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锦添买中生北控价格:作文批改:困境与出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1:51:15
作文批改:困境与出路——关于初中作文批改的调查与思考赵奇一/吴恒祥

【专题名称】中学语文教与学(初中读本)
【专 题 号】G311
【复印期号】2007年05期
【原文出处】《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太原)2007年2期第51~53页
【作者简介】赵奇一,吴恒祥,江苏张家港市教育局教研室。215600


    作文批改是语文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同时也是令语文教师最为头疼的工作之一,其投入之大产出之低素来被语文界内外所诟病。因而,对语文教师的作文批改状况进行深入了解,并寻找作文批改的有效对策,无疑具有积极意义。鉴于这样的思考,笔者近日自编调查问卷,对本地区部分初中语文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
    本次调查涉及24所初中,共收回68名语文教师、24名学校领导、159名学生的有效问卷251份。经过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可得出以下结论:
    一、批改现状:教师取向与感受有别
    1.批改周期的差异。学生作文收上来以后,教师能不能做到立即批改?调查数据表明,20%担任学校中层以上干部的语文教师,6.9%兼职班主任或教研组长的语文教师,17.6%没有任何其他兼职的语文教师,给予了肯定性的回答。兼职班主任或教研组长的语文教师能够“立即批改”的比例最低,说明这部分教师的事务繁杂,已经对作文批改工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批改用时的差异。任教年级不同,初中语文教师批改作文所需的时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相对非毕业班语文教师,毕业班语文教师中批改作文用时较少的人更多。这与其工作任务更为繁重有直接的关系。
    3.批改面的差异。问卷中设计了“你怎样批改学生的作文”一题,提供了三个备选项,分别是:A.每篇精批细改;B.大部分精批细改;C.小部分精批细改。统计结果显示,年龄、教龄不同,教师的选择也不同。
    (1)批改面的年龄差异。年龄越小,倾向于A项、B项的教师比例总数越高;而年龄越大,选择C项的比例越高。随着年龄的增长,更多的教师只对小部分作文精批细改,主要原因可能是:对作文究竟怎样进行批改心中逐渐有了底,而不再固守陈规;或是工作有了资历,批改作文的热情有所减退。
    (2)批改面的教龄差异。根据有关专家对教师专业生涯发展的研究成果,我们将教师的教龄粗略划分为5年以下、5-10年、11-20年、21年以上四档。结果表明,教龄越短,倾向于A项和B项的教师比例总数越高;而教龄越长,选择C项的比例越高。
    由于教龄与年龄关系密切,所以关于作文批改面的情况,教龄长短与年龄大小出现的差异相似。
    4.批改感受的差异。为了解教师批改作文的感受,问卷提供了四个备选项(A.很累;B.累;C.一般;D.轻松)供教师选择。统计结果显示,年龄、职称不同,教师的感受差异有别。
    25岁以下的女性教师对批改作文感到“很累”或“累”的占60%,其他年龄段的女教师都远远超出这个比例。而男性教师对作文批改的感受没有随着年龄的变化呈现出显著性差异。另外,职称不同,语文教师批改作文的感受也不一致,且差异显著。感到“累”或“很累”的中学一级、中学二级教师都在九成以上,中学高级教师占六成,而“尚无职称”的年轻教师只占三成多。
    二、批改方式:现实与理想存在落差
    现实中教师如何批改作文?理想的作文批改方式应该是怎样的?问卷中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前者要求教师回答,后者要求教师、学校领导与学生共同回答。这两个问题均有6个备选项供选择。
    调查显示,现实中绝大多数教师对学生的作文是“一人独立批改”(89.7%),而“与学生面对面批改”(52.9%)、“利用网络与全体学生一起批改”(33.8%)等批改方式则是教师的理想选择。现实方式与理想方式之间的差异极其显著。作文批改方式的现实与理想之间为什么存在这么大的差异?换言之,为什么多数人(52.9%的教师之外,还有62.5%的学校领导、50.9%的学生)认定教师与学生面对面批改是“理想的”批改方式,而现实中却是绝大多数教师在一人独立批改呢?以下一组调查数据或许能够回答这个问题:
    初中语文教师中50%的人兼任学校中层以上干部、教研组长或班主任工作;66.1%的人每周课时数为10节或以上;92.6%的人每学期布置学生作文(不包括周记、日记等各种形式的“小作文”)在7篇以上;85.3%的人对“每篇”或“大部分”作文精批细改;92.3%的人批改每篇作文所需时间为十分钟左右(由于大多数中学语文教师执教两个班级,以两个班级100人,每个班级每两周写1篇作文来计算,每个工作日单是用在批改作文上的时间就要一百分钟左右)。将这一串数据连起来看,就知道大多数语文教师是在满负荷、超负荷地工作。因而,尽管有与学生面对面进行作文批改的愿望,但实现这个愿望所需的时间与精力却难以得到保证,结果只得“一人独立批改”了。
    三、批改结果:付出难有预期回报
    在回答“批改作文的感受如何”一题时,89.7%的初中语文教师选择了“很累”或“累”,觉得“一般”或“轻松”的只占其总数的10.3%。
    按理,付出当有回报。可是作文批改尽管让教师身心疲惫,取得的成效却难如人意:
