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豹突击队枪王土豆网:世界经济存在整体下行风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08:31:22
现在看来,判断全球经济是一件困难的事情。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曾有三个流行的预测:1,全球经济2至3年内回到危机前的水平;2,美元危机或崩溃或地位大幅度下降;3,新兴市场国家经济体系与发达国家经济体系即将“脱节”。然而,危机之后的发展完全否决了主流经济理论的预测。

  与2010年相比,目前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经济体之GDP增速略有放缓,同时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增速亦开始回落。世界贸易增长速度从2010年的14.5%大幅度下降至6.5%左右,反映世界经济整体增速放缓。西方称2008年以来的这场危机为大衰退或大萧条,目前来看这次大萧条至少持续到2013年,甚至有可能至2015年。

  世界经济下行风险有增无减

  观察和总结各国目前各项数据,有4个重要特征。

  第一,全球失业严重,西方发达国家尤甚,高失业率成为普遍现象。新兴市场国家维持就业之任务也异常艰巨。造成失业率高企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周期性失业,因经济危机造成的经济周期性裁员。二是结构性失业,2008年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结构步入调整,某些行业消失而造成失业。三是制度性失业,表现在西方国家及一些新兴国家对薪酬、社会福利等标准逐步制度化后,某些雇主不愿意或减少雇佣员工而造成的失业。

  第二是全球经济失衡加剧。首先是宏观经济的失衡。目前很多发达国家债务占GDP的比例超过50%,政府普遍高赤字,也就意味着高债务。目前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发达国家财政赤字和债务危机持续恶化,成为拖累全球经济增长、影响全球金融货币稳定最主要的威胁。

  其次是流动性过剩与低增长之间的背离,表明全球实体和虚拟经济严重失衡。目前实体经济增长很低,失业率很高,但金融炒作、股市、债市水平已经恢复至金融危机前的水平甚至更高。外汇、衍生工具等虚拟经济的交易量也已超过危机前的水平。美联储前主席、白宫经济复苏顾问委员会主席保罗·沃尔克认为,在过去40年里,银行、金融业的发展出现了严重问题,从上世纪80年代起,美国6大银行的50%收入靠交易业务。

  再次是全球经济增长速度失衡,发达国家出现负增长,平均为-2%;发展中国家高增长,平均增速在5%左右。从2000年开始,发展中国家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已经超过发达国家。从2008年后这一现象更加突出。

  再一个失衡体现在以中国和美国之间为代表的贸易逆差上。美国长期财政赤字、贸易赤字、经常项目赤字,中国则是巨额贸易顺差。其实质是发展中国家为发达国家融资。

  第三,全球人口老龄化严重。未富先老,劳动力能否承担日后的经济发展是中国等国家未来几十年发展所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另据机构研究结论,20年后非洲劳动力资源最充裕,其次是美国,欧洲最差。最后一个失衡是资源矛盾突出。以全球计,拥有70%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只拥有不到40%的资源,普遍缺乏水、粮食、金属等资源;而拥有30%人口的发达国家国家却占据着60%以上的资源,这就牵涉到上面提到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速度失衡是否会持续下去的问题。

  第四,全球通胀严重。目前欧洲的通胀率已突破欧元区规定的2%,这也是欧洲央行7月7日宣布加息的主要原因。通胀主要体现在虚拟经济快速扩张、全球资产价格泡沫、大宗商品持续上涨三个方面。2010年大宗商品价格涨幅惊人:如棉花涨92%,咖啡涨77%,玉米涨52%,钯金涨80%,白银涨100%,镍和铜的涨幅也均在30%以上。据世界银行报告,2010年全球粮价平均上涨29%,2011年全球将有4400万人缺粮。同时,2011年全球大宗商品价格继续走高。预计今年原油将突破每桶140美元(目前,伦敦布伦特原油117美元/桶;西德克萨斯轻油为97.5美元/桶);煤炭价格的涨幅将在25%以上;铂金、黄金、钯、银也将有不同幅度上涨,其中预计黄金将达到每盎司 1750美元,目前突破1600美元;粮食价格也持续上涨,预计今年大米价格的涨幅在30%以上。全球通胀的态势有增无减。原油和铁矿石价格是决定新兴市场国家通胀水平最重要因素之一。

