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缘马来西亚超级联赛:近20年学生品德测评研究综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2:44:05

近20年学生品德测评研究综述

姚远,樊宏宇[1]

(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100089)

摘要:20余年来,我国的学生品德测评工作从研究重点到功能取向,从内容到方法都有了很大改观。对学生的品德测评也朝着科学化、客观化的方向不断向前推进。然而当前有些学校的品德测评仍然处于盲目实践,流于形式,测评停留在重诊断轻发展的阶段,测评的环境还有待优化。

关键词:品德测评,学生,德育,

如何评定学生思想道德和德育效果,是德育工作的一个难点,也是德育理论与实践重要课题。学生品德测评于20世纪80年代中叶在我国兴起,它运用教育测量技术并结合以往对学生进行的操行评定,试图说明学生的道德发展状况,并为德育工作提供有力参考。本文对近20年来,我国学生品德测评研究状况综述如下。

一、品德测评的概念界定

胡卫认为品德测评就是依据一定的测评指标,运用一切科学可行的方法技术,系统地收集有关的资料信息,对学生的品德作出肯定和否定地价值判断。其中品德是一定社会关系所要求的社会规范个体化的产物,是人的思想品质、政治品质、道德品质和个性心理品质等方面的统一体。测评包括测量和评价两个方面。品德测量的基本要求是用数字对人的品德进行描述,而不管其有多大的价值;品德评定则是应用这种描述并超出这种描述,来确定品德的价值。[1](P20)

肖鸣政认为品德测评是一种建立在对品德特征信息“测”与“量”基础上的分析与评判活动。在这种活动过程中,测评者通过“测”与“量”的活动,获得所要搜集的品德特征信息,然后对它们进行综合分析与评判解释。这里的“测”包括测评者的耳闻、目睹、体察、访问和调查等,是以认识与评判品德为目的的特定活动。“测”既可以是自测,也可以是他测,还可以是观测;“量”是指与一定品德测评标准的比较与衡量;“分析”是指对测与量所获得的品德特征信息的综合分析;“判断”是指对综合分析的结果予以确认与解释。而判断的基本形式通常有两种:一是定性判断,二是定量判断;最后对判断的结果予以报告与解释。[2](P39,40) 这一概念被收录到陶西平主编的《教育评价辞典》[3](P352)。

以上两个概念界定为目前学术界所普遍承认。前者从品德测评的内容方面定义,后者从品德测评的方法方面定义。共同点即品德测评是依据一定道德行为准则对学生个体品德现状进行所进行的测量与评价,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定量部分的“测”,即依据一定的标准对学生的品德、行为进行测量。二是定性部分的“评”,即依据测量结果对学生的品德给出评价。

二、以往品德测评研究的重点

1985年以前,品德测评的研究重点是怎样对学生进行操行评定。对学生品德的考查和评定由班主任及任课教师就学生平时行为作经常地考查,并于每学期结束时拟定评语等级如甲、乙、丙、丁或优、良、中、差。班主任还要根据学生平时的表现,在评语中指出学生的主要优缺点,以及期望学生今后努力的方向。以后越来越多的人提出了个性化原则、鼓舞性要求、正面教育原则和发展性原则,要求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给予个性化的评价,对学生要有启发性和鼓舞性。这一时期的发表的论文,题目如《怎样写好学生操行评语》,《正确评定学生品德,促进学生健全发展》,《操行评定个性化原则初探》大多是对教师如何给学生写操行评语提出建议。由于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价,在这一时期还有学校把原来的“班主任评语”扩展到学生的“自我鉴定”,“自我小结”,“班级或小组评议”,以避免教师评价的主观性。

1985年~1987年,我国不少德育工作者通过实验,对学生品德测评研究方法进行探讨,把现代科学研究技术及系统分析方法应用于研究过程,在学生品德测评中引入了多元分析,模糊数学等方法。这一时期,期刊上先后发表了《思想品德测量可能性之探讨》[4],《学生品德评定指标体系制定方法和评定方法》[5],《中学生思想品德的测量与评价》[6]。在使德育科学化的呼声下,品德测评的研究重点开始转向应用测量技术。到90年代,品德测评在测量技术研究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果,著作有胡卫编著的《学生品德测评》[7],谢新观,肖鸣政所著的《品德测评的理论与技术》[8],以及肖鸣政的专著《德育测评》[9]和《品德测评的理论与方法》[10]。这些著作为我国品德测评的系统化、科学化奠定了基础。

