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式太极拳传承人简介:老萨的历史真相档案之六十七--流血的二二事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7:34:30
老萨的历史真相档案之六十七--流血的二二事变(西安事变系列之三十一) [原创 2011-07-17 16:25:35]    字号:大 中 小 st1\:*{behavior:url(#ieooui) }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如果转载请务必注明




西安事变的第一个高潮自然是临潼捉蒋,第二个高潮是张学良放蒋,第三个高潮则是二二流血事件,三个高潮以后西安事变落幕。二二事变大家也许不太清楚,甚至根本没有听说过,这是很自然的。因为某些政治因素,大陆的教材中一般不提这个内容,所以包括老萨自己在内,中学时期虽然已经读了一些历史书,但从没听过二二事变这几个字。所谓二二事变就是东北军中主战的少壮派孙铭久,应德田,苗剑秋等人和十七路军的主战派宋文梅,王劲哉等人勾结,利用杨虎城的犹豫,下手杀死了东北军主和派的王以哲军长,交通处处长蒋斌等人,要求立即和中央军决战。此举导致东北军其他几个军长义愤填膺,认为杨虎城和中共纵容少壮派使用杀人的手段威逼东北军打仗。由此,东北军几个军长先后宣布归顺南京政府,一部分投靠中央,一部分甚至率兵向西安进攻。由此东北军彻底瓦解,杨虎城十七路军仅剩的3万多人独木难支,也只得投降给中央军,杨本人被迫出国离开军队,西安事变由此结束。


根源在东北军制度上

 

二二事变的爆发的原因主要是两点,第一就是东北军内部由来已久的内部分歧和激烈斗争,第二就是杨虎城对于如何解决西安事变上的犹豫态度。

 

东北军是一个军阀团体,传承军阀团体的特点,其内部问题极多,而且极其严重。可以这么说,当时的东北军就类似于现在的一些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一样。大家都知道,这些单位的内部斗争极为激烈,内耗严重,由此导致它们的竞争力都非常差。除了国家强力扶持的少数企业或者垄断的部分企业以外,一旦让其自负盈亏,投入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再庞大的公司必然瞬间就完蛋。为什么会这样呢?主要还是制度的原因。

作为这样的公司来说,它其实是一个完全独裁的人事制度,虽然可能会装一装民主的样子,但实际上,每一级官员,干部都是一个小独裁者,他们会根据自己的需要招一批手下。这些手下的头等因素就是不能有机会取代他的位置,另外就是需要听话,至于能力如何是次要的,甚至不予考虑的。

为什么这样做呢?

在于他们的位子来之不易,很多都是没有能力之徒或者无耻之徒,只是依靠机遇,行贿,裙带关系,溜须拍马,甚至赔领导上床做孙子才得来了今天的位置。花费如此大的心血和代价,自身又没什么本事,自然不允许别人有机会取代他,也不允许有部下能公然和他作对。

由此一个国企几乎从上到下都是这样,这也导致有才能但不怎么听话的人被压制排挤冷遇,最终不是辞职就是改变自己同流合污,也使得整个企业大部分人都是平庸之辈,只依靠搞好上下级关系度日,平时则用同样的手段打压下级,乐于昏昏度日,大捞油水!

为什么还有这样的企业?和张学良杨虎城的两个团体一样,国家需要机关和国企来保持国家的稳定,更不希望一些最有油水的领域落入民间。

这样的企业又怎么可能有竞争力?一旦独特地位被取消,它们自然一败涂地,甚至不用别的企业来对付它们,自己就搞垮自己了。

如果企业是这样制度和模式,企业就会垮。国家是这样制度和模式,国家就会垮。

东北军也就是这样,所以它自然也会垮。

东北军表面上是东北军,奉军,甚至一度被认为是中国的国家军队(张作霖的安国军政府曾经被国际社会承认为中国合法政府),但其实不过是张学良父子的私人雇佣军,可以称作张家军。

 

和上面说的一样,张家父子治理东北军第一点要素,就是听话,第二要素就是独裁。

东北军内部是非常独裁的,根本没什么民主可言,基本是张家父子说什么是什么,它们甚至可以随意处死部下。整个军队内部等级森严,也就是所谓官大一级压死人,团长利用手中权力压迫自己手下的一个营长,折腾的让其生不如死是很容易的,而只要这个团长能笼络好上一级的师长,那么无论他怎么做,也不会有人管他。

这样制度上不合理,自然不得人心,引起下级的强烈反对,那要靠什么树立独裁的权威呢?自然是威压和利诱。一方面给予威吓(各种军事条例,东北军还保持着打军棍的体罚),一方面给予大量的钱权进行笼络(东北军营长以上的军官待遇都相当好,师长军长更是比地方市长甚至省长更嚣张的角色)。

真正有骨气有思想的人自然不会屈服这种蛮不讲理的压制,他们不是离开就是压抑自己的愤怒等待时机,所以东北军的人才流失非常严重,而内部矛盾也由来已久。

至于听话上来说,张学良父子为了保证自己的位置,除了刻意不让东北军中存在第二个可以统领全军的领袖人物以外,还故意让东北军掌握实权的军长师长之间不和内斗,搞出很多个山头和派别来。在旁人看来这似乎是自毁长城,其实这也是军阀的老手段,军官们自己一内斗就自然无力团结起来反对张氏父子的统治地位。

电影上海滩里面,许文强和丁力联手消灭了上海大大小小的黑帮,几乎统一了黑道。在丁力大感高兴的时候,许文强却感到了危机和恐惧。许文强说上海是一个不能平静的地方,不然有些人会不高兴(暗指法国统治者),只有乱起来各帮派自相残杀才好控制。一旦我们团结起来,他们就会顾虑我们力量太大,不受他们控制。最终法国人派人埋伏准备杀死许文强和丁力,让黑道再次乱起来,却只乱枪打死了许文强。

道理也是一样,由于张氏父子的刻意让其部下分裂和内斗已经有几十年的事情,东北军内部矛盾极深,根子也在几十年前。

在张作霖时期就有军校派的郭松龄愤然反叛,差点打下张作霖的老巢奉天,大大伤了东北军的元气。

为什么?就是因为郭松龄被另一派排挤的太厉害,多次立了大功却被剥夺了兵权甚至被暗杀,逼得他不反不行。

 

而张学良刚刚上台就立即杀死了东北军当时最厉害的大将杨宇霆,为什么?因为杨宇霆功高盖主,也是当时除了张学良以外,唯一一个可以统帅东北军的人。张学良绝对不容许别人有机会取代他,所以在杨宇霆并没有什么罪责的情况下,将其残忍的乱枪打死。

 

杀死杨宇霆以后,东北军内部仍然有着很大的内斗,除了张作霖的老臣一派,还有张学良扶持的新军官派。除了新老派的斗争,东北军内地域派的斗争也很激烈,各省甚至各地区的军官抱成一团。另外还有军校派,行伍派的划分,保定系和东北讲武堂系的划分,各种派别壁垒森严,斗争不止。

到了918事变以后,张学良认为父亲留下的老臣功劳大,基本都控制一省的地盘,有军队有威望,也有可能取代他,所以刻意扶持新派将老派打压消灭。随着对日本的作战,如老臣张作相,汤玉麟等人不是辞职,就是被解职。张景惠,臧式毅等老臣投降日本,总之老臣一派基本瓦解了,仅剩下老派中资历最浅的万福麟一人。万福麟在1928年仅仅担任一个黑龙江保安副司令,中将军衔。当时张作相,汤玉麟等人早已是统治一省的省主席了。后张学良在皇姑屯事变以后,刚开始亲政期一段时间内重用万福麟,将其提拔为黑龙江省主席。不过之后万就不怎么受重用,长期带领一个军驻扎河北,察哈尔一带,远不如新派的王以哲,何柱国等权势那么大。张后期也安排新派军官黄显声试图取代万的军长职务,此举导致万福麟在西安事变开始以后迅速倒戈南京政府。

 

老派被消灭以后,剩下的就是张学良一手提拔起来新军官,如王以哲,何柱国,于学忠等人。其中于学忠虽然年纪很大,但不过是1928年刚从直系倒戈到奉系的,等于在东北军还没有8年时间,因此从仕途上来说仍然属于新派。

