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光伏项目:美丽的“仙山琼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23:40:24

北海公园位于北京市中心,是世界现存历史最悠久、保护最完整的皇家园林,素有“仙山琼阁”的美誉。他的东边是景山公园,西边是元代兴圣宫和隆福宫遗址,南边是中海与南海,北边是什刹海风景区。

北海公园属于皇家园林,故园林格局以“一池三山”为中心。“一池”指太液池,“三山”指蓬莱、瀛洲、方丈三座仙山。北海和中海象征太液池,琼华岛象征蓬莱,团城象征瀛洲,中海中的犀山台则象征方丈。

北海简史:金大定三年(1163年),女真人在辽朝行宫基础上挖湖堆山,扩建原有岛屿并改名为琼华岛。1260年,忽必烈住进琼华岛的广寒殿,并以此为中心营建大都城。此时琼华岛改名为万岁山,也称万寿山或渎山。明朝北海市皇宫的花园,称之为西苑。直到中后期,嘉靖皇帝大修并在团城上建筑了承光殿,保留着元代仪天殿的圆形建筑风格,又称“团殿”,为皇帝后妃夏季观看河灯的地方。清代起北海又称为“冬宫”,相对颐和园被称为“夏宫”而言,为清皇室服务了268年。所以北海是世界上建园最早的皇城御苑。



琼华,意指美玉,以此命名,表示该岛用美玉建成的仙境宝岛。另据神话传说,琼华是琼树之花(华即花),生长在蓬莱仙岛上,人吃了可以长生不老,此亦表示该岛是仿瑶池仙境建筑的。

团城是一座有近千年历史的圆台式古代城池建筑,高4.6米,周长276米,面积4553平方米,是亚洲现存最古老、面积最小的城堡式建筑群。位于太液池中,古时候称为“瀛洲”。



辽代建造太宁宫时,将挖湖的泥土堆积在岛上并围起高高的城墙,称为“圆坻”,为瑶屿行宫一部分。金朝时又在此营建专为皇帝祭天的场所,称“瑶光台”。元代时候在此建造“仪天殿”或称“瀛洲圆殿”并在四周建以围墙,称为“圆城”或“团城”。明朝重修改为“承光殿”和“乾光殿”。

西侧的木吊桥改建成宽阔的石桥,命名为“金鳌玉栋桥”(今被海大桥),从此团城形成半岛,成为皇帝与后妃们上元节观赏河灯的场所。



清朝承袭明朝的称呼,并将其改建成“井”字形的方殿。光绪年间,慈禧又把“承光殿”辟为佛堂。承光殿为重檐庑顶的方形大殿,顶部覆以黄色琉璃瓦。“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的奇特建筑形式十分秀丽,该殿平面为“十”字形,歇山重檐,四出抱厦,与故宫角楼建筑形式相似。


正殿内的四根据大柱子上写有楹联,其中前联为咸丰皇帝亲笔书写,后联“大园宝镜”的匾额为慈禧太后所书写。

白玉佛(为释迦牟尼佛)高1.5米,用一整块白玉雕成,洁白无瑕,头顶及衣褶嵌有红绿宝石。相传这尊白玉佛事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明宽和尚从缅甸募化而来献给慈禧太后供奉在这里的。


玉瓮又称“渎山大玉海”,玉瓮口呈椭圆形,为一整块墨玉雕成,上面雕云龙、海马、海犀、海鹿等异兽出没于波涛之中,栩栩如生。高约0.66米,直径约1.5米,周长约5米,据说可以储酒3000多斤。元世祖忽必烈曾将玉瓮防治琼华岛广寒殿中,以盛酒大宴群臣。

明代广寒殿倒塌,玉瓮流失到西华门外真武庙,被道人腌咸菜。清乾隆十年(公元1745)发现后皇帝令以千金易之,置承光殿中。公元1749年建立玉瓮亭置于其中,配以汉白玉雕花石座,命翰林40人各赋诗一首,刻于亭柱之上。玉瓮厚重古朴,气势雄浑,为元代难得的玉雕精品。


生长在承光殿左侧,是一株20多米高、枝叶茂盛的油松,其姿态苍劲挺拔,如伞盖遮天。据说有一年乾隆皇帝到团城游览,当时正值酷暑,乾隆逛了一会儿,觉得闷热难忍,见到庭院里这棵大油松就坐在树下一边喝茶一边乘凉,不一会就觉得清风袭来,酷暑全消。乾隆放眼太液,只见湖水碧波荡漾,红莲万朵,顿时心旷神怡,高兴之余,就仿效秦始皇在泰山封五大夫松的故事,封这棵油松为“遮荫侯”。

