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面罩组成:作文批改与教师如何运用力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1:51:49
作文批改与教师如何运用力量周风

【专题名称】中学语文教学
【专 题 号】G31
【复印期号】1997年06期
【原文出处】《中学语文教学》(北京)1997年04期第33-36页


    随着语文教改的深入开展,不少教师与专家对作文教学改革,作了不少可贵探索。但在作文批改方面,笔者深感仍有不少问题值得研究。
    在作文批改中,语文教师是拥有最多力量的一员,教师如何运用职责所赋予的种种力量,不仅直接影响学生的作文质量,而且也对学生的心理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笔者有鉴于某些实际情况,特就此问题谈点看法,供同行们参阅。
    所谓力量,从基本意义上来说,它是一种创造性能力。凡能出色地完成任务、作出成绩的人,我们可以说,他们都是有力量的。然而,在力量运用方面,失之毫厘,却差之千里。拥有力量的人,如果用之不当或不用、滥用,也会产生不良影响甚至造成“灾害”。
    在对学生作文批改方面,教师拥有哪些力量?又如何正确运用为好:
      一、对作文的修改力量。
    学生写,教师修改,职责所在。然而教师如何用力,就大有讲究了。对中学生作文的修改,有人主张精批细改,有人主张小修小改,也有人提倡批而少改或评而不改等等。上述观点,在一定背景下,均无可厚非。问题在于,教师决定使用其力量的出发点和所期望的结果。如果从修改的教育培养性与效用性出发,笔者认为,有两条准则是需要遵循的。
    第一,尊重学生的独立创造。学生作文,从本质上看,是一种创造。中学生成文一篇,也非易事。在他们看来,努力写出了,已达到自己的较好水平。送给老师批改,指望有所肯定和指出,以便从中汲取力量与启示。而对教师来说,修改作文,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所修改的情况,看到自己的成绩与进步,看到自己是有能力写好作文的。换言之,要让学生获得作文的信心。如果修改过多,持过多否定态度,不仅无此必要,也不符合中学生学习发展规律:成功导出成功;过多否定,只能使学生丧失自信,抑制创造潜力,或者对教师的修改产生误解甚至反感。当然,应该修改的而不予认真修改,这种不尽力的疏懒也会给学生带来不良影响:“教师的疏懒,对学生的积极进取心无疑是一把无形的锉刀”。
    第二,选准修改点,认真修改。无论从修改作文的实效看,还是从教师的精力看,随意修改,或是面面俱到地修改,都不可取,高质量修改作文的关键之一,就是有所选择。因此,修改学生的作文,要注意选准修改点。所谓选准,一指必须修改之处,二指对学生有较大教育意义或启发价值之处,教师对选准的修改点,要认真修改,力求让学生看到改笔的必要、高明,使学生信服、得益。
    语文教师对学生作文所拥有的修改力量,带有很大的权威性、示范性,为此,我们需要慎用、善用,切忌滥用。
      二、对作文的评价力量。
    有关研究和实践告诉我们,有创造性的人,都是善于评价的能手:善于评价学生,也是优秀教师的特征之一。
    语文教师,在对学生作文所作的评价中,不论是评语的评价,还是成绩等次、分数形式的评价,对学生的影响是深刻而久远的。有时,一语褒贬,足以左右学生的思想感情,甚至成为学生学习进程中的转折点。
    一位师范大学中文系的研究生回忆说,童年时代,一次作文获得老师高度评价,使自己认识到这方面的才华,从而更喜爱语文、喜爱作文,并推动自己在课外阅读了大量书刊,直到中学毕业后读中文系、考研究生,无不以此为契机。
    一位中学作文竞赛获奖学生说,小学中年级、高年级作文成绩老是徘徊在中等水平。到六年级,换了一位老师,作文成绩竟跃升到优良,每篇作文、老师的积极评价,促使我尽心尽力而且心情愉快地写好每次作文。小学毕业,考入了重点中学。“两位老师,两种评价,我还是我,但一抑一扬,判若两人。”
    一位特级教师给笔者谈了这样一件事:有一学期,他受命教一个“差班”。每次作文,他仔细推敲并积极评价每一篇作文。有些学生竟不相信地说,“我们过去一直吃差等,你老师给我们良好的评价,是不是出于鼓励而把我们‘拔高’?”经过诚恳解释,同学们相信老师是实事求是的。自此,同学们不再自卑自弃,都能“抬起头来”学习,努力写好每篇作文。一学年后,这个班的语文成绩并不逊色于其他平行班级。
    国外有一项研究表明,学生能力的发挥,与心理状态密切相关。教师对学生的评价,采取积极态度,则学生的能力可以发挥80—90%,而在一般情况下,只能发挥20—30%。这说明,其中50—60%的潜力,是能够通过积极评价激发学生动机而递增。当然,有关专家也指出,这样做,也会隐藏一种危险:教师用评价来塑造学生的思维、个性,把学生引导到教师所喜欢的那一类观点、做法上,或者只爱听表扬而不爱听批评。不过,只要教师有的放矢,实事求是,使学生感到确有所为、所获的重要性,都有助于化解这个“危险”。
    我国一位中学作文研究者长期观察发现,如果教师在对学生作文评价中,传递积极消息,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激发学生把作文努力写好的热情。
    笔者也发现,中学生,特别是初中学生,对教师所作的作文评价是十分“在意”与敏感的。他们既不相信虚假的过头评价,也不欢迎刻板的苛求。有一位教师,对学生作文的评分,很少打90分。同学们无信心地说:“我们都不是写90分作文的料子,再卖力也是白费。”试想,学生在这种思想情绪支配下,能指望他们写出水平、写出智慧与信心?
