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蒂娅阿道夫邪恶图:从金一南的苦难辉煌再看四渡赤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4:03:38

从金一南的苦难辉煌再看四渡赤水

国防大学金一南教授写了一本书名为《苦难辉煌》的长篇巨著,以大量的详细资料为背景描写了共产党早期的发展历程。金教授为完成这一鸿篇巨著肯定付出了极大的心血,书中大量的资料来源于长期的教学积累,也来源于学生弟子的大量劳动支撑。看完这部著作后,我感触颇深,感觉到金一南教授对近代历史知识渊博,是一位很好的教授。国防大学的政委极力推荐《苦难辉煌》这本书,但是也没有听到有多少人看这本书。我倒是很听政委话,一直记着这本书名。我是在晚上遛弯时在小摊上看到的这本书,并掏钱买了一本。每天晚上看一点,开始时没有多大的兴趣,后来逐渐好点。特别是看到红军长征以后的部分内容,我才特别专心地去读,因为我在八十年代就看过美国作家索尔兹伯里关于长征的著作,对此有一定的了解。关于四渡赤水的描写金一南教授并不专业,只是一个评论家,不是一个将军。他想向世人阐明某个新的发现和观点,但却没有任何新意,他所写的鲜为人知的故事只是对土城和鲁班场之战进行了片面过度地渲染,极其主观地枉下定论。下面针对四渡赤水提出本文作者的一点看法。

 

一、一渡赤水是结束李德在军事上的国外教科书式的统治后,红军执行北上方针时第一次与川军交手并探得实情后所采取机动灵活战术的第一次体现。

土城之战是金教授想要说的重点,但是在任何人书中都讲过,没有任何新的内容。就连金韬和唐国强拍的电视剧《长征》中描写的都很清楚,战斗进行到白热化的程度,甚至朱德急了上了前线。金教授老话长谈,好像从老戏里发现了什么似地,一味地强调土城战斗是毛泽东指挥的败仗,这能说明什么呢?朱德、周恩来、刘伯承、林彪、博古、凯丰、布劳恩李德怎么认识这个问题呢?难道金教授比长征的前辈还懂吗?采访过长征亲历者中央领导人的索尔兹伯里的著作告诉美国人民的是一个真实的长征,他的《长征秘闻》是金教授无法超越的历史记载。金一南先生孤立地看土城之战,这里只能说明金教授没有军人常识,愧称将军。

遵义会议后,博古、李德失去了军事指挥权,但是军事上最后下决心的人是周恩来,拍板决断的是周恩来。中央当时有三派,周恩来、朱德、刘伯承、陈云是最大一派,毛泽东与留俄派分离出来的张闻天、王稼祥合成一派,博古、李德派也不可能一夜之间消失,杨尚昆属于博古派的。军事上辅佐周恩来的主要是八一南昌起义的朱德、刘伯承、聂荣臻,毛泽东也在极力辅佐靠近周恩来,深信只有拉住周恩来才能把自己的意图付诸实施挽救红军。周恩来更信赖依托的是朱德、刘伯承,他对毛泽东由信任转变为依赖是在二渡赤水之后,以后更是位置互换变为辅佐。严格地说,遵义会议是极为成功的会议,在解决了李德的军事指挥权后,迅速制定了从泸州、江安一带北渡长江的计划,确定了与四方面军会合的战略目标。这一目标是正确的,是周恩来、毛泽东、博古都认可的,不容置疑,只是在实施中遇到了难以想象的困难,最先的困难即川军顽强的阻击。从泸州和江安渡江是刘伯承为了完成这一目标提出来的最佳地点,这不仅仅是因为刘伯承曾在泸州打过仗熟悉当地环境和地理,还因为遵义与泸州的路途比较近。中央采纳了刘伯承、聂荣臻的建议从泸州和宜宾一带渡江北上。要实施这一军事行动,刘伯承制定的行军路线也是最佳的,部队从遵义、桐梓出发,直取土城、赤水,抢占渡江先机。虽然红军占领了土城,然而土城北边的赤水县城内已有川军援军赶到,红军基本上失去了从泸州、江安和宜宾渡江的机会。川军不仅在北面的赤水城阻击红军,还从东面尾追到习水,给红军造成了极大的威胁。红军必须在土城以东的青杠坡回击川军郭勋祺旅,杀一下川军的士气以解后顾之忧。红军最善于打回马枪,攻其不备。然而,战斗打响后,红军意识到围追的并不是黔军的两个团,而是战斗能力很强的川军的郭勋祺旅,这是开战后才搞明白的。眼看着就把郭勋祺部打败了,又有川军增援部队陆续赶到,郭部由被攻退转为反攻,川军开始发动反击,形势越来越严重。林彪的一军团回撤支援也无济于事。红军在那样的艰难困苦之下,通讯手段落后,消息闭塞,情报工作有误也是必然的。不打不知道,一打便知道,关键是知道后,该如何办?最着急的是朱德,因为此项军事部署是昔日的川军名将刘伯承提出的,朱德是坚决支持者,如果失利,于己于红军于革命都是损失,于最后下决心的恩来也不利。作为周恩来坚定的支持者朱德不顾一切的冒死冲向前线试图扭转局面。其实,在那个紧张又短暂的时刻,毛泽东比朱德、周恩来、刘伯承等人都清醒,反复考虑应该撤向何方。关键时刻,是毛泽东心眼灵活,勇于建议放弃战斗,迅速西进渡过赤水河。从28日战斗开始,到29日拂晓就撤出战斗,决策之快是李德博古所不能。当时渡河也是很困难的,困难在于中央纵队的老老少少,机器文件。只能是一面继续战斗,一面让中央纵队先过河。等中央纵队过河后,野战部队迅速撤退渡过赤水。现代人写书把这一天的战斗,可以写成持久战形式。

