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黛尔的生活 下载:2012高考诗词曲检测试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4:09:32

2012高考诗词曲检测试题及答案(共18题)

1.(2011•青岛调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塞下曲(其六)
                           戎 昱 
    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①。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自有卢龙塞②,烟尘飞至今。  
    【注】 ①骎骎(qīn qīn):形容马跑得很快的样子。②卢龙塞:古地名。
    这首诗刻画了怎样的边将形象?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诗歌的后三联刻画了边将的形象,其中颔联主要表现思乡之苦,颈联主要表现戍边之苦,而尾联则可以说是描写了边将的内心即对战争的抱怨及厌恶。诗人在诗中寄寓的情感是丰富的,既有对边塞将士的同情,也有对战争的厌倦,综合起来也就是渴望和平的到来。
    答案: 刻画了一个饱受戍边、思乡之苦的边将形象。颈联表现了对战争给边塞将士带来的苦难的同情,尾联表现了对从古至今接连不断的战争的厌倦,全诗寄寓了诗人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
    2.(2011•聊城检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瀑 布
                李 忱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简要分析诗中塑造的“瀑布”这一艺术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涓涓细流不辞辛劳,汇集成一落千丈、雄伟壮观的瀑布,而后又谢绝溪涧的挽留,继续向前,流向大海,决心化作汹涌澎湃的波涛。这“瀑布”乃是胸怀大志、不惧艰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志士的化身。
    3.(2011•潍坊期中)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溪 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本题考查对时间意象的把握,从季节的角度看,显示时间的意象是清秋、落叶;从一天的时间角度看,显示时间的意象是日暮、月初白、流萤和孤灯。
答案: 清秋、日暮、月初白、落叶、流萤、孤灯。
    4.(2011•威海模拟)阅读下面一首清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鹊踏枝  过人家废园作
                               龚自珍
    漠漠春芜①春不住。藤刺牵衣,碍却行人路。偏是无情偏解舞,濛濛扑面皆飞絮②。  绣院深沉谁是主?一朵孤花,墙角明如许。莫怨无人来折取,花开不合阳春暮③。
    【注】 ①漠漠春芜:茫茫一片春草。②此句用宋朝晏殊《踏莎行》“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的词意。③此二句用唐朝杜秋娘《金缕衣》“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的诗意。
    这首词中“孤花”是怎样的一个形象?请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孤花”是词人自己的人格写照,在满院荒芜之中,一朵明艳、绚烂、寂寞、充满生机的“孤花”与四周的沉闷芜杂形成强烈的对照。那正是词人自己的生机、绚烂、寂寞与“阳春暮”时的沉闷芜杂的对应。这为我们刻画了一个超然世外、高标独立、不合时宜者的形象。
    5.(2011•菏泽统考)阅读下面的两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商调]梧叶儿  嘲谎人
                              无名氏
    东村里鸡生凤,南庄上马变牛。六月里裹皮裘。瓦垄上宜栽树,阳沟①里好驾舟。瓮来的大肉馒头,俺家的茄子大如斗。
                      [正宫]醉太平 讥贪小利者
                              无名氏
     夺泥燕口,削铁针头,刮金佛面细搜求:无中觅有。鹌鹑嗉②里寻豌豆,鹭鸶腿上劈精肉,蚊子腹内刳③脂油。亏老先生下手!
    【注】 ①阳沟:屋檐下流水的明沟。②嗉:鸟类食管后段暂藏食物的膨大部分,状如袋子。③刳(kū):剔,挖。
    这两首小令各自用什么手法塑造了一个什么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嘲谎人》主要是用自我表演的方法塑造了一个爱吹牛撒谎的可笑人物形象。
    《讥贪小利者》主要是用夸张的手法塑造了一个贪小利者的可耻形象。
    6.(2011•临沂统考)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感遇三十八首(其二)
                   陈子昂
