以及现代物流枢纽的优势,加快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高端产业为主体,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引领全市高新技术和高端服务业发展,为全市蓝色经济发展提供金融、科技、人才、商务服务等方面的支撑。到2015年,中心城区人口达到180万人,建成区面积达到180平方公里,力争使潍坊成为较大市。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建设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为目标,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特色化、集群化发展,努力在电声器件、发动机、半导体照明等领域形成具有较大规模和国际影响力的高端产业集群,成为全市高端产业发展的聚集区、先行区、示范区。到2015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1500亿元,培育30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50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奎文区,加快金融街核心商务区、中部商贸商务区、南部城市经济发展区、北部现代商住区“四大功能区”建设,努力建成全市蓝色高端产业的升级示范区。潍城区,重点推动中心城区、安顺新区、潍城经济开发区、“两山一湖”生态经济区、白浪绿洲生态发展区“一城四区”建设,打造辐射省内外的现代物流强区及潍坊中心城区西部蓝色高端产业发展高地。坊子区,着力抓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重点发展电子元器件、精密线材、光电子三大主导产业,打造千亿级电子元器件研发生产基地。寒亭区和潍坊经济开发区,借助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城的辐射带动,大力发展以蓝色高端为特征的先进制造业、现代物流业、文化旅游业等,建成市区北部的先进制造业、文化旅游业基地。潍坊出口加工区,加快申报国家综合保税区,打造国际物流、加工贸易中心。峡山生态经济发展区,重点发展高效生态有机农业和水生态旅游业。安丘市,按照“三区四园”发展布局,打造全国著名的农业示范化基地和全省有影响的低碳工业示范园区。昌乐县,重点抓好科技工业园、现代物流园等园区建设,建成全国著名珠宝生产加工基地、全国最大的禽肉生产基地和全国一流的煤矿综采设备生产、海洋防腐新材料、电动车产业基地。第三节 诸城-高密组团和青州-临朐组团发展侧翼诸城-高密组团,作为东南侧翼,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龙头城市青岛和鲁南临港产业带的主体城市日照紧密相连,经济互补性、关联性强,发展蓝色经济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在与中心城市及北部沿海互动发展的基础上,既可接受青岛辐射,又可面向黄海发展,充分借助青岛港、日照港两个亿吨级大港,发挥腹地支撑作用,规划建设一批海洋经济、临港经济特色示范园区,积极承接沿海地区企业扩张、产业转移,着力发展临港物流、海洋装备制造和新能源等产业。诸城市,重点推进“十大工业园区”和“十大服务业园区”建设,打造全国著名的汽车及零部件生产基地、现代水产品精深加工园区和全省纺织服装、文化旅游集散地。高密市,重点建设光伏产业园、豪迈装备产业园等9个投资过十亿元的园区,打造国家级标准化自然生态养殖基地和全省著名的光伏发电、机械制造基地。青州-临朐组团,作为西南侧翼,背靠内陆鲁中腹地,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主体区与联动区的连接点。充分发挥劳动力富集、土地广阔、生态环境优美等综合优势,加强与鲁西、鲁南经济带的产业连接,加快融入海洋产业体系,重点发展工程机械、海洋生物、现代农业、文化旅游等产业。青州市,重点推进南部文化产业园区、北部经济开发区等“五区”建设,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后花园和服务基地。临朐县,抓好工业园区、旅游发展区等“四区”建设,建成全国著名的铝型材加工基地和全省知名的海洋生物产业基地、休闲旅游集散地。第四节 特色园区发展多点各开发区和特色园区,坚持海陆统筹、海陆一体发展。内陆各县市区立足发挥自身优势,找准在蓝色经济区建设中的位置,加快调整发展战略和产业发展规划,以发展涉海产业为重点,积极承接周边沿海城市和北部沿海地区的辐射延伸,引进和发展一批服务蓝色经济的涉海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加快迈向海洋经济新市场。各县市区用3-5年时间,确立2-3个蓝色经济发展板块,加快形成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竞争力较强的产业聚集区。引导省级以上开发区以及各重点特色园区,集中向主导产业明确、关联企业集聚、综合配套能力较为完备的方向发展,着力增强园区研发创新功能和高端服务功能。尽快培育做大一批龙头项目,带动相关配套企业发展,培育配套程度高、专业协作好的高端产业集群,提高集约发展水平。对一批各具特色、功能凸显、后劲较强的特色园区,进一步完善综合服务功能,立足发挥自身优势,不断促进园区功能升级,更好地发挥产业承载和聚集能力,增强对蓝色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
第四章 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统筹重大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着力构建快捷畅通的交通网络体系、配套完善的水利设施体系、安全清洁的能源保障体系和资源共享的信息网络体系,加快建设和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增强对蓝色经济发展的保障能力。第一节 港口建设依据港口岸线资源分布,根据“一主两辅、功能互补、扬长避短、错位发展”的原则,在适合建港的潍坊北部沿海岸线打造以潍坊港中港区为主体,东港区(昌邑下营)、西港区(寿光羊口)为两翼的港区分布格局。中港区,加快整合现有港口和码头资源,加快万吨级以上码头建设,增强吞吐能力,建设以通用散杂泊位、油品专用泊位、集装箱泊位、客货滚装泊位为主,级次规模合理的码头,扩大和完善港口功能。到2015年,建成14个万吨级以上的通用泊位、油品和液化品专用泊位、客货滚装泊位和港口辅助岸线,完成码头后方配套仓储区、辅建区建设,成为拉动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西港区,作为中港区的辅助港区,是中港区泊位功能的必要补充,建设1000至5000吨级小型泊位,重点发展临港造船产业,结合羊口货站适当提高海铁联运规模,成为寿光北部的物流通道出海口。同时开辟小清河内河港口,结合小清河湿地旅游休闲项目的开发,在原有渔业码头的基础上,建设以渔家乐为主题的“渔人码头”。东港区,重点建设小型专业化的业主码头和渔船码头,是中港区的补充,主要服务昌邑市区域经济,加快建设航道及防波挡沙堤,形成港区环抱的良好避风港湾,建设5000至1万吨级泊位4个,尽快形成港口通过能力,带动周边临港经济和渔业经济区的发展。到2015年,全市港口生产性泊位达到67个,码头通过能力达到4300万吨,拥有码头岸线10500米,货物吞吐量突破5000万吨。潍坊中心渔港和羊口、下营渔港成为海洋水产品流通基地和船用物资补给基地。到2020年,力争货物吞吐量达到1亿吨,建成内外贸并举、设施完善、功能齐全、服务一流的综合性、现代化港口,力争跻身省内一流港口行列。第二节 公路、铁路、航空设施建设公路。规划建设“二纵四横一绕”高速公路和“九纵八横十连”国、省道普通干线公路网和“五环”中心城区环城快速道路网。加快疏港高速公路、潍日高速、长深高速、环渤海高等级公路、潍莱高速西延伸至济南潍坊段、青银高速潍坊城区段等重点项目建设。到2015年,全市国、省道公路通车里程达到3000公里,新建改造农村公路5000公里。到2020年,高速公路网、国、省道普通干线公路网、中心城区环城道路网全部建成,进一步巩固我市在全省公路行业中的领先地位。铁路。扩大铁路网规模、完善铁路网结构、增加铁路里程,提高铁路对蓝色经济发展的支撑保障作用。加快推进潍坊至滨海城际铁路、滨海至东营城际铁路、滨海至诸城铁路、德大铁路、黄大铁路、寿平铁路、疏港铁路、朐沂铁路、大莱龙铁路改造等项目建设。到2015年,初步建成“三横三纵”的铁路网络,实现与青烟威城际高速铁路的连接。到2020年,以服务潍坊港口、滨海新城为重点,以加快建设境内南北铁路运输通道、有效联接辖区各市县、对接国家铁路线为目标,形成布局合理、运输能力充分、衔接顺畅的现代铁路运输体系。航空。加快对机场现有基础设施的改造和建设,积极引进新型大型客机,大力发展支线航空,提高客运能力,到2015年,争取新开辟航空客运航线4-6条,客运航线达到8条以上,每周70个航班以上,年客运吞吐量达到25万人次。积极开辟其它货邮专线,加快航空物流园区和配套设施建设,到2015年,潍坊机场年货邮吞吐量达到3万吨,实现航空口岸开放。完成潍坊新机场的搬迁、选址的可行性论证并开工建设,为潍坊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航空运输基础。到2020年,力争达到年客运吞吐量5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5万吨的支线机场规模,新机场迁建取得实质性进展。交通基础设施重点工程
