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卡特朗讯首页:“式”之我见 - 日志 - xinyi916 - 我恋太极 - 建设最好的太极拳社区,构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01:07:02

拳道至简。拳道至易。              一心:                  心如止水,不外于物。                   一气为本,生化由心。                   中净。中止。中定。中和。              二形:                  伸缩。曲折。螺旋。园转。                   伸缩--以根为始。(根节)                   曲折--以中为定。(中节)                   螺旋--阴阴反复。                   园转--以心为轴。(中心 足心 重心)                  德,中和,是谓太 极拳道。

 

我从下面三个方面谈一谈。
  
  一、以腰为主宰,由腰到胯、到膝、到足,由腰到脊、到肩、到肘、到手的发劲方法
  
  这种发劲方法,主要靠身体的姿势来完成。内家拳的姿势要求基本一致,大致是含胸、拔背、沉肩(松肩)、坠肘、坐腕、收臀、提裆、吊顶等。其中关键是腰,主张“主宰于腰”,“腰为纛”。发 力时,腰部要向后挺。腰的自然生理状态是向前弯曲的,腰一挺,则由曲变直,曲短直长,其劲力则向上下延伸。向上一股,沿脊柱上行,催动脊背上拔,这就是 “拔背”。杨澄甫说“能含胸自然能拔背”,其实反过来也对,能拔背自然能含胸。力再由脊背达于两膊,主要是肩、肘、腕,通过沉肩、坠肘、坐腕、舒掌,使力 量达于掌指(或掌心)。其中沉肩、坠肘非常重要,拳谱云:“身力到手,肩之所为”,“肩垂则气力到肘,肘垂则气力到手”。
  这里重点说一下“含胸拔背”的练法和标准。《太极拳表解》中说:“含胸,胸略内含。”“拔背,使气贴于背。”含胸的方法:主要力源是挺腰,命门穴后 凸,配合两肩胛骨和双臂向前外展送。形意拳的说法是:“两肩要扣”,这样自然会出现胸向内收的姿态。至于“含胸拔背”多大程度为合适,只说胸略内含,多大 为“略”,书上没有介绍过。我根据多年练拳教拳的经验,找出了两条检验的标准,一是按形意拳谱“脊背要圆、气力催身”的要求,检查脊背是否圆了,方法是看 脊背正中的一条竖沟是不是没有了。圆了,竖沟没有了,就算达到标准了。二是用“气”来衡量,《十三势行功心解》中说“牵动往来气贴背”。《太极拳表解》中 说“拔背使气贴于背”,都是以“气贴背”作为标准的。怎么检查“气”是否“贴背”了呢?当你深呼吸时,如果挺胸,前胸有紧的感觉,像是有一张纸贴上去了一 样;当你含胸拔背时,后背紧,像是有一张纸贴在后背上了,这就是“气贴背”。当你不挺不含时,前胸后背的感觉都不明显。当你做到“气贴背”时,小腹则有挺 实的感觉,这就是“气沉丹田”,能如此则下盘稳固,如挺胸则气拥胸际,下盘不稳,否则,小腹则没有这样的感觉,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松胸实腹(能含胸拔背,胸 就松了)。有人说含胸要含成“后边一张弓,前边一个坑”,那就做“过”了,做错了。含胸拔背正确了,不仅下盘稳固,而且发力的效果大增,正像杨澄甫所说 “能拔背则力由脊发,力大无穷矣”。另外,内气由脊柱经过,有益于扩通督脉,贯通小周天。
  再说“沉肩坠肘”,这两项也是互相依赖,互相制约的。肘抬则肩必耸,肩沉又促使肘坠。肩的动作应当包括三项内容:沉、扣、展。沉肩,是肩向下沉,使脊 背之力通过肩传递到肘,这就是“肩催肘”。“肩垂则力催肘前”,沉肩也促使气沉丹田。如两肩端起(八反中称之为“寒肩”——人们遇寒冷时,两肩耸起的现 象),则气上浮,全身皆不得力,当然发力就不整了。肩扣,就是两肩向前外展扣,可使背圆,胸含,辅助使肩的力量到肘。形意拳有“肩扣则气力到肘”之说。肩 开,就是把大臂根部的肱股头和肩胛骨之间的缝隙拉开,起到放长击远的目的。拉开后,用手可以摸到肩和臂的连结处有一小沟。我的老师萧功卓在肩展开时,开处 可放下一个小酒杯。沉、扣、展三者同时运作,似乎互相矛盾,不易做到,这就要求在肩的松柔情况下,慢慢去体悟,绝不能僵。所谓“坠肘”,也叫垂肘,坠的方 向是既向下同时又向前。拳谱云“肘垂则气力到手”。但是如果只单纯下坠,没有向前动作的力量,就不能使气力到手。
  腰挺,向下的力量,催动胯部向下向前移动,这叫“腰催胯”。因为胯和臀是连在一起的,所以一般不说胯而说臀,叫做收臀、敛臀、垂臀,但我认为收、敛并 不太确切,这容易让人理解成向前平移,而没有向下的力量,这样就起不到胯催膝的作用。只有臀部既向下又向前才能催动胯的力量向下,再催动膝,膝再催动足, 这就是“胯催膝,膝催足”的传动方法。
  腰挺,腰部直了,臀部向下向前收了,原先腰部的横沟就没有了,用手由腰向下摸,臀部和腰部是平的,感觉不到臀部突起。挺腰要贯穿在打拳的全过程,但在 发力时,要加大挺腰的力度。这时当你手放在一个训练有素的拳家的腰部时,你会有命门穴向外突的感觉。当你将两手分别放在其臀部和挨着腰的背部时,你会感到 臀部在向下运转,背部则有上拔的动势。
  挺腰、含胸拔背、收臀……几项要领是既制约又相辅相成的,像一台机器上的几个啮合严实的齿轮,一动俱动,一停俱停,达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 静”。坠胯不仅能达到“胯催膝”的目的,同时也推动了“提裆”,所以拳谱说“提裆要领收臀为高”,反之,臀不收而后突,裆部则会自然下坠。下坠则又会影响 收臀。收臀、提裆又能促使丹田气沉,发力。收臀和拔背也是互动的,收臀正确了,含胸也就正确了。如果臀不收而后突,必然会挺胸,说句土话,叫做“撅屁股必 然挺胸”。这几项虽然是互动的齿轮,但“主动轮”是腰,其它为“从动轮”。所以说关键在腰,“腰为纛”,“主宰于腰”,“刻刻留意在腰隙”。
  这种方法多在发寸劲时使用,当挨近敌方时,腰一挺,可骤然发出爆发力。这就是“寸劲”。
  说内家拳的发劲方法,离不开气。拳谱及前人对气的论述颇多。如“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气遍身躯不稍滞”,“劲之气之苗,气者劲之根”等等。
  发力时,气的运行路线和劲力的传递路线基本是一致的,气由丹田发出至“命门穴”, “命门穴”向后一凸,气则由腰部向上下分开,向上,沿督脉上行,经两膊达于大小臂,最后到劳宫穴或指尖。向下,经“尾闾”,“会阴”,沿腿到达脚心涌泉, 然后从原路返回,与向上之气合在一起,同时到达手掌。这一过程在瞬间即可完成。这就是丹田劲力的发放方法。气的运用关键是“有气”,“欲求力之足,必先求 气之充”。得气的方法和身体的姿势密不可分,姿势在气功三要素中叫做调身。如含胸拔背、收臀等。姿势既是得气的方法,也是用气的方法。另一项是放松,用意 不用力,在气功叫做“调心”。炼气是内家拳主要得力途径。方法是打拳、站桩,形意、太极、八卦都有桩法。如形意拳的三体式。另外八卦掌的“转圈”本身就是 行步桩功。太极套路的用意不用力,也是在炼气。拳谱中的“以心行气,以气运身”说明了得气的方法和气的功用。所以内家拳特别重视“气”,强调“欲求力之 足,先求气之充”,“气不充则力不足”,气不足“以之为顾法,则如守者之城池空虚,以之为打法,则如战者之兵马羸弱”。气充时还可以达到“用则有,不用则 无”,拈手即来,不用想气怎么用和气的运行路线。

昨日翻动了我迷太极的日志,对<正骨开腰得机势>一文献以鲜花,肯定作者敢想敢瞎说无所畏惧的精神。今又用文字表达我的忧虑:敢想结合瞎说一旦发生“裂变”,就得花大力气才能肃请。   <正骨>一文中这样述说道:“腰椎生理弯曲,不利于作为主轴的轴承功能。   太极内劲的上下传导在此处就由于这个生理弯曲而使内劲的上下通路断掉了。所以太极拳提出了塌腰突肾的要领,即让腰椎拉开后拥,双肾抽换突出,以此连通内劲上下传导,可以说塌腰突肾是太极拳一个核心秘密。”   我们有幸,终于赶上一个改革开放的好时代。太极拳也解密了,终于得闻不为人知太极拳的“核心秘密”。由于脊椎“生理弯曲”竞然使得“内劲”的“通道断掉”了,不通了!那么,请问“膝弯肘曲”呢?沉肩堕肘呢?通向手足的“内劲通路”不也要断掉了么!于是乎,我们又明白了一个关于太极拳的“核心秘密”,为了保持太极内劲通道的畅通,太极外形应象“僵尸”一样,腰毕直,手毕直,脚毕直。自然生理弯曲都是“病态”,何况,人为故意保持“园曲”状态呢,不更应纠正。   内劲是经验。经验上升为法则,至少且必须满足两个基本条件。一)经验可以复制。即按规定的要求与第次去做,大部分感觉可以体会得到。二)经得起逻辑推导。即从一个慨念到另一慨念,纯概念上的推求不会产生背离。    两者相互印证,相得益彰方接近于事物的“真实”。若相离则是不负责任的臆想瞎说乱皎。“气无形无相无微不至”“行气如九曲珠,无微而不至”经典的理论 ,在这里与“太极内劲上下传导在此处就由于这个生理弯曲而使内劲的上下通路断掉了”明显形成“悖论”。他说明二者之间必有一者为胡说。    大前提都不成立,其余小前提就不必细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天气又热,时间宝贵。    经典拳论就是科学。他是千百年来,千百万人重复经验的结晶,目前虽“查无实据”但事出有因,的确有许多高功力的师付亲“眼”见过,亲身体验过。如扬式太极大师刘  运起气来“气头”如蚯蚓般谮行于皮下,历历可视。更有敏感者,针其穴,就有隐隐红线顺经上下方向延伸。有内视功夫者,可以观见“内气”在体内外运行轨迹,历历在目。这都是有视频记录的。只不过尚未成为共识。    实际上,就我们大家现在深信不疑的“科学”来说,比如:原子,电子,中子,质子,介子,微子‥‥‥对芸芸众生而言又有几人亲眼目睹过?亲身感受到!还不是听这位科学家说一遍,哪位科学家又说一遍,说来说去,听多了,再加“权威”一肯定,你也就信了!“功夫”亦然,就差权威出口气证实一下罢了。    真理与谬误,往往只隔有一张纸的距离。以腰为轴,“轴”的秘密,在轴的内涵上。非只作者所理解的“竖轴”,还有横轴、纵轴、园心;轴的位移、平移、转移诸多内容。方才有支撑八方的六面诨元内劲的产生。如果说太极拳原理有甚么“核心秘密”的话,那么:意在先,意动形随,重意不重形,在气不在力。即是!舍此别求,无异缘木求鱼,水中捞月。

