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萝莉与白萝莉完整版:宣纸知识(整理的资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2:43:44

宣纸知识(整理的资料)

什么是特皮、净皮、棉料

主要是大写意;净皮是用于花鸟之类的小写意,棉料一般用于书法。三者是参皮比例的不同而分别称棉料、净皮、特皮(特种净皮)

     一般来说棉料,是指原材料檀皮含量在40%左右的纸,较薄、较轻;净皮是指檀皮含量达到60%以上的;而特皮原材料檀皮的含量达到80%以上。皮料成分越重,纸张更能经受拉力,质量也越好;对应使用效果上就是:檀皮比例越高的纸,更能体现丰富的墨迹层次和更好的润墨效果,越能经受笔力反复搓揉而纸面不会破。这或许就是为什么书法用棉料宣纸的居多、画画用皮类纸居多的原因之一——并不是不能用净皮、特皮纸写字,而是棉料宣纸已经基本能够满足书法的需要了(除非您的书法风格是需要在同一个地方用笔反复涂抹)。

 

 

常用宣纸规格

常用宣纸规格(单位:厘米)

  小三尺:50*100

  大三尺:69*100

  四尺:69*138

  五尺:84*153

  六尺:97*180

  八尺:124.2*248.4

  丈二:144.9*367.9

  当在初学时,通常以“全开纸”书写作品,如须写较小些,可裁成二等分,称为“对开”,裁三等分是“三开”,裁四等分为“四开”,这些称呼已成为一般使用者的习惯,不过除了这些尺寸外,也可依需要来裁开使用。

 


宣纸的特征


一、宣纸用途名贯古今: 宣纸是我国劳动人民所发明的以独特工艺制造的纸中极品,质地纯白细密,纹理清晰,绵韧而坚,百折不损,有“轻似蝉翼白如雪,抖似细绸不闻声”之誉,光而不滑,吸水润墨,宜书宜画,不腐不蠹,有“纸寿千年”、“纸中之王”之称。文书典籍,讲道经文,书画珍品大多赖以千古传存,早在唐代就被列为贡品,清代已盛销海外,在所有汉文化圈中都有宣纸使用者。宣纸作为优秀的书画艺术载体使在书画创作时能达到作者意想不到的效果而名贯古今,同时,因具有广泛的文化用途被从古至今的人们争相索求。自唐代以来,从宫廷绘画到民间妇女剪鞋样都在使用宣纸,为宣纸的用途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二、宣纸特征独一无二: 宣纸因具有润墨性强,抗虫蛀性强,遇潮遇湿不变形,遇光遇热不褪色等特点,特别是用于书画艺术时,用墨浓而不亮,实而不死,淡而不灰。宣纸作为造型艺术载体,能充分体现出书画艺术作品的质感、量感和空间感,从而也使中国的书画艺术拥有了充分拓展自身艺术妙味的阵地,也正因为有了宣纸才使中国书画艺术在世界造型艺术文化领域中独树一帜,堪称一绝。因此,宣纸与中国书画艺术与我国的京剧艺术一起被世人誉为国粹。也正因为宣纸具有以上特征,能使珍藏艺术品保存数百上千年,并且不蛀不腐,受到广大用户和收藏者珍爱。据现代科技分析,新闻纸只能保存不到五十年的时间,书写纸大约二百年左右就不能留存,而宣纸在超过1050年还能保持原来的用途和性能。

    三、宣纸文化源远流长: 宣纸自古产于唐代泾县,在长达1000多年的历史过程中,作为中国书画艺术载体而产生了源远流长的独特宣纸文化,留存至今的唐代韩晃所作《五牛图》、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为代表的数不尽的书画艺术作品。另外,反映宣纸的诗文典籍也屡见不鲜、不胜枚举,如唐代的《历代名画记》、《旧唐书》、《新唐书》、《唐六典》、《宣州府志》等,宋代的《再寄权子满》、《珍珠船》、《小岭曹氏族谱》,明代的《飞凫语略》、《长物志》、《冬心画竹记》、《历代诗话》清代《罗纹纸赋》、《感坑》《红楼梦》《儒林外史》等,连鲁迅先生也向友人推荐宣纸,“……用纸,我认为不如用宣纸,性柔软、较耐久,又适于订成较厚之书”,诸如此类的文书典籍都不同程度地提到宣纸,构成了一道瑰丽的宣纸文化风景线。   