港口建设:潍坊港扩建、寿光港建设、昌邑下营新港建设等项目。
公路建设:潍日高速、长深高速、青银高速潍坊城区段、潍坊港疏港高速、森达美港东引堤改造工程等项目。
铁路建设:疏港铁路、城际铁路、德大铁路、黄大铁路、滨诸铁路、大莱龙铁路潍坊段、寿平铁路等项目。
航空建设:潍坊机场搬迁项目。
客运枢纽:潍坊滨海交通枢纽、潍坊客运东站、潍坊交通客运中心、潍坊客运西站等项目。第三节 水利、电力、管道设施建设水利设施。以保障水资源供给为重点,搞好水资源开发利用、防洪减灾、节约用水工程建设,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规划建设高密胶河中游孟家沟水库、诸城石泉水库、寿光双王城水库、昌邑渔尔堡平原水库,完成引冶入潍、高密市李家庄水库扩容等工程。新建、改建一批河道拦河坝(闸),增强河道的蓄水能力。加快胶东输水配套工程建设,充分接纳利用长江、黄河水资源。加强水库加固、河道治理和灌区改造等工程建设,搞好潍河、弥河、白浪河、小清河等骨干河道综合治理,提高防洪减灾和排碱供水能力。到2015年,全市供水能力进一步提高,基本满足生产、生活和环境用水需要。电力设施。优化发展燃煤火电,加快30万千瓦级燃煤机组改造提升,重点搞好山东神华国华寿光发电厂建设。支持建设30万千瓦及以上热电联产机组,在潍坊城区、高密、诸城、青州等地规划建设30万千瓦高效燃烧供热机组。加快推进海上和山区风电建设,重点推进国电海上风电、大唐风电、神华国华风电等项目建设。加快电网智能化改造,提升电网智能化水平。到2015年,市内燃煤火电装机容量达到620万千瓦,新能源发电和余能发电总装机达到210万千瓦,接受市外来电300万千瓦,500KV变电站达到5座,220KV变电站达到41座。管道设施。优化能源结构,提高利用效率,多渠道、多途径增加能源供给。加快油气管网建设,增强资源供应保障能力,满足现有炼化企业扩大产能的需求。重点建设烟台西港区至淄博输油管道、黄岛至潍坊输油管道、莱州至昌邑输油管道、渤海油田至滨海海上输油管道。加强东营、鲁皖、泰青威等输油输气管道管理和安全保护,提高管道综合运输能力。到2015年,原油输送能力达到4000万吨,天然气输送能力达到23亿立方米。水利、电力、管道设施重点工程
水利:北部水网工程、北部沿海防潮大坝工程、潍河治理工程、平原水库建设工程、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白浪河下游综合治理项目、青州市宏源公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弥河综合治理工程、安丘全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建设县等项目。
电力:国电滨海风电、城区2×30万千瓦热电厂、山东神华国华寿光发电厂、昌邑太阳能发电、滨海太阳能发电厂、诸城国华风力发电、大唐高密2×30万千瓦热电厂、诸城2×30万千瓦热电厂、神华国华临朐风电、青州国电热电联产、大唐昌邑风电场工程等项目。
管道:莱州至昌邑输油管道、黄岛至潍坊重质液体化工原料输送管道、渤海油田至滨海海上输油管道等项目。第四节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学校、医院、道路、供水、供气、公共交通、垃圾处理等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人口承载和容纳能力,提升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为蓝色经济发展打造一流硬件设施。加快推进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重点园区内水、电、道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园区综合服务功能,为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和项目引进创造便利条件。城市基础设施重点工程
白浪河湿地体育公园、潍坊市区西部热源厂建设、城区道路综合改造、宝通街跨潍州路与鸢飞路立交桥工程、东外环东移杨瓦路扩建工程等项目。第五节 信息化建设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进程。加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全方位、深层次推进文化教育、科学技术、医疗卫生、民政事业、社会保障、城市管理、公共安全等各领域信息化,构建一体化的共享型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加快建设“数字潍坊”。加快建设宽带城域网和接入网,实施电子政务、电子商务、数字社区等工程,实现信息资源的整合、综合开发和共享。进一步完善通信设施网络,加快“无线城市”建设和面向多媒体通信的宽带传输网络建设,加快“三网融合”。加快建设覆盖沿海海域的海上通信系统,构建起北部沿海无线通信综合网络。加快信息化在现代产业体系中的应用,实施企业信息化示范工程,提升企业装备智能化水平,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第五章 产业发展坚持高端高质高效产业发展方向,以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以发展现代蓝色产业集群为重点,以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方向,突出园区、基地、企业和品牌载体作用,全力打造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成长性的现代蓝色高端产业集群。第一节 优势产业集群一、海洋化工产业。以中海油海化、昌邑海天生物等大型企业集团为龙头,引导海洋化工产业向园区和产业带集聚发展,培育壮大盐化工、溴化工、苦卤化工、精细化工等系列产品,形成以两碱、溴素为主导,以碱、溴延伸产品为基础的高度关联、互为依托、滚动增值的海洋化工循环经济产业链,提高海洋化工国际竞争力。到2015年,海洋化工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00亿元,利税85亿元,建成全国最大、产品技术和工艺装备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海洋化工产品基地。原盐及盐化工,控制卤水资源开采,稳定原盐生产规模,加快多品种食盐及衍生盐产品的科研开发。今后10年,原盐产量稳定在1500万吨左右,培育一批年产销量过百万吨、具有综合优势的大型盐业企业。纯碱氯碱,推进纯碱、烧碱产品结构调整,提高重质纯碱和离子膜烧碱的比例,开发两碱精深加工产品。纯碱、烧碱生产能力稳步发展,就地深加工率达到50%以上,重质纯碱的比例达到80%以上,离子膜烧碱比重达到80%以上。溴素及溴化工,按照以盐定溴的原则,控制溴素产量在10万吨左右。大力开发溴化工新产品,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大力发展高纯无机溴化物、溴系阻燃剂、医药中间体、农药中间体、染料中间体和感光材料等溴系列精细化工产品,进一步提高溴素深加工率,加快形成技术优势和品牌优势。二、石油化工产业。依托中海油海化、弘润石化、昌邑石化等骨干企业,重点发展石油精细化学品、新型高分子材料等,建设具有国际化水平的石油化工产业集群。促进盐化工和石油化工两大产业有机结合,推进中海油海化集团油盐化工产品接续利用等重大循环项目建设,着力发展一批精、专、特、新化工产品,建成国内竞争力强的特色化工产业示范基地。加快弘润油田物流园区建设,争取建成国家石化和原油储备基地。力争5年内全市石化装置年综合加工能力达到4000万吨,打造成千亿级石化产业链。三、机械装备制造业。以成套装备制造为主攻方向,突出船舶修造、汽车及零部件、工程装备制造三大重点,提高核心零部件加工制造和系统集成的整体水平。把提高海洋装备制造业水平作为优先发展的重点,加速推进装备自主化、高端化、集成化,把我市打造成全省特色鲜明的现代海洋装备制造业基地。船舶修造业,立足建设特色修造船基地和船舶动力基地,加强研发设计能力,加快重大修造船和船舶零部件项目建设,重点发展散货船、油船、远洋渔船、集装箱船、客滚船等产品,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船舶配套能力。通过引进合作、自主开发等方式,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邮轮设计制造。到2015年,船舶修造厂发展到15家以上,年修造能力达到200万吨,实现产值100亿元,船用动力配套能力达到7500KW。