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二狗的妖孽人生后续:徽州府歙县人方光琛 吴三桂的徽州“大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8:39:30

徽州府歙县人方光琛 吴三桂的徽州“大脑”

时间:2011-08-16 08:44来源:合肥晚报 作者:方光禄 点击:93次   

在明末清初的政治舞台上,吴三桂是一个重要人物。身为明朝将领,在都城已破、皇帝自尽之时,他没有尽忠,而是拟降农民军;但得知父亲被困、爱妾被掠,又转而投清;在为清朝平定西南立下汗马功劳、功成名就之时,却举兵叛主,直至兵败身亡。他主演的政治悲剧,既由其首鼠两端、贪功图利的个性所决定,也与他的一帮幕僚怂恿、谋划有关。其中的重要谋臣就是徽州府歙县人方光琛。

方吴“缔盟为忘形交”

方光琛,字献廷,其父方一藻,歙县柳亭山真应庙方氏柘田派第五十九世孙(以东汉方储为一世),天启元年(1621)中举,次年连捷成进士。初授户部云南司主事,因办事严谨、不迎合魏忠贤,先后升任保定知府,山东、河南按察司兵备副使,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兵部尚书等职。当时,明朝正面临内忧外患: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声势浩大,东北满清政权又步步进逼。方一藻任职辽东巡抚期间,在与清军对抗的经历中,感到双方实力悬殊,逐渐赞同对清议和、对内镇压的主张。崇祯十一年(1638)五月,在兵部尚书杨嗣昌授意下,方一藻与总督太监高起潜派算命先生周元忠到清朝方面试探口风。皇太极表示,如能议和,他愿撤兵东归;若不能达成协议,“夏秋必有举动”。方一藻随后报告杨嗣昌,极力主张“和议消祸”。六月,皇太极屯兵大青山,催促和谈,方一藻建议朝廷援引隆庆年间“俺答封贡”的模式,与对方谈判。此议虽得到皇帝朱由检的默许,却遭到黄道周等大臣的强烈反对。在激烈的朝臣斗争中,方一藻心力交瘁,崇祯十三年(1640)三月,因病离职,不久去世。

在方一藻经略辽东期间,方光琛随父生活,他善奕、能诗、多游谈,常常以管仲、诸葛亮自比。此时,膂力过人又娴熟骑射的吴三桂为镇宁远卫的舅舅祖大寿所器重,任为中军。吴三桂善于交纳,主动拜于方一藻门下,并与方光琛“缔盟为忘形交”。方一藻去世后,方光琛遂入吴三桂幕府,参与决策,开始了与吴三桂共进退的历史。

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李自成攻破京师,为解决军饷问题,逼勒百官助饷,查抄了吴三桂的父亲吴襄家,且得到了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李自成见吴三桂拥兵十万,遂命使者持檄招纳,吴三桂见许有侯位,乃率众十万取路进入北京,名为勤王,实欲归李。不料路途中遇家人手持吴襄亲书,有“亟来救父”等语,细问之后,大怒,仍拥众回到山海关。李自成见吴三桂不降,杀了吴襄全家后,出兵征讨。见此形势,方光琛向吴三桂建议:“莫若请北兵进关,共歼李贼,事成则重酬之。”吴三桂于是亲自到清军营寨请求联兵,得到应允。随后,吴军与清军迅速入关,李自成屡战不利,遂败退。

方光琛再入吴三桂幕僚

清朝入主北京后十余年,吴三桂受封平西王,亲率大军与洪承畴相配合,由汉中进四川,顺治十五年(1658)下贵州,次年定云南,并从缅甸索回南明永历皇帝绞杀之,完成了清廷统一西南的任务。这一时期,方光琛似乎离开了吴三桂回到了家乡。

方光琛再次入吴三桂幕僚,则是在顺治十八年遭受一场突如其来的打击之后。该年正月,皇帝谕吏部、户部:“钱粮系军国急需,经管大小各官须加意督催,按期完解,乃为称职。近览章奏,见直隶各省钱粮,拖欠甚多,完解甚少。或系前官积逋,贻累后官;或系官役侵那,借口

欠。向来拖欠钱粮,有司则参罚停升,知府以上,虽有拖欠钱粮未完,仍得升转,以致上官不肯尽力督催,有司怠于征比,支吾推诿,完解愆期。今后经管钱粮各官,不论大小,凡有拖欠参罚,俱一体停其升转,必待钱粮完解无欠,方许题请开复升转。尔等即会同各部寺酌立年限,勒令完解。如限内拖欠钱粮不完,或应革职,或应降级处分,确议具奏。如将经管钱粮未完之官升转者,拖欠官并该部俱治以作弊之罪。”三月,定直隶各省巡抚以下州县以上征催钱粮未完分数处分例。据周寿昌《思益堂日札》记载:“方光琛者,歙县廪生,亦中式后被黜。”这就是惊动一时的“奏销案”。方光琛受此打击,不禁对当朝产生怨恨,遂亡命至滇,再入吴三桂幕,参赞机务。

