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罕布拉宫门票预定:竹雕的流派及代表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6 17:37:45

竹雕的流派及代表作  

2010-09-28 15:02:05|  分类: 竹雕精品 |  标签:竹雕  雕刻  浮雕  笔筒  技法   |字号大中小 订阅

          竹雕,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竹制品的国家,所以竹雕在我国也由来已久。竹雕也称竹刻,是在竹制的器物上雕刻多种装饰图案和文字,或用竹根雕刻成各种陈设摆件。竹雕成为一种艺术,自六朝始,直至唐代才逐渐为人们所识,并受到喜爱。竹雕发展到明清时期大盛,雕刻技艺的 精湛超越了前代,在中国工艺美术 史上独树一帜。   
       竹木雕源于竹木器,从使用竹木器的史前时代开始,到竹木雕艺术独立发展并成熟的明清时代,在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漫长历程。牙角雕,顾名思义,应为各种用兽牙、兽角制作的雕刻品,然而在收藏界,其含义则主要是指象牙和犀角的雕刻品。象牙以光洁如玉、柔韧细腻的质地深受人们的喜爱,而象牙雕作为一项特种工艺,在中国艺术史上更是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犀角雕在我国古代各种门类的工艺美术品中,属于既高雅叉稀有的品种,与竹木、金、玉等雕刻器物同为艺林珍赏之品。匏器,又名"葫芦器",是流行于中国民间的雕刻工艺新品种。竹木牙角匏器的雕刻作品有的雕刻简练、古朴大方,有的精工细作、纹饰繁密,变幻无穷,雕刻的方法主要有阴线、阳刻、圆雕、透雕、深浅浮雕等。传世作品的数量,以明清时代为多,品种纷繁,其中尤以清代牙角雕刻最为精湛。那些技艺非凡的名工巨匠,运用他们的智慧和高超的技法,把我国的雕刻工艺推至空前的鼎盛阶段。在他们的作品中,有的 小巧精致,玲拢剔透;有的细密入微,鬼斧神工,精美绝伦。他们为人类创造了美,在历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 
 

 

 

       金陵派竹雕,金陵派竹雕的创始人是濮澄。濮澄,字仲谦,生于万历十年(1582),主要活动于明代万历至崇帧时期。他刻竹通常是以浅浮雕为主,时而也刻制一些高浮雕作品。不过他最喜欢的 还是用盘根错节的竹根,根据竹材的自然形状和特征,用简洁的刀法,略施雕凿,随形施刻,自然成器。
  清初学者宋荔堂在《竹罂草堂歌》中赞誉濮仲谦的记载,不仅说明仲谦是位身怀绝技、一艺多能的雕刻艺术家,而且说明了他的独具特色、与众不同的刻竹风格。由于对雕刻技法的欣赏角度不同,他最喜欢的是以用刀很浅的浮雕技法为主,有人称之为“水磨器”。当时,他用这种技法刻制扇股、酒杯、笔筒、臂搁之类器物,也使用在木器和牙角上,曾妙绝一时,受到世人的喜爱。由于在制作风格上与嘉定朱氏“高、深、透”的风格不同,又因他住在金陵,随即就按竹刻风格将竹刻分成两派,即金陵派和嘉定派,濮仲谦也就是金陵派的创始人。另外还有方洁,子矩平,号治庵,浙江黄岩人。他工诗善书画,最擅长刻竹,人称“方竹”,也是金陵派竹雕名家。方洁最拿手的是在竹臂搁和竹内黄上用阳文浅浮雕法替别人刻肖像,面部用陷地浅浮雕,其余部分用阴刻。因两 种方法配合得天衣无缝,所以他的这种铁笔被人称为绝艺。

竹雕松树形小壶
明晚期 12.3x8.4x8.5厘米
  壶用天然盘连的竹根雕成松树形,以松干为主体,松枝盘曲成柄,断梗做流。壶盖巧雕成枝叶形,叠压错落,形似折枝,又与壶身主干相连,柄下隐刻阴文“仲谦”楷书款。壶呈棕褐色,采用深、浅浮雕技法雕成,构思奇巧。

 

 

 

竹刻竹节笔筒
明晚期
  濮仲谦是金陵派的创始人,他喜欢根据竹材的自然形状和特征,用简洁的刀法,略施雕凿,自然成器。此笔筒为其代表作品之一,直筒形,外壁浅浮雕竹枝图,雕工精湛,与众不同。

 

 

 