    四、宣纸收藏弥足珍贵: 宣纸制造工艺是保存古代造纸工艺中最完好的,从选用原料到操作,完全是按照传统手工艺完成的,大部分处理环节都依赖于日晒雨淋露炼等自然气候环境,整个处理过程需一年多时间才能完成,形成了宣纸独特的性能。同时,宣纸在制造过程中与大自然的微量元素交汇在一起,使其与陈年老酒一般,时间愈久、愈耐用、愈能体现出书画艺术魅力,因而陈年宣纸成为广大书画家争相渴求而不惜重金购买的珍品,到目前为止,一张清朝时期的四尺单宣纸就能达到一万余元。一刀五六十年代的红星宣纸就能上万元。泾县宣纸厂为已故的国画大师李可染于1981年定制的“师牛堂”专用宣纸已在市场上已卖到10万余元/刀的天价,还有于1999年制造的“建国五十周年纪念宣纸”在短短的五六年时间里就翻了三四倍,这样一来,使宣纸收藏成为我国收藏界的一个不容忽视而弥足珍贵的现象。

 

 

宣纸的起源和特色

宣纸起源

宣纸产于中国安徽泾县境内的丘陵山区(泾县古时属于宣州府,现属于宣州市管辖,因此称为宣(XuanPaper)。这里山清水秀,溪水潺潺。为手工制造宣纸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檀皮、草料、调料、溪水等等。这里的人们世代相传手工技艺制作宣纸,以为生计。从古至今已有近千年历史,历代王朝都把安徽泾县宣纸列为“贡品”,安徽泾县宣纸在国际博览会上多次获得金奖,畅销国内各省市及日本、东南亚、欧美各国。

对宣纸的记载最早见于《历代名画记》、《新唐书》等。起于唐代,历代相沿。宣纸的原产地是安徽省的泾县。此外,泾县附近的宣城、太平等地也生产这种纸。到宋代时期,徽州、池州、宣州等地的造纸业逐渐转移集中于泾县。当时这些地区均属宣州府管辖,所以这里生产的纸被称为“宣纸”,也有人称泾县纸。由于宣纸有易于保存,经久不脆,不会褪色等特点,故有“纸寿千年”之誉。

民间传说,东汉安帝建光元年(121年)蔡伦死后,弟子孔丹在皖南造纸,很想造出一种洁白的纸,好为老师画像,以表缅怀之情。后在一峡谷溪边,偶见一棵古老的青檀树,横卧溪上,由于经流水终年冲洗,树皮腐烂变白,露出缕缕长而洁白的纤维,孔丹欣喜若狂,取以造纸,经反复试验,终于成功,这就是后来的宣纸。

据清乾隆年间重修《小岭曹氏族谱》序言云:“宋末争攘之际,烽燧四起,避乱忙忙。曹氏钟公八世孙曹大三,由虬川迁泾,来到小岭,分从十三宅,此系山陬,田地稀少,无法耕种,因贻蔡伦术为业,以维生计”。曹大三继承了前人的造纸技术,经过实践,遂步提高,终于造出了洁白纯净的好纸,因纸的集散地多在州治宣城,故名宣纸。

宣纸的闻名始于唐代,唐书画评论家张彦远所著之《历代名画记》云:“好事家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蜡之,以备摹写。”这说明唐代已把宣纸用于书画了。另据《旧唐书》记载,天宝二年(743年),江西、四川、皖南、浙东都产纸进贡,而宣城郡纸尤为精美。可见宣纸在当时已冠于各地。南唐后主李煜,曾亲自监制的“澄心堂”纸,就是宣纸中的珍品,它“肤如卵膜,坚洁如玉,细薄光润,冠于一时。”

宣纸具有“韧而能润、光而不滑、洁白稠密、纹理纯净、搓折无损、润墨性强[”等特点,并有独特的渗透、润滑性能。写字则骨神兼备,作画则神采飞扬,成为最能体现中国艺术风格的书画纸,所谓“墨分五色,”即一笔落成,深浅浓淡,纹理可见,墨韵清晰,层次分明,这是书画家利用宣纸的润墨性,控制了水墨比例,运笔疾徐有致而达到的一种艺术效果。再加上耐老化、不变色。少虫蛀,寿命长,故有“纸中之王、千年寿纸”的誉称。十九世纪在巴拿马国际纸张比赛会上获得金牌。宣纸除了题诗作画外,还是书写外交照会、保存高级档案和史料的最佳用纸。我国流传至今的大量古籍珍本、名家书画墨迹,大都用宣纸保存,依然如初。