一渡赤水后,毛泽东主动维护周恩来的领导,相信朱德和刘伯承,此时毛泽东与党内大碗周恩来的关系开始密切。这就是为什么中共的核心人物和元帅都从土城之战后更加依赖毛泽东的缘故。土城之战不存在谁输谁赢的问题,关键的问题是该战使红军认识到直接北渡长江的路线已经行不通,在当时这是一个重要的结论性成果。一渡赤水后毛泽东曾询问过朱德当年是如何从云南北渡金沙江的,说明他已经认识到在宜宾地区北渡长江是不可能的了,已经考虑在长江上游渡江的可能性。陈毅元帅说毛泽东不二过,就是指毛泽东在以后的四渡赤水中始终没有再向宜宾泸州方向进军,避开了川军。刘伯承元帅在回忆长征的文章中对于土城之战一带而过,并不认为它是什么败仗。刘伯承写道“土城一仗,未能消灭郭师,敌又大军奔集。我乃放弃北渡长江的意图,突然甩开敌人,挥戈东指,再度赤水河,重占桐梓、娄山关和遵义,消灭王家烈两个师。”其实作为当时的总参谋长刘伯承,在他眼里只把土城之战看作是西天取经路途中的一座山而已,这才是真正的将军。

遵义会议之后,土城之战前,在黔北狭小的地域,给中央红军留下的出路在北面和西面,东面和南面已经被堵死。打个比方,就像一个古城一样,北门和西门是生门。然而事务是在不断变化的,蒋介石令川军把北门给堵死了。一渡赤水后,蒋介石令川军在古蔺、叙永的北面及东北方向去堵北门, 又调滇军从西南方向去赌西门,这就造成毛泽东二渡赤水,挥师黔北。直取桐梓,攻克娄山关,再取遵义,显示出机动灵活的指挥艺术,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柿子专拣软的捏,专打王家烈的黔军以稳定一个暂时的活动区域,稳定军心,以利新谋。新谋是到底从哪个门出去,如果出不去,在黔北能否建立根据地,最坏的打算必须想到。最后还是通过三渡、四渡赤水,调动敌人,创造条件,从南门突破包围圈的。没有一渡和二渡的前提,四渡赤水也不可能成功。但是艺高人胆大,没有毛泽东谁敢拍三渡四渡这个板,伟人做事并不容易。