清中期 长27厘米
臂搁正面浅刻高山突起,溪水清流,古树茅屋,构图层次丰富,景物错落有致。左上题刻为"丙戌年日治庵制",下落"方"字印章文。

 

 

 

嘉定派竹雕
  自明代正德、嘉靖之后,竹刻艺术发展十分迅速,几乎每个时期都有一些杰出的艺术家涌现出来。当时,大部分竹刻高士都集中在江苏嘉定和金陵一带,一些士人便将这些精工典雅的作品,根据雕刻技法和风格特征划分流派,于是出现了嘉定派。  
   嘉定派生产中心主要是在江苏嘉定(今上海嘉定县)。嘉定派最早的创始人是朱鹤,在嘉定竹刻艺术中,以朱鹤祖孙三代最为著名。朱鹤,字子鸣,号松邻,他擅长诗文书画,精雕镂艺术。有记载称,其子朱缨,号小松和其孙朱稚征,号三松,均能继承父业。朱鹤本人文学艺术造诣很深,且有创造精神。他性情孤僻,与俗寡合,但却时常与书画名家、文学家交往,因其善书画,通古篆,早年又得缪篆不传之密,所以在他的竹雕设计和制作中,经常以笔法运用于刀法之中,其所制作的笔筒、香筒、臂搁、佛像等,虽然有的朴茂质拙,有的精妙绝伦,但又大多是以“洼隆浅深”,刻五六层的镂空深刻透雕迸行制作的。朱鹤认为:如果不进行透雕和深刻就不算雕刻。因此,他将南宗画派揉合在北宗的雕刻之中,创造出深刻法,为唐代以来发展的竹刻艺术开辟了新的途径。其作品深受当时士人的器重,人们争相求购,得到他器皿的人,不呼器名,而是直接以 "朱松邻"称之。甚至到了清代中期,乾隆帝看了他刻制的竹器,也题有"高枝必应托高士,传神莫若善传神"的诗句加以赞扬。
  继竹刻大家朱鹤之后,其子朱缨、其孙朱稚征在嘉定竹刻中也颇负盛名。嘉定派竹雕到了清代康雍乾嘉时期(1662一1820),巴达到了黄金盛世。嘉定也被称为“竹刻之乡”,有名的竹刻家就达六七十人之多,其中较为突出的有吴之番、周澈、封锡爵、封锡禄、封锡障、施天章、张希黄等,均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对后世影响深远。 


 竹根雕采药老人
清早期 高14·7厘米 
  采药老人用竹根雕成,高束发譬,长臂清瘦,面露微笑,足登草履,药锄旁置,撩衣露膝倚坐在一块玲拢剔透的山石之上,似在小息。其衣纹笑貌无不带有仙逸之感,栩栩如生。在老人手提的花篮中,满盛着寿桃、灵芝和仙草,是“灵仙祝寿”之意。此作品采用了搂雕、圆雕等多种棱法,雕工精湛,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竹雕佳作。吴之番款。

 

 

 

竹雕浴马图笔筒
清 高15.5厘米 
  直筒形,器型周正,外壁雕刻浴马图,构思巧妙,雕工精湛,线条流畅。吴之番款。

 

 

 

周芷岩刻山石翠竹紫檀笔简
清 早期高14厘米 
  直筒形,三足。外壁一侧刻山石翠竹,布局疏密得当,雕刻涛洒自如;另一侧刻五言律诗一首,款为"芷岩制"。此为周芷岩精品之一,显示了其在雕刻花卉、山石、草虫等方面的高超技艺。

 

 

 

吴之番竹刻的独特风格
  吴之番,宇鲁珍,号东海道人,是活跃于清初康熙前半时期的著名竹木雕刻家,继朱三松之后嘉定竹刻的第一名手。他精于行草书画,也是清代初期著名的画家。吴之番擅长圆雕、浮雕等各种技法,早年曾以朱三松为师,承袭了朱氏雕刻技巧。经过反复摸索、改进,他将画入竹,铲去不用的地方,留空四周作为背景,凸起的地方,根据画中或是远山水、或是岩壁树石、或是人物景致等深浅不同的需要,铲去深浅不同的层次,以浅浮雕的形式突出主题,创造了"薄地阳文"的雕刻形式。这种浮雕法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师法三朱,以深刻做高浮雕,用深浅高矮不同的层次,产生深度感。高凸处接近圆雕,底陷处有的则采用透雕技法。经过他的改进,所雕刻的花纹层次丰富,凹凸起伏使用得当,深浅透视精细得神,即使是凸起的高度也低于朱氏的高浮雕。另一种是模拟龙门石刻中的浅浮雕技艺。这种刻法去地较浅,由于吴之番精于绘画,懂得绘画的诀窍,构图十分明朗。他喜欢用文学故事、传说和典故作为题材。在这些题材中,他将所要刻画的图文只占器皿的一部分,其余部分则全部铲去,直至露出竹的肌理,任其光素。此种刻法与明代的深刻、浮雕、花纹布满全器的章法全然不同,而是主宾、虚实分明,布局疏密有序,素地可见到朴质的竹丝,精刻细琢部分则肌润光泽,线条圆转流畅,宛若天成。其所产生的绘画效果较强,变化微妙,风格独具。


