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比西尼亚人:广州“大接访”见闻联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05:40:46
●据统计,在本次大接访活动中,全市各级领导干部1107人共接待群众来访3275批7522人次。

  ●为什么老百姓出了问题不走正常途径,而要直接找大领导?专家认为,这恰恰说明信访人看到别人走正常途径没用,或者自己尝试过也行不通。

  ●在妥善处理每一桩信访案件的同时,广州也在思索如何让矛盾消弭在最基层。

  凌晨2时,市民何戬生来到了位于越秀区豪贤路的广州市国土房管局接访室门前,他打算在这里等上7个小时,然后向接访的国土房管局局长李俊夫当面反映一桩拆迁纠纷。

  昨日清晨,数以千计与何戬生一样有着各种诉求的广州市民,在各大职能部门和区(县级市)政府的大门外排起长龙,等待一个与“一把手”见面的机会。

  根据广州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全市各区(县级市)及市直部门主要领导大接访活动在昨日上午同时举行。据统计,在本次大接访活动中,全市各级领导干部1107人共接待群众来访3275批7522人次。

  从2008年开始,颇具广州特色的“大接访”活动已经举行了三次,在坚持以“不要等、不能推、不准拖”的“三不原则”妥善处理每一桩信访案件的同时,广州市的执政者也在思索,如何让矛盾化解机制长效化,如何把不和谐的因素消弭在最基层。

  ■现场有人激动 有人欣喜 有人失望

  有群众因为能见到区委书记喜极而泣,也有人在陈述时过于激动而拍桌子骂娘。

  对于广州大大小小的党政官员来说,“大接访”是一桩马虎不得的“大事”。本月4日,广州市委常委会议通过了从本月起开展“百日大接访”的决定。1天之后,广州市委副书记、市长万庆良亲自“打头炮”,把原定的接听市长热线改为面对面接待信访群众。

  昨天的大接访,广州12个区(县级市)和19个市直部门的主要领导悉数出动,市信访局还派出了7个督导组到各地巡查。副市长、南沙区委书记陈明德为了赶上活动,不得不向省政府的一次重要会议请假。

  各地的大接访统一从上午9时开始,公安局、国土房管局、越秀区、番禺区、增城市、从化市等不少“热门”部门因为信访群众太多而大大延迟了结束时间。有群众因为能见到区委书记喜极而泣,也有人在陈述时过于激动而拍桌子骂娘;而“一把手”当场拍板,让一些悬而未决的老大难问题迎刃而解,比如困扰了同德围居民多时的高峰33路终于实现了全日开通;但信访者失望而归的案例也不少,多次举报公车私用的区伯就因为公安局不允许记者旁听而愤然离席,“监督不透明,态度不真诚,那我就不上访了!”

  根据广州市信访局的统计,昨日的大接访活动中,广州全市各级领导干部1107人共接待群众来访3275批7522人次。71名市直有关部门领导、105名区县领导、939名镇街领导通过采取公开接访、上门探访、带案下访等形式,与群众面对面沟通交流。
■溯源接访大阵仗广州人不陌生

  “这么多人口的城市,敢这样(进行大接访)的,我看不多。”张广宁曾发出这样的感慨。

  对1500万广州人而言,对这样的大阵仗的“接访”早已不陌生。

  2008年6月26日,根据刚刚通过的《关于市长区长局长公众接访日活动实施方案》,广州举行了首次市、区、街三级“大接访”活动。当日上午9时,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时任广州市长张广宁和20个广州市职能部门负责人同时在锦汉展览中心二号馆设摊接待信访群众。由于信访人数太多,当天原定2个半小时的接访活动一直持续到下午2时30分许才结束。期间张广宁共接访142批436人次,市有关部门接访1851批3887人次。在同一时段内,广州的8名副市长也分别在市内8个公共场所举行了市长接访活动,共接访288批774人次;各区(县级市)领导和镇街负责人接访2437批3689人次。

  时隔一年之后,广州市各区、市直部门和街领导干部又在2010年9月中下旬连续开展了两次“大接访”活动,共接访群众5971人次,现场处理投诉382宗……10月18日上午,广州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主要负责人张广宁、万庆良、张桂芳、林元和率领20个部门主要负责人,再次展开集体接访,这也是广州“大接访”活动首度扩展到四套班子领导。

  “广州不回避矛盾,这么多人口的城市,敢这样(进行大接访)的,我看不多。”在去年的大接访活动结束后,张广宁曾发出这样的感慨。敢于直面矛盾,用直接的政民互动体察民情、纾解民困,一直都是广州这座开放之城的政治生态。

  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广州就在全国率先开通了市长热线和免贴邮票的市长专邮;2005年,先后制定《广州市政府领导接听群众来电工作方案》等文件,使领导接访成为常态;2008年,广州出台信访工作首办责任制试行办法,将“大接访”制度化,并实施首办责任制……党政官员的一次次主动约访、接访,与广州市委、市政府多次开展的网络问政、民主协商一脉相承、相得益彰,展示了广州市委、市政府民生为重的执政理念,共同成为“民本广州”的有机构成。

  ■反思老百姓为何热衷找大领导?