“尤须贯串”。贯串,是太极拳功的基础。             何谓贯串?       于意:无意为意守中意。              (不是有意,亦非无意,无中有意, 有中无意。)面北观斗,回头瞧,亦不见。       于形:以中为定。             身法,吞吐沉浮;             手法,阴阳反复;             脚法,旋踵转掌,后驱前刹。        一气周流,是谓贯串。       

正骨开腰得机势太极拳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无数爱好者为之不断探索。现在,我们不必去看它外在的复杂轨迹,而是直接进入它的核心——腰隙命门处。    腰胯相连处,是人体重心所在,是人体平衡的关键之处。人体重心在运动中只要不超过带脉一圈临界范围,人体就能保持本身的动态平衡。在对抗中的借力平衡是指受力运动中,自身超出了带脉一圈处于不稳定状态时,通过借对方一点点摩擦力而自身中线回到带脉一圈范围内,就如站在开动的公共汽车中稍稍扶一下稳固物自身就保持了平衡一样。

        腰隙与丹田如何统一呢?腰隙与丹田处于同一水平面,腰隙靠后,是先天气之本;丹田靠前,是后天气之本,统一的方法是腰隙为开,丹田为合。同时,随着脚下的前踩后蹬,腰胯瞬间拉开的一摇一抖,丹田如气球般一合一压一放,弹性十足,即可整体爆发。发劲时,劲则从脚下传来,经过各个关节的传递,一下子就从手上轻松发出,通体舒畅。下面介绍具体方法如下:

        一、腰轴正骨

        腰胯的训练应围绕脊椎的横开入手,脊椎中心在腰椎,而腰椎生理弯曲不利于其作为主轴的轴承功能,试想围绕弯曲轴承旋转肯定是晃荡的。所以让腰椎正骨竖立就成了拳家研究的重要课题。

        腰轴正骨的特点

        1.能带动肩胯的顺利旋转。旋转才能增加身体的稳定性,如陀螺下面的锥尖根本不能稳定重心,但一抽陀螺,旋转就平稳了。

        2.能让身体绕轴旋转,成八面支撑之势。单单是周身僵态掤架,是不能八面支撑的。

        3.可使肌肉松松地附在骨骼上,利于毛细血管的流通。如此,通过旋转离心力把心脏血液顺利甩向四梢,减轻了心脏的压力,这是最好的养生运动。

        4.能使其形圆,形圆则气顺。

        5.腰轴正后,化劲时,肩胯散开绕轴回旋;发劲时,肩胯聚合绕轴螺旋。可前后左右移动重心,作自主性平衡的调节。同时配合含胸拔背,身弓撑起,能使我们气沉丹田,下重上轻,势如不倒翁。

        训练方法

        腰椎正骨的好方法应是塌腰突肾,即让腰椎后搠以填平腰椎生理弯曲。在桩功的训练中,就有以塌腰突’肾为中心作六面膨胀的呼吸,即“腰骨呼吸一气泓”。

        正确的腰椎正直要领应是后背、后臀、后脚跟贴墙站桩,作腰椎正骨的六面呼吸。在此状态下,腰椎则会达到正骨为轴的要求。

        另外,“虚坐高凳法”也是调节腰椎生理弯曲的好方法。具体方法:坐在一略低于自己臀部的高凳上,似坐非坐,不要坐实,体重均匀放在两脚与臀部三点之间。此时就是处于松胯、塌腰、提小腹的状态,用手摸后腰处的弯曲是填平的。塌腰与松胯是配合着同时做到的。

        腰椎塌腰正骨后,接下来就是对开腰的训练。方法是通过“横开竖合”来达到开腰的目的。

        二、开腰训练

        这里特别提到的是横开双腰肌是最为重要的,也是最为困难的一部分工作,人体体重下传与反向支撑力都集中在腰部,所以形成了人体腰椎的生理弯曲,这个生理弯曲是由于人体长期直立行走而形成的,但太极内劲的上下传导,在此处就由于这个生理弯曲而使内动的上下通路断掉了,所以太极拳提出了塌腰、突肾的要领,即让腰椎拉开后拥、双。肾抽换突出,以此连通内劲上下传导,可以说塌腰、突肾是太极拳的一个核心秘密,但真正要做到塌腰突肾,就必须要有横开双腰肌的基本功架,否则双腰肌与腰椎长期堆积在一块的稳固生理结构,将阻碍拳功的进一步深入。

        具体步骤

        1.收腮拔顶。凸鼓后颈两筋之间哑门穴,此是副交感神经之处。后脑两筋腾起,以颅颈部骨骼肌的左右、上下、前后的对立平衡,来带动横膈与纵膈的对立平衡。

        2.裹肘开肩。凸鼓腋下两窝,肘部劲向下、向侧、向前如盘中滚珠,以此带动脊椎两旁肌的横拉纵隔(横开),引起横隔下降(竖合)。

        3.扭根抽胯。凸鼓两膝窝、两腰窝。两腰之间为命门,是交感神经之处。两脚后跟对称向两侧旋辗,以此拉开双肾腰肌。引起以腰椎命门为重心的收放如“∞”循环的背丝扣开合,带动周身收放的“∞”循环的横开竖合。

        此法要求双后脚跟横开,由下至上、由内至外,进行开胯、开腰、开肩的运动,拉开脚踝关节韧带肌腱,拉开胯关节问的空间,拉开双腰肌腱,拉开肩关节的空间而使锁骨平展而放。功深时,脊椎两边的肌腱鼓起,脊椎骨凸出在两边肌腱之外。

        开腰是比开胯更深入的功法,也是更困难的运动,但又是最重要的要领之一,学者不可忽视之。通过横开脊椎两边肌腱,不仅锻炼了脊椎两边肌腱,而且把脊椎内在空间拉大,更有利于内在脊髓的神经传导功能,而脊髓的植物神经分为交感神经(属阳,兴奋的功能)与副交感神经(属阴,抑制的功能),是参与本能运动反应的神经系统。即运动反应直接由脊髓神经反馈而不通过大脑的思考,武术运动中一通过大脑思考后的反应就慢了一大拍,是视反应速度为生命的拳家之大忌。

太极拳练习重来就有两种方式:一为锻炼;一为修炼。    熊曲鸟伸,呼吸吐纳,以形动意,因动而动,气血和畅,身轻体健多为缎炼。    无论何门何派,不论动作繁简,凡意在先,中为定,气动形随,神君形臣。皆为修练。其特点:神主静,气主动,腰主形。    即“这样做”为锻练;“为什么”为修练。    目标决定方法,方法成就效果。是修炼,还是锻练?吾有一方便法门可资鉴别:凡太极拳练习时,无任运动轻缓还是剧烈;无任时间是长还是短;无论出汗否,大汗还是小汗;也不管天寒还是暑热。总之,动炼之际满口生津源源不绝从不感到口喝欲饮是谓修练。反之,口干舌燥,烦喝欲饮是谓锻练。丹学谓之“玉液还丹”。    当然,缎练与修练在生理上心理上形体上思维等方方面面都有不同的表现。让语言变成这电脑中这一个个的符号,就我而言是勉为其难了。常为一个字如何敲而思绪中断全无信手沾来诨然天成之快感。一段文字敲罢竞味同嚼腊兴致全无,犹若长途归来真不愿再动。反不如短评精练而意味犹存,只好择紧要地简单说。    在形体上修练之人尚气不尚力,重气血灌注。故肌肤非呈虎狼强状疙瘩形,而是“鱼膘肌”柔弱如妇人,光洁如婴儿。你别小瞧这弱不经风之体态,试想十斤重的青鱼在水中,一条虎狼之躯彪形大汉奈何不了它,再想百十斤重大鲵该是何等之力!无以不显形即看做无力论。俗语说三十斤鳊鱼窄看了,走了眼。     最近被央视主持钓住广西防讯指挥部某大官,叫什么来着?设记住,只知道是个当大官的。依我说,他只不过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方、对错误的人、讲了句正确的话罢了。据闻,此君也是练太极的,只不过未入道,何以见得?你看,第一招吃了亏,接下来应“顺”其势而“随”之,决不要去“堋顶”。此君反到满怀委屈对记者又说什么“不是领导关怀抗洪能取得这大的成绩么?”伟大正确的“废话”。谁不知道在男权社会一切成绩都是领导的,除非重返母系氏族社会。这不又自取其辱停职写检查去。何必呢,拳理不是说得清请楚楚柔弱胜刚强,后发制人。正确做做法应先装孙子三缄其舌,领导让你休养就快快活活待到一边去玩;让你待罪立功就埋头做你本职,远离煤体是谓“人不知我”,不忘抽空把工作上的烦恼向领导爸爸说说,是谓“听劲”,毕竞是忠于领导的好孩子,又不是犯什么抡班夺权的死罪,只不过是个时时刻刻心中不忘领导的奴才嘛。稍待时日,舆情转向,在与领导促膝把酒笑谈中,“墙撸灰飞烟灭”。定会重新走马上任,至多移地而官,说不定因祸得福就此步步高升。你看,你看,我这不是咸吃罗卜淡操心,黄帝不急太监急。纵使此君也上网,人家见过市面的会在你这风吹野舟横静谧得如同山村野店般的网站驻足?仅为“同好”难入道急。以拳入道,以拳入“官道”急!     急也白急,这以拳入道的事还得先放下,毕竞道靠悟,教是教不会的。还是以拳论拳。我说过“听劲”不必非搭手,透过言谈举止字里行间即可听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实际上在“容貌”上,对,客貌上早刻下来功力几许字样,想赖都赖不脱。当然不是金大爷书中所描写地太阳穴高凸之类,哪是艺术不是拳术。我们还是先来听听名动华夏太极师徒二人是怎么说的。     一是郝为帧在<论太极拳>一文中说:练太极拳有三层意思。初层练习,身体如在水中,两足踏地,周身与手足动作如有水之阻力。第二层练习,身体手足如在水中而两足己浮起而不着地。如长泅者浮游其间皆自如也。第三层练习,身体俞轻灵两足如在水面上行,到此时之景况心中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心中不敢有一毫放肆之意,神气稍为一散乱,即恐身体下沉也。    一是孙绿堂。那句,身如七层塔之感述一时记不起出在何处,就选这句“拳术至,练虚合道,是将真意化到至虚至无之境,不动之时,内中寂然空虚无一动其心,至于忽然有不测之事,虽不见不闻而能觉而避之。”    两下一比较,不用我在多说大家全然己明白,高下立判。后者巳入空灵之境,无形无象,全身透空,物来则应,无去不留,代不过个数人,己合入道境。    前者亦难能可贵。见手即知,称彼劲之大小,分厘不错;权彼劲之长短,毫发不差。顾盼拟合,信手而应,纵横前后,悉逢肯綮。然,仍不出“有”的范围,非2是3不为1。有为真时真亦假,无为假时假亦真。从无入有寻常事,由有入无能几人?    从郝师“此时之景况”句之语境,以我之经验来推断,可判断郝师说斯言时功夫之境界在“阴阳合和”时,体内自有“真夫妻”,稍动即泄之阶段。即虽无“浊”精诵出,却有射精之快感。唯恐不小心“走丹”,前功尽弃。故,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不敢乱动。是时,应神入气穴,诱虎归洞,龙虎相依相偎,神恋气,气恋神,是谓“固摄”。待神气安定后,方行“搬运”惑“转法轮”诸功法炼之,方可无虞。    关中过节全在“火候”。你肯定吃过油炸花生米,但亲自动手炸过没有?炸花生米有两种方式:一种,少油微火,慢慢吞熟,如同静坐文练姑且不论;一种,宽油大火,如同太极动中求静之“武炼”。香不香,脆不脆,全在“刹那”。过之则焦糊,不及则疲软不香不脆,“恰合”则又香又脆。此“刹那”即“火候”。俗云传功不传火,非不传,实需心领神会不传而传,莫错怪了先师。    至于勇泉诵动,身如提线木偶,脚下腾虚,不动自动--等等诸“象”出现,且都尚在“通而不动,不通自动”的“自动通”的自发动功态。是谓“意通”。只不过有的意念过重,本该自然动,却沿了拳的轨迹而自动。注意把握火候,本是借假修真,到头来却弄假成“真”。假做真来,真亦假。究竞是个山寨水货。小荷才露尖尖角,前路漫漫攸远兮。“意即火”。唐僧取经尝九九八十一难,何况这夺天地之造化,重塑“性命”之大事能无“难”呼!不通而动,是一长期反复的过程,“真通”之时必有一次惊心动魄如同大地震大爆炸之情形的发生。大爆炸后的小爆破更是迁延不绝丢绵绵无有尽期,都是在你绝不经意之时反复出现。有形有意皆是假,无拳无意是真意。    文中所言内景象,皆我亲历亲证,无以戏言视之。此即孙老文中所言:不知者,茫然不解;知者,王顾左右而言他又不愿讲的“内景象”非历而后方可知。凡事有个缘份,相识是缘,相交是缘,走到一个空间更是缘。愿有缘者见之得之悟之。缘聚缘散都是自然之缘,强之不得。