毛泽东在五十年代怎么就提到土城之战,是因为什么扯到土城之战呢?金一南教授没有说出毛泽东谈土城之战的前提原因。这里有两层意思,是不是五十年代的周恩来势力又大了,毛泽东很明白平衡山头的道理,所以重提土城之战让周恩来听,聪明人急忙后退,在八大上不出风头;另一层意思是告诉大家不要忘了在困难时刻由毛泽东扭转的不利局面。毛泽东说话都是说半句话,让人去猜后半句话的内容。有时甚至说相反之话,让你搞不清他的意图。比如他说“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话外之意是什么?难道他真的赶不上刘少奇吗?一把手对二把手说三天不学习就赶不上二把手,那么这个二把手就快下台了。金一南教授听不出主席的话外音,也只能做个书生,做不了将军上不了战场。教授培养的学生如何另当别论。

对于一渡赤水的前提还要再说一点,就是土城之战的必要性。从军事上讲,要从泸州宜宾之间北渡长江,就必须抢占赤水县城。但是当时的情况是,川军抢先一步增兵赤水,阻断了红军的前进道路。一军团夺取土城后奉命向北直进抢占赤水,虽然晚了川军一步,但是也要想办法取下赤水,打通北上之路。问题的关键点是川军一部增援赤水城,另一部还尾追红军直逼土城。如果不理尾追的郭勋祺部,继续北上,赤水县城又攻不下,很可能会在赤水县城南受到川军的南北夹击,后果不堪设想。所以在土城与习水之间的青杠坡回击川军郭勋祺是非常必要的。虽然是第一次与川军交手,对敌人的力量估计不足,也没有想到川军阻止红军入川的决心是那样的大。但是,通过与川军交手过招,知彼知己,由表及里, 红军对川军有了真正的认识,已不是昔日川军旅长刘伯承当年部队的川军,经过十几年的混战,四川战事不断,川军的战斗经验不断积累,战斗力变得强悍。通过土城之战的经验和教训,毛泽东在以后的军事安排部署中始终避开了川军,同时也不敢轻易与毕节、大定(大方)的滇军交战,为以后的军事胜利打下了基础。因此,土城之战吹响了红军四渡赤水转战突围的序曲。

道家讲,有就是无,无就是有,胜中包含着败,败中包含着胜。要从胜中看到败,也要从败中看到胜。没有绝对的胜,也没有绝对的败。毛泽东是研究道家的高手,撤出延安就是这种思想的体现。“潜伏”中余则成讲“有一种胜利叫撤退,有一种失败叫占领”,非常经典。土城对于川军来讲并不算胜利,川军过早的暴露了其军事实力,使红军避免了在赤水县城南,或者在泸州长江南边与川军决战的可怕后果,如果那样的话,红军就无法回撤了,无法保护核心的有生力量。土城之战是探路工程的第一课,必不可少的一课。

二、二渡赤水虽是被动的选择,也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军事思想的体现。渡水是被动的,但攻击桐梓、娄山关和遵义是变被动为主动的转变过程。二渡赤水可以算上经典战例,但是与敢为天下先的三渡赤水、四渡赤水相比还是常人的智慧范畴。

