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骊珠太极表演视频:宣纸原产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7:05:14
宣纸原产地为安徽省的宣州、泾县,因在宣城集散而得名。宣纸是用青檀木树皮和精制的稻草浆配合而制成的。宣纸纯白细密,柔软均匀,棉韧而坚,光而不滑,透而弥光,色泽不变,而且久藏不腐,百折不损,耐老化,防虫防蛀,故有“千年寿纸“的美称。历代文人墨客书画名家无不珍爱喜用。用宣纸题字作画,墨韵清晰,层次分明,骨气兼蓄,气势溢秀,浓而不浑,淡而不灰,其字其画,跃然纸上,神采飞扬,飞目生辉。产生出特殊丰满的艺术效果。在机制纸盛行的今天,传统的手工宣纸依然有它的钟情者。古纸在留传下来的古书画中尚能一窥其貌。甘肃省天水放马滩 5号墓出土的西汉初年纸质地图,是迄今所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用于书写的纸张实物。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用树皮、麻头、破布等多种植物纤维造纸,并且大大提高了纸的质量,史称“蔡侯纸”。
宣纸之乡行
古时一篇文章写得好,人们往往用"洛阳纸贵"来称赞,却不叫洛阳"文"贵。一本书写得好,被称作"一纸风行",不称"一书风行"……可见纸是文字的载体。幸哉有纸,文化才得以传承。
  那么西晋的左思以《三都赋》造成的"洛阳纸贵",是什么纸呢?
  东汉蔡伦发明的"蔡侯纸",以树皮和烂麻做成。到东晋又有了藤纸,至隋代产生了楮皮纸……而纸的经典--诞生在唐代。 --这就是宣纸!
  单讲其寿命,就有一千零五十年,所以有"纸寿千年"一说。在一千零五十年之内,宣纸的质地不会发生丝毫变化,单纯地讲保存,却能达到两千年。
  更不要说它还"轻似蝉翼白如雪,抖似细绸不闻声"。宣纸文藻精细,吸水润墨,绵韧而坚,百折不损,抗老化,防蛀蚀……因此格外适宜书画,笔墨着纸后,焦、浓、枯、淡、湿,五彩缤纷。轻重缓疾,随意变化。
  故宣纸一出现,便成为稀罕之物,"有钱莫买金,但买江东纸,江东纸白如春云。"(古时宣州一带属江东,故宣纸早称江东纸。)依中国的老风俗,哪个地方有了好东西先得给皇帝老子送去,宣纸理所当然也就成了向朝廷进贡的宝物,成了朝廷和地方官吏作书绘画、立文书档案的专用纸。由于当时生产这种纸的泾县隶属宣州府管辖,进贡时都要打上"宣州贡纸"的字样,久而久之,泾县生产的这种奇妙的纸就有了一个响亮而通行的名号:宣纸。
  民间有钱的人也可以买来用于书画,或修宗谱、印经文,总之是要将宣纸用在较神圣并希望能长久保存的事情上。
  清代蒲松龄写成《聊斋志异》后,因穷困无力刻印,压在箱底多年。到乾隆三十二年(一七六七年),由歙县人鲍延博出资购买宣纸,此奇书才得以印行并流传下来。
  另一部经典《红楼梦》的命运也差不多,最初只有手抄本流传,乾隆五十六年(一七九一年),和珅向皇帝报告了民间在流行《石头记》一书的情况,经朝廷批准由徽州人程伟元出资,将曹雪芹写的前八十回和高鹗后续的四十回合在一起,首次用宣纸印刷,使《红楼梦》成为一部完整之作,即风行天下的"程甲本"。
