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加值 英文:2003西安实施工业振兴计划评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10 05:18:00
  当一些省区按照中央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决策,紧锣密鼓地制定规划纲要时,伴随“三羊开泰”新年钟声推出的《西安工业振兴计划》,已经实施快一年了。其间,虽然遭遇了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和洪涝灾害的肆虐挑战,依然干得有板有眼,有声有色,卓见成效。  据统计,1至10月,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638.17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196.83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16.29%和16.6%。工业经济拉动全市GDP增长6.99个百分点,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3.13%。按照年度工业经济运行规律,后两个月仍会出现较高增长水平。重要的是,工业经济运行的效益和质量有了显著改善。截至10月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45.09亿元,同比增长22.86%,其中利润21.11亿元,同比增长37.97%,综合效益指数为111.17。  这些数据表明,先行一步的《西安工业振兴计划》已使工业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挑起了“建经济强市”的大梁。其出色表现也充分证明,中央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决策是高瞻远瞩的英明之举。                  经济强市工业当挑大梁  计划是工作的龙头,有时候它或许赶不上变化,但凡事都要“计划先行”。政府的职能就是研究和制定经济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计划,这看似“务虚”,抓好了便能指导“务实”,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西安工业振兴计划》酝酿已久。它是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抢抓机遇,根据“建强创佳”奔小康宏伟目标的要求,经过积极、科学、理智地调查研究,精心谋划出台的。  那还是在2002年5月市第十次党代会上,新当选的市委领导班子根据我国加入WTO和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历史机遇和挑战,适时响亮地提出了“建经济强市·创西部最佳”的奋斗目标。为此,栗战书、孙清云等主要领导多次深入企业调研,又专门召开研究工业经济发展的座谈会,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工业与他业的关联上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刻的分析论证,一致认为:工业是西安经济的筋骨,是西安经济发展的主导。要实现“建强创佳”,必先“扬西安优势,振工业雄风”。  研究发现,当代所有发达国家都是高度工业化的国家,而发展中国家几乎都是工业落后的国家。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工业是吸纳劳动力的基础领域和主要渠道。工业的壮大不仅能为一产和三产的发展提供技术装备和充分的资金,还能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三产中金融、保险、资讯、现代物流等新兴行业的发展,也依赖于工业经济的进一步繁荣。可见,工业化与现代化,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  西安是我国老工业基地之一,具有雄厚的工业基础,目前正处于工业化进程的中期阶段。振兴西安工业,加快实现工业化,以工业化推进现代化是西安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率先“建强创佳”的必然选择。  向来以“追求卓越,争创一流”理念指导工作的西安市经济委员会,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重要批示精神,迅即组织专门力量,深入调查研究,对多年来支撑全市工业发展的优势产业、大企业大集团以及主导产品进行了全面系统地分析和科学定量测算,广泛听取专家、学者意见,积极汲取东南沿海一些副省级城市的经验,起草了《西安工业振兴计划》。党的十六大召开后,又根据大会精神及时进行了充实完善。2002年12月9日,西安市委常委会讨论通过了市经委党委报送的《西安工业振兴计划》,以市委、市政府文件印发执行。《计划》集中体现了十六大关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提出以“工业强市”为主线,着力打造以高新技术产品为核心的创新研发基地、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和以高新技术武装的优势产业聚集基地。