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小凤金鹏皇朝珊瑚:宣纸知识研究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1:00:42

宣纸知识研究

 

      华夏五千年,每一个历史时候都有着深厚的人文、文化历史,智慧的劳动人民,每一刻不在演绎着一个个动人的传说!

       据最新的资料显示:我们传统的宣纸制作与墨锭制造,已在最新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07年修订)》被列为“国家禁止外商投资的行业”之列,经国务院批准自2007年12月1日起施行,由此可见,宣纸,这个包含了无数智慧、劳动结晶的产品,早已上升到国粹的高度,并被提升到文化产业很重要的高度!  
在此,引用一段中国宣纸集团发言人的话,作为此次漫谈的开始:
……我们不仅要感谢历史上为宣纸做出贡献的能工巧匠们,还要感谢当时的封建社会的天子进贡制度,因为整个天下的大地、山川、人、物等等均归属于那位整天坐在金銮殿上聆听别人汇报的皇帝一人的,各地的奇珍异宝自然也属于他了。宣纸是平凡而珍贵的,是明显带有浓浓民族色彩的宝物……

概      述


     “宣纸制造始于唐代,产于安徽泾县,因泾县古时隶属宣州,故命名为宣纸”。这是迄今为止许多资料和教科书上关于宣纸的定义。但有人望文生意,把泾县两个字去掉,认为宣纸就产在宣州市。

长期以来,许多人之所以把宣纸的产地搞浑,主要是不了解宣纸的历史及其所产生的过程,而要了解宣纸的历史必先了解纸的产生及其发展过程。

大家知道,造纸术是东汉宦官蔡伦发明的,蔡伦在总结前人经验基础上,发明了用麻、布和破鱼网等造纸,懂得了以植物纤维造纸的诀窍,于是东汉末年以及后来很长一段时间,造纸工人一直广泛地沿用旧布、破鞋、乱麻、蚕茧、桑根、桑皮、藤、苔、楮、谷、构、竹子、稻草、麦桔等原料造纸。
         到了唐代,纸以原料得名的有麻纸、棉纸、谷纸、海苔纸、山藤纸等;因地得名的有广都纸、蜀纸、越纸、峡纸、剡纸、山纸、宣纸、歙纸等。
“宣纸”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著名学者张彦远在乾符年间(公元815年――公元875年)所著的《历代名画记》一书的《论画体工用榻写》一章节中的“好事者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蜡之,以备摹写……”这是最直接对宣纸定名的文章。事实上,在张彦远之前就已有将宣纸作为贡品了,只是没有明确定名而已。据《旧唐书》载:唐天宝二年(公元743年),陕西太守韦坚向朝廷进贡时,各郡贡品就有“宣城郡船载……纸、笔、黄连等物”的记载。《新唐书•地理志》和《唐六典》上记载着“宣州贡纸、笔”等文字,可见该地所产纸、笔在当时已甲于全国,因唐代的泾县、宣城、宁国、旌德和太平等均属于宣州管辖,而据《宣州府志》载,宣纸主要集中在泾县一带,由此推断,宣纸之名的产生与当时所管辖的州府息息相关,也即与地理位置的关系极其密切。
           近年来,市场上不知不觉冒出了许多加了头衔的宣纸,甚至有人干脆冠上日本宣纸、韩国宣纸、台湾宣纸等等,这其实是不准确的,同时还导致大家在描述正宗宣纸的时候不得不加上额外的修饰字“真正的宣纸”、“正统的宣纸”、“正宗的宣纸”……令人感叹!
     “……懂得一些宣纸的基本知识或历史知识的人都应该知道,宣是地名,纸是产品,二者结合后就是特色区域的产品,是一种高级书画纸张,是它在历来的市场竞争中独领风骚、一枝独秀,商家就将其它的产品上冠以某某地名,并堂而皇之地打上宣纸在市场流通起来。其实它的产地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国安徽省宣城市泾县,它的原料只有两种,一为青檀皮,二为沙田稻草——水稻的茎秆……”