一渡赤水之后,中央红军分左右两路进入川南的古蔺、叙永县境。中央红军先后在三岔河、叙永城遭敌截击,而且敌援军不断增加。军委和毛泽东及时分析敌情,认为继续北上已不可能,因而毅然决定向敌人兵力薄弱的云南省扎西(威信)地区前进。
    2月9日,中革军委进驻扎西县城召开了军委扩大会议,简单讲就是讨论红军的生存之道。毛泽东在会上作了重要发言。他说:“我军的作战是服从于红军的作战方向的,这个方向受了限制,就应转移到另一个方向去。转移到哪里去?转移到黔北去。为什么?因为我军的北上,已经造成了敌人的过失,那就是敌人的主力和注意力都调到川南一线来了,黔北比较空虚。我们应该利用敌人的过失,寻找有利的战机,集中优势兵力,发扬我军运动战的特长,去主动地消灭敌人。”毛泽东提出,“回师东进,再渡赤水,重占遵义”,应是当前的战略方针。毛泽东针对有的人存在的思想顾虑继续分析说:“我们来到三省交界的山顶上,把国民党军也带到山下来了,国民党军敢不敢上山?他们是不敢的,他们上山吃什么?他们一定要在山脚下等我们。这样,有人就担心,我们能不能冲出去?其实,这是不必要的顾虑。山连山,他们哪里守得住?我们只要一个晚上,就可以冲出去,出去了还不让敌人知道。因此,这就要轻装,要精简机构,充实连队。”会议赞同毛泽东的主张,作出了中央红军在川黔滇边实行机动作战、回师东进、重返黔北的决策,还决定整编机构,加强基层连队的工作。
    2月10日,各部队开始缩编,除红一军团外,各军团均取消了师一级编制。红一军团编为二个师六个团;红三军团由三个师缩编成四个团;红五军团和红九军团各缩编成三个团,由军团部直接指挥。干部层层下放,充实基层战斗单位,从而大大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部队还把那些笨重的大炮、兵工厂设备、印刷机等都坚决甩掉,进一步提高了部队的野战化机动作战的能力。
    蒋介石也重新划分了作战编队:以嫡系吴奇伟部为第一纵队,周浑元部为第二纵队,滇军孙渡部为第三纵队,黔军王家烈部为第四纵队,湘军李云杰部为第五纵队,川军郭勋祺部为第六纵队,湘军李韫珩部为第七纵队。蒋介石妄图将中央红军包围和压迫在长江以南、横江以东、乌江以北和以西地区,逐渐缩小包围圈,歼灭红军。
    为把中央红军消灭于扎西地区,蒋介石还亲自作了分进合击的部署:第一、二纵队从扎西东面和东南方向向红军攻击;第三纵队从扎西西南方向的镇雄向红军进攻;川军各旅从扎西的东北和西北方向向红军进逼;第四纵队为预备队,在一、二纵队后面跟进。
    蒋介石万万没有想到,就在他们紧锣密鼓地调兵遣将逼近扎西的时候,中革军委和毛泽东已定下了重返黔北打一次大仗的决心和部署。
    2 月 18 日 至 21 日,中央红军分别从太平渡、二郎滩、淋滩等处东渡赤水河,兼程疾进,中央红军二渡赤水,急返黔北, 2 月 24 日 攻占桐梓, 26 日攻克娄山关。红一、三军团、干部团乘胜追击逃敌至遵义城,27 日再占遵义城,红军乘胜先行占领遵义城南的红花岗、老鸦山一线高地, 28 日上午,敌中央军吴奇伟部 2 个师及黔军分两路发起猛烈的攻击,一度攻占老鸦山,红一、三军团猛烈反击,战斗异常激烈,红军重占老鸦山后,一路追敌至乌江岸边,歼敌大部,取得了长征以来的第一次重大胜利,极大的鼓舞了红军斗志。
    遵义战役歼敌 2 个师 8 个团,缴枪 3000 多支,轻重机枪 20 多挺,子弹 30 余万发。这是长征以来取得的最大一次胜利。是遵义会议成果的直接体现,大大的提高了红军指战员的士气。
    二渡赤水后红军在黔北一鼓作气打了四个漂亮仗。
    第一个漂亮仗谓之“牵牛”、“宰猪”。蒋介石发现红军回师黔北之后,急令川军潘文华部三个旅由扎西地区回头向东追击。中央红军为了保证主力攻占遵义,必须阻止川军追敌。也就是说只有“牵住”川军这头“牛”,才好“宰”黔军那头“猪”。

第二个漂亮仗是攻占娄山关。娄山关是川黔两省交通要道,桐梓通往遵义的必经之地,素有“黔北门户、遵义屏障”之称,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夺取娄山关后,毛泽东、周恩来、朱德一行骑马来到娄山关顶。毛泽东吟诗一首《娄山关》。

第三个漂亮仗是再占遵义。当娄山关战斗正在紧张进行的时候,毛泽东就已着手谋划夺取遵义及其以后的战斗了。根据毛泽东的意图,红三军团十三团曾派出两个连,驰往鸭溪和倒流水实施侦察。红军占领娄山关、板桥之后,毛泽东判断遵义防守较空虚,因为吴奇伟的九十三师和五十九师一时还不能赶到遵义。他决定一、三军团由彭、杨指挥,乘敌喘息未定,直下遵义。