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以潍柴动力、福田诸城汽车、凯马汽车、荣昊汽车等企业为龙头,突破关键技术、关键零部件研发及产业化。依托北汽福田新能源汽车、比德文动力、广生新能源等骨干企业,加快新能源汽车研发生产,培育电动、混合动力、锂离子电动电池等一批整车和配套产业的自主化品牌,积极争取新能源汽车基地列入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到2015年,整车产能超过百万辆,形成从零部件到整车的千亿级完整产业链条。工程装备制造业,大力发展大功率柴油机、煤矿机械、大型工程装备、海洋机械装备等,重点发展以海洋装备零部件配套生产为主的海洋工程装备,突破海洋石油钻机、风力发电机组、临港机械装备等大型成套设备,促进装备制造业向集群化、信息化、服务个性化和产品高新技术化发展。到2020年,力争将我市机械装备制造业打造成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支柱产业之一。四、先进制造业。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相融合,抓住设计、制造、管理、流通四个环节,运用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大力改造传统产业、传统工艺装备、传统生产方式,促进传统产业高端化。纺织服装,以骨干企业为龙头,重点发展西服、运动休闲服装、家居用品、棉纺织品等系列产品,延伸产品和服务增值链条。到201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500亿元。特种钢材,在控制总量、淘汰落后的基础上,加快产业布局调整,优化产品结构,促进企业重组联合,着力发展高附加值的优质钢铁产品,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到2015年,全市特钢高端产品比重达到70%以上,形成千亿级产业链条。食品加工,发挥我市独特的农副产品资源优势,提升蔬菜、畜禽、乳制品等加工水平,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积极发展海洋产品深加工,加快突破海洋保健食品研发生产,开发海洋健康食品。健全食品质量安全体系,规划建设食品安全示范基地,提高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水平,构筑多样化食品加工体系,打造千亿级绿色食品产业链。造纸包装,加快调整优化造纸原料和产品结构,加快推进林纸一体化工程,重点发展铜版纸、轻涂纸、玻璃纸等高端纸品,积极开发优质新闻纸和印刷书写纸等品种,建成北方地区重要的生活用纸生产基地和国内最优的特种纸生产基地。优势产业集群重点工程
海洋化工产业:山东海天生物年产100万吨纯碱、寿光默锐化学卤水高值化综合利用、滨海海龙康富特年产8000吨工业活性氧化镁、昌邑泉鑫化工年产1万吨YH-001高效油田化学品、山东海澜化工年产16万吨硝酸钠、山东大地盐化氯碱树脂、山东银鹰化纤有限公司纤维素醚等项目。
石油化工产业:中海油潍坊石化盐化一体化基地建设、潍坊弘润石化助剂有限公司年产1000万吨原油深加工、昌邑石化扩产改造、山东东方宏业化工有限公司年产100万吨液化气深加工、寿光鲁清防水建材年产50万吨液化气生产丙烯、山东新永辉年产40万吨液化气芳构化、山东博斯腾醇业有限公司年产22.5万吨丁辛醇、福润化工年产10万吨聚烯烃汽车专用料、高密建滔化工有限公司年产6万吨四溴双酚A生产等项目。
机械装备制造业:
——船舶修造。潍柴大功率船用柴油机及配套产业基地、寿光羊口30万吨级船舶制造基地、潍柴动力万匹马力发动机铸锻、滨海15万吨/年修造船、诸城优尼特3000艘游艇生产、坊子瑞智游艇组装、诸城石龙阀门3万吨/年大型船舶铸件等项目。
——汽车及零部件制造。北汽福田新能源轿车项目、滨海瑞驰汽车超级平台及新能源整车生产、诸城汽车产业园、滨海汽车工业园、山东荣昊汽车产业园、诸城北汽福田扩产技改、青州江淮汽车年产30万台轻型载货汽车、昌乐比德文产业园改扩建、寿光凯马年产20万辆载货汽车、高新盛瑞传动8档自动变速器(8AT)产业化、安丘三源铝业年产10万吨铝合金汽车板、诸城龙都瑞麟祥汽车空调压缩机及系统总成等项目。
——工程装备制造。诸城装备制造产业园、高密豪迈科技工业园、潍柴动力大功率柴油机技术改造试验中心建设以及T项目、高密鲁重年产2000台(套)高档重型数控机床、坊子航空工业园、坊子福田雷沃扩产、山东起重机厂有限公司大型港口装卸设备、山东山工年产3万台工程机械变速箱、潍柴动力液压件生产基地、高密惠影科技传媒数字电影放映一体机、安丘华动铸造公司铸造中心及总装基地、山东瑞其能年产1000套永磁直驱风力发电机组、安丘铁塔工业园年产5万吨风力塔架、青州兆瓦级永磁直驱大型风力发电机、诸城电控内燃机及大型施工机械关键零部件生产、山东正发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数控船用阀门及风力发电设备配件加工、昌乐中铁铁塔加工、寿光墨龙石油机械有限公司高端石油装备等项目。
先进制造业:
——纺织服装。诸城新郎年产200万套西装、安丘海龙博莱特化纤园年产2万吨高模低缩浸胶涤纶帆布、高密银鹰化纤粘胶短纤维生产、诸城德利源年产3万吨高档汉麻纱线、昌邑华晨悦胜20万锭高档精梳及年产500万米高档服装面料、山东桑莎制衣集团有限公司高档服装工业园二期等项目。
——特种钢材。寿光巨能集团年产100万吨石油管材、青州鲁星无缝钢管热处理及石油套管生产线、滨海坚龙特种不锈钢泵阀等项目。
——食品加工。昌邑新昌年产10万吨禽肉熟食、诸城得利斯年产20万吨高档肉制品、青州上海天容肉制品2万吨肉制品及1.5万吨豆制品加工、安丘出口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寿光巨能金玉米年产15000吨氨基酸添加剂、临朐伊利日产1000吨液态奶冷饮复合加工、山东亚太中慧集团有限公司肉鸡屠宰及深加工、山东光大牧业肉鸭产品深加工、山东健元春集团年产10万吨保健食品、诸城高端食品安全示范区、经济区华裕实业优质海产FD食品等项目。
——造纸包装。寿光晨鸣集团造纸、寒亭恒安纸业扩产、昌乐世纪阳光包装印刷、昌乐新迈纸业年产50万吨涂布白面牛卡纸板等项目。第二节 战略性新兴产业按照转方式、调结构的要求,把战略性新兴产业放到优先发展的位置,以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新信息等产业为重点,集中培育一批具有高成长性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到2015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0%,培育100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点新兴产业领军企业,建设形成10个创新能力较强的新兴产业聚集区(基地)。到2020年,新兴产业发展形成比较完善的体系,竞争力进一步提升,所占比重大幅提高,成为我市工业经济发展新的强力引擎。一、新能源产业。围绕优化能源结构,完善能源综合保障体系,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鼓励发展利用可再生能源的技术和设备,打造胶东半岛新能源产业基地。到2015年,新能源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00亿元;力争到2020年,成为我市主导产业之一。风能,鼓励发展风力发电机、塔架、风叶等产品,加快推进风电设备制造本地化,重点组织实施瑞其能、青能动力、五洲风电等项目建设,做大做强风电制造业,推动风能装备和应用快速发展。太阳能,加快培植和壮大太阳能光伏电池及其配套产业,重点发展能耗低的晶体硅太阳能电池和薄膜太阳能电池,尽快形成规模化,扩大示范推广应用,推进并网发电。加快太阳能利用与建筑一体化步伐,积极开发标准化、通用型太阳能系统组件,引导发展太阳能热水器等配套产品。生物质能,鼓励发展以秸秆、林业三剩物为燃料的生物质能电厂,积极发展生物柴油、生物乙醇等替代能源。鼓励大型沼气工程建设,促进沼气发电、沼气工业应用,全面推行户用沼气及农村沼气工程建设。地热能,积极研发推广地源和水源热泵技术,大力发展热泵空调、无机超导热管和地热测评软件等产品。加快开发应用能满足环保和水资源保护要求的地热供暖、供水等技术。二、新材料产业。按照“复合化、高性能化、多功能化、低成本化”的要求,重点围绕海洋、电子、机械等领域,集中优势资源,加大对海洋新材料、高分子材料、特种纤维材料的研发,进一步提高新材料产业的技术水平和规模,把我市建成全省重要的新材料产业基地。海洋新材料,加强对海洋系列产品新材料的研究与开发,形成海洋新材料产业集群,打造重要的海洋新材料研发与生产基地。高分子材料,以节能、轻量化、环保型、长寿命高分子材料及复合材料为重点,发展精深加工产品和配套产品,提高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特种纤维材料,大力发展功能性纤维、差别化纤维、甲壳素纤维等,建成全省最大的粘胶生产基地。到2015年,新材料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00亿元;到2020年,成为我市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新医药与生物产业。