大力扶持和发展电力设备及车辆、专用机械制造业、电子信息制造业、航天航空制造业、光机电一体化制造业、现代生物与新医药制造业、环保及新材料制造业、食品饮料制造业以及软件业等8个对西安工业发展有重大影响和带动作用的优势产业;做大做强西飞、西电、彩虹、东盛等15个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较强的大企业集团和大公司;重点培育壮大彩色显像管、数字程控交换机、飞机、重型载货汽车等32个带动性强的工业主导产品。力争经过5年努力,到2006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到1950亿元,年均增长16%;工业增加值527亿元,平均涨幅15%,实现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翻一番的目标。  这大概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地上首个中长期工业发展指导计划,通篇激荡着一股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创业冲动,颇具前瞻性、突破性,给人以极大振奋和鼓舞。中、省、市媒体相继报道后,立即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赢得了普遍赞许,全市上下形成了关心、重视、支持工业发展的新气象。尤其西安市公交战线的广大干部职工,群情激奋,干劲倍增,迅速掀起了重振工业雄风之热潮。            实施产权结构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西安国有工业经济比重很大,2002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资产量占到资产总量的79.6%。企业设备老化,技术落后,人员多、债务大,包袱沉重。近些年来,企业技术改造花了不少钱,但许多企业还是陷入了“不技改等死,搞技改找死”的怪圈,技术改造完成之日,就是企业亏损之时。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单一的所有制结构制约了经济活力,巨大的投入、崭新的设备,在旧体制的土壤上结出的仍是苦果。国企改革自然成为振兴工业的当务之急,重中之重。  因而,《西安工业振兴计划》把实施工业产权制度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整合优势资源,优化工业结构作为突破口,力争用两年左右的时间,使国有资本从竞争性行业中全部退出。  观念更新的速度决定工业振兴的速度,观念更新的质量决定效益增长的质量。  年初,当一些地方还在学习领会十六大精神,研究探索国企改革和多种所有制有效实现形式的时候,西安市经委已冲破传统观念,排除各种阻力,公开向社会推出了60户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产权出让和资产重组项目,吸引国内外投资者参与国企改革。  此举难免遭受非议,但敏感的媒体立即觉察到了勃发的生机。本报首发消息并配发评论:“此举为我省吸引外部资金、盘活国有存量资金、加强工业结构调整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经济日报》、香港《文汇报》等海内外数十家媒体也竞相报道。  一石激起千重浪。一时四海哗然,连华尔街也闻之动容。推介一月间,国内外3000余家投资商来电来函咨询,索取资料,上门洽谈者多达1700多家。  为了保证60户国企改革健康发展,市经委专门组建了由主任挂帅的工交系统国企改革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改制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制定了国企改制方案,并按照“全面放活转制,一厂一策谋划,严格规范程序,妥善安置职工,健康有序退出”的方针,拟定了实施细则;聘请专家、学者组成顾问团,为企业改革出谋划策,进行方案论证;为企业聘任了常年法律顾问,提供法律支持;并对企业厂长、经理、业务员及中介机构人员进行了政策和能力培训。  在国企改革举步艰难的关键时刻,西安市委、市政府专门召开会议,给予鼎力支持。栗战书书记指示:“一定要下决心,有重点的搞出几个典型,作为样板,确保成功。”孙清云市长和有关领导也多次批示:市经委组织的60户国企改革,符合十六大精神,要坚定不移推进。  据此,改革领导小组确定了13户企业作为今年的改革目标,先行一步。市经委顶着压力,克服困难,以非凡的胆识和勇气,大刀阔斧地精心组织实施。  目前,13户重点国企改制工作进展顺利,年底可以全面完成。其中,外商投资进行股份制改制的2户,民营企业参股改制的4户,民企整体兼并收购的3户,与民营房地产公司联营进行主业搬迁改造升级,土地开发利用的2户,锅炉厂先分块搞活后整体合资,拖拉机厂整体“退二转三”,改建为精品服装市场。列入国家政策性破产计划的8户企业中,2户被整体收购的企业,新项目已建成投产,职工得到妥善安置;2户已完成终结手续,开始进行资产变现,安置职工工作。经委还积极组织协调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及银行,对国企不良债务进行折扣处理,用1.47亿元终结银行债务6.1亿元,为明年全面推行改革打下了基础。  