第四个漂亮仗是打援歼敌。打跨了吴奇伟增援遵义的两个师,并乘胜追击到乌江北岸。

 

三、鲁班场战斗与三渡赤水、四渡赤水,打破了敌人的防区空间,造成了有利于红军突破重围的机会。在没有机会的时候,毛泽东想的是如何创造机会,带领中央红军的核心力量走向光明,他完成了历史交给他的使命,保存了中华民族的真正的精英们,受到了从元帅到士兵的爱戴。后人如何评说都不能抹杀这段光辉的一页。

金一南把鲁班场之战说的天花乱坠,有声有色,一再强调是败仗。说什么“鲁班場是毛泽东的街亭”。真的不知道他是甚么意思?要向金一南教授理论一下还必须先给他普及一下军事知识。

1、我军有两位元帅对长征写过回忆,刘伯承是最权威的,因为他是总参谋长,直接贯彻红军长征中统帅的战略战术思想,制定部署作战计划。他对再次占领遵义后的情况是这样描述的,关键地方就像《史记》一样简捷明了,“我军在遵义一带几次寻战,敌却小心防守。三月,我军便自遵义西进,占仁怀,由茅台三渡赤水河,再入川南。敌人料我将北渡长江,大为恐慌连忙在川黔滇三省边界大修碉堡,企图封锁围歼我军。但我军却突然由川南折回贵州,在茅台附近四渡赤水,除了一支小部队牵制敌人外,其余急行军通过枫香坝,南渡乌江,直逼贵阳,并且分兵一部东击瓮安,黄平。”(见《星火燎原》)

2、聂荣臻元帅站在军团领导的地位描写这段历史就很具体了。因为三月十一日(也可能是十二日)中央成立了新的三人小组后,三渡、四渡赤水计划只有中央常委和总参谋长几个领导知道,极度保密,聂荣臻当时也不知道中央四渡赤水、南渡乌江、直逼贵阳、调出滇军、巧渡金沙江的整个计划。聂帅回忆录写道:

“三月初,周浑元纵队在仁怀(即茅台)鲁班场一线,有向我遵义进攻的企图。我军决定趁薛岳纵队刚吃败仗尚在乌江以南的机会,向西北打击周浑元纵队。三月四日军委决定组成前敌司令部,由朱德任司令,毛泽东任政委,指挥作战行动。这次本来想在运动中消灭敌人,但周敌却在鲁班场附近筑堡固守不动,我们一军团到鲁班场打了一下。没有攻克。这时薛岳纵队重整旗鼓,又北渡乌江向我后面袭来。于是我军三月十日放弃遵义,军委机关与野战军会合以后,于十六日攻占茅台。在茅台休息的时候,为了欣赏一下举世闻名的茅台酒,我和罗瑞卿两个叫警卫员去买些来尝尝,酒刚买回来,敌机就来轰炸,于是我们就又赶紧转移。随后为摆脱追敌,我军即在茅台附近向西三渡赤水,再次向古蔺方向开进,周薛两敌在后紧追。在此紧迫之时,不意毛泽东同志指挥我们突然掉头向东,三月二十一日于二郎滩、太平渡一线四渡赤水。当我军西进古蔺时,敌人以为红军还是要北上,赶紧改变部署,没有想到红军四渡赤水,掉头南下,把北线敌人甩得远远的。我军在遵义到茅台之间直插乌江边。

一军团一师三团,带着军团的工兵连,作为先遣队,掩护我军南渡乌江。三月三十一日,三团抵达刀靶水南的乌江边。当晚,先头营在暴风雨中乘竹筏渡过了江,从小道绕到了敌人江防营——薛岳部九十一师的一个营的侧后,击溃了这个营。工兵连架起了浮桥,红军渡过了乌江。

敌人万万没有想到,我军竟长驱直入,前锋直逼贵阳城下,吓得贵阳守军将四门紧闭,而我军却从贵阳城郊先东向贵定,以后又折回来于四月九日在贵阳到龙里之间一个很小的口子由东北向西南通过了贵阳。当时蒋介石就在贵阳,他历来是冒冒失失的,这次因为我军行动神速。他摸不清我们意图,还以为我们要打贵阳,所以未敢轻举妄动。