  据中国国画图书馆的统计,我国现存的纸质古籍约有三千万册(卷),所采取的形式多为宣纸线装书。甚至连少林寺的武功秘笈都是宣纸印的。再往近里说,国家主席送给美国总统布什的《孙子兵法》也是用宣纸印刷,其内容奇绝珍贵自不必说,单是书的用纸和装帧设计就堪称精美绝伦,具有很高的长久收藏价值。

    目前中国的宣纸有百分之五十要出口日本,以前是百分之八十。日本曾多次想得到中国宣纸的生产技术。据曹天生的《中国宣纸史》记述,清光绪四年(一八七八年),日本内阁印刷局造纸部派遣栖原陈政到中国,化装潜入泾县两个多月,自称是"广东潮州大埔县何子峨太史的侄子",搜集造纸技术情报,回国后竟公开出版了《支那制纸业》一书。
  光绪三十一年,日本人内山弥左,以南京高等农业学堂教授的身份,多次深入泾县宣纸厂"调查",偷盗宣纸生产情报。与此同时,日本国内又派人到泾县弄走了一些青檀木树皮。由于日本没有这种树,竟鉴别不出是何种何属。
  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之后,日本利用侵略中国的机会,派遣特务到泾县,搜集了大量青檀树籽,运回日本精心种植。最终因气候和土质条件不同,长出的青檀树质量低劣,用之造出的所谓宣纸润墨性极差,根本不能与中国的宣纸相比。
  难道他们现在想明白了,拿钱买中国现成的上等宣纸,要比费尽心机地去偷技术省事得多?除日本之外还有美国、英国一些经济情报人员,也曾打过泾县宣纸技术的主意。
在皖南山区,自古就有"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之称的泾县。世界上最好的宣纸,只能在这个地方才能生产得出来,所以泾县的宣纸生产企业,究其实就是中国的宣纸集团。比如,生产宣纸不可或缺的三种原料:青檀木树皮、沙田长秆籼稻草和杨藤汁,有的为泾县所独有,有的数泾县最佳。
  这又跟泾县"两高一低"的自然地貌条件有关。泾县境内有大小山峰一百四十余座,分列东西两侧,大多为喀斯特中、高丘陵,为青檀树的生长提供了理想的环境。喀斯特丘陵上的青檀树皮,纤维细密、均匀,成浆率高。
  杨桃藤也如此,又名猕猴桃,生于喀斯特的阴山密林或灌木丛内,其茎皮及髓含胶质,掺入檀皮、稻草的纸浆中可使浆液更为均匀,捞出的湿纸便于叠放,提高出纸率。
  而泾县的中部,是一条宽阔的河谷平原,是全县的粮仓,又为宣纸生产提供了必不可少的优质沙田长秆籼稻草。此稻草比一般的稻草纤维性强、不易腐烂、容易自然漂白,所以自古便有这样的说法:"宁要泾县的草,不要铜陵的皮"。
  这条河谷平原上有大小河流一百四十六条,可谓溪流密布,这为宣纸生产提供了丰富的水源。
  写到这儿就不能不提一下造纸的污染了。媒体经常曝光造纸厂排出的黑水如何严重地污染了江河湖泊,泾县这样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宣纸造了一千多年,古今最好的宣纸,或者说全世界所有叫做宣纸的百分之八十五,都是从这儿生产的,如果有污染现在的泾县该被污染成了什么样子?
