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消防信息系统:佛学十四讲讲记(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8 03:21:38

乙、诸法三分

这一段提示我们研究的方法。“诸法三分”:诸法是指宇宙人生一切法(世出世间一切法)。这是教我们在一切法里面观察,要面面俱到,不能只看一面,看一面就会发生误会,如果面面都看到就圆融。“三分”:大到整个宇宙,小至一微尘,都有这三个部分,那就是体、相、用。它的本体、它的相状,以及它的作用,这三桩事情是一而三,三而一;三方面都能正确的理解,才将这个法看透,得到它的真相。

第一是讲“体”。体里面有性体、有质体;性体是真的,不生不灭,质体是有生有灭。性体是空寂的,那就是总相,万法皆空;这里面没有生灭相,而且是常恒的,所以没有断灭相。不但没有断灭相,也没有相续相,如果有相续相,相续就是生灭,就不是真常,真常里面没有相续相,这是讲本性。本性,佛经上常常讲“法尔如是”,法尔就是自然的意思,自然而然,本来就是这样,这是什么都加不上;如果你在这个地方起了一念疑情,这一念疑情就叫做无明。所以这个境界,佛经里面常讲“不可思议”,思是思惟想像,议是言说议论,不能够思议,一思就是无明,一议就是戏论,戏论就是开玩笑。这是讲到纯真无妄,是体空,是真空。

性体“空而无质”,质是物质,它没有质。此地举了两个比喻:如花之香、如镜之光。比喻只能比个彷佛,没有法子比到恰好,没有东西能比喻真如本性,没法子比的。这两个比喻说出空的意思,但是空不是无,空是有。“如花之香”:香是六尘之一,香怎么能比?实在是不能比,但是无可奈何,拿这个来做比喻。香是一种气味,可以远闻。花有香气,我们很远的地方就闻到花香,但是花并没有来,香的气味你闻到了,你看不到,你也捉不到它,确实有花香。这比喻空的意思。“如镜之光”:镜有光明,有光明它才能照。镜子是一个物体,有形相,它能照;“光”是没有迹象,再远的距离它也能照,都照在里面。这是实在不得已,用这两个比喻。我们在讲席中,常常用电波来做比喻,更容易体会。电波遍满空间,我们眼不能见,耳不能听,手也摸不到它,心里头也无法想像,它确实存在,无处而不在。可见得“空”是有,空不是无。

但是我们无论用什么方法来说明,质的空不能变成有。性空,它能变成物质,这个太妙了!其实我们现代的科学家也相当聪明,发现质可以变成能量,能可以变成质,质与能可以互相转变。那是“体”里头第二个意思,就是“质”,质体,质与能可以互相转变。我们以《心经》的话来说,质就是色相,能量是空寂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很容易能体会得到。可是质与能是一桩事情,这个质能从哪里来的?质能的本体是什么?再往上追究一层,质能的本体就是性能,就是本性,科学家到现在还没发现这个问题。性能是活的;质能不是活的,所以它是物质。唯识里面讲,质能属于相分,性能属于见分,见相同源,前面也说过,见分与相分是相当不容易辨别的。性体是形而上,质体是形而下。

“析之本无”,质体也是空的,你要是把它分析分析,它就不存在了。性是当体即空,“万法皆空”,这是从性体上说的。又说“缘生无性”,缘生无性的性,不是此地性体之性,而是质体,缘生无性就是说缘生性空。“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这是《中观论》上所讲。因缘生法,这一法是许许多多条件集合,离开这些条件,这个物体就不存在;所以它是许许多多条件凑合而现的假相,是暂有的现象,不是永存的相,只是暂时有的相。

我们在质体上下手。佛经里面常说质体“双持性相,轨生物解”,双就是讲性与相,持是保持,它能够将性相集合在一起,就是见分跟相分集合在一起。特别是在有情分上,像我们这个人身,身是质体,这个肉身是物质,许许多多细胞组织成的;今天研究电子,里面有软件、有硬件,我们这个人身就是软件、硬件组合的,就是这么回事情!这里面有相、有性,我们的精神就是性体,六根的根性就是性体,我们这个色身就是质体,可见得的确双持性相。这个组织是有条不紊,虽然复杂,它有条理。因为它有条理、有规则,所以就能够理解。不但我们人可以理解,诸天也能理解,甚至于饿鬼、畜生也能理解,九法界有情的众生都能够理解它。佛经里面的本体有两种:一种是性体,一种是质体,我们要把它认识清楚。

质体是分析空,一分析它本来没有,本来没有,现在它有了,虽有还是没有,有跟无是一不是二。譬如我们看一栋房子,这个房子是砖造的,迷人一看,喔!这是栋房子。他的看法有没有错?也不能算错。建筑师到那里去看,他没有看到房子,他只看到这个地方多少砖、多少瓦、多少钢筋、多少水泥。他有没有看错?也没看错。他的看法比我们一般人就看得深入,我们一般人只能看到外表,他将屋子里头都看透了,他看到砖头、瓦块、钢筋、水泥是真的,房子是假的。懂不懂这个意思?这是排列组合的。拆开来还是那么多砖头,还是那么多瓦块,可见得房子这个相是假的,假有。再看砖头、瓦块也不是真的,是许多分子、原子、电子组合的。看到最后,一切万法无非是一些原子、电子、基本粒子而已,除这些东西,什么都没有,这就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所以不是说把房子拆掉之后,你才晓得,喔!没有了,建筑起来的时候一看就没有,当体即空,这个观察才能观察到它的真实相。

观察到真实相的好处太多,不会在妄相里面起分别、执着;换句话说,不会在妄相里面去造业、去打妄想,你的心就清净。晓得一切法是平等相,一切法俱不可得,你的心清净。清净心就生智慧,智慧心见一切境界相就叫做“观照”。我们现在见色闻声不是观照,因为我们里头有分别、有执着;离开了分别、执着,见闻觉知皆是观照。所以观照的心,是用真心;失去观照的心,是用意识心,就是分别执着心。“观”是观察,根尘相接触称为观;“照”是明了,一接触就明了,没有通过思惟,不用心意识。

底下是比喻:“丝非布质,布非衣质。”说明分析空。“丝非布质”:质就是我们讲的质料、体质。丝可以织布。这块布什么质料?丝织品,可以这么说法。如果说布的质料就是丝织品,能不能讲得通?讲不通,还有棉、麻、尼龙,很多种质料都可以做布。这个意思就是古人所讲的“白马非马”,就是这个意思,如果你说白马是马,黑马就不是马了。“布非衣质”:我们这个衣服什么质料?布的,布衣。如果说衣的质料就是布,这也讲不通,还有皮衣、毛衣,所以衣的质料不只布一种。丝除了做布之外,还可以做其他东西;布除了做衣服之外,也有许许多多的用途,它不是仅有一个用途。

仔细分析,一切法本来就不是一个定法。所以这种有,佛家称之为“妙有”,妙有是无有而有、有而无有,就是这个意思它才妙。真空跟妙有是一桩事情,不是两桩事情,所以“真空不空,妙有非有”,这就是一。一,就开悟,就入进去;二就是障碍,就不会开悟。这对我们修行人是一个很大的启示,你要想入门,一门才能开悟,你要学二门,这一生就别指望开悟。佛法八万四千法门,只容许一门才能悟入。为什么要开那么多门?每一个人根性不相同,喜欢从哪个门入,门门都能入得进来。最怕的是搞两门、三门,你自己怀疑这一门不行,那一门大概还可以,那就糟糕。一悟一切悟,这是绝对正确的。譬如我们讲堂,四周围开十个门,无论从哪一个门进来,进来之后等于都进来了,一切都悟入,随便从哪一个门进来都一样。如果同时走两个门,你能进得来吗?