    宣 纸 的 概 念


       广义上是指一种具有墨润效果的艺术用纸;狭义概念应该是这样的:“产于泾县,主要原材料有且仅有青檀树皮和沙田稻草的纸”。
         1981年主管文房四宝的轻工业部二轻局发文通知全国:“……除安徽泾县用青檀为原料生产的名纸称作宣纸外,其他地方应使用书画纸为名,以免影响宣纸声誉……”
         以下摘录一段安徽省宣纸协会副秘书长、中国宣纸集团厂办秘书黄飞松文章中的一段话,或许能对宣纸的概念(本人认为是宣纸的狭义内涵)能做进一步的说明:
       “……懂得一些宣纸的基本知识或历史知识的人都应该知道,宣是地名,纸是产品,二者结合后就是特色区域的产品,是一种高级书画纸张,是它在历来的市场竞争中独领风骚、一枝独秀,商家就将其它的产品上冠以某某地名,并堂而皇之地打上宣纸在市场流通起来。其实它的产地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国安徽省宣城市泾县,它的原料只有两种,一为青檀皮,二为沙田稻草——水稻的茎秆……”


因此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认为:
       宣纸的概念:广义上是指一种具有墨润效果的艺术用纸;狭义概念应该是这样的:“产于泾县,主要原材料有且仅有青檀树皮和沙田稻草的纸”。

 

一、宣纸的历史


       宣纸的出现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的发明息息相关。宣纸是由纸祖蔡伦发明的植物纤维造纸术发展演变而来的。蔡伦字敬仲(?-公元121年),东汉桂阳(今湖南耒阳)人,于东汉兴元年(公元105年)造出“蔡候纸”而成为造纸术的发明人,开辟了世界文明史的新纪元。传统的造纸方法有选料、挫捣、洗漂、烘干等工序,宣纸就是继承这些过程的精华而产生的。

 
1宣纸的起源


        世界植物纤维造纸术的发祥地在我国的北方(以河南洛阳为中心地带)地区,由于历年交通不便,而黄河流域又极少产出利于古代造纸的原材料,加之古法造纸中的手工抄造必须要用竹帘来完成,别的材料无法完成或难以耐久使用……,这一系列的原因使得造纸术发明后的几个世纪中几乎没有什么发展。
       公元四世纪,晋元帝司马睿建都南京,政治文化中心的偏移使得造纸业也由北方转向南方。造纸术因有了丰富便利的原材料供给,在长江流域迅速发展起来。当时的浙江、安徽、江西、福建等地相继开办了纸厂。毫无疑问,充足的原辅材料促成了造纸术的迅速传播,继而各种材料的纸张也应运而生。根据史料记载:东晋时产生了藤纸,隋代又大批量制造了楮皮纸,唐代时有出现了宣纸。
        宣纸最终落脚在泾县也暗合了“物竟天择,适者生存”的道理。
        宣纸的由来,随处可见的,都是这样的记载,摘录如下:生产宣纸的泾县,流传着一个动人的传说:东汉安帝建光元年(公元一二一年),蔡论的弟子扎丹在皖南造纸,他很想造出一种世上最好的纸为老师画像,以表缅怀之惰。年复一年,终未如愿。一天,孔丹徘徊于峡谷溪边,偶见一棵古老的青檀树,横卧溪上,由于流水终年冲洗,树皮腐烂变白,露出一缕缕修长而洁净的纤维。孔丹取以造纸,经过反复试验,终于大功告成。这就是后来的宣纸。
还有一说,宋末天下战乱,有个叫曹大三的人,从太平县徒迁经县避难,见峡谷水清檀肥,逐定居于此,以察论本为生业,世代相传。如今小岭纸厂的曹运声、曹慈源、曹于南三位老艺人,均系曾氏后裔。可以说,宣纸的生产如纸的发明一样,绝非成于一旦,功就一手,也是无数能工巧匠经过长期苦心研制的结果。