在乾隆封“遮荫候”的同时,他又封承光殿东侧前后的两棵亦是金代的高大白皮松为“白袍将军”,此外还封探海松为“探海侯”,三树皆树色苍翠,更加衬托团城的幽静环境。

琼华岛位于北海这座被誉为“世界上建园最早的皇城御苑”的中心,集园林、建筑、文化等诸多艺术于一体。琼华岛的主要景观白塔是一座藏式喇嘛塔。琼华岛的南麓主要建筑为永安寺,它依山就势而建,与白塔形成了一条中轴线。山麓西侧有悦心殿和庆霄楼,帝后们登庆霄楼观赏冰嬉(冰上抛球夺彩、转龙射球、打滑垯、抛银元等游戏)。

桥的南北各有一座结构相同的楼牌,北端的叫“堆云”牌楼,南端的叫“积翠”牌楼,所以永安桥原名也叫“堆云积翠桥”。

堆云积翠是指琼华岛和团城在雨过天晴、蓝天的衬托下,绿树如云好像堆积起来的翡翠。清代在琼华岛上建了“永安寺”,此桥被称为永安桥。桥面呈曲尺形,为三孔券桥,全长85米。桥上栏板为荷叶纹,望柱上刻有莲花纹。

堆云积翠楼牌下安放一对守桥的石狮。北京人以前经常用“永安寺的狮子--头朝里”这句话来讽刺那些当权者。

永安寺实际上包含着两座寺庙,即永安寺和白塔寺。山门又称“三门”,为三开间,古时候正中的山门一般是不开的,除非皇帝驾到。在山门两侧设有便门,以供日常办事人员出入。



山门内东西两侧供奉四大天王:东方持国天王,塑像为白色,手持琵琶;西方广目天王,塑像为深红色,手上缠绕一条龙;南方增长天王,塑像深青色,手持一把宝剑;北方闻多天王,塑像呈深绿色,右手持伞,左手持一只银鼠。


山门后面设有钟鼓楼,东面的称为“钟楼”,西面的称为“鼓楼”。清朝帝后每逢来此烧香礼佛时都要钟鼓齐鸣。 
平安钟由来: 乾隆初年,国势昌盛,大部分地区比较安定,但北方少数民族部落时常发生动乱。于是有人献策:“钟以载道,可化干戈为教化,因势利导,长治久安。”于是乾隆下令铸“平安钟”。后来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平安钟等文物遭到破坏。现在的钟是2005年才建的,据说鸣钟三下,将给家人平安吉祥和富有!

寺内的正殿是法轮殿,殿内正中供奉释迦牟尼像,佛像两侧为八位菩萨像,殿内两侧则为十八罗汉像,当时均为铸铜镏金佛像。清朝时法轮殿是喇嘛诵经和皇室拜佛祈祷神灵的场所,有时候皇帝还会安排太监在这里向喇嘛学习诵经。






法轮殿后中央又一座宽大的三间四柱式牌楼,南面匾题“龙光”,牌楼北面匾题“紫照”。


牌楼东西两侧各有一座碑亭,东亭为“引胜亭”,西亭为“涤霭亭”,亭内各有一座石碑。引胜亭内石碑上刻有清乾隆皇帝御笔的《白塔山总记》,使用汉、满、蒙、藏四种文字分别刻在碑的四面。

涤霭亭内石碑上刻有《塔山南面记》、《塔山北面记》、《塔山东面记》和《塔山西面记》,碑文为汉字,概括的叙述了北海的修建过程。

昆仑石为象征传说中神仙居住的昆仑山而设,昆仑石后面的众多岩洞为叠筑假山时候所砌,以象征神仙们居住的“洞天福地”。

在引胜亭和涤霭亭的北侧有两块风格各异的巨石,一块名为“昆仑石”,一块叫“岳云石”。这两块奇石原来位于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岳御园中。

两块巨石的后面有乾隆年间用太湖石堆垒的山洞,匾题“楞伽窑”。佛教石窑源于印度,此处的石窑应属于“僧房窑”。金国统治者曾调用大批民夫,将太湖石运至北京,以运来的石块的大小和数量来折去粮税,所以又称为“折粮石”。

