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马哈发电机所有型号:日华报:中国专家学者热议东北亚地缘敏感问题——中新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0:02:41

日华报:中国专家学者热议东北亚地缘敏感问题

2011年08月24日 13:53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新网8月24日电 《日本新华侨报》23日刊文说,近年来,8月一直是东北亚地区非常敏感的历史月,二战后未能彻底解决的日本侵略亚洲诸国的历史问题,始终是盘旋在东北亚地缘政治上空的阴霾。而随着美国重返亚洲计划的启动,又为东北亚局势增添了新的变量,如何看透中、韩、日、美之间的博弈,《日本新华侨报》邀请三位专家将从本地区最敏感的几个问题为读者提供观察视角。

 

  文章摘编如下:

  近年来,8月一直是东北亚地区非常敏感的历史月,二战后未能彻底解决的日本侵略亚洲诸国的历史问题,始终是盘旋在东北亚地缘政治上空的阴霾。而随着美国重返亚洲计划的启动,又为东北亚局势增添了新的变量,如何看透中、韩、日、美之间的博弈,本报邀请三位专家将从本地区最敏感的几个问题为读者提供观察视角。

  美国战略调整及其对中日关系的影响

  中国原驻大阪总领事馆大使级总领事王泰平认为,美国一直是东北亚地区形势演变的重要推手。奥巴马政权实行重返亚洲、将全球战略重心东移亚太的政策,增加了东北亚和中日关系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

  美国调整战略的背景是中国迅猛崛起、亚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国际力量对比变化,而中国的崛起则是美国全球战略重心东移的主要动因之一。

  美国认为中美关系将成为美国的“首要挑战”,防范和遏制本地区大国主要是中国的发展,维护其传统霸权和既得利益,是其战略重心东移的主要目的。

  为此,它需要鼓吹“中国威胁论”,用“中国威胁论”作粘合剂,修补出现松动的美日、美韩同盟,撮合美日韩三角军事同盟;需要朝鲜半岛在“不打战争”的前提下保持紧张态势;需要利用中国与周边国家的领土、海洋权纷争,让这些周边国家打先锋,困扰和消耗中国,企图中断中国的发展机遇期。

  日美在遏制中国方面一拍即合,有共同的需要。中国的GDP超过日本,对日本造成巨大的冲击。虽说在技术等领域与日本还存在不少差距,但经济总量超过日本,综合国力超过日本。去年钓鱼岛事件的处理,实际上是综合国力的较量。中方动真格了,强压它放船放人,日本感到需要在政治和安全领域借重美国,平衡和钳制中国,而美国则利用这次机会加强了它在该地区外交和安全上的地位,获得了继续控制日本、还得让日本感谢它的绝好理由。挑动中日之争,符合美国在亚洲的战略利益。

  菅直人首相修正了鸠山前首相推进的“对等日美同盟”政策,明确地转向了“日美同盟最优先”的政策。今后,不管是谁上台主政,日本都将继续奉行以保持和加强日美同盟关系为优先目标的对外政策。在可预见的将来,日本的外交和安全政策难有根本的调整和方向性转变。

  从地缘政治的角度讲,日本之所以强化与美国的战略军事同盟,是想借助于美国强大的军事力量,堵吓它意念中的敌手,使所谓“想对日本发动进攻的敌对国”考虑其后果,使其要冒更大的风险和代价而不敢轻易动手,实际上是借美国的实力来对假想的地缘对手进行一种地缘遏制。

  日本现内阁的智囊、日本防卫大学校长五百旗头真2010年在日本的《每日新闻》发表文章说:要让在经济力量和军事力量即将超过日本的国家不能动手的方法,是采用两种对策相结合:一种是自助努力,通过提高自身防卫能力和运用政治、外交手段将“问题国家”引入和平、合作的国际框架;二是让日美同盟发挥作用,“以日美为中心的国际关系保持良好,任何国家都不能轻易动手”。他还说:对于日本的安全,“最重要的是不把中国当作敌人,在互利基础上维持一定的合作关系。从中国的角度看,虽然讨厌却又不能动手,日本能够成为这样一种存在就很伟大了。”上述这段话正是对日本的对华政策最好的诠释。