古来的大德最初学得很多,到后来都放弃,只留一门,他悟入了。为什么最初学很多?最初不了解,在摸路、在探索,到最后一门深入,这才能成就。我自己过去也是如此,虽然有个好老师指导,自己还是摸索二十年,才真正明白这个道理,于是才把一切经论舍掉,晓得搞这些东西决定害了自己,所以在一切法门里面选一门。我选念佛法门,为什么选这个法门?当年李老师劝我修念佛法门,我也念过《印光大师文钞》,我对他很赞叹,也信,但是不是真信。不是真信就不肯真修,还要搞别的大经大论,到以后发现这是真的,一切法门里面念佛法门确实高明。怎么发现的?在《华严经》上发现的。如果不读《华严》,不讲《华严》,我对于净土不能产生真正的信心。华严会上,普贤菩萨与文殊菩萨也是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善财童子修的也是念佛法门;《华严》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我在华严会上把这个事情搞清楚了,对于净土才产生真正的信心,这才把所有经论舍掉,专门讲净土法门。

一门深入,其他的经论可不可以看?可以看,可以听,要把力量会归在一门上。这一门是主修,与这一门有关系的可以参考,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到处去听,到处去请教,但是都是充实这一门,真正是一门深入;帮助深入,这个可以。如果一听心就动摇,那不能听,没有资格听。譬如学净土,佛念得已经不错,听禅师讲禅,不错!也去参禅,那就坏了,那就没有资格去听。听了,把禅的道理帮助念佛,这就对;藉它的道理帮助念佛,帮助达到理一心不乱,提高自己境界,决定不参禅,这才对。无论什么法门,全都帮助念佛法门,这样才能入得深,才能够悟得透彻。今天想学这个,明天想学那个,一辈子都不能成就。

从体上用功夫属于性宗,无论是性体或者是质体,都是属于空宗,一个是当体即空,一个是分析空。相上下手的则是有宗,别相就是在相上用功夫。

“相”是讲“现象”。相是“暂起幻有”,是暂时现起,是假有不是真有,你要是把这东西当作真有,就看错了!晓得是假有,假有可以享受,不可以执着,享受就得乐,执着就有苦。受用是对的,决定不执着,才能做到受用自在。为什么不执着?因为它是假的。假的怎么可以受用?那我要问你,你们常常看戏,戏是真的还是假的?假的。假的,为什么你要看?看得很开心。这不是受用吗?戏里头这些人物事情,你并没有把它当真,所以你不烦恼,看了很快乐。人生就是在演戏,都是假戏!你要是不当真,怎么会不快乐?你要是当真,那一天到晚就生气了,你就不快乐。这个地球一切森罗万象都是假的,就好像戏台上表演一样,一下就过去了,你要是把它当真,那是迷惑颠倒。明白“相”是“暂起幻有”,人生就有乐趣。知道这一切是假相,千万不能当真,在这里面成就自己的定慧;如果你当真,成就你自己的惑业苦报。可见得观念差一点点,结果就不相同。观念一错就迷,就把暂起幻有的假相当作真的,他就迷惑、造业、受报。所以佛菩萨在九法界、在六道里面,游戏神通,自在!真正快乐!他这个自在快乐从哪里得来?就是晓得一切都是假的,他一样也不执着,一切受用现成,一切受用自在。

底下是比喻。“氢氧化水”:水是假的,不是真的,是氢氧化合物。“土石积山”:山也是假的,不过是土石堆砌起来的而已,把土石拿掉就没有山,可见得山不是真的。这是比喻所有的现象都不是真实的,都是暂时而有的。

《法华经》云:“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这两句话不好懂,这两句话说的是真相。这两句话就是说世间一切法不生不灭,入了这个境界,就是证得无生法忍。譬如这间房子把它盖好,这个房屋生了;拆掉,这个房屋灭了,它是有生有灭。为什么有生有灭?因为你着了相,着了这个假相,觉得这个假相有生有灭。而觉悟的人,他没有着这个假相,他只看到砖头瓦块,堆起来是砖头瓦块,拆掉之后还是砖头瓦块;不生不灭,他看到的是不生不灭。《法华经》里面讲,“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这是实相、真实相;其他一切组合是幻相、假相。既然是假的,哪有生灭可言?本来不生,什么时候有灭?这个意思更深一层了。虽然现的是假相,假相有作用,起相它就有作用,所以我们一定要把它的作用认识清楚。

“用”是“力量”,“能变现状”;力就是能变化。“水与气冰,功各不同”,水在零度之下结成冰,温度加高变成水蒸气,它是一个东西三种形态,三种相不一样,气体、液体、固体;相不一样,作用就不相同。蒸气可以推动火车、推动轮船,可以把它当作动力来利用;水,渴了可以解渴,水蒸气不能解渴;冰块它可以有障碍,水蒸气没有障碍。“相”不相同,作用也就有变化,各有各的作用。总起来讲,就能够看出来,佛法里面讲“万法无常”,一切法确实是无常的,无常里面你要想求得一个天长地久,那是痴人说梦,没有那回事情。

这是教我们,对于任何一法都要从体相用三方面观察。三方面观察到了,才真正觉悟——万法皆空、万法无常、缘生无性,佛法里面常常讲的这三句,你就真正明白,真正开悟了。悟入就是智慧,智慧能断烦恼、能破无明,就能帮助你离苦得乐。


丙、生起三由

体相用里面,特别从相上下手,研究差别的现象怎么来的?“生起三由”:现象的发生有三个条件,这三个条件就是“因、缘、果”。这一段就是体相用三分里面“相”的注解,就是对于相的深入观察;它有因、有缘、有结果,结果就是这个相(幻相)形成。

佛法里面平常讲因果,把当中“缘”省略了。因如果没有缘,不会结果,一定要有缘才会结果。佛法的修证,或者再讲浅一点,改造命运,可能吗?可能。有什么理论依据?就是依据缘。因已经造了,没有法子,不能改,可是因要是没有缘不能结果,如果你能把缘控制住,就能控制结果。我过去造恶因,晓得恶因一定会感恶果,但是没有缘,它不会结果。我把缘控制,不让它有缘,虽有恶因,它不会结果。我造善因,想得善果,我把善因再加上善缘,善的果报一定现前。佛法讲改造命运,理论依据就在缘上。所以佛法不讲因生法,讲缘生法,特别强调缘。

“因”,是“动机”、是“造作”,这两种都是亲因缘。在佛学术语里面讲,这个因是种子(唯识论上称动机为种子)、是现行。种子就是习气,我们每一个人阿赖耶识里面,都含藏有十法界的习气,佛、菩萨、声闻、缘觉、天、人、修罗、饿鬼、地狱、畜生都有。十法界的种子统统具足,种子具足就是因具足,十法界无论哪一界的果报都有可能,你要到哪一道就看缘。人能不能成佛?当然能成佛。为什么能成佛?因为你有佛的种子,你有成佛的因。你现在为什么不能成佛?你没有成佛的缘,你缺少助缘,所以你不能成就,道理在此地。