这个阶段,我们都是声击西,大踏步地机动作战,不断地调动敌人。这样打法,部队自然要多走一点路,疲劳一点。可是敌人却对我们捉摸不透,便于我们隐蔽企图,使我军由被动变为主动。以后陈毅同志对我说过,毛主席说四渡赤水是他一生中的“得意之笔”。我也深感毛泽东同志在军事指挥艺术上运用之妙,他确实才思过人,值得我们很好学习。 ”(聂荣臻回忆录)

3、八十年代我就看过新华通讯社《参考消息》编辑部译编的索尔兹伯里的《长征秘闻》最早的版本,后来出版又叫《长征——闻所未闻的故事》。让我们看看美国作家索尔兹伯里是怎样书写这段历史: “红军再次向西疾进。毛从三月十一日起,正式成为同周恩来和王稼祥在一起的军事领导小组的成员。这将是一个兵不厌诈时期,比红军所实施过的任何战术尤甚。但是它的目标很简单——逃到北方区。蒋介石已把周浑元率领的一个精锐的国民党集团军部署在遵义以南。国民党的将领们接到命令,除非有蒋的手令,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得轻举妄动。现在,除非毛能把这些部队引出他们的据点,否则他们对于任何北渡长江(宜宾至泸州地带渡江)的努力都将构成致命的威胁。但是,实际上毛已放弃了直接北渡长江的计划。他这时要做的是使国民党人以为这(宜宾至泸州地带渡江)就是他的意图。事实上他已经决定从长江上游名为金沙江的那部分江面渡江。”
    “毛在地图上划了一条线,说:‘胜利在于我们能否把云南的军队拉出云南’。只有这样才能渡过金沙江” (《长征秘闻》)。
    这是美国作家索尔兹伯里真实地写出了红军四渡赤水直逼贵阳的目的所在。现在我不喜欢看国内有些人写的作品,带有很多倾向性,也不知道他是那个领导的后代或御用文人。索尔兹伯里早就请求周恩来写长征,周恩来没有同意,到了八十年代毛周朱都不在了,中央才同意他写。陈云、邓小平、邓颖超、杨尚昆等都同意的,非常真实。所出版的著作都是经在世的长征大人物中央领导审查的,刘帅、聂帅、杨尚昆都在世。中央红军统帅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伯承在直逼贵阳前就早已制定了从云南渡过金沙江的目标,根本不是金一南书上所说的,已经到了云南昆明东部的林彪4月25日首先提出北渡金沙江,什么林彪大胆地首次提出,仅凭林彪一个电报就下结论,与事实极度不符。林彪只是走到了云南境内才明白毛泽东的战略意图,发电报只是前线指挥员向中央反映情况,提出局部的战斗请求,说明他那时还不知道中央的保密意图。因当时中央的计划高度保密,只有一段一段地才告诉下属。
    4、下面我要像王立群解读司马迁史记一样来试解刘元帅的长征史记。
    ★ “我军在遵义一带几次寻战,敌却小心防守。”这一句指遵义战役胜利后,蒋介石要派兵攻打遵义,令周浑元部向遵义挺进。毛泽东认为中央军吴奇伟部受到打击后据守乌江,不易与其作战,只有在遵义西部寻找战机打击周浑元纵队是上策,在战斗中寻找突破重围的机会。但是蒋介石的飞机侦察到红军向遵义的西部方向移动,害怕周部再遭吴奇伟一样的损失,急令周部停止前进,在长干山(长岗)一带构筑工事,防止红军的进攻,阻止西进。
     ★ “三月,我军便自遵义西进,占仁怀,由茅台三渡赤水河,再入川南。”这里边就包含着鲁班场战攻击战。这里是我们主动打周浑元部,蒋介石发现后让周部有了防备,我军失去了消灭薛岳的周浑元纵队的最佳战机。最然失去了最佳战机,但是毛泽东还是要打周部,这主要是毛泽东想调吴奇伟部离开乌江防区西进增援周部,然后我军找机会突破重围,跳出包围圈。在鲁班场打周浑元部,不存在什么败仗。关键是毛泽东看到只是打周浑元还不能把吴奇伟部全部调出,这才有了更大的设想,三渡赤水,把敌人调到更西边,然后我军再挥师四渡赤水,把敌重兵甩在后边,直接从鲁班场和遵义之间直插乌江边。鲁班场之战对于毛泽东完成四渡赤水的伟大构想起到了巨大作用。鲁班场之战和四渡赤水都是调兵之战。