  今后,日本将附合美国对中国采取的“围交政策”,既围堵又交往。此两者策略看似矛盾,但却是在面对一个大国崛起的情况下,它们要采取的交往方式。

  应该看到,中日之间既不是简单的“朋友”,也不是“对手”关系,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国家关系。由于两国间存在着一些难以解决的结构性的矛盾和现实利益的冲突;由于日美不对等的同盟关系造成美国因素对日本的影响格外直接和严重;由于日本国内政治时不时会出现麻烦,政局多变,民主党内部意见纷纭,执政前景不明朗;由于中日两国在两千年的历史上,力量对比一直处于不平衡状态,而今天的力量对比正在经历一个半世纪以来未曾有过的变化,亚洲呈现两强并立的局面,日本政界和社会上对中国迅速发展的抵触心理,会对日本政府的对华政策产生影响,决定日本对华政策是既合作又竞争,既借重又制约,中日关系的未来存在着不稳定性,将来还会有不少的麻烦。

  日韩难以逾越历史问题的障碍

  中日关系史学会研究员高海宽认为,日韩在处理相互关系的过程中,在历史问题上的矛盾始终存在,严重影响到相互关系的稳定和两国民众的感情。同时,近些年来,日韩领土之争更加加剧,互不相让,都主张自己“固有”,成为影响日韩关系的症结所在。

  领土问题也受日韩之间的历史问题的影响,与历史问题交织在一起,使问题更为复杂、棘手。日韩在历史问题上结下的积怨甚深,相互存在严重对立,缺乏信任,更增加了解决领土问题的难度。

  去年,是日本强行合并朝鲜100周年。1910年,日本迫使韩国与之签定《日韩合并条约》,实际上是以武力吞并之。其后实施了达35年残酷的殖民统治。对此,菅直人首相向韩国表示了“深切的反省”。

  日本一部分保守势力却仍称日韩是“合法合并”的。有些人甚至认为对朝鲜的殖民统治与掠夺,是为韩国的建设做了贡献。韩方对此强烈不满。

  韩国始终严厉批判日本在历史问题上的立场。近些年来,韩国主要针对日方参拜靖国神社、慰安妇和修改历史教科书等问题,进行针锋相对的对抗。

  特别是对于小泉参拜靖国神社,韩国各界强烈不满,认为是“对韩国的挑战”,不断抗议。战时日本强迫20余万朝鲜妇女为慰安妇,惨遭日军蹂躏,而日本有些人不肯痛快承认,一再引起韩方的抗议。

  特别是日本曾对韩国实行严酷的“皇民化”统治,不准韩国国民使用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和名字等,实行对民族文化的殖民政策,令韩国民众对“国耻”心存切腹之痛,始终难以释怀。

  教科书问题更成为日韩之间的火种。1982年日本出版的教科书,称日军“进出中国、朝鲜”等,遭到韩国的严厉批判。对于2001年日本文部省审定的历史教科书,韩方认为有几十处错误,也导致两国关系恶化。其后,日韩曾进行历史问题共同研究,虽然有所共识,但仍各持己见。

  2005年,日本审定的教科书中,有“韩国非法占有日本的固有领土”的表述。2008年,日本在中学学习指导要领的《解说书》中称,将在教科书中写明领土主权问题。这就把历史与领土问题挂起勾。

  今年3月,在韩国积极援助日本地震救灾期间,日方又审定主张拥有“领土主权”的12种初中教科书,这就使教科书问题更加尖锐与复杂化。目前,横浜市已决定采用此类教科书。这一敏感问题今后仍会引起韩日矛盾的激化。