“造作”就是现行,就是我们现前一切造作,这个造作又在阿赖耶识里落下种子,所以现行也是亲因缘。因,有过去跟现在;动机是讲过去的因,造作是现在的因。现行,一现九隐。我们不是十法界的种子都有吗?现在我们得的是人身,在十法界里面我们是人法界这一个种子现行,其他九法界的种子在,并没有消失,但是它不起作用。一个法界现,九个法界隐;九个法界不现,只现这一个法界。这种情形就叫做业报身,业报。如果能把业报转变成智慧,那就得大自在。怎么自在法?就可以同时在十法界都现身,像那些佛与大菩萨无时无处不现身,我们讲分身,得自在了。可惜我们现在没能做到,真正能做到,那就像我们念《华严经》、念《梵网经》:“千百亿化身”,这多自在!就不会感觉到很苦,分身无术。“因”是亲因缘,是最主要的一个因素。

“缘”,就是讲机会。缘里面包括有三种。第一种是“所缘缘”:就是所缘之缘,所缘就是我们所希望的。我们今天念佛,希望成佛,希望成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等正觉就是我们所缘的。我们现在为什么不能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你现在所缘的不只这一样,好多好多,还有名闻利养、五欲六尘都是你所缘的。比较起来,恐怕名闻利养所缘的心还特别强,求无上菩提的心只用个一分、两分而已,不甚强烈,心里是希望,现在不得到还不要紧,还不想急着得到,所以菩提这个所缘缘的缘力量薄弱。但是你对于烦恼的所缘缘很浓厚,缘贪瞋痴慢,这个力量太强了。无上菩提跟贪瞋痴慢,你阿赖耶识的种子都具足,但是你现在想要无上菩提的心念不强,在时间上来讲很短暂。现在在讲堂里面心里想,我要求无上菩提,下了课马上就求贪瞋痴慢去了,这不行。一天二十四小时,想到无上菩提只有几分钟,想到贪瞋痴慢几十个钟点,那怎么行?当然贪瞋痴慢作主,因为它的时间太长,力量太强大了。

所缘缘非常的重要,就是你有了期望。有期望,还得要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无间缘”;无间缘是你这个期望不能间断。我们对于无上菩提常常间断,所以不能成就;不是不想成佛,成佛这个念头常常会被打断。就拿念佛来说,不是不想念佛,佛号常常间断,不能够二六时中相续不断,没有这个条件,纵然想念佛也是空的。可是你的贪瞋痴慢是从来不间断,所以你想想,后来有什么果报?这是成败关键的所在。

亲因缘(因)、所缘缘、无间缘都是自己本身具备的,外面的条件就是“增上缘”。诸佛菩萨帮助我们,是属于增上缘。亲因缘是每个人具足的。所缘缘跟无间缘如果自己不具足,佛菩萨帮不上忙;你自己真正具足这两个条件,佛菩萨就帮上忙。我们现在,佛法里头这两种缘有,但是不足;烦恼习气,这两种缘很具足。外面境界,你六根一接触就起贪心,就起瞋恚心,因为因缘具足。外面境界帮助你贪、帮助你愚痴、帮助你瞋恚、帮助你造业,这是增上缘,都帮上忙。佛菩萨帮不上忙,因为你所缘缘跟无间缘力量不足,太薄弱。

因加上缘,后面就有“果报”,果报是“结成、起相”。经论上告诉我们,一切法可以归纳为色、心两大类。心法(包括一切心理现象),一定要具足四种缘才会起相,那就是亲因缘(因)、所缘缘、无间缘、增上缘。如果是色法,就是讲物质,植物与矿物,不需要所缘缘跟无间缘,它只要两种:一个是亲因缘,一个是增上缘,它就结果。

下面是以植物来作比喻。植物只有两种缘,不具足四缘。“如种下地”:种是种子,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以瓜来说,瓜子是它的亲因缘,这是长成瓜最重要的一个条件。瓜子能不能结成瓜?它必须得到缘,如果得不到缘,不会结成瓜。我们把瓜子装在玻璃瓶里,装上一百年它也不会长成瓜,那就是缘不具足,虽有种子而没有缘。它的增上缘“如日水肥”,要土壤、肥料、水分、阳光,这些条件具足,它一定能长得很好,才能成熟,才能结果。“常暂不同”:种子成长时间长短不一样。瓜,三、四个月就长成,就结果,桃李树要三年才能结果,这就是时间有长短不一样。增上缘有“强弱之判”,土壤有种种不相同,质地不一样,阳光充不充足,水分够不够,对于它的生长有密切关系,所以结果“迟早有时”。同一棵树,每一个枝条它所得的增上缘都不一样,有的偏在阳光那边,它的花开得好,果实先熟;背着阳光这边,它结的果就比较小,它熟得比较晚。这全是缘的充足与否,所以果报不相同。

如果是在有情众生(动物),除增上缘之外,所缘缘跟无间缘是决定的因素。这就是在别相上给我们透出一点修学的消息,让我们在这下功夫。人生如是,不出因果定律,善因一定得善果,恶因必定得恶报;因是自己造的,果报当然要自己受。我们一切的际遇,自作自受,不能够怨天尤人;怨天尤人自己又造重罪了,后来的苦报,那是不堪想像。转业的方法,就是控制缘;缘要是控制住,境界就转变,果报就转了。

末后两句:“有因同果异,有果同因异。”这也是普遍所见到的现象,特别是在有情分上,无情不会,无情是种瓜一定得瓜,瓜不会长成豆,稻的种子也不会结成瓜,可是在有情分上就不一样。譬如你们同学在一个班上念书,同一个学系,现在你们因相同;毕业之后到社会上,各人有各人的事业,发展到最后不一定能相同,这是因同果异。为什么会果异?缘不相同。每一个人的际遇不一样,将来在社会上,种种因缘不相同。也有果同的,譬如政府里面的部长,都是部长阶级,可说是果相同,但他因不相同,这是什么原因?这些部长并不是都念政治,并不是都念同一个学校,这里头也是缘,可见得缘占决定的因素。所以佛法说缘生论,要我们特别重视缘,缘能够改变因果。

对于一切现象一定要懂得这样来观察,就不会迷惑。

丁、法有两端

“法有两端”:一切法不外乎“事”、“理”,事理是一不是二。“事”是“迹象”、是“行动”,迹象就是现象,行动就是力用,就是三分里面的相与用。相与用都是属于事,理是讲体,还是三分里面的理体、事相、事用。事属于科学,理属于哲学,理事不二,圆融无碍。经典里面“有时说理”,有些经论偏重在理论上,像《金刚经》、《百法明门论》、《般若心经》,都是偏重在理上。读这些经典,明白这个道理,要把这个理会归在事相上就有用处,从理要悟到事,这就圆融。“事成于理”,一切事都有理论的依据。

