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物推荐:大兴土木的背后 “大武汉”的光荣与梦想_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0:42:18
大兴土木的背后 “大武汉”的光荣与梦想

大兴土木的背后,是武汉怀揣的万亿梦想。武汉市市长阮成发在今年7月的一个企业家座谈会上表示,明年起武汉将力争经济总量每年增加1000亿元以上,争取在“十二五”期间,实现GDP突破万亿的目标。

8月26日,武汉长江上的第八座桥梁、连接汉阳与武昌的鹦鹉洲长江大桥正式动工建设,该桥全长9.32公里,为武汉首座双向8车道长江大桥,预计总投资超过90亿元。

这只是武汉今年众多重大项目中的一个。按照武汉市的计划,今年新开工的重大项目达到139项,在建项目189项,前期项目113项。统计显示,今年前7个月武汉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近190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7.3%。

逝去的荣光

在中国近代史上,只有两座城市会被冠予“大”字,一个是大上海,另一个就是大武汉。大武汉,印记武汉昔日的辉煌,也寄托武汉发展的梦想。

一般说来,武汉作为一个真正有影响力的商业城(600306)市,是在明代中后期汉口的兴起后。“汉口镇肇于明中叶,盛于(天)启、正(崇祯)之际”。到明末时,汉口已是“商船四集,货物纷华,风景颇称繁庶”的著名市镇,为其时的“四大名镇”之一。

“就功能而言,这个时候的武汉虽然商业很繁华,但它还是一个区域的商业中心,作为具有强大的全国性影响力的城市,则是在晚清张之洞督鄂之后。”武汉市社科院城市历史与文化研究所所长张笃勤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

一个人改变了一座城市的命运。1889年8月8日,清廷调两广总督张之洞改任湖广总督,督办芦汉铁路。张之洞督鄂之后,大力发展洋务,发展近代交通,在武汉布局一大批近代军事重工和轻工业,包括1889年在汉阳创办的湖北枪炮厂以及同时在武昌创办的“丝麻四局”。在张之洞的努力下,武汉一跃成为与天津、上海并列的晚清三大洋务中心和仅次于上海的第二大对外贸易口岸。

武昌起义的成功让大武汉的荣光达到了历史顶峰。进入民国初年,由于战争和时事的变迁,尽管武汉经济仍在发展,但在全国各大城市中的经济指标排名均显著下降,其在全国经济中的分量也有日渐减轻的趋势。

这种趋势在新中国成立后得以迅速扭转。在计划经济时代,作为华中地区的中心,武汉拥有比周围其他城市更多的政治和社会经济资源。新中国成立后全国首批重大项目共150多项,武汉就占据了其中好几项,尤其是一大批“武字头”的项目,如武钢、武锅、武船、武重,以及“万里长江第一桥”的武汉长江大桥,均建于那个年代。

“在计划经济时代,国家的重工业布局对一个城市的发展是决定性的,当时的武汉是全国重工业的重点城市,这为武汉在新中国成立后几十年的领先地位打下了基础。”张笃勤说。

武汉在哪里

改革开放后,当沿海城市在对外开放的大潮中迅速崛起的时候,曾经的大武汉却没有在这一轮的发展中成为“弄潮儿”。

“我清楚地记得,1981年,武汉的经济总量在全国位列第四,仅次于三大直辖市,排在广州之前。”湖北社科院长江流域经济研究所所长彭智敏告诉记者。

但2009年,广州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9000亿元大关,达到9112.76亿元。这一年,武汉的GDP为4620.18亿元,仅为广州的一半左右。

数据或许是枯燥的,但人们的感触则比数据来得更加直接。实际上,改革开放后,武汉人并非完全落后于市场经济的脚步。以著名的汉正街为例,1979年,103位武汉人开始在汉正街摆摊做生意,这个位于汉江和长江交汇处的嘈杂老街,迅速成为中国探索市场经济的试验场之一。

上个世纪80年代,汉正街“买全国、卖全国”的经营模式吸引全国各地的商贩前来“打货”。汉正街亦迅速成为中国对内搞活经济的典范,成为改革开放的“风向标”和“试验田”,并迅速发展为“天下第一街”。

彼时的浙江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建设还没迈开脚步。但到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当义乌的小商品市场已经成为世界级的重要市场时,汉正街却不断后退,在全国的排名直线下降。