  现在的泾县依旧是青山绿水。这跟宣纸生产全部是传统的手工操作有关,这个过程中不仅没有污染,相反对宣纸的生产用水还极为讲究。生产宣纸采用的是清澈干净,无杂质的乌溪水。即古谚所说的“好山出好水,好山好水出好纸”。
  宣纸生产完全是"自然炼白",将檀皮、稻草经过反复蒸煮、沤制和浆洗后,运到朝阳的石坡上摊晒,喀斯特呈四十五至六十度的山地,既利于沥水、透气,又不易被风吹跑。
  这个过程需要六至九个月,让宣纸在成型之初,便饱经大自然的露洗风炼,吸纳日月光华,最大限度地清洗容易氧化的物质,消除原料内部的淀粉含量,提高纸质的纯度,使之拉力强,吸附力强,将来宜于长期保存。同时也在大自然中被陶冶成柔白色,然后方可碎之为浆。
  宣纸生产全部依赖手工操作,生产周期特别长。一张宣纸从投料到成纸,历时三百多天,需经过十八项关节,一百多道工序。有些特殊的宣纸,如"仿千年古宣",则需耗时十八个月,经历一百三十八道工序。
  比如其中有一道重要的工序叫"捞纸"。生产多大规格的宣纸,就要用多大规格的用泾县苦竹编制而成的竹帘,四、五、六尺的单宣、夹宣、双夹宣,丈二的白鹿宣,丈六的潞王宣,现在又有了丈八和两丈的特大规格的巨宣,也都是靠两个人双手抬帘,在纸浆池里轻轻捞摆。只捞两次,一张宣纸就诞生了。纸捞出来就没法改,一遍成型,纸的好与坏,全看这一捞,"轻荡则薄,重荡则厚"。然后反腕一扣,湿漉漉的宣纸就脱离竹帘码在旁边。
  两个人动作轻灵而准确,必须眼到、心到、手到,一气呵成。宣纸的厚薄、纹理、丝络就全靠两个人手上的感觉和相互极端默契的配合。工人的双手长年累月地在纸浆池里泡着,即便没有污染也会被泡肿沤烂。可能有人会说为什么不戴手套?工人们早就试过了,戴上手套对纸浆的感觉就没有了,生产出来的宣纸等于废品。
  或许还会有人发问,现代科技如此发达,改成机器捞纸应该不是太难的事?很容易,但机器捞出来的纸叫机制纸,泾县宣纸的优点也将随之丢弃大半,几乎就不能再称其为宣纸。
  宣纸--富有生命,且充满灵性。
  再比如另一道工序"烘干"。一间大屋子的中央立着一面光滑的铁铸火墙,屋子里的温度一年四季都保持在五十摄氏度以上,火墙的顶端放着一大摞湿宣纸。
  刚从纸浆里捞出来的非常之薄的湿宣纸,摞在一起竟然还能揭得开。工人像舞蹈般弯腰展臂,用左手的手指一捏,右手里的竹丝刷子一托,利索地拧身转体,双臂如大鸟展翅般就将一张湿宣纸贴到了火墙上,竹丝刷子上下一挥,左右一抹,没有一个多余的动作,却将这张宣纸的每一个部位都刷到了,让它服服帖帖地粘到火墙上。将来这张宣纸的平整度就靠的是这几刷子。  
任何人到泾县看过宣纸的生产过程之后,都会对宣纸产生一种敬惜之心。
  许多中国书画大家都怀着一种类似"朝圣"的心情不止一次到泾县表达感激之心。启功称"宣纸对中国和世界文化艺术界功德无量!"李可染三下泾县宣纸厂,进厂先对造纸工人三鞠躬:"没有你们就没有我。"
  鲁迅说:“印版画,中国宣纸第一,世界无比,它湿润、柔和、敦厚、吃墨、光而不滑、实而不死,手拓木刻,它是最理想的纸。”郭沫若说:“中国书法与绘画,离开了宣纸便无从表达艺术的妙味。”
  所以在宣纸上写字写得好、作画画得好,一张纸就可以价值连城。反之也可能一钱不值。宣纸乃"文房四宝"之一,任何人面对宣纸的时候都不能不掂量掂量,自己的字、自己的画、自己的境界,对得起宣纸吗?不可用垃圾一样的东西玷污了它。
  清末的一张四尺宣纸可卖价万元,民国时期的一张宣纸也可卖到三四千元,已经有人一次就从泾县购买了百万元的宣纸收藏……倘有人在这样的宣纸上胡乱涂抹,岂不是一种罪过?
然而事实是,精明的现代人绝不会埋没宝贝,只会把宝贝用绝,宣纸的用途被充分扩展了。像当下中国的书画业大发展,书画队伍极度壮大,书画家简直无以计数,但凡有头有脸的人似乎都能划拉两下子。于是,有活动就有书法表演,凡是能写字的地方就不愁没有人题词……这一切都要感谢宣纸!
  现在宣纸业最真实的困难,是供不应求!