楞伽窑内僧人的石像各个人物迥异,上面这个僧人怀里抱着是一只小狮子~~~




正觉殿是白塔寺的山门,殿内供奉弥勒佛像。正觉殿的两侧的高台上,分别建有“云依亭”和“意远亭”,可与下面的楞伽窑相通。

正觉殿内的壁画精美绝伦,色彩绚烂,我驻足观赏了许久,流连忘返~~~





前面是供奉的石弥勒佛,后面这个人物叫韦驮,本是婆罗门的天神,南方增长天王的八大神将之一~~


普安殿为五开间,殿内供奉藏传佛教格鲁派(信徒均穿黄衣戴黄帽,所以又被称为黄教)的创始人宗喀巴像,身边是他的两大弟子班禅以及达赖像,嘴外两侧是格鲁派密宗的其他神像。




我就不明白了,佛教崇尚四大皆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那个乐胜金刚神态怎么就这么猥亵呢?


院中东西配殿为圣果殿和宗镜殿,陈列有佛像和佛教法器等。




很漂亮的佛教饰物,不晓得这些绚丽的布绣较什么名字?下面的是佛教的壁画~~



善因殿是一座仿木琉璃结构的重檐建筑,上檐为圆亭式顶,下檐为方形顶,取“天圆地方”之意,四周墙壁上镶嵌455尊琉璃佛像,殿内供奉着“大威德金刚”像,传说这是北京城的保护神,殿内还有一些精湛的法器和陈设。




白塔是琼华岛最高、最突出的建筑,也是北海的标志。全部为砖木石结构,由塔基、塔身、相轮、宝顶四部分组成。白塔四周有汉白玉石栏围绕,塔基为须弥座样式。上面建有三层圆台,塔下没有藏井,内有佛龛、供桌、经文、衣钵等佛教法物。


塔高35.9米,上圆下方,富有变化,为须弥座式,塔顶设有宝盖、宝顶。塔身正南为红底金字组成的藏文图案,叫“眼光门”,也称“时轮金刚门”,为吉祥如意的象征。塔身周围有306个通风口,以防木料潮湿。塔中部为塔肚,最大直径达14米,之上为相轮,也称之为十三天,顶部位铜铸镏金华盖,又有宝顶之说,装饰有天盘、地盘、日月、以及火焰花纹组成,以天地盘最为宏大,表示佛法像日月那样光芒四射,永照大地。

白塔下设“五虎杆”及信炮。清代利用白塔山居高临下的地势放置信炮、驻扎亲兵,以防急变。


悦心殿位于白塔西侧,歇山顶式,面阔五间。殿前建有月台,殿内高悬乾隆皇帝所题“正大光明”匾额,殿后有抄手游廊。悦心殿是北海的“勤政殿”,为皇帝召见大臣、临时处理政务的场所。


在白塔北坡西边的半山腰,可以看到“仙人承露台”。平台上有石栏围着,中间是一根蟠龙石柱,柱顶上有一个铜制仙人像,身着秦朝服饰,面北而立,双手高举过头顶,手托铜盘,向天承接露水。将承接下来的露水交由方士,方士再将露水和美玉的碎屑调和而成后,让汉武帝服下,寄托着封建帝王长生不老的幻想。此物是北京最古老、最珍贵的文物之一,据说是阿房宫的遗物。

琼华岛半月城是一座依山而建,坐西朝东的半圆形砖城,原来称为“般若香台”。为砖砌半圆形城台,由此俯瞰台下苍松翠柏,怪石嶙峋,境界清幽,是观景小憩佳处。


仔细看这张照片,环抱柱子蹲守半月城的小兽,您注意到了么~~~


智珠殿位于琼岛东麓半月城上,建于乾隆十六年(1751),分别连接往来半月城的四条山路。殿坐西面东,与陟山桥相对,歇山黄琉璃瓦屋面,琉璃玲珑花脊,锁窗间以藻绘,西面南北隅建有二柱三楼牌楼四座。殿内供奉般若智慧文殊菩萨一尊。



见春亭旁边是金代修建的古洞,称为“真如洞”,继续上行看到“古遗堂”、“交翠亭”、“峦影亭”、“揽翠亭”等建筑。



此区域有烟云尽态亭,是山石、古树群巧妙结合形成和谐自然的园林景观,共有古树17株,其中有白皮松8株,为著名的白皮松林。


假山洞位于琼岛北侧山腰。这里怪石嶙峋,崖险沟深,山洞众多,虽由人工叠砌,却有着天然之美。这些假山、石洞和琼楼玉宇,是按照蓬莱仙境中仙山洞府的传说模式建造起来的,路曲洞幽,令人神迷。