  美国仍有强烈的动机来制造通胀

  而按照美联储的预测,2011年美国经济名义增长率为2.5%,明年为2.7%。过去多年,美国经济的名义增长率在扣除通胀率后,实际增长率往往在3%左右。而目前美国、欧元区通胀水平已经突破原定标准,甚至更高。扣除通胀率,实际增长速度几乎为零。就通胀而言,目前发达经济体尽管出现通胀隐忧,但通胀形势仍不明显,因此预计未来全球货币市场利率依然维持“零利率”水平。

  最引人关注的是美国经济前景。各种数据表明,美国经济复苏依然疲弱,GDP增长率将维持在3%以下(长期增长率应当是4.5%~5.0%);失业率将维持9%以上。尽管货币供应量扩张迅速,实体经济之信用增长却依然疲弱,而信用才是经济复苏的主要推动力量。以住宅市场为例,美联储副主席Janet Yellen在6月份的货币政策会议上宣称:“目前,房屋销售萎靡、止赎率居高不下、负资产和破产率高、抵押贷款环境严峻。住宅市场复苏将是一个漫长和痛苦的过程。”银行流动性异常宽松,信用增长却照样疲软,表明美国经济“去杠杆化过程”远远没有结束。危机以来,美国M3的增长从危机之前的平均12%急速下降到-5%,M3衡量的就是社会融资总量和信用总量。

  同时,由于两党之争,美国债务危机被推到世界政治经济舞台最前面。美国究竟可以承受多大规模外债?借助一个简单公式c= n×g我们可以观其大概。其中C是经常账户逆差与GDP之比; n 是净外债总量与GDP之比;g是名义GDP增长率。假若名义GDP增长5%(3%真实增长,2%通胀率),c=2.5%,n可以维持50%。是美国目前外债与GDP之比的一倍。假若名义GDP增长10%(真实增长率3%,通胀率7%),c=5%,则n也可以维持50%。假若名义GDP增长5%,c=5%,则n将高达100%。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一个令人不寒而栗的重要结论:继续维持高赤字和高负债,意味着美国必然有强烈的动机制造通胀(增加美元钞票发行)来降低外债与GDP之比。全球性通胀阴影愈加浓厚。什么经济政策目标与实际结果完全背离?  长期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二战后发达国家的经济政策目标只有两个:稳定增长与充分就业,手段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而我们现在看到,财政政策的效果表现在赤字和债务,货币政策则体现在流动性过剩上。稳定增长无从谈起,高失业率有目共睹。出现这种现象背后的逻辑是什么?(1)为了稳定增长、充分就业就必须实行扩张型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

  (2)扩张型货币政策会导致流动性过剩,导致长期低利率甚至负利率,以及全球货币通胀。

  (3)流通性过剩会导致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暴涨和一般性通胀。

  (4)货币市场长期低利率和负利率导致资产价格的暴涨和虚拟经济的恶性膨胀,导致虚拟经济和真实经济的严重脱节。为什么如今虚拟经济已经恢复到金融危机前的水平?主要是人为创造的货币太多。1971年至今,全球货币储备在40年内从380亿美元扩张至10万亿美元,全球金融资产与GDP之比例达到惊人的380%,仅债券市场规模就达到90万亿美元,绝大部分是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所创造的全球性购买力。而如今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之间的脱节还将加剧。

  (5)货币政策导致汇率动荡,导致各国持续进行汇率干预,累积大量外汇储备。很多国家为了控制汇率动荡和资本流动,开始实行资本管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此也无能为力。

  (6)扩张型的财政政策会导致财政赤字的攀升和债务规模的扩大。最终财政赤字的挤出效应会发生作用,债务价格会下降,收益率会上升,长期通胀预期会恶化。

  (7)资产价格暴涨,虚拟经济膨胀,导致经济体系资源大量流入资产市场、金融和虚拟体系。为什么“沃尔克原则”(Volcker Rule)禁止银行业自营交易为主,将自营交易与商业银行业务分离?核心就是把投行和商业银行分开,切断商业银行向投行输入资金炒作。

  (8)在扩张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作用下,全球经济出现3个两极分化:一是实体与虚拟经济两极分化,二是全球信用分配的两极分化,三是真实收入分配的两极分化。全球绝大多数货币信用掌握在5%的富人、大企业手里,但真正的经济增长是由95%的普罗大众创造的。富人对实体经济的需求已经很小,导致资本进一步淤积在虚拟市场。

