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召唤小说排行榜:认识骆家辉出使中国的几个维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3:29:42

认识骆家辉出使中国的几个维度

来源:中国网 作者:刘卫东   2011年08月18日08:34我来说两句 (2) 复制链接打印

  事件背景:当地时间3月9日,美国总统奥巴马正式提名商务部长骆家辉出任美国驻华大使,接替将于四月底离职的现任驻华大使洪博培。纵观骆家辉的从政经历,华裔身份对他而言似乎也仅止于血缘。在商务部长任内,他对华并不“温和”,专家认为,中美关系的发展不可能因为一人一事就轻易改变,骆家辉代表的是美国利益,不必对他期望过高。

  2011年3月9日奥巴马政府的一纸公告,使骆家辉这位长着一张中国人面孔却不懂普通话的“香蕉人”再次被国内媒体放在了聚光灯下,被无数把放大镜近距离的放大再放大,以期找到华府的用意,并希望能够探明这位新任华裔大使能够带来什么新气象,以及对目前复杂的中美关系能够带来什么积极的影响。

  为什么是骆家辉?

  奥巴马政府选择骆家辉出任驻华大使,有其多方面的考虑。

  首先,着眼于中美关系的稳定。经贸关系历来是中美关系中最主要的维稳器。虽然两国的贸易冲突没完没了,但两国贸易额的不断攀升也是不争的事实,而且它还很少受到两国政治和军事关系的影响,基本都保持一种稳定状态,因此,有学者宣称中美经贸关系已经形成一种类似于冷战时期美俄之间的核恐怖平衡,这种双边经贸“相互确保摧毁”的关系模式使得两国都不敢轻易破坏经贸关系的稳定,否则就会双输。这不仅导致经贸领域的合作成为中美之间共同利益的核心,而且还赋予了其矫正时常可能跑偏的政治与安全关系的潜在职能。从骆家辉的履历来看,他一直被认为是一位重商的经贸专家,任职州长时,便不遗余力地对华推销华盛顿州的产品,从波音客机到微软的正版软件,从星巴克咖啡到苹果和马铃薯;出任美国商务部长以后,更是想方设法推动全美各类产品的出口,彰显出其对华做生意的能力。当前美国的总统选战已经拉开帷幕,决定奥巴马政府政治前景的核心因素是经济状况,而在经济全球化与国际产业分工的背景下,美国自身已经无法有效应对国内就业压力带来的挑战,从全球范围来看,能在较短时间内吸纳美国出口潜力最大的就是中国。如果由骆家辉来出任驻华大使,就可以确保在中美关系的重点领域有一位真正精通业务的内行来掌舵。美国商务部原副助理部长董继玲曾对此点评说:“这表明奥巴马政府非常重视对华关系,重视到需要用一个内阁部长来做大使的程度。”这不仅有助于促进中美关系的稳定,处理得好还能为奥巴马的连任加分。

  其次,是骆家辉被人热炒的华裔背景。中美两国舆论近来大体看好骆家辉出任驻华大使。美国舆论认为他的“中国背景”有利于帮助他解决未来中美关系中的分歧,而中国则认为这位“中国移民之子”会让中国人感到更加亲切也更容易接近。虽然个人的行为深受其文化背景和感情偏好的影响,但血缘只不过是个体的生物禀赋,并不能取代成长环境和价值观熏陶的基础性作用。从白宫到国会的美国官员们都很清楚这个常识,才会放心外派一个华裔驻节北京。而且,看似他们还很清楚,一些中国人对血缘背景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这显然是个可以利用的弱点;而骆家辉更需要通过自己异乎寻常的忠诚表现来证明自己的称职。于是,派出这样一个外表中国化、内心美国化的候选人出使中国,既能迷惑不谙国际事务的普通中国民众,也能利用骆家辉的心理来更好的服务于美国的利益,何乐而不为?美国政府中确实存在熟知中国文化的高人,如此两全其美的设计可以兼顾亲民与爱国的双重目标,实在是一招难得的妙棋。

