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东方大酒店:诗人的上帝——阅读法国诗人波德莱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8:32:10






波德莱尔(1821-1867)并不是安分守己的人——当然,我也不承认自己是个安分守己的人——如果单纯去歌颂一个人是容易的,但是要理解、剖析一个诗人的内心就不是件易事。如果你还没有具备理解它的能力的话,那对诗人、对诗便是一种玷污。
波德莱尔是矛盾的,去理解他的人也往往会陷入矛盾的。因此,我向读者介绍他,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这一点我必须说明。
诗人的一生往往代表着某种不幸。这是他们必然的命运。这种不幸使得他们的内心痛苦,而恰恰是这痛苦使得他们内心充满了力量。诗人就是具有这么一种神奇的能力,即将痛苦转化为另一种高尚而精致的东西(诗、艺术等具有永恒色彩的作品)。
从一般意义上说,诗来自于痛苦,这是事实,但是诗本身并不是显示诗人内心的痛苦,它往往是给人向上的力量,因此诗是美好的和谐的象征。然而,波德莱尔却不是这种意义上的诗人。他内心痛苦,喜欢写诗,写出来并不是世人所谓的“高尚而精致的作品”。他的痛苦是那么直接,完全暴露在诗的字里行间里,似乎还没有转化成另外一种东西,那么赤裸,滴着血,仿佛是直接的、致命的痛苦。
他承认自己内心一片黑暗,并不认为自己是幸福,也不承认自己是个圣徒,像耶稣一样要为人类要承担什么不幸。他说内心是恶的,而且有一种变态的心理,沉缅于恶所带来那种乐趣。这样写也是他的一种勇气,或者说他内心是真实的、坦诚的。
正如他自己的诗集《恶之花》(诗人的代表作)中开头的《致读者》这首诗中所说的那样:
“倘若凶杀、放火、投毒、强奸
还没有用它们可笑的素描
点缀我们可怜的命运这平庸的画稿,
唉,那只是我们的灵魂不够大胆。
可见他写《恶之花》乃是一种勇气,也就他将内心的恶,昭然于人面前,让别人看到一个灵魂的真实的一面。
过去的文学作品可以这么说,作家们总是为了说明自己是多么多么地纯洁、善良,充满正义感,而且洁白无瑕,仿佛“举世浊,唯我清;举世醉,唯我醒”,即使作恶也要装出一副无辜得让人来同情的样子,一副喻世劝善的伪道士嘴脸。而粗俗的波德莱尔是这样,我这个人其实是一无是处的,因为我存在着恶,与恶纠缠在一起,没有彻底战胜了恶,恶与我的命运或者说人生贯串起来。他曾经说过,“透过粉饰,可以掘出一个地狱来”,他首先掘出了自己内心里的那个地狱。
正是这种直接切入事物本质的文风,让恶的本性暴露在阳光下,说出自己在为恶,与起那些口口声声自己在作某种伟大的事业而内心一片黑暗的伪道士比之起来,更是一种勇气,一种率真。他这样做才真正宣告了文学的现代性到来了。
为恶——承认乃是一种勇气;为恶——饰非乃是一种虚伪;为恶——如假以善名义乃是一种无耻。
事实上这样的,让人觉得有些沉湎于变态快感中的波德莱尔,恰恰是一种那样的人,一个最大的道德家,他内心是纯洁的,对灵魂极为重视。他写《恶之花》并不是想引人入歧途,而是出于某种道德诫赏的。他希望这些诗的良苦用心能够得到人们普遍的理解。正如他《恶之花》诗《题一部禁书》中所说的那样:“但是,假如你能抵制诱惑,/你的目光善于潜入深渊,/愿你读我这部书,愿你渐渐喜欢我;/啊,好奇的灵魂,你忍受着悲伤,/你不断地寻找着你的天堂,/同情我吧,……不然的话,我就将你埋怨。”可见,波德莱尔是要人们理解他的用心,他是想让人面对自己,坦诚地面对自己,求真溯本,不假模假式,从他的坦诚中寻找到生命的本原,从而走向真的天堂。
波德莱尔认为求善求美,首先得求真。因此,也不难理解他从生理上厌恶那些一本正经的正派人士。他们总是遮遮掩掩,无法使自己真实起来,赤诚地面对生命的本原。而这些正派人士也无法容忍波德莱尔的诗作。正是这双方面的原因,波德莱尔很长一段时间不能让人理解。直至他死后,才越来越为人所称道。
兰波是步波德莱尔之后的法国象征主义诗人,他是这样称波德莱尔是“第一具慧眼者,是诗人之王,一个真正的上帝”。而写了那著名的《荒原》的T·S·艾略特说波德莱尔已经成为“现代所有国家中诗人的楷模”。
作为诗人的楷模必须涉及到诗人诗人化的一生。
二、
波德莱尔的身世,这里我就略作介绍。
波德莱尔生于巴黎。其父约瑟夫-弗朗索瓦受过高等教育,学过哲学和神学,爱好文艺,交游甚广,并且接受了当时法国的启蒙思想,60岁娶了一个二十六岁的孤女为妻,并生下了一个男孩。这个孩子就是波德莱尔。正因为老年得子,老年弗朗索瓦对小波德莱尔钟爱有加,给他讲神话和故事,并带他到处参观和欣赏艺术作品,使波德莱尔从小受到文化艺术的熏陶。不过,老弗朗索瓦在波德莱尔六岁的时候就去世了,母亲又马上改嫁给了一个严肃而正统的军人欧比克。母亲的改嫁使得波德莱尔陷入绝望之中,从此养成了叛逆、阴郁、孤愤、桀骜的性格。
军官欧比克想按照自己的意图来培养波德莱尔,让他成为一个循规蹈矩的官场中人。可是,波德莱尔无法忍受这种束缚,常常与继父发生冲突。
可以这么说,波德莱尔一生都进行着反抗着,反抗这个继父。他反抗精神是十分强烈的,22岁的时候就带着老弗朗索瓦的遗产离家出走,浪迹天涯,并在浪迹中开始创作,《恶之花》中很大部分就是在浪迹中写的。在波德莱尔的一生中,挥霍无度,吸食大麻,曾多次企图自杀。但是命运总是弄人,1866年叛逆的波德莱尔从国外回来后,便一病不起,最后与这位一生都在反抗的继父葬在同一个地方。这颇具讽刺意味。
不管怎么说,我们可以从波德莱尔的作品中会得到许多东西。《恶之花》不仅仅是一部诗作,更是一个人的灵魂的坦露,一颗赤裸的心。其中几篇如《信天翁》、《冥契》、《忘川》、《美颂》、《厄运》都是值得玩味的诗,读之会有所感悟的。《恶之花》本身是一个世界,这个世界就是波德莱尔的坦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