八卦掌武功介绍

 

  “八卦”最早见于《周易》:“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原指八个方位,即北、南、东、西、西北、西南、东北、东南。八卦掌以掌法为主,其基本内容是八掌,合于八卦之数;在行拳时,要求以摆扣步走圆形,将八个方位全都走到,而不像一般拳术那样,或来去一条线,或走四角,所以称为“八卦掌”。其实,八卦掌与八卦并无什么内在联系。

  目前流行的八卦掌,又名“游身八卦掌”或“龙形八卦掌”,为董海川(1796年-1882年)在北京所传。八卦掌是一种以掌法变换和行步走转为主的拳术。它将武功与导引吐纳溶为一体,内外兼修。不仅有强身健体之功用,而且能够锻炼攻防搏击的技能,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享誉武林。

  八卦掌是一种以掌法变换和行步走转(走圈)为主的拳术。也就是,以自己的一个臂长的距离为半径画一个圆,然后沿着这个圆走圈。它将武功与导引吐纳溶为一体,内外兼修。可以强身健体,而且能够锻炼攻防搏击的技能。也有一个例外,有一套六十四式的掌法是在一条直线上打拳。

  传统八卦掌经许多名师的不断研究,以八卦为理论基础,一圈八步八个掌势,以单换掌为基本掌势,套路非常灵活,并不固定,习练者的不同,套路也不相同,但是现在许多演练的八卦掌已不完全按照这个传统了。

  八卦掌注重身法的灵活性,要求练者在不断走圈中,改变敌我之间的距离及方向,避正击斜,伺机进攻;出手讲究随机应变,发挥掌比拳和勾灵活多变的特性。其手法有推、托、盖、劈、撞、搬、截、拿等。

  八卦掌的运动特点是:一走、二视、三坐、四翻。这些特点为发展身手的捷径、灵活,特别是下肢的力量提供了必要的锻炼条件。八卦掌以“行桩”、“蹚泥步”内功功法为入门基础,以拧翻走转为基本运动形式,以掌法的变化为主要技击手段。内外兼修,强调身心合练,身捷步灵如龙游空,拧翻走转掌法幻变无穷。出手成招,刚柔相济,踢打摔拿溶为一体。拧裹钻翻,避正打斜,围圆打点,循循相生无有穷尽。

  八卦掌以掌代拳,步走圆形,突破了以拳为主、步走直线的传统拳法,为中国武术开辟了一方新天地。其步法以提、踩、摆、扣为主,左右旋转,绵绵不断。八卦掌以走为上,要求意如飘旗,气似云行,滚钻争裹,动静圆撑,刚柔相济,奇正相生。好手行拳,真个是行如游龙,见首不见尾;疾若飘风,见影不见形;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常常能使对手感到头晕眼花。以此应敌,则避实击虚,手打肩撞,皆可以意为之。

  八卦掌技法以实战为主,同时在强身健体,却病延年上有独特的功效。

  八卦掌另有对练和散手,器械有刀、剑、棍、鸳鸯钺等,其步法要求与掌法相同。八卦刀又名“八盘刀”,长1.4米,重2公斤,其长度和重量都超过一般的单刀。

  八卦掌的器械主要有:

春秋刀、战身枪、连环剑、连环纯阳剑、连环蟠龙棍、五行棒、昆仑铲、八卦刀等。

 

八卦掌功理要求

 

八卦掌的功理很多,主要讲究:

 

八要

 

  1.三形三势:三形即“行走如龙,动转若猴,换势似鹰”。 三势即“步如蹚泥,臂如拧绳,转如磨磨”。

  2.三空三合:三空即:“手心涵空,脚心涵空,胸心涵空”。 三合即:“意与气合,气上力合,力与意合”。

  3.三圆三顶:三圆即“脊背要圆,两膀抱圆,虎口张圆。” 三顶即“舌顶腭,头顶天,掌顶前”。

4.三裹三敏:三裹即“气要裹,肩要裹,两肘要裹”。三敏即“心要敏,眼要敏,掌要敏”。

 

九论

 

  “九论”是:论身、论肩、论臂、论指、论手肘、论股论足、论谷道、论腿。

  1. 论身:头正身直,虚灵顶劲,以腰为轴,跨为先锋。

  2. 论肩:肩宜松,松则肩穴开,气贯全身。

  3. 论臂:前臂圆则内劲伸出,似曲非曲,似直非直,曲如弓形其力无穷。

  4. 论指:食指勾眉,中指上指,无名、小指并拢,大指微扣。

  5. 论手肘:前手向外推,后手向下坠,前肘对准脚跟,后肘对准后脚尖。

  6. 论股:前股领路,后股坐劲。

  7. 论足:里足直出,外足微扣,足扣要小,足摆要大,足如趟泥,平起平走。

  8. 论谷道:股道上提气通督脉,接至任脉,气如丹田,此所谓提肛实腹。

  9. 论腿:上腿带动跨部,小腿后膝带动踝部。

  歌曰:十要九论理要明,生花变化妙无穷。

        若能悟出此中妙,周身浑圆任意行。

 

八卦掌的技法

 

  1.掌型掌法:

  掌型有仰掌、俯掌、竖掌、抱掌、穿掌、劈掌、撩掌、挑掌、塌掌、撞掌、掖掌等。

  掌法主要有:推托带领,搬扣劈进。穿闪截拦,沾连粘随。削砸劈挎,缠挑刁钻。撩塌掖撞,片探切翻。

  2.步型步法:

  步型:掰步、扣步、仆步、半马步等。

  步法:起落摆扣,进退跟撤,开掰插闪等等。

  3.腿型腿法:

  两腿形似剪,行步如蹚泥。腿法:摆扣踢曲,兜崩翻踹,劈蹬截切。八卦掌有明腿、暗腿之用,但以腿掌齐至,暗腿为主。

  4.身型身法:

  八卦掌身形似游龙,腰如轴立,身法讲究拧裹钻翻,圆活不滞,身随步动,掌随身变,步随掌转,上下协调。

周身一动无有不动,拧旋走转似流水,上下翻动如骄龙。

 

八卦掌基本功-蹚泥步

 

 八卦掌以“行桩”、“蹚泥步”内功功法为入门基础,以拧翻走转为基本运动形式,以掌法的变化为主要技击手段。内外兼修,强调身心合练,身捷步灵如故龙游空,拧翻走转掌法幻变无穷。出手成招,刚柔相济,踢打摔拿溶为一体。拧裹钻翻,避正打斜, 围圆打点,循循相生无有穷尽。

    先练直蹚泥步,练的蹚步平稳了再练走圈蹚泥步;然后学练站八卦桩,而后再学练掌。

由开始蹚不出去步,练得趟出去而又稳健。趟泥步利于气往下沉,主要练习重心的水平移动,它比形意的直线水平移动要难,因为它要走圈,人体的重心要在一个水平的圆圈上移动。八卦步练好了,自然会融会贯通,重心要向不同方向的水平移动也就不难了。能够把重心水平地向着一个方向移动,并把整体重量输送到一点上,从而得到很好的打击效果。站架行桩,内守中定,外重八要,身动意不变,如水漂木,一气流行。趟泥步迈步供像平时走路,但身体仍如三体式一样,有三折之形,

  行步是趟泥步的基础,练习行步之后再走圈,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行步的练习方法是:

一、身体保持中正,放松,沉肩坠肘、涵胸拔背等;

二、双掌下按至丹田处,意如按水中浮木;

三、屈膝下蹲至适宜高度;

四、重心放于左胯,右脚蹬地,向前趟出;

五、左右胯重心相互转换,向前直行;

七、摩膝趟胫,脚掌平起平落。

初练时不求速度,八卦步看似潇洒飘逸,实则沉稳刚健。要达到这个要求,必须步步为营,熟练后自可走转自如。慢练不同于断练,行云流水,虽慢而不断,务必形断意不断,意断而神相连。双手下按意在丹田,久则有鼓荡感觉,双膝有顶意,双足如泥中行路,提时犹如泥中拔腿,落时带有淌踩定之意,重心及时转换,久练则轻松自如,再于圆圈上练习就会更容易掌握了。

 

八卦掌基本功-桩功

 

    定步桩功和八卦转桩,是都必须练的。八卦的灵巧身法是走出来的,练出八卦所要的腰腿功夫。八卦定步桩功为八卦转桩打基础,走转的第一步是是定桩(身居中宫),其次是行步(步步中宫),再次垂手掌行桩(身向中宫),再次单换双换(步履九宫),再次九宫行桩(飞九宫)。站桩时体认根节劲必须放松肩部,掖下含空。