  (9)两极分化最终导致真实经济增长长期萎靡,失业持续居高不下。

  然而危机爆发以后,全世界人民又不愿意接受这一残酷的事实,或者说政治上也不允许。结果导致更大规模的扩张型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结果就是危机的进一步深化。

  中国应对三策

  从宏观角度来看,中国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是外汇储备大量增加,人民币面临巨大的升值压力。2004年底我国外汇储备是6000多亿美元,此后6年增加了2.5万亿美元。当年人民币升值主要是想解决三个问题:降低中美贸易逆差、产业升级换代,以及控制通胀。目前看来效果并不理想。

  上世纪60至70年代德国面对的焦点问题就是马克是否升值;到了70至80年代,这一难题转到了日本政府手里。结果日元升值后,本国需要和出口锐减,工人失业,经济放缓。为抵消经济下降,政府实行财政扩张政策。中央银行因此采取了零利率政策,放松货币。但结果是失去了一个十年又一个十年。

  我认为,中国应对世界经济下行风险的关键在于:1,坚决稳定汇率;2,大力推行人民币国际化;3,实现国际储备货币多元化。

  人民币国际化有七项重要目的:纠正全球经济结构性失衡;避免中国陷入“贫困性增长困境”;降低金融风险,维护我国金融安全;削弱美元霸权,争夺国际货币话语权;参与国际金融竞争,争夺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协助中国企业走出去和国际化;促进国内金融进一步放开,推动国内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人民币国际化将经历贸易结算货币、国际金融投资货币和国际储备货币三个阶段。每个阶段至少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因此,人民币实现真正国际化至少还需要30年。以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为中心,加速建立亚洲人民币货币区尤其是大中华人民币货币区,是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基本战略步骤。

  人民币的崛起和人民币国际化必将引发国际货币体系的深刻变革。机遇和挑战、收益和风险并存。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中国必须制定总体金融战略,机不可失,时不我待。美国:经济复苏远低于预期,债务问题严重1.就业市场反反复复,时好时坏。7月8日,美国劳工部宣布,6月全美非农就业岗位仅增加1.8万,为去年9月以来最低增幅且远低于市场预期的9万的增长规模;同时,6月全美失业率升至9.2%,为去年12月以来最高水平。

  2.房地产市场依旧疲软。5月31日,标普公司发布的凯斯-希勒(Case-Shiller)20个大城市房价指数显示,3月份20个大城市房价较2006年峰值低33%,超过“大萧条”时期下降31%的降幅。美国全国住宅建筑商协会6月15日发布的调查结果显示,6月份美国住宅建筑商信心指数比5月下降3点至13,达到2010年9月以来的最低水平。

  3.制造业复苏乏力。今年美国ISM制造业指数自1月份以来已连续4个月在60至61点左右徘徊,5月份更是降为53.5点,较年内最高水平回落8个百分点。而制造业的疲软状况易传导至经济的各个领域,造成整体经济的增长放缓。

  4.消费者信心大幅下滑。美国咨商会5月31日报告显示,因消费者对就业前景和未来收入更加悲观,5月份美国消费者信心指数从4月份修正后的66.0降至60.8,6月份更下降至58.5。汤森路透集团和密歇根大学发布的7月消费者信心指数报告显示,7月消费者信心指数的初值为63.8,明显低于6月71.5的终值,同时创下2009年3月以来的最低记录。

  5.面临滞胀困局。6月15日,美国劳工部公布数据显示,5月份CPI同比涨幅达到3.6%,创下近三年来最高水平。核心CPI环比增长0.3%,同比增长1.5%,为2010年1月以来最高水平。

  6.提高债务上限迟迟无法得到国会批准,面临违约风险。5月16日,美国触及14.29万亿美元的债务上限,继2010年2月后,不得不寻求再一次提高债务上限。标普、穆迪、惠誉 三大世界评级机构也先后表示考虑下调美国主权信用评级。

  1960年以来,美国的债务上限已经上调了78次,2001年以来也已经上调了10次。预计这一次提高债务上限的要求最终也会如期批准。然而,由于2012年即将面临总统大选,共和党抓住这个问题不放,将其政治化。目前两党分歧在于:

  民主党:否决任何短期上调美国债务上限的解决方案,因为这会使得执政党在明年的关键大选中仍要分神来考虑再次上调债务上限的问题;要么接受包括加税在内2.4万亿美元规模的债务上限上调方案,要么达成一项规模更小的协议,但其中将不包含共和党人一直坚持的削减开支条款。