  军国主义的罪恶,使日本自食其后果,后代也不得不背负沉重的历史包袱。在曾遭受日本侵略的国家中,韩国所遭受的苦难最重、时间最久,反应也最激烈。对于韩方在历史等问题上的强烈态度,日方如能设身处地地理解其所遭受的苦难,也就易于理解为什么相互难以消除怨恨。

  韩方也需认识到,侵占韩国的是日本军国主义者。广大日本民众则是被置于军国主义桎梏下的。但如果日本少部分人依旧坚持对抗的立场,就难以化解两国的历史恩怨。

[page title= subtitle=]

  历史问题不是短期所能化解的,需要不懈努力。在韩国看来,日本需要彻底承认侵略历史及其所造成的危害和灾难。日本虽然多次表示过反省与道歉,但屡有反复,总是不够彻底。

  日本少部分人认为,承认对韩国的侵略就是“自虐”,一部分人认为这会导致“没完没了地谢罪”。还有些人怕因此韩方索要赔偿。这些看法与顾虑阻碍了日本对韩方端正历史问题的态度。

  潘基文前外交通商长官在2006年曾指出:韩日关系“惟有根绝两国争端的历史根源,才能够改善”。李明博执政后,强调韩日关系应面向“新时代”,但两国关系始终难以越过历史问题的障碍。

  日本政府对历史及教科书等问题,过去本身也存在认识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受到日本国内否定对朝侵略的一些势力的影响。在对待历史问题上,今后日韩仍难免不会再出现矛盾的激化。

  同时,韩日对于历史、领土与军事问题极度敏感,相互稍有不慎,就会矛盾激化。因此,相互关系存在脆弱性,建立“成熟的伙伴关系”并非易事。

  近些年,日韩两国也为化解历史问题的矛盾、改善相互关系,尽了不少努力。相互继续切实努力,妥善解决历史问题,和谐相处,才会利及日韩各自的利益。

  中日历史纠葛与现实出路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所研究员高洪认为,最近一个时期,历史认识问题似有再度影响中日关系的苗头。今年8月15日,又有50多名日本自民党新老政客参拜靖国神社,让包括中国在内的战争受害国感到不可理解。民主党方面,也有作为下一任首相的最热门人选的财务大臣野田佳彦在这个特殊的日子再度重申“甲级战犯不是战争罪犯”。联系到此前不久传来横滨市可能采用右翼编撰的歪曲历史的教科书问题,日本政坛上保守势力的历史观着实令人担忧。

  今年另一个引人注目的细节是每逢战败日必言道歉的天皇,在发言中“省略了”向战争受害者表示道歉的内容。或许是天皇认为战争硝烟消散,痛苦的历史已淡出人们的记忆;或许是“3•11”大地震的哀痛转移了视线,使人们更专注于处理救灾和核泄事故的具体问题。诚然,“3•11”大地震极大地伤害了日本民族,中国人也给予了遭受这场灾难的邻国足够的同情和关注。但无论发生何种灾难,都不应因此忘记历史。至于混淆历史是非,更是人类良知和道义所不能容许的错误行为。如果说,巨大的自然灾难需要人类社会携手抗击的话,历史上的人为战争灾难更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去防止悲剧重演。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坚持历史的镜鉴作用,坚持要求战争加害国方面不得开历史倒车,但愿“3•11”大地震不会成为日本战后更改和平发展道路的拐点,更不容许那些企图利用天皇发言“变化”的极右政治势力火中取栗。

  中日历史纠结难解的原因很多:虽然战争已经过去60多年,但受害方的历史记忆尚在,并在日本右翼的挑衅与刺激中不断得到强化;第二是美国在战后处理的不彻底性上遗留的隐患,加害方在表示深刻反省罪责的同时,否定战争罪行的言论也暗流涌动;第三是现实利益上的冲突,尤其是岛屿领土争端和海洋,东亚合作主导权之争,第四是安全领域的对立,东北亚有着独特的战后历史与地缘政治环境。这其中既有地势和地缘政治因素,也有现实利益的摩擦。尤其是日本少数人和个别媒体宣扬中国威胁论,主张对中国的发展要加以“扼制”,的确对中日构筑战略互惠关系形成了严重的负面干扰。