  为何连续多年都有这么多人信访,专家们认为必然是部分制度设计还存在问题。

  自2008年开始,一年又一年的“大接访”热度不减,有人通宵排队、有人打地铺候场,更多的信访群众更是直言“只想见最大的官”。事实上,由于市民获得了与各级“一把手”直接面对面的机会,一些问题也的确得到了更高效的解决。这种局面一方面展示了历次大接访活动的成效,另一方面也引起了不少专家对制度建设的反思与批评。

  为什么老百姓出了问题不走正常途径,而要直接找大领导?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陈天祥认为,这恰恰说明信访者看到别人走正常途径没用,或者自己尝试过也行不通。“一年能有几天大接访,能解决多少事情呢”陈天祥觉得,问题的关键在于目前地方政府有部分制度可操作性不强,导致对投诉“踢皮球”。

  广州市社科院研究员彭澎则表示,接访应该由领导听取民意后批给有关部门来处理,而不是领导亲自跟进。

  每次“大接访”,总会有一些“老面孔”出现在媒体的镜头中,其中有的问题甚至已经拖了十年以上,反复投诉还是得不到解决。广州市长万庆良在这次“百日大接访”中,就曾遇到一桩25年的积案。对于这种现象,不少专家都建议,广州必须明确信访问责机制。

  彭澎提出,连续多年都有这么多人信访,必然是原来的信访工作没有到位。哪个区的信访案件多,就应该对哪个区展开问责。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岳经纶则表示,政府必须对信访建立一个公开透明的回应机制。
缩短“申诉路程”将矛盾化解于基层

  让社区成为解决群众困难的“第一线”,成为市民享受生活的“幸福港湾”

  事实上,广州的执政者对于“大接访”的局限性,也保持着清晰的认识。

  早在2008年首次三级领导大接访活动结束后,张广宁就直言,“如果每次(大接访)都要由我亲自带头的话,我认为我是失败的!”他后来解释说,在活动中他发现居然有那么多市民来找他反映没有自来水、水浸街等常被认为是小事的问题。他希望通过大接访,逼着各级政府部门认认真真地去处理这些“小事”。“以后要完善长效机制,不要每件事都要找市长,最好老百姓的事情不出门,就在社区投诉、解决,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张广宁不止一次这么说。

  显然,面对社会转型期的各种复杂问题,单靠一把手“日理万机”、大小齐抓的方式,根本不可能解决民众积压已久的种种问题。通过下放事权,将管理中心下移,让问题解决在街区层面,从而缩短老百姓的“申诉路程”,成为广州化解社会矛盾、构建幸福之城的探索方向。

  2008年5月,就在广州首次大接访之前一个月,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汪洋批示要求广州、深圳、珠海三座城市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方面先行先试,探索经验。张广宁结合多年抓基层工作尤其是街道工作的经验,随即提出在全市街道社区建设“五个一”工程(一个社区服务中心、一个小公园、一个群众文化娱乐场所、一个卫生服务机构和一个治安视频监控中心)。

  与此同时,一个建立在社区的收集民意的常态机制也在街区逐步建立起来。越秀、海珠、荔湾等城区的街道社区已派驻了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每周一次在社区设点接受居民投诉,整理后交由街道综治信访维稳中心反映给市区有关部门。

  今年6月,广州正式启动“简政强区”改革,包括城市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和处置在内的64项事权,在月底之前下放到各区、县级市,其中12项都是社会管理事权。

  7月,广州市委全会又审议通过了《关于全面推进街道、社区管理服务改革创新的意见》,要求区(县级市)把面向居民的事权继续下放到街道,并在街区建立街道政务服务中心、综治信访维稳中心、家庭综合服务中心三大平台。让社区成为解决群众困难的“第一线”、市民享受生活的“幸福港湾”。

  “区里能放的事权都要下放到镇、街。基层天天面对群众,他们做工作更有效!”昨日上午,从省政府会场上请假匆匆赶来接访的广州市副市长、南沙区委书记陈明德颇有感触地说。(记者 袁丁) “接”访,还是“截”访 http://news.cntv.cn/china/20110813/10375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