  真 宣

  从宋、明两代留存的蚕茧纸观之,坚实平整,薄且光滑,为百分之百楮树皮所造,实为纸中上品,其性能已趋近后来所造的宣纸。  "宣纸"作为纸张名词的出现,始于唐代。其时嗜画成癖的大理寺卿张彦远在他所著的《历代名画记》中第一次提及,所指应是宣州宣城郡所产的贡纸。这是以产地为名的宣纸由来说。
  宣纸的制造始于何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中国宣纸史》著者曹天生认为,宣纸创始于元明之际,成熟于明代中期。曹天生先生的依据,出于《小岭曹氏宗谱》对宣纸生产的记载,以及明宣德年间所制造的皇室监制的加工纸--陈清款宣纸,即为青檀皮所制的真正的宣纸,其质量为其他种类纸所难以比拟,与宣德炉、宣德窑一样,被称之为"宣德纸",这是宣纸的另一种命名方式。
  宣纸与其他种类纸张之别,首在用料,即以青檀皮为主要原料,沙田稻草为主要配料,在特定的地理环境、特定的水质、药料,并使用特殊手工技艺而造出的宣纸,方能成为真宣。檀皮真宣确是纸中的上品。清人邹炳泰于所撰《午风堂丛谈》中云:"宣纸至薄能坚,至厚能腻,笺色古光,文藻精细","白笺,坚厚如板面,面砑光如玉,洒金笺、洒五色粉笺、金花五色笺、五色大帘纸,磁青纸,坚韧如缎素,可用书泥金。宣纸陈清款为第一。薜涛蜀笺、高丽笺、新安仿宋藏金笺、松江潭笺,皆非近制所及"。
  宣纸造纸所用为青檀的韧皮纤维,纤维长度在一点七至三点七毫米之间,且百分之八十的纤维长度十分接近,因而成纸匀度好。电子显微镜下,人们发现其纤维细胞壁分布诸多细密且均匀的皱纹,与纤维长轴向平行,故宣纸着墨时,易留住笔痕、墨迹,淡墨与水会沿着皱纹沟漕向外逐步渗扩,形成不同层次;重笔时又自然分界,互不溶混,造成主体感;再加上规整的檀皮长纤维与草浆短纤维均匀交织,使水墨扩散均匀,无锯齿形辐射状态,正是这样的特征,决定了宣纸为中国书画的最佳用纸。在观赏一些中国画时,我常常为那种浓淡相宜、满纸云烟水汽所动,这是宣纸留住了水墨,渍渗晕染,生成空濛缥缈、淋漓尽致的气韵与妙境。
  在泾县,我领略了真正宣纸的手工制造过程。
  满目葱翠、碧水弯环的青山小岭之间,九岭十三坑的坡地、山崂,便是真宣的诞生地。所谓"山棱棱而秀簇,水汩汩而清驰。弥天谷树,阴连铜室之云;匣地杵声,响入宣曹之里",这清人储在文的描绘,与今天似并无二致。
  从资料中得知,真宣所用青檀,以泾县的皮质最好,且生在山石崎岖倾仄之间者,方为佳料。这种野生青檀,榆科,开淡绿色花朵的植物,雌雄同株,古人误认为楮树,今人以为是桑树。这又让我想到,古人视青檀为楮,那早期的宣纸,该也有以檀皮为料的真宣罢。
  宣纸所用的青檀皮以两年生嫩枝的韧皮为最佳;所用的稻草以泾县安吴地区的沙田稻草为最佳。纤维长而韧的皮料与纤维短而粗的棉料按不同配比制浆,皮料为骨,草料为肉,取长补短,兼坚韧柔软于一身,方制成最佳的真宣。宣纸分生宣与熟宣。生宣为手工制作未进一步加工的宣纸,是书法与写意画的主要用纸,其渗透力强,润墨扩散快,易得水墨淋漓、生气蓬勃、颇多意味的艺术效果。而熟宣则是生宣经过施矾、加蜡、填粉、染色、洒金、砑光、施胶、印花等复制加工的宣纸,阻塞了纸面纤维间的毛细孔,致使运笔时不致走墨而晕染,其适宜于大焦墨或淡枯墨作画与书写,尤适用于工笔画。