琼华古洞系一组蜿蜒幽邃的太湖石假山岩洞,始建于金大定六年(1166)。西始“酣古堂”,东至“盘岚精舍”,北止“写妙石室、“延南薰”,全长200多米,玲珑夺巧,高磊若峦,为园林叠石堆山之杰作。

北海琼岛的建造源于中国富于神秘色彩的昆仑神话系统。琼岛,是古代“一池三山”中“蓬莱”仙岛的象征。琼华古洞乃幻想中仙山上的景物,原为仙人居所。洞中景物以二仪四象、十二生肖、六十甲子天成,五行八卦行布,别有仙人洞之感。

顺着蜿蜒的游廊下山~~



走在这小桥流水、峰峦层叠 、亭榭参差,竟能找到“澹彼淇奥,绿竹猗猗”的感觉。这里是典型的皇家园林风格——气派辉宏又不失江南园林的灵动之美。



琳光殿有三座殿宇组成,即林光殿、甘露殿、水精域。


阅古楼坐落于琼岛西北侧的湖畔,楼呈半圆形,玲珑俊雅。"阅古楼"三字为乾隆手书。楼内墙壁上,镶嵌着中国著名的《三希堂法帖》等石刻495方,共收集了我国从魏晋至明末135位著名书法家的340件楷书、行书、草书等作品,总计约十万字左右。书法、刻法均极其精美,被称为"双绝"。



漪澜堂西侧为“道宁斋”,这组建筑是乾隆三十六年(1771)仿照镇江金山寺建造的,原为皇帝泛舟、垂钓后的休息、进膳之所。


延楼游廊呈半圆形,环抱于琼岛北麓的北海湖畔,长300米,共60间,分上下两层。延楼游廊东西两端分别建有"倚晴楼"和"分凉阁"。它宛如一条彩带,把"琼岛"、"瑶池"(北海湖)紧密地联系起来,起着烘托和丰富山光水色的重要作用。










仿膳饭庄是一家专营正宗宫廷风味的著名饭庄。至今已有七十多年历史。1925年,一位原在清宫御膳房从业的赵仁斋,邀请孙绍然等几位"御膳房"的厨工,在北海北岸开设饭庄,仿照清宫"御膳"的做法,制做各种菜点,并取"仿膳"之名的。 由于"仿膳"菜点制作精致,色形美观,口味讲究,继承了清宫"御膳"清、鲜、酥、嫩的特点。主要美食有:清宫点心,宫廷宴席和满汉全席(俗称皇帝餐)等,享誉中外。

漪澜堂在碧照楼之南,为该处建筑群中的主殿,其西侧为"道宁斋"。这组建筑,是乾隆三十六年(1771),仿照镇江金山寺建造的。原为帝后们泛舟、垂钓后,休息、进膳之所,现为仿膳饭庄。



满汉全席一共有108道菜式,俗称皇帝餐~~





哈哈,有意思~~



濠濮间以北有个春雨林塘殿,殿外原是清廷检阅和比赛射箭之处,门外的土山便是当年的箭靶场。



琼岛春阴碑在琼岛东麓见春亭下,立于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碑文为乾隆所写。碑有两个直径约1.6米的圆形大石盘,盘中雕刻着虬龙。下"琼岛春阴"为燕京八景之一。

ps:燕京八景为琼岛春阴、太液秋风(北海和中海)、蓟门烟树(西直门外元大都城遗址)、金台夕照(潮阳门外苗家地3501厂,现在景观已无)、西山晴雪(香山)、玉泉趵突(玉泉山)、 居庸叠翠、卢沟晓月。

乾隆在《塔山四面记》中就说:“室之有高下,犹山之有曲折,水之有波澜;故水无波澜而不致清,山无曲折而不致灵,室无高下而不致情。然室不能自为高下,故因山以构室者,其趣恒佳。”对琼华岛后山这组假山建筑群艺术构思的绝妙总结。


碧照楼位于延楼游廊中部,楼前为昔日帝后们登舟泛湖的码头,现为仿膳饭庄的大门。游完琼华岛,可于山后漪澜堂乘渡船到北岸的五龙亭,可以沿湖游览北海东岸风光。
偶乘坐的皇家的泰坦尼克号~~
码头~~
船开动了~~~