宣纸的特色

宣纸品质纯白细密,柔软均匀,棉韧而坚,光而不滑,透而弥光,色泽不变,而且久藏不腐,百折不损,耐老化,防虫防蛀,故有“千年寿纸“的美称。历代文人墨客书画名家无不珍爱喜用。用宣纸题字作画,墨韵清晰,层次分明,骨气兼蓄,气势溢秀,浓而不浑,淡而不灰,其字其画,跃然纸上,神采飞扬,飞目生辉。产生出特殊丰满的艺术效果。用宣纸制成的册页、信纸、印谱、对联等工艺文化用品,是企业、团体、个人的上等书写佳品,可以久不变色、不虫蛀。具有很高的历史性、艺术性、观赏性。

收藏宣纸最好能综合宣纸产品的质量特色、书画界的认可程度,同时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一是收藏的宣纸要正宗;二是收藏宣纸要注意品种,选择品种最好以书画界人士的使用喜好为标准;三是收藏宣纸要注重特色,尽量收藏生产批量小、有主题的特种纸。

 

 

 

宣纸工艺

原料

  宣纸的选料和其原产地泾县的地理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因青檀树是当地主要的树种之一,故青檀树皮便成为了宣纸的主要原料。而当地又种植水稻,大量的稻草便也成为了原料之一。泾县更伴青戈江和新安江,这三点便为泾县的宣纸产业打下基础。至宋、元之后,原料中又添加了楮、桑、竹、麻,以后扩大到十余种。经过浸泡、灰掩、蒸煮、漂白、打浆、水捞、加胶、贴洪等十八道工序,历经一年方可制成。

  制作过程

  宣纸的生产中心是泾县,它生产的原料是以皖南山区特产的青檀树为主,配以部分稻草,经过长期的浸泡、灰腌、蒸煮、洗净、漂白、打浆、水捞、加胶、贴烘等十八道工序,一百多道操作过程,历时一年多,方能制造出优质宣纸,制成的宣纸按原料分为绵料、皮料、特净三大类,按厚薄分为单宣,夹宣、三层夹、罗纹、十刀头等多种。“特种净皮”是宣纸中的精品,具有拉力、韧力强、泼墨性能好等优点,为广大书画家所喜爱。有人赞誉宣纸“薄似蝉翼白似雪,抖似细绸不闻声。”一幅幅图画,一章章文字,皆凭宣纸而光耀千秋。

伐条宣纸的传统做法是,将青檀树的枝条先蒸,再浸泡,然后剥皮,晒干后,加入石灰与纯碱(或草碱)再蒸,去其杂质,洗涤后,将其撕成细条,晾在朝阳之地,经过日晒雨淋会变白。然后将细条打浆入胶:把加工后的皮料与草料分别进行打浆,并加入植物胶(如杨桃藤汁)充分搅匀,用竹帘抄成纸,再刷到炕上烤干、剪裁后整理成张。宣纸的每个制作过程所用的工具皆十分讲究。如捞纸用的竹帘,就需要用到纹理直,骨节长,质地疏松的苦竹。宣纸的选料同样非常讲究。青檀树皮以两年以上生的枝条为佳,

 

稻草一般采用砂田里长的稻草(其木素和灰分含量比普通泥田生长的稻草低)。

 

宣纸制作技艺


、简介

造纸术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宣纸是传统手工纸品最杰出的代表,居文房四宝之首,迄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宣纸以安徽宣城而得名,但宣城本身实不产纸,而是周围诸地产纸,皆以宣城为散集地的原因。

宣纸产地在安徽泾县西南方的小岭一带,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特殊的喀斯特山地适合青檀树的生长,冲积平原则适宜生产长杆水稻,青檀树和水稻杆均为宣纸制造提供了优质的原料。泾县境内有多条河流,尤其是乌溪上游的两条支流,一条属淡碱性,适合原料加工;一条属淡酸性,适合成纸用水。这里的人们世代相传制造宣纸,以为生计。

二、历史渊源

适宜的原、辅材料决定了宣纸选择安徽宣城泾县的必然性。宣纸就在造纸历史的演变中最终取材于泾县及周边的沙田稻草与青檀(榆科,落叶乔木)加上辅料杨桃藤(弥猴桃藤)汁。"宣纸"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著名学者张彦远在乾符年间(公元815 875年)所著的《历代名画记》一书的《论画体工用榻写》一章节中的"好事者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蜡之,以备摹写……"这是最直接对宣纸定名的文章。事实上,在张彦远之前就已有将宣纸作为贡品了,只是没有明确定名而已。