王以哲,何柱国等人原本都是张学良的亲信,其中王以哲还是张学良的卫队长,是张学良的自己人,远比老臣容易使用。

可惜军阀毕竟是军阀,就如同上面说的国有企业那样。这些人溜须拍马,没有廉耻尊严往上爬的代价无非是为了自己的眼前利益。俄罗斯总统说:大家都知道做公务员是很无聊的,很多人在政府内工作了30年都在做同样的事情。但俄罗斯青年现在踊跃当官,20岁的人去干原来40岁人做的无聊事情,说明什么?这恰恰说明了俄罗斯官场是腐败的。

 

中国的国企从上到下,只要是个官,或者手上多少管点钱物的基本人人都是捞,高层几千万上亿的大捞,中层几十万几百万的小捞,连最底层的清洁工也把洗手液,卫生纸往家里带。他们对企业的死活根本无所谓,企业垮不垮跟他们有什么关系,反正有国家支持一下子垮不了,等到垮了自己早已捞足了。

这些企业说到底其实还是老百姓纳税的钱创造的,其实这些蛀虫也就是在侵吞老百姓的血汗钱。

所以说这种制度是企业的癌症也是社会的癌症,这种制度自然也是东北军的癌症。

这些东北军新派军官上台以后不过短短5,6年的时间就变得和之前的老派一样。他们除了都听从张学良的命令以外,就是全力搞自己的小团体,扶持自己的势力。在自己的部队里,他们就是小张学良,也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角色。而听命于张学良也不见得就是忠心,而是张有权利撤换他们,他们要保证自己的位置,对张的命令也是逐步阳奉阴违。

张学良深感这些新军官腐化太快,开始不听从指挥,开始准备培植新的军官将他们取代,这些新军官也就是孙铭久,应德田他们的所谓少壮派。

张秘密建立了法西斯组织抗日同志会,其本质就是培养出像红军干部那种新军官,以区别以军阀军官,所以这个组织也吸纳了一些共产党员。

至于孙铭久,应德田,苗剑秋,高福源等人目前都是少将,上校一级的中低级军官,也都是张从马仔,警卫员,学生等普通人中提拔上来的,张对他们有知遇之恩,所以这些人对张相对比较忠心。

在西安事变前,张学良已经开始了新军官的替代工作,诸如提拔了105师师长刘多荃(105师实则是一个军的兵力),将黄显声任命为57军军长(后在王以哲等人的反对下没能实现),将高福源任命为105师1旅旅长(本来是团长)。

除此以外抗日同志会的董英斌,常恩多,霍守义,吴克仁等等基本也都是军师一级军官,

本来还计划由孙铭久担任未来东北军的人事任免的总负责人(这个位子可是非常重要),重点提拔应德田,苗剑秋等年轻军官,完全取代于学忠,万福麟等老军官。

可惜蒋介石步步紧逼,最终西安事变很快爆发,少壮派尚且只有很少一部分人在东北军中担任要职。

虽然少壮派掌握实权的人不多,但两派的斗争已经形成,元老派自然不愿意放弃权力,而少壮派由张学良撑腰更是肆无忌惮。

 

西安事变之前少壮派和元老派的斗争本来就已经很剧烈,为了一个缪澄流还是黄显声担任57军军长的事情,双方就几乎撕破脸皮。最终由王以哲他们支持的缪澄流担任该军军长,但王以哲军长被迫辞去了王曲军官训练团教育长的职务作为交换,这个职务让给了少壮派支持的黄显声。

 

本来少壮派的形势一片大好,只要张学良能够在统治东北军1,2年,他们估计都会是军长师长的职务,元老派大部分都会像之前张作霖的老臣一样被清除掉。

 

可惜此时张学良突然陪同蒋介石去南京请罪,随后被软禁,这样一来少壮派就彻底傻眼了。

 

蒋介石武力威逼加政治压迫,要求东北军接受甲案或者乙案。无论甲案或者乙案都是所谓和平解决,也就是东北军放弃要求张学良回来的主张,把部队开到甘肃或者河南安徽去。

 

这个方案对于元老派可能比较容易接受。他们中间的王以哲军长等人其实也是很关心张学良的安危的,不过他们政治军事经验丰富,知道目前看来张学良绝对不会被释放,如果不同意甲案乙案难免要和中央军打仗。按照双方力量对比,东北军在内无红军帮助,外无苏联支持的情况下,以十几万战斗力低下的军队和40万中央军一战是必败无疑的。

如果东北军能够保存下来,而且仍然十几万人抱成一团,说不定将来有可能老蒋派张学良回来以服众。但如果随意开战把东北军打光了或者打散了,张学良就再也没有利用的价值,自然绝对不可能被放回来。

所以王以哲等人认为现阶段不能打,这不是不管张学良死活,正是为了救少帅。

 

而另外的如于学忠等人则和王以哲的态度一致,想法却大大的不同。于学忠在西安事变之后就派出特使去向南京政府输诚,有归顺的意思。在他们看来,他们现在在张学良手下做个军长,同在蒋介石手下做个军长,根本没有什么不同。他们一样是统帅自己的部队,一样接受上级给的军费。他们一样会保证自己的位置,而且待遇会更好(中央军军费是东北军同类部队的三倍)。

军阀的军官由于制度原因,他们对上一级本来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忠心,不过是互相利用而已。

张学良在这里,这些军官迫于压力自然要效忠他。现在张学良已经被软禁,看起来不会被释放,那么这几个军长首先要为自己考虑考虑,这也是军阀的特点。所以他们也主张和平解决,接受甲案或者乙案。

同时,还有个畏惧处分的情况。如于学忠,何柱国等人在西安事变里面都起了一定的作用,于学忠在甘肃兰州消灭中央势力,也造成中央军数百人死伤,还直接枪毙了两个中央军团长。何柱国之前和红军达成默契打假仗。而王以哲干脆直接参与和李克农周恩来等人谈判。这些罪状是不通敌罪就是叛乱罪。一旦坚持打仗,最终东北军被中央军打败而束手就擒,这几个军长按照这些罪名怕是都没有好下场。

而和平解决,蒋介石已经说过只要接受甲案乙案就不处理这些有罪的军官,东北军的军长们多少也考虑了这点。

 

可惜此时少壮派就不能同意元老派的意见,道理很简单,他们的基本立场和元老派完全不同。他们自身其实在东北军内没什么太大的力量,力量基本都在元老派手中。而之前之所以他们嚣张,是因为有一个唯一的领袖张学良扶持他们,元老派不敢不听。他们所有的辉煌前途,美好的未来都是建立在张学良还在东北军的情况下,现在张学良被软禁,他们的期望就瞬间灰飞烟灭。张学良去南京被软禁以后,孙铭久就惊恐问东北军高级幕僚高崇民:高大哥,西安事变完蛋了,我们要怎么办?

少壮派和元老派的矛盾很深,在张学良在时可以通过他压制元老派,现在张不在了,这些少壮派中低级军官拿什么去和这些军长们叫板。要知道,孙铭久当时也只控制一个卫队营,不过1000多兵力,而东北军一个军至少2,3万人。一旦接受甲案乙案就等于放弃让张学良回来,那么再傻的人也知道,下面的东北军自然是这些掌握实权的军长们做主。这些军长本来就对少壮派非常不满,只是畏惧张学良的压力没敢彻底和他们翻脸,此时这些军长们掌权了,那还不抢着翻脸,少壮派必然遭受惨重打击。

他们其中的孙铭久参与了直接捉蒋,应德田编写过很多反蒋的核心宣传资料,苗剑秋曾经当众骂蒋介石放屁,要给他几枪。这样看来,一旦和平解决,这些少壮派怕不是不被处分导致坐牢枪毙啥的,恐怕也是要立马跑路了,最好的结果也不过是继续当个营长,秘书之内的小卒子,根本无足轻重。从美好前程的天堂,瞬间跌倒残酷现实的地狱,这些人自然不愿意束手待毙。

而他们自知没有掌握整个东北军的兵权,也就无法控制几个军长的行为。所以他们只有一个办法可以扭转局面,就是希望张学良回来主持大局。而如果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张学良自然是回不来的。那么想让张学良回来,貌似只有打这一条路。




-------------------918期间张学良违背中央抵抗命令放弃锦州,留下抵抗的是人民自发组织的义勇军,甚至连土匪也上阵了。有人奇怪皖系,直系,奉系,西北军等军阀为什么似乎一夜之间就垮了,之后再也无法复兴。这主要在于他们本来就是一种为了同一利益而组成的团里,一旦利益受到影响,他们自然会尽力保住自己那一份,分崩和倒戈也都是很正常的。


 

所以从张学良一走,少壮派和元老派的冲突就激烈的开始,愈演愈烈。

 