在船尾抓拍游廊码头的风景 ~~   偶乘坐的皇家的泰坦尼克号将驶向对岸的五龙亭


五龙亭原是明代泰素殿的旧址,清代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拆除泰素殿,改建为五座亭子。五亭主次分明,飞金走彩,曲桥连缀,若浮若动,酷似游龙戏水,故称五龙亭,为北海湖滨的重要点景。中亭叫“龙泽亭”,中亭两侧对称而建四座重檐亭,左边二亭名为“澄祥亭”、“滋香亭”;右边二亭称为“涌瑞亭”、“浮翠亭”,是群臣陪伴帝后玩耍的地方。

中亭叫“龙泽亭”,上圆下方双重檐,中藻井有金龙俯首雕饰。此亭为清代帝后钓鱼、赏月、观看焰火的游乐之处。


阐福寺明朝时叫太素殿,乾隆十一年(1746)乾隆皇帝谕旨改为佛殿,仿照河北正定县隆兴寺的规模,定名为阐福寺,成为皇帝进行佛事活动祈福和夏天避暑的场所。

山门前的碗荷,翠裙轻摇曳,仙子粉带羞。婀娜出水俏,君子醉意留~~~

一萼新花,一襟幽事,淡雅一种天然。暗惊风叶,私语别青鸾。碧水练波飞出,风露细,顾影无言。东风软、归来时晚,晴色入青山。

寺内建筑有钟楼、鼓楼、天王殿、大佛殿(以无存)等,大佛殿外观高大雄伟,殿内供奉千手千眼佛,佛身用整株金丝楠木雕刻,镶嵌着无数珍宝。原来殿内有白伞盖佛(佛身上嵌有无数珠宝)、御制碑记等,亦被八国联军洗劫一空。






1919年袁世凯的驻军在殿内做饭导致失火,将全部建筑烧毁,现仅剩两块石碑。现辟为“园林经济植物园”,是北海的植物园。


万佛楼也称万福楼,位于方殿之后。公元1770年,乾隆为其母亲(孝圣皇太后)做八十大寿时所建。原万佛楼为三层,是北海北岸最高大的建筑,楼内设佛龛,外面墙壁上还嵌有小佛龛,一共有10099尊佛像,楼内原藏有金质无量寿佛一万尊,但于1900年被八国联军抢劫一空,建筑也被破坏殆尽,并把此处作为监狱。万佛楼1975年拆除,万幸的是宝积楼、妙香亭(重檐八角攒尖顶式建筑,建于乾隆年间) 等建筑还保存着。

阐福寺之西,码头的西北有一座亚洲最大的古代方亭式建筑--西天极乐世界殿,俗称“小西天”。此殿是乾隆皇帝为其母亲孝圣皇太后八十大寿而建,民国时成为“观音殿”,又名“海岛”,为我国现存最大的亭式木构建筑。


大殿为正方形,由88根极大的柏木和金丝楠木支撑整理建筑,高27米左右,均涂金龙和玺彩绘。总面积1200平方米,其横梁跨度13.5米,是中国最大的方亭式宫殿建筑。

大殿正中建有极乐世界山,是北京的“泥塑三绝”之一。殿四面窗扉、楠扇细镂花纹,殿内高处悬挂金匾,上书“极乐世界”为乾隆御笔。上方为金光灿灿的八角穹隆团龙藻井,十分庄严。殿内原有南海普陀泥塑一座,山上部有226尊罗汉佛像,山下绘满海水,以象征佛界普陀胜境,故有“罗汉山”和“海岛”之称。
ps:北京的的“泥塑三绝”为朝阳门外的九天宫、宣武门外善果寺的罗汉山、北海西天极乐世界殿内的五百罗汉像。



大殿南有月牙河,河长不足百米。四面环水,由桥可通,水池外围有宇墙,连接四座角亭,上架一座雕栏石刻,还连接着大殿四面四座三间四柱七楼式样的琉璃牌坊。整体建筑气势磅礴,雄伟壮观。玉柳闲垂鱼弄叶 ,清风无意水留痕 ~~~


整体建筑布局象征着古印度佛教中所说的须弥仙境,中间是须弥山,四座角亭象征着四大部洲。从极乐世界殿穿过去,可以看到琉璃门楼,称"普庆门",前面便是养生池。池的东西两侧各有一座石经幢:东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西为《佛说药师如来本愿经》。



铁影壁胡同: 相传很久以前,北京是个苦海幽州,幽州里住着龙王爷和龙王奶奶.京城经常刮西北风,每刮一回地面的土就增厚了几寸.老夫妻想探个究竟,走到西北方向看到有个老太太拿着布口袋散风,旁边有一个小孩在往外撒黄土.老俩口明白他们是散风婆和布云童,他们俩行风作怪想把大都城埋掉,于是就变回龙身去降服他们.人们为了纪念他们建了座"铁影壁",正面是龙王奶奶,反面是龙王爷,散风婆和布云童就不敢来了.这些传说故事说明元大都时代北京就有沙尘暴,这个美丽的传说实际上是对治理沙尘暴赋予美好希望的寄托.