1988年国家教委颁布了《中学德育大纲》(试行稿)和《小学德育纲要》(试行草案)以及《关于中学生品德评定的几点意见》(试行稿)。这不但为学生品德测评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指导思想和依据,而且推动了品德测评的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评定方法的研究。与此同时,北京、上海、天津、广东、辽宁、江苏、浙江等省、市教委也先后印发了关于学生品德考评的实施意见。尽管这些研究或实施方案还不系统、不完善,但确实在全国范围内推动了学校德育工作的改革和发展。此后的品德测评研究工作,重点在把对学生的评价和采用科学测量技术手段相结合上。

三、品德测评的功能取向

学校德育评价的功能是多方面的,集中表现在管理功能和教育功能上。早期的品德测评突出了管理功能,测评直接依据《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中学德育大纲》,按学生对具体条款的遵守程度评定相应的分数等级。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学校德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对德育缺乏科学管理。具体来说,学校德育没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和到达目标,历来只有抽象、笼统、概括的教育目的。”[11](P15)到上个世纪90年代品德测评继续强化了管理功能,并在此基础上尝试建立系统的、科学的、可行的测评指标体系。

然而,品德测评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个体发展的需要。前者强调测评的诊断、管理功能,后者更多地强调测评的教育、发展功能。德育工作不应局限在使学校管理工作顺利进行,而应该体现对学生的积极引导;不能停留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紧密结合上,还应关注到学生个体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近几年在全社会共同关注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大环境下,品德测评由管理功能转向教育功能,以引导学生的发展为方向。

四、品德测评的指标体系

指标是测评的基本因素,指标体系则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指标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在品德测评中,单个指标指反映学生品德的某个侧面,若要多侧面地、立体地显示学生品德发展状况,必须建立一个与之相适应的指标体系。学生品德测评指标和指标体系的设计是开展科学测评活动的基础,它对学生品德测评实施起着统揽全局的作用。

(一)依据学生守则、德育大纲编制测评指标体系

最常见的品德测评指标体系是依据德育大纲,学生守则等编制的。这种测评体系从个人的思想品质、政治品质、道德品质和个性心理品质等方面对德目细化,考察学生对规范的遵守程度。例如1990年《上海市中学生思想品德等第评定参考标准》中对道德行为表现的考评包括一级考核项目“道德行为表现”,二级考核项目“注重仪表,严于律己”,“热爱集体,文明礼貌”,“遵规守纪,勤奋学习”,其中“注重仪表,严于律己”的三级考核内容中又包括“生活俭朴,讲究卫生”,“诚实守信,是非分明”,并给出评定为优秀和及格的不同标准。评分参与者包括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然后再根据记分标准计算各级考核内容的得分或等级情况。当时,全国其他地区也采用类似测评方式对学生进行测评。笔者认为,这种指标体系对各个条目进行细化,既方便了教师了解学生当前各方面的表现,也便于学生对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有明确认识,使德育管理的形式简化了。

(二)生态——激励性品德测评体系

2001年王健敏博士针对两个突出问题“一是形式主义严重,或走过场,或以道德认知代替品德,或以孤立的行为代替品德,未能抓住德性本质,与学生德品德相去甚远;二是品德测评缺乏真实性,费时费力,效果不佳,对学生德性培养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12]”提出构建“生态——激励性”品德测评体系,这种品德测评的仿真系统更加模糊或淡化测评活动与现实教育活动之间的界线,由一定的情境引发学生个体的道德活动,并在此基础上倡导学生之间的激励性他评和实践反思性自评,使学生能够达到有效自我教育的目的。笔者认为,这一品德测评体系具有营造激励性机制的特点,因此将我国品德测评体系的理论研究向前推进了一步。

(三)同心圆式品德测评体系

2005年北京市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发展测评,以同心圆方式向外扩展为:个人——群体——社会——国家——社会,测评的基本纬度分为现实世界的思想道德和虚拟世界的道德。其中现实世界重点测查外显行为,虚拟世界重点测查学生在网络及电子空间中的道德状况。测评主要考察各个纬度上学生思想及行为的表现,并对学生不同的思想和行为赋值,通过建立常模的方式对学生的品德状况给予解释。这一测评体系目前还在完善中,它遵循学生的活动范围逐渐扩大的特点,关注学生当下品德发展水平及未来发展方向,已引起学术届的关注。

五、品德测评的内容

有关品德测评的内容,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不断思考,不断克服困难,不断深化的过程。在使品德测评走向科学化、系统化的过程中,测评的内容大致有如下几种类型:

(一)静态品德测评四元说

传统品德结构四元论,将品德结构划分为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这是从平面视角对品德结构的构成要素所作的静态分析。然而,以此作为测评内容,会出现的把四个要素割裂开来,单独考虑从而会造成测评不能反映真实状态。