老萨前文也说了,少壮派一再联络东北军中低级军官,打着一定要营救张学良的旗号,要求和中央军决战。

 

这个旗号很有用,就像街上卑鄙无耻的小混混都要表面上讲义气,军阀部队里面所谓忠心虽然没什么人做,但面上还是要装一装的,不然将来就没办法混了。在当时,即使最坚决的元老派王以哲,何柱国也不敢冒着不管少帅死活的名声,所以少壮派一度气势如虹。

 

可惜少壮派终究属于东北军的一个薄弱力量,他们没有什么武装力量,仅在西安城内有约一个特务团的兵力。这样一点兵力想在十七路军部下9个团兵力的控制下杀人,显然是不可能的。


杨虎城的态度很重要

 

此时就要说说杨虎城的态度了。

杨虎城虽然在初期同意执行甲案,不过是中央军大兵压境,要求27日之前答复,否则就出兵。杨如果不同意甲案,双方交战,估计十七路军立即就会溃败,用杨自己的话来说:前线部队最多坚持3天。

如果十七路军一下子被中央军消灭了,那杨虎城就再也没有一点本钱和蒋介石谈判了。

所以同意甲案只是权宜之计,实则杨虎城对甲案是极为不满和惊恐的。

之前老萨多次说了,杨虎城部队本来有5万多人,现在冯钦哉的一个师2万人投靠中央以后,杨部仅剩约4万人正规军。这4万人中间,还有1万多人的西安警备师是被红军在1年前基本消灭以后刚刚新建的部队,根本无法打正规战,内部也有问题(其中两个团长西安事变刚刚开始就和中央联络,后率部脱离十七路军),换句话说,杨虎城真正可靠的只有孙蔚如的一个师,不过3万人。

靠这点部队,怕是连中央军一个师都打不过,更不要说中央军合围西安的由30多个师了。

 

杨虎城靠这点部队为什么能够在陕西坚持了5年之久,主要是他有陕南的地盘。在换句话说,杨虎城唯一可以依靠的就是这个地盘了,军队是没什么战斗力的。

但按照甲案的话,杨虎城不但要允许中央军驻扎12个团从潼关到咸阳一线,还要将自己的部队调出西安和现有地盘,转到靠近甘肃一带的一块不大且贫穷的地区上去。换句话说,杨虎城的地盘就等于给蒋介石抢走了。

军队不能打,地盘被抢,那十七路军还怎么生存?怕是不出1,2年就被蒋介石借机吃掉了。

而杨虎城自己的结局,蒋介石已经派特使暗示,需要杨出国留洋一段时间,将来再用他。杨虎城明白这是蒋介石的漂亮话,一旦自己离开中国,想要回国就难了,蒋介石只要不准中国海关同意杨虎城入境,就等于把杨虎城这号人物在中国消灭了。

 

十七路军和陕南这块地盘是杨虎城花费20多年心血,经历了无数艰难险阻,牺牲了无数人才建立的。现在这样一下子交出去,换成谁能够嫣然一笑的欣然同意?

诸位想一想,比如你辛辛苦苦一块砖一块瓦的盖了一个房子,现在让你马上交给政府,不给你一分钱,你能同意吗?更不要说杨虎城的创业艰苦,死人无数,连自己的夫人和好友都因此死去,岂能跟建一所房子相比。

 

所以,杨虎城此时心底里显然是不愿意和平解决的。可是作为一个老政客,他自然明白打仗怕是打不赢,打了有可能更坏。但不打就这样白白去投降交出地盘,实在又是不甘心。

 

此时,有一个人物出现了,这就是一生都是迷雾的张慕陶。张慕陶只活了39年,在西安事变后4年就被国府以阴谋叛乱罪枪决。张是中共一个著名的年轻骨干,他两次被开除出党,在从北平到了杨虎城身边的时候正是因为张在察哈尔同盟军事变失败后,被第二次开除出党。

此时有人认为张慕陶是中共党内的反对派的一员,也就是著名的中国托诺茨基派。张当时流亡到阎锡山身边做挂名幕僚,1936年红军东征山西,张慕陶怕被红军处死,借口妻子有病逃到北平闲居。事变后,由于杨虎城知道张慕陶是陕西籍著名的一个谋士,特地派人找他来商议。

所谓托诺茨基派是共产主义中的极左派,也就是所谓布尔什维克列宁派。他们几乎是原教旨主义的马列派,是最左的共产党内力量。他们认为斯大林的苏联也好,中共也好都违背了马克思列宁的革命初衷,变成了受资本主义腐化的官僚国家,不是真正的共产主义分子。

托诺茨基派要求彻底的革命,也就是拒绝一切同资本主义列强的合作,坚持工人阶级的领导,消灭党内官僚阶级,还持续不间断的革命,将革命传遍世界等等。

中国的托诺茨基派攻击苏联最初要求国共合作是背叛革命,此次要求中共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也自然是背叛革命。他们认为和资产阶级代言人蒋介石合作,绝不会有好下场,一定要坚持斗争。

托诺茨基派脱离现实导致他的实力很弱,支持者并不多,但影响力却很强,一些思想激进的共产党员都是托派,而且都是绝对的强硬派,甚至坐了20多年牢也不放弃自己的立场,这里面就包括中共前总书记陈独秀。

由于托派对于苏联和中共都有一定的影响,在西安事变之前托派已经遭受两方的大镇压,力量更是几乎消亡。也是因为这些镇压,托派也逐步变成观点鲜明的反苏共和中共的政治力量。

张慕陶来到西安以后,立即了解了一下情况,也摸清了各方的底细。张和徐维烈、张子奇等人首先和十七路军少壮派打的火热,比如宋文梅,许权中等人都跟他多次长谈,并且影响了十七路军参谋长李兴中等高级军官。后来高崇明在回忆录中甚至说:十七路军方面,当时除杜斌丞、孙蔚如、赵寿山、杨明轩、王炳南、申伯纯和其他革命军人如阎揆要、张希钦、孔从洲等而外,直接间接几乎都在张慕陶等托派煽动之中。

同时,直接间接影响了东北军少壮派苗剑秋、应德田、孙铭久、文英奇、陈旭东等

此时张慕陶来到杨虎城身边,立即给杨出谋划策。但客观来说,张并没有单纯站在托派反对中共立场的态度,而是分析了周边情况,迎合杨的意思说了一番话。

张慕陶这个政治军事经验极为丰富的家伙,直言不讳的说:中共要求放蒋,根本是错误的。共产党主张放蒋的理由是说蒋可以抗日,这完全是鬼话,中共犯了错误,张扬跟着上了当,这是历史的悲剧。蒋介石是一个反动透顶和毫无信义的人,张汉卿亲自把他送回南京,这是多么仁至义尽的事情,但是蒋介石还把他扣起来,不让他回来,并且把自己接受的条件一脚踢翻,还派大军来压迫你们,你们还不接受这个现实教训,还相信蒋介石能抗日吗?张扬捉其蒋介石是对革命的伟大贡献,可惜被中共错误政策出卖了。现在来看,绝对不能再听中共的话。现在蒋介石威信还没有恢复,内部还不一致,军心不安定,华北的韩复榘,宋哲元,西南的李宗仁白崇禧,四川的刘湘,山西的阎锡山都在跃跃欲试向推翻蒋,正是大好的机会。我们只有乘着这个机会以营救张学良为名,坚决打一下。只有打仗,才有可能就会张学良,也只有打仗才有可能保得住西安。不但要发动东北军,十七路军打仗,还要压迫红军一起打,不能让红军光捡现成的便宜。要红军配合东北军,十七路军打一张,起码把中央军赶出潼关,碰巧打的好,还会打出一个更好的大局面来。到时候,什么事情都好办了。



-------------其实历史终究是公正的,最终历史会对人物给一个公正的评价。杨虎城不管大陆方面如何宣传,他终究是一个军阀,不可能摆脱军阀的特性。

 

可以说,老练的张慕陶这番话,正击中了杨虎城内心深处的想法。

 

张慕陶继续说:如果你接受甲案,中央军在陇海路的潼关到西安一线驻扎12个团,这是一把尖刀插在你的胸膛上。他们如果想消灭你,随时可以出兵,你在军事上就是绝对的劣势,干瞪着眼没有办法。这样的结果,你愿意吗?