泾县宣纸诞生之后,其生产由于时代和社会背景的不同,历经由少到多、由盛到衰、盛衰交替的过程。宋代,文化传播媒介的发展,宣纸需求大增,宣州各地所产宣纸供不应求。

宋末元初,曹姓人迁徙至泾县西乡小岭一带以制造宣纸为生。此史实见于清乾隆年间重修的《小岭曹氏族谱》序言"宋末争攘之际,烽烟四起,避乱忙忙。曹氏钟公八世孙曹大三,由虬川迁泾,来到小岭,分徙十三宅,见此系山陬(zōu山脚),田地稀少,无可耕种,因贻蔡伦术为业,以为生计"。自此,泾县小岭曹氏一族,逐渐发展成宣纸工业中的佼佼者,并且曾一度垄断了宣纸的生产经营。

元代建立后,南北统一,经济文化有所发展,尤其是以倪元林、王蒙、吴镇、黄子文等山水画派冲破传统宫廷画法的桎梏,提倡山水写意和泼墨豪放的技法,宣纸为此画法提供了广阔发挥和相象的空间,因此宣纸作为画家们发挥的基本工具而被重视起来,大大地刺激了宣纸业的发展,加上宣纸制造工艺的日趋成熟,使宣纸生产有了长足的进步。

明代,泾县宣纸步入重要的发展阶段。工艺日趋成熟,品种花色日愈增多,尤以宣德年间制造的宣纸最佳。清代泾县宣纸生产发展迅速,县东漕溪有汪六吉等大户,生产颇具规模;县西小岭曹氏世家,生产日益繁荣。但好景不长,咸丰年间,清军与太平军在泾县一带辗转征战10余年,纸槽大部分被毁坏,原料基地荒芜,同治后宣纸业复苏。大约在18世纪后期,泾县宣纸在国际展览中获奖并传入欧美各国(1886年宣纸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奖章),深引人们注目,曾一度成为联系各民族友谊的文化纽带。当时泾县宣纸的最鼎盛期年产量近千吨。

新中国建立后,政府积极扶持宣纸业的发展,在遍访宣纸世家之后,选定了古纸棚泾县城东乌溪建立了建国后的第一家宣纸生产厂家,使宣纸业得到复苏并得到空前的发展。厂家1966年被命名为"安徽省泾县宣纸厂"注册了"红星牌"和"★"图文商标,此后一直是全国最大的宣纸厂,一度垄断了宣纸的生产经营,曾保持了30余年的独家经营史,1992年8月改制后定名为:"中国宣纸集团公司"(从属名称:安徽省泾县宣纸厂)。

三、纸品特点

宣纸以青檀皮为主料,按比例配入沙田稻草浆,整个生产过程由一百四十多道工序组成。造出的宣纸品种繁多,在生产过程中又不断创新,1949年后成功制出了"丈二"、"二丈"等新品。

宣纸质地纯白细密,纹理清晰,绵软坚韧,百折不损,光而不滑,吸水润墨,宜书宜画,防腐防蛀,故有"纸寿千年"、"纸中之王"的美称。历代文人墨客书画名家无不珍爱喜用。用宣纸题字作画,墨韵清晰,层次分明,骨气兼蓄,气势溢秀,浓而不浑,淡而不灰,其字其画,跃然纸上,神采飞扬,飞目生辉,产生出特殊丰满的艺术效果。郭沫若参观泾县宣纸厂时题词说:"宣纸是中国劳动人民所发明的艺术创造,中国的书法和绘画离了它便无从表达艺术的妙味。"宣纸的手工制作和纸质特点体现了传统技艺的长处,这一技艺至今尚不能用机制代替。

四、主要种类

宣纸的种类繁多,按料比可分为棉料、净皮、特净三大类,有几十个品种、规格,另有品种繁多的加工纸(熟宣)以及宣纸制品如册页、扇面等,宣纸品牌很多,尤以"红星"牌为最。每年有众多的书画名家来泾挥毫泼墨,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墨宝。

造纸的主要原料多为植物纤维,以竹与木为主,木之纤维柔韧,制成纸,吸墨较强;竹之纤维脆硬,所制之纸,吸墨性较弱,故以此特性不同分为两大类:

1、弱吸墨纸类

多系竹纤维制成,纸面较光滑,墨浮于表面,不易慢开,所以色彩鲜艳。以笺纸类为主,如澄心堂纸、泥金笺等。明清人常用之泥金笺、蜡笺,今天已很少见。

①、澄心堂纸:为南唐李后主所使用之名纸,与廷圭墨齐名。特性平滑紧密,有"滑如春冰密如玺"之称,为弱吸墨纸之上品,差一点的称玉水纸,次差的称冷金笺。轻脆,即其特性。