  共和党:要大幅提高债务上限,必须辅之至少2万亿美元的开支削减,同时不能加税。

  美国债务一旦违约,短期内对美元和美国国债的地位将是一次冲击,考虑到美债在相当多的金融交易中发挥着杠杆作用,全球金融领域将会出现新的动荡。中期来看,鉴于目前世界上还没有一种货币或体制能够立即替代美元和美国,世界各国也只能被动地接受现状并进行自我调整。长期来看,美元的国际地位处于下行周期,反复出现的美债危机将导致美元信用的逐步衰竭,国际货币体系终将会由单一美元本位币的格局最终过渡到多元本位币并举的新时代。

  7.地方政府债台高筑,面临破产危机。2003年以来,州级政府已将每年的支出预算从1.5万亿美元提高至近2.2万亿美元,增加了7000亿美元,但税收收入仅增加不到4000亿美元或3000亿美元,仅为1.4万亿美元。一般来说,州级政府的额外收入来源包括联邦政府的拨款、税收以及发行债券等。但现在的情况是:经济刺激方案已到期,税收不见增长,支出却不断飙升,因此实现财政平衡更加困难。因此,未来的加税和缩减支出幅度必将远远高于宣称的数字。 即使国债上限提高,各州也可能付出昂贵代价,许多州长担心联邦经费紧缩会殃及本州。不论是联邦赖债或公共开支大减,都会扼杀就业复苏,各州从联邦获得的经费也会减少。

  欧洲:债务危机

  1.希腊债务危机愈演愈烈,面临重组。目前欧洲已基本达成共识:鉴于希腊的经济形势,如果不进行债务重组是无法度过难关的。援助国选民已经对希腊这个无底洞失去耐心,而且过度的援助会鼓励希腊靠“免费的午餐”维持生计。而欧元区成员和IMF的贷款,希腊又还不起,由于债务利息成本超过经济增速,因此,希腊已经进入借了新债还旧债的“庞氏骗局”中。 而且,苛刻的贷款条件还会进一步损害希腊的经济。

  2.欧债危机逐渐蔓延,多国被感染。爱尔兰、葡萄牙、意大利(欧洲第三大经济体,世界第三大债务国,仅次于美国和日本)、西班牙、比利时、奥地利、塞浦路斯等国,以及英国(非欧元区)、法国某些金融机构告急。

  3.通胀高企,欧洲央行面临加息难题。2010年12月,欧洲通胀率超过了2%,今年3月份达到2.6%,4月份更是升至2.8%,为30个月以来的最高水平,5、6月份则仍处于2.7%的次高点。普遍认为,目前欧洲通胀加速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大宗商品和燃料价格上涨。但不管怎样,欧洲央行惟一使命就是稳定物价,而目前已超过其自设的2%的通胀目标。4月7日,也就是葡萄牙宣布求援的第二天,欧洲央行还是宣布上调基准利率25个基点至1.25%,为2008年7月以来欧央行首次加息。7月5日,欧洲央行再次加息25个基点至1.5%。加息惹来普遍热议:

  一是使欧元区深陷债务危机的国家雪上加霜。加息必将抬高欧洲债券整体收益率水平,从而大大增加希腊、爱尔兰、葡萄牙等国家的债券到期支付压力;加息提高了债务危机较严重国家的银行的融资成本,使得依赖央行提供流动性的银行更加艰难。二是加息引起的欧元走强严重影响到欧洲国家的出口,打击了欧洲的制造业,有可能使失业率进一步攀升。

  4.制造业疲弱。欧元区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继5月降至54.6以后,6月份又进一步下降到52,创近18月以来的新低。日本:经济受大地震重创,债务问题浮出水面

  1.大地震对日本经济的影响。

  首先是债务。目前,欧美同发债务危机,但其实日本一直是“低调的高手”。大地震之前,日本政府和地方公共债务总额与GDP之比已达到200%左右。大地震加上威力更大的核泄漏,日本所需的清理及重建费用高达数十万亿日元。同时,灾害还导致日本贸易状况严重恶化,4月份出现31 年来首次贸易逆差,5月份贸易逆差更是高达8537亿日元,创历史第二高水平。种种原因使得其债务问题逐渐浮出水面。 其次,大地震、海啸导致的城市被毁,港口、道路、工厂等基础设施全部报废,福岛核电站核泄漏等的善后工作将是一个巨大的黑洞。5月份日本财务省曾评估认为震区经济正在急速恶化。尤其是福岛核电站泄露,其影响将达数十年甚至数百年,更使这个黑洞变成了无底洞,将极大地消耗日本国力。

