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江峰:风险与变革中的世界经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0 12:31:49
当前,世界经济继续走在缓慢复苏的道路上。总体来看,危机已经渐行渐远,“双底衰退”并未成为现实。与此同时,世界经济依然面临诸多风险,发达国家主权信用风险累积、新兴经济体通货膨胀上升以及原油、农产品等大宗商品价格攀升等,仍有可能使世界经济面临新的冲击。

3月14日,欧元集团主席容克(右)表示欧元区将密切关注通胀风险
经济复苏大势已定
世界经济从2009年第二季度开始逐步复苏,尤其从2010年第三季度开始,世界经济复苏迹象更加明显。今年2月份,美国制造业产出指数达到7年来最高水平,而欧洲的同类数据更是达到十几年来的最高值。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1年1月份发布的最新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计,今明两年,世界经济将分别增长4.4%和4.5%,其中今年增速比去年10月份预计的高出0.1个百分点。就地区而言,今明两年包括美国、欧元区和日本在内的发达经济体经济均增长2.5%,而包括“金砖国家”在内的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经济均将增长6.5%。
总体来看,世界经济已逐步恢复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的水平。具体来看,引领世界经济复苏的主要新兴经济体未来一两年仍将保持较为强劲的增长态势,而在危机中遭到严重打击的发达经济体经济也在持续复苏。特别是作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的美国,今明两年经济预计将分别增长3%和2.7%,与危机前的水平相近。
随着中国、印度和巴西等新兴经济体经济持续的增长,世界经济与美国经济“脱钩”的态势相对于过去几年更为明显。相较于危机前世界经济主要依靠美国拉动增长,当前,世界经济增长的驱动引擎分配更为均衡,出现了由新兴经济体和发达经济体共同驱动的态势。
下行风险复杂多元
虽然世界经济总体保持复苏态势,但世界经济面临的老难题、新问题依然众多,世界经济的下行风险不容小觑。从发达国家主权信用风险,到新兴经济体通胀压力,再到大宗商品市场价格动荡,未来世界经济复苏之路仍然不会一帆风顺。
金融危机暴露出欧元区一体化建设的“阿喀琉斯之踵”,成员国在统一货币政策的同时,并未统一财政政策。在危机冲击下,部分成员国经济下滑,税收减少,而社保开支增加,最终财政赤字飙升,政府入不敷出,处于“破产”边缘。过去一年里,希腊和爱尔兰这两个欧元区成员国先后“倒下”,最终不得不依靠欧盟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援助渡过难关。
过去一段时间,国际信用评级机构接连出手,再次下调希腊和西班牙的主权信用评级,致使国际债券市场担忧情绪再次增加。希腊、爱尔兰在救助计划到期后,能否偿还救助资金、依靠自身力量摆脱危机,目前尚不得而知。更为严重的是,葡萄牙和西班牙形势也岌岌可危。如果3月下旬举行的欧盟成员国领导人春季会议不能按计划拿出一份应对债务危机的全面方案,市场恐慌情绪一旦扩大,不排除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出现第二轮冲击波的可能。
除欧元区外,日本和美国也面临财政赤字居高不下、政府应对无方的局面。过去几个月,国际信用评级机构标准普尔和穆迪均下调了日本主权信用评级或前景展望。
在美国,财政赤字更是一个老大难问题。2010年2月,美国联邦政府财政赤字增至2225亿美元,创单月赤字新高。受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影响,近年来美国财政赤字居高不下,2009财年联邦政府财政赤字达到1.41万亿美元,2010财年略有下降,至1.29万亿美元。在今年2月提交给国会的报告中,奥巴马政府预计本财年美国财政赤字将达创纪录的1.56万亿美元,约为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0.9%。
如果单从美国联邦政府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来看,美国与许多处于危机边缘的欧元区国家相差无几。但美国作为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仍享受着“信任红利”。特别是三大国际信用评级机构均为美国公司,在对美国主权信用评级问题上明显“手下留情”。因此,目前美国主权信用风险尚不突出。但美国一家大型基金公司前不久宣布,鉴于美国财政赤字飙升,该公司已经全部抛售所持美国国债,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投资者对美国主权信用的质疑。
与发达经济体面临主权信用风险不同,广大新兴经济体面临着通胀压力增大、经济“过热”等挑战。当前,从亚洲到拉美,几乎所有重要的新兴国家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通胀问题。为遏制通胀,这些国家纷纷收紧货币政策,一些国家开始加息,但这一局面又导致与发达国家之间息差加大,推动国际投机性“热钱”涌入,进一步加大了本币升值、资产价格和消费价格上升的压力。
大宗商品市场震荡,是世界经济面临的又一大风险。截至目前,国际油价再次突破每桶100美元关口,国际粮价逼近2008年“粮食危机”时的水平,其他大宗商品包括农产品、贵金属、基础金属等,价格也总体不断上涨。全球主要经济体央行为应对危机而放松银根,从而造成“廉价货币”盛行,其不良影响已经通过全球范围内通胀压力上升而逐步表现出来。
世界经济加速转型
在世界经济持续、缓慢复苏的大势中,一些根本性的变化正在悄然发生,这突出体现在世界经济的转型当中。
在金融危机爆发前,世界经济面临非常严重的失衡问题。主要表现为,发达国家金融业等虚拟经济相对于实体经济畸形发展、储蓄不足与过度消费,发展中国家内需不足、经济增长过度依赖外需。其结果是,美国仰仗巨额的外债维持其过高的消费水平,通过巨量进口消耗着全球生产能力,长期处于产业链中下游的发展中国家不得不依赖出口创造工作机会,赚取微薄的利润,在不公正的国际经济体系中忍受多重盘剥。
国际金融危机带来了世界经济转型的机会。美国开始更加重视增加储蓄、减少消费,保持实体经济的竞争力,并努力扩大出口。以美国民众的储蓄率为例,2007年美国家庭税后收入储蓄率为2.1%,到2009年猛升至5.9%,2010年仍保持在5.8%。为扩大出口,美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边缘贸易保护主义”,故意使美元贬值等,以提高美国出口产品的价格竞争力。
中国正在大力推行结构性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内需。今年2月份,中国出口微增2.4%,进口大幅增长19.4%,出现73亿美元贸易逆差。这是自去年3月以来的首次贸易逆差。虽然单月数据全面性不足,但中国经济转型的趋势已非常明显,刺激内需将成为未来中国经济政策的重要内容。这一转型将使经济增长更让国内民众受益。
贸易结构调整的背后,发挥关键作用的仍是科技创新支撑下产业制高点的争夺。为此,金融危机后,新能源、节能环保技术研发开始在全球范围内风行,绿色经济方兴未艾。与此同时,各国在生物医药、IT产业、物联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创新和争夺也越来越激烈。(半月谈记者 明金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