  再次,骆家辉本人特殊的政治背景。骆家辉担任过州长和内阁部长,而且无心竞选其他公职,所以上任大使心态会比较稳定,不会再出现象前任那样“身在曹营心在汉”的问题。而且,骆家辉与总统本人的关系比较密切,应该有更多渠道和机会与总统直接沟通,在关键问题上或有条件直接向总统汇报,总统也可以通过这样一个驻华代表而更为得心应手的掌控中美关系的节奏。另外,骆家辉在中国政府高层的人脉同样了得。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领导人以及许多中国政府高官、商贸代表团都造访过华盛顿州和西雅图市。在骆家辉的努力下,西雅图成为2006年胡锦涛访美时中途停留的唯一一站;他甚至还私下会见过温家宝,这在美国政府官员中更是相当罕见。不过客观来说,骆家辉出使中国的难度要超过在商务部的工作,属于出力不讨好的角色,而且实际上这是一种降职,他之所以接受恐怕也因要从党派的整体利益出发,服从总统的统一调配有关。

  最后,骆家辉本人的经历和风格也有助于帮助美国梦的发扬光大。据了解,此番驻华大使的候选人有三名,另两人是新墨西哥州州长比尔•理查德森和擅长贸易事务的共和党参议员贾德•格雷格,骆家辉最终获选。奥巴马曾经表态说,骆家辉本身就是美国梦的主角,“他认同我的愿景,那就是要竭尽所能,让美国梦继续下去。”所以,选择骆家辉出使中国,可以利用其特殊的成功经历唤起中国民间对于美国梦的关注和向往,以及对于中美之间政治制度和官僚体系的进一步比较和反思,骆家辉出使中国和到任之后所展现出的平民化风采,已经打动了很多中国网民,这在潜移默化中也帮助宣传推广了美国制度的优越性。

  骆家辉会有什么样的表现?

  总的来看,中国国内各界对骆家辉的到来有三种不同看法。一是这位华人后裔看起来就显得亲近和气,特殊的身份背景使之更容易对华保持友好;二是骆家辉早已完全的美国化,由于他需要证明自己能够胜任本职工作,其对华强硬甚至可能超过一般不甚了解中国文化的白人,华盛顿派其来华履职其实是别有用心;三是没有必要拿骆家辉的面孔和肤色做文章,只需把他视为一个与各位前任并无不同的驻华大使人选而已,以平常心看待之。应该说第三种才是真正客观的认识。

  我们可以先看看骆家辉的处境,他到中国履新将会遇到很多现实的困难。首先是美国即将实施的对台售武计划,接待好访华的拜登并向中国解释清楚这一举动将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其次是中美之间此起彼伏的安全与贸易冲突,尤其是新近发生的美国债务危机对中国在美外汇储备的影响,已被推到风口浪尖上;再远一点是明年的美国大选,美国一旦进入选举年,按照常规中国问题都很有可能成为在野党派攻击执政党的一个工具,当前已经显示出这一苗头。因为中美价值观不同、两国长期存在贸易逆差、中国发展速度超过美国、中国军事预算增幅明显等现实因素的存在,今后两国的分歧和冲突将会出现在更深刻的程度和更广泛的议题上,作为奋战在对华外交第一线上的美国利益代表,骆家辉必须面对这些层出不穷的挑战。

  站在骆家辉本人的立场上看也是左右为难。一方面他必须要坚定地维护美国的国家利益和价值观,充分做到不辱使命;另一方面他也希望利用自己的华裔背景促使中美关系能够更上一层楼,能让中国民众理解甚至喜欢那就更是锦上添花了。但这两者之间在很多时候是相互冲突的,他必须要把握好这种微妙的关系。

  得到任命之后,骆家辉针对中美关系已经多次表态。在今年5月26日美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举行的提名听证会上,骆家辉承诺将向中国政府最高层提出人权问题,以及竭尽全力打破外国企业在华投资的贸易壁垒。到达北京以后在首次记者招待会上,骆家辉表示大多数的美债仍由美国人民和美国机构持有,中国是海外持有美债最多者,但也只占美债非常小、非常小的一部分。投资美元依然安全,中国对此大可放心;关于美国的对台政策,骆家辉仅仅轻描淡写得表示美国对台政策一直非常清楚,也从未改变;至于中国的人权问题,骆家辉说:“所有国家都应该尊重基本人权,包括自由表达的权利,美国在这个问题上的立场是坚定的,因为这是美国价值观的基础。”谈到自己的身世,骆家辉说:“在个人层面上,能作为中国移民的孩子代表美国---我的出生地,以及我的家庭所珍视的美国价值观,站在你们面前,我感到既谦卑又荣幸。”此外,他也表现出亲民的一面,表示除了国事,现在优先要安排孩子们的入学问题。