  说起来,宣纸的制造是十分繁复的,分四个阶段五十五道工序,细分之下,纸工可又有工序七十二道、一百零八道之说。其中制料阶段,制皮料工序二十四道,制草料工序二十二道,配料工序三道,制纸工序六道。
  无论是皮料和草料,其制作都是去粗取精,去杂芜留纯白,由生硬而达熟软的过程。这些青檀之皮,稻草之黄,皆被利刀砍割,在石灰里浸过,在碱水里煮过,在铁锅里蒸过,在阳光下晒过,在足下踏过,在流水里洗过,被鞭子抽打过,被压榨过,被木杵击打过……看来,想抵达洁净和纯粹之境何等艰难。所谓燎皮和燎草,除去污秽和杂质,经历的烧灼和蒸煮,多是火与水的作用,变得骨软筋麻,清纯白净,其耐住了多少煎熬,又遭受了多少蹂躏。
  而这一切,多由手工制作,在缓慢的时间里完成的。所谓慢工出细活,千锤百炼,适度把握时间与分寸感,是艺术,也是一切创造性事物的必由之路。譬如檀皮,两年之内的太嫩,超过三年的变老,其蒸煮、浸泡、石灰的腌渍等等,却需要二十四小时以上或数天的时间。而稻草的埋浸、堆积腌灰、常压碱煮、石滩铺晒、高浓碓碾等,传统的燎草生产需六至八个月。这让我想到笨鸡与野生的鱼类,以及未施化肥农药的粮食及天然食品,其滋味与豢养、催生的食物绝不会相同,那也是适度的"慢"所留存的意味吧。
  宣纸的制造,于青檀皮和稻草的纸浆中,还需掺入杨桃藤(即猕猴桃)的汁液,被俗称为纸药、滑水。杨桃藤汁是纸浆中的悬浮剂,能使纤维均匀地悬浮于水中,让捞出的纸厚薄一致,结构紧密。另外,使纸浆的黏度增强,便于操作,还能让纸浆在竹帘上滑动的速度增加,并能让捞出的湿纸一张张叠放,像一板厚厚的水豆腐,经沥干再加浸润后再分张焙晒。
  自然,宣纸的抄造是离不开水的。泾县的泉水清淳净洁,浑浊度为零,四季长流,水的硬度低,水温低,故能使宣纸不惹尘埃,洁白度高,并能延长纸的寿命。所谓纸之"似玉雪者,水色所为也"。看来,真宣之所以在泾县的制造达到极致,是因其得天独厚,皖南山区特有的最佳青檀和稻草,纯净的泉水,适宜的气候,吸纳天地之灵气,承受日月之精华,加之人的聪明才智,安能不出绝无仅有的真宣!
  在泾县的纸厂,我曾目睹纸工捞纸--在纸槽的两端,常常是夫妻和兄弟的两个人面对面,双手各执苦竹做成的竹帘两端,当竹帘从槽中捞取纸浆,在浆水滴答与倾斜、平正的滑动间,一张薄薄的宣纸便在瞬间生成了,继而被揭下,一张张摞叠于木板之上。我惊异于两个纸工的默契与心领神会,四只手如同长在一个人的身上,那般协调、一致。据称,捞纸的技艺性很强,全凭手感掌握纸的厚薄与均匀度。而纸的捞取,与光亮的明暗、人的心情等多种因素有关,纸里也蕴含着人的灵性,我想,一对心心相印的恋人,精力充沛、弥满,心情愉悦,或许,他们捞出的纸会更为明洁、光亮,心底无尘,宣纸会更白。
  上述捞纸只是一般规格宣纸的抄造。近来泾县宣纸厂生产的宣纸极品,俗称"丈六宣"的露皇宣,为特净宣,据介绍,需三十多个技术精湛的工人密切配合,协调一致才能成功,需要十四个抄纸工同时在一个纸槽中操作,使纸一面平整,一面起毛,质地细密坚韧。其造价十分昂贵,恐主要供大家书法绘画之用。
  宣纸是中华文化中的瑰宝。其特性与中国书画艺术相得益彰,可谓天作之合。与其他纸张相比,其抗黑皮蠹及花斑皮蠹虫蚀蛀的能力强,据有关方面检测,其生存寿命超过一千零五十年,被称之为千年寿纸。