2 、宣纸的发展历程

        泾县宣纸产生后,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宣纸的生产由于时代和社会背景的不同经理了由少到多,由衰而盛,盛衰交替的过程。
       宋朝时期,文化传播媒介随时代发展简化之后,宣纸的需求大增,宣州各地所产宣纸供不应求。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六月朝廷“诏降宣纸式下杭州,岁选五万番”;但由于受自然条件等多种原因限制,未能持续发展。少量的泾县宣纸则更为文人所索求,如宋代诗人在《再寄权子满》诗中写到:“有钱莫买金,多买江东纸,江东纸白如春云”。而宋时的泾县已属江南东路的宁国府管辖了。
        宋末元初,曹姓人迁徙至泾县西乡小岭一带以制造宣纸为生。此史实见于清乾隆年间重修的《小岭曹氏族谱》序言“宋末争攘之际,烽烟四起,避乱忙忙。曹氏钟公八世孙曹大三,由虬川迁泾,来到小岭,分徙十三宅,见此系山陬(zōu山脚),田地稀少,无可耕种,因贻蔡伦术为业,以为生计”。
       自此,泾县小岭曹氏一族,逐渐发展成宣纸工业中的佼佼者。并且曾一度垄断了宣纸的生产经营。元代建立后,南北统一,经济文化有所发展,尤其是以倪元林、王蒙、吴镇、黄子文等山水画派冲破传统宫廷画法的桎梏,提倡山水写意和泼墨豪放的技法,宣纸为此画法提供了广阔发挥和相象的空间,因此宣纸作为画家们发挥的基本工具而被重视起来,大大地刺激了宣纸业的发展,加上宣纸制造工艺的日趋成熟,使宣纸生产有了长足的进步。
明代,泾县宣纸步入重要的发展阶段。工艺日趋成熟.品种花色日愈增多,尤以宣德年间制造的宣纸最佳,赞誉宣纸的诗文屡见不鲜,沈德符在《飞凫语略》文中曾直称宣纸为“泾县纸”,文震亨在《长物志》中云:“吴中洒金纸,松江谭笺,俱不耐久,泾县连四(即宣纸中的四尺单宣)最佳”,金农在《冬心画竹记》中有宣德年间制造丈六宣纸的记载,吴景旭在《历代诗话》中谈到“宣纸至薄能坚,至厚能腻,笺色古光,文藻精细”同时又在此书中指出“宣纸有贡笺,有棉料......式如榜纸,大小方幅可揭出三、四张”等语。
        清代泾县宣纸生产发展迅速。县东漕溪有汪六吉等大户,生产颇具规模;县西小岭曹氏世家,生产日益繁荣。康熙进士储在文宦游泾县时作《罗纹纸赋》“若夫泾素群推,种难悉指,山陵陵而秀簇,小曰曰而清驰,弥天谷树,阴连铜室之云,匣地杵声,响入宣曹之里。精选则层岩似瀑,汇徵则孤村如市。度来白鹿,尽齐十一以同归;贡与黄龙,篚实万千而莫拟。固已轶至版而无前,驾银光而直起……越枫坑而西去,咸夸小岭之清明;渡马渎以东来,并说澶溪工致,志存自为……”。详尽记述泾县小岭,其时小岭十三坑,处处建棚(厂)造纸,棚户(厂家)日益增多,小岭一隅已无法容纳,于是很多新老棚户另劈蹊径,向外发展,遍及全县所有宜造宣纸的地方。
        当时的繁荣景象与中国文化领域异军突起并迅速发展的小说一样深入国人之心,清著名小说家曹雪芹在《红楼梦》第42回里就描写到宣纸,小说中的人物宝玉、黛玉、宝钗、惜春等在议论画大观圆时,宝玉说:“家里雪浪纸,又大,又托墨”,宝钗补充道:“那雪浪纸,写字、画写意画儿,或是会山水的画南宗山水,托墨、禁得皴染……”等。据考证“雪浪纸”就是宣纸。由此可见,当时宣纸的繁荣程度了。
        但好景不长,咸丰年间,清军与太平军在泾县一带辗转征战10余年,纸槽大部分被毁坏,原料基地荒芜,同治后宣纸业复苏,直到抗日战争爆发前,泾县宣纸业经历了由恢复到发展而繁荣鼎盛的时期。
