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提拉全面战争 百科:相亲进化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4:17:55
顾彩玉整理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1年08月12日   第 05 版)

刘莎制图
50年代
50年代,是一个“随处看成分”、以贫为贵的时代。上学看成分,找工作看成分,找对象,更要看成分。那个阶段,你家里穷没关系,怕就怕在“你太有钱”。过来人说:“谁家要是‘地主’、‘资本家’,在人前根本就抬不起头来。”富人家的女儿为了政治上的庇护,非“工人”“贫农”不嫁。只要媒婆一拉线,对方不嫌弃出身,她就义无返顾:结婚!
60年代
60年代,中国处于政治动荡时期,爱是“不能说的秘密”,革命话题排名靠前。那时,电影《青春之歌》点燃了年轻人心目中的爱情火焰,却被指责为错误的小资产阶级情调。但无论如何,家庭成分依然占据婚姻的重要位置,但倘若你想结婚,就要经过党政审核;假如成功嫁给军人,那你无疑就成为了其他女青年“羡慕嫉妒恨”的重点对象。
70年代
70年代,自行车、缝纫机和手表,是结婚“三转”必需品;若再加之国营单位的“铁饭碗”,足够让年轻男士的身价倍增。那时,社会风气保守,“男女授受不亲”,更别提手拉手散步。那个年代,“自行车都是重要的道具”,经常是一人一辆车,边骑边“相”,彬彬有礼;要是哪一天姑娘羞羞答答地坐在了小伙子的自行车后座上,就证明两人的关系“板上钉钉”了。
80年代
80年代,随着高考制度的恢复,大学文凭也开始变得吃香,不少思想开放的青年人开始走入电影院。电影一看,小手一拉,两个人的感情那就算有了开始。那时候年轻人挑选另一半更注重外表,甚至就按喜欢的明星类型来找。当时,中国流行一部电影《庐山恋》,女主角的打扮使得年轻女性纷纷效仿:卷发配红裙,百分之百的高回头率。
90年代
90年代,相亲的条件慢慢有了变化:三金必备——金戒指、金项链、金耳环;大件须有--彩电、洗衣机、录像机。那时候,“万元户”逐渐被“大款”取代,事业、收入、户口等逐渐成为择偶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不能解决户口者免谈”一度成为了流行话语。当时,电视相亲节目也初露锋芒:从台湾的《非常男女》开始到内地的《相约星期六》,很多人开始登上荧屏寻找真爱。
新世纪
进入了21世纪,真人秀的相亲节目变得日益火爆,众多俊男靓女参加节目,大方示爱。与此同时,网络相亲也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两个人无论相隔多远,敲一敲键盘,写一条微博,发一个视频,就可以轻轻松松地谈情说爱了。“闪婚”、“裸婚”更成为当下热度较高的现象,相亲对上眼,即可入婚房。当然,也不乏一些“宁愿坐在宝马里哭,也不愿坐在单车上笑”的拜金主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