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丹青素描作品:中医中药知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9:17:43

中药店为什么称堂

我国各地的中药店,多称“堂”,如北京同仁堂,宁波的叶老寿堂,济南的宏济堂,沈阳天益堂,贵阳同济堂,等等。一些中医在签名落款时往往在前面冠以“坐堂医生”四个字。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出自张仲景行医的典故。张仲景,东汉南阳人。自幼聪颖,博览群书,勤奋好学,尤喜读医书,崇拜扁鹊,对他察声观色,断人生死的高明医术佩服得五体投地。后来张仲景便拜同郡人张伯祖为师,精心钻研医道,颇有独到之处,时称“经方大师”。汉献帝建安中期,张仲景任长沙郡太守。时当地连年瘟疫流行,死人很多。为了拯救黎民百姓,他公务繁忙的情况下,仍孜孜不倦地钻研医术,为民治病。他公然打破官府戒律,坐在办公的大堂上为病人诊脉开方,做到办公行医两不误。他常在自己的名字前冠以“坐堂医生”四个字,以表示自己藐视功名,为民治病的决心。张仲景晚年写了很多医书,被称为“医圣”。后人十分崇敬张仲景的精湛医术和高尚医德,便效仿他。中医在中药店行医,延用“坐堂医生”的称呼,中药店的牌号也多称作“堂”。

医家为何称“杏林”

医药界有什么重要医学突破或取得什么重要成就时,人们常冠以“杏林”中的…。为何医家或医药界称“杏林”呢?相传三国时吴国名医董奉,医德高尚,为人治病不计报酬,只求患者病好后了以后在他宅旁种杏树,“重者种杏五株,轻者种一株”。后来他治好的病人很多,宅旁的杏树成为杏林,人称“董仙杏林”(见《神仙传》)。因此,后人对医家常用“杏林春满”、“誉满杏林”等语来称赞。“杏林”也就成了医家的代称。此称沿用至今,并且应用更为广泛,许多医药、卫生方面的报刊,常以“杏林”两字作为刊头。如“杏林之歌”、“杏林艺苑”、“杏林春暖”等等。在北京有一家专营医学书籍的书店称“杏林书店”。

中医“悬壶”是怎么来的

过去,经常看到中药店或中医门前悬挂一个药葫芦,人们称为“悬壶”。据传,很久以前发生了一声瘟疫,死去了不少人,都没有办法医治。有一次,一个集镇上来了个神奇的老翁,在集上开设了一间药店,门前悬挂一个药葫芦,专治这种瘟疫。凡来投医者,老翁就从药葫芦里倒出一粒药丸给病人一吃,病就痊愈了。《后汉书·方术列传·费长房》记有“市中有老翁卖药,悬一壶,于肆头,及市罢,辄跳入壶中”。后来,中医和中药店门前都挂一个药葫芦作为标记,并且把中医行医亦称之为“悬壶”。

西医为何以“蛇杖”为标志

西医是以“蛇杖”作为自己的标志的。所谓“蛇杖”,就是一枝盘绕着蛇形图案的手杖。

这里有个掌故,源于古代希腊的传说:古希腊医学创始人之一——阿斯克雷庇亚,传说是太阳神阿波罗和凡人科罗妮的儿子,曾经跟随医技高超的开隆学医。医术非常高明。一天,他在潜心思索一项病案时,一条毒蛇爬来,盘绕在他手杖上,阿斯克雷庇亚大吃一惊,当即把这条毒蛇杀死了,谁知道这时又出现了一条毒蛇,口衔药草。伏在死蛇身边,用药草敷在死蛇身上,结果死蛇复活了。阿斯克雷庇亚看到这一情景,立时省悟到:蛇是有毒的,可以致人于死,但蛇又有神秘的疗伤能力,可以拯救人,怪不得从来人们就认为蛇是智慧的化身。从此以后,阿斯克雷庇亚去各地行医时,不但要带着手杖,而且在手杖上总是放条盘绕着的蛇。

此说一经传开,医业的人纷纷效仿,于是“蛇杖”就成了西方医业的标志。旧时国民党军官的领章就是“蛇杖”图案。

中医有哪些国际流派

据有关文献研究,中医可划分为三个国际性流派。

日本流派   

日本中医由中国隋唐日僧医及鉴真赴日而传入。明代田信三喜氏传入金元李朱医学,由其弟子曲真漱道三氏改为日本流派的“道三派医学”。将中国医学日本化。其后江户时代,由于以《伤寒论》为中心的复古运动,形成了古方派,影响至今。

朝鲜流派

由于朝鲜在地理上与中国接近,李王朝时代许浚编著了《东医宝鉴》,形成了朝鲜的中医体系。其基本理论仍以《伤寒论》、《金匮》为主。19世纪中叶,朝鲜著名医学家李济马,又在《东医宝鉴》学术基础上,创立了四象医学。

中国流派

中国大陆、台湾省、香港及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华人区,以《内经》、《伤寒论》等为基础,依六经及八纲理论辩证施治。一旦决定疾病类型,即可配伍与其相对应的中药主治,此即随症用药施治。在中国,从《伤寒论》的理论的出现,成为临床医学体系的起点。但因《伤寒论》的理论不能通治百病,因而产生了补充伤寒论这不足的金元医学及清代的瘟病理论。其后再加上西洋医学的传入,形成了现代中医学。中国流派是在不断发展中形成了今天的面貌的。    (以上四则,出自《资料卡片杂志》P2520)

●中成药史话●

中成药历史悠久,在马王堆汉墓中发现的《五十二病方》中,就有了中成药的记载。

汉代著名医学家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共收载成药六十余种,而且在剂型和给药途径方面都有所创新,几乎包括了注射剂以外的所有给药方式和途径,这给后世以很大的启发。

到了晋代,葛洪在《肘后备急方》首次提出“成剂药”的名词和概念。主张将药物加工成一定剂型,贮之以备急用,衍生出剂型“稳定性”的理论概念,成为中药剂型工业发展的先河。该书收载了许多成药,并首先采用动物脏器羊肝配伍黄莲制成羊肝丸以治疗目疾,开创了最早应用脏器疗法的先例。

唐代孙思邈编著的《千金要方》收载的成药更多,而且大部分至今仍是重要的成药。

到了宋代,由政府诏命陈师文等对所创制的成药处方进行校正和分类,颁行天下,名《太平和剂惠民局方》,共收载成药七百八十八种,同时,详述各种成药的应用范围、使用和制作方法,内容丰富全面,遍及临床各科。

金元时代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盛况,各家学派各抒己见,产生了四个主要的医学流派,即金元四大家。金元四大家的创新,活跃了当时的学术空气,改变了“泥古不化”的局面,也带来了中成药品种的百花齐放,丰富了中成药的内容。

明清时代,是我国资本主义萌芽和发展的阶段,其时私人开办的药店已很兴盛,由于很多药店讲求经营方式,从而出现不少具有特色的“独门药”,为中成药增添了一些新的内容。李时珍《本草纲目》载方万余首,涉及剂型近四十种,所采集明代以前的中药剂型已相当完备,并为现代药剂学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