  第三,震区集中了大量的化工、钢铁、制造业等重点产业。地震不仅损坏了这些企业的厂房等基础设施,更为重要的是造成了高科技、汽车等产业的供应链中断,给“日本制造”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

  第四,核电站失去信任导致日本电力不足、供电紧张,日本政府决定从7月1日起实施限电令,东京电力和东北电力 供电区域内的用电大户夏季高峰用电量将比去年减少15%。 这极大地制约了日本企业的生产,抑制了制造业部门的复苏。

  第五,地震使得企业、消费者信心严重受挫,生产环境恶劣,产业系统混乱,可能会促使大批企业移居海外,造成日本的产业空心化。7月1日,日本银行发布的企业短期经济观测调查显示,大型制造业企业信心指数由震后初期的6大幅下滑至负9,骤降15点,显示制造业企业信心大幅恶化。

  多种影响叠加,使日本经济形势异常严峻。日本一季度实际GDP环比下降0.9%、同比下降3.7%,日本财相与谢野馨预测2011年度日本GDP将接近零增长,世界三大评级机构同时看空日本,一系列经济数据颇为令人沮丧。

  2.继续施行量化宽松政策,但效果值得怀疑。

  地震发生后,日本央行已向市场快速注资超过40万亿日元。6月14日,日本央行又宣布维持基准利率零至0.1%不变,同时维持10万亿日元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规模。此外,新增5000亿日元的贷款计划以扶持日本成长型中小企业,刺激实体经济增长。但是,由于日本一直实行零利率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且以央行账户直接透支为主要形式的量化宽松的规模已经很大。因此, 新的宽松政策更像是种自我安慰,除了进一步加剧全球性货币泛滥以外,其对日本经济的影响会相当有限。

  中东北非:局势动荡,油价波动

  中东是石油的重要产区。中东动乱导致油价上涨,引起通货膨胀,影响世界经济复苏。

  新兴经济体:通胀率节节攀升,面临“硬着陆”风险

  中国6月份CPI同比涨幅达6.4%,创下最近三年来新高。

  南美最大经济体巴西今年头5个月通胀率累计达3.71%。巴西重要智库应用经济研究所预计,巴西今年全年通胀率将在7%以上。

  印度今年前5个月批发价格平均涨幅为9.25%。批发价格涨幅已连续17个月超过8%。

  俄罗斯5月份消费物价指数同比上涨9.6%,前5个月,俄消费物价累计上涨4.8%。俄央行预计,今年全年通胀率将保持在7%左右。

  中国经济增速放缓

  1.2008年的大规模财政刺激措施的影响将逐渐淡出;

  2.基准利率可能继续上调以遏制通胀;

  3.上涨的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以及政府补贴的减少,让生产企业疲于应对;

  4.政府正在努力提高消费占GDP的比例,但预期消费的加快增长尚不足以抵消投资增长放缓的影响,因为家庭消费占GDP的比例(约34%)远低于投资占比(约49%)。

  王湘穗:经济危机正在逐步政治化

  ■ 环球财经记者 郑涵整理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各国都采取了各种刺激经济复苏的政策。但时至今日,危机不但没有解决,反倒还在深化,已经蔓延到社会领域,如失业等。导致危机难以解决的原因是因为制造危机的根本原因没有能够得到消除,这就是资本最大化。

  而值得注意的是:经济危机正在逐步政治化和安全化。这一现象在利比亚危机中表现得比较明显,一方面是法德之间的分异(法国是打卡扎菲的领头羊,德国则不参战)。另一方面是美国与北约之间的分异(4月3日美国宣布退出对利比亚的空袭)。从这些现象中可以看出全球政治格局正在发生变化。而在欧债危机中,法德的分异也有所表现。法国逐步被南欧化,而德国希望通过这次危机对会员国进行调整,希望能够主导欧洲事务联合其他国家形成新的产业经济圈的意图较为明显。

  危机安全化在亚太地区表现得比较明显。美国希望通过安全杠杆维持其控制。前不久发生的“中国南海冲突”,原因之一就是美国看到中国2010年和东盟建自贸区,实现货币互换,在一定程度上危害了美国的利益,因此利用安全问题反制中国。