聂帅在回忆录中写道:“随后为摆脱追敌,我军即在茅台附近向西三渡赤水,再次向古蔺方向开进,周薛两敌在后紧追”。聂帅告诉了我们,三渡赤水把周浑元和薛岳纵队的吴奇伟部队调了出来,这样在长干山、枫香坝一带出现了空隙,也在乌江的刀靶水一带出现了吴奇伟部的防御真空,红军趁势四渡赤水,直插乌江。

在两位元帅眼里路半场只是一场诱敌战斗。但是,到了金一南书里怎么就是败仗了呢?如今两位元帅不在人世了,后面的学者就可以瞎写了吗?

三渡赤水后,毛泽东只令一个团大张旗鼓地在古蔺活动,造成北渡长江的样子,而其主力却在赤水河附近隐蔽,等待时机四渡赤水。毛泽东打仗历来都是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把蒋介石算计到家了。
     ★ “在茅台附近四渡赤水,除了一支小部队牵制敌人外,其余急行军通过枫香坝,南渡乌江,直逼贵阳,并且分兵一部东击瓮安,黄平。” 枫香坝就是中央军周浑元的防区,三渡赤水调使周部尾追红军,因而在该区域出现了漏洞,毛泽东抓住了这一漏洞。红军“除了一支小部队”指的是罗炳辉的九军团未渡乌江,在乌江边上接到命令停止过江,于乌江北面牵制敌人。罗炳辉是个顾全大局的老实人。一军团、三军团、五军团和中央纵队都渡过乌江,直逼贵阳。蒋介石情急之下终于把滇军调到了贵阳,看到红军在贵阳东部东击瓮安,黄平,又令滇军孙度东进。滇军彻底地把云南的东大门放弃了,红军此时突然在贵阳的南边西进,大踏步地进入云南。这场大的运动战的关键点是刘伯承元帅书中写的,“在部署这次行动时,毛主席就曾说:只要能将滇军调出来,就是胜利。”而金一南教授避而不谈调出滇军的意义,让人匪夷所思。可能就是为下面的入滇第一提出论打伏笔。
     ★ 任何史书都没有说红军为什么到了贵阳不打贵阳,多好的机会都丧失了。毛泽东的部下就不想进到贵阳城里游览一番,喝点小酒,他们就一点意见都没有吗?这一点可以留给后人写演义。
     5、鲁班场与街亭风马牛不相及。
     金教授把鲁班场比作街亭,说明他不懂军事。既然金教授说“鲁班场是毛泽东的街亭”,那么为什么周恩来或者总书记张闻天不挥泪斩毛泽东啊?怎么还继续用毛泽东呢?诸葛亮都知道不用马谡了,挥泪斩马谡。周恩来、张闻天怎么这么笨啊!
     鲁班场之战后,周恩来等中央领导迅速按毛泽东的意图三渡赤水,更加信任毛泽东,中央这么多人的命运只能靠毛泽东了。金教授的“街亭”理论与这一历史事实背道而驰。金教授把毛泽东比作了马谡,哪有这样瞎比喻的,极不负责任。按金教授的理论,毛泽东是马谡了,周恩来、张闻天还敢用他,周恩来不也成了笨蛋了吗?连基辛格都佩服的世纪伟人周恩来也变相地被糟蹋一番。一个是失街亭,一个是主动打鲁班场,两种战斗性质。失街亭,满盘皆输。打鲁班场是围攻它,主动权在红军手里,能歼就歼,可攻可守,调动敌人并破坏其防御部署,伺机行动,突破包围。
    金教授在书里使用了写作技巧,一方面说四渡赤水是伟大的,经过四渡赤水毛泽东掌握了中央真正的权利;另一方面又说毛泽东是马谡,变相诋毁毛泽东。让人感觉毛泽东不是帅,只是一个失了街亭的将,用心何其良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