  骆家辉的这些言谈中反映出的,是一种中规中矩的态度,他首先强调了自己的美国背景是一切的基础,这一点非常明确,相当于定调;同时也就中美之间敏感的议题做出了慎重而简短的表态,上任之初显然还不是指点江山畅所欲言的时候;当然总也不会忘记对中美关系的前景做出常规性的乐观预测和期待。由此可以看出,骆家辉的言行符合美国政府对使节的普遍性要求,无论是谁出任这一角色,都会做出相同的表态,这也预示着那些对骆家辉有乐观或者悲观预测的人将来都会有些许失望,将其视为一个普通的美国驻华大使而不去纠结其面容与背景,才是理清骆家辉今后可能发挥作用的唯一合理的方式。

  应该如何看待骆家辉的履职?

  首先,我们应该明白美国驻华大使究竟能发挥什么作用。大使是一个国家派驻另一个国家的代表,负有维护本国公民在驻在国的权益、与驻在国政府和民间沟通交往、获取本国政府所需信息、帮助安排两国官员的互访等基本职责。他只是一个使者,充其量能够提供一些相关政策的建议咨询,但作为国务院下属的一名普通官员,驻外大使远离决策圈,无法对美国的对华政策产生重要影响。虽然某些驻外大使的政策建议可能成为本国政府制定相关政策的主要依据,如乔治凯南发给华盛顿的遏制政策建议就成为美国对苏联政策的基础,但一方面这样的例子少之又少,另一方面在当前全球信息化的背景下,依靠驻外使节获取信息已经不是主要的渠道,而美国国内实力雄厚人才济济研究系统的智库尤其是政府的研究机构的政策建议已经充当起更重要的角色。因此驻华大使在中美关系方面的作用实际上很难超过负责亚太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就更不用说更高级别的官员了。大使不过是国家元首的代表,外交政策的执行者,本身授权有限,一应大小事务均需先请示后汇报,中美关系的走向、两国事务的处理,都不是大使个人素质和办事能力决定得了的,所以对于何人出任美国驻华大使,都没有必要予以过分重视,对骆家辉也不应例外。

  其次,对于履华者的族裔背景不必太在意。中国文化重视亲缘关系,讲究“血浓于水”,谈起履历来还很看重原籍,一提起某某名人“老家就是我们那里的”,口气都很自豪,顿时觉得光宗耀祖,心潮澎湃。漂洋过海而又成名的,就更了不起了,整个华人群体都为之脸上有光。有此传统,国人一般似乎认为,功成名就者,负有造福乡梓之自觉,自然会履行服务故里的义务。在这样的背景下,骆家辉从被提名驻华大使到赴京履新,海内外中文媒体相关报导、评论的密度之大颇不寻常。虽然骆家辉在美国出生且不讲中文;虽然他父亲十三岁就移居美国,对中国文化所知有限;虽然明知他有中国面孔也不能也不愿利用职权偏向中国,许多人还是怀着复杂而虚荣的心态,对美国国务院出现了一位华裔高官,欢欣鼓舞,将其功成名就之后返回中国任职视为报效故里天经地义。也许是近代中国遭遇的历史屈辱太多,以致国际上凡有成功与荣耀的人和事,就有人喜欢挖掘其中的中国元素,反衬出来的其实是缺乏民族自信。骆家辉已经一再通过声明自己是“百分之百的美国人”、“代表美国的利益和价值观”来提醒国人要学会以平常心对待诸如此类“荣归故里”的假象,我们自己就更不要纠缠于一些面子问题了,象认识其他大使一样看待他,才能体现出一个大国国民的成熟心态。

(责任编辑:沈燕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