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苏纳怎么去:南渡耀孤忠 千古大义士——南宋著名爱国诗人林景熙逝世七百年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0:14:20

林 勇

今年是我国著名爱国诗人、南宋朝乡贤林景熙逝世700周年。林景熙不仅是雄踞我国宋元之际诗坛、载入《中国文学史》的一代领军人物,也是温州建置2300余年以来著作最丰、文学成就很高的诗人,同时还是一位在民族危难之际高义卓行的“千古大义士”。

林景熙(1242-1310),字德阳(又作德旸),号霁山。世居平阳县坳中(今属苍南县藻溪镇繁枝境内),晚年定居平阳县城白石巷。歿后墓安今腾蛟镇青芝山(一作卧牛山)南麓。宋度宗咸淳七年(1271),林景熙由太学上舍释褐进士,官历泉州教授、广东学政、礼部架阁,进阶从政郎(治理国家政务官)。宋恭帝五年,林景熙面对宋室朝廷,权奸当道、政治腐败、国力衰退、世道日非的时势而深感失望,面对元军大举入侵,当局采取不抵抗的投降政策而感到十分愤慨。他不忍目睹祖国河山沦落敌人之手、人民生命遭受涂炭的悲惨局面,弃官不仕,隐居归里,探研经史,教授生徒,漫游江浙,从事著作,名重朝野,学者称之为霁山先生。

南宋后期的中国诗歌,大都是以脱离现实为主要特征的,当蒙古铁骑无情地踏碎了宋末学子的酣梦,使他们真正体验到国破家亡的痛苦和悲哀时,在宋元易代之际出现一批遗民诗人,如林景熙、谢翱、王英孙、陈则翁、谢枋得、汪元量、郑思肖、真山民等。他们以悲壮激越的调子,抒发离乱之情和亡国之痛,谱写了一曲曲抗争之歌,表达了誓不仕蒙的民族气节,给整个诗坛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宋诗重放光彩,有了一个圆满的终结。在南宋遗民诗人中,林景熙与谢翱齐名,并称翘楚,从创作的实际成就来看,林景熙的地位和成就又超过了谢翱。

宋恭帝德佑二年(1276),赵氏江山大部沦陷,宋王朝基本覆灭。临安陷落后,忽必烈任命西僧札木杨喇勒智(杨琏真伽)总统江南释教。元世祖二十二年(1285),江南释教总统杨琏真伽勾结奸臣宰相桑哥,为了盗取宋皇陵中的金玉宝玩,率众挖掘会稽宋故六陵,将徽钦二宗以下的高宗、孝宗、光宗、宁宗、理宗、度宗六代帝王与后妃的陵墓全部发掘,将骸骨抛弃于草莽之中,其惨状目不忍睹,并要在七日后运回杭州,在钱塘江畔筑造“镇南塔”,将六代帝后之骸骨埋于塔底。

元军的野蛮行径受到了江南人民的强烈反对和坚决抵制,林景熙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当时,林景熙与同乡同窗郑朴翁(平阳郑楼人)正在绍兴诗友王英孙家由作客唱和,林景熙闻讯义愤填膺,遂与唐珏、郑朴翁等化装成杭城乞丐和采药老人,肩背竹篓,手持竹夹、勾锄,连夜冒险潜入宝山皇陵区,将预先装入竹篓中的枯骨换出六帝后之骸,偷偷背到兰亭山天童寺北坡深处,装成六函,裹以黄绫,托言佛经,按顺序依次埋葬于兰亭山中。唯恐年深月久无人知道,林景熙又置生死于度外,强渡波涛汹涌的钱塘江,去临安故宫常朝殿前挖掘冬青树6株,分植六帝墓前以作标识,并作《冬青花》词一首和《梦中作》诗四首,暗中记述这一旷古未有的事件始末。诗中有“移来此种非人间,曾识万年觞底月。蜀魂飞绕百鸟臣,夜半一声山竹裂。”“亲拾寒琼出幽草,四山风雨鬼神惊”,“独有春风知此意,年年杜宇泣冬青”句,以凄怆的声调记录了埋骨的过程,抒发了自己的悲愤,以隐约告示人们六帝后葬身之处,并希望将来能读到他诗的人,知道民族正气依然存,并没有随国家的沧亡而完全消失。

1368年,元朝覆灭。  明洪武五年(1372),朝廷从林景熙诗词中寻找到宋六帝遗骸埋葬处,在重新迎接六帝回宝山敕葬时,特地在皇陵旁建造“双义祠”,塑林、唐身像于祠中供人拜竭。祠里有翰林院侍诏、江南四大才子文征明书《双义祠记》,称林景熙、唐珏乃“千古太义士。”祠前有联语“一树冬青怀义士,千秋香火近思陵”。“未许髡胡惊帝魂,几经杠宇守天章。”

林景熙与唐珏义收宋故六陵的奋身仗义事件,历史上称为“冬青之役”,他们的行为在当时的条件下,与民族利益和人民强烈愿望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所以《林景熙集》录入清乾隆《四库全书》时,提要称:“霁山先生采药拾骸,忠义气慨,耀震百世”。人们为彪炳林、唐二义士的高义卓行,历史上绍兴与平阳家乡人民曾为他们建造了七座祠堂;明、清两代剧作家为他们编写了四个剧本。其中明代卜世臣编撰的《冬青记》,在苏州虎丘千人石上公演时,“观者上万、无不泣下者也!”,对他们的爱国主义义举感动不已,崇敬有加。明朝曾在平阳县城白石街为他树“南渡孤忠”牌坊;清朝又在县城南门吊桥头为他树“文谢齐芳”牌坊。清高宗乾隆二十年(1759),平阳县知县徐恕尊崇乡贤,为他修建在腾蛟青芝山的墓园,题写“南宋忠义霁山先生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弘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于1958年由中华书局出版了《霁山集》。1987年平阳县人民政府拨款重修林景熙墓,并将其列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同时,建成“仰霁亭”和林景熙爱国诗词碑林”,刘海粟、沙孟海、苏渊雷、林剑丹等二十著名书法家在碑林上乐留墨宝,悼念和敬仰这位爱国诗人和民族骄子。

历史长河淌流过700余载,时至今日,林景熙的高风亮节和文学作品,仍然似璀灿的明珠在中华文化宝库出熠熠发光,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爱国情怀,为我们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发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