  对中国来讲,中华民族的中兴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但崛起的前提之一恰恰在于保持和维系一个和平发展的环境中华民族是富有智慧的民族,具象的事物往往用象形造字的办法,而抽象事物的造字都选用会意原则来表达深刻的内涵。老祖宗在表述武备的“武”字时,使用了“止”和“戈”的组合,维护和平,制止战争才是我们的本意,才是中华民族的根本愿望与现实需求。

  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已然存在,世界经济增长、气侯变化、资源能源安全、粮食安全等方面面临着新的挑战。中日作为东亚大国应当准确地把握亚洲一体化进程的大趋势,在政治互信的基础上促进合作的空间持续增大。对于两国关系中存在政治安全互信不足、双方国民感情脆弱、敏感问题时有发生等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则需要两国政府和有识之士高度重视,并予以妥善解决。

  总体来讲,执政的民主党与自民党之间表现出了历史认识的“温差”。我们乐见菅直人内阁无人加入“拜鬼”队伍,也清楚其中既包含着正确看待历史的积极因素,也包含着某些战略派政治家以国家利益作为政策出发点的现实考虑。但东亚的未来寄托于东亚各国人民在和平发展的大目标下携手并进,日本的未来离不开与亚洲邻国的团结合作。日本要走出震灾的阴影,摆脱困扰多年的经济低迷,都离不开国家发展道路的正确选择。望日本政坛的新老领袖们深思。·赵启正:中日两国不应以历史问题而牺牲未来
·唐家璇:中日政治安全互信不足致国民感情脆弱
·唐家璇:运筹发展中日关系 把握四大趋势
·王晨:3点建议推进中日战略互惠关系向前发展
·联合早报:中日民众好感度下降 学者表示不惊讶
·中日两国公众相互好感度下降 领土问题成最大障碍
·调查:中日关系"非常重要"仍是双方公众普遍共识
·日韩领土争议再起 日禁外交官搭乘韩航

日华报:中国专家学者热议东北亚地缘敏感问题——中新网 日华报:日本远交近攻挑战中国核心利益得不偿失——中新网 日华媒:中日大地震后政府举措彰显未来走向——中新网 日华报:日本远交近攻挑战中国核心利益得不偿失 日媒:苍井空受中国网友“热捧”值得反思——中新网 港报:西方经济上“救日本、逼中国”因何作怪?——中新网 外报:中国科技论文赶超西方 欧盟忧心被动——中新网 []外报:中国科技论文赶超西方 欧盟忧心被动——中新网 港报:中国军费适度增长 符合负责任大国战略需求——中新网 外报:"高铁战略"成中国与周边政经交往"粘合剂"——中新网 港报:官民良性互动渐增 中国人权进步有目共睹——中新网 华报:中国改建航母理所当然 不应趁机制造话题——中新网 外报:美债危机发酵 中国面对“美国困境”——中新网 外报:拜登"美国使命"意涵深 美期中国再"救市"——中新网 外报:亚欧博览会升格 中国显示维持新疆稳定决心——中新网 外报:中国地方高官更替趋制度化 重视实际经验——中新网 中国报:罗斯福的远见曾带动美国走出艰难——中新网 外报:美知名学者驳美国衰亡论 称中国恐难成霸主——中新网 外报:中国高层强调社会创新管理凸显服务意识——中新网 中国高级专家学者联合会 食品安全问题频繁曝光 各界热议:重典可治乱吗——中新网 港媒:陈炳德低调回应航母热议 再显中方冷静——中新网 毛新宇“兼职”班主任为何引发社会热议?——中新网 众学者热议《改造我们的文化历史观》——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