加强医药和生物领域的技术研发,实现产业关键技术和重要产品研制的新突破,促进农林生物、生物医药、生物制造、海洋生物等产业规模化发展。海洋医药及生物制品,坚持开发海洋生物技术与培育海洋生物产业相结合,培植一批具有较强自主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把我市建成国内一流的海洋生物科技与产业基地,带动海洋生物产业规模化、基地化、品牌化发展。生物医药,大力发展生物诊断试剂、中药制剂、基因干扰素、特殊原料药中间体和生物疫苗等高端产品,加快推进生物医药产业化。突出治疗性药物的开发,并逐步向生物芯片等高科技领域发展,将我市建成全国最大的生物诊断试剂生产基地、国内重要的生物医药研发生产基地。到2015年,力争新医药及生物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0亿元;到2020年,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名牌企业和产品。四、新信息产业。把握新信息技术发展方向,积极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提高工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重点发展光电子、电声器件、软件业、物联网等新兴产业。到2015年,新信息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00亿元;到2020年,力争在部分领域达到全国领先水平。光电子,依托歌尔声学、中微光电子、浪潮华光等重点企业,重点发展平板显示、激光器、光电探测器、光传输和光传感设备、微光机电系统等产品,尽快形成产业化生产。大力发展光通信系统和光通信模块。电声器件,发展高端驻极体传声器、扬声器和高保真耳机等产品,加快新一代数字式电声器件、高档汽车音响、多媒体音频产品等研发和产业化,进一步延伸完善产业链。软件业,依托潍坊、寿光、高密等软件园,大力发展软件研发、设计、外包等,建设具有较强影响力的软件研发生产基地。加快研发工业软件、中间件和基础软件产品,支持发展以呼叫中心、编码外包、动漫代工、工程设计、数据处理外包等为重点的IT服务外包。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以及互联网增值服务业,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商贸流通领域的应用。物联网,积极推进芯片、传感器、读写器具、系统集成、网络服务为主的物联网产业链建设。加快推进物联网技术在公共与食品安全、现代物流、畜牧、农产品、旅游、智能交通、环境保护、工业监测等领域的推广应用。五、节能环保产业。节能装备,推广节水工艺技术、燃煤工业锅炉节能技术、余热余能利用技术和装备、节电技术和装备等,积极研发节能产品、节能机电装备、节油设备等。环保设备,重点研发水污染防治技术、空气污染防治技术和固体废物处理技术,加快发展城市污水处理成套设备、空气污染物控制和削减设备、废水处理和烟气排放在线监测成套设备等产品。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及装备,积极发展低碳产品加工制造、静脉产业科技开发技术。加快推广建筑材料综合利用技术,着力提高废旧物品回收利用技术水平,积极引导资源循环利用。到2015年,节能环保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00亿元,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节能环保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到2020年,节能环保技术得到广泛应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基本使用节能环保设备和工艺。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工程
新能源产业:宇骏(潍坊)太阳能硅片和薄膜太阳能、山东(高密)太阳能光伏产业园、滨海绿色能源产业园、高密天利达500MW太阳能电池、经济区节能产业园、寿光新龙电化集团年产1500吨多晶硅、寿光鲁丽生物质能年产10万千瓦时发电、诸城盛德LED绿色照明产品、高新广生新能源、山东禄禧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新能源、青州龙济能源科技有限公司300MWCIGS薄膜太阳能电池、安丘低碳制造业聚集区等项目。
新材料产业:北京艾尔豪斯膜式技术有限公司膜结构技术产业化项目、临朐盈珂海洋高分子生物材料、山东日科化学年产15万吨塑料改性高效增韧剂、山东乐化集团海洋防腐新材料、山东美晨科技有限公司高分子弹性体产业化、山东阳光泰利科技有限公司年产2500万件改性复合树脂材料产品建设、诸城纳菲尔电磁集流体纳米薄膜加工、诸城福润高分子塑料制品、安丘金鸿年产2000吨高性能反应烧结碳化硅结构陶瓷、安丘海龙博莱特年产1万吨航空用芳纶及芳纶复合帘子布、坊子华美年产1000吨高技术常压烧结碳化硅陶瓷制品、昌邑同大海岛新材料年产生态超纤高仿真面料300万米扩建、寒亭亚星化工新材料、临朐蓝帆新材料有限公司年产130亿支医用手套生产线、青州BOPET双向拉伸薄膜生产、英科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山东英科医疗制品等项目。
新医药与生物产业:寿光默锐化学沿海滩涂耐盐能源作物生物化工产业链、诸城生物医药产业园、滨海华春药业产业基地、诸城信得科技生化制药、高密康地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物酶生产基地、寿光联盟天力药业3万吨异维C钠、山东家园染料有限公司年产13万吨医药中间体、山东元鸣生物科技10万吨葡萄糖、山东圣力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抗癌新药骨核肽和生物一类西药九肽生产、高新北京绿色金可生物潍坊产业化基地、高新区生物医药加速器等项目。
新信息产业:歌尔声学新型光电子、浪潮集团低成本功率型LED外延及芯片产业化、坊子英特射频辨识系统生产、潍坊软件园、山东(坊子)电子元器件产业园、寿光软件园、山东金源勤上光电集团LED项目、高新区歌尔光电产业园、潍城金鼎物联科技有限公司物联网产业示范基地等项目。
生态环保产业:潍坊节能环保科技产业园、安丘节能环保产业基地、高密康达环保生态园、山东恒涛节能环保有限公司工业瓷釉和回转式搪瓷换热器、寿光齐民思节能减排技术改造、昌乐赛奥工贸有限公司30万吨资源节约和环保型氮肥装置建设等项目。第三节 现代服务业以扩大总量、优化结构、增强素质、提高层次为重点,全面提升服务业发展的规模和水平。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42%以上,力争达到45%。到2020年,现代服务业继续快速发展,占GDP的比重进一步提升。一、现代物流业。发挥潍坊区位和交通优势,立足鲁中、鲁西南货物和本地商品物流市场需求,以大型物流园区、大型物流企业为依托,以信息化为支撑,建成外联国际物流体系、内接国内物流网络的开放型现代物流体系,形成以海带陆、内外联动的物流业发展格局。依托重大交通枢纽改造提升,规划建设一批现代物流园区、大宗商品集散地,加快推进鲁东物流中心、临港物流园区建设,积极培育大型现代海洋运输与物流企业集团,积极鼓励发展第三方、第四方物流。大力发展海洋产品物流配送、连锁经营、特种经营等新型物流业态。到2015年,全市实现物流总额16800亿元。到2020年,物流总额进一步提高,建成5-10家全国知名的物流企业。二、文化旅游业。着眼于建设全市大旅游格局,统筹全市旅游资源,打造旅游精品线路,使沿海地区滨海旅游与中心城区文化民俗游、南部山区山水风光游互动发展,构建区域一体化旅游。重点打造滨海休闲度假、旅游会展、山水休闲、民俗体验、地质奇观、宗教观光、生态农业等综合性旅游度假区。全面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进潍坊滨海科教创新园区和国家级海洋经济技师学院建设,把我市建成山东半岛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和环渤海建设人才培养基地。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海洋竞技体育和海洋健身体育,突出抓好滨海风筝冲浪等特色海上运动。加快建设创意功能区域,引进知名动漫创意设计制作企业、技术和人才,建设动漫产业基地,做大做强动漫产业。三、金融保险业。以建设金融名市和金融强市为目标,着力完善金融机构体系、要素金融市场体系、扶持政策体系、服务监管体系和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国内最具活力的金融创新中心、具有鲜明特色的金融后台服务中心和金融资源聚集区、金融生态环境示范区。大力发展村镇银行,引进股份制银行。加快引进和发展融资租赁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和证券公司,积极开发服务海洋经济发展的金融和保险产品。四、科技信息服务业。以科技孵化业、技术贸易服务业、科技风险投资业等为发展重点,实现科技服务业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和服务产业化。推进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企业信息化、农业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等建设,促进各种信息网络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打造区域性科技信息服务中心。大力发展信息技术外包、业务流程外包、动漫创意外包,支持服务外包企业申请国际资质认证、发展离岸外包业务、培育自主品牌,提高企业承接服务外包的能力和水平。加快培育涉海业务中介组织,大力发展海事代理、海洋环保等新兴商务服务业。现代服务业重点工程