  500年来资本主义国家几次危机发生后,权力都发生了转换。但我认为,对于2008年以来的这次危机,目前代表全球模式的力量还未出现,还没有到权力转换的时候。第二,通过谈判不能解决问题。面对未来仍可能加剧的通胀态势,我们更现实的态度应该是如何通过各项政策手段,营造良好的氛围,弱化危机带来的影响。我们对国际政治问题背后的国内经济问题,以及国内经济问题背后的国际政治问题,都要有清晰的认识。        应全面反思全球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首先,从各国公共债务占GDP的比值来看。2011年度,主要发达经济体公众债务与GDP之比如下:美国72.7%、意大利122%、欧洲90.4%(平均)、法国77%、希腊158%、葡萄牙101%、爱尔兰120%、西班牙63.9%、德国73.2%、日本210%。  令人忧心的是,虽然债务与GDP之比已普遍达到甚至超过100%,但各国削减财政赤字的努力却仍进展缓慢。2011年度,主要发达经济体之财政赤字与GDP之比如下:欧元区7.1%、法国6%、意大利7.7%、日本9.9%、美国10.8%、德国约低于3%、葡萄牙5.2%、西班牙6.9%、希腊10.3%(2010年为10.5%)、爱尔兰11.2%。许多发达国家财政赤字和债务危机持续恶化,成为拖累全球经济增长、影响全球金融货币稳定的威胁。 与此同时,发达国家日益陷入深重的经济结构僵化和高失业泥潭,高失业成为普遍现象。主要发达国家失业率达到惊人水平:西班牙21.3%、意大利8.1%、爱尔兰13.1%、希腊16.2%、葡萄牙12.4%、法国9.2%、德国7.2%、英国7.8%、美国9.2%。只有日本失业率低于5%(4.5%),因该国就业制度安排与西方国家迥异。

  此外,从经济增长速度上来看,多家全球性机构的预测数据表明,与2010年相比,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经济体之GDP增速均开始较大幅度放缓。尽管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经济体之GDP增长速度继续超过发达经济体之GDP增速,然而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增速亦开始回落。世界贸易增长速度从2010年的14.5%大幅度下降至今年上半年6.5%左右,从一个重要侧面反映世界经济整体减速。结构性失衡、流动性过剩、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欧债危机、美债危机、汇率波动、国际政治局势波谲云诡。可见危机之后的发展基本否决了主流经济理论的预测。

  当然,最引人关注的还是美国经济前景。最近各种数据表明,美国经济复苏依然疲弱,GDP增长率将维持在3%以下(长期增长率应当是4.5%~5.0%);失业率将维持9%以上。尽管货币供应量扩张迅速,实体经济之信用增长却依然疲弱,而信用才是经济复苏的主要推动力量。最令世界忧心的是美国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包括外债)的持续上升。民主共和两党围绕债务上限展开“政治搏斗”,将美国债务危机推到世界政治经济舞台最前面,成为全球最热门话题。那么,美国究竟可以承受多大规模外债?有一个简单公式可以帮助我们略知大概:c=n×g。其中C是经常账户逆差与GDP之比;n是净外债总量与GDP之比;g是名义GDP增长率。

  假若名义GDP增长5%(3%真实增长,2%通胀率),c=2.5%,n可以维持50%。是美国目前外债与GDP之比的一倍。假若名义GDP增长10%(真实增长率3%,通胀率7%),c=5%,则n也可以维持50%。假若名义GDP增长5%,c=5%,则n将高达100%。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一个令人不寒而栗的重要结论:继续维持高赤字和高负债,意味着美国必然有强烈动机制造通胀(增加美元钞票发行)来降低外债与GDP之比。全球性通胀阴影愈加浓厚,“五高一低”(高赤字、高负债、高外债、高利率、高通胀、低增长)或许将成为美国经济的常态(至少很长时间会如此)。

  面对全球经济的暗淡前景,我们需要以崭新的角度来反思全球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首先应当回答的问题是,2007~2008年的危机中,主流经济学理论的预测为什么几乎全部错了?更应当反思的是,全球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稳定增长和充分就业)与两大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之间,是否真的内在协调一致?还是内在自我失败?

  寻找可靠的理论答案固然不易,实施正确的经济政策则需要远见卓识和政治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