        大约在18世纪后期,泾县宣纸在国际展览中获奖并传入欧美各国(1886年宣纸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奖章),深引人们注目,曾一度成为联系各民族友谊的文化纽带。当时泾县宣纸的最鼎盛期年产量近千吨。抗日战争爆发后,大部分国土沦陷,交通阻隔,宣纸销路也因此受到阻碍,生产一落千丈。至泾县解放前夕,宣纸只剩下5帘纸槽苟延残喘,解放时已全部停业。
        新中国建立后,政府积极扶持宣纸业的发展,在遍访宣纸世家之后,选定了古纸棚泾县城东乌溪建立了建国后的第一家宣纸生产厂家,使宣纸业得到复苏并得到空前的发展。厂家也由开设的联营到公私合营,继而国营,1966年被命名为“安徽省泾县宣纸厂”注册了“红星牌”和“★”图文商标,1992年8月,结合现代企业制度进行改制,改制后定名为:“中国宣纸集团公司”(从属名称:安徽省泾县宣纸厂)。
         在此期间,许多我国国家领导人和文坛泰斗均到过泾县,并留下了墨宝。
        1958年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郭沫若同志对“红星牌”宣纸的题词,高度概括了宣纸在中华文化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宣纸是中国劳动人民所发明的艺术创造,中国的书法和绘画离了它便无法表达艺术的妙味。”。
郭沫若同志在试用"红星牌"宣纸之后,又欣然题下“中国宣纸样本”,送至红星宣纸厂,红星宣纸厂遂按样制作了当时的宣纸样本,封面即采用郭沫若同志的题字(1965年)。
样本里面的一段话也从另一个角度反应了当时的政治、经济状况!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促进了……”
        1963年10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陈毅元帅和夫人张茜来安徽省泾县宣纸厂视察“红星牌”宣纸生产时批示“改进生产工序,加强劳动保护”。
        1964年秋,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张爱萍将军参观后题词:“宣纸是祖国文化的宝贵遗产,现已发扬光大,想今后更能精益求精。”
         此后,安徽省泾县宣纸厂先后接待国家领导人陈毅、方毅、胡 耀 邦、乔石、万里、彭冲、李瑞环、杨汝岱等,他们均对宣纸的的独特制造工艺赞叹不已。
2002年5月21日,江泽民主席视察了中国宣纸集团公司,参观“红星牌”宣纸的制作过程,题写了“传承优秀文化,弘扬中华文明。”
       除了国家领导人之外,一大批艺术大师对宣纸更是情有独钟。
       1980年7月,国画大师刘海粟题下“纸墨千秋,墨韵万变”。
      1985年4月全国美术协会主席吴作人题写了“纸墨千秋”。
       另外,黄冑、李可染、李苦禅、赖少其等书画大师都曾多次亲临泾县宣纸制作现场,并题词作画。
      启功、赵朴初、雪石、韩美林等大师先后为中国宣纸题辞,他们都对纸中珍品--宣纸情有独钟,纷纷留下丹青墨宝,寄托了他们对宣纸的无比深情……
历年来,泾县的宣纸企业,更是接待了不计其数的各级领导、艺术界名家、艺术爱好者、学院媒体以及国际友人等等等等。。。。。。
         宣纸这一国粹艺术,已通过多种渠道,迅速传播开去。