现代物流业:滨海海港物流园、潍坊滨海交通物流园、鲁东物流中心、山东晟绮疏港国际物流、寒亭区北海医药食品物流园、临朐高档铝型材集散中心、诸城山东头临港物流产业园、诸城辛兴临港物流园、高密胶河疏港物流园、奎文区广潍汽车文化博览园、青州港天物流园扩建、昌乐农产品交易中心、寿光港临港物流园、诸城青岛临港物流园、高密朝阳铁运物流园、山东中晨物流中心、青州黄楼花卉综合批发市场、青州花卉保税区、寿光蔬菜出口保税物流园区、青州日照港集装箱园区、昌邑临港物流中心、经济区雨润冷链物流基地、寒亭区中凯兴业贸易广场及创业孵化基地、奎文区南下河水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高新区潍柴动力物流中心、寒亭区潍县萝卜绿色瓜果科研开发及物流园、临朐中国豪德江北物流城、坊子区北方国际物流中心等项目。
文化旅游业:滨海旅游度假区、滨海国际影视城、杨家埠民俗文化旅游开发、潍城区十笏园文化街区、诸城白垩纪恐龙地质公园、霍氏(寿光)国际划艇俱乐部、坊茨小镇开发、坊子九龙生态园、昌乐寿阳山旅游度假区、青州西南山区生态旅游综合开发、青州云门山生态文化旅游度假区综合开发、临朐沂山旅游开发、昌乐月亮湾影视文化产业园、安丘青云国际旅游度假区建设、潍州文化创意产业园、滨海区中国名酒博物馆、高新区中动文化传媒动漫基地、奎文区盈福广场动漫产业基地、昌乐中国农业科技国际博览(交易)中心、潍城区齐鲁台湾城、寒亭柳毅山生态林带及文化旅游风景区建设、潍坊滨海科教创新园区、潍坊技师学院分院建设、青岛科技大学高密校区及职业学院、潍坊职业学院新校区建设、高新区歌尔声学股份有限公司歌尔科技学院等项目。
科技信息服务业:高新区山东呼叫中心(潍坊)基地、经济区高新产业园、高密高新技术产业园、高新区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园、高新区国家商用汽车动力总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奎文区山东江都电气智能交通导控系统、青州良田花卉苗木有限公司青州科技创新创业园等项目。第四节 现代农业按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品牌的要求,优化提升第一产业结构,突出发展现代海洋渔业,大力发展高效特色农业,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构建现代化的农业体系。一、现代海洋渔业。全面实施“耕海牧渔”和渔业资源修复计划,加快发展浅海生态渔业和滩涂特色养殖,大力发展深海渔业、远洋渔业和水产品精深加工业,推动渔业经济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培育壮大海洋渔业优势产业。到2015年,全市渔业总产值达到300亿元,水产品总产量达到110万吨,水产增养殖总面积保持10万公顷。到2020年,全市渔业总产值达到560亿元,水产品总产量达到135万吨。现代水产养殖业。积极推行生态健康养殖、标准化池塘养殖、集约式工厂化养殖,重点抓好对虾、梭子蟹、扇贝、黑鱼等十大主导特色品种,做强做大浅海扇贝养殖、池塘虾蟹养殖、工厂化养鱼等五大优势产业带,打造一批标准化健康养殖园区和良种基地。大力推广循环水节能减排技术,建设寿光、昌邑等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基地。到2015年,养殖总产量达到75万吨,产值超过30亿元。加强人工鱼礁建设和渔业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大力实施“海洋牧场”工程,发展高端种苗繁育与改良,恢复、培植、扩大自然资源。到2015年,主要品种的增殖数量达到每年15亿尾(粒),人工底播贝类增殖面积达到30万亩,建设渔业种质资源保护区6处,建设人工鱼礁群3个,海洋与渔业保护区2处。现代远洋渔业。积极发展深海渔业和远洋渔业,鼓励企业在国外建立海洋渔业生产基地,参与国际渔业资源竞争。加快推进羊口、下营、潍坊滨海三大渔港建设,完善渔港配套设施,建设现代渔港经济区。重点培育寿光等国内现代远洋渔业基地,提升远洋渔业资源竞争和安全保障能力。到2015年,远洋捕捞占海洋捕捞总产量的比重达到20%以上,远洋捕捞产值占海洋捕捞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0%以上,培育1-2个技术装备先进,整体实力较强的复合型渔业骨干企业,打造一批产值过亿元的渔业品牌。水产品加工业。大力发展水产品集散、储藏、加工等产业,突出抓好寿光、诸城、寒亭等现代水产品精深加工园区建设。积极开发鲜活、冷鲜、快餐、休闲等水产食品和海洋保健食品,提升海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培育一批水产品加工知名品牌。开展无公害水产品基地认证和产品认证,建立水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体系。到2015年,争取产值过亿元的水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达到5家以上。二、高效特色农业。大力发展精准农业和高端农产品,实现蔬菜有机化、花卉高端化、加工精细化、种养科学化,进一步提升全市高端农业发展水平。利用滨海地区特殊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发展设施蔬菜、优质果品、特色作物等高效农业,积极发展耐碱旱、节水种植业。到2015年,全市建成优质农产品基地600万亩,其中,无公害农产品基地220万亩,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基地380万亩,标准化生产覆盖率达到85%以上。到2020年,建成优质农产品基地700万亩,基本实现标准化生产。培植大型骨干龙头企业,在蔬菜、畜禽、粮食、油料、果品等加工领域打造一批国内外知名的品牌企业和品牌产品。到2015年,全市农业龙头企业达到3000家,销售收入过亿元龙头企业达到200家,过百亿元龙头企业10家,其中北部沿海地区销售收入过亿元的龙头企业达到91家。到2020年,全市农业龙头企业的数量保持在3000家以上,销售收入过亿元龙头企业达到300家。三、现代畜牧业。推进畜牧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建设一批标准化生态养殖场,发展壮大一批畜禽产品加工园区,加快建设兽药、饲料生产园区,着力构筑兽药饲料配送中心、畜产品物流中心、畜产品销售网络平台等公共服务体系。到2015年,种植优质饲草饲料作物5万亩、改良天然草地10万亩,建成标准化饲养场(区)5500个,优质畜产品产量达到160万吨以上。到2020年,建成全国重要的高效生态养殖示范基地、高端畜产品及畜牧投入品加工生产基地。现代农业重点工程
现代海洋渔业:渔港及渔港经济区建设工程、海洋牧场工程、渔业原良种体系建设工程、海外渔业工程等项目。
高效特色农业:寿光绿色有机蔬菜基地、国家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寿光耐重盐碱海洋蔬菜科技产业一体化、寒亭区国家级“潍县萝卜”绿色标准化生产园区、昌邑大姜生产基地、高密泰华食品有限公司种植基地、青州花卉高科技博览园等项目。
现代畜牧业:寿光现代畜牧业绿色基地、昌邑蒙牛万头奶牛年产40万吨优质奶基地、昌乐乐港种猪养殖基地建设、昌乐北京三元万头奶牛标准化养殖场、山东中文集团农业综合开发及奶牛、特种动物养殖等项目。