    兰若①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②冒紫茎。迟迟白日晚,嫋嫋秋风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注】 ①兰若:香兰和杜若。这是《楚辞》里面屈原最赞美的两种花。②蕤(ruí):花草下垂的样子。
请简析诗人在诗中所咏之物的特点以及由此抒发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首诗所咏之物是香兰和杜若,它生长于春夏,凋零于秋天,花红叶绿茎紫,幽雅清秀,独具风采。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诗人以香兰、杜若自喻,表面上以其“幽独空林色”着力赞美兰若压倒群芳的风姿,实则是借此比喻自己出众的才华。通过“白日晚”“秋风生”“尽摇落”等语句借写兰若芳华尽失最终枯萎凋谢的变化,悲叹自己的年华流逝、理想破灭。
    7.(2011•济宁模拟)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竹里馆
                         (唐)王 维
    独坐幽篁①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咏 竹
                          (梁)刘孝先
    竹生荒野外,捎云耸百寻。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耻染湘妃②泪,羞入上宫③琴。谁能制长笛,当为吐龙吟。
    【注】 ①篁:竹子。②湘妃:古代舜的二妃,娥皇和女英。传说湘妃泪洒竹上,成为斑竹。③上宫:宫殿名。
请分别说明“竹”这一艺术形象在两诗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王诗中的竹与夜色、明月一起,形成幽深静谧的氛围,烘托诗中抚琴者特立独行、自在放旷的形象,表现诗人醉心美好自然、厌弃纷杂俗世的志趣;刘诗中的竹象征正直清高、安贫乐道、不慕富贵的人格,表现诗人对这种品格的持守或崇尚。
    8.(2011•济南外国语检测)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西 楼
                                曾 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①,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 ①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诗的前两句从什么角度来渲染这种景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的壮美景象。诗的第一、二句分别从视觉与听觉两个方面写浪卷、云涌、风吹、雷鸣,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
    9.(2011•烟台一中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题李世南①画扇
                                蔡 肇②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逢人抱瓮③知村近,隔坞④闻钟觉寺深。
    【注】 ①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②蔡肇(?~1119):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③瓮:这里指水瓮。④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凹的地方,这里指山坞。   
    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问时应结合诗句内容进行描述,而不能只是简单地把景物罗列出来;回答第二问应在第一问景物描述的基础上,抓住诗句中的关键字眼,如“潺潺”“瑟瑟”“平”“细”等细细地品味并概括景物特点。
    答案: 画面大概是:有条小溪从两山之间流出,树林里树叶飘落,一个人抱着瓮在路上(或在溪边),山谷那边隐约露出寺庙。画面中应有小溪、山(山坞)、树林(落叶)、人、瓮、寺庙等六种景物。这幅画面呈现出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
    10.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寒闺怨                    白居易
    寒月沉沉洞房静,真珠帘外梧桐影。
    秋霜欲下手先知,灯底裁缝剪刀冷。
    【注】 唐代府兵制度规定,兵士自备甲仗、粮食和衣装,存入官库,行军时领取备用。但征戍日久,衣服破损,就要由家中寄去补充更换,特别是需要御寒的棉衣。
    (1)细读此诗,谈谈诗中所刻画的闺中女子心有何“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表达技巧上看,此诗后两句妙在哪里?请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天寒岁暮,征夫不归,内心思念、寂寞孤独。②秋霜欲下,冬衣未成,心中焦虑。
(2)①女子灯下裁衣,忽感剪刀冰冷,连手也觉得凉了。②诗人于此不直接写出主人公内心的凄凉之意,而捕捉这一丝细腻的心理感受,表达女子内心之“怨”,虽简实丰,含蓄蕴藉,余味无穷。(答“手先知”为拟人也可)