太白醉酒图笔筒
清 中期 高14·8厘米 
  笔筒包浆温润亮丽,浅浮雕太白醉酒图,姿态酣畅。并以行书题诗:“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诗尾题款:“丁未春三月书”。铁画银钩,雕刻流畅有力。吴之番款。

 

 

 

张希黄款竹刻留青山水纹笔筒
清 高11厘米
  清代仿张希黄竹刻作品甚多,但精品并不多见。而且作品用留青技法,将远山近石、屋宇树丛构成严谨的图画,其自然有力的线条,较之张希黄纤巧之工不同,另有一番情趣。张希黄款。

 

 

 

留青竹刻和竹节雕
  留青阳文雕刻,也称平雕,即是用竹子表面一层青皮雕刻图案,把图案之外的青皮铲去,露出竹肌。这种雕刻方法不仅精巧,而且竹器外表色泽莹润,经常抚玩摩掌,年代越是久远,竹肌颜色越是深沉,光滑如脂,温润如玉,色泽近似琥珀,同时图案部分也越清晰突出。这种技法始于唐代,当时虽是留青竹雕的初期阶段,所刻纹饰还比较浑朴简单,但这种技法的出现,显示出了竹刻艺术的提高与进步。
  留青竹刻在唐代开始流行时,最初只是平面雕刻,将图文部分留下,其余部分刮掉;所刻的纹饰,也只是进行阴阳文或阴文雕刻,只有花纹的变化,而没有雕刻技法的变化。明末竹刻家张希黄在唐代留青刻竹的基础上进行改进,他利用竹筠、竹肌质地色泽的差异,以竹的外皮(即青皮)刻图纹,将剔除青皮后的竹肌做底,首创出阳文浅浮雕的留青技法。这一时期,许多竹刻名家都兼精书画,他们从书画艺术中汲取养分,以充实竹刻艺术,无论题材、技法,都与书画艺术紧密结合。而以竹的青皮作为图纸的雕刻绘制法,与绘画的笔墨神韵更加贴近。
  竹节雕是指先将竹节制成器物, 如臂搁、笔筒、香筒、茶叶筒等,然后 在竹制器物上做深浮雕和搂空雕等雕刻,使之成为精美绝伦的艺术品,琳琅满目,传世较多。

 

 

 

竹雕蕉荫读拐图笔筒
清 
高14厘米
  器型周正,随形雕刻两仕女于芭蕉树下相伴读书,画面层次鲜明,刻工精细。

 

 

 

竹雕竹林七贤笔筒
清 高17厘米 
此笔筒采用浮雕与留青相结合的技法,用刀如笔,重重叠叠的松针,纤细如毫,节节上升的竹子亦极具质感。

 

 

 

明清竹雅鉴识
  早期的竹刻制品遗存很少,至今所见多为明清传世品,一般浑厚古朴,构图饱满,布满器身,刀工深峻,常做深浮雕或透雕,线条刚劲有力,转角出棱。品种以笔筒、香筒为主。清代前期尚有明代遗风,但表现技法更为多样,浅刻、浅浮雕、留青、圆雕等同时并行;品种扩大,除笔筒、香筒外,臂搁、竹根人物、动物与山石具备,制作精致工整,细巧秀雅,而像张希黄的留青山水楼阁、邓渭的浅刻小字行楷等,都是个人风格特征十分鲜明的作品。清代后期面目较为单一,用刀平浅,常作阴刻,流行小像写真、篆刻金石文字以及细密小字的铭文诗篇,并以再现书画笔墨为能事。器物种类多为扇骨、臂搁等,也有大件的竹根雕,刻群仙祝寿、三羊开泰等题材,雕工较粗。明清竹刻往往镑有作者名款或印章,是竖定的重要依据。正因如此,赝品仿造刻款,尤其是名家的款识,比较常见。一般来说,真款刻写自然流畅,秀中有骨,刚而不板,无矫揉造作之感,突出作者自我风格。伪款则笔画呆滞,下刀乏力,与原作者风格不符,有的虽形似却无灵气。竹刻的色泽也是鉴定的一方面。年代越久的制品色泽越深,呈暗红褐色,深棕色、灰褐色等,而以墟琅色为佳,又因经多年不断摩挚,器表莹滑光润,年代较近的制品或新器色泽较淡,呈浅黄色等。作伪者常将新器加以染色,冀求获得与旧器相同之色泽,但人为模仿浮而不沉,与自然色泽终究有别,经仔细辨别,不难看出。