第六章 资源环境    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着力强化海洋资源的科学开发和高效利用,加强海陆环境同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蓝色经济发展新路子,全面增强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第一节 集约节约利用资源坚持资源节约基本国策,积极探索资源集约节约和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建立完善资源开发保护长效机制,实施集中集约用海和节约集约用地,切实提高资源利用综合效益。土地资源。按照功能分区,统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严格土地用途管制,重点用好存量建设用地,有序开发未利用地,严格保护耕地,有效保护湿地。对分布集中、具备开发条件的荒滩盐碱地等未利用地进行综合开发,将适宜开发为建设用地的荒滩盐碱地统一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规划用于建设用地的荒滩盐碱地,集中成片开发,防止乱占滥用,提高土地集约节约化利用、规模化经营水平。新上工业项目,投资强度不低于100万元/亩。大力开展中低产田改造、撂荒地复垦、盐碱涝洼地综合治理,提高用地综合效益。优化生活用地,提高小城镇和农村的建筑容积率,积极引导农民集中居住,提高农村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海域资源。坚持“发展与保护、利用与储备”并重,加强对港口岸线、养殖岸线、旅游岸线的监管与保护。制定单位岸线和海域面积投资强度标准规范,引导海洋产业集聚发展,严禁盲目圈占海域、滥占岸线。鼓励围填海造地工程平面设计创新,提倡人工岛式、多突堤式、区块组团式围填海,提高海岸资源利用价值和围填海造地利用效率。围填海造地优先用于发展海洋优势产业、耕地占补平衡和生态保护与建设,为我市蓝色经济区储备建设用海空间。矿产资源。依法管理矿产资源,严格开发资格认证和许可管理,严禁滥采,杜绝矿产资源流失。加强地质勘查,突出地热、重晶石、铁矿、石油等重点,积极申报矿产资源勘查项目,增强后备资源保障能力。加大矿产资源整合力度,促进全市矿产资源形成规模化开采和集约化经营新格局。加强对卤水、石油等资源综合利用的政策扶持,对一水多用、石化盐化一体化等循环利用项目,在项目审批、土地供应、金融服务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渔业资源。坚持从恢复鱼类生存环境和科学捕捞两方面入手,保护渔业资源。加强对重点渔场繁育区的保护,积极推广生态养殖,提高近岸海域鱼、虾、贝类的增殖规模。有计划控制、压减沿岸水域和近海渔业生物资源的捕捞强度,维护海域的可持续利用。水资源。建立完善水资源管理制度,大力推行取水、供水、用水等全过程节水方式。大力推广节水设备器具、技术工艺,促进生产生活用水的节约利用。鼓励有条件的生活小区、工业企业建立中水回用系统。扩大海水替代淡水和直接利用规模,沿海地区加快建设海水利用示范区、海淡水双管网同用系统。限制发展高耗水行业,支持企业实施节水技术改造。积极推广农业旱作技术,加大云水资源开发利用,提高地面蓄水能力,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农业。严格水资源管理,探索建立水权转换制度和水市场交易制度。能源。严把项目节能关,严格控制新上高耗能项目。深入开展对标降耗活动,在重点企业实施节能改造,全面落实超能耗加价、差别电价、顶格处罚等措施,确保重点企业能耗水平明显降低。推行节能产品认证,推广高效节能产品,扩大低碳能源、产品的应用规模。依托西气东输泰-青-威管线建设,推广应用天然气资源,建设低碳能源利用示范园区。推广高效节能照明,积极实施“十城万盏”示范工程,市县两级中心城区主要道路全部应用LED路灯。推广节能环保型建筑模式,提高建筑节能水平,规划建设低碳示范社区。到2015年,建成低碳示范社区1000万平方米,占建筑面积的40%以上。到2020年,万元GDP单位能耗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第二节 循环经济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节能减排政策,坚持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积极构建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建设全国重要的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区。实施循环经济示范工程。制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健全完善有利于资源节约和循环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创建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城市。推广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中海油海化集团经验,在能源、化工、纺织等行业加快实施一批重大循环经济项目,发展一批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大力推进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积极引导工业企业向环保型生态园区集中,构筑生态环保产业链,建设一批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和基地。完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改造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提高加工深度,延伸产业链条,构建循环经济产业发展模式。积极发展农林牧渔结合的循环经济型农业体系,带动种植业、畜牧、水产养殖业联合发展,促进饲料兽药生产、农产品深加工等行业发展。建立资源集约、循环利用的循环经济型工业发展模式,将工业生产、工业布局、工业结构调整与生态保护、资源开发利用结合起来,寻找各行业之间的连接点,建成一批关联度大、资源共享、副产品深度利用的循环经济型工业组团。以生态旅游业、现代物流业为重点,大力发展生态服务业。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在海洋化工、石油化工、生物制药、纺织印染、机械制造、造纸、食品加工等重点行业,全面推进企业清洁生产审核,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生产工艺和设备,对能源、原材料、水等资源的消耗实行全程管理,逐步实现零排放。积极推广使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建立可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和利用体系,推进废水、废气和废弃物的回收利用。第三节 环境保护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实施海陆统筹、河海兼顾、一体化治理,实行严格的环境保护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突出抓好陆上污染源控制和海洋环境整治,推广应用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先进技术,建立完善生态评价体系和补偿机制,分梯度开发,改善环境质量,提升环境承载能力,切实提高可持续发展水平。强化重点流域区域污染治理。加快城镇污水和企业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实施污水处理厂新、扩、改建和管网配套以及中水回用、污泥处置利用等工程。开展环库沿河大生态带建设,建设河流“截、蓄、导、用”和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综合治理河流入海口生态环境。落实重点流域水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重点对白浪河、虞河、小清河、胶莱河、丹河等河流进行整治,组织开展沿途企业治理,确保污染源达标排放。全面推进区域联防联控和多污染物协同控制,重点解决可吸入颗粒物为首要因子的大气污染,使空气质量得到根本改善。进一步完善污水管网、除磷脱氮、污泥处置、在线监测等配套设施,确保区域内主要河流达到分年度水质改善目标。到2015年,地表水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河流污水处理率提高到98%。加强工业污染治理。实施主要污染物减排计划,确保完成减排目标。加大对排污企业的监管力度,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标准、污染物排放控制和排污许可证制度。严格控制污染项目引进和“两高一低”行业扩张,依法淘汰污染严重的落后生产能力,关停排污不达标企业,确保工业污染源稳定达标排放。加快燃煤电厂、钢铁等行业脱硫、脱氮设施建设,大幅降低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加快固体废弃物、污水、垃圾等集中处理设施建设。加强生活和农业污染治理。提高生活废弃物综合处置与利用水平,积极推行清洁生活方式,中心城区和重点城镇的污水和垃圾都能得到有效处理。深入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快生活污染治理,有条件的小城镇和规模较大村庄建设污水处理设施。