经济专家、学者和多年从事实际工作的有识领导为之感慨万端:这是推动西安国企改革的破冰之举,在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上作出了积极地探索,意义非常深远。            加快工业技术创新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  加快企业技术创新,实现名牌战略工程,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产业技术升级和产品结构调整,促进工业整体素质提高的重要措施。  市经委把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中心建设作为振兴工业的一项重要内容,根据《国家产业技术政策》,发布了《重点发展的技术和产品目录》,下达了2003年《技术创新计划》、《信息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项目计划》,征集、筛选了18项“企业技术难题”和上百项“高新科技成果”,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为企业、高校、科研单位牵线搭桥,引导全社会科技力量进入振兴工业的主战场。今年全市确定技术创新项目122项,总投资11.7亿元。截至9月底,在建的20个国家级项目中,有15个已经完成,列入省级计划的46个项目进展顺利。  信息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大趋势。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21世纪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  为此,市经委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为核心,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按照行业特点,以8大优势产业的企业信息化建设为突破口,有针对性地确定了53户“西安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组建了70名信息化专家队伍,成立了信息化咨询服务和培训机构,完善了信息化工程监理机制,举办了信息化应用方案推介活动,建立了全面高效的信息化服务平台。目前,全市大中型企业普遍实现了计算机辅助系统,建立了互联网网站,部分企业还建立了局域网,实现了网上宣传和产品推介、远程经营与售后服务。信息化的发展,进一步提高了企业的创新和竞争能力。  曾几何时,西安“黄河”断流,“海燕”折翅,骆驼牌搪瓷、山丹丹洗衣粉等颇具声望的产品也纷纷落马,销声匿迹。加快企业技术创新,使西安工业产品总体水平明显提高,工业主导产品的技术水平和科技含量不断上升,部分产品已接近或达到同期国际先进水平,形成了一批知名度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高的“三高”名牌产品。目前全市已有了秦俑牌乳粉、标准牌工业缝纫机2个“中国名牌产品”、2个“中国驰名商标”、87个“陕西名牌产品”和134个“西安名牌产品”,让人们看到了振兴工业的希望和曙光。              调整工业布局实现可持续发展  合理的工业布局、优化的结构、良好的建筑形象、和谐的生态环境是都市型工业的基本特征,代表着一个城市的形象和标识。西安提出“创西部最佳”的目标,就是要建设最适宜人们投资、创业、工作和居住生活的城市空间。  西安市二环以内共有工业企业229户,占地9130.67亩,在职职工251147人,退休职工49164人。其中,城墙以内企业43户,占地208.67亩,在职职工5697人,退休4406人。这些企业不仅“散、乱、小”,而且普遍属于低水平重复建设,资源配置不尽合理,既影响城市形象,又浪费资源,制约着经济健康发展。  作为政府的工业主管部门,市经委根据《工业振兴计划》,结合政府实施经营城市和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的工作部署,适时对市区工业布局与产业结构调整作了统筹规划。首先提出了搬迁二环路以内企业的基本思路:计划从明年起全面启动城墙内工业企业的搬迁或“退二转三”;用2至3年时间,逐步将二环以内及沿线的工业企业按照生产特点和产业关联性迁入统一规划的各类工业园区发展。并与金融机构达成协议,由国家开发银行授信30亿元规模,支持企业整体搬迁改造工作。  据调查,西安市目前散建于各区县的电镀企业有300多家、小型造纸企业120多家,大部分为民营、乡镇企业,工艺落后,设备陈旧,资源消耗较大,产品质量粗劣。全市电镀企业年产值不过10亿元,不足全市工业总产值1%,但每年至少排放1500多吨电镀废水,占到全市工业废水排放总量约20%;档次低下而耗水巨大的造纸企业也是主要的污染源,排污不达标的现象比较普遍:其造成的污染覆盖了全市13个区县,成了“八水绕长安,水水都污染”的罪魁祸首,有些甚至直接危害了城市饮用水源地的供水安全。  为积极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市经委认真贯彻国家《清洁生产促进法》,提出“企业相对聚集,资源优化配置,生产治污分离,污水统一治理,组织清洁生产,促进产业升级”的发展思路,会同市环保局制定了《西安市促进电镀行业规范发展实施意见》和《逐步淘汰小规模造纸企业的意见》,分别在户县沣京工业园、临潼区工业园和长安区工业园内规划建设三个专业基地,本着“关小上大”原则,实行集中生产,统一治污监控,形成规模经济。