“无理事不能通,不可滞事昧理”,这是很重要的求学态度。有一些念佛的人心里想,念佛只要老实念佛就可以,何必还要研究这些教理?那就错了,就滞事昧理。他不晓得,如果不懂得念佛的理论,这一句佛号念不好,念久了没有感应,他觉得不灵,就懈怠、退转,一定要懂得它的道理。所以佛说那一些偏重在理论上的经,有它的用意。

“理”是讲“义趣”,义就是道理,趣是讲它的趣向、归趣;这是“解说”,讲堂里面的教学。“有时说事”,像《弥陀经》说的是事,《地藏菩萨本愿经》也说的是事。在知识分子来说,凡是说理的经容易接受,认为满有道理;说事的经不容易接受,认为都是迷信。“理依于事”,理事是分不开的。

一切经可以分为理事这两大类,讲理的经好讲,疑问少,讲得有兴趣;讲事的经难讲,讲事的经一定要说出一番道理,这个事人家才会相信,这个不容易。说理的经,一定要把理说在日常生活当中,如何能够显现出来,这个理才不致于落空;理与事要相应。有理有事的经也不少,像《华严经》,说理也说事,理事圆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样的经是非常完整的经典,既不偏于理,也不偏于事。莲池大师注解《弥陀经》,就是“有时说理”,这部经是说事,他就说理,他要不说理,事没人相信,理说得很透彻,事人家就相信。

“无事理何所立,不可执理废事。”执理废事是病,这个病比滞事昧理这个病还要严重。因为执理废事容易落在狂慧,堕落在恶取空,并不了解佛法的真实义,它的方向走偏差,错误了,反而不如滞事昧理。滞事昧理,他执着一端,执着念佛,纵然不能往生,来生还得福报;如果执理昧事,来生必定堕落,连福报都得不到。但是佛法的修学一定要圆融,要懂得理事无碍,事事也是无碍,原本就是无碍,如果觉得有障碍,那是本身出了毛病,一定要把毛病找出来,把毛病改掉,你才有门路可入,才能真正达到理事无碍、事事无碍,那就得大自在。这个无碍的法界,在净土里面是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如果你还没有往生,现在在这个世间得大自在,游戏神通,与诸佛大菩萨住世无二无别,这一种受用(享受)真正不可思议!

这个表介绍完,我们做一个总结。表里面提出八个项目:体、相、用、因、缘、果、事、理,这就说明无论观察哪一法,你要观察到八个方面,八面玲珑才能得到真相,缺少一面都是迷惑,不能得其真相。可见得学佛并不盲目,学佛人对于一切法的观察确实相当的细密。八面观察也不过是看一个外表而已,略知,还谈不上深度。如果是深一层观察,这八面,每一面里头都有八面。单单说体,体里面有体之体、体之相、体之用、体之因、体之缘、体之果、体之事、体之理,每一条里头都有八条,六十四面。六十四面观察,才算是有一点深度,还不太深。再深一层观察,这六十四面,每一面里头又有八面,五百一十二面,算不算最深?不算,其深无底。佛观察这个世间真是不可思议,我们怎能比得上?我们连一个表层都没有顾及到,只看到一面、两面,就以为自己很了不起,所以佛说我们邪知邪见。连表层的八面都没看清楚,怎么能说自己有智慧?从这里你就能体会到,佛菩萨智慧之大,不可思议,我们不能不佩服!学佛特别贵重全体圆融,面面观察到就是全体圆融,这是真正开智慧。如果是圆解初开,智慧现前,这个时候的境界,如同佛在经论里面常常告诉我们,“不起于见,不着于相”,实际上就是《金刚经》上所讲“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不起于见”就是如如不动。不生知解,不着一切相,心行处灭,言语道断,这个时候的境界就是实相现前,也就是一真法界现前,也就是实报庄严土现前,或者说清净法身现前。佛跟我们讲的,真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世尊说法的本意,就是在破我们现前的执着——人我执、法我执。人我执演变成烦恼障,法我执演变成所知障,这两种障碍使我们的清净心不能现前,使我们的法身、般若都不能现前,这是病根的根源。没有这两种执着,真性就现前。所以情执如果不断,再要执着言说、名字相,又生了疑惑,又起了错误的解释,就是又起了邪见,那是病上加病。这是我们学佛一定要注意到的,不要学成病上加病,一定学了之后,那个病要减轻。要晓得听佛法是破执着,是把我们妄想分别从心地里清除,可不能增加!

 

 

 

 


第三讲消除几种误会

 

甲、误会

 

 

 

 

 

 

 

 

 

 

我假理想

 

听信妄谈

 

 

 

 

 

 

 

 

 

未见而言

见蛇为龙

未究其理

 

 

 

 

 

 

 

 

 

 

自非其真

 

乙、几种排斥

 

 

 

 

﹁迷信﹂、﹁消极﹂、﹁神权主义﹂、

﹁忽略现实﹂、﹁不合科学﹂

 

丙、迷信属他

 

 

 

 

 

 

 

 

 

 

 

无谓有(渴鹿阳焰)

有谓无(近视斥星)

偏陋执(轿付前价)

 

 

 

 

 

 

 

 

 

 

 

 

 

正信属佛

 

 

 

 

 

 

现量

比量

圣言量

 

 

 

 

 

 

 

 

丁、消极两属

 

 

 

 

 

 

 

 

 

 

 

 

 

 

 

 

 

 

 

属于他

善消极

 

属于佛

恶消极

 

 

 

 

 

 

 

 

 

 

 

 

 

 

 

 

 

 

 

 

 

进德修业

济困扶危

为众牺牲

纵欲享受

营私害公

争名夺利

 

 

 

 

 

 

 

 

 

 

 

 

 

 

 

 

 

 

 

属于他

恶积极

 

属于佛

善积极

 

 

 

 

 

 

 

 

 

 

 

 

 

 

 

 

 

 

 

 

 

 

 

身杀盗淫

口四种恶

意贪瞋痴

离欲出家

庄严地狱

不舍一人

带果行因

 

戊、他尚神权

 

 

 

 

 

 

 

 

 

 

 

天帝(造物主)

神鬼(司赏罚)

伪教(成神仙)

 

 

 

 

 

 

 

 

 

 

佛尚自权

 

 

 

 

 

 

 

 

 

 

 

万法心造

自转因果

唯我独尊

 

 

 

 

 

 

 

己、忽略现实属他

 

 

 

 

 

 

 

 

 

 

 

所求(刀头舐蜜)

所得(昧机畏果)

设喻(火烘牡丹)

 

 

 

 

 

 

 

 

 

 

乐属佛

始终真

 

 

 

 

 

 

 

 

 

 

四正勤法

知果畏因

六根清净

 

 

庚、不合科学属他

 

 

 

 

 

 

 

 

 

 

 

人生何为(迷惑)

宇宙何关(颠倒)

佛学为何(未见)

 

 

 

 

 

 

 

 

 

 

属佛

统系

 

 

 

 

 

 

 

 

 

 

人生酬业

真妄觉迷

万法归一

 

 


第三讲  消除几种误会

凡是误会都是学佛的障碍,这里面略举的几种,范围非常广大,而且很普遍。误会不消除,不但信心不能建立,对于修学必定也是茫然而无所适从,所以必须将它消除。李老师当年编这个教材的时候,这几种误会是最普遍的,二十年后的今天,这些误会依然存在。