宣纸厂家的发展
     建国初期,宣纸生产处于百废待兴的状况。
     政府帮助组建“宣纸联营处”。
      1949年,全国解放为宣纸业迎来了新的希望。当年9月,泾县当时仅保存下来的几家宣纸业厂主,为振兴宣纸业,解决五千多名宣纸失业工人的生活出路,共同研讨宣纸联合生产,统一运销等问题,并达成一致意见,联名向泾县人民政府政治处呈报:泾县宣纸业的状况及计划要求,要求人民政府予以切实指导,并给予经济上的扶持。
      1951年8月,党和人民政府尊重了私营厂家主的呈报意见,对宣纸生产作出统筹安排,将分散于全县各乡村的七十多户宣纸厂主,组建成“宣纸联营处”,实现统一经销宣纸业,开始恢复五个纸槽的生产。当时政府决定:由厂家主组织成一个董事会,董事会下设联营处。各纸棚联营后仍由厂家主负责经营管理。“宣纸联营处”地址设在县城,下设四个生产厂,一厂在乌溪,二个纸槽生产;二厂在许湾,一个纸槽生产;三厂在云龙坑,一个纸槽生产;四厂在小岭,一个纸槽生产。当时规定:每个厂有一个管棚的来管理生产(类似工头),设一名副经理,一名业务管销售,一名厂务管生产,另外设有主办会计、会计、出纳和采购员若干名。
          联营时工人的工资除预付一部分外,其余的仍是采用季节性的结算办法,即分端午节、中秋节和春节三季结清。当时宣纸生产工人每天最高工资是1.29元,最低是0.84元。联营的第一年,产量只有38.44吨,第二年达50.88吨,第三年为66.08吨。产量呈逐年稳步上升,比建国前个体分散经营要进步很多,生产也有了计划。但是,联营期间,由于各家组合为一体,生产技术加工方式等都有差异,因此生产出来的宣纸质量也受到一定影响,主要表现为纸面粗糙、拉力不强、润墨效果较差等纸病。
        1950年小岭宣纸棚户与宣纸从业人员为解决生计,由曹康乐、曹世舜、曹宁志、曹世进、曹清和等牵头,建起“新生宣纸厂”、“民生宣纸厂”、“三合成宣纸厂”、“工友宣纸厂”。但因资金不足,原料短缺,产品销售困难,不久都告停产。
         公私合营泾县宣纸厂的成立。
  1954年,这在宣纸业发展史上是一个永远值得纪念的日子。在这一年的2月间,党通过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为进一步发展宣纸生产,满足国内文化艺术事业的需求,当地人民政府接受了“宣纸联营处”的请求,进行由国家投资,将联营处撤销,正式批准成立了“公私合营泾县宣纸厂”。至此,一千多年历史的宣纸生产,开始在党和政府的直接组织领导下,走上了社会主义有计划发展的生产轨道。工人由旧社会受欺压,被人瞧不起的“棚花子”,变成了社会主义新工厂的主人翁,生产单位由历史上的分散不固定的“宣纸棚”,合并组建成社会主义的新工厂。宣纸生产也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归属——宣纸专业生产厂家而屹立于祖国的神州大地上。
         1953年底,泾县人民政府根据“宣纸联营处”的请求,与国家合作、共同办好宣纸业,解决资金短缺、质量低劣、技术设备改造等问题的报告后,立即以工商行字第五五一号文件,向省工业厅转呈报告。安徽省人民政府财政经济委员会于1954年1月27日正式批复:“为适应需要批准泾县宣纸联营处改为公私合营。”并由省财政厅按财政手续拨款三亿五千万元作为投资。