通过生产与治污分离,不仅降低了成本,还使企业把精力和财力集中用于技术创新和提高管理水平上,为促进可持续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打下良好基础。  文件确定:2003年12月31日,关闭不能稳定达标排放,年产1万吨以下的化学制浆造纸企业和0.5万吨以下,利用废纸和浆板造纸的企业。  2004年12月31日,关闭不能稳定达标排放,年产1.7万吨以下的化学制浆造纸企业和1万吨以下的利用废纸和浆板造纸的企业。  目前,两个造纸生产基地的前期各项准备工作正在积极稳步推进,户县沣京电镀工业园已奠基动工。  三个基地的规划建设,堪称大手笔、大动作,引起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一致好评。且看《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经济日报》等新闻媒体的相关报道:  11月15日,我国首个集中治理电镀废水的表面精饰工程园在古都西安沣京工业园内奠基动工。园区建成后,将成为国内第一家规模最大的表面精饰工程污染治理市场化运作模式的推广示范区。为彻底根除电镀行业的污染,西安市提出,有条件迁入电镀工艺园的,就一定要搬迁进去;没有条件搬迁的电镀工厂车间,坚决关闭。  通过集中管理,调整产业布局,能够引导电镀行业技术升级。值得一提的是,此举将解决长期以来电镀废水超标排放,氰化物、重金属给周围环境造成的严重污染问题。  该园区的建设和管理也力求创新。过去园区建设多由政府出面,而此次西安市政府只负责出台产业规划政策和市场的准入与监管协调。  此举既解决了园区的企业化运作,又解决了电镀生产企业与环保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同时实现了环境治理和保护,可谓一举多得。              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全方位招商引资  前不久,100多位世界小姐光临古城,“美丽的眼睛看西安”,看到的不光是明城墙、兵马俑、唐乐舞所辉映的唐风汉韵,一些佳丽还惊讶地发现:哇噻,西安像个大工地,到处都是工程!  其实,就是西安市民也明显感觉到,今年项目建设热火朝天,比以往数十年都多。  西安经济仍然是投资拉动型经济。作为西安经济筋骨的工业,如果没有一大批产业项目支撑,工业发展将缺乏后劲。要实现振兴工业的目标任务,就必须加大工业投入力度,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扩大招商引资,加快项目建设步伐。  今年是《计划》实施的开局之年,作为政府主管部门,市经委整个忙得团团转,并不是忙于管企业,反而是淡化“管理”,强化“服务”。他们撤消了47%的行政审批事项,把精力重点投入到调查研究,宏观调控上,努力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千方百计扶优扶强,延长产业链,帮重点企业做强做大。  ——充分利用西部大开发的政策,争取国家支持。今年有17个项目列入国家重点技改计划,总投资15.1亿元,其中7个项目投资过亿元。这是西安近年来进入国家重点技改计划项目最多的一次。  ——以市府名义下达执行全年重点技改项目,通过现场协查、调度、全程跟踪等多种手段,保证顺利实施。截至目前,30个重点在建项目中,9个完工投产,14个年底竣工,其余均按计划进度顺利实施。不含中央企业,1至9月全市共完成技改投资22.85亿元,同比增长53.28%。  ——针对“非典”影响以变应变,及时调整工作部署,采取投资增量措施自加压力,把原计划明年开工的8个项目提前到今年开工建设,主动追加投资计划5亿元,达到35个亿,较去年增长30%。  ——积极组织企业参加西洽会、兰洽会和长三角、珠三角等招商引资活动,促成一大批重大工业建设项目落户西安。深圳比亚迪与陕电集团投资25亿元生产20万辆轿车项目、陕汽集团与湘火炬投资16亿元生产6万辆重型汽车项目、民营星王集团投资13亿元生产20万吨不锈钢冷拉膜板项目、东盛集团投资26亿元的中药港建设项目、户县电厂投资27亿元的改扩建项目……项目总投资120亿元,可实现工业产值300亿元、利税40亿元。  ——紧紧抓住世界制造业向中国快速转移的历史机遇,促成了一批世界著名企业前来投资。美国霍尼维尔、奥的斯、海巴公司,日本三菱电机,瑞典ABB公司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企业与西安制造业优势企业合资合作,目前合资项目已全面开工建设,部分已竣工投产。民营企业银桥乳业、海天天线、西北实业等成功实现境外上市。其中,仅银桥股份即可引资3.8亿元人民币。据统计,1至9月,全市工业合同利用外资额3.13亿美元,同比增长11.2%。今年,市政府15个职能部门还出台了一系列鼓励非公有制工业发展的操作细则,着手建立非公有制发展基金,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企改革。  综而观之,可谓国民携手、上求下化、南连东开、海陆互动,形成了全方位开放的招商引资格局,使项目带动战略真真切切地落到了实处。  如今流行这种说法:八十年代看特区,九十年代看浦东,世纪之交看西部,新的世纪看东北。  《经济日报》近日以《西安老工业基地焕发新活力》为题,报道了该市实施《工业振兴计划》的成就消息。有外商问,西安兼得西部大开发和振兴老工业基地两大历史机遇,占尽天时地利,西安人古来善吟诗,你们敢不敢说:“跃上潮头唱大风,后来居上看西安。”  此话在理。西安人都跃跃欲试,且请拭目以待。(本报记者 王晓鹏 苏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