高效、循环与安全利用农业资源,积极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加大土壤污染防治力度,广泛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全面推行清洁种植。加强海洋污染综合治理。实施海陆同治,加强对河流入海口、近海海域的污染治理,严格控制排海污染物总量,切实改善海洋环境质量,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强海上污染源管理,提高船舶和港口防污设备的配备率,严格控制船舶、港口等倾废排污,防范突发性海洋污染事故。改进养殖技术,加强污染监控,减少海水养殖的自身污染。规范海上项目开发,防止新的污染物对海洋造成污染。到2015年,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达标率95%以上,到2020年达到100%。健全环境影响监测系统。加强环境风险体系建设,规划建设区域环境应急物资储备库,加强应急设备与物资保障,确保区域环境安全。加强环境应急监测能力建设,完善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近海海域环境质量、海洋生态等监测网络,实现对主要污染物排放浓度和总量的监控,提高环境监测能力。第四节 生态建设扎实推进生态市“十大重点工程百个项目”建设,突出抓好沿海防护林带、北部“六纵两横”水网、生态湿地和海洋保护区建设,打造优良的生态环境。到2015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5%。到2020年,我市生态建设水平步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先进行列。加快沿海防护林建设。对沿海防护林进行更新改造和补植加宽,增加海防林面积和密度。重点抓好沿海地区“两廊、八河、十路、十二生态片区”工程建设,依托沿线道路、河流、湿地、园区等大搞组团式绿化。到2015年,全面完成国家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规划建设目标,北部沿海地区成片造林达到30万亩,新建和完善林网60万亩,绿化道路、河流1200公里,规划建设15处生态林场。到2020年,形成比较完善的沿海防护林体系。搞好生态湿地建设。加强重点流域、近岸海域的修复和保护,逐步形成良性循环的近岸湿地生态系统,不断优化海洋生态。逐步改善湿地生态环境条件,恢复并保护生物多样性,形成完整的海陆复合生态系统。重点推进寿光、昌邑、寒亭、潍坊滨海、峡山等生态湿地建设。加强海洋保护区建设。搞好潮间带、浅海的生态环境系统和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全面完成潍坊莱州湾湿地自然保护区、昌邑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潍坊莱州湾近江牡蛎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任务,新建湿地芦苇、浅海毛蚶2处海洋特别保护区。建立濒危动物救护中心,强化保护区管理队伍、配套设施和管理机制建设,提高生物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水平。海岸带综合治理。坚持保护岸线的自然属性,维护岸线的稳定性,增强岸线资源利用的复合性。对破损岸线进行修复,最大限度地保持和恢复沿岸环境资源的自然景观。对未开发利用的岸线资源,严格按照规划加强管理,确保科学合理利用。加大沿海滩涂治理力度,对遭到破坏受损的区域统一规划整理。到2015年,破损岸线治理率达到90%;到2020年达到95%以上,治理水平迈上新台阶。生态建设重点工程
昌邑莱州湾湿地保护开发利用、寒亭区禹王生态湿地保护开发、潍坊市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寿光滨海湿地保护开发利用、诸城芦河生态湿地公园、河道淡水水系生态林建设、昌邑海洋生态保护区柽柳林观光区、寿光海洋生态湿地保护区等项目。第五节 灾害防治重点健全完善海洋环境立体观测网络、观测预报信息传输网络和预报预警服务系统,建立莱州湾风暴潮和漫滩数值预报与业务化运行模式,增强海洋灾害应急处置能力。到2015年,在寿光、昌邑所辖海域各建立海洋观测站1处。到2020年,以岸基、浮标等观测平台和卫星遥感相结合的立体海洋观测网全部建成。
第七章 保障措施    建立健全适应蓝色经济区建设的体制机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强化区域合作,加强组织领导,完善规划实施机制,确保规划目标顺利实现。第一节 加强自主创新建设科技研发平台。加大对公共研发平台的投入,三年筹集资金100亿元,集中扶持潍坊滨海区海洋经济公共研发平台、10个企业研发平台和高新区10个国家级标准研发平台建设。积极创建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重点支持歌尔声学、沃华医药等企业创建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潍柴动力创建国家内燃机企业重点实验室,豪迈机械、日科化学、华特磁电、恒安散热器、华辰生物等企业创建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国家LED技术检验检测平台和非织造材料检测中心。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快推进中科院光机所在高新区建设研发机构,推动3家以上企业建立院士工作站。建设中小企业技术信息公共服务平台,通过市场化方式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组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促进产学研各方在战略上建立持续稳定的合作关系,重点建设好海洋产业、寿光蔬菜产业、光电产业、生物医药等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培育创新型企业。实施“潍坊市自主创新行动计划”,培育创新型企业100家,推动中微光电子、亚星化学、浪潮华光、豪迈科技等争创国家级创新型企业。集中打造太阳能光伏、新能源汽车、卤水综合利用、磁电设备、子午胎模具等10个特色产业基地,争取半导体照明、光伏发电、生物医药等5个基地入围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和火炬计划。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以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引进、使用、评价、激励机制,把我市建设成为高端人才的聚集地和高素质劳动力的富集区。认真实施《潍坊市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扶持计划》,争取用5年时间重点引进和扶持100名左右高层次人才来潍创业发展。大力实施海洋紧缺人才培训工程,选派优秀人才到沿海发达地区培训。健全完善首席技师和有突出贡献技师选拔管理制度,着力实施“金蓝领”培训工程,打造一支高技能实用人才队伍。依托国家重大科研项目、重大工程、重点科研基地和国际学术合作交流项目,形成高科技人才培养成长基地。到2020年,培养引进400名高层次海洋专业技术人才,从事海洋科技研发和生产的工程技术人员达到2万人。第二节 体制机制改革深化体制改革。以我市作为全省深化经济体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为契机,围绕蓝色经济区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对现有的产业组织体系、园区管理体制、政策支撑体系、镇级市试点、强镇扩权、海域使用、土地挂钩试点等方面进行适应性改革,争取全国海陆统筹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在我市试点,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全省蓝色经济区建设提供有力借鉴。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市县、市区管理体制创新,探索扩大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管理和决策自主权,适时合理调整县市区行政区划,探索建立海洋管理综合协调机制。寿光、昌邑适应滨海发展的现实需要,整合北部有关镇的管理区域,组建经济开发区,对主要发展空间进行一体化管理,统筹发展资源,实现更高水平发展。搞好强镇扩权改革试点,赋予试点镇城市建设管理权限。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鼓励国有大中型企业、各类优势企业,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联合重组,着力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大型企业集团。