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佛龙汽油添加剂:宁要匠士, 不要博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19:41:02
宁要匠士,不要博士

                季 吴

  媒体报道,某地技工学校为其培养的技工颁发“匠士学位”证书。笔者孤陋寡闻,对此颇感新鲜。不知这是否属世界首创,至少我是第一次听到,似乎可以发给“自主创新”奖。据说,该校培养的技工手艺都不错,其毕业生许多单位都争着要。因此该校毕业生的“当年就业率”几乎达100%,只因个别人想深造,才没有当年就业。

  相比之下,许多大学毕业生就业却成了难题。但教育部又规定,如果某专业就业率低,就要停止招生。为此,有的学校就用扣发学生文凭的手段来迫使学生尽快就业,以提高专业的知名度。于是有的学生只好出钱让某单位签个假的录用合同。就业率造假也可算国内高校的创新吧?现在,不仅本科生就业难,连硕士生就业率也很低,如南方某省,今年硕士毕业生多达4000余人,是几年前的三倍。货多价贱,硕士生就业率(含考取博士在内)仅50%左右。有些用人单位公开说,宁愿要本科生或职业学院学生,而不要硕士或博士。如果他们知道还有“匠士生”,是否会出现“宁要匠士,不要博士”呢?

  难道,那些用人单位领导的智商真的低到不识博士为何物吗?非也!曾几何时,硕士、特别是博士是何等抢手。许多单位以高价吸引硕士或博士,博士生不仅一来就给住房,而且到校就给副教授、教授或CEO头衔。有的还当上院系一级、甚至校级领导。但没隔几年,人才就从买方市场,转到了卖方市场,硕士和博士不那么吃香了。许多硕士为找工作不得不放下身段,低薪受聘于民办企业或民办学校。而博士生如果当不上公务员,也千方百计地钻到企事业单位或专科院校工作。而个别单位一听说是博士,就说:“养不起,也敬不起!”

  因为,吸纳一个硕士或博士生的成本太高,而他们的水平和能力未必理想,因此让他们望而生畏。比如,某医科大学的几个博士生,毕业后留校在附属医院工作,安排他们做主任医师的助手。但他们很不甘心:你主任医生是没学位的(解放后多年,中国未实行学位制),能当我的老师?所以在工作中,不听主任医生的话,视察病房时心不在焉,东张西望。主任医生讲解病人情况和注意事项时,他们根本不听。可是主任医生为患者做手术后,要一位博士给病人缝合,结果他把人家的肠子捅破了。还有位博士为一女子做剖腹产手术,误将婴儿的头划破,造成医疗事故,还不承认错误。大家想,这样的博士医生能让人放心吗?至于硕士研究生,那就更是一年不如一年了。写论文整段整段的抄袭,牛头不对马嘴,错误和笑话不少。问题还在于,硕士和博士水平低下还不是个别现象,所以有人形容:“研究生本科化,本科生专科化。”你想,与其要这样的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研究生,还不如要一个能干又实干的“匠士学位”技工。

  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在于,这些年高校的大跃进,不仅本专科生以惊人速度扩招,而且硕士和博士也“大规模生产”。有人形容:博士如馒头,一笼一笼地蒸;硕士如水饺,一锅一锅地煮;本科生如米饭,一桶一桶地焖;专科生如沙子,一铲一铲地扬。某高校某些专业硕士生的规定课程中,有三分这之一以上或50%是没有教师上课的,但他们毕业表上都有高分成绩。某个学校的某些博士导师,居然一个人带十多个博士、三四十个硕士,还要上本科的课(教育部规定教授必须上本科课)。个别人还担着任院长、校长、书记的行政职务,再加上经常出差和应酬,他们即使三头六臂也忙不过来。时间是个常数,经多次分割,还有多少时间用在研究生身上?他们的办法是将博士和硕士生主要交给助手“帮带”或“照管”。而有些省市高官或企业家也在“在职攻读”学位不久,成了大学的硕导或博导。他们既然要日理万机,当然只能放羊式的培养研究生喽。所以,研究生们一年半载也难见导师一面。当然研究生也乐得自由自在,反正课程靠自学,论文靠下载,所写东西导师也不懂有多么“先进”。导师请几个熟人当评委,通过答辩并授予学位是绝对不成问题的。

  这表明学术腐败已经在国内高校泛滥,以致一些有真才实学的老教师愤然辞去了导师岗位,他们说:“培养学子几十年,回家当个保育员。”“宁愿在家抱孙子,不愿做那愧心事”。这几年高考状元们都愿到香港读大学,而不愿留在内地的名牌大学。我想不单是高奖学金的诱惑力,而是因为他们眼看内地大学的质量在下降,只好舍近求远。

  中国大学启动“211工程”,即在21世纪重点建设一百所世界水平的大学以来,这些大学的钱花得不少。据媒体报道,全国高校仅贷款就上千亿。房屋建筑更不比世界一流大学差,甚至购置的仪器也是世界最先进的。但这些学校的教师水平及其培养的学生质量,却没有与投入成比例地上升,反而有所下降。这就不能不引起人们的议论和反思了。

□ 寄自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