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碗六件套:“恶之花”的后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22:10:34

“恶之花”的后果

    不久前,在宁波举行的“江海文化论坛”上,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赵士林指出“过度商业化正使我们的文化遭遇灭顶之灾”,引起了网友和许多媒体人士的广泛关注。赵士林认为,当前文化领域过于追求商业价值,忽视文化产品精神属性的做法必须引起重视。 

    文化与商业产生密切联系,并发展成为一种产业,这是发展经济的需要。比如“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虽然文化本身不能赚钱,可是名人、名胜古迹等文化资源,却能大大提高地方的知名度,为招商引资、开发旅游等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又如充满商业气息的电影大片、被高价拍卖的动漫,以及套上各种广告语言腰封的文学书籍,其中的商业元素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化产品的繁荣,为文化领域带来勃勃生机。

    然而,随着金钱崇拜,娱乐至上风潮的横行,文化产品出现了被“过度商业化”的情形,其精神属性越来越被忽视。许多人精神空虚,寻求感官刺激,“过度商业化”迎合了人性中的低层次欲望,把各种文化的糟粕汇集到一起,颠覆权威,否定传统,主张玩世不恭,一切可以恶搞。于是,大量文化垃圾应运而生,各个文化领域都出现了低俗、恶俗的东西,这势必导致价值观的扭曲和信仰的崩溃。

    阿·托尔斯泰说:“文学应该预见未来,用自己那最鼓舞人心的成果跑在人民的前面,就像它是在拖着生活向前迈进似的。”然而,在“过度商业化”的潮流中,文学已逐渐迷失方向,失去了它的精神属性和教育使命,文学圣殿被金钱侵蚀得千疮百孔。一些文人为了迎合某些人的低级趣味,不断制造各种剌激感官的文化垃圾。他们“沿途不讲卫生,去排泄一些脏东西,让人家踩着他们的粪前进”。无论是出版界还是各种媒体、网络,都有这种人“排泄的脏东西”。这些“脏东西”,以传承文化为幌子,却向人们兜售着不健康、散发着陈腐臭气的货色。他们炫耀丑,炒作丑,以丑为美,误导人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取向。于是,芙蓉姐姐、凤姐、祖德妹等一个个在网上火了,甚至连奸夫西门庆,也成了某些人笔下的文化产业英雄。 

    窃以为,在互联网极度发达的今天,人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发生某些变化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把假恶丑的东西搬出来放大,当作一种时尚,则是我们断然不能接受的。如果像西门庆这样的大恶棍也能被某些人为了“出位”而洗白,那么,其导致的“世俗心理和价值观的双重转型”,将会造成社会道德水平的大滑坡,那是我们都不愿意看到的。 

    大众文化领域如此,而学术教育领域也不容乐观。“过度商业化”使学术产品低水平重复,出现了剽窃抄袭、伪造学历等各种问题。最高端的学术教育文化领域被如此侵蚀,其后果是十分令人担忧的。因为,“象牙塔”代表了我们国家的文化水准,中华民族的精神品位。而“过度商业化”这朵“恶之花”,正使这个“象牙塔”充满了铜臭味,使耐得住寂寞、清贫的真学者越来越少,使急功近利、品行低下的假学者大行其道,耀武扬威。 

    “过度商业化”正使我们的文化遭遇灭顶之灾,这并非危言耸听。商品经济时代,不讲效益,不食人间烟火,那已是空谈。然而,文化的商业化应该有一个度,这个度就是精神产品的道德底线和文化品位。艺术性强、有品位的文化产品,似乎越来越曲高和寡;而有市场,受到追捧的,又往往缺少艺术含量,甚至是低俗的。如何创造出一批既有品位,又有市场的文化产品呢?这是值得研究的新课题。 

    首先,任何时候都不要忽视文化产品的精神属性和教育使命。真善美是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也是社会的底线。巴尔扎克说:“我的最高使命是:用笔深刻把握时代的脉搏和民众的呼声,反映大众的疾苦和不幸,替他们呐喊;揭示社会的美与丑,唤醒正义感和良知。”这是每一个文化工作者都应该时刻牢记的。其次,应该推陈出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培养人们正确的审美趣味和文化精神,让人们生活在一种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态里。最后,文化管理部门应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为健康向上的文化产品保驾护航,把各种文化垃圾及时清理出局,使文化领域百花齐放,民族文化健康发展。    杨新元(杭州) 《 光明日报 》( 2011年08月22日   12 版)(作者为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