 

张慕陶察言观色,发现杨听进去了一些,继续变本加厉的说:你这次做的算是太窝囊。张学良则做的太漂亮了,捉蒋是他,放蒋也是他,什么风头都给他出了。说难听的,这个事变你杀人连两手血都没落上(意思杨虎城只是起到次要作用),现在却落个这样的结果。蒋介石的为人你是知道的,他饶了谁也不会饶你。你想想,这样和平下去,将来你怎么得了。现在事情其实就是一句话,很简单,和平就是牺牲你。

 

其实就后面杨虎城的举动来说,尤其是和南汉宸的摊牌对话来说,这番话他显然是认可了。

 

张慕陶最后说:要打一下再和,打的时候你尽量让东北军和红军去打,十七路军借口兵力弱坐镇西安。打胜了,把中央军打出潼关,给你拔出胸中的尖刀,那时候再和,安全也有了保证。打败了,东北军必将崩溃,肯定一部分投靠红军,一部分投靠中央,一部分投靠你,你也借机扩大了力量。现在做什么事情还不都是看力量,你有了力量,那时可以把一切责任推给瓦解后的东北军,你还是可以再去谈和平,因为蒋介石也没法长此以往的打下去。

 

可以说,张慕陶根据自己的军政经验说了一番杨虎城最想听到的话,也深深的打动了杨。

但客观来说,我们不能像之后的中共一样,把所有责任推给张慕陶,指责是托派特务一手破坏西安事变。

因为张慕陶是什么人,只是一个幕僚说客,除了一张嘴身上连一把枪都没有。杨虎城是什么人,是地头蛇,一方军阀,杨虎城如果不听,张慕陶的话就等同于没说,就如同之前蒋介石让杨出兵剿共一样(当时杨就按兵不动数年之久)。难道张慕陶能用枪指着你的头让你这样做吗。

 

由此,杨虎城的态度开始明确转变,他开始考虑打一下再说。

这点目前也不用回避,从很多历史细节上可以看出来,高崇民的回忆录里面也说得很明白。

1月25日,杨虎城的政治处长申伯纯在十七路军大会上宣传和平解决。这个杨虎城最信任的部下在会后被杨虎城喊去大骂了一顿:谁让你去宣传和平解决的。申伯纯支支吾吾的说:两天前杨主任说应该主和,所以。。

杨虎城听了这句没再骂人,但随后取消了申伯纯的职务,政治处长改由其他人担任(其实申伯纯是中共地下党员,在1937年正式公开身份。他的长子长子申仲仁,是中共北方局天津地下电台的报务员,在西安事变前期被捕)。这只是杨虎城态度转变的一个表现。

 

1月26日,高崇民,杨虎城,马占山,何柱国,米春霖等少数东北军,十七路军高层在米春霖家中开会讨论。当时除了杨虎城以外,所有人的意见都是和平解决。其中高崇民态度最为激烈,甚至说出:如果因为我们上层主和,就是发生像日本的二·二六事件(指1936年二月24日日本的一次法西斯集团政变,少壮派军人刺杀了元老派的很错重臣)那样的事件,也在所不惜。

会中杨虎城一声不发,会后居然跟秘书王炳南说了一番这样的话:高崇民过去对蒋介石恨之入骨,骂的狗血喷头,坚主反蒋。现在他居然对蒋特别原谅,坚主和平,这是一种反常现象,反常的人容易挨枪打(暗杀枪毙的意思)。

 

可见,杨虎城对高崇民要求和平解决极为不满,甚至说了要杀他的话。由此,杨的态度可以清楚的看出来。

正是由于这句话,高崇民吓得赶忙离开了西安,之后基本脱离了西安事变。

 

虽然决定要打,但杨虎城清楚的知道自己单独打是肯定不行的,必须依靠东北军的力量,同时需要红军帮忙。

 

所以,杨虎城至少对孙铭久等人没有持坚决反对的态度,对于红军则也开始转变,试图让他们帮忙打仗。

杨虎城的部下宋文梅,李兴中,王劲哉等心腹和孙铭久,应德田等人来往很密切,显然这并不是背着杨虎城做的。

十七路军的少壮派并不是要求救回张学良,而是他们表现对杨虎城和十七路军的忠心。这些人认为一旦和平解决杨虎城必遭蒋介石暗算毒手,十七路军也会被肢解。所以他们坚决要打一打在和平,这些少壮派里面不但有宋文梅这样的营长,也有李兴中,王劲哉,孔从洲这样的高级军官。甚至连最坚决和平的孙蔚如军长(仅次于杨虎城的人物),期间也动摇过,考虑打一打再和,可见主战派在十七路军中还是主流的。

在他们看来,十七路军中、要求和平的孙蔚如等人也是跟王以哲他们一样的投降派,一样需要压迫他们转变或者将他们除掉。

 

由此,东北军基本态度是元老派要不打,少壮派要打,杨虎城倾向于打,那中共的立场呢?

显然,在现阶段从任何角度来说,中共不应该打,也没有必要打。说句难听的话,现在即使张扬两军都被消灭,实际也不管中共的事情,因为蒋介石回到南京以后已经同意了容纳中共一同抗日的要求,中共的最大目的已经实现。对于这点,苏联早已对中攻下了命令,中共内部也早已形成了决策,并且让第一线的周恩来,彭德怀等人遵守。

话虽如此,从长远来看,中共也并不希望东北军和十七路军完全垮掉。因为如果这辆军能够保留下来仍然对中共有一定的意义。十七路军中的中共党员众多,是中共号称的党员最多的军阀部队,而东北军少壮派孙铭久,高福源等人和中共关系更是很好,其思想上也相当左倾,将来十有八九还是中共的朋友。

如果两军能够保存下来,在将来的抗战和内战中,对中共是很有帮助的(后来东北军和十七路军都有一部的兵力投靠中共)。

所以中共此时相对比较矛盾的,从道理上来说,他已经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再打仗就没有意义了,也是傻子做的行为。但如果不打,又会丢掉东北军,十七路军左派(也就是少壮派)这两个朋友,之后再想影响两军就不容易了。

 

经过多次商讨,毛泽东他们的一致意见还是不能打,要尽量说服少壮派。为此他们派出包括周恩来,任弼时,彭德怀等多批人士去说服。

甚至毛泽东还提出要组建一个东北军元老派,少壮派的调和机构,兼顾两者的利益。但此时中央军的刀已经架到脖子上,正是少壮派和元老派决定生死的时候,谁也不可能牺牲自己的利益,这种机构不可能瞬间组成。

 

由此三方的态度已定,下面就是按照剧本去演出了。



西安事变的最后高潮

 

-------------------周恩来此次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作为一线指挥官,他甚至顶住了毛泽东的错误命令,保证了中共的最大利益。


1月27日,东北军少壮派领袖应德田,孙铭久,加上刚刚从天津租界回来的苗剑秋(之前因为在王曲大骂要杀掉蒋介石被通缉,被张学良安排暂时躲避,25日刚回到西安)经过商议以后,认为必须首先说服中共。只要中共愿意打,就可以以此封住东北军元老派的嘴。至于杨虎城的十七路军是肯定愿意打的。

27日中共前任总书记博古赶到西安,他是传毛泽东的命令,不让红军开战的。

少壮派的消息很灵敏,他们知道博古是带着和平任务来的以后,在当天派人通知了周恩来,叶剑英,博古等三个中共在西安的负责人,说明要在张公馆开会(张学良的府邸)。

周恩来他们晚上到了以后,由著名的抗日同志会头号秀才应德田发言。应德田是当时东北军中著名的智囊,在美国留过学,有一定政治能力。他向周恩来他们说了八点意见,主要是张学良不回来,东北军肯定会瓦解。中共之前许诺他们要联合抗日,打回东北老家去,现在张学良不回来连东北军都保不住,靠什么去抗日,靠什么打回老家?

所以他们的态度是,张学良不会来,绝不妥协,一定要和中央军开战,破釜沉舟的去打。现在的态势是蒋介石受四面压力,中央军畏首畏尾,只要我们抱定坚决态度要打,中央军不见得敢打,即使打起来我们也不怕,为了少帅牺牲也是值得的。现在东北军除了少数别有用心的人,绝大部分人都坚持要打,要让少帅回来。杨虎城和十七路军也赞成我们的主张。所以希望中共兑现以前的承诺,出兵帮助他们一起作战,打垮中央军的进攻,救回张学良。

周恩来他们听了应德田的说法以后,仍然比较吃惊。虽然少壮派一向要打他们是知道的,但没想到杨虎城也支持。

但周恩来是什么人,岂是30出头的应德田可以相比的。他立即劝解他们不要打,意思是只有和平解决,才能救张学良。救张学良的方法很多,不一定要打仗。

 

谁知道刚说了几句,有苗疯子外号的苗剑秋突然站起来放声痛哭,大声骂道:你们不帮我们打仗?那你们把红军开到关中来干什么?告诉你们,你们不遵守以前的许诺帮助我们,我们也要自己去打,是不是你们就眼睁睁的看着我们被蒋介石全部杀光!