 

 

 

竹黄工艺 
  竹黄即竹之内皮,浅黄色,色泽光润,类似象牙,又有“文竹”、“贴黄”、“翻黄”等称。它是以大型的南竹为材料,将新鲜的竹黄片,经过水煮、晾干、压平等工序,然后贴到各种形状的器物上。通常是以木做胎,所用的木料有桶木、柏木、杉木、檀香木、红木、乌木和黄杨木等。尤其是黄杨木,其色泽与竹黄近似,质地细腻,是上等的珍贵原料。 
 
 
  一般先用这些木料做成各种形状的器物,然后在器物的表面贴上竹黄,有的因为装饰纹样的需要,要贴上两至三层竹黄。所刻纹饰有彩花如意、方塞、连瓣勾莲、回纹、雷纹、蝉羽纹、山水人物相花鸟等,衔接紧密,接榫斗角,毫无榫迹,被誊为 "天衣无缝",其纹饰精巧美观,宛若天然而成。
  竹黄工艺的历史并不久远,始创于湖南邵阳地区,制成的器物有匣、盒、盘、文具等。器物表面呈鹅黄色,清淡幽雅,大多为光素,很少有纹饰。清代时,浙江一带有人到湖南经商或游览,看见这种工艺制品,有的还得到亲朋的馈赠。他们觉得此种器皿既清雅又实用,于是召集了一些人去学习,同时也买回一些器物作为样品进行试做。在制作过程中,嘉定竹人将学来的贴黄技术加以改进,在器物贴黄的表层辅以精美的纹饰,使之完全艺术化。自此,竹黄工艺的声誉日渐提高。后来,嘉定的竹黄制作品种越来越多,纹饰也越来越精丽丰富,工艺技术水平远远超过了湖南邵阳地区。到清代中期时,竹黄工艺发展迅速,已不仅是湖南邵阳、浙江嘉定两地生产,浙江黄岩、四川江安和福建上杭亦开始以制作贴黄而著称了。

 

 

 

竹黄山水镇纸 清
29.5X4.5厘米 镇纸正面刻宇,背面携山水图案,雕工精湛,工艺精美。

 

 

 

浅浮雕八吉祥纹竹黄盒
此盒采用竹黄工艺,在盒盖及围浅浮雕八吉祥纹图,线条流畅,为竹黄工艺精品。

 

 

 

竹黄"荷亭清暑"八方盒
清中期 直径17厘米
  八方盒盒面刻绘荷亭清暑图,雕刻精美,意境清幽,线条流畅,设计巧妙。

 

浅浮雕八吉祥纹竹黄盒
此盒采用竹黄工艺,在盒盖及围浅浮雕八吉祥纹图,线条流畅,为竹黄工艺精品。

 

 

 

竹黄雕人物故事图眼镜盒
清 高13·5厘米
  如意形眼镜盒盖上两面浮雕骗幅和团寿宇,寓意福寿双全。盒一面浮雕“平生三级”图案,另一面浮雕松下高士图。工艺精湛,线条硬挺,为清末制品。

 

 

竹黄留青山水纹眼镜盒
清 高15·8厘米
  此眼镜盒呈椭圆形,一面雕留青山水纹,另一面刻诗句。工艺精到,为清末制品。

 

 

 

竹黄浅刻寿考图纹扇
民国
团扇面浅刻郭子仪武士像,一边松树马匹刻画精细,边题为"大富贵亦寿考图戊申仲夏竹民王勋刻",王勋[民国刻竹名家]印。

 

 

 