    上述事例启示我们:语文教师在运用作文评价力量时,要从尊重学生的个性出发,实事求是地采取积极的赞赏态度,而不是消极的压抑态度,虚假“拔高”的态度,以及把学生“看扁”的僵化态度更不可取。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教师在评价学生作文时,不要老是采取横向比较的方法,而要让学生跟自己的以前成绩相比较。有关专家实验证明,采用前者方法,中差成绩的学生永远是“矮子”,看不到自己的进步;如果采用后者方法,可以看到进步。结果,“学生产生了巨大的兴奋,作出了惊人的努力”:同时证实了要求他们超越自己的新成绩,的确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作文批改中期待力量。
    所谓期待力量,心理学上称之为“情感效应”,是人的情绪的重要激发力量。心理学家研究指出,父母之于子女,教师之于学生的热诚期待,往往蕴藏着一股巨大的力量。国外的一项实验表明,优秀教师对学生取得优良成绩的期待,呈较高相关关系。作文批改,实质上,也是教师对学生的一种期待反映。教师的积极而热情的期待,会感染学生,使学生努力向上,带来成功。然而,有一些教师,并不重视从自己所批改的字里行间,让学生体会、感受到此种情感。有的,过多的批评指责;有的,过多的修修改改;有的,过多的冷漠,如此等等,让学生见了心灰、生畏、生厌。如果教师在学生的作文后面仅画一个“√”符号,也会使学生大失所望,兴味索然。
    反之,教师在一些词句旁认真地画几串密圈,或者写上这样的一些批注语:这是我看到的很不寻常的见解,可以展开写;把范文中学到的句式模仿着用,这便是创造的开端;从这个角度看事物,视野开阔,叫人耳目为之一新;比喻贴切,且有新意;全文段落组合,不一般化,看得出你费了一番心思;真是观察入微,没有自己的认真实践写不出来,如此等等,只言片语,既是肯定、鼓励,又是引导、期待,这会使学生感到自己的作文的某些方面是有价值的,自己有写好作文的能力。
    教师写上述期待性、鼓励性语句时,要认真严肃,少而精,注意写在点子上,一滥就没有感染力了。
    青少年的心理特点,除了强烈的进取心、好奇心以及求知求成之外,还富有被期待的心理。一般说来,中学生对过分严厉、挑剔、冷漠的教师,往往敬而远之,而对那些积极热情、期待学生有成、有作为的老师,总是乐于接受他的期待并奋发图强。一位善于期待学生的语文教师,他绝不把作文批改单纯地看作是一些技术性工作,而视为一种育人艺术,一种传输期待感情的特殊媒体。所谓字里行间寄厚望,一言一语传爱心。
      四、作文批改中的移情力量。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传播媒体的社会化、普及化,青少年学生的知识、观念、思考问题的方法也起了重大变化。不同年龄层次,往往对同一事物产生了截然不同的看法与态度,这在师生之间也不少见。面对这一社会现象,就需要教师重视“移情”作用,能和所教的学生易位相处,以便了解他们的思想、心情与心态,取得较多的发言权和指导权。
    所谓移情,通俗讲,就是站在对方角度来看待事物、思考与分析问题。“移情”能力是优秀教师能力结构中的必要成分。心理学家认为,作为教师,应该重视跟学生易位相处,这会使教师避免偏见,能深入而正确地了解学生,取得有效的教学、教育权。
    对教师来说,每一个学生,又都是活生生的个性存在。能否站在学生角度审视他们的作文,是能否成功地把握他们的知、情、意、行的脉搏跳动及其作文个性,从而有分寸有说服力地批改他们的作文的必要条件。
    语文教师在批改学生作文时,如果一味地站在教育者地位,或以成人眼光看待他们所写的内容,所表达的情意,所运用的语言、形式、写作方法、思考方法,将会陷入刻板误区、主观误区,扩大师生之间的距离与隔阂,这是不可取的,有时甚至是有害的。
    笔者调查过一个班级。这个班级大多数学生喜爱上语文课和作文。学生反映,他们的语文老师最大特点是关心、理解学生,尤致力于想方设法帮助学生提高作文水平。在诸多措施中,同学们认为老师的作文批改与作文评析课中的引导与鼓励影响最大。很显然,“移情”在学生身上起了作用:由感受到教师的关心与理解到喜欢上语文课、作文。而教师的作文批改与作文评析课之所以受到学生好评,其中,教师的“移情”也是起了积极作用的:从关心、理解学生,到关心、理解学生的作文。
      五、作文批改中的示范(或榜样)力量。
    “叫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示范是最好的老师”。