(二)动态测评行为动机效果

葛晨虹、马永庆、肖先绪、韩东屏、龚华平等学者分别在不同角度从理论上阐明道德评价应该是动机——行为——效果的动态统一。以此作为测评的内容可以对学生的品德状况做出动态的分析,有利于了解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发展状况。

(三)生态的品德测评

王健敏博士在构建“生态——激励性”品德测评体系中指出要“创设适应性情境,采用生态性测评建立个人‘美德袋’”,测评内容把学生的发展性、主体性及环境的生态性综合考虑,强调回归品德测评的真实状态如测评指标隐性化,以情绪作为背景指标,并通过捕捉生态信息如从小节上搜寻关键点行为,在矛盾抉择中评判人等,建议将移情性与抗诱惑性作为德性评定的灵敏度指标。其目的是“采用测量动机内隐策略,将真实的测评指标掩盖起来,让被试处于自然的状态之中接受品德测量,以排除动机干扰,达到自然状态”[13]。

六、品德测评的方式方法

随着社会发展对人的要求越来越高,考察范围越来越全面,加之各种技术手段的应用,品德测评由教师给学生写操行评语的单一方法,到目前日益呈现出多样化。

(一)测评的方式

1、从测评的实施看可分为内部测评和外部测评

内部测评是学校或教育行政系统内部组织的学生品德测评,这是迄今为止使用最多的测评方式。外部测评是独立于学校或教育行政系统的第三方,一般为研究机构组织实施的学生品德测评,在探求品德测评的科学性方面,这种测评方式有其独特的优势。

2、从测评的主体看可分为自测和他测

自测是学生自己根据测评指标作自我评估,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能够较快地了解学生状况,缺点是较难分辨学生在测评中是否具有伪装性,是否外显的行为与个体内在真实的想法不一致。他测是学生之间相互测评以及教师、家长对学生的品德作出测评。这种方法的优点是避免学生自评的主观性,缺点是不能排除测评时各人所持标准有主观偏差。

(二)测评的方法

1、定性测评与定量测评

谢新观,肖鸣政在《品德测评的理论与技术》一书中把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品德测评方法归纳为三大类:一是侧重定性测评的方法;二是侧重于定量测评的方法;三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中性测评方法,其分类如下[14](P270):

                                    整体印象评判法

                            定性

                                    操行评语鉴定法

                                    积分测评法

                                    操行加减评分法

                            定量

              品德测评法            模糊综合评判法

                                    加权综合测评法

                                    评语评等评分法

                                        考试考核测评法

                                中性

写实测评法

                                        工作实践考核法

在对品德测评方法的不断探索中,定性的方法还包括:行为观察法,问卷法,谈话法,情境测验法,人物推定法,投射法,个案研究法,以及创设道德情境来实现品德测评,包括情境观察法,情境问卷法,情境判断法等。

2、OSL和FRC品德测评法

肖鸣政博士在《品德测评的理论与方法》一书中对品德测评的技术问题进行了理论探索。作者首次将现代AHP(层次分析)技术和DEA(包络分析)方法引用于品德测评领域,创造性地提出了OSL教养性品德测评法和FRC考核性品德测评法。其中:(1)OSL教养性品德测评法是一种品德教养为目的的行为测评法,OSL是On(做到),Short(稍差),Long(较差)的缩写,O、S、L即品德养成结果(做到、稍差、较差)主观测评的一种简便标记符号。在这种品德测评的基本设想中:首先采用符号记录测评结果,在最后的综合或必要时才转换成分数;其次,测评特别强调学生的自我测评;再次,测评特别注意发挥与利用品德测评的蝴蝶效应。(2)FRC是事实报告计算机辅助分析的考核性品德测评方法。这种品德测评方法的基本思想是,借助计算机分析技术从学生品德结构要素中确定一些基本要素,再从基本要素中选择一些表征行为或事实,然后要求学生自己就是否具备这些表征行为或事实予以报告。报告的方式可以是个别谈话,也可以是集体问卷。每个学生所报告的表征行为事实,经过光电信息处理后,储存于个人品行信息库中,然后计算机根据专家仿真系统对学生报告的表征行为进行分析,作出定性与定量的评定。

六、当前品德测评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要坚持品德测评的理论探索,避免盲目实践

目前,全国有不少中小学都在不同程度地进行品德测评,力求使学生思想品德测评的客观化和科学化,但大多都流于一种盲目的探索。诸如学生思想品德测评的内容是什么,其依据是什么?哪些因素可以定量测评,哪些因素只适合于定性测评?测评的指标体系如何确立,以哪些指标为主?此类问题模糊不清,其结果必然是不但不能反映德育的效果,促进德育工作的进行,反而会给德育工作的管理增添负担。