  八卦桩,静则为桩功,动则为转掌。开始学练先站桩,就是八卦掌的转掌式,站住不动,左右换练,每天早晨一个多小时就是站桩,不教别的。晚上回到住处也还是练站桩。开始站桩,腰酸腿痛,心浮气燥难以坚持。

 

   站桩是八卦掌的基础和精髓,坚持下来会觉得身体特别舒服有劲,两脚如植地生根,站着站着觉得有一种顶天立地的气势和万夫不挡的勇气,越站越爱站。等待对方发球前的那一刻的身体状态,蓄而待发,肌肉的松紧状态,不软也不僵,富含撑裹劲又弹性十足,这种状态就是站八卦桩所要具备的东西,就是要有蠢蠢欲动的意识,要有欲将对方撕碎的意识,这样练一段时间启动速度会非常快。转掌走小步,下中盘,出掌如牛舌,走转时立掌,用时直掌前穿。穿掌时前手先压、后手再穿;练时穿掌在肘下穿,用时在小臂上面向前穿。理论上是顺其自然,因情设式。  

 

八卦练习用的桩是一根木柱,盘练一到四桩,再多则无必要,全练诸种功法,则三桩已足,诸桩的间距应各有差,才能充分锻练出功力。可将八掌,一掌掌上桩习练。先单练校正动作,再在桩上试练,强固筋肉与内气,养成全臂一掌,进而全身一掌之习惯。所有的八卦套路全在这个树上进行,包括行拳,招式,内功,打法,身法,就在这棵树上全盘进行。

 

走 圈

 

  转圈将基本功和最高层功夫统一成极简单、内涵又极丰富的练功方法,是八卦特有的劲力与身法相结合的方法。是在不断的盘旋绕转中,仍然能够身体放松,脑子精神安静舒适,然后再静中求动达到专一而不乱。能产生一种旋涡让习者能将其放大、混合、控制,自然能量透过自身与天地往来,这种拧转的作用根据练者心意产生螺旋能波,同时这种能也可带反过来带动其形气,在高级阶段,此旋涡可同时飞腾于天及沉降于地,并产生威力惊人的杀伤破坏效果。旋转是发挥力量最佳方法,不论坚如钢铁或柔弱如水,一经旋转,即产生无穷威力,钢铁旋转固然令人不敢逼近,空气旋转造成的旋风也威力无比,水旋转产生的漩涡则更加恐怖。身体就象流动似地旋圆圈,在挡避的同时反击。球状或弧状能承受更强的压力,也可通过螺旋积极的转换或偏转能量,要精通这种技巧,应用意而不是用力来完成。

  转圈把“意、气、力”三方面有机地揉合在一起,在连贯圆活的肢体运动中达到外动内静,意气相随的境地,气沉而不浮,归于丹田,久久加功,精神与肢体都可获得最高的呼应。临敌格斗,一触即发,其产生的强大内劲猛不可挡,有如电力,顷刻之间,可置敌于寻丈之外。因虚浮之气己被练下去歇尽了心中火性,眼光即可渐渐明亮,心胸开朗,目透金光,眼可不瞬,此后只一动手,目即圆起,炯炯有神。

  转圈是架式使然,如果架式没有拧转的动力而勉强走圈,是未得要领。当深入八卦高层后,会发觉不得不转,在于全身各部位的拧转,当八卦拳的架势出来之后,会带动出一个行动力来,形成了前进的势和拧转的势,实际上是劲在走。最初是身体产生势,后来是整个势在带动身体,单换掌要掌握那个势,身体要随势而走。八卦是求变的,要产生变,就要把自己的中心缩小,极端的拧转,要把中心缩的越小越好,中心越小,变动就越快,可变的范围就越大,气势一摆开,就好象一张网。转掌不是走的,而是身形逼出来的,所有的招式都兼带反弹力,身法步法全都是在别劲中进行,要将腰的柔韧性练习到象一条龙一样,几乎盘在树上。八卦的进退是藉身形架构的轻微改变而改变架式的势,比方塌腰向前,坐臀向后,加上拧转就是回旋,所以是身随势,步随身。不是用腿去迈,而是用整个身形催动腿走出。

 

如何走圈

 

    走圈最好转树,正是通过以树为圆心的不断走转,才练就出腰如轴立的横劲。

 

    转树功法的根本目的是练腿和腰,腰如轴立不是孤立的,其基础还在腿,而且是运动着的腿,走起来要稳如坐轿,才能发挥腰部拧转的劲力,才能将这股螺旋劲上达掌臂,所以走是根本的根本。

 

    练走圈并不是一上来就要转树,先学会步法并标准化,然后走直趟并垂臂,等腿上有劲了稳定了自然了再走圈,这时先走大圈,脚微微内扣,慢慢的再收缩,等腿完全变稳,如坐轿了,然后才拧腰转树,走八式。

 

    初走圈以稳顺入手,入手即求轻灵则会流于轻浮而根基不稳,气血上浮,从而犯三害之弊。

 

    稳就是定架子的要求,一步一趋找四德的要求,按照九要去逐个对照,再逐渐理解八能。

顺就是首不犯三害,手足顺其自然而出,注意头顶塌腰、肩与胯之气力缩劲、脚之踏劲、脚后跟之扭劲、谷道之上提则初步可。抽胯为了上下相通相合,同时小腹微提而腹内尽量松空。移左步抽住左胯根,右步抽住右胯根。不仅虚步能进退,实步也要能起落进退。首先身架要合规矩。手与脚的劲力从腰而来,腰圆活力就发放出来了。若要腰活,就须塌腰坐胯。若要塌腰坐胯,就须沉肩坠肘、顺项溜臀。若溜臀,就须吸胯裹裆。若裹裆,就须曲膝。若曲膝,就须舒趾而重心达足。只有节节协调贯通,力才能通达四肢。腰要向下沉坐于胯。两腋裆胯周身处处呈现一圆球状,既圆活又有撑力。两肩、两肘、两肾、两胯要向内裹。两膝要相抱,两肩两胯要向内扣。四坠即肩要往腰上沉坠,腰要往胯上沉坠,胯要往膝上沉坠,膝要往足上沉坠。要求两足要平起平落,不揭蹄、不亮掌,有趟泥行走之意。裹裆、两足内侧胫骨要相磨。要求做到外三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内三合(心与气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天地人三合(头要融天,脚要融地,胸要融空)。上身要向圆心转,两肩连线与径向成 30度或 45度。出脚要平,不要抬脚尖,不要压脚尖,出脚要松。腿上用劲,凭身势带动,脚腕不要用劲,出脚要圆,不要直出,要有一定的弧度,以树(桩)为中心的圆。身要正,不要往里偏。身要轻灵,不要有起伏。迈步在胯动,要胯换胯,不要腿换腿。光是腿换腿,容易两腿叫劲,不能顺劲。足平出地面,但是不要推着地。转圈不是趟泥。胯以上姿势保持不变,步伐大小按个人小腿长短定,走转之时两脚基本与地面平行。腰要塌住,胯与大腿有夹角。下坐,气下沉。放胯时,利用身体的惯性,把胯扔出去就行。前脚和地面保持一定的高度,在走的过程中是松的,碰到东西才会紧。就靠惯性往前一送就行了,而不是迈出去的,是靠腰腿劲把它送出去的。不要光转身,要掉胯转胯。走时要把身子扭过来,向着圆心。腰以上部分扭,胯以下还保持向前的方向。一能拉抻各大肌肉群,二把身体绞起来,便于发出螺旋力。

 

转圈有快慢之分,

 

    快转锻炼身法、步法、眼法、久转之使脚底下有活儿,身法非常灵活。练的是腿脚身法。

慢练也叫细练,功效是出内功,练的是内气,着重练气,逐步体会阴阳虚实的转换(胯),应该越慢越不嫌慢,配合呼吸,应比打太极还慢,始终是用一只脚在支撑体重,找横劲,要用丹田领着走。所有动力都由脚底发动,因此每移一步,都是实脚,两腿单轻单重,身体又极度放松,加上落跨的旋转,两腿变成打气机,气的产生非常快。

 

    转圈核心是身转步走的拧旋度要达到要领要求,身步合一地拧旋到位。身架自转拧旋度要达到要求。

 

    走圈过程中不能休息中断,如换式也应如太极般一手接一手其势连绵不断,一气练下去,不可中断。断则散。每次练习的时候保证一百圈的运动量或者确保半小时,这样就比较容易有气沉丹田的充实感,而且全身的劲、气流动也会让人感到运动后的舒畅,双手会感到充满劲力,似乎手掌都变得厚实有力。

  行步如趟泥,全身不滞不散,不迟不断,腰似车轴,气如行云。换式如高山流水,连绵不断;两脚要虚实分明,左右互移。抽身换形,翻若惊鸿;随机应变,奥妙无穷。

 

    初练时先走大圈,上身拧转不要过大,否则腰不活,硬往里拧,走转不稳,心火上升,内气不调,五脏受损。

 

    初练时走转要慢,由慢到快,可早练慢,晚练快,不可操之过急。要想功力增长快,慢练是最好的途径,在功力训练一定时间以后,还要同时练习身法,快练主要以步法配合身法,以身法找步法,以步法身法带动掌法变化。

 

    呼吸任其自然,气自然往下沉,意念上有松沉的意境,日久气沉涌泉,乃至地心。待丹田气足,催动全身,则走转日快一日,时快一时。初练时走的圈要大一些,会走大圈的人也会走小圈,一般以寻常人走路的步距12步一圈为宜。有功夫后,可以走大圈也可以走小圈。  大圈练习力气,小圈练习功夫,初练圈要不大不小,方便找劲,入门后圈要小方便长劲,再练又要大,圈越大就越近似直线,同时这全身拧成一股绳的感觉似乎也越难找,功深入骨后,即便在日常生活中随便怎么走都有拧的感觉。

    转圈想象成推磨以练出行步走转的功力,转掌始以推磨之状,试想推磨之际由手至脚之整劲,但练时无磨,便以淌泥之状练出整劲及拧弹力道。走的时候脚要求要平起平落,刚练时是慢的,可以说是一种暗劲儿,是慢慢地小心地趟,一点点找出这股劲来。从走中求身劲的整,求出了内家的整和顺。随着功夫日益渐长,步子越长身架就越低。走圈能使全身上下协调一致;八卦掌左旋右转,以斜打正,处处走圆,走圈功就能练出圆形步法,步随身换。

 

多站八卦桩对转圈有大益。

 

    先从走圈开始,每天坚持练,直到走正确走活了,再开始练掌。老一辈的开始至少都要走三个月的圈,这样能练出下盘力量和平衡力及将手上的筋拉开。

   八卦就是教人送,八卦像推磨.凡推过磨的人都知道.要想将谷物磨得细腻.直愣愣地推肯定不行,手上的那股劲得把磨杆送出去,送得平、圆、悠、远,还要送出一股向下的碾劲,叫留。八卦掌便是有送有留,这不是靠站桩就能站出来的。所以八卦门不站桩,都是在运动中求送、留。八卦如推磨,除了向前推,还要推出向下的碾劲,八卦掌一迈步要有两股劲,随时转化,明白了这两股劲的道理,就能理解八卦掌的招数为何千变万化。