  宣纸之被冠以"宣纸"之名,已有千年以上了,其本身的产生显然更为久远。民间传说,东汉蔡伦身后,弟子孔丹出于缅怀,发念造出最好的纸,为蔡伦画像。在一峡谷溪边,偶见横卧溪上的青檀树,经流水的终年冲洗,树皮飘散如缕,长而洁白,遂取以造纸,筚路蓝缕,终至功成,这就是后来的宣纸。宣纸对中国文化、尤其是书画艺术的发展,功莫大焉。其韧而能润、光而不滑、洁白稠密、纹理纯净、搓折无损,有独特的渗透、润滑性能,书则骨神兼备,画乃异采飞扬,最能体现中国书画艺术风格。加之耐老化、不变色,少虫蛀,有千年之寿,使古来多少丹青妙笔、珍本墨迹至今依然清晰如初,光耀千秋。因而好之者遍及朝野,风雅如南唐后主李煜亲自监制的"澄心堂"纸,"肤如卵膜,坚洁如玉,细薄光润,冠于一时",为当时宣纸中的珍品。
  宣纸的原产地是安徽泾县,但早期泾县附近的地区也有这种纸的生产。从宋代始,徽州、池州、宣州等地的造纸业逐渐转移集中于泾县。故宣纸也有人称泾县纸。
  安徽泾县宣纸的传统做法共有十八道工序一百多道操作,生产周期长达三百多天:将青檀树的枝条先蒸,再浸泡,然后剥皮,晒干,加入石灰与纯碱或草碱再蒸,去其杂质,洗涤后,将其撕成细条,晾在朝阳之地,经过日晒雨淋变白,然后把加工后的皮料与草料分别进行打浆,加入植物胶(如杨桃藤汁)充分搅匀,用竹帘捞成纸,再刷到平板上烤干,剪裁后整理成张。如果细分,则工序超过百道。其中保密工序,更不为外人所知。
  宣纸生产单是整个工艺过程就可列为世界名物之一。每道人工工序之外,还需日光漂白以达自然天成。故宣纸的形成乃是"水火相济,日月光华"之功。
  泾县能造出大量的优质宣纸与泾县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地形、地貌等天然因素息息相关。这里具备了生产宣纸所需的最为优越的自然资源和条件。
  泾县地处皖南山区,境内大部分是喀斯特中、高丘陵,为宣纸原料之一青檀的种植提供了理想的种植地。宣纸的自然漂白也依靠喀斯特山地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作为泾县粮仓的河谷平原为宣纸生产提供了必不可少的优质沙田稻草,与普通稻草相比,沙田稻草成浆率高、纤维韧性强、不易腐烂、提炼白度即自然漂白可达最佳状态。
  竹质捞纸帘的编织决定宣纸的质量优劣,宣纸的花色品种如罗纹、龟纹、单丝路、双丝路等,在编帘时就应确定。而用以编帘的泾县苦竹,恰不易腐烂,不吃水;其长者可达二丈有余,纹理直,骨节长,质地疏松,易于剖成细篾。
  泾县年无霜期有二百五十天左右,常年气候温和,光照与雨量充沛,为宣纸生产提供了丰富的光照和水源。
  宣纸生产用水极为讲究,所有工序取水必须清澈干净,无杂质,无污染。泾县乌溪水清若醇酒,甘之如饴,颇为神秘的是,上游两股水一条含淡酸性,另一条则含淡碱性,两股水都含有大量微量元素,此地宣纸因之而不同凡响。
  泾县更有造宣纸的悠久历史。宋末元初,泾县曹氏一族就已是宣纸业的佼佼者,一度垄断了宣纸的生产经营。元代山水画派提倡的山水泼墨写意的豪放技法,大大刺激了宣纸业的发展,因为宣纸正可为此画法提供最理想的载体。宣纸能独特地体现出质感、量感和空间感,使书画灵气充溢、意境深远,墨分五色而凝神,弥散其韵而达万变。其自身的艺术性与中国书画艺术冶于一炉。现珍藏于故宫的唐人韩晃所作的《五牛图》和宋人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等均以宣纸作画。