    语文教师对学生作文批改,其实也是教师在向学生作示范演示:诸如观察事物方法的示范,思考问题角度的示范,用词组句的示范,标点书写的示范,以及对待别人劳动成果的态度的示范等。
    国外研究指出,教师向他的学生示范所教的知识、技能,表示他熟悉并能熟练地掌握它们,这是专业教师特有的品质与表现。如果让学生感受到语文老师是作文能手,那么,学生就会写得更好。语文教师不仅仅是作为一名评论者、裁判员去指导学生作文,批改学生的作文,而更好是作为一名编辑、一名作文示范者去工作,那学生就会获得更大成功。“与其给学生以批评,不如给他以范本”,榜样比告诫更有作用。
    中学生观察敏锐。语文教师在作文批改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一切,哪怕是标点符号的书写,措词口吻,也会对学生产生深刻影响。
    有位教师,事后发现,对一篇作文某些词句的修改未必比原文更好。第二天课后,她请学生把作文簿带到办公室,诚恳地向学生说明想法,并当场把她的改笔圈掉。多年以后,这位学生回忆说,正是由于这位语文老师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使她获得持久的榜样力量。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另一方面,不良榜样的负面作用也不可低估,值得教师警惕。
      六、作文批改中发现、开掘的力量。
    所谓发现、开掘的力量,是指这样一种力量:语文教师在批改作文过程中,通过认真发现、开掘学生作文中的优点、美点、智慧,或其他某些闪光的东西而加以肯定,对学生发展所产生的一种影响力。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经多年研究指出,“要在每一个学生(毫无例外的每一个人)的身上发现他们独一无二的创造性劳动的源泉,帮助每个学生打开眼界看到自己,使他们看见、理解和感觉到自己身上的人类自豪感的火花”,这是教师的重要职责之一。
    日本专家认为,“青少年有惊人的创造力”。学生作文,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如何用词造句、表达情意、布局谋篇,如何观察、思考、想像、评价,绝不会只限于模仿,往往有不少创造,值得教师去发现、开掘。如果视而不见或无意扼杀,将是学生最大的不幸。为此,教师批改学生作文,第一要务,贵在发现、开掘作文中的积极因素,即使全篇作文只有一句写得有特色,一个词儿用得有新意,也值得特别指点出来,加以肯定。其次,才是去找出某些有代表性的不足之处。“行家先看明堂,披砂找宝,平庸者专觅误差”,这是专业教师与非专业教师相区别的标志之一。
    着重“找宝”与着重“找岔”作为两种不同的教育指导思想,其实践后果是大不一样的。“教育的诀窍在于尊重与发现”,“懂得如何开发、肯定学生的积极因素乃是教育成功的一个窍门”。前者符合学生求成心理,有利于学生树立学习或作业的信心,开发创造潜力;后者易塑造学生自卑心理、扼杀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潜力,严重者还会影响学生身心健康。一位教育家说得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潜力。谁掌握此道,谁就赢得学生并能为他们迎接明天做好准备。这是极有道理的。
    着重发现、开掘学生作文中的积极因素,并不是说学生作文中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可以不管,不去批改了,这些也必须重视,必须批改。但是,我们所强调的,是对它们要持积极的促成态度,使某些不足缺陷或错误成为比较完美、成功的先导。
    中学语文教师对学生的作文批改,拥有相当的权威性,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笔者在本文提出此问题的目的,与其说是强调其重要性,不如说是要求教师以高度责任感自觉地、正确地运用它,以利提高学生作文质量,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作文批改得法与否,失策与否,其影响决不止于眼前学生作文成绩的高低优劣,它将在学生心灵、心理上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我们做语文老师的,岂可不慎之又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