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领域。全面推进社会、农村、文化、金融等体制机制创新,用创新的办法、灵活的机制推动蓝色经济区建设。创新投融资机制。增强政府投资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引导各类资金投向海洋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市场化运作,设立蓝色经济区产业投资基金。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蓝色经济区的信贷支持力度。推进金融体系、金融业务、金融市场、金融开放等领域的改革创新,积极开展船舶等动产以及海域使用权、水域滩涂养殖权等不动产的抵押贷款。支持国内外金融企业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合理规划布局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小额贷款公司,给予一定政策扶持,健全完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制度。支持高新区进入全国“新三板”试点,打造非上市高科技企业资本运作平台。严格遵照现行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组建开发建设投资公司,健全各类担保和再担保机构。强化政策引导。根据国务院批复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提出的“2011年山东省级财政安排10亿元专项资金、区内7市共安排10亿元专项资金,以后每年省、市两级财政专项资金都要有所增加”的要求,设立我市支持蓝色经济区建设的财政专项资金,重点扶持蓝色经济区重大科技创新、海洋高层次人才培养、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海洋传统优势产业改造提升和生态保护。整合现有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列入省、市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的重大基础设施和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制定促进新兴高端产业发展的个性化扶持政策,落实高新技术企业享受15%所得税率、企业研发经费税前列支加计扣除等优惠政策。用足用好土地“点供”政策,建立起以项目为导向的用地机制,对滩涂围垦、填海造陆新增加的土地,争取上级政策支持,增加土地后备资源。对列入中央投资计划和省、市重点的建设项目,开辟用海审批绿色通道。组织实施国家级重大土地整治工程,争取开展未利用地开发管理试点,将新增建设用地流量指标,优先用于蓝色经济区建设。第三节 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利用外资质量与水平。切实提高招商引资质量,树立“科学、理性、务实、灵活”的招商理念,采取产业招商、以商招商、小分队招商等方式,引导外资投向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海洋产业。强化与世界500强企业对接,重点引进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等功能性机构。借助风筝会、鲁台会等重大节会平台,包装一批重点项目,开展专题推介活动,特别是重点推介一批北部沿海重大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民生等项目,吸引更多的优势资本助推北部沿海开发。大力发展对外贸易。积极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稳定传统市场,开拓新兴市场,构筑多层次的市场格局,大力开拓东盟、东欧、中东、南美、非洲等新兴市场。进一步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在巩固农产品、纺织服装、电子产品等传统优势行业出口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机电、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份额,推动出口产品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转变。到2015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全市出口比重提高到20%,到2020年达到35%左右。落实国家有关鼓励进口的扶持政策,鼓励和支持企业扩大先进技术、关键设备、节能降耗环保产品和资源方面的进口。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全面提高走出去水平,加强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实现对外承包工程产业化、对外劳务合作规范化、对外投资多元化。积极推动企业境外投资办厂,鼓励企业到目标市场设立研发中心,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收购境外优质资产、股权,获取国际知名品牌、先进技术和营销网络,提高我市企业的跨国经营水平。加强区域合作与交流。加强与天津滨海新区、长三角、珠三角的联系与交流,搭建桥梁和平台,引进资金、技术和人才,促进我市蓝色经济加快发展。全面加强与临海城市的合作,重点巩固和扩大青潍一体化合作成果,进一步拓展领域,突破重点,完善机制,推进青潍一体化不断向纵深发展。第四节 打造优势环境以建设发展环境最优的城市为目标,改进服务流程,提高服务效能。进一步减少审批环节,下放审批权限,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质量,加快推进网上审批,实现信息共享和实时交换。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高度重视弱势群体的生产、生活问题。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努力维护公共安全,维持良好的社会秩序,为我市蓝色经济区建设创造安全、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加大对蓝色经济区建设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设置专栏或专题,及时宣传上级有关精神和国内外蓝色经济发展可供借鉴的成功思路。增强全市人民的海洋经济意识、海洋国土意识、海洋环保意识,在全社会营造开发海洋、保护海洋、加快蓝色经济区建设的浓厚氛围。第五节 完善推进机制建立组织决策体系。切实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研究制定规划实施意见,明确工作分工,落实工作责任。市里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同志任组长的蓝色经济区规划建设领导小组,设立推进协调小组和常设办事机构,建立工作推进协调机制。有关部门和县市区、市属开发区成立相应机构,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协调解决有关问题,加强对蓝色经济区建设相关工作的组织和推进。搞好规划衔接配合。搞好与国家和省有关规划以及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衔接配合。蓝色经济区总体规划和各专项规划之间,各县市区蓝色经济区规划之间也要搞好衔接配合,破除地方和部门利益的束缚,有效整合各种资源和生产要素,形成建设和发展蓝色经济的强大合力。建立规划实施机制。按照本规划确定的功能定位和发展重点,制定专项规划,加快推进重点工程建设。推动企业、民间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联合协作,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规划实施,同时完善社会公众参与和监督机制,拓宽公众参与渠道,通过法定的程序使公众能够参与和监督规划的实施。完善监督考核体系。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定期组织开展对规划实施情况督促检查和评估。建立科学的统计和考核指标体系,完善考核办法。把推进和支持蓝色经济区建设目标任务完成情况作为各县市区、市属开发区和市直有关部门年度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设立“三区”建设先进单位、蓝色经济和高端产业优秀项目及市直部门支持沿海经济开发先进单位三个表彰事项,对成绩突出的予以表彰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