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陌主播洪小乔哪的人:野化文人胡赳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4 06:52:05

野化文人胡赳赳

(2011-08-19 14:41:13)转载 标签:

北京的腔调

布尔乔亚之痒

打匪哨的朋友

十六岁的乳房

杂谈

 

 

我之喜欢《北京的腔调Ⅱ》,并非因为“冯唐、余世存、陈凯歌、封新城、蒋方舟的跨界推荐”,而是因为这本书,本身确有腔调。

上海人所说的“腔调”,当作褒义时,大致意思和北京话“范儿”相近,泛指有点来头(师承),出众,很棒,且引领某种潮流的意思。

“最香艳的爱,最炽烈的怒放,最后都会变成灰。所以,请先备好骨灰盒。”随着林兆华工作室推出的话剧《北京的腔调》在京城的风靡,胡赳赳的同名畅销书再次引起阅读关注,近日,胡赳赳又出力作《北京的腔调Ⅱ》,并称这是自己“最对得起读者”的一本书。

《北京的腔调Ⅱ》是胡赳赳的畅销书《北京的腔调》续集,由新星出版社出版。全书由沉思录、诗歌、小说三部分穿插而成,风格上与《北京的腔调》一脉相承。诗意的絮语,智慧的沉思,古灵精怪的诗歌,充满魔幻感、令人脊背发凉的故事,构成这部充满灵性的随笔集。

对他的赞美很多。但我觉得若做比较,他倒是更像俄罗斯的好讽刺的异见作家扎米亚金,善于将绚丽多彩的文体,讽刺性的观察与一套奇特的形象杂糅在一起,在每篇作品中,着重刻画一种异象、一个异人或“主要隐喻”以达到一种“越域”效果:关于人性、关于存在、关于现世的深刻寓言和反思。

关于他的“腔调”,首先应该注意到他的“来历”。十年前当北京地面刚出现北漂青年胡赳赳时,圈子里只知道野性十足的他常常扬言“多吃肉,吃肉才能猛兽一样拷掠功名和钱财”。

事实上很少有人知道,他是个散养并完成野化训练的“文化破落户”。2000年秋天,德宝饭店的酒酣耳热之余,看去颇显潦倒的他曾自曝家世:孝感地区的非恶霸地主,曾祖父胡立民毕业于北大历史系,先后师从熊十力、马一浮,任民国复性书院教务长。祖父字声融,一生执教,育人无数,“家里多的就是书,旧书。”他说,大人们从小把我摁在旧纸堆里“文化”,而我最大的反抗且快乐着的恰恰是“野化”,整天和小镇里的野物混在一起,及长,又糊里糊涂地做了医生,最终稀里糊涂地“野”到了北京……也许是伤感于自己的蹭蹬,醉后的他连连感叹旧式家庭的羁绊。

他大概没想到,今天的成功要好好感谢祖父的“摁育”,正是旧学和新学的交相激荡,才会产生视自由与个性为生命并觉得“太阳厚颜无耻得可怕”的赳赳。

从其来历入手,我们可以察觉赳赳的“返祖”,而且可以确认书中大部分文字似乎跟当下的北京没啥干系,在《北京的腔调》里,展现的是一种刚在“皇城”站住脚的北京腔,饭局、大佬、圈里圈外。而在《北京的腔调Ⅱ》里,这些外围事物统统消失了,他深沉地说,“面对北京,我无能为力”。于是在《北京的腔调Ⅱ》中,他似乎在和过去那个生猛而彪悍的自己告别,2000年刚刚踏上京城地界的时候,他是个肉食类的“酒痨”,可如今再见赳赳的时候,他试图钻进生命的纯粹中,人其实只需要最低的生活标准,生命应该本然才是。

从他第一本随笔集《布尔乔亚之痒》到《北京的腔调》,再到如今的《北京的腔调Ⅱ》,我们可以从中梳理出一位北漂青年到中年的内心成长路径。

2004年出版的《布尔乔亚之痒》一书里,你几乎能找到当时北京文化圈和名利场上所有红人的名字,那时候的胡赳赳如同一只打入名人堆儿里的斗蟀。

到了《北京的腔调》,书中的名人开始大幅度减少,而到《北京的腔调Ⅱ》里已经很难找到名人了,中年的胡赳赳从北漂生涯前期的文字中打捞出《打匪哨的朋友》、《嗑瓜子的男人》、《十六岁的乳房》,正如他写道,“我是走在回忆的小路上,回忆起丛林里的生活。那些花枝招展的日子,和光滑如昔的面庞,给了我最初的启示和冲动。”

作为早些年众多投奔京城的年轻人中的一位,胡赳赳在文字中表达的感情是细腻而私密的,这些文字作为许许多多北漂青年荷尔蒙分泌物的一部分被打捞成功,实在是件很幸运很幸运的事情,当新一代北漂读到它们时,当今天如胡赳赳一样为人父母的中年人甚至老人读到时,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一代新的腔调已然诞生。

作者    胡展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