   走圈转掌的速度非常慢,感觉比太极还慢,渐渐地感觉到了转圈时手臂、肩以及背的开合,每走一步都是一开一合的,慢慢的更还有了一松一紧的感觉,尤其是从一开始没有着意于呼吸,后来每走一步呼吸就自然地与动作相配合了。每当后脚向前迈步时,后肩会带动后手会不由自主地往前下一按,前肩也会带动前手不由自主地与后手一合,与此同时腰那么一拧就人过来了,一落一起,一松一紧,一开一合,一吸一呼都是自自然然形成的。身体不要有起伏摇摆。在稳健中求轻灵,两脚平起平落随着掌法的变化。

    行功是要在如痴如醉的轻缓步态中体会天人合一、无人无我的境界。

 

初学时,意念稍注于足底涌泉穴,此为要诀。

 

    行到极佳处,即忘其行;达到行功如站功,动功如静功,实是在动中求静而至真静,故仍归回静功。走转起来即要有随天而运,随地而行之悠悠,又要有神充天地,意满环宇之气势。时时势势要呼吸绵绵,自自然然。走到日月星晨亦与我同旋转;又如站三体式桩,直站到山川河岳与我同呼吸;再如太极拳,一举动则我之开合天地亦与我同开合,是天人合一,是人与自然的协调。

    转圈发展平衡力和敏感度,也是发展速度和力量的基础。练套路虽可增加功力,但绝不能代替转圈,八卦的特点通过转圈的习练都可达到。八卦的各个掌式,都有其左旋右转的劲力变换方式,通了这个劲力变换,转圈几乎就是八卦的一切,练功与散手都含在其中。

 

    转圈把整体的劲力转出来,练习身法、步法和劲力和在走中发劲。

 

    穿掌为了把左右劲力平衡起来,也就是一动而无不动,腹贴腰、胸贴背、肘护心、膝掩裆、头顶悬、尾找地。

 

    转目的在于松筋拔骨,极好的松是为了极好的紧,内劲即出。全方位攻击及卸化,行走中而站桩。日日走转不停,练出螺旋之劲、混元之气、走打之功。而最终一以贯之、中和之态。转圈中苦练几个单式掌,可练出走中发力,走中打。

  

   站桩有基础后才可开始练走步,而且步宜大,目的是把下盘走开。开始站桩找正,走起来后应该从正中求活,如果此时立刻就拧裹的话,身体感觉很紧,有种全身劲力都憋在身上的感觉,练一阵大步走开后身体就感觉很活,从下盘练起,感觉比从上盘好。须走出自身离心力,横行斜步才易变化。用身形势走掌,而非以步为主。八卦的基本功摆扣的走转步法练习加上八大掌和变掌的练习,是身法灵活的最好训练。头上领全身有下坠之态,这样会感觉到只剩下一个头,下面的部份可以随时的改变。

  八卦所行之圈极小,只须二尺正方之地即足回旋,其用意所在,专以避敌为能,妙在乘人之背,避实击虚。凡圆行之用,所以习行步迅捷,袭敌之背,使敌不及迥旋,其换掌之用,所以习顺势黏贴,使敌猝不及防,而我手已及其身。至于行动之时,尤须意专而气沉,故变换数势之后,恒觉百脉调畅,两掌十指,无不膨胀。须步快腰软者能习之,极灵变,习熟则圆转自如,真有飞若游龙之概。拧来绕去如大蟒翻身,所以八卦有功夫的人一是脚下快,二是身法活。八卦拧成一股绳,强调不停走转,大蟒就一条大脊,利用肌肉和腹部鳞片不停收缩得以灵活运动,倘若肌肉和腹部鳞片停止收缩,活蟒变死蟒。

  转掌眼神闪烁不定会让意念跑掉,意念要守在内。脊骨要会上下呼吸,不是用外力去使力使劲,而是用意用脊骨内息驱动着整个人体,攻击是全身带手整体过去给予致命的攻击杀伤力,穿掌戳肚子就要见肠子,一个腰斩就是重伤,一个起心动念内息马上在脊骨运作一上一下的做内呼吸,转掌练的就是脊骨中的内息运作的任督两脉做小周天循环,进而练就深厚的内功。其快是因为意念比敌人快,内息通畅无碍。走转时讲究左右平衡,特别是内功掌,左右转的圈数应该基本相当,否则导致左右半身气血循环失调,左右半身会一边冷一边热

 

程派八卦掌的走圈

 

  走圈是八卦门独特、简捷、高效、重要的功夫。传统八卦是先走八步,功深再走小,旧时的八步等于现在的十六步,一步走一卦位,即是现在的两步走一卦位。直径五尺的圈,按八步一圈走转。里脚直出,外脚里扣,外脚里扣随时能扣步转身,里脚直迈可随时外转对付圈外之敌。头正身松,沉肩坠肘,实腹畅胸,两腿裹裆。双手下按于丹田,如按浮木。要身如坐轿不偏不倚,不得上下起伏,前倒后仰,左右歪斜,足心含空,落地五指抓地,双脚前虚后实,行似流水,步若趟泥,精神专注,气入丹田,支撑八面,身如拧绳,稳准后再求迅速。前腿弓步,把重心移至此腿,把后腿跟上,并以胯抬起后腿,这时后腿必须放松,走步时要夹腿这样才出功夫。稳中求变,走趟泥步时要求稳重低沉同时慢慢体验用胯走转,练时是速度慢、步法低,前脚趟泥如搓麻绳,夹胯而行,若正确走转会感腰后部有热账感。转圈把架子放低,越慢越好。练时不能蹲身要坐身,蹲则腰滞,坐则腰活。用砖平围直径2米圈,砖平放地上,中间不可有空,头顶、肩松、背紧、胸空,双手可合抱于前胸,身向圈内转90度面向圆心,提掣精神,小心翼翼,突出稳、缓、匀、探、实。泥外的身体如能和泥中的身体松静一体。尽量全脚掌似擦非擦的贴着地走,时间长了,脚、腰、胸、腹、掌中都会有感觉。坐在两腿之上,一天走个两小时,有“只见物漂,不见水流”的感觉,走步时要轻要稳,落步后要实。这样才能灵活自如。一要身下蹲,脚平起平放,不可翻蹄亮掌。二要如撑船篙,前脚如船后脚如篙交替前行。三要剪子股趟泥步磨膝磨胫,双腿交替时形如剪刀,大腿内侧相磨,两膝内侧、两踝内侧均需相磨,且双脚不可抬高,抬走之脚不可高于站立脚之踝部。四要慢,一定要慢,慢起慢放,缓缓前行,周身松沉不可有丝毫叫劲。转掌每次至少一个半小时,坚持不断才能出功夫,行走时抽住胯,就什么都有了。稳如坐轿身不动,行如水中漂木,抽身换式稳如山。下盘练法是大腿水平,能到下盘自会体会到八卦掌的技击魅力。  

  步走趟泥就是趟劲,实战时用脚把就可以把对方掀起来。磨胫骨目的是体会在泥中行走,体会阻力,不是真去趟着地走。两腿互相磨胫是为了打通下肢的经脉和守中用中,防止对方把腿插到我两腿之间,且在进攻时可以自然而然的直接踏进对方中门。两脚要擦地走,把脚上摩擦劲练出来,脚要是摩擦着地走会立刻感觉到身上有力,打拳觉得好象浑身灌铅,这就是劲从脚起的正确练法。走的是腰劲,是以腰为主宰,刚开始的时候均整,慢慢的协调一致后再用意念把刚劲逗出来,这样的明劲才具有刚柔相济的特性,才具有实战威力。八卦鼓荡步利用腰腹的鼓荡增强下肢运动的力量,暗藏扫劲。淌泥步并不是提脚运动,而是意会不拔脚的泥中运动,想象在水中承受强大的阻力练套路,想象在巨大抵抗力中移动身体,对于皮肤感觉的敏锐化,细小肌肉群的控制有好处。

    八卦走步是在运动中求重心的稳定,内脚是平行而出,而与外脚造成的夹角,大致45度角,如果两脚夹角大于45度,则成为一顺,失去外撑之力,在技击中更容易被人牵动重心,或因自己的惯性而失去平衡。两脚交叉运行,平起平落;起脚时不要先抬脚跟,以胯带膝,以膝带足,两脚的内踝骨相互摩擦;两足要扣摆分明,两膝要相合相开,落脚时要与地有摩擦之感,迈步如深渊之意。两脚起落时要有从泥浆中拔起或轻浮于泥浆之上,借助泥浆的浮力来转换重心。周身如同拧绳一般,上下合一,初练时要慢稳松活;求于自然,不要时身体过于僵硬,但也不能松散。

  急步也称自然步,走法是微将身向下沉,脚不用平起平落,有若平时走路,是用时的实战步法。打旋风是由摆扣步再演化出来,其打法以单脚一般要求旋转360度以上先以扣再向外摆再以腰胯向外旋带动。淌泥步应为练功之手段而非目的,转掌始以推磨之状,试想推磨之际由手至脚之整劲,但练时无磨,便以淌泥之状练出整劲及拧弹力道,练者需以练出劲道为念而非只念念在步。八卦步法灵活让人不易捉摸,按四象八卦来游走,实战时进退速捷,或掌或拳或带或推,发力是以内力为主。

  摆扣步,脚向外为摆,脚向内为扣,走法上与急步相似,是八卦暗腿的源头,因每逢起脚摆扣可以变点、蹬、踩、勾、撩、铲、搓、刮等各法或锁住敌腿部令其失重仆倒或不能后退,暗藏的腿法极具隐蔽性,练习的时候必须在意识上加以注意,摆扣之中把敌算。基本要求:1、基本身形要求;2、以腰胯带腿脚;3、摆大扣小;4、磨膝而摆,磨膝而扣;5、脚步平起平落;6、注意中心在两胯上的相互转换。大掰大扣360度转身时,立桩脚不可随身蹍地,只有摆扣之脚沾地之后,立桩脚方能动。摆扣步在实战中有相当大的作用,很多技术动作都需要非常熟练的摆扣步才能够完成,也是由胯所领,不只有脚尖在扣摆。扣摆二步踏三步与四步两种,一步一停,数息练功,停够再踩,踩定再行。后脚是走直线,前脚内扣淌泥,如行泥地般移步,蹬是为接地面力往前,扣是为改变方向往圆切边缘,练习注意点在腰胯不起伏,脚尖下按不上翘。

  八卦的鸡形步,为单重步。要诀是步随身转,动步先动身,看似步法玄奇,实际是身法变幻,以身领步。这种步法根源于内功,可以使对手的距离判断失误,用于实战的抢点践位,奥妙无穷,而且极有助于发劲。不提根亮掌、小腹的高度几乎不変。无论前足落不落地、都可能向左、右转、向后退。向后退了之后、姿式和向前的様子相同、因此又能立即向前进。呼吸自然,要是能这样走个十里八里、只要不被重击要害、谁也放不倒你。