周恩来正要劝解,但苗剑秋根本不让他开口,接着大声说:你们要不帮我们打仗,干脆我们就先破裂,我们先打一场。

这边跟周恩来关系一直很好的孙铭久也痛苦跪在周面前说:周先生,我们一定要打啊。少帅为了我们去南京请罪,现在自己生死未卜。我们难道卖友求荣,不管少帅死活只顾自己的投降蒋介石吗?我们一定要打一场,就算全部死在前线也算报了少帅的恩德!

博古他们也赶快劝解,却根本没用。少壮派态度激愤且坚决,大有不同意打仗就立即和中共决裂的势头。

周恩来等人自然不敢彻底回绝他们,因为这会导致中共和东北军彻底分裂。

这样闹了3,4个小时以后,政坛老将周恩来也感到非常棘手,他表示:这个问题很重要,我们不能马上做主,让我们好好商量一下,明天再答复你们。

 

这边孙铭久他们这么闹,那边杨虎城也变相的压了中共一下。

 

1月26日晚上,当时少壮派已经叫嚷着要锄奸,指名道姓的要杀一些人。不但由东北军,十七路军的人,还有一些中共党员。

其中就包括杨虎城的老朋友,中共党员的南汉宸。杨虎城的夫人谢葆贞知道以后赶忙找到南,传杨虎城的口信,让他去杨虎城公馆暂避。南汉城是个经历过血雨腥风的老党员,他说:我不怕。

1月28日凌晨大约2点,可能是孙铭久将和中共谈判情况向杨虎城汇报了以后,杨突然赶到南汉宸的住所,将他从睡梦中喊醒,说了一番话。

这番话可是非常重要的,知道今天看来也算是惊人动魄:我今天有要紧的话同你谈。我们两人是十几年的老朋友,这种朋友关系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纯粹的朋友关系,一部分是政治关系。在政治关系方面,十几年来我对得起你。1928年在皖北的时候,你们共产党要暴动,蒋介石派人到皖北命令我逮捕你,我不肯。我当时宁愿抛开我的部队去了日本,也不愿意同你们决裂,还安排你去暂避。1930年入关以后,我启用你担任省秘书长,结果蒋介石直到了你是共产党员,在1932年冬他派中央军的黄杰兵压潼关,要我逮捕你。我冒着不惜引起战争的危险,将你放走。从此,我和蒋介石的关系就一直搞不好。因此,我在政治上是完全对得起你的。你这次来西安,我当然不反对你站在你们党的立场上,但我希望你也要替我打算打算。你刚一来的时候,我就对你说,和平解决就是牺牲我。张学良主张和平解决还亲自去了南京,结果如何,现在差不多已经看出来了,回来希望不大,张的牺牲是肯定的了。共产党主张和平,因为他们有人做担保,也可以同国民党平起平坐。我是蒋介石的部下,我怎么办?蒋的为人你也知道,是睚眦必报的,和平解决后,叫我怎么对付蒋?所以和平的前途就是牺牲我。这种情形你为什么不替我想一想?你只一味的站在你们党的方面说话,为我想过没有?你们不管我,我现在也不能看着自己就这样完了。我们现在政治关系没有办法继续下去,但我仍然愿意跟你保持纯粹朋友关系。现在局势发展险恶,不知道会演变出什么事情来。我现在把你送到三原县的老太太家去(杨母家,比较隐蔽,有卫队保护),你在那里是安全的。但希望你今后不要再管西安的事情。

这番话说的非常明白,可以说就一个政客来说,算是完完全全表示了自己的立场,没有丝毫的掩饰。

南汉宸自然知道杨虎城的意思,这番话并不是单单说给他一个人听了,而是说给中共听的,也就是杨希望中共帮助他们打仗,不要和平解决。

他回答道:我是共产党员,我不能离开党的工作。目前的严重局势怎么处理,我会马上去找周恩来研究这个问题。

随即南汉宸赶忙跑去找周恩来,找到周的时候,孙铭久他们刚刚走了不到一个小时。

周恩来他们研究了一通,知道这是杨虎城和东北军少壮派的意思,不能小视。一旦坚决和平,恐怕立即就会和十七路军东北军分裂对立,这个政治上的代价太大。

他们在1月28日当天去三原县红军司令部开会,有总书记洛甫,彭德怀,任弼时,杨尚昆,左权等人参加。这些都是当时红军的精英,他们认为目前看来只能做个样子要帮他们打一仗,但又不能真打,所以可以找个借口。最好的借口就是张扬两军自己意见不统一,所以没办法去打仗。

当晚,周恩来对杨虎城和少壮派说:只要你们两军团结一致,意见一致,我们绝不会对不起张先生和两军的朋友,包括打仗在内,我们一定全力支持你们。

而杨虎城一听就知道是什么意思,应德田也明白了,只有马仔出身的孙铭久还不明其意。

应德田认为虽然红军找了个借口推脱,但毕竟算是有条件的愿意打了。我们可以拿这个作为理由,逼迫东北军元老打仗,他们再也没有借口。

一旦压迫东北军元老派同意,中共就再也没有借口不打。到时候除非他们撕破脸赖账,不然就肯定要联合起来打一下。

所以少壮派认为逼迫元老派屈服很重要,现在他们胸有成竹,因为他们的主张获得大部分中下级军官的支持,他们认为元老派也绝不敢冒着背叛张学良的名声要求和平。

 

于是,1月29日在少壮派的组织下,东北军除了前线的部分军官以外,在西安城内的团长以上的军官40多人全部在渭南参加了会议。会议本来由当时最有分量的军长王以哲组织,但王此时生病卧床不起,该有原军长董英斌组织。

会上,元老派的代表人何柱国军长首先发言,意思就是不能打,打了一定会输,只能接受中央的条件。光是这些话已经让少壮派和大部分与会的中级军官非常不满了,认为何柱国贪生怕死,没有骨气。

之后何柱国又犯了个错误,他把在潼关和顾祝同谈判的细节也全部说了出来。在何柱国看来这些条件算是不错,在当时傍观者看来其实这些条件算是相当苛刻,再次引起了这些军官的不满,认为这种条件也能答应,真是太屈辱了。

何柱国话音刚落,应德田就站起来发言。他很煽动性的说了一通,意思是绝对不能接受这种不平等条约,必须打一下将少帅救回来。

应德田不愧是留美的高材生,他巧妙的使用了演讲的技巧,说服了大多数人。他说:目前我们也不是要求就跟中央军拼了,现在我们只是希望少帅回来一趟。如果他命令我们缴枪,自己还是回南京,我们立即同意和平解决,这不算过分吧?

这一段话顿时引起一片赞同的声音,甚至周恩来也被这个观点影响,稍后发电告知毛泽东是否考虑让张学良回来一次说服少壮派。

应德田知道大家同意了他的观点,用更加有感染力的话转述了张慕陶的观点说(张慕陶也和东北军少壮派长谈过几次):我们要打,就一定会打起来吗?我看不会,蒋介石如果要打早就打了,他现在不过是虚张声势而已。他自己各方面都有压力,自顾不暇。现在我们软,他就硬起来。我们如果硬,他自然会软下去。我们要打,也必须打,没有第二条路可走,只有打了,张学良才有可能回来。况且,我们现在并不是一定要打,只是希望少帅回来一次,这个要求是很低的,难道蒋介石就不管不顾一定会打吗?现在杨虎城和十七路军都主张少帅不会来不撤兵,昨天中共代表周恩来先生也说支持我们的主张,现在外面都愿意帮助我们,我们这些少帅的部下反而胆小怕死,只顾自己吗?

这番话说出,东北军军官顿时一片激愤。

接着,苗剑秋站起来流着泪说:少帅派人给我们带来口讯,让我们坚持下去,要我们团结,只要我们做到了,他就有希望回来。少帅为了我们做了这么大的牺牲,而我们连这一点都不能坚持吗?