必须认识到,品德测评是一项艰难的工作。由于人的品德是复杂的综合体,不仅静态涉及到知、情、意、行等方面,动态涉及到动机——行为——效果,生态还涉及到人在自然情境下的道德抉择。所以品德测评不能依靠没有科学依据的简单的表格、问卷、评语等得出结论。科学的品德测评应在测评前,针对当前学生思想及道德发展的特点进行理论上的探索。因此,关于学生的品德测评应该联手专门的科研机构进行,把测评的理论探索与实践相结合,避免盲目实践。

(二)要遵循先诊断后发展的思路,推动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品德测评最直接的效果是帮助教育管理者了解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为进一步教育学生提供依据。由于复杂的环境因素和学生的主观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学生的品德不一定都按社会的要求而发展。因此,要在学生已有的品德基础上进行教育,就必须对学生的品德进行诊断,弄清学生的各种品质中哪些是善的,哪些是恶的,并帮助学生扬善抑恶。德育的实效性应体现在学生以后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学生的道德修养得到提高,并自觉主动地过一种道德的生活。因此,品德测评应该立足于先诊断后发展的思路,真正推动学生的自我诊断、自我教育,以达到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的目的。

(三)要为品德测评创造客观中立的外在环境

由于长期以来德育工作处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状态,落实到品德测评常常由于防御机制的存在而流于形式,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上级单位检查学校工作而进行的测评,有些学校为了美化工作绩效,暗示各班学生“好好做答”;二是学校内部为了检查教师工作而进行的测评,有些班主任老师为了突出成绩,要求本班学生“好好做答”;三是学生自身的自我保护意识促使他们在测评过程中作出不符合实际表现的评价。因此,在品德测评实施的过程中,要尽量创造客观中立的外在环境。一方面,应尽量避免测评工作的行政命令色彩,使学校、教师本着为切实提高学生道德素质,帮助学生发展的思想,配合测评工作。另一方面,要尽量创设自然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状态下接受测评。

 

参考文献:

[1],[7],[11] 胡卫.学生品德测评[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1992

[2],[10] 肖鸣政.品德测评的理论与方法[M],厦门:福建教育出版社,1994

[3] 陶西平.教育评价辞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4] 肖鸣政.思想品德测量可能性之探讨[J].《教育论丛》,1987,1

[5] 胡卫,欧阳宏森,唐元.关于品德评定指标体系的研究[J].《上海教育》1986,(9),(10),(11),(12)

[6] 孟海兰,白冬冰.中学生思想品德的测量与评价[J].《心理科学通讯》1986(5)

[8],[14]谢新观,肖鸣政.德育测评的理论与技术[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4

[9] 肖鸣政.德育测评理论[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3

[12] 王健敏.“生态——激励性”品德测评系统的构建[J],《教育评论》,2001(3)

[13] 王健敏.学生品德测评系统的改革与探索[J],《课程·教材·教法》,2002(1)

[14] 肖先绪.思想品德特点与品德测评刍议[J].《教育科学》,1995(3)

[15] 龚华平.道德评价根据新论[J].《南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9)

[16] 马永庆.道德评价的根据和范围刍议[J].《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4)

[17] 葛晨虹.道德评价根据内在构成探析[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1)

[18] 王爱英,许加风,齐山华.二级模糊综合评判在学生思想品德测评中的应用[J].《数理医药学杂志》,1999(3)

[19] 廖英,檀传宝.中小学思想品德测评中的问题与对策[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3(9)

[20] 张巍.学生品德评价方法比较研究[J],阴山学刊(社会科学版),1995(4)

[21] 汤萌.当前学生品德测评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学与管理,1996(5)

 

 

 

 

Recent 20 years Review of Student’s Moral Character Measure and Evaluation

YAO Yuan ,FAN Hongyu

(Political and Law Science School,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10089)

Abstract The study emphasis and function of student’s moral character measure and evaluation has changed in recent 20 years, as well as the content and methods of measure and evaluation. Student’s moral character measure and evaluation is on the way of scientific and impersonal. However, some measure and evaluations yet to in blindly operation, become a mere formality. The emphasis of such survey is laid on the diagnoses not on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 The environment of the survey is criticized to be optimized.

Keyword moral character measure and evaluation ,student ,moral education



[1] 作者简介:姚远(1977—)女,湖北松滋人,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2003级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

     樊宏宇(1981—)女,北京市人,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2004级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