时间隔久了,是文其它的内容没留下什么印象,唯独大师对太极拳“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巳先动。”技击原则的批评印象颇深。大师评述道:此理不通。绝非太极高手留下来的。你想想,“微动”也是动,既彼先己动,何来“己先动”?文字都不通,是何高论!   单单从文字表面来理解,此君说的似乎也有理。但他忘却他评论的是太极之理,貌似“无理”正是太极真理精妙之处!2不等于2。更何况该论并非写给“下士”之流瞧的。换句话说,“不动先动”之论,是“太极同道”交流用语。或师徒传承时的交待,理解也得执行,不理解也得执行,在执行中逐步理解。笃信不移,容不得丝毫怀疑。否则尔非太极门徒!   太极拳是什么?太极,道也。拳,技艺。合起来“太极拳”“大道技艺的拳”。道可道,非常道。太极之道理非寻常之理可喻。名可名,非常名。既名太极拳非常之名,必有其非常名的地方。只知“常理”,而不昧“非常理”,是不能妄解太极拳理的。   我们还是先听听太极了道“上士”是怎样说的“一见到手,其离而未发,即能知其将发,彼从何处欲动,即能知其将动。其心所至,无不知之。”   听清楚。见手即知,非触手后知。不是传递,是“感应”。是超越空间的传递,视之所及意识即能知之。换句时新的话,是“场”势,己超越“自身”小宇宙,而融汇于天地大循环,内外相通无内无外无滞无碍天人合一“环宇同此精”,合一了,归一了。   敌微动,不是我不动,而是我神先知意动在先,料敌在先,待敌而动,亦敷盖吞对之意。是太极拳“柔乘他力后”“知白守黑”“后发制人”既定战略方针所决定的。愚人不知个中玄妙,夜郎自大妄议先哲自不量力。惹得识者笑。   离而未发,即知其将发,彼从何处动,知其将动。绝非神秘莫测,高不可攀,做到也不是没有可能。“患其有身”,能无身“忘我”即身成“佛”。佛还有什么不可知的吗?其心所至,无不知之。

“式”之我见

仅好友可见   6分钟前         打拳,俗称耍把式。        拳有式,式生势;拳重势,势成式。        势与式,一体两面。式,显于外,有形有象;势,涵于内,无形无象。势以式显,式借势成。无势则式难彰,无式则势不存。        仅就太极门来说,陈式,杨式,吴式,武式,孙式,和式,李式......林林总总百花争艳。        我以为:不论何“式”,离开“太极势”,否则就什么都不是。无论你的“和家靠”也好,还是杨式“大松大柔”也罢;不菅你武式“老枝梅花”,还是孙式“开合有致”;       哪怕你吴式“单门立轴”,还是陈式“壮怀激烈”。都是表象,是枝叶。换言之,既冠名“太极拳”,就得有太极的实质,就得具备太极的DNA。犹若“人”,不论你黑皮肤白皮肤还是黄皮肤,千人千面,一娘生九子,可以个个不相同,但你们的DNA必须99.9%以上相同。95%相同,不行。99%相同,也不行。95%以上相同是猴子,99%相同是猩猩,形似而实不似,称不上“人”。这是现代科学告诉我们的真理,容不下半点马虎,否则谁还会去做DNA亲子鉴定呢?确认一个似是而非的东西回来!         那么,太极拳的“DNA”是什么呢?         是“易理”。是“太极拳论”中包含的法宗、法理、法规、法则。         如“动之则分,静之则合”。即,能0,能1;亦0亦1。         0,静之,则合,混沌一团,虚中无,空中有孕。         1,动之,则分,分阴阳,阳中有阴,阴中含阳。         学习太极拳,不能不对“太极”内涵要义有所领悟。这是根,这是干,这是皮。什么式呀,步呀,招呀,手往哪里摆脚往哪里放,都是枝,是叶,是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根不活哪来枝繁叶茂!不如是,哪怕你拿着尺比着练,与师付的式子不差分毫就象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也不见得你练的就是太极拳。如同你比赵本山还赵本山,他是他,你还是你,你也成不了赵大师,至多一个“模仿秀”。“逗乐”也是有规律可循的无非夸张,变形,错位,借代,自贱......穿插使用,如能学得赵大师那样将规律运用游刃有余天衣无缝,逗乐大众。那么你就是李大师王大师张大师。         拳学,理也是一样的,“尤须贯串”。明拳理能融汇才能贯串,不能溶汇则就不是那“东西”了。因为那“东西”,比方说师付的东西只能是 师付的东西。只有当你也练出似是而非是,象又不象的东西来,那东西方才是你的“东西”。注意,我这里说的是先有“是”有“象”,后才有“非是”和“不象”。行文到此竞有些怀念起枫静兄的善解人意来,仅管有时也曲解了,但至少不会如此谵前顾后刻意加上这句废话。          孙禄堂是孙禄堂,杨露禅是扬露禅。“我爸是李刚”较起真来李刚是李刚,你是你,那怕你是他亲生的儿子也不行。何况,你还是学的他。总之,太极拳没有象不象,只有是不是,真不真的。象不象是指象不象某式,而非太极拳本身。         个中道理,愿同好:同悟,同学,同志,同证,同道。 太极拳,以她那行云流水般的动作,浓厚的文化底蕴,强烈的艺术色彩,吸引着国内外众多的武术爱好者。纵观太极天地前景无限,但我们要想真正的继承和发扬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就要深究其内涵,不能只在表面作文章。太极拳术,名为拳,实乃道家之“ 行功”耳!功便是太极一气,是内功,进而形成胎息。神气结合形成内丹,太极拳是丹道周天,其修炼的过程:炼精以化气,炼气归神,神气合炉,以下根据笔者的体会分步讲解:

  第一步 炼精化气(固本培元)
  修炼内功身法是关键,身正体自松,体松气自通,具体到身上,身体自然站立,头顶悬起,先把脊柱拉开,大椎向上领劲,有后贴衣领之意,尾骶骨向下松垂,并向前卷劲,拳云:“竖尾”,上下一对称拉成一个整体,它是拳中一身备五弓之“身弓”,如此修炼气功督脉之门也就打开了。再将两肩根、胯根松开往回缩劲,自然胸空腹松,掌握好以上要领,身体随呼吸慢慢下降,两手松垂与两脚合住劲,两腿膝盖上提至丹田气海,全身亦着意于丹田,这叫做“虚领顶劲,气归丹田”,再用呼吸锻炼之,呼吸为何?道家内丹学称呼吸为“风”。有了风,再用“火”,火有“武火”、“文火”,实际上就是用意的轻重,青壮年人用武火出功较快,中老年人以调气养气为主,当用文火;为了打好基础,培育先天元气,再用意向后命门吸,毫不勉强,然后守住片刻,随着炼功程度的加深吸得时间来越长,吸得时间越长蓄的气越充足,自会感觉到后腰有膨胀感,这就是炼精化气的开始“肾间动气”。待后丹田气充实以后,再以意导气冲向前丹田,这样由后丹田到前丹田,再由前丹田到后丹田,周而复始,如同拉风箱一般,炬到一定程度,稍微一用意,前后丹田就象长江。大海之水一样动荡不息,形成鼓荡气;在这个基础上,再以意导气,顺时针转圈越转越大,至无限大,逆时针转圈越转越小,小到无内,此步功为“内转呼吸”。随之,带脉之气也逐渐充实起来,功夫再深入,稍一用意前后丹田及带脉便同时充实起来,这就是整个炼精化气的过程。我们都知道,打太极拳,腰腹为太极,太极便是一气,一气便是太极,有了太极一气,盘拳时才能真正体会到用腰,太极拳的运动能做到腰为主宰,才能做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

  第二步 炼气归神(心死神活)
  上一步炼精化气的锻炼,炼的是前、后丹田及带脉,道家百日筑基功称之为元精炼成元气,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炼气化神的修炼,下手之功是松开中丹田,使中丹田与下丹田相呼应,才能够养自身的中气,具体炼法:先以意导气,把前、后丹田及带脉充实起来,再以意吸膻中部位,吸向背部,吸得时间越长胸部感觉越开阔,随着功夫的深入,胸部空得像无底洞一样,相对我们的背部便鼓胀起来,打拳、行功叫“神通于背”,道家功称之为“龟息”,如此,中丹田炼开。随着中丹田的炼开,下丹田好象没有了气,产生空、大之感,使下丹田之气(实气)便成了活气,此时,稍一用意,胸、腹便有松、空之感,这就是拳论上所说的“胸腹松净气腾然”。打拳不是讲一身备五弓吗?此步功成后,用意一吸气便到弓背上,犹如捕鼠之猫,蓄而待发。这时,仿生的能力很强,仿猫像猫,仿猴像猴,仿虎像虎,感觉自己特别灵机。在这个基础上,再松开玉枕穴,合灵机于顶,上丹田之元神才能出现,(此步功无明师指点不可轻炼,以免出偏),在行功时,尤其是夜间,眼前时常出现光感,这就是“性光”,神气一领,手、眼、身、步无所不到,之所以太极拳叫“神拳”。

第三步 神气合一形成混元
  通过上一阶段的锻炼,灵机出现,我们不但要用,还要会养灵机、养神,如何养?唐道子“授秘歌”最后一句“尽性立命”,实际上就是性命双修。性即神,命即气,神、气相合才能成神。修炼方法:行功时产生灵机,要神宜内敛,将其深深地潜于丹田气海之中,潜得越深,上身就越发空,越空神与气结合得越好。如此,神归气、气归神,气归神,神归气,经过长时间修炼,便形成道家所谓的“内丹”、“圣胎”。实际上也就是“小周天”。因为我们盘拳、行功时讲一动无有一动,运行的是大周天,所以还要将下部(胯以下)按中有提提至丹田,这叫做采地气;如此上盘之神、中盘之气连同下盘结合成一个整体,如同孩童未出生之形状,混元一气成矣。以后在行功时,无论多么复杂的动作,只有一动、一静的要领。动之,神领形动,气往回缩,叫做“动之则分”;静之,神、气、形归于气海,叫做“静之则合”。一动、一静互为其根,也就是太极拳的“开合”。武式太极拳论讲“能懂得开合,才能用功一日,技精一日,渐至从心所欲”。从而走向太极拳的康庄大道。