11、江苏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个句子?

(2)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

(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

(1)橘柚香。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2)惜别知音,借酒浇愁;凄凄风雨烘托悲凉的心情。

(3)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

赏析:

诗人送别魏二是在一个清秋的日子(从“橘柚香”见出)。饯宴设在靠江的高楼上,空中飘散着橘柚的香气,环境幽雅,气氛温馨。这一切因为朋友即将分手而变得尤为美好。这里叙事写景已暗挑依依惜别之情。“今日送君须尽醉,明朝相忆路漫漫”(贾至《送李侍郎赴常州》),首句“醉”字,暗示着“酒深情亦深”。

“方留恋处,兰舟催发”,送友人上船时,眼前秋风瑟瑟,“寒雨连江”,气候已变。次句字面上只说风雨入舟,却兼写出行人入舟;逼人的“凉”意,虽是身体的感觉,却也双关着心理的感受。“引”字与“入”字呼应,有不疾不徐,飒然而至之感,善状秋风秋雨特点。此句寓情于景,句法字法运用皆妙,耐人涵咏。

按通常作法,后二句似应归结到惜别之情。但诗人却将眼前情景推开,“忆君遥在潇湘月”(“潇湘月”:一作“湘江上”),以“忆”字钩勒,从对面生情,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境界: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在潇湘(潇水在零陵县与湘水会合,称潇湘)之上,那时风散雨收,一轮孤月高照,环境如此凄清,行人恐难成眠吧。即使他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令他睡不安恬,因而在梦中也摆不脱愁绪。诗人从视(月光)听(猿声)两个方面刻画出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环境。月夜泊舟已是幻景,梦中听猿,更是幻中有幻。所以诗境颇具几分朦胧之美,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

末句的“长”字状猿声相当形象,使人想起《水经注?三峡》关于猿声的描写:“时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长”字作韵脚用在此诗之末,更有余韵不绝之感。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第一、二两句写在一个空中飘散着橘柚清香的清秋的日子里,诗人在靠江的高楼上设宴为朋友送别,然后在秋风秋雨中送友人上船。这两句是写眼前实景。后两句诗人以“忆”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场景:友人难以成眠,即使友人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使他摆脱愁绪。这两句是虚拟,月夜泊舟已是幻景,梦中听猿,更是幻中有幻。这样整首诗虚实结合,借助想像,拓展了表现空间,扩大了意境,使诗更具朦胧之美,深化了主题,更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

12、江西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人归京师①        陈与义②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

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②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

(1)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2分)

(2)诗中“故园便是无兵马”与“犹有归时一段愁”是否矛盾?为什么?(4分)

参考答案

(1)思念故土,有家难归的悲伤。

(2)不矛盾。因为在诗人看来,即便故园没有战火,但国土沦丧,南北分裂,所以送友人归京时,触景生情,心中难免生出一段忧国之愁。

赏析:

诗歌讲究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又常用对比、映衬、反语、象征等,借助这些写作技巧的特点和作用,我们可以读出表象下含蓄的意蕴,从而正确而深入地理解诗意。如《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春日景物的美好反衬出征士兵的悲苦心情。辛弃疾《西江月遣兴》上片:“醉里且贪欢笑,要愁哪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词人读书的结论似乎是古人书中的话都是不可信的,把一切古人圣贤都骂倒了,但联系前句可知词人是借醉求欢,以醉后的笑闹来排解内心的苦闷和忧愁,理解要服从整体,便可知,所谓“全无是处”是愤激之语,是反语,是词人为发泄对现实的不满情绪而故意说的偏激话,借醉后狂言的反语,清醒地指出了南宋当权者不思统一、不用志士、颠倒是非的行为是完全违背了古圣贤的教诲的。杜甫此诗为写景抒情,前面的写景为后面的抒情服务,情由景生,景为情设,二者从理论上应是和谐统一的,故而前两联应与“孤”“忧”相和谐。首联从写法上看是运用了对比,联系时代背景和作者经历可以看出这个对比只能理解为抒发诗人内心的悲怆。颔联,以想象奇特的“坼”“浮”写出了洞庭湖水浩瀚无边的巨人形象,这壮阔雄浑不能理解为诗人由此就慷慨激昂、壮怀激烈,不能肤浅地理解为诗的感情基调就转为昂扬振作了,此处应是反衬的写法。孤老病弱之人在无边的天地间不停游荡,在浩瀚的江湖上接连漂泊,这宽阔宏伟更反衬出诗人的无尽悲怆和悲凉。