甲、误会

首先要解释,什么是误会?第一种是“我假理想”,就是个人的假想、想像,以为是某一种情况,这是不可靠的。佛在经典里告诉我们,没有证到阿罗汉之前,决定不能相信自己的理想,为什么?都是妄想。理想应该是有道理的、如理的;上面有一个“假”字,假理想,不是真理想。真的理想,那就好了,是正知正见;就怕把妄想当作理想,这是误会。第二种是“听信妄谈”,这是误会的来源,道听途说,现在也非常普遍。真正的佛法是什么样子?不知道。凭自己的想像是想不出来的。

下面用比喻来说明。“未见而言”,这个不可靠,这就是我假理想。“见蛇为龙”,这是误会,发生错觉。“未究其理”,对这个理没有深入究竟,只是粗粗的浅尝,就以为是如是。这三类“自非其真”。佛法许可你研究,希望你研究,佛法不怕怀疑、不怕问,要破疑开悟。可是问,要问明白人,如果问的那个人也是未见而言,或者未究其理,那就糟糕,你要是听信他的话,误会就更深。现在佛教出的书、杂志,可以说太多太多,当然有些可以看,有些看了会增长你的误会,这都是要注意的。正是《楞严经》上所说:“末法时期,邪师说法如恒河沙。”一般人无法辨别,以致产生许多误会。

丙、迷信属他

佛法不迷信,佛法是正信。“迷信属他”,他迷佛不迷,这是说佛以外都是迷信。什么是迷信?第一、“无谓有”:本来没有的事情,他以为有,这是迷信。如“渴鹿阳焰”,阳焰是地上的一种气,远看好像是水一样,大陆中原地带常见的现象;鹿是畜生,它没有知识,口渴了想喝水,看到阳焰以为是水,阳焰就在它面前不多远,可是走到前面,还在前面,永远也找不到水。根本没有水,它误会以为有水。这是迷信,这是举一个例子来说。第二、“有谓无”:确实是有,但是他认为没有。“近视斥星”,这是比喻。近视的人没见过天上的星星,天上有星星,他因为近视看不到。看到太阳,他承认有;月亮在满月的时候,那个光也不小,大概是有;星星没有,他没见到。确实有的,他不相信,他说没有,这也是一种迷信。第三、“偏陋执”:偏是偏见,陋执是执着;偏见的固执。往往见事情只见一边,见事、见理都不圆满,他坚固执着一端,这也是迷信。举个比喻,“轿付前价”。从前有钱的人出门坐轿子,轿子是两个人抬的,抬到目的地,他付钱给前面的人,后头的人来问他要钱,他不给,他说:“我只看到他抬我,没有看到你。”这就是固执,他没有看到后面抬轿的人,他就不给他钱。这是举比喻来说,这些都是迷信。

从前编这个表的时候,是破除迷信,消除对于佛法这种误会,是劝我们学佛。现在我在此地讲,意思跟以前不一样。现在你们入门了,进到佛门来,还有迷信;这个迷信若不破除,对于你修学是一大障碍,这个迷信的破除,比已往那个迷信破除更难。真如本性真有,一切万法当体皆空,你不能认识清楚,迷信!你把这一切事相都认为是有,在这里面起心动念、得失取舍,都是迷信。还有一种执着,修学先入为主造成了成见,这就是偏陋执。法门无量无边,我们以什么样的慧眼去选择,使我们这一生短短几十年真正有成就?那是要正信,迷信是做不到的。迷信的人纵然学佛,一生往往空过。李老师说:台中莲社莲友二十万人,真正能往生恐怕三、四个而已,不容易!原因在哪里?迷信,不是正信。

“正信属佛”。佛经是世尊从真如本性流露出来的言语文字,不是从心意识里流出来的,所以完全是现量的境界。底下讲:“现量”、“比量”、“圣言量”,这是讲佛说法的善巧。其实佛的境界,完全是现量,没有比量;菩萨以下的说法就要用三量。而菩萨当中,见了性的菩萨,大多数也是现量;没有见性的菩萨,尤其是像我们现在在凡夫位,我们看佛法、讨论佛法,是要根据这三个条件。“现量”是眼前的事实道理,大家都承认的,为一般人公认的。“比量”是正确的推理,也能够为大家所公认的;例如见烟知火,推理得之。“圣言量”:这个理太高深了,不是现前境界,也没有办法用比量来推测,那只有引用佛菩萨的教诫;佛菩萨是圣人,不会妄语、不会欺骗我们,所以我们相信佛菩萨的圣言。

可是这三量,一定要有理智加以辨别。无论在中国、在外国,我常常听说,某个人是阿弥陀佛化身来的,某个人是释迦牟尼佛化身来的,又是这个菩萨、那个菩萨,好多好多!你一听,赶快去亲近他。给诸位说,这决定是胡造谣言,骗那些愚痴、没有知识、迷信的人。你要是跟他去,就是愚痴、无知、迷信的人。佛菩萨会不会到我们这个世间来?会。经典上说得很清楚,佛菩萨到这个世间来,绝对不会暴露身分,如果身分暴露,他马上就走。中国古代有很多例子,身分一露,马上就走,那是真的;他要是不走,决定是假的不是真的。

以前章嘉大师告诉我,满清亡国就是亡在扶鸾,因为慈禧太后与王公大臣都相信这一套,国家大策谁也不敢拿主意,怎么办?扶鸾,完全听命于鬼神,所以满清亡国。《左传》云:“国将亡,听于神;国将兴,听于民。”听命于鬼神、妖魔鬼怪,国家将亡;如果能听老百姓的意见,这个国家一定兴旺。

学佛的人怎么可以听信鬼神?佛是教我们信自己的自性。佛教导我们修自己的清净心,三皈依——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修这个才能成就。佛来了,我给他磕头作揖,求他赐予我什么,都是假的。他给你摩个顶,你就开智慧?我不相信!假如他摩个顶就开智慧,佛大慈大悲,一天到晚伸出千手摩一下大家的头顶,不都开智慧了,你还要修个什么?不要修了!迷信,千万不要被人骗了。佛法是理性的,不是感情的;是理智的,不是迷惑颠倒的。经典里面佛摩顶表示一种安慰、亲切的意思,大人对小孩摩顶表示爱护,千万不要搞错。

佛门里确实存在严重的迷信,尤其是密宗这些神咒。神咒在从前是非常灵验,呼风唤雨,役使鬼神,《高僧传》里记载这些神僧确实有这个能力。我学佛这么多年,我不念咒,我怀疑念咒不灵。咒是佛菩萨或鬼神的言语,必须要口传;把它翻成中国字,照这个字去念,他听不懂,我不相信他能听懂。你不懂,他也不懂,白念了。西藏喇嘛来传授,靠得住吗?我不相信,因为释迦牟尼佛距离我们现在三千年,三千年来一个传一个,音早就变了,而且每一个人还带着地方的方言,所以传到三千年后的今天,我不相信这个咒子会灵验。这些东西很迷人的,因为人都好奇,都喜欢自己有点神通,别人所没有的,去学。李老师过去在大陆上,也像你们一样很好奇,他学东西认真,修学的态度确实是令人敬佩。他告诉我,他学了二百多个咒,而且都是跟西藏、西康这些活佛大喇嘛学的,学了八年,因为不灵,放弃了。有一次他在讲堂跟我们讲,他在密法里学过隐身咒,这咒一念别人就看不见。他把这个咒子一念,看见没有?我们都看见他了。不行!这太难了。以后他遇到印光法师,跟印光法师学念佛法门;他今天得成就,是从念佛法门成就的。他学过八年的密不灵,参过八年的禅没有得定,所以他说:走了好多冤枉路!