不可思议,有两重意思。     一为,超出人们的常识;一为,不是光凭嘴巴就能说得清楚的。     最近就碰上两件不可思议的事,一件在网上,一件在电视里。     先说网上的。有人报料,一个叫马化腾的人,身家283亿元,据说是腾讯的董事长。居然与升斗小民一般,每月从财政领取生活补贴!见贴,众网民奋勇拍砖。有“明眼”的,疾声呼吁:大家保持冷静节约砖头,这肯定是美蒋特务造的谣,诬篾红色资本家!     不可思议的是第二天报子居然证实这是真的。不独马化腾,同时吃救济的还有华为、TCL、金蝶软件的大佬们!     我想马化腾之流,决不会堕落到每月会排队去领取这区区几千元人民币,倘若不是人民公仆公务员老爷亲自登门送达,那才是真正的不可思议!     另一则是关于太极拳人张志骏的。有四十余年朝夕不缀练拳经历的张老先生各项生化指标居然够不上“健康人”的标准。就是这个称不上健康65岁的老人在各项力量远低于对手的情况下,在力的对抗中,在太极拳的较量中却不费吹灰之力胜过比他年轻健康得多的对手。对这个结果,不仅对手、主持人、就连他本人也感到不可思议!     张老说到:“尽管有种种差异,我觉得也不应这么大,然而事实胜过雄辩,但数字出来了,这是事实。”     节目中主持人自言自语的独白却格外发人深省:“(张老)力量也较差,平衡也不行,有氧补偿能力也不行,那还剩下什么呢?技术、技法、技战术、手法、心理因素”.最终归纳为技巧取胜。主持人方方面面都设想到了唯独没有提及太极拳人常挂在嘴边的“内气”“内劲”,这在意料之中却又不可思议。      以无有内气着为支撑的“劲力”为基础的“技巧”,当真具有克敌制胜的能力?试想一个小孩,纵使他掌握了高深莫测的技巧,那怕他手持利刃向你杀来,作为成年人的你会怕吗?不会!因为你清楚的知道,他没有劲道,是无源之水不足为虑。       什么是劲?灌注精神的力,就是劲。它来自哪里并不重要。不可思议吧?       在“以身导气,以心行气”一文中,我提到过它可以发之中也可发之端。实际还可发之外,无处不太极嘛。有朋友阅后感叹道:应当如何理解才正确!答案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摆在那里,没有对错,只有悟到没悟道!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不必拘泥“中”和“端”,因为任何一点都可转化为“中”。好比,地球可为天之中,太阳也是天之中,北斗也是宇宙之中......星空中任何一点都可成为宇宙之中。      从“园心”的慨念中,我们知道:从一点出发,到边上任一点的距离都相等,那么这点就是园心,即“中”。宇宙是无垠的,从宇宙任何一点向四边望去都“无垠”即“相等”,故为“中”。除非你能告诉我们宇宙的“边”在哪里!!宇宙大天地,人身小天地。理唯一贯。      还是用主持人的话来结束这不可思议的话题。“一言以蔽之,不能以更快更强更高去解读太极拳,中国的太极拳难以用我们现代竟技体育的理论来传绎。”友人小聚,茶余酒后,一友考问之。乘兴,彷大师作派戏言之。       引来众友争相讯问,独乐。       今追记数则,以资纪念。        问:读你的文字忽而廖廖数言,惜墨如金;忽而杂七裹八绕来绕去何故?       答:柔化,刚发。           点睛之论何须多言;明理之章不妨多喻。        问:你以为什么是太极拳?       答:太极,是哲理;拳,是技艺。           合而言之,在阴阳哲理指导下,身心和谐的运动名为太极拳。        问:和谐是什么?       答:均衡,平衡。不偏不倚,不过不及。        问:怎样练(太极拳)?       答:教授修练太极拳的文章书籍,汗牛充栋。           我以为,牢记下列口决: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含胸拔背,沉肩坠肘。           意气君来骨肉臣。           命意源头在腰隙。           一举动具要轻灵,尤须贯串!          做好,以上心法,即具有了太极拳走架功夫。         问:何谓太极推手?        答:沾粘连随,不丢不顶情况下一种意气训练。           重意不重形。旨在开发良知,培养“觉受”能力。           其要:意在先,机在目。形意分离,视动统合。         问:不练推手能掌握太极拳技击术吗?        答:有可能。            推手是方法,不是目的。            条条大道通北京。只不过有的路平坦,有的坎坷。            祖师创拳之时,天下无人会推手,祖师不一样会太极技击术么。                问:照诀修练能获得太极技击术么?        答:不一定。            师付传的是方法,不是功夫。所谓师付引进门,成艺在各人。         问:何为太极(拳)技击术?        答:无它。            柔化刚发。            一样要拿腕制肘,进身锁靠,牵动重心,顺势借力,才能一“呼”而出。         问:你为何总说要“制人而不伤人”,忌言克敌制胜?        答:时代不同了。法制社会惩制坏人有法院有公安,轮不到你。君不见           闹市之中,老人跌落倒地,他不申明“是我自己跌倒的与你们不相干”           就没人敢上前去搀扶。你居然还想仗剑走天涯!前面等你必是法院、医           院、还有公安局。非太极养生之道!制人,令其知难而退,即可。         问:你以为最难学的是什么?        答:讲真话。人世间最不待见的也是讲了真话的人。         问:问个技法小问题,教科书上用“卸”你却喜用“泄”有讲究吗?        答:有点不一样。不顶,并非不能聚,聚而后泄,敌难变,惯性使然也!            沾即走,走即卸,不用聚。         问:蓄与聚有分别?        答:无有分别(指这里)。我蓄人聚,以示彼此。         问:为什么太极大师多不长寿?        答:过头了,过犹不及,失中和。            想开点,不寿即寿,寿即不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阿门!         问:大师怎样做?        答:先唬住,再动手。         问:你的拳之舞能击人否?        答:嗯,你过来!            问题很清楚,            不知答案应问谁!            举手堋发之。众乐。  术功。不独太极,任何博击术终极,         无非, “内 外” 二字。         内者,神、意、气的聚和散。         外者,筋劲与骨力。         骨力:神意气贯串中的盆骨与脊骨的运动。         筋劲:盆骨与脊骨带动的肌腱和肌肉,呈现              出的术功力。         速度、角度、硬度、时空距离;扛杆、斜面、        三角、园切、螺旋;对立统一、和合、蓄发、        变化......行走坐卧,统统不离“这个”。 前几天写了篇关于太极拳“中和”感悟的文字,好友顶天立地即刻上传了“和而不同谓之合,分中有和谓之开”一位太极拳人对“合和”的理解。非常感谢这位朋友的提示和支持。   太极拳,开合也。孙式太极门人如是说。内外相合,上下相合,左右相合,前后相合,无处不合。可知“合”在太极拳理论与实作中的地位。   “合”,字有关闭;合拢;凑到一起;全体;符合;折合;应当;等含义。诸如:合上眼,同心合力,合家团聚,合情合理,合多少钱,合理,等等意思。   太极拳中的“合”,指运动时全身上下,四肢百骸都能互相一配合协调一致。“总归神聚,神聚则一气鼓铸。”“气向下沉由两肩收入脊骨,注入腰间,此气之由上而下也,谓之合。”“紧要全在胸“中”腰间变化”。   <中庸>有言: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由是可知:太极拳中“合”与“和”皆同一于“中”。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于是我联想到,如今世传太极运行模式,可概括为两种术式,皆有失于“中”之嫌。   一种摸式,正如CCh225日志中描述的那样:上肢:应先出手,再出肘,再出肩;回收时,应先收肩,收肘,再收手。下肢:先出脚,再出膝,再出胯;回收时先收胯,再收膝,最后收脚。   在练习中一定按这套程序运行,再快也是这套程序,再慢也是这套程序。   据沟通无限考证,这好像是王成大师的教诲。实际上,持此论的大师甚多。诸如,扬式“开关”说;陈门大师“两头卷”说;虽用词不同,究其实质该持“端引中收”之论。我命之为抛海竿模式。   另一种则认为:太极是中心的运动,收发由心。最有代表性的心法描述,为上引用李亦畲宗师在<五字诀>一文中说到的:“不在外面。力从人借,气由脊发。胡能气由脊发?气向下沉,由两肩收入脊骨,注於腰间,此气之由上而下也,谓之“合”;由腰形於脊骨,布於两膊,施於手指,此气之由下而上也,谓之“开”。”发时,由中向外层层推进;回时,后军变前军,前军转后队依次归于中营。其实质为“中收中发”,吾命之为液压顶模式。   原本我等只须静静地聆听大师的教诲。可好友特喜欢热闹,非怂恿写几句,只好奉命胡言。好在是关起门讲无伤大雅。   前者内劲运行模式,如抛海竿,鱼线(内劲)的发出,是由前端钩和坠(梢节端引)导引而去;而收回则由后端绕线轮控制(中收或根收)。其劲力特点如激光具有很强目的性的穿透力,可实施手术刀剔除式般的精确打击。即俗话说;挨此击彼,拳打不知之谓。   后者内劲如液压顶内之油压,四面八方压强都是一样的,力呈发散状。只不过因缸壁的原因不为人知。即混元六面力是也,挨着何处何处发的内因。   端引中收,中发中收。好比西洋拳击的冲拳(直拳)与后手拳的关系。前者轻灵善变,后者势沉力雄。注意仅仅是比喻。外形攻防乃小技也,修内气之运用乃大道。太极崇尚的是内气内劲内修功夫。如解读为“即是”,那就不是我的错,思想上连“小往大来”的慨念都没有,何谈其它。   太极者,阴阳也。张载在<正篆 太和>一书说过:“不有两则无一”。即无有对立就没有统一体。正如公式1+(-1)=1或1+1=1。所阐明的非常理一样。   为何?都说太极拳好,太极拳能延年益寿。而统计资料却表明,古往今来名动中华的太极高手的寿命大多数都称不上高寿。仅吴式太极门下大师平均寿命要高些,功夫高低与寿命并不成正比。太极与长寿的话题在此仅着题引。我以为这与大师们偏执心态无不有关,请注意前面引文中“一定按这套程序运行,再快--再慢也是这套”等语气,其偏执之心态跃然纸上。    偏执即失“中”,执“中”则和。即中庸之道。太极一气也,一即太极。无有阴阳不一;无有刚柔不一;无有快慢不一;无有松紧不一;无有“以身导气”与“以心行气”内外合一亦不为太极。“端引中收”即以身导气;“中收中发”即以心行气。    人类最大的悲哀在于正确时,却又无所事事;面对错误却又无能为力。如哥白尼 张志新之流,一个遭火焚;一个被割喉处决。历史却又残酷地无奈地证明他(她)们是证确的。残酷的是“先知”;无奈地是当时自以为是的强权。 前不久写了篇关于太极拳核心机密的文字,如果有的话我以为“中和”二字倒不失为太极拳核心机密之一。既然“中和”二字如此重要,有必要弄清“中和”在此的涵意。      “中”有多方面的意思:喜怒哀乐七情未发谓之中;东南西北四方之中谓之中;不偏不倚谓之中;不过不及谓之中;心中、时中、进行中--等等。       在商言商,论拳说拳。这里说的“中”主要指“不过不及”。       “和”指的是各种同一属性,却又不性质的元素混合融汇在一处,谓之和。和与合,在文字学上究竞有没有区别,没考究,我不知道。因属个人感悟在意识上我是当着“通假字”对待。即和与合没有意思上的区别。       同而不异,不为和。如葡萄糖、庶糖、果糖、怡糖--同属“甜”味,性质“同”而不异,故无任怎样混合,除了甜味,还是“甜”。皆因性质同一,没有差异,故少变化。       如同属五味的酸、甜、辛、咸、苦,麻,辣,汇融一处则可幻化出香甜、麻辣、交盐各种味道;变幻出清淡 浓郁 酱香千百种不同的味道。皆因同中有“异”,有不同就有矛盾,有矛盾就有斗争,有斗争就有变化。“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刚柔是矛盾,相推是斗争,则变化生。       由是,我们可以定义“中和”的涵意为:至少两种以上相互关联却又性质相异或相反的元素,不过不及地融合成一体,谓之中和。       阴符经云:“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地球公转与自转的旋转轴是不“同”而相“异”的。即黄道与赤道,相交是有角度而非平行。正因为有此相异的夹角存在,地球上才有温热凉寒“四季行焉”的循环渐变。地球上才能“百物生焉”而生机盎然,生生不息。       试想一下,如果地球公转与自转的旋转轴“同”一了。即黄道与赤道平行,如月亮相对地球。那么地球上就没有四季变化,环球同此凉热。我想地球也会如月球一般荒凉,少有了生命的活力。      “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执天之行,尽矣!”前贤告诉后人按照自然运行的规律,模仿自然运行,全部奥妙都在里面。结合现代科学技术知识而顿悟则能知变、应变、适变、通变。能适应各种变化故知幽明之故,方能无为而无不为。      有大师说:“胯要平移,平难找。”也有大师说:“裆走下弧,平移,左右侧旋都不对。”平移也好,走下弧也罢,熟练以后并无不妥。只是平移或走下弧,裆胯的运转轴与身体的重垂轴“同一”或平行了,它仅归属“特例”而缺少变化。如同于古典力学的经典“牛顿力学三定律”。人们以为它无处不在,无所不能。但从现代科技观念来说,站在更广泛的宇宙方面来看,牛顿力学三定律所描述的现象仅是宇宙规律的特例,是局部真理,放之四海并不准,远不能用它来解译和描述宇宙现象一样。平移,下弦,从更大的范围一来考察都有局限而不完整。       从道法自然,执天之行的角度来说,我倒以为:裆胯运行的中轴应与人体重垂线之间应有一小的“夹角”,反倒更为自然而真实。因和而不同,同中有异,故变化更加灵动而园活,更张显尾闾“权”“舵”的微调功能,更合十“字”诀中园、活、匀、灵,之要旨。有人会认为:这是故显灵活而乱扭屁股,失“中正”之旨意!我曰:非也。恰不恰合正不中正,全在“不过不及”之中,是“度”的把握。是如何掌握“度”的问题。与有变无变是两种不同的慨念,思想上一定要有清晰地认识,不能混为一团。至于怎样做才能“不过不及”而“恰合”,我以为非言传身教耳提面命不为能,单靠笔墨是难说清楚,这里有个“时中”的问题,即因人因时而变化无有定规。非师指路而自悟方有得。不过我到觉得行拳走架之时,交叉角不宜超过15度。如地球有个“南北回归线”日光垂照此处即回头。如此来回“鼓荡”“不过不及”方可不失“中正”。        本来,一家一言,一人一得,各有领悟,不必强求一律。是谓和而不同,同中有异。更何况江山辈有才人出,各门各派都不乏功弃趋“神明”之高手。只是我不知,各门各派神明高手最终是否“和而同一”,没听谁说过,不宜妄加猜测。不过从理论上可推断:拳艺如高明到“无规矩,在规矩”的虚灵之境时,倘若思维上还存有平移、下弦、侧旋,等羁绊。则肯定是“被神明”,绝非真“从有归无”之“真神明”。汝意云何?! 大诗人白居易有句云:“言者不如知者默,此语吾闻于老君;”老子的意思是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悟道者必定沉默少言,谍谍不休好为人师者,不用说必定不是什么高明之徒,修真之士。例如我等耐不住寂莫,又要胡言乱语了。  著名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道: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瞧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为学做事业,人生也有三种境界。一曰:我能。二曰:我不能。三曰:你能。  人生应有追求。有追求难免会碰到困难和挫折,此时应苦其心智劳其筋骨。牢牢树立“我能”我一定能实现目标的坚定信念,有志者事竞成;当事业有成,挤身成功人士之列后,应有自知之明,人非圣贤焉能全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要以为盐茶鸡蛋卖得好,就会造原子弹;明明是研究老鼠的,偏偏去鉴定什么虎踪。是谓“我不能。”;年老智衰江郎才尽,不要恋栈,占住茅坑不垃屎。要勇于荐贤提携后生的襟怀,长江前浪推后浪,世上新人换旧人,是历史前进的必然。是谓“你能”。       沩山大师说过,修真也得历三境:“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   初修,囫囵一团,只见其表,不得其实。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啥是啥,是为感知;继尔,明了物物的本原与生成,了解物物之间的关联,犹若苞丁眼中的牛,不在是囫囵一团,皮是皮,肉是肉,骨是骨。无间入有间,游刃有余 。见牛不是牛,见山不是山;终极,无中生有,有归于无 。一切又还原了,山还是山,水还是水。只不过山不是哪座山,水也不是哪汪水,似曾相似而已。      练拳也须历经三境,特别对内家拳来说。入门之时必须“有规矩,守规矩”按师付的要求,一丝不苟照规距来,不可越雷池半步。这是强制的不自觉的遵章守纪;熟极而流之后“明规矩,合规矩”,是时以由不自觉进步到自觉地守规矩,由“守规矩”不自由的必然王国,进入“合规矩”地自由王国;最终做到“无规矩,在规矩”。 犹若,吃药的目的是为了不吃药。练拳的规距法则招式套路秘诀的终极目的是:借助规矩法则的约束方能更快更好更全面地激活“人”本身固有的良知与良能。而不是规距法则招式套路的本身!譬如时下的华南虎远涉重洋旅住非洲,“求学”于非洲大角羚羊。并非大角羚羊更合华南虎的口味,无非是借助大角羚羊求生的野性,更好的激活虎崽身上流淌虎祖宗的虎威与本能,以待王者归来,深山闻虎啸,虎啸振中华!“理唯一贯”而已。   “有规矩,明规矩,无规矩”,是明理,是心知;“守规矩,合规矩,在规矩”是东西上身,是身知。换言之,心知是理论,身知是实践。理论来源于实践,反过来理论又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受到检验,得到新的升华。理论与实践,心知与身知,犹若人的两条腿,左腿和右腿,少了哪条腿都无法远行。有人说这里没有“不等如”与“胜于”;只有相和与相成。   无有了规矩约束,全身透空,干干净净,一片空寂,自自然然,无形无相。物来则应,物去不留。不闻先知,举手投足,无不中的。是谓“神明”。当然,无形无相,全身透空之前,必然“一山阻来一山拦”,必然要经过长时期的能量积蓄,(有研究数据表明:无论何人,至少要在正确理论指导下,实践要达一万二千工作时,才能迈进自由王国。那些速成,悟道后立地成佛的说法,都是自欺欺人。只能起到励志的作用。)祗到某一天忽地山崩地裂,虎吼猿鸣,翻江倒海。那是突破“临界”的裂变。之后方能泉清河静,柳岸花明又一村。如同,飞沙走石,昏天黑地,风狂雨横,疾风暴雨过后。一切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   天还是那个天,只不过天更加湛兰;   地还是那个地,只不过地更加滋润;   水还是那水,只不过更加富含氧元素;   你还是你,但又不同原来的你。从“终”又回到“始”,却又不同原来的始。是谓“螺旋”。 关于武术-一个不错的观点(转帖)