13、辽宁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试题。

雨           陈与义①

潇潇十日雨,稳送祝融②归。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

一凉恩到骨,四壁③事多违。衮衮繁华地④,西风吹客衣。

注:①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这首诗作于政和八年(1118),当时作者正闲居京城等候授职。②祝融:火神,这里指夏季。③四壁:家徒四壁,指穷困。④衮衮:众多,这里指众多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吏。繁华地:指京城。

(1)第二联两句诗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2)前人认为这首诗写雨时妙在“若即若离”,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述理由。

参考答案:

(1)秋已来临,燕子将要南归,一年恍若一梦,梧桐经一场雨打,已与昨晚的不同了,作者借燕子、梧桐在雨中的感受,表达了自己怀旧、失落的感情。第一句理解为“燕子将要南飞,想到一别就是一年,以后对旧巢只能在梦中见到,”也可给分。意思对即可。

(2)同意。虽然诗题是“雨”,但作者却不是正面写雨势、雨景,而是通过写动植物和人在雨中的感受来写雨,这就给人一种若即若离的感觉。(只有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14、山东卷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阮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

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一去昆仑西。

何时复回翔。但恨②处非位。怆恨使心伤。

注:①商风:秋风。②怆恨(liàng):悲伤。

(1)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凤凰”怎样的品性?

(2)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高洁(或“超然脱俗”“清高”)(答“远离尘世”给分);志向远大(或“心忧天下”)

(2)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或“比兴”“象征”)的手法(分);以凤凰自喻(或“象征诗人自己”)抒发了诗人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和壮志难酬(或“报国无门”)的悲伤情怀。(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赏析:

这首诗很可能是为嵇康的悼诗或者悼其下狱。首先,“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岗。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这与阮籍其他咏怀诗的起调大不一样。所谓“感于哀情,缘事而发”,“师心以遣论”。这诗的起因应该不是自伤身世,苦无洁身之道那般简单。且阮籍在咏怀诗中最常用孤鸿,孤雁自喻,桃李尚惧成蹊,自己不会自言凤凰。其次,嗣宗写诗语气。“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显得既爱其才,又几分笑弄,更多无奈。况除却阮嵇当时没人能当凤凰之喻。“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岗。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短短二十字写的正是“性烈而才隽” “高情远志,率然玄远” 的嵇康。阮籍卒于公元263年(景元四年)冬,与嵇康被刑在同一年。嵇康的下狱应该对嗣宗触动很大。当时阮籍为司马炎写了劝进表,他希望嵇康能了解他的酒狂之意。曾国藩解曰:凤凰,本阮公自况。沈德潜曰:凤凰本以鸣国家之盛,今九州八荒无可展翅,而远之昆仑之西,于洁身之道得矣,其如处非其位何。所以怅然心伤也。二人之解都可通。但尚有他解。

15、上海卷

阅读下面的散曲,完成试题。

【越调】平湖乐 ·尧庙秋社        王恽

社坛烟淡散林鸦,把酒观多稼。

霹雳①弦声斗高下,笑喧哗,壤歌亭外山如画。

朝来致有,西山爽气,不羡日夕佳。

注:①霹雳:琴名。

(1)简要描述尧庙社日中村民活动。

(2)对这首散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曲描写尧庙社日活动情景,展现了当地的民风民俗。

B.“社坛烟淡散林鸦”暗示了村民举行祭祀活动的季节。

C.“山如画”描写远山明丽的风光,渲染烘托社日活动。

D.本曲用词清新高雅,但是整体仍不失通俗朴茂的本色。

(3)“不羡日夕佳”化用了高中课本哪首诗中的诗句?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

(1)村民们举杯畅饮,喜庆丰收;弹琴赛歌,欢声笑语。

(2)B

(3)化用了陶渊明《饮酒》“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写的是隐居之乐,曲作者表达了积极用世的志向和与民同乐的意趣。