         当时,泾县宣纸联营处共有股东七十四户,纸槽五帘。泾县人民政府指派高峰同志为全权代表,资方泾县私营宣纸联营处董事会公推曹子荣同志为全权代表,出面共同协商公私合营中的资金运作,组织机构等一切事宜,并于1954年3月1日正式成立“公私合营泾县宣纸厂”。当时甲方投资为三亿五千万元,乙方股资为一亿一千四百四十万元。厂长陈建华,副厂长为资方代理人曹康龄。
        公私合营泾县宣纸厂为第一个生产宣纸的单位,下设三个生产部。第一生产部设在乌溪,第二生产部设在许湾,第三生产部设在元龙坑。合营时共有职工115人,其中管理人员17人。当年五个纸槽生产,年产量为43.99吨,产值为66.9万元,单位成本为2321.47元,劳动生产率为571.78元。职工工资分为24个级别,最高为46.99元,最低为22.22元,平均为29.7元。
        1956年以后,公私合营泾县宣纸厂内部组织机构再次调整。厂部改设成立了生产技术股、财供股、人秘股。到1958年,宣纸生产纸槽全部集中到乌溪,厂部分设为行政、人保、生技、供销、财务五个股室。纸槽由联营时的五帘,发展到三十几帘,产品品种由原来的二十余种扩展到六十多个不同规格的宣纸品种,并相继恢复了清末后失传的丈二宣、丈六宣、扎花、罗纹、龟纹等名贵产品,年产量达到173.55吨,比联营时增长4倍多,员工增至415人。
        到1966年11月28日,经安徽省轻工业厅批准,将“公私合营泾县宣纸厂”更名为“安徽省泾县宣纸厂”。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由泾县人民政府牵头,中国宣纸集团公司(即安徽省泾县宣纸厂)实施,按照“钱跟苗走”的办法,投入资金或农用物资,以补贴方式在泾县的汀溪、爱民、蔡村、北贡等地建设了5万亩青檀林基地。目前全县共有青檀林基地18万亩。
       1992年5月13日,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中国宣纸集团公司”,从属名仍称为“安徽省泾县宣纸厂”,成为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独立经济法人。
       1996年10月23日,经深圳证券交易所深证发[1996]337号上市通知书的批准, “红星宣纸”A股1700万股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后被海螺型材借壳收购。
        2000年,由县人民政府牵头,县质量技术监督局为申报主体,中国宣纸集团公司完成了宣纸原产地域保护申报工作。同年8月,泾县被国家保护办批准为宣纸原产地。保护范围为泾县,保护名称为宣纸。
        泾县获得宣纸原产地保护后,经中国标准化委员会批准,将宣纸行业推荐性标准升格为强制性国家标准,改标准号QB/T3515-1999为GB18739-2002。
        鉴于我县名牌产品“红星”牌宣纸被外地厂商假冒等情况,1998年,中国宣纸集团公司组织申报中国驰名商标。1999年元月“红星”牌宣纸商标被国家商标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另有“汪六吉”牌和“汪同和”牌宣纸被评为安徽省著名商标。
       2005年4月13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公告9家企业获得“原产地域产品保护”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公告第58号(2005-04-13)