进贡皇宫的竹皇器 
  竹黄这种民间工艺品原在浙江、湖南一带流行,并没有作为地方物产贡入皇宫内廷。后来,乾隆帝前后六次南巡,发现了这种工艺品,甚为喜爱,遂命地方上作为物产每年向皇宫进贡。乾隆帝在南方各名胜处所建的行宫内陈列摆设的此种物品,精制淡雅,深受人们喜爱。当时民间的竹黄器在造型、花纹装饰上都比较简单。而进贡到宫廷内的器物却是精美异常。其中有些造型规格和图案设计是由清宫如意馆画师提供,各地再按图案采办、督造,有些则是将贴黄匠人召至宫中进行制作。这些按规定缴纳进贡的作品,几乎都是穷工弹巧,精美绝伦,包括盒、匣、文具、盘、牙签筒等,其中仅盒一类,品种样式就五花八门,举不胜举。至于图纹装饰上更是精工细作,远非民间器物可比。据清宫中进单所载,如乾隆二十二年 (1757)二月初二日,河东河道总督张师载进贡:文竹一统尊、石榴尊等。又如乾隆三十四年 (]769)七月初一日,江宁织造舒文进贡:文竹如意盒成对、文竹芝仙盒成对、文竹万福盒成对等。这些竹黄制品大部分是委派江宁织造承办的,也有一些是地方官买来作为年节礼物献上的。但无论是承造的方物,还是敬献的礼物,在工艺上都是非常精丽典雅的。这类竹黄仿古器物作品虽不多,但品种较为齐全,件件皆是精工细作。除仿古作品外,在其他造型的作品中,那些文房用具以及陈设、文玩器皿等,也均富丽精巧,使人百看不厌。

 

 

 

立体圆雕
  立体雕刻则是以圆雕和透雕技法为主。这种以圆雕技法刻制的器皿,大多是取竹根为材,根据竹的自然形状进行构思和设计,略施雕搂,使其成为或妙巧、或古朴、或精致,供人观赏的艺术品。这种因材施艺的创举,看似简单,实极难为。不仅要有丰富的想像力和卓越的独创性,还要有极为高超的雕刻技术,两者之间必须紧密配合。嘉定朱氏三代也曾刻制过一些圆雕作品,如朱缨“张国老骑驴”,朱稚征的“和合二仙”等,但这一地区,最有代表的要数封氏家族。封氏是竹刻世家,世代相传多至五六代以上。在封氏家族中有名的竹刻家就有12人之多,其中最有名望的是封锡爵、封锡禄、封锡境三兄弟,号称鼎足。他们继承了朱氏刻竹中的圆雕技艺,以竹根为原料,摹仿现实写生,所制作的器物多以新奇胜,如模拟的梵僧佛像,奇形异状,诡怪离奇,让人感到毛骨快然。但他们刻的散花天女、采药仙翁、刘海戏瞻、布袋和尚等人物,却面部慈祥,神采奕奕,使人又有轩轩霞举、超然出涯之想。封锡禄和封锡障兄弟由于技艺精绝,名声远播,被地方官推荐,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被召人宫,养心殿服务。 
 
竹雕十八罗汉山子
清 高35厘米 
  十八罗汉山子分布在桥胖山隅,形姿多样,神态各异,巧妙的设计,嫡熟的雕工,为作品增添光彩。

 

 

 

清中晚期竹雕
  自乾隆、嘉庆之后,较为流行的是潘西风、万洁和邓渭等人的风格和柞品。邓渭以薄地阳文之法携刻名家诗词,潘西风以阴文浅刻茬臂搁上刻绘山水、仕女图画,万洁用铁笔在扇骨、臂搁、笔筒上以阴阳凹凸、邹擦等手法,刻绘山水及人物小照。他们均能运刀如笔,仙手相应,不露刀锋,在竹刻一门中有其过人之处。他们的这种雕刻风格趋势导致了时代风格的演变。因此,这时期,尤具是在文人的雕刻中,浅浮雕已很少见,那些精雕绷搂,表现刀法的高浮雕、透雕、圆雕、陷地深刻诸技法,基本无人间津。那些动物形象的立体雕刻和置于几案上的高雅凹凸的浮雕笔筒,几乎没有人再制。虽然工匠的制品,以圆雕技法刻制的竹根人物和仿造前人所制的作品出不断出现,有些风格还较近似,但功力却表现不佳,雕刻粗糙,过于雕凿,显得十分匠气。

 

 

 

竹雕松山高逸山子
清 高10厘米
  竹根雕刻,松石林立如山,人物现于其中,工艺精美,下有低座。

 

 

 

竹根雕采芝老人
清 6.5x6.5厘米 
  作者巧妙利用一段竹根,雕刻一采芝老人倚坐在山岩之上,身边的竹篮则装满灵芝。刀法圆熟流畅,所刻衣纹起伏皱叠流走自然,包浆亮丽。

 

 

 

竹雕踏雪寻梅笔山,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