②、蜀笺:据说西蜀传蔡伦造纸古法,所产蜀笺,自唐以来颇富盛名,如薛涛笺、谢公笺等。据说其地水质精纯,故其纸特优。"谢公笺"以师厚创笺样得名,因有十色,又称十色笺。"薛涛笺"则因涛得名,但此种彩色笺纸,虽系遵古法制成,染色易败,不能传久,为应酬把玩罢了。

③、藏经纸:藏经纸乃佛寺用以书写或印制佛经者,又名金粟笺,有黄白两种。

2、强吸墨纸类

多系木质纤维所制,吸墨性强,表面生涩,墨一落纸,极易漫开,书写常加浆或涂蜡,光彩不若笺纸鲜明,较为含蓄,以宣纸类为主。虽然较晚出现,但今已取代笺纸,成为最名贵的书写用纸。

当今最名贵的书写用纸便是玉板宣了。玉板宣,合桑、短节木头、稻杆与檀木皮以石灰浸之制成,吸墨性最强,质地最优。这种纸可不是人人有办法用的,因为它非常吸墨,所以运笔过慢的人,用的就很辛苦了:只要笔稍停,墨就会渗出来,形成一个大大的墨团。但也有人利用它的特性,写出别有风味的字,像包世臣的淡墨书,齐白石的大笔写意画等。

宣纸昂贵,一般习字时多用毛边纸。这种纸本来是用于印书的,但因为纸质好,有人买了书之后裁来练字,所以称为"毛边纸"。此纸所用原料,以竹为主,色呈牙黄,质地精良。

因为宣纸过于吸墨难写,所以就有人加以改良:或用砑光,或加胶矾,还有加浆而成的。经过改良之后的宣纸吸墨性略减,比较容易书写。

五、独特的资源优势

泾县在地质变化过程中,形成了河流冲积和冰川冲积的河谷平原:主要由砂砾岩、砾石、砂砾石、细粉砂、中细砂、泥砾、粘土、砂质粘土、淤泥质淤泥等。厚度一般为100-150米。这是宣纸原材料中沙田稻草的原料土壤基础。

宣纸制作技艺

泾县地处皖南山区,以丘陵低山为主,平原所占面积极少。山地、丘陵,主要是侵蚀剥蚀丘陵和喀斯特丘陵,为宣纸重要的原材料青檀树的理想种植地。青檀属榆科,是一种石灰岩指示性乔木,在喀斯特山地丘陵生长后具有纤维细密、均匀、造纸成浆率高的特点。而宣纸的另一道重要工序--自然漂白必须依助于喀斯特山地的石滩,在石滩上摊晒原料经日晒雨淋完成原料的日光漂白工序。

泾县地处中纬度南部,属北亚热带、副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全县常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资源丰富,四季分明,为宣纸生产提供了丰富的水源和充沛阳光。

纸帘是捞纸的重要工具,而捞纸是纸浆经抄造成为纸的极关键的工序。纸帘的制作工艺直接影响宣纸的产成品质量。纸帘的制作原料也与泾县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泾县及周边一些地区产一种苦竹,长者可达二丈有余,这种苦竹,笋苦涩不能食用,但是竹纹的纹理直,骨节长,质地疏松,易于剖成竹篾。用此竹涂土漆制成的竹帘是捞纸的必备工具--纸帘。它不易腐烂、不吃水,且价格低廉。捞纸用帘的编织好坏能决定宣纸质量的优劣,而一些特色品种首先从编帘就开始了:如罗纹、龟纹、单丝路、双丝路以及水印纸。

六、传承意义

自唐代以来,宣纸一直为中国人民所爱好,其生产至清代臻于鼎盛,出现了王六吉、汪同和等著名品牌,在国内外屡得大奖。历代王朝都把泾县宣纸列为贡品,安徽泾县宣纸在国际博览会上多次获得金奖,畅销国内各省市及日本、东南亚、欧美各国。现宣纸集团公司所制红星牌宣纸为中国驰名商标,由技术监督部门给予原产地保护品牌,远销日本等国。

但是,宣纸生产原料--青檀皮、长杆水稻的采集、种植经济效益差,原材料出现严重危机;同时由于某些厂家不良经营行为的影响,伪劣产品损害了宣纸的声誉,市场几近混乱;宣纸制作技艺的传承令人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