铁影壁今放在北海五龙亭东北端澄观堂前了,为元代雕刻精品。铁影壁为 中性火成岩石雕刻而成,质地颜色十分像生锈的铁故名。影壁檐口长3.56 米,高2.65米,单檐歇山壁顶,正面是一只狻猊,其尾后、腹下、胸前各 有一只小狻猊.狻猊是龙生九子之一,传说中的异兽,外形似狮子。正面 是一只大狮子和三只小狮子在树下滚绣球;反面是一只麒麟卧在苍松下的 岩石旁。影壁的壁身下部刻有一排展翅飞腾的添马,连接成一组别致的花 边和契子装饰图案.
ps:金、银、铜、铁、锡五大古迹:新街口以北的铜井、地安门金门墩、 东安门外的银闸、北海中的锡殿和铁影壁。

快雪堂由“澄观堂”、“浴兰轩”、“快雪堂”组成。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乾隆皇帝得到元代书法家赵孟芾临摹晋代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石刻,特增建了金丝楠木的快雪堂。



清代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题过几副著名的匾额,其中最为脍炙人口的是“难得糊涂”与“吃亏是福”这两副。文字两边是板桥画的墨竹~~~

澄观堂始建于明代,又称“正心斋,为后妃们缉私蚕神休息场所。”在澄观堂院中西面一块碑上刻有秦相李斯所书《峰山》,王羲之所书《兰亭序》,东面那块则两面分刻有米芾书五言诗和郑板桥的墨竹。


快雪堂四周由彩绘游廊连接,东西两侧游廊内嵌有晋代至元代20位书法家的80篇墨迹石刻48方,其中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和乾隆皇帝的《快雪堂记》最为著名。


快雪堂前还有两块近5米的太湖石,是北宋时期艮岳园的遗物,故又称之“宋石屏”。此石状似浮云,石上刻有乾隆皇帝御笔“风起”两字,北面刻有乾隆皇帝所作的《云起风歌》,故后人称此视为“云起石”。


快雪堂内的售货大妈一看我就知道我是个有点艺术细胞的人嘛,硬生生的一会怂恿我买这个或者买哪个,把我的小胳膊扯红啦~~当然,这些都是赝品,没啥收藏价值,傻子才掏钱~~



数个展架摆满了南瓜壶、云龙壶、提梁壶、飞碟壶、仿古如意壶等,各种各样的紫砂茶壶,琳琅满目。款款有特色,让人不得不赞叹,工艺师的智慧竟能与大自然如此契合。





这个壶盖上趴着一只大青蛙,更有趣的是口里叼着钱币可以在口中滑动~~

大西天西侧就是九龙壁。我国现有九龙壁共三座,另外两座位别位于故宫的皇极殿和山西大同明王府前。北海中的这座原为大圆镜智宝殿得照壁,1900年被八国联军所毁,但九龙壁得以保存。

九龙壁高6.5米,厚1.2米,长27米。壁身用黄色、白色、橙色、紫色、绿色、蓝色、赭色琉璃瓦砌成。凉面各有九条蟠龙,整理建筑大小功绩635条龙之多。




“西天禅林喇嘛庙”,是明代的寺庙。清代叫做“西天梵境”,国民时改叫“天王殿”。因为西面建有“小西天”,所以此又称为“大西天”。此处原来是翻译、印刷和存放大藏经的地方,实际为清朝皇帝祭祀拜佛的场所。



山门前有一座三间四柱七彩琉璃牌楼,砖石仿木结构,通高近二十米。南面额题“华藏界”,寓意至此进入佛门净地,北面额题“须弥春”,均为乾隆皇帝的御笔。华藏界牌楼是北京最大的三间四柱七楼的彩色琉璃牌楼。华藏界牌楼是北京最大的三间四柱七楼的彩色琉璃牌楼.