到康熙初年,吴三桂经营西南已经多年,根基深厚,引起朝廷不安。康熙六、七年间,凡吴三桂题补各官,朝廷多不如请。方光琛提醒道:“朝廷疑王矣,王当为自全之计。”随后,吴三桂故意上疏,称天下已经大定,文、武各官“臣不敢题请”,得到的答复是:“奉旨,依议”。康熙十二年(1673),尚可喜与耿精忠先后疏请搬家归辽东,朝廷慨然应允,派人前往查算家口数目,以便沿途给与夫马口粮。方光琛等人建议吴三桂也上疏如尚、耿之请,以试探朝廷真意。不料朝廷迅速答应,并派户部侍郎哲尔肯等来查算家口。至此,吴三桂知道朝廷的撤藩之举是势在必行,反意遂决。其实,在此之前,方光琛、胡国柱等早已暗中潜布流言,铸造印章了。起兵之始,吴三桂下令袭杀巡抚朱国治,铸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之印”,封郭壮图为留守云南路总管将军,催征银两充饷;以胡国柱、夏国相、吴国贵、吴应麒、马宝等为将军,挂印随征。又以方光琛、来度等人分别为吏、户、礼、兵、刑、工诸曹。很快地,叛军分进至湖南、广西、四川,皆下,再攻江西。

起初,方光琛曾认为吴三桂的女婿夏国相、侄儿吴应麒庸鄙贪纵,不可大用。因此,吴三桂视方光琛和另一女婿胡国柱为亲信。但随着战事的推进,左右的延誉,吴三桂对夏国相、吴应麒看法好转,而对于方光琛,则渐有疏远之意。待到占有湖南,吴三桂乃任方光琛为巡抚,使之渐离决策核心。是时,有明少卿李长祥建议吴三桂“亟改大明名号以收拾人心,立怀宗后裔以鼓舞忠义”。但方光琛、胡国柱认为不可:“昔项羽立义帝,后又弑之,反动天下之兵。今天下在王掌握,他日又置怀宗后裔于何地?”

康熙皇帝见三藩俱叛,下令征讨。和硕康亲王与将军赉塔领满兵二十万,攻福建;顺承郡王领满兵十万,由武昌攻岳州;川湖总督蔡毓荣领汉兵十万,由荆襄攻松滋;刑部尚书莫洛与固原提督王辅臣领满汉兵十二万,由宁羌州攻四川。从此,双方在桂、川、湘、闽、粤、赣、陕、甘诸省鏖战数年,吴三桂等反叛势力渐呈下风。康熙十七年(1678)三月,吴三桂称帝,国号大周,建元昭武,以衡州府署为行宫。任方献廷为尚书,名虽尊之,实乃疏之。但此时,吴三桂已是大势已去,正如衡州民谣所言:“横也是二年,竖也是二年。”

同年八月十八日,吴三桂在长沙病死。胡国柱等以棉裹尸,悄悄运至常德收殓。方光琛解职,送殡云南。其孙吴世璠继位,以贵阳府贡院为行在,后退据云南。康熙二十年(1681)昆明被围,吴世璠自杀,方光琛侄方英自杀,方光琛并二子被俘,后于长沙被凌迟处死。据《清史稿·方玄成传》记述:“爰有歙人方光琛者,从吴三桂叛,三桂宠以为相。其子侄九人亦俱受伪职,最著名者名学诗、学体。三桂败,皆伏法,惟学诗在逃。”

方光琛人生终极目标是什么?

如果说方光琛的结局是咎由自取,同时代的另一位徽州人则要明智得多,他就是谢四新。谢四新是洪承畴经略辽东时的亲信幕僚(《甲申朝事小纪·洪承畴纪略》中则记载,“有新安谢四新者,与承畴世谊……用为参军。”)吴三桂也与他结为至交。后来,谢四新不意坠马,上臂受伤,乃辞归故里。吴三桂起兵后,曾暗地派遣使者潜至徽州聘请谢四新出山。谢四新坚辞不赴,并以一诗作答:“李陵心事久风尘,三十年来讵卧薪?复楚未能先覆楚,帝秦何必又亡秦!丹心早为红颜改,青史难宽白发人。永夜角声应不寐,那堪思子不思亲。”诗中对吴三桂朝秦暮楚、个人利益至上的品行给予了无情地揭露。

方光琛个人道路的选择,严格地说,与吴三桂依然有所不同。当他作为明朝将领之子,拥明反清也许理所当然,但由于他并不是明政权的一分子,因而对于明朝的灭亡也就并不如谢四新那样显得遗憾与痛楚。当清朝全国政权建立,他较早地参与科举考试,反映了他想尽快融入新政权的迫切。只是当这一切都落空之后,他才发现新政权并没有真正接纳他这样的知识分子的雅量。于是,他转而想借助吴三桂的军事力量和人品上的弱点,发泄自己对新政权的不满和表达不予合作的意向。

其实,在方光琛的内心深处,辅佐吴三桂反清自立,也未必是他人生的终极目标。在康熙三年之前他写给黄山八水和尚(即弘眉,号紫石山主,于康熙三年至五年撰成《黄山志》十卷)的一封书信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感受和期望:“出山后数日,举身世皆若浮幻,觉尘氛逼人……琛万里之行,自今伊始,当一探岷山,便道登匡庐,而返筑室皮棚老焉。不识山灵能见许否?八公为我证之,终当不负此语。”由此可知,方光琛曾较长一段时间留居黄山,即便是外出之后,依然期望最终有一天能“与八公仗履追随,一丘一壑,一咏一觞”。只可惜,当他选择了助吴反叛之路,也就注定他所期望的一切都将是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