赏析:

此曲写尧庙祭神庆丰收的欢乐场景,抒写作者为民谋福,与民同乐的志向,当是王恽出判平阳时所作。曲中欢乐的场景描写,仿佛又将人们带回到尧舜时那风调雨顺,万民富足,世风淳厚的年代。用晋人故事来形容尧庙周围空气清爽宜人,也暗含着政简人和,无为而治的意味。诚能如此,也就不必学渊明吟唱“山气日夕佳”的归隐诗句了。此曲用典多,遣词雅,意蕴含蓄,在元曲中别成一格。

16、四川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减字木兰花    向子湮

斜红叠翠,何许花神来献瑞。粲粲裳衣,割得天孙锦一机。

真香妙质,不耐世间风与日。着意遮围,莫放春光造次归。

【注】向子湮(1085-1152),字伯恭,号芗林居士,临江(今江西清江县)人。哲宗元符三年(1100)以荫补官。徽宗宣和间,累官京畿转运副使兼发运副使。高宗建炎处任迁江淮发运使。素与李纲善,李纲罢相,子湮也落职。起知潭州,次年金兵围潭州,子諲率军民坚守八日。绍兴中,累官户部侍郎,知平江府,因反对秦桧议和,落职居临江,其诗以南渡为界,前期风格绮丽,南渡后多伤时忧国之作。有《酒边词》二卷。

(1)“斜红叠翠”一句,“红”“翠”和“献”字对春景的描写各有其妙,请简要分析。

(2)本词隐含了怎样的伤感之情?

参考答案:

(1)“红”“翠”点明了花叶的色彩,以“红”借代花,以“翠”借代叶。含蓄而形象。“斜”字描绘出花朵的多姿,“叠”字则凸显了枝叶的繁密。

(2)既有对自然“风与日”摧残百花的伤感,又有对社会“风与日”摧残香花所喻君子的伤感。

赏析:

这是一首咏唱春日百花争艳的迷人景象的词作。写得艳丽浓郁,光采照人,真可谓字字珠玑,行行锦绣。但言语深处,隐然有伤感意。

上阕仅用寥寥四句,便写出了一片花团锦簇、灿烂照眼的艳阳春光。“斜红叠翠,何许花神来献瑞”中,前句使用代称手法,以“红”代花,以“翠”代叶,达到含蓄而不直露的效果;一个“斜”字,写出花朵娇柔多姿、毫不呆板之态,一个“叠”字,则强调了叶片争茂繁密的长势。后一句是对眼前花繁叶茂的美景充满惊奇地赞叹,“何许”,即何处;“献瑞”中的“瑞”是祥瑞、吉祥之义。春天到来,百花盛开,千朵万朵的红花在翠绿的枝叶映衬下明艳照眼,这是何处飞来的花神为点缀人间作出的精心奉献!“粲粲裳衣,割得天孙锦一机”二句,仍然着意写花态之美,前句采用了拟人手法,径直以穿衣着裳的“花神”指花;“粲粲”是鲜明的样子。后句中的“天孙”即织女星,《史记?天官书》中有“河鼓大星……其北织女。织女,天女孙也”的记载,在这里则指神话中精于织锦的织女。这两句的意思是说:花神们身上色泽鲜艳、光华夺目的衣裙,都是用从天上手艺最高的织女的织锦机上割下的锦绣制成。这般景象只应天上才有,人间能得几回看到!这是词人对令人陶醉的春光发出的由衷的赞叹。

下阕四句写花的内在质地与对春光的爱惜。“真香妙质,不耐世间风与日”中,以纯“真”写花的香,以美“妙”写花的质,真可谓玉质天香,它们怎能经受得住浊世间的狂风吹与烈日晒的摧残!“着意遮围”之句承上启下,要小心翼翼地为百花遮风挡雨,不使它受伤害,只这样做还不行,要使百花常开不败,关键的是“莫放春光造次归”,一定要拉住春光,千万不要让它轻易随便地归去。这是词人发自心底的呼声,写尽了对盛开的充满生气、携着春光的繁花的缱绻之情。

17、天津卷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作答。

峡口送友人      司空曙

峡口飞花欲尽春,天涯去住泪沾巾。

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友人。

送蜀客          雍陶

剑南风景腊前春,山鸟江风得雨新。

莫怪送君行较远,自缘身是忆归人。

(1)《峡口送友人》一诗描写了什么时节的景色?它是通过哪个意象表达出来的?