山门为城楼式样建筑,共有三座,以中间的最大。山门前的丹陛上雕有“二龙戏珠”的汉白玉浮雕,听说此浮雕为明朝遗物,颇为珍贵。
正殿为天王殿~~

院内东西两侧建有钟鼓楼,钟鼓楼的两侧各有旗杆和石经幢。东为《佛法药师如来本愿经》,简称药师经;西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简称金刚经。


天王殿内供奉四大天王~~(这话貌似废话)


二进院落正殿是“大慈真如宝殿”,建与明代。由于所有木料为上好的金丝楠木,而且不加粉饰,故又名“楠木殿”。殿内供奉3个3米多高的三世佛:中为释迦牟尼、左为阿弥陀佛、右为药师佛,两侧是十八罗汉像。




三进院落是“华严清界殿”,穿过此门可见“七佛塔亭”,亭内竖八角石塔,塔上镶刻七世佛、阴文像和乾隆皇帝御题《七佛塔碑记》。塔后院中高大精美的琉璃阁是一座无梁殿,其外壁上海镶嵌1376尊五彩琉璃小佛。


我喜欢怪石,乍一看一块很普通的石头,背后会藏着千年的神话。说不定某一块就是当年女娲补天剩下来的。欣赏石头之美,在于你要静静地跟他对话,用心灵与顽石交流。任你自由地想象,这顽石是只麒麟,是貔貅,是龙……或许他什么也不是,只是块不知何形的怪石。

静心斋为清朝皇帝赏景和临时休息处,是北海最大的一座建筑别致、风格独特的"园中之园"。该园建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初名镜清斋。光绪十一年(1885)重修,又称"乾隆小花园",成为清代的行宫及皇太子的书斋。当年,慈禧常乘小火车从中南海来此避暑,后来八国联军入侵时此皇家御用小铁路被破坏。国民二年(1913)改为静心斋,末代皇帝溥仪的著作《我的前半生》就是在此处完成的。




沁泉廊建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位于全园中心,自园北部叠石山麓洞中渗透的泉水使此处的山泽气息清爽,沁人心脾,故称“沁泉”。沁泉廊三面环水,背靠假山,曾是清代帝后们消暑纳凉的地方。


位于西北侧的叠翠楼为园内的最高建筑,楼高两层,登楼远眺,北海景色尽收眼底。“叠翠楼”匾额也是慈禧太后所题写。下楼可达与沁泉廊相连接的“枕峦亭”,通过曲桥便是画峰室。该园以山、池、桥、廊、亭、殿、阁的优美建筑布局取胜,是一座风光如画,妙趣无穷的小巧园林,为园林艺术中的杰作之一。


这里风景美的真让人流连忘返,造园师紧密依托自然地理,高处建“阁”,峰回路转设“亭”,临水为“榭”,僻静处造“馆”,其建筑形式与周围的自然地理环境相辅相成,“虽为人作,宛自天开”的由若一副天然图画,正如颐和园里的一块匾额所题那样---山色湖光共一楼~~~

值得一提的是沁泉廊的假山,手笔很大,叠造技艺水平很高。这座假山,下临深潭,在山腹中有一道贯穿东西的高谷,是沟通全园的山道,对外增加了峻厚宛转的层次,对内丰富了地貌景观。在这一片假山中游览行进,但觉高下参差,聚散相同,迂回曲折,极富变化。出谷后再回到沁泉廊面壁仰望,凝神静观,顿觉肌骨俱爽,物我两忘,不觉身在晚烟深处。

桥头的狮子与景致达到“天人和谐”的至善境界,在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中,这种“天人合一”的观念相地合宜,构园得体,以“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强调的是天然之理中的天然之趣。

正殿为“镜清斋”,殿内悬有乾隆皇帝“不唯物先”匾额,以为不与万物相争,遵照事物的发展规律。殿后有一座桥廊式的建筑,名为“沁权廊”。国民初年,此处曾作为宴请外宾的宴会厅。 


静心斋历来有乾隆小花园和园中之园之称,主要以建筑作为分割园内打小不同的院落空间层次的艺术手段,循环往复,曲折迂回,环环相套,层层进深,是不同的景物互为因借,分隔之中有贯通,障抑之下又有窥透。大体上每一空间都是沿着周边布置建筑,山池部分分居于中央,形成了所谓“不下堂筵,坐穷泉壑,山光水色,滉漾夺目”的自然美境。该处主要建筑有静心斋、韵琴斋、抱素书屋、枕峦亭、叠翠楼及沁泉廊等。