说罢苗放声大哭,台下一些军官也受到感染流了泪,另一些军官更是喊起来誓死营救少帅的口号。

这样,绝大部分军官当场同意不服从蒋介石的撤兵命令,如果中央军再次进军,就立即开战。

随即大部分团长等军官都在主战书上签名,一些军长师长虽然并不同意,但看部下都同意了,自然如果拒绝不就是胆小鬼了吗,也勉强签了名,结果就是全体40多人都签名同意。

由此孙铭久等人大喜过望,认为东北军元老派被压制住了,他们的目的也实现了。

 

可以他们毕竟太年轻了,更厉害的人并不是他们。




---------于学忠和吴佩孚。于学忠属于半路出家的人物,在直系崩溃以后投靠张作霖,在东北军不过8年时间。这在按资排辈,拉帮结派的军阀团体中,自然是无法服众的。

 

渭南会议之后,灰头土脸何柱国等人找到卧床的王以哲说明情况。王以哲认为渭南会议是少壮派早已设好的陷阱让他们跳,自然不能同意。

但目前王以哲和何柱国已经被少壮派的手段压制住无法翻身,就只能期待更有分量的人来解决。这个人自然就是张学良指定的东北军代理领袖于学忠。

于学忠此时还在兰州进行西安事变的扫尾工作,王以哲他们急电给他,让他尽快回来处理内乱。

于是1月31日,于学忠乘飞机回到西安。此时的于学忠处境很可怕,完全是赤壁大战决策前周瑜的处境。当时东吴还没有决定是投降曹操还是和他开战,周瑜刚到建邺城就被一波波的主战主和派包围,都要他同意自己的主张。

此时于学忠也和周瑜一样的惨,可惜他却没有周瑜处理问题的能力。

于学忠其实是一个严重不适合做20万大军领袖的人物。东北军内部是个最强调资历的团体,而于学忠仅仅在1928年时从直系倒戈到东北军,资历还不如所谓少壮派的孙铭久(孙1927年加入东北军)!

能力上,于学忠能力是公认的有限,是个才能相对平庸的人,没有什么帅才,顶多有些将才。做一个师长军长是勉强够格的,做一个20万军队的领袖就无法胜任了。此次事变中于学忠被少壮派逼得走投无路也可以看出一些。

忠心上,于学忠对张学良并不怎么忠心。他本来是半路投靠东北军的老军阀,和张氏父子没有太多的感情。此次事变一爆发,于立即南京暗中联系,给自己留条后路。

为什么张学良却要安排于学忠做领袖呢,这是因为张学良曾经在热河抗战以后被迫下野。他将主要部队交给当时的河北省主席于学忠。于在张学良去欧洲戒毒期间守着东北军,没有投降蒋介石。所以张学良认为于学忠这点比较可靠!

此次张学良飞往南京之前,没有让王以哲负责(他对王以哲有怀疑,王当时已经秘密加入中共),而是仍然让于学忠负责。

于学忠刚下飞机,立即被接到王以哲家里,何柱国他们都等着他。见到他以后,何柱国等人一致要求绝对不能打仗,不然东北军肯定会瓦解。

于学忠从王以哲家刚刚出来,就被几十名少壮派军官包围,他们为首几人跪地要求于一定要主战,营救少帅。

于学忠其实是主和派,他本来就是甘肃省主席兼军长,位置已经很高了,现在自然想保住位置。早在西安事变开始后,他就派出密使和中央方面谈判。

不过目前畏于少壮派的势头,于学忠也不敢公然说个不字,所以左右为难。

他正在犹豫期间,事情已经逼到头上。当天晚上,杨虎城邀请三方面见。由于王以哲生病卧床不能移动,于是于学忠,王以哲,何柱国,周恩来五个人来到王以哲家开会,同时少壮派应德田等人也派人参加。

此时其实于学忠,王以哲,何柱国都是主和,但谁都不愿意表态,顶上一个卖主求荣的恶名。

杨虎城宣布开会以后,居然没有一个人愿意说话,有的人默默抽烟,有个人低头不语。等了半个小时,杨虎城见没人愿意开口,就请周恩来说话。

周恩来非常精明,自然也不愿意去顶缸,他说:我们的意见是以你们的意见为基础的,所以请你们先讲。

于是,会议再次陷入僵局,又等了半个小时没人开口。

到了最后,杨虎城没有办法,逼迫于学忠表态:张学良走的时候下手与让于学忠负责东北军,请不要再推辞,请你说说。

于学忠勉强开口,结结巴巴的说:我刚从兰州过来,不了解整个事件的情况。我个人意见还是和平解决,应该同意甲案不去打仗。

说完以后,会场又是一片沉默。

于学忠又只好断断续续的说了一些不主张打仗的原因,但这些话早已说烂了,此时也没有再有心情去听。

杨虎城又让王以哲表态,王说同意于学忠的意见。何柱国立即也表示同意。这样东北军参加的在西安的三个军长都同意了和平,前线

杨虎城见大势已去,说:既然东北军不愿意打,十七路军也不打了,我们同意和平解决。

杨再问周恩来的态度,周精明的说:我们之前说只要你们两方一致主战,我们可以帮你们去打。现在你们主张和平,我们自然也同意。

会议最后决定,再次由特使李志刚负责去潼关谈判,并且最后签字同意和平解决。

 

此次会议中少壮派骨干中只有应德田两人参加,他一人孤掌难鸣,也没敢说话。

而此次会议结果大大出乎少壮派的预料。





------------王以哲的被杀改变了西安事变的整个结局。如果王不被杀,那么东北军还有可能接受甲案,同十七路军和红军靠在一起。那么,蒋介石将来为了瓦解这个联盟,说不定会放张学良从事一些调解工作,给他一个闲职之类的。王以哲一死,东北军分裂,张学良也就再也没有利用的价值,自然一辈子被软禁了。


“锄奸”和瓦解

2月1日上午,于学忠召集东北军主要将领开会,宣布了他们前一天的决定,少壮派顿时群情激奋!

由此少壮派认为东北军上下已经同意开战,只有于学忠,王以哲,何柱国三个叛徒内奸不愿意开战,推翻了大家的民主决定,导致十七路军和中共也动摇,真是十恶不赦。

于学忠等人都是实际统兵的军长,正面跟他们斗,恐怕没有什么好结果,看来要用其它的办法。

 

于是,仅在于学忠他们决定和平的第二天的2月1日,孙铭久他们和十七路军少壮派宋文梅等人开始合作,制定了除掉王以哲,何柱国以及十七路军主和派孙蔚如在内的所谓锄奸计划,也就是将他们暗杀处死。

名单依次是:王以哲、何柱国、缪澄流、刘多荃、米春霖、鲍文樾、李金洲、蒋斌、徐方,谢诃等十余人,都是主和派的高层,军衔最低也是少将。

需要说明的是,此时号称疯子的苗剑秋似乎突然醒悟了,他是唯一一个试图阻止暗杀的人,他说:王以哲已经接受国民党中央的条件,现在大势已去,就算杀了王以哲、何柱国也不能扭转局势了,那去杀还有什么用。

但除了苗剑秋以外,所有在场的人都同意杀,苗也不敢再说什么。

为什么不杀于学忠?这是少壮派认为于本来就是傀儡(于能力不行,是名义的领袖和老好人,和东北军里里外外关系都很好),杀了王和以后不怕于不被吓得屈服。

1日开始,两军少壮派四处行动,他们首先将去潼关谈判的李志刚和中共外交大使李克农武装拦截,不让出城(稍后两人设法逃走)。

另外他们仍然派出人去跪求于学忠,杨虎城等人,结果于学忠给他们搞得手足无措,几乎要屈服。

好在何柱国立即赶到,以枪毙他们为理由恐吓,好不容易将他们吓走。杨虎城则表示如果东北军愿意打,他也愿意打。

另一方面,少壮派开始刺杀行动,他们在1日晚上四处张贴所谓锄奸令,上面写着打倒王以哲,打倒何柱国等,试图威吓王以哲等人改变态度。

同时他们制作了大量的反对和平袖章,准备游行起义,需要说明的,这些袖章全部是十七路军制作的,这也是十七路军少壮派的介入直接证据。

他们秘密向还在前线的缪澄流,刘多荃两个军长发了一份电报,意思是王以哲何柱国背叛东北军已经被处死,其实是试探他们两个人的态度。

这两人看到电报以后都大吃一惊,向西安方面查询以后知道王何两人没事松了一口气,但他们仍然赶忙电报杨虎城要他们保护王以哲他们的安全。

其实对此杨虎城并非完全不知情,也许是他也希望少壮派做做样子威逼王以哲等人同意打仗。

话虽如此,杨虎城仍然派人去接王以哲,何柱国去他的公馆居住。这是因为杨虎城心里明白,如果这两人真的被杀,东北军就肯定瓦解了。

何柱国也知道事情严重,在2月1日晚住到了杨虎城公馆。

王以哲却不愿意躲起来,当时杨虎城亲自接王的时候,他没有同意去杨府。王以哲认为他主和是为东北军考虑,完全没有私心,根本不怕少壮派威胁。况且他认为对孙铭久等人非常了解,认为这些人没有胆子杀他。他说:我一心为了东北军,我不信那些小家伙们敢打死我!