佛陀教我们四依法:“依法不依人”,法是经典。“依义不依语”,不执着言说、文字,要体会经典里所讲的道理。“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与真如本性相应的是了义;讲世间祸福吉凶的是不了义,那是小道,没有办法超越生死轮回,只能得一点人天福报。“依智不依识”,智是智慧、理智,识是感情,要理智不要依感情,这非常重要。

 


丁、消极两属

有人说学佛是消极,李老师告诉我们:消极彼此都有,他说我们消极,他自己又何尝积极?

“善消极属于他”,那些人说学佛的人消极,他自己对于善事不肯做,不肯做就是消极。“进德修业,济困扶危,为众牺牲”,这都是好事,他不肯做,可见得他消极。“恶消极属于佛”,学佛的人也消极,哪些地方消极?“纵欲享受,营私害公,争名夺利”,学佛人都不要,这消极。他看到我们这一些方面是消极,好像在社会上没有进取心,不跟人争名夺利。“恶积极属于他”:“身杀盗淫”,“口四种恶”就是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意贪瞋痴”,这是十恶业。世间人积极在造,这是恶的积极。

“善积极属于佛”——“离欲出家,庄严地狱,不舍一人,带果行因”,这是积极到极处。“离欲出家”,我们看到这一条,学佛要不要出家?学佛一定要出家,不出家决定不行;家是累赘,是烦恼的根源。可是这个家,不是家庭之家,那个家出了没用处;你出了自己的家,到寺庙变成大家,小家换成大家,更糟糕了!出什么家?出五欲之家——财、色、名、食、睡,离开五欲就是出家;出三界之家,出生死之家。

出家有四种。一、“身在家心出家”:大乘菩萨居士是心出身不出。你现在有家庭,身在家庭,心超越了,这是真出家。二、“身出心不出”:如果身出家,住在寺庙里,心还是贪图世间名闻利养,那就糟糕了。三、“身心俱出”:就是我们现在讲出家人,这是非常难得。可是这是相当不容易的事情,决不是说剃了头、受了戒,就是出家;家是出了没错,出了家以后多半都入了魔王的圈套。出了家之后很容易堕地狱,为什么?出家之后,把佛教的形象败坏,这个罪多大,不得了!出家众是代表佛陀续佛慧命、弘法利生,是代佛住持佛法,教化众生,如果没有把这个责任肩负起,没有把这个事情做好,护法神不会饶恕你。出家好不好?当然好。真正如理如法的修行,把这个责任真正肩负起来,尽心尽力去做,福报非常之大,诸佛护念,龙天拥护。如果没做好,就非常的麻烦,罪过无量无边。因此,出家这个事情不能劝,真正明理之后,他自己发心。四、“身心俱不出家”。

从前出家不像现在这么容易,以前是经过帝王的考试。出家除了要考进士课程之外,还要考三藏经典,所以出家人为社会大众所尊敬。考试及格,皇帝发给文凭准许你出家,这文凭就是“度牒”。皇帝发度牒给你,就是承认你有资格做他的老师、有资格做全国老百姓的老师,所以度牒决不是轻易发的。从前出家人有这么高的素质,才能够将如来正法流传到今天。所以一定要晓得出家的意义,真正发心出家弘法利生,是无量无边的功德。

“庄严地狱”:地狱是没人愿意去的,菩萨愿意去。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入地狱救度那些苦难的众生。到地狱里面说法度众生,这是庄严地狱。“不舍一人”:一个人发心,度你一个,多人发心,度多人,一个人都不舍弃。“带果行因”:这就是倒驾慈航。他圆满菩提成了佛,退居到菩萨地位上,还是念念不舍众生。因就是菩萨道,从如来果位上,再退回菩萨地位来教化众生。像我们所熟悉的观世音菩萨,他早就成佛,在西方极乐世界他是等觉菩萨的地位,在华严会上他是第七回向的地位,在楞严会上他是圆教初住的地位,这都是带果行因。肯贬低自己的地位来帮助众生,这是积极。

戊、他尚神权

神权在佛法里决定没有。佛法相信有神,譬如此地讲的天帝、神鬼,佛法相信祂确实有。可是祂也是凡夫,祂的福报比人大,也有一点小神通,不足以信畏。所以佛法对鬼神,跟孔子一样,敬而远之。我们对祂尊敬,可不能学祂,学祂就错误。一般宗教认为“天帝”是“造物主”。前天,有两位美国人提到上帝是造物主,问我看法如何?我说我同意,上帝这个造物主造天堂就像华盛顿造美国,像孙中山先生造中华民国,这个意思、这个看法就对了。如果你说这一切万物都是祂一个一个做出来的,那祂太无聊了,做出这个干什么?做出之后又不听话,又要背叛祂,那祂就太颠倒了。所以造物主这个概念要搞清楚。真正造物,佛法讲是“心”,一切法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就好像我们作梦,梦中境界是我们心造的。宇宙森罗万象、十法界依正庄严,是我们真如本性变现之物。天主教这些年来开放,现在他们讲上帝意思不一样了,他说上帝就是佛教讲的真如本性。这就是尽量吸收佛教的教义,改变他们的思想,充实他们的教义;因为科学越发达,它的教义有很多的困难。

“神鬼司赏罚”:像我们讲十殿阎王,他是不是真管?也得有因缘。譬如刑警队管惩罚,你不犯罪,他不敢加给你刑罚,要犯罪他才能判你罪。由此可知,善恶还是自己做的,他在当中得其便,他有这个权势;你做善,他赏你;你造恶,他惩罚你;你善恶都不做,他对你一点办法都没有。“神”是鬼道里面的官吏而已,城隍是鬼道里的县市长,土地公就是鬼道里的乡镇长、邻里长,就是这一类的,管的是鬼,是鬼里面有福德、有地位的,他退休后跟普通的鬼没有两样。所以对鬼神决定不能迷信。“伪教”:像过去白莲教之类,不是正统的宗教,假借神仙这些名义驾乩扶鸾。这都是崇尚神权,一切听命于神。受这些鬼神摆布,这是愚痴。

他尚神权,佛法与这个恰恰相反,“佛尚自权”。底下是简单说明,“万法心造,自转因果,唯我独尊”。释迦牟尼佛出生时所示现的相,“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有些外教的人看到这一段经文很不舒服,他说佛教未免太自尊自大,天上天下唯我独尊,那其余的人都瞧不起了?这是莫大的误会。这个“我”不是指我这个人身,这个我是指自性,指真如本性。这个我是讲真我不是假我,是指大我不是指小我,小我有什么好尊贵的?这是一定要搞清楚。唯有真性独尊,因为真性能现万法。在唯识里面排在第一位,唯我独尊的是第八识,因为第八识以下都是第八识变的,第八识是能变,其余是所变,能变是尊;可是第八识比起真如本性,那又要差一截。真性才是真我,才是真正的独尊。