抱素书屋为清朝皇太子读书的地方。“抱素”两个字出自《老子》“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东岸看到的一副宣传画,讽刺幽默的手法宣传环境的保护,看后令人深思~~

先蚕坛位于东岸最北端。为北京九坛之一,建于乾隆年间。封建社会以桑作为立国之本,清代每年农历三月的某个吉日皇后妃及公主祭祀蚕神的场所。院内建有观桑台、亲蚕殿、后殿、先蚕神殿、神橱、游廊、桑园、浴蚕池等建筑。其东面有一条南北贯通的小河叫浴蚕河,是元代由和义门南水门引入京城,故得金水之名。院内广植桑树,原有亲蚕殿等建筑,今多已不存。



濠濮间是北海的一座园中之园,取名自《世说新语》,意为追求创造一个净化反俗、求得精神解脱、乡无为自在的境地升华的清幽世界。“濠”“濮”都是古时候的山水名称,这里四面环山,古树葱郁,景色清幽。采用回廊曲折,水池假山,体现江南写意山水的艺术手法。清代时,为帝后、近臣的宴饮之处。在颐和园未修复之前,慈禧于夏季常来此避暑、听评书等。



在濠濮涧石牌坊的背面,有乾隆写的一副对联。其上联是“蘅皋蔚雨生机满”,指的是这一景区在丰沛的雨露滋润下,呈现一片汀兰岸芷的蓬勃生机;其下联是“松嶂横云画意迎”,就是说当人们走上曲折的爬山廊到达云岫堂,在蜿蜒而下,过水榭、经曲桥,又进入迂回的峡谷,通过精心设计的赏景路线,让游人随着视点的水平位移(左右周围的视点变化)和垂直变化(仰视、俯视、平视的变化)而出现奇峰、怪石、波光、云影等许多不同的画面。在实质上这就是一副具有动态变化的山水松石长卷。


濠濮间西面小山后面是一座跨水建筑--船坞,始建于明朝天顺四(1460)。船坞是在明代船厂基础上改建的,古时候称为“藏船蒲”,清朝作为存放御船的地方。

画舫斋位于先蚕坛的南侧,由三进院落组成,分别为画舫斋、古柯亭和小玲珑。画舫斋门前广场曾是清朝皇帝检阅射箭的地方。池塘东西建有“镜香室”“观妙室”,正殿为“春雨林塘”,颇有江南园林风格。其后三间抱厦,匾额题为“空水澄鲜”,是皇帝后妃演戏的地方。画舫斋正殿是看戏的地方,匾额为乾隆亲题“画舫斋”。古柯亭因唐代种植的槐树而得名,树龄有一年多年,堪称“树中之王”。古柯亭后面“奥旷“为皇帝用膳处,唐槐东面建有“绿意廊”,廊下为“卧虎桥”,绿意廊北侧是“得性轩”,轩下为“藏龙桥”,因为过去得性轩曾经是皇帝的寝宫。西跨院小玲珑曾是慈禧太后吸烟室,可惜现在闭园了,这部分没有看到~~
半路又杀出个“程咬金”~~

碧波仙子出芙蓉,百媚千娇意态浓。玉骨冰肤姿落雁,霞魂月魄艳惊鸿。露凝莲叶珍珠绿,日照横塘翡翠红。质洁焉能遭近亵,遥观尚且半遮容。田田翡翠荷,作作舞婆娑。雨尽盛清露,浮香绕素波。

北海莲花开,红花覆碧水。色同心复同,藕异心无异~~~

在北海公园的湖边徜徉,伫立桥上,傍倚栏杆,望见绿柳垂荫,莲荷满池,白塔倒影,亭榭参差,显然别有一番情调。用实景绘一幅“清明上河图”,在京城感受一下江南水乡的生活,这难道不比在灯红酒绿的夜场中更能体会生活的趣意吗?

附北海导游图

陈从周先生说:“中国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组合而成的综合艺术品,富有诗情画意”,“园之佳者如诗之绝句,词之小令,皆以少胜多,有不尽之意,寥寥几句,弦外之音犹绕梁间......”就是说中国古典园林的创造和欣赏,还与文化修养的陶冶相关联。“不能品园,不能游园。不能游园,不能造园”。游必有情,然后有兴,钟情山水,知己泉石,其审美与感受之深浅,实与文化修养有关,偶还需要继续深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