        2005年第58号

       根据《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规定》,我局已组织通过了对安徽省泾县吉星(翔马)宣纸厂等9家企业(企业名单见附件)提出的宣纸原产地域产品专用标志使用申请的审核,现予以注册登记。
自即日起,上述9家企业可以按照有关规定在其产品上使用宣纸原产地域产品专用标志,获得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并依法接受监督。
特此公告。

                       二00五年四月十三日
附件:
批准使用宣纸原产地域产品专用标志企业名单(第二批)


序 号 企 业 名 称                                          地址                  法人代表           商标
1 安徽省泾县吉星(翔马)宣纸厂     泾川镇上坊村湖山      胡业斌        日星、翔马
2 安徽省泾县曹鸿记纸业有限公司     丁家桥镇小岭               朱志永        曹鸿记
3 安徽省泾县红叶宣纸厂                     丁家桥镇枫坑               沈学斌        枫坑红叶
4 安徽省泾县桃记宣纸有限公司         苏红乡上漕村                胡青山         桃记

5 安徽省泾县双鹿宣纸有限公司          泾川镇园林村               张先荣         双鹿
6 安徽省泾县玉泉宣纸纸业有限公司  丁家桥镇周村             高玉升           玉泉
7 安徽省泾县明星宣纸厂                        丁家桥镇                    丁月萍           明星
8 安徽省泾县紫金楼宣纸厂                  丁家桥镇枫坑               曹建勤          曹氏
9 泾县小岭千年古宣宣纸厂                 丁家桥镇小岭村周坑    卢一葵       千年古宣

 

       为了便于宣纸传统制作工艺资料的收集、整理、归档和收藏、研究。1993年,中国宣纸集团公司投资兴建了中国宣纸博物馆,馆名由赵朴初先生题写。该馆收藏、陈列了不同年代的宣纸产品,宣纸制品;展示了宣纸工艺操作模型,收藏了相关的图片、书画作品等资料,已初具规模。
       2003年,泾县中国宣纸博物馆建成开馆。该馆占地面积3000平米,是一处具有皖南古民居特色的现代建筑,馆名为赵朴初先生题写。博物馆分序厅、源流厅、陈列厅、生产演示厅和名人厅五个部分,系统展示宣纸的历史渊源、生产工艺及宣纸文化。

        在泾县的宣纸发展历程中,不能不提到一个关键的问题:宣纸抄纸技术的改良和原材料处理技术的改良。
         近年来关于原材料加工技术的改良问题各方面褒贬不一,在改良技术成功的初期,着实让举国上下的艺术界兴奋了一段时间。
          以下是一部分有关旧工艺改良相关报道的资料(节选)
周乃空因其在宣纸行业的特殊贡献,于2005年在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审中荣获“全国优秀工艺美术创作奖”
     周乃空
        周乃空,男,1932年1月出生,浙江桐庐人,高级工程师。历任安徽省泾县宣纸厂技术副厂长、泾县宣纸二厂厂长、泾县宣纸研究所筹备负责人。
      主要从事宣纸生产和技术研究工作,在不断探索和发掘我国传统宣纸艺术的同时,运用现代制浆科学技术,解决了宣纸生产过程中劳动条件最差、劳动强度最大、占用劳力最多等工序的生产技术问题。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先后恢复了失传百余年的丈二宣及丈六宣等名贵产品,使昔日文房珍品再现光辉。通过15种不同配料试验,使宣纸质量有了新的提高。1984年承担国家科研项目——“宣纸抄纸新工艺”,于1988年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正式通过国家级鉴定;1987年参加宣纸ZBY32013-88国家专业标准起草工作,曾先后获安徽省劳动模范、地区科技进步一等奖、安徽省轻工业厅新产品一等奖、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轻工业部科技进步二、三等奖。
       宣纸的新工艺改良大致分为5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作用是:
    1. 预水解:降低多戊糖含量,减少半纤维和部分冷水抽取物,以净化原料,增强柔软度和物理性能。
    2. 石灰碱煮:脱除水解后草料中的部分果胶、脂肪类的色素物质,同时使通过苛化反应生成的碳酸钙离子,自行形成填料,从而大大改善纸张的吸墨性能和柔软度,延长纸的保存期。
    3. 碱蒸煮:脱除大量木素,形成部分碳酸钙。
    4. 氧碱:是利用现代痒碱制浆工艺再加一些添加剂进行强化,来代替传统法的野外自然痒漂的作用,从而使得纸浆达到变白的目的。
    5. 净化:是通过跳筛除渣器进行净化除砂,脱除杂细胞,减少尘埃度,增加纸的柔软度。
以上5个阶段构成了新工艺制浆生产线,和传统制法制浆的原理是相同的。所不同的是:一个是常痒漂洗,一个是高压氧漂洗(新工艺);一个是手工体力劳动,一个是机械化生产;一个周期长10个月,一个周期只有1-2天。
    从新工艺的成功试验可以看出:新工艺是利用了现代先进的技术,在宣纸的制浆史上写下了有纪念意义跨时代的一笔,其创造的经济效益是显著的,同时在社会效益上,无论在降低劳动强度还是减少污染(使得污染可控)方面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宣纸抄纸技术的机械化革新
宣纸的技术革新,在新中国成立之后还有另一个成功革新之处就是“抄纸技术的机械化”,也就是大家所说的“机制纸”。
    1956年以来,国家先后组织在安徽、浙江、上海等地进行了一系列试验。
    1979年9月17日--19日在上海某造纸厂一号长网造纸机上进行了宣纸抄纸机械化的大型生产性试验。但是分别以70%和20%的草料加30%和80%的檀皮抄试了5种不同规格的机制宣纸,经过先后3次各12个小时的试验,连续正常地批量生产了1吨多宣纸。经多次反复的技术鉴定,除罗纹宣因当时缺乏罗纹水印辊外,其他各项指标,特别是变形和扩散性的特殊要求,都达到了手工捞纸的技术要求。
    宣纸抄纸新工艺项目,于1985年10月15日破土动工,1987年4月份开始逐步运转和调试,后只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就全部竣工投入中间试验阶段……1988年5月25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正式通过国家级鉴定。