己、忽略现实属他

“忽略现实属他”:佛法是最讲现实,绝对不会忽略现实。底下有几个比喻。现实,一个是“所求”,一个是“所得”。所求的,举了个比喻,“刀头舐蜜”;蜂蜜是甜的,但是这个蜜是涂在刀刃上,你要是舌头去舐,甜味是尝到,可是舌头也去了一半。这是忽略现实。所得的,是“昧机畏果”,昧着良心得到以上所求的,可是心不安,怕果报。底下一个假设的比喻,“火烘牡丹”。牡丹花开得很美,称为富贵花,火烘牡丹,确实有这个事情。唐朝武则天时代,有一些人想讨好皇帝,把牡丹放到温室培养,牡丹开花大概是在三月间,如果正月初一就能看到牡丹花这是吉事;他们就用人工的方法培养,使它在正月开花。但是这个花只开一次,如果让它自然生长,年年都开花;人工的方法逼它提前开花,它只开一次,以后不会再开花。这是忽略现实。

“始终真乐属佛”:“四正勤法”,是最讲求现实的;正是正当,勤是精进。已经有的恶,从今天起把它断掉;还没有起的恶念,决定不起;已经行的善,要让这个善增长;没有行的善,要赶快发心去修;这是四正勤。“知果畏因”:对于因缘果报的道理,认识得很清楚、很透彻,所以他造因非常谨慎。“六根清净”,一尘不染,身心充满种种功德、法喜,这是真乐,这才是现实。怎么可以说学佛的人忽略现实呢?

庚、不合科学属他

“不合科学属他”,这里提出几个问题。“人生何为”:我们到这个世间来干什么的?答不上来,这是迷惑。“宇宙何关”:宇宙、社会、一切人事,与我们有什么关系?有人说没有关系,说有关也是说得不恳切,这就是“颠倒”,不得事实。“佛学为何”:佛学是什么?他“未见”,不明了佛学是什么。每一个问题有正确的答案,这是科学。“统系属佛”:统系就是科学的精神,佛法是有系统的学术。底下也正是解答这三个问题。

“人生酬业”:这个答案非常正确。你来到这个世间干什么?你过去世造业,这个时候来酬偿业报。佛经里说,子女跟父母是四种因缘——报恩、报怨、讨债、还债,没有这四种因缘不会来。人与人之间也是这四桩事情,看到那个人不顺眼,那是报怨;看到那个人很喜欢,这是报恩。这里头也有讨债、还债的,都有这些关系,比较少;父母兄弟一家人,债务就比较多一点,麻烦一点。所以,人生就是为了这事情来的。这是认识人生。

“真妄觉迷”:这是讲认识宇宙。真的是本性,妄的是现象。你要是觉悟,就是真的不变随缘,这就是佛,他不变,能一切随缘,自在!这是觉悟到真的,我们讲无上正等正觉。菩萨虽然觉,妄没断;菩萨称为“觉有情”,觉悟的有情众生,他情没断。菩萨随缘不变,菩萨在随缘当中学不变,随缘当中学如如不动、不取于相。所以佛、菩萨是觉,凡夫跟罗汉是迷。阿罗汉对于妄相不迷,他真性迷,所以阿罗汉没见性;他的态度是不变不随缘,阿罗汉住在第九定中,大定当中,他不随缘、不度众生。凡夫真妄皆迷,随缘随着变。我用不变随缘这四句来解释真妄觉迷,诸位要细细体会。

佛学为何?“万法归一”,这是真理所归。这个一不是数字。迷人看到这个一,还要问一下“一归何处”?觉悟的人看到这个一,什么都没有,立即销融,就会归自性;一就是自性,就是“不可思、不可议”,不可用心思惟想像。如果你还有一个“一”的概念,没有见性,因为那个一就是障碍,这个念头就是无明、就是障碍。

许许多多的误会必须排除,尤其在现前这个世间,奇奇怪怪的说法太多,我们要小心要谨慎。学佛最好是亲近一个善知识,不要找太多,亲近多了增长知见、增加疑惑,不能够坚定信心。古人的好处,他只亲近一个老师,他只走动一个道埸,他什么都一,一就入门。

 

 

 


第四讲人生当前之所受     (观受是苦)

 

 

甲、领受种类

 

 

 

 

 

 

 

 

 

 

 

 

 

 

 

 

 

 

 

 

 

 

 

 

 

 

 

 

 

 

 

 

 

 

 

 

 

 

 

 

 

 

 

 

 

 

 

 

 

所苦暂停暂去

所乐不止仍苦

 

 

 

丙、三界统苦

 

 

 

 

 

 

 

 

 

 

 

无色

 

 

 

 

 

 

苦苦

坏苦

行苦

丁、受苦益起颠倒

 

 

 

 

 

 

解苦妄作复造苦因

加苦续苦无有已时

 

 

 

 

喻如扬汤止沸

 


 

 

 

 

 

 

乙、苦果略举

 

 

 

 

 

 

 

 

 

 

 

 

 

 

 

 

 

 

 

 

 

 

 

 

 

 

 

 

 

 

 

苦苦

 

 

 

 

坏苦

行苦

 

 

 

 

 

 

 

 

 

 

 

 

 

 

 

 

 

 

 

 

 

 

 

 

 

 

 

 

 

 

 

 

 

爱别离

怨憎会

求不得

五阴炽盛

万法无常

刹那生灭

 

 

 

 

 

 

 

 

 

 

 

 

 

内之(内)不净

 

后之(后)轮回不停

 

外之(外)天灾人祸

 

 

 

 

 

 


第四讲  人生当前之所受

(观受是苦)

第四讲与第五讲是第一讲里的人生观,第六讲与第七讲是第一讲里的宇宙观。这一讲的题目“人生当前之所受”,这是我们应该要觉悟的。我们所受的,“观受是苦”,一观照,我们所受没有别的,苦而已。只有苦没有乐,这是真话。但是诸位要记住,这个苦受是暂时的,不是永恒的,迷了才有苦受,悟了就没有。底下举五大类——苦、乐、忧、喜、舍,迷的人才有,悟的人没有,悟的人有真乐。苦乐忧喜舍都离开才是真乐,才是真自在。

甲、领受种类

“领受种类”:领是领纳,受是感受;人生当前之所受,佛法里把它分类,分成身心两方面来说。身有两大类,有“苦”、有“乐”;心有“忧”、有“喜”;如果苦乐忧喜都没有,就叫做“舍”。舍受很好,但是它太短暂,不能够长久维持;如果长久维持就叫做定,短暂的叫做舍受。

底下有个说明,你看线条划的。“实”:身的苦受、心的忧受,这是实在的。只是说实在的,并不是真的;这个实不当作真实讲,就是它是实有其事,它是实有的。“虚”:你感觉到这个身有乐受、心有欢喜,或者有舍受,这都不是真的,这是假的,是你的错觉。为什么是假的?下面是说明。“所苦暂停暂去”:苦暂时的离开,你就觉得很快乐。譬如,饥饿之苦是实在的,过几个钟点你吃一餐很乐,吃一餐等于吃药,这病苦要吃药,吃了很舒服;再过几个钟点又要吃一餐,一天不吃就饿得很苦,两天、三天不吃就饿得更苦。你就晓得人一身的毛病!这个虚实一定要认识清楚。我们挨打很苦,鞭子打上一鞭很痛,打上十鞭、二十鞭痛上加痛,这是苦,苦不会变成乐,这个苦就是实在的。“所乐不止仍苦”:乐会变成苦,比如说吃东西,吃得很舒服、很好吃,吃得很快乐,一餐给你吃二十碗、三十碗,你就叫苦连天。你们年轻人跳舞很快乐,连续跳七天七夜,你就叫苦连天。乐会变成苦,可见得乐是假的,不是真的;苦不会变成乐,苦是实在的。我们所受的,的的确确是苦。天冷了,你有衣服穿,觉得很自在;没有衣服穿,看你苦不苦?我们现前享受的,只有苦没有乐。我们受苦是真的,享乐是假的,这是一定要认识清楚的。