(2)两首诗在抒发送别之情的同时,还表达了什么共同的情感?

(3)有人认为《峡口送友人》一诗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送蜀客》一诗采用了反面烘托的手法,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2)思念故乡之情

(3)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用早春清新之景反衬离别之情,以乐景写哀。

不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也是正面烘托,用早春清新之景烘托诗人分享友人归乡的喜悦之情。

赏析:

峡口花已飞落,知道春将逝去。惜春之情,奠定了全文悲的情调。“天涯”二字让人自然而然的想到了思念或是生离,“泪沾巾”将更多的可能留给了生离。别情总是最伤感最缠绵的,而客中送客更是悲苦深刻。寄身是客本已凄凉,又遇别客情,则比一般的送别更加的悲凄。哀伤自己异乡为客,无论是物质和精神都没有寄托和依靠,缺乏安全感和安定感,总感觉人在虚里飘。难得结交一挚友,可是如今却要话别,别情可谓凄凉入骨。作者将别情融入自己的身世处境,情感更加的深刻复杂。

18、浙江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试题。

定林①

王安石

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

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

但留云对宿,仍②值月相寻。

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

注:①定林:寺院名,位于金陵(今南京)。作者罢官后常到此游憩。②仍:又。

(1)简析第三联中诗人表现情感的手法。

(2)诗人为什么认为“悲虫”也会有“好音”?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运用拟人手法,诗人把“云”和“月”人格化。诗人欲和白云对宿,又逢明月相寻,写出在定林流连忘返的愉悦心境。

(2)诗人罢官后,寄情自然,认为只要超越凡尘,便能随处寻到自己的快乐,即使悲鸣的虫声也是美妙的音乐。

赏析:

北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王安石第二次被罢相后,归隐金陵。王安石深爱钟山景色优美,常骑驴游玩钟山,疲倦时便到定林庵休息。后来,他就在庵内建了一个供自己休息和写字读书的书斋,取名“昭文斋”。

王安石一生都摆脱不掉疾病的纠缠,去能成为伟大的政治诗人,实在令人钦佩。他的诗中提及患病的至少40余首。所患有眼疾、腰疾、昏眩、齿病等。因此,《定林》开篇便言:“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漱甘,即用泉水漱口。甘,指泉水。这句语出《世说》孙楚“枕石漱流”之典。坐旷,坐在空旷的地方。烦襟,烦躁的心情。襟,指胸怀、心怀。

诗人用山中甘冽的泉水漱口,口齿(病齿)生凉,坐在幽寂、空旷的地方,顿感烦躁的心情都宁静下来了。这两句,抒写感受。面对如此美景,诗人情不自禁,脱掉鞋子(“因脱水边屦”),在岩石上铺上被褥(“就敷岩上衾”),躺在岩石之上。诗人闲适自得之状,呼之欲出。颈联“但留云对宿,仍值月相寻”为人称道。诗人欲留流白云对宿,恰好又逢明月相寻,两情相契,其乐融融!诗人运用拟人手法,将白云、明月人格化,因此,这里的自然之景,已打上了诗人的烙印,是“人化的自然”。尾联“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突出“真乐”之意趣。

王安石晚年退居金陵时,经常到定林寺游玩休憩,并写过不少诗作,这是其中最为出色的一首。这首诗即兴即事,信笔写来,展现了作者退归后的生活情形及精神上物我两忘的境界。最后两句抒写自己旷达的胸怀,极富理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