“汉正街还在原地踏步。”来自浙江、在汉正街经营服装生意十几年的老刘说,破旧、水货和小偷横行一直是汉正街给外界留下的印象,至今,这种面貌仍然没有多大改变。

“过去计划经济时代,武汉占的位置比较重要,在那个时代得到比较多实惠。改革开放后,国家对东南沿海地区有优惠政策,政策和资金都向这些地方倾斜,武汉属于内陆地区,传统的计划经济时代的优势丧失了。在新的经济利益格局变动中又没有建立起新的优势,这是发展缓慢的客观原因。”张笃勤认为,另一方面是武汉的内陆意识、思想观念和沿海有较大的差距。

进入上个世纪90年代后,武汉发展滞后的现象更加凸显。作为拥有大量国有企业的老工业基地,武汉众多国企的亏损局面日渐突出,下岗压力逐渐增大。“那个时候经常有大批面临下岗的工人到政府门口静坐或者干脆堵住交通。”在武汉长大的小唐回忆道。

“当时武汉市认为工业基础好,这不但不是优势,反而是个包袱,所以谈到武汉发展缓慢时,总是把责任、客观原因归结到武汉是个老工业基地,包袱重,因为企业职工多,下岗工人多,是个包袱,这导致了对工业不重视,把传统的优势丢掉了,新的优势又没建起来。”张笃勤说。

2002年开始担任武汉市市长的李宪生曾连续三年在全国人代会上发言,追问“武汉在哪里”,疾呼中央支持中部地区发展,重视武汉在中部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从这个时候开始,武汉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的脚步。“一方面,武汉对原有的工业进行转型升级调整,另一方面开始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洪可柱说,在空间布局上,武汉将城镇化和工业化有机结合,把主城区的工业迁到远城区,促进远城区的工业化和城镇化,主城区则主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在自身求变的同时,外部尤其是国家的政策利好也先后“光顾”武汉。2004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今年3月,国务院批复《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明确武汉的定位为“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

对于这一定位,中部其他城市并不完全认可,“不服”的声音频出。

“在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根本没有这样的问题。但这也从另一个层面反映了这些年武汉的发展比较滞后,在经济发展的速度、质量方面不如这些城市。”彭智敏说,长沙、郑州、合肥这些中部兄弟城市的发展都很快,有很多值得武汉学习的地方。“比如长沙的民营经济,远大、三一重工(600031)等,发展都非常快,反观武汉的民营企业连‘十年老店’都非常少。”

他介绍,前两年武汉原有的著名企业武重、武锅、长动重组成为武汉重工集团,三家合并起来去年的销售额才20多亿元,“这跟同为中部的企业三一重工、中联重科(000157),完全不在一个数量级上。”

“现在武汉必须‘加速度’,要利用中央给中部、给武汉的政策,必须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如果再错失这个机遇,中部西部都上去了,市场都被人家占领了,那么武汉以后要发展更加困难。”洪可柱说。

万亿拼图

在这种危机意识下,近年来武汉提挡进位的速度明显加快。统计显示,2009年武汉实现GDP4620.18亿元,比上年增长13.7%。继2008年超越南京后,再超成都、宁波,跃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的第五位,并且在时隔8年之后再次进入前10名。今年上半年,武汉GDP达到2425.56亿元,增长15.4%。

但武汉显然不满足于这样的成绩。武汉市委政研室课题组所做的《武汉市“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显示,到2015年,武汉地区生产总值将突破1万亿元,年均增长15%,进入万亿俱乐部行列。

“要实现这个目标,有一定的压力。”洪可柱认为,如果武汉把中央给的政策都能很好利用起来,这个目标还是可以实现的。

支撑经济总量的关键在于产业发展。按照计划,到2015年,钢铁、汽车、电子信息、石化、轻工纺织、装备制造、船舶、物流等八大重点产业工业增加值突破4000亿元,占到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40%。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加值年均增长25%以上,新兴产业年均增长30%以上。

另一方面,固定资产投资对武汉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十分明显。去年,借力于国家4万亿元投资的东风,武汉城市圈推出156个重大项目,投资总规模达到约1.3万亿元。第一批的重点投资砸向了大东湖六湖连通工程、城际铁路和武汉地铁等。

“整个武汉现在就是一个大工地,到处都堵得厉害。”的士司机老陈抱怨道。与之相对应的是,去年武汉城建投资平均一天1.4亿元,全年共投资500亿元,创下了历史最高纪录。至年底,全市共有5000多个工地同时建设。

洪可柱认为,相较目前沿海城市的增速放缓,地处内陆的武汉还有较长的高速增长期。“武汉快速增长的势头取决于三个方面:武汉‘1+8’城市圈能否真正实现全面发展;武汉远城区能否实现城市化和工业化;高新技术和现代服务业能否达到比较高的水平。”

“这些都实现的话,恐怕还要十几二十年的时间,所以武汉还有十几年的高速发展时间。”洪可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