3 、宣纸的现状


        至2005年统计资料:泾县共有宣纸、书画纸加工企业200多户,其中宣纸生产企业14家,从业人员15000多人,年产宣纸、书画纸6000多吨,年创销售收入2亿元,占全国书画用纸的60%以上,是全国最大的手工纸生产基地。
    宣纸是中国书画艺术最佳的载体,说到宣纸就不能不说书画纸。近年来,书画纸行业在我们泾县蓬 勃 兴 起,得益于传统手工生产技艺的技术优势和中国宣纸之乡的区位优势。泾县造纸业内人士,瞄准市场发展行情,开发出具有泾县特色的书画纸投放市场,先后仅用近10年左右时间,泾县书画纸产业形成覆盖全国的销售网络。在十几年的发展过程中,泾县书画纸在产品质量上得到了一些初学书画者的认可,作为一种大众化产品,满足了初学书画人群的需求。
    在成绩的背后,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音,而其中因“文化断层”带来的问题值得关注。“宣纸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技艺传承,由于在很大程度上都属活 体传承,技术和艺人的断层令人忧虑。” --怎样找到传统和现代的平衡点,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是否还有生存空间的问题。
    传统宣纸和书画纸之间的巨大差异也并没有得到广泛认识。设在韩国的国际书法家协会秘书长叶xin介绍说,在将书画纸等同于传统宣纸的错误观念影响下,造成韩 国民众和书画界少有人了解传统宣纸,在该国宣纸、书画纸、台 湾纸和韩纸等四种书画用纸中,宣纸仅占到其它三种的百分之一。即使在国内,绝大多数书画家也不能正确区分二者。另外,传统工艺和落后的生产方式也是影响宣纸发展的因素之一。省工艺美术大师、宣纸专家周 乃 空认为,生产传统宣纸需几百道工序,在保持了特色的同时,也因手续繁多、生产周期冗长导致劳动条件差、效率低,浪费大且成本高。
    那么宣纸产业如何实现新突破?其中重要的两条就是从文化入手:一方面通过开辟一条专门以纯传统手工艺生产线来生产极品宣纸,保持文化的传承;另一方面,就是要开发建设宣纸文化园旅游项目,引进宣纸文化游、工艺游和工业游,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作为政fu,其实也在不断尝试产业的突破。自2004年成功申报“中国文房四宝之乡”称号后,宣城市先后举办了两届文房四宝旅游文化节,成立了我国第一个地方性文房四宝行业协会,并创办《笔墨纸砚》杂志,为推动文房四宝产业成为先导和优势产业创造了条件。
    在经历了千年辉煌和短暂沉沦之后,宣纸产业通过专家的大量努力和大家的齐心协力奋斗,再次复兴的日期指日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