下面几段都是佛在经典里所说。

乙、苦果略举

“苦果略举”,这是略说。苦果,经论里一般分为三类,称为三苦。第一种是“苦苦”,这两个字,上面是动词,下面是名词。第二种是“坏苦”,第三种是“行苦”。一切六道众生都不能避免三苦。“苦苦”又叫做八苦,在人间上自帝王下至乞丐,任何人都不能避免八苦。

第一、“生苦”:出生的时候苦。这个苦,佛在经上说得很清楚,形容入胎、坐胎、出生简直跟地狱一样,胎狱之苦。我们人很健忘,早已把这个苦忘掉。可是如果细心的话,也能够体会到一些。人在欢喜快乐的时候会笑,痛苦的时候会哭,你看哪一个小孩一出生满面笑容?没有看到过;小孩子都哭,可见得痛苦。从这个地方去体会,生苦不假,是真的。第二、“老苦”:你们诸位想想能避免吗?老年人的痛苦凄惨,处处都看得到。所以年轻人要多帮助老年人,多照顾安慰老人,到你年老的时候就有年轻人来照顾你、伺候你。为什么?你过去种的因,它后面有果报。现在要是看到老年人就讨厌,你要晓得过不久你就老了,一般人也会讨厌你。因缘果报丝毫不爽。第三、“病苦”:一般人都有害病的经验,生病是很不好受的。第四、“死苦”:佛在经典里有一个形容,人死的时候好比生龟脱壳。活的乌龟把它的壳剥下来,想像而知,死苦比病苦不知道要痛苦多少倍。生老病死这四种苦,是任何一个人不能够避免。只有极少数的修行人,有相当的功夫,能避免老病死之苦;虽老,老而不衰,很自在!

第五、“爱别离苦”:心爱的人、心爱的物常别离,不能够聚在一起,常常让你牵肠挂肚,很痛苦。第六、“怨憎会苦”:冤家对头希望一辈子不要见面,但是却天天碰头,天天让你生气。第七、“求不得苦”:你多愿多求不能够称心如意。这三种苦每一个人都有,不分贫富贵贱,每一个人都有他的所求,都有他的所愿,有求有愿就是苦的根源。佛法讲三解脱门,解脱就是自在,三种自在之门——空、无相、无愿,你就没有苦。万法皆空!一切相都不取不着,没有愿,什么愿望都没有,自在!有愿就有苦。佛法里教我们发四弘誓愿,这是大愿、称性之愿,心里可不能作意,可不能攀缘,攀缘就苦;佛法教我们随缘而不攀缘。

第八、“五阴炽盛”:前面七种都是果报,五阴炽盛是因。为什么会有前面这七种呢?五阴炽盛,五阴是色受想行识。“色”是物质,身体是物质;我们这个身体是四大之身,有肉身所以你有苦受。“受”是感受。“想”是想像、思虑。“行”是造作、迁流、生灭;念头不住的生灭,一个念头起,一个念头灭,永远循环,不能够停止下来。“识”是指阿赖耶识,佛法称神识,世俗称灵魂。受想行识是心,因为你有心,所以你才有忧虑,你的身心才受苦。五阴像猛火一样烧得炽盛,增长烦恼,所以才有前面这七种果报。

生老病死这四种苦果是“内”,内就是身内的、本身的;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是身外的。“内之内不净”,这也是苦。观身不净,这个身不清净,并不可爱。三天不洗澡,你看毛孔里流出来的是些什么东西,就晓得里面干净不干净;身不是清净之物。“外之外”还有“天灾人祸”,可见得苦实在是太多,这世间哪有乐?死后“后之后轮回不停”,决不是死了就了断,没这回事情,死了就不得了!所以真正觉悟的人决定不死,要求解脱,这是真正聪明人、真正觉悟人。死了是迷惑颠倒,再一次来的时候比这一世更迷惑、更苦。

欲界有六层天,他化自在天之下,都有这八苦。色界天没有七情五欲,所以没有八苦,但是他有色身。色界天由禅定之浅深分为四级,称为四禅天。诸位一定要明了,禅很好,你有本事断七情五欲吗?七情五欲断掉,才不过是初禅而已,禅不容易!七情五欲不断,参的禅是野狐禅、口头禅而已,你不会得禅定。色界、无色界天人没有瞋恚心,他伏住见思烦恼里的瞋恚。你是个参禅人,人家说你几句、骂你几句,你还气好几天,一点功夫都没有,这确实不容易。色界天的定功有时间性,到时候这个定就失掉,失掉之后又要堕落,所以他有“坏苦”。底下注解说“万法无常”,这个世界有成住坏空。到无色界天,没有身体,没有色相,这是六道凡夫里最高明的。中国的老子体会到这个境界,老子说:“我有大患,唯我有身。”我最大的忧患是有身体,我有身体怎么自在呢?无色界天人没有身体,只有神识,所以没有苦苦、坏苦,没有这个身受;但是他有“行苦”,行就是“剎那生灭”。

丙、三界统苦

三界统统是苦,没有不苦的。在欲界里,这三种苦:苦苦、坏苦、行苦,我们都有。我们现在活在这个世间有苦苦(八苦),死了之后身体四大分散是坏苦。我们人从生到老不是一年一年的老,不是十年十年的老,是剎那剎那老,青春不再!世间人唯一精进,一剎那都不肯停止的就是行苦,所以人生有什么意思?从出生的那天就是一条直路往坟墓上走,一天比一天接近,从来也不肯休息,这就是人生的道路。色界有两种苦:坏苦、行苦。无色界没有身体,色相他不要了,是灵界、精神的世界,没有苦苦、坏苦,但是他有行苦;他还有微细的念头剎那生灭,所以尚有寿命期限;非非想天寿命八万大劫,时间到还是要堕落。

丁、受苦益起颠倒

“解苦妄作复造苦因”:他想解决痛苦,可是他迷惑颠倒,由于不觉悟,所以想法作法都错,于是苦上加苦。解苦应当从因上解决,不要去造苦因,才真正能够离开苦果;如果不断的继续造苦因,又想不受苦报,没这个道理。“加苦续苦无有已时”:世间人所做的是增加苦、继续苦,苦受永远没断。“喻如扬汤止沸”:这是举个比喻,水很热,我们希望它温度凉一点,你把水拿来扬一扬,行吗?下面火烧得那么旺盛!聪明人应该釜底抽薪,把火熄掉,温度自然就降低。不知道熄火,扬汤止沸没用处的。

这一讲概略的说明,我们当前所享受,除了苦之外没有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