当代大画家李可染造访泾县,曾满怀感激地对宣纸工人三鞠躬。由明至清,泾县宣纸业长足发展。康熙进士储在文游泾县时作《罗纹纸赋》:"若夫泾素群推,种难悉指,山陵陵而秀簇,水汩汩而清驰,弥天谷树,阴连铜室之云,匝地杵声,响入宣曹之里。精选则层岩似瀑,汇徵则孤村如市。度来白鹿,尺齐十一以同归;贡去黄龙,篚实万千而莫拟。固已轶玉版而无前,驾银光而直起……越枫坑而西去,成夸小岭之轻明;渡马渎以东来,并说澶溪之工致……"当时此间宣纸业的繁荣,可以想见。一八八六年,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宣纸夺得金质奖章。清光绪末年,宣纸在上海纸张比赛大会上名列第一。
  上世纪五十年代,当地政府在遍访宣纸世家后,选定泾县城东乌溪建立了建国后的第一家宣纸生产厂家。此后,宣纸业得到空前发展。安徽泾县宣纸厂一直是全国最大的宣纸厂,曾保持了三十多年的独家经营史。进入八十年代后,宣纸品种的恢复和开发达到前所未有的高潮。一九七九年、一九八四年、一九八九年,"红星"宣纸三次蝉联国优金奖。至九十年代,改制定名的"中国宣纸集团公司"成为泾县宣纸行业的龙头,年产量不断刷新历史纪录。泾县宣纸覆盖了全国各大中小城市,远销日、韩、新加坡等东南亚各国,以及部分欧美国家。随着国内外市场需求的扩大,集团根据不同的民族习俗和消费层次,有计划地研发新、奇、秀品种,向宣纸制造的极限挑战。二○○○年后开发了丈八、两丈宣,其中两丈宣被收入吉尼斯世界纪录。特地为某些客户专门加工的宣纸更是不计其数。泾县由此有了"宣纸之乡"的盛誉。     
  宣纸,作为中国的众纸之王,又应该成为四宝之首。
  自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后,中国的纸业科技,一直在发展。于晋,有蚕茧纸;于北朝,有抄经纸;于唐,有益蜀浆纸;于南唐,有澄心堂纸;于北宋,有竹纸;宋元之际,宣纸在泾县的小岭宣告诞生。
  宣纸的宣,通常认为是因为泾县属于宣州府管辖,故以地域称之。这固然不错,但还说漏了一层。这个宣,含了两重意义,一是宣州的宣;二是明朝宣德皇帝的宣。
  明朝的十几个皇帝中,宣宗与神宗两位皇帝最喜欢书画。宣纸成为贡纸始自宣宗。当时朝廷派人到泾县来监制。史载这贡纸叫"宣德陈清款"。有人认为这个陈清可能是制造宣纸的艺人。我猜测这个陈清不会是艺人,而是前来监制的太监。因为当时的小岭,制作宣纸的上乘师傅都姓曹。曹家是泾县宣纸技艺的开创者,几百年过去了,曹家仍有后人在从事宣纸的生产。
  宣州与宣宗,让宣纸扬名于天下。宣宗好题画扇面。当时内廷的嫔妃与外廷的大臣,不少都得到过他赐予的墨宝。宣宗亲自给宣纸做广告,它便在纸业中成了唯我独尊的王牌了。
  宣纸的命运同国运紧紧相连。凡遇战乱,宣纸的生产就呈现凋敝。最近二十年,以红星宣纸厂为主导的泾县宣纸,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但仍供不应求。这乃是因为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代,喜欢传统书画的国人,一年多过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