    教师本人认为学生“重视”教师作文批改意见的比例为61.7%,近4成教师给出的是“不重视”等否定性回答;认为学生的作文水平与教师作文批改之间有“很大关系”的教师占33.8%,6成多教师认为两者之间“只有一点关系”或是“没有关系”。有教师在问卷中写道:“作文全批这种方式是否好?我是持怀疑态度的,因为学生对于教师的点评并不在意,而更看重分数。”“我认为批改作文是一项很大的工程,时间长,但是收效甚微,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明知对作文的大面积精批细改是一项高耗低效的劳动,教师为什么还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坚持下去呢?问卷中透露出这样几点信息:
    一是迫于学校(或许还有上级部门)的规定。从对学校领导的调查问卷中得知,62.5%的学校要求教师对学生的作文“每篇必须精批细改”,分别只有29.2%、4.17%与4.2%的学校“允许对部分作文精批细改”、“允许全部略改”、“允许教师自主决定”。不仅如此,众多学校还动辄对教师的作文批改情况予以通报,使得教师的作文批改工作常常处于被监管的状态之中。
    二是教师进取意识的缺失。本次调查中68%的教师认为自己对作文的批改是在“完成语文教师的分内工作”、“应付学校及上级检查”,或是因为“不批改学生及其家长就会有意见”、“不知道有什么更好的批改方法”,这说明教师群体中有相当比例的人仅仅拿教书作为谋生的手段,满足于日复一日的机械性劳作,严重缺失创新进取的意识与能力。
    批判是为了建设。鉴于以上事实,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对策供参考。
    1.澄清教师对作文批改的模糊认识。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一文中曾直言不讳地指出:“我当过教师,改过学生的作文本不计其数,得到个深切的体会:徒劳无功。”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先生也曾坦言:“教两个班语文课,每班作文都收上来,往前面一摆,我常觉得,它们像两座大山,于是我们便每天挖山不止。愚公移山,尚且感动了上帝,派了两个神仙把两座山搬走了。可我们面前这两座山搬去又搬回,非到退休那一天方能有尽头。最遗憾的是,越是中下等学生越是对教师不辞辛劳的移山行为无动于衷。我辛辛苦苦写出来的批语,他们常常连看都不看,接到刚发下来的作文本,往书包里随便一塞了事,这次作文批语上,明明写着过渡不自然,他下篇作文照旧过渡不自然。”本次调查也证实了教师批改作文的付出与得到的回报是不成正比的。
    现实中,我们的多数语文教师还是埋头耕耘于作文批改的田地里,并且对这种低效甚至无效的“劳作”缺乏深刻的反省。其实,在长期的作文批改劳作中,我们的教师错把手段当目的了。教师的作文批改充其量只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手段,而学生能够自主作文并具备自我修改、完善作文的能力,才是作文教学(包括批改环节)的目的。关于这一点,叶圣陶先生的话值得深思:“假如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给些引导和指点,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去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动地位了吗?养成了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
    因此,我们要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作文批改的有关理论,通过实事求是、细致入微的研讨,廓清迷雾,拨乱反正,破除凡学生作文必须全批全改、精批细改的模糊认识,鼓励教师结合自身教学素养及班情、学情,在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上下功夫,闯出自己的作文批改之路来。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就此可以完全不需要批改学生的作文了,我们质疑的是那种大包大揽、徒劳无功的“农耕式”批改,而恰到好处的作文批改不仅有必要且是必须的。至于何谓“恰到好处”,关键是要看批改是否对提升学生的作文素养有帮助,看批改是否强化了学生的作文主体地位以最终达到“不需要教”的境界。
    2.激发教师批改作文的创新动力。
    本次调查显示,教师在回答“理想的作文批改方式”一题时,除选择“与学生面对面批改”有超过半数的比例外,其他选项的比例都不高,甚至很低。时下中学语文教师创新作文批改方式的尝试不够。因而,鼓励、引导教师学习、借鉴他人作文批改的研究成果,并运用于自身工作实践进行消化、吸收,是当务之急。
    如何引导教师进行作文批改创新?首先,要为教师创新作文批改工作铺路搭桥。可组织教师学习中外作文批改的研究成果,如叶圣陶先生“自能改文”的阐述,魏书生先生引导学生互相批改作文的方法;可请作文批改创新工作的先行者现身说法,答疑解惑;可组织不同类型教师相互切磋,交流心得……其次,要建立作文批改创新的保障与激励机制。对作文批改创新有成者,学校要大力表彰并推广其创新成果;对尝试进行作文批改创新的年轻教师,学校要充分挖掘校内外专家资源,建立起有效的导师制度,以保证其创新工作始终运行在健康有效的轨道上。
    3.优化教师作文批改的外部环境。
    受传统作文教学观念的影响,时至今日,众多教育管理者还是将作文的精批细改作为判断语文教师工作责任心的重要依据。在这种认识的指导下,学校给语文教师下达作文批改的硬指标(如全批全改、2/3精批细改等);上级部门来检查,学生的作文本也是必查内容之一。在这种背景下,处于学校管理塔式结构最底层的教师自然不敢贸然进行作文批改创新。所以,不仅是教师,各级教育管理者、学生及其家长乃至社会各界,都要从作文教学的认识窠臼中解脱出来,不再将作文批改的精细化程度与教师的工作态度画等号。对一些形式主义的东西,如篇篇作文要“精批细改”等不尽合理的规定实行大胆的改革,让语文教师在进行作文批改时能根据班级的具体学情尽可能多地拥有自主决定的权利。唯有如此,语文教师才可能在宽松的环境中潜心探索,大胆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