 

更重要的是王以哲感觉杨虎城可能有借机吞掉东北军野心,对其比较厌恶,不愿意受他的保护。

照常理来说,不管是不是真的有危险,杨至少应该对王以哲给予一定的保护。当时东北军在西安的部队只有一个特务团,且完全是少壮派控制。杨虎城在西安有9个团,他自然应该派哪怕一个排一个连去保护一下王以哲。

但杨虎城并没有和么做,可能是他没预料少壮派动手如此之快。

何柱国诸如杨公馆以后几个小时,2月2日凌晨,应德田,孙铭久,刘启文(师长),何镜华等少壮派分子在孙铭久家开会,定制了锄奸的具体步骤。

2月2日一大早,孙铭久派卫队营连长于文俊带着20几个士兵去杀王以哲。

结果于一行人闯入王以哲家中,制服了他的几个卫兵。其中一个卫兵勉强开了一枪轻伤了其中一个东北军士兵。当时王以哲因为生病还卧床不起,于手持驳壳枪冲进来。王以哲勉强坐起来,还没来得及开口,于一面喊:军长,我对不起你了。一面连续开枪射击,前后一共打了十几枪。

王以哲身中九枪,被打成蜂窝状,当场惨死。

打死这个有病的人其实一枪就够了,这要杀人完全是残杀,意在恐吓和报复!

随即于文俊等人将王以哲家抢劫一空,结果却找到了十根金条和67军军部的3万元经费。显然王以哲是个清官,并没有贪污受贿(之前少壮派攻击王以哲受了南京政府600万银元,所以出卖张学良)。

于此同时,孙铭久派出当时攻打临潼捉蒋的功臣王协一连长带着另外一批人去杀何柱国。

王协一他们也是迅速将何柱国家的卫兵全部缴械,却没有找到何。他们留下一批人埋伏在何家,准备何一回家就立即将其杀掉。

结果何柱国并没有敢回家,所以逃过了一劫。

稍后孙铭久他们知道何柱国藏在杨虎城公馆,他自己和十七路军的少壮派王劲哉,许权中,宋文梅,李振西等一同持枪赶到杨公馆外。先由宋文梅带着几个兵进去,试图将何柱国骗出来(宋文梅是杨虎城的心腹,经常进出杨公馆)。

被识破以后,他们就在门外举枪呐喊,要杨将何柱国交出来,让他们当场打死。

此时杨虎城大怒了,他自然没有想到孙铭久他们会真的动手杀人,王以哲在东北军中德高望重,深受各方支持和爱戴,他这一死,等于元老派和少壮派完全撕破了脸皮,他们肯定会和少壮派为敌甚至会迁怒到杨和中共。

而东北军实际兵权全部在元老派手中,这样一杀,等于把东北军送给了蒋介石,开战自然也无从谈起。

杨虎城怒道:你们敢在我的屋子里杀人!

一面命令卫队集合,要缴孙铭久的枪。

双方僵持了好久,终于孙铭久他们退走了。

事后何柱国送杨虎城一只银鼎﹐上刻再生之德 四字,作为感激。

除了杀了王以哲以外,少壮派当天还杀了徐方(西北剿总参谋处长),蒋斌(西北剿总交通处长),宋学礼(王以哲的副官)三人。这三人基本都是无罪的,处死他们的手段也很凶残。以蒋斌为例,由于蒋被处死前大骂孙铭久等人叛乱,被孙连开数枪从其嘴部射入,打飞了几乎全部的牙齿,接着又朝胸部打了几枪。在蒋斌还没有断气的时候,就被少壮派扔入一个坑中活埋了。这个蒋斌也是有着中将军衔的高级军官!

这边少壮派认为也要对中共进行恐吓,他们一群人持枪冲入中共代表团驻地,让中共立即表明态度。

当时周恩来还是很厉害的,他的斗争经验极为丰富。知道这种时候如果服软说不定还有杀身之祸,他临危不乱,大声骂少壮派随意杀人是犯罪。少壮派气势被周恩来更强硬的态度压制,为首几个人赶忙逃走了。



--------------毛瑟军用手枪也就是驳壳枪这种弹夹只有20发子弹的容量,也就是说于文俊杀死王以哲的时候基本打空了整个弹夹。王以哲死的算是很惨!下面是王以哲棺木送到北平的场面,算是厚葬了。









 

少壮派杀死王以哲等人以后,居然还没有感到大祸临头。他们随即起草了东北军和十七路军联合进攻的命令搞给于学忠和杨虎城。于学忠此行只带了几个卫兵来,受少壮派压迫,被迫签了文件。

需要说明的是,于学忠来西安没有带部队,自然恐惧少壮派的力量,但此时杨虎城自然不可能受到兵力弱小少壮派的威胁,他还抱有一线希望,认为还是打一打的好,随即也签了这个文件,这是杨自愿的行为。

 

少壮派电话通知前线的刘多荃,缪澄流两个军长的时候,发现他们都不接电话。实际这两人知道王以哲被杀的消息以后都极为愤怒,正在调兵准备杀回西安报酬。

王以哲是东北军内威望最高的人,甚至高过了于学忠。在私交上,他和何柱国,刘多荃,于学忠关系都非常好,和缪澄流更是好朋友。

王以哲可谓东北军中最正直的一个人,也最受张学良喜爱,也是和中共接触最多的军长,各方面对其都有好感。这样一个人被杀自然会引起来极大的公愤,

元老派为少壮派胆大包天,连王这样忠心东北军的人也要杀,正是不可饶恕。由此元老派和少壮派完全翻脸,同时怀疑杨虎城和中共是少壮派背后之手。

如缪澄流军长就说:之前少帅就给共产党做了豆腐(被人利用的意思),现在居然还搞出这样的事情来,正是大逆不道!我看孙铭久他们都是中共地下党员(实际他们都不是,只有高福源是)。

元老派认为孙铭久他们并没有掌握兵权,实力这么弱,还居然敢于杀死王以哲军长,肯定是有人撑腰。

杨虎城之前说要打仗,王以哲反对说不打随后就被杀了,这事情也未免太巧了。如果不是杨虎城支持他们,那就是中共在支持。

总之,东北军对杨虎城和中共都不能再信任!

还在潼关的谢轲等东北军高层对少壮派破口大骂,67军副军长吴克仁知道该军军长王以哲被杀以后,立即扬言要严惩凶手,并且在部队中宣传,准备围攻西安。西安方面派来一个特使陈昶新去劝说吴克仁不要出兵,被痛骂一顿。具陈本人回忆,当时67军军官都怒目而视,恨不得一枪将我打死。好在陈昶新本人和吴克仁有些私交,才免于一死,他仓皇逃回西安复命!

 

还在西安的何柱国,于学忠在保证了自己的安全以后,均立即表示对此极为痛恨,一致要求杀少壮派,并且要求立即接受和平投靠南京政府。

至于的刘缪两军长甚至立即领兵放弃渭南和高陵两个前线防区后撤,刘多荃的部队在杀死王以哲的第二天2月3日就挥军占领了临潼,准备进攻西安,杀少壮派谢罪。

中央军随即占领渭南全部地区,并且随着东北军撤退的道路火速向西安进发。

西安方面派出马占山、鲍文樾、刘伟、张政枋、刘澜波(中共党员)去说服刘多荃和缪澄流两人,结果更惨!

他们先找到刘多荃,结果包括刘澜波在内全部被关押起来(刘澜波还是刘多荃的堂弟)。第二天刘澜波怒斥了马、鲍、刘一顿,将三人释放。

马、鲍、刘三天狼狈逃出来,又去了缪澄流那里,结果又被谬乱骂了一顿。三个老将军觉得没脸回西安,也不愿意在做这样的角色,直接去了北平,脱离了西安事变。

 

 

由此,东北军已经成为中共和十七路军的敌人!

此时周恩来表现仍然很出色,他们在第一时间去王以哲家慰问,表示中共与此无关,但已经无关大局了。

2月3日,得知前线东北军已经准备进攻西安杀少壮派的消息以后,杨虎城周恩来派人问孙铭久他们准备怎么样。

此时孙铭久在西安只有一个特务团的部队,远远不是东北军10几万人的对手。他们表示要么自杀,要么由杨周审判,要么把他们送到苏区去。

杨周两人商量以后,认为如果杀死他们,会让人觉得是杀人灭口,幕后真正的主使人是他们,所以不能杀。

审判的话,孙铭久他们是抗日同志会骨干,知道很多三军的秘密,一审怕是审出来很多秘密,更不好。所以看起来只能将他们送到苏区。

 

于是孙铭久,应德田,苗剑秋三人在交出西安的部队以后(该部基本瓦解,参与者全部跑光,没有参与的一部分人也畏惧殃及池鱼,跟着逃走,连张学良公馆的秘书和卫兵也都逃光了),由刘鼎陪同送到了红军的苏区驻地。之后杨虎城他们装模作样的发了三张通缉令,悬赏捉拿他们。

结果仅仅住了几天,孙铭久他们开始抱怨红军对待他们形同对待战俘。红军除了提供他们一日三餐以外,其他一切生活必需品都几乎没有,还安排士兵监视他们。孙铭久他们在东北军的时候一个个嚣张跋扈,大鱼大肉,不但有自己的豪华住宅,还有很多勤务兵为其服务,像现在这种清苦倒霉的日子如果能过得下去。

结果三人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先后离开苏区,分头去天津租界和上海租界躲避。

可笑的是,这三人本来是号称的东北军最支持联共抗日的人,也是对张学良最忠心的人,还是所谓抗日同志会的骨干,却是东北军中第一批投靠日寇的人。孙铭久和应德田在抗战中先后投靠日军,孙在1943年春投靠汪伪政权担任豫北抚安特派员和抚安专员,1944年年因功升任山东任汪伪政府保安副司令。孙铭久还曾经到东北军部队去策反,拉拢他们投日伪当汉奸。应德田这个曾经编写过《抗日理论与实际》的家伙,也跟随孙铭久投靠日寇,担任汪伪政府的伪河南省教育厅厅长。号称疯子的苗剑秋则比他们要好一些,他至少没有投靠日寇,而是投靠了软禁张学良60多年的军统,成为一名走卒,后移居日本(苗是东京帝国大学毕业)。

 

很多女人说,看一个男人不能听他说话,而是要看他做事。对待历史的态度居然和看一个男人一样,就是要看他们做了什么事!

实则所谓抗日骨干的孙铭久之流根本只是为了名利而已,什么抗日,忠心张学良都是扯淡的事情。这可谓西安事变最后一个讽刺!

 

二二事变以后,虽然没有抓到应德田孙铭久,但元老派仍然抓住了残忍杀害王以哲的连长于文俊,将其枪毙以后又剖腹挖心祭了王以哲(于残杀了两人,自己被杀也算公道)。

此时刘多荃军长等人认为,就是因为张学良听信了中共的说法发动了西安事变才有今天的局面。而东北军和红军接头的第一个信使高福源罪责最大,用他们的话来说:一切都是这个小子惹出来的。

刘多荃密令在西安的下属1旅3团团长葛晏春诱捕了1旅旅长高福源,然后将其五花大绑后推到城墙边一枪打死。这个并没有参加二二事变的高福源不明不白的送了命。




-----------高福源此次死的算是冤枉!他死后尸体就扔在城墙外没人管,后其堂弟高洪福冒着很大的危险将尸体掩埋在东门城墙脚下。1981年高福源的遗骨才再次被找到,迁葬到西安市南郊陵园。


 

由此,东北军彻底瓦解,刘多荃,缪澄流,于学忠等人怀疑二二事变是杨虎城骚动,中共幕后指使的,所以对两军都不再信任。他们认为如果和杨虎城,中共继续合作,不是再被他们利用,就是被他们吞掉

他们基本和杨虎城决裂,还逮捕了105师中的万毅,康鸿泰等中共分子,将其中把一部分人强行赶走。

至于和中央的谈判上,这些军长本来就认为甲案对东北军不利,因为甘肃比较贫穷,当年杨虎城的一个加强旅就是因为在此处活不下去而投靠中央,他们不愿意待在这种不毛之地。之前顾及到和杨虎城,中共的合作关系,还勉强同意甲案。此时撕破了脸,自然不再有任何顾忌。东北军剩下的4个军长于学忠,何柱国,刘多荃,缪澄流在高陵开会,一致决定支持乙案,也就是东北军单独调到河南,安徽,江苏北部一带,这些地区比较富裕。

知道这个决定以后,周恩来和杨虎城都派人劝过他们,但刘多荃等人根本不见使者。找到最老实的于学忠的时候,于甚至满脸悲伤的说:我都一把年纪了,难道真让我现在去做共产党吗(言下之意是不会投共)?

四个军调往中原,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控制大局,东北军随即大乱。

东北军内非嫡系骑兵10师师长檀子新,立即率兵投靠中央,并且关押了十七路军警备三旅旅长孙友仁,还将杨虎城老家的蒲城民团全部缴械,甚至把杨虎城的老母亲也扣做人质。

106师沈克部也是一样,他们扣留了十七路军警备一旅旅长王俊,并且将该旅全部缴械。

 

由此东北军全部离开了西北,调到中原诸省,并且被全部分散开,这个团体彻底瓦解掉了。

张学良在得知二二事变和东北军瓦解以后,知道自己已经没有任何利用价值,肯定永无出头之日,不觉大骂孙铭久:这些暴徒,真该枪毙!

 

而十七路军甚至更惨,由于东北军瓦解了,中共袖手,十七路军也无法再打仗。此时十七路军内部除了警备1旅被东北军缴械,警备3旅旅长被东北军活捉以外,其他各部也再次出现叛变,杨虎城最信任的大将王劲哉对杨在西安事变的决策不满,率领一个49旅脱离十七路军去了秦岭子午峪。之后王劲哉很快投靠了中央,担任新编第三十五师师长,后又变为128师。这个128是在抗战历史上有着一段独特的经历,也算大大书写了一笔!

而杨部剩下的西安警备2旅中的两个团也很快拉走,投靠了中央。

其中王劲哉的出走对杨虎城打击最大。本来王劲哉是杨虎城绝对忠心的部下,冯钦哉投靠中央时候,杨虎城一再说:谁走了都不要紧,只要有王老虎跟着我(王劲哉外号),天塌下来也不要紧。

结果此时王劲哉却毫不留情的率部走了,可见十七路军内部已经分崩离析。

这里还有个场景不得不说,得知老母亲东北军扣住以后,杨虎城再三和檀子新交涉,终于救回了老太太。

谁知道老太太一见到杨虎城就大骂:你们干的什么事情?亏你还是带兵打了几十年的人,就这么糊涂?要么就不要捉蒋,捉住了就不能放,你们放了就是放虎归山,他今后能不报复你?

看来老太太比杨虎城还明白事理,当时杨听了这段话低着头一声不发!

十七路军余部仅剩孙蔚如的17师和残缺不全的西安警备师三个旅的残部,总兵力刚有3万人,被所缩编为一个军,也就是38军。陕西的地盘,自然也老老实实的交出来了,2月7日十七路军除了留下一个教导团以外,所有部队撤出西安城。

8日,中央军德械36师宋希濂部进入西安,没有遭遇任何抵抗。

10日,中央大员顾祝同进入西安,宣布南京政府直接领导的西安行营成立。

由此,东北军和十七路军基本瓦解。在整个过程中,中央军没打一枪一弹,仍然是他们之间内斗和自相残杀,自己搞自己导致全盘跨了。

这也体现了蒋介石的高明之处。12月12日,也就是蒋介石刚刚被送到新城大楼以后,在与张学良的初次会面时,蒋曾经问张学良:你做这样的事情,就不怕你的下级将来学你的样儿吗?

张学良去南京被软禁后,蒋又说:只要张学良回不去,他们自己就会把自己搞垮,不用我们动手!

老萨最后说一句:这个结局如果单纯推给孙铭久等少壮派是不公平的,因为光靠他们的虚弱能力是不足以高出这么悲惨的结局。可以说,二二事变是东北军,十七路军以及中共之间和三军内部固有矛盾的一次总爆发,是相当复杂的,不能推给某一个人,或者某一派力量,这也也是西安事变最后一次聚众流血的狂欢。

西安事变就这样血淋淋的结束了,在牺牲者的名单上又填上了几个名字。这几个名字也不算多,在八年以后还有100万个这样的名字要加上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