在煮酒潜水很久了,突然发现大家对于我们的国术几乎没有什么概念,而且现在也没有什么专门的帖子对武术进行一个深入浅出的介绍,而且大家对武术几乎都存在重大的误解,作为一个习练武术多年的武者,本人感觉非常有必要专门开一个帖子,用尽量通俗的语言,向各位酒友解释什么是武术,什么是门派,什么是内外家的区别,什么是气功和穴位。
    
    武术是一种技击术,但绝不是仅仅只是技击这么简单。或许最早的武术是身体对抗的经验的总结,但是武术发展到现在,早已超越了身体对抗的概念,而具有了艺术或者哲学的特征。或许这么解释大家可以明白:怎么打倒对手,是武者的最基本的训练,但是为什么能够打倒对手?为什么这个人我可以打倒,但是那个人我不能打倒?才是武者毕生所追求的答案。一个体操运动员,几乎能够做到人类所能做出的所有的动作,但是他不能和一个武者相对抗,为什么?他的动作不够快?体操运动员的动作几乎比任何人都快。他的身体不够灵活?反应不够快?更是笑话!但是为什么一个体操运动员不善于格斗?这是武术要回答的问题,也是困扰武者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理解的深度,就是一个武者修为的高度。在后面我将详细解释为什么理解的深度不同,会造成武术修为高低的不同。
    
    习练武术的前期,多是进行一些固定招式以及力量的训练,这个阶段只是训练一些条件反射,明白可以怎样攻击,以及对敌的各种攻击可以做出什么反应,在这个阶段,各种门派的训练方法虽然不同,但是中心目的都是一样:基本功!条件反射训练的越扎实,在日后的实战中就可能会有越大的效果。可惜这个阶段大多枯燥乏味漫长而且非常辛苦,现代人几乎无法坚持。现代人对武术的概念,也停留在这个阶段,认为武术就是训练这些东西了。甚至我们国家武术协会的的那些所谓的领导,对武术也是这个概念。请原谅我要说一句粗话:让那帮官僚去死!
    
    在知道攻击的防守的基本方式之后,就要训练武者为什么攻和为什么守,为什么要在这个时机攻击?为什么要采用这个方式防守?这个动作和那个动作相比,优劣何在?比如我一拳攻击你的头部还是攻击你的腹部,我的理由是什么?武术不是乱打一气,每一拳的使用都要有它的道理。 没有进行这种训练的武者,是一群蛮夫,空有一身力气,掌握一堆招式,都不知如何使用。可惜这种训练的方式和方法,只能采取言传身教的方式,而且大多已经失传,这也是现代武术为什么在老百姓眼中失去魅力的主要原因。
  
  本人不才,幼时遇到一些明师,虽然资质愚钝,但总算刻苦,今天也算有些效果。在本人而言,攻守术容易学,但理解攻守的理由,却是要花长时间训练的事情,绝不可能一朝得道。本人几乎花了10年的时间,才算小有认识,但见识过一些所谓的武术大师,几乎只是和体操运动员一个水平,这样的人打起架来,能有什么功夫可言!你的拳可以打得很快,但却在不应该出拳的时刻出拳,在不需要防守的守侯缩头,这能有什么美感?这当然和混混打架差不多。
    
    为了帮助大家理解,我这样解释,我和你距离一步远,你我只要出拳,都可以击中对方,但我只需要少少的撤腰,就可以避过你这一拳。这一拳你怎么打?在你出拳的时候,将不将我会撤腰这个情况考虑进去?如果你考虑进来,那你这一拳要再逼进半步才能出,这时我已经可以出拳打你,所以你这一拳怎么打才能必中?而且在实战中根本没有时间给你考虑,你一招失手,就满盘皆输。
    
    要达到这一层的境界,就要对距离和时机有相当清晰的把握。本人在训练的时候,师傅隔5米用石头砸我,一开始可以闪避,然后必须接住石头,最后师傅换用鸡蛋,能够接住鸡蛋而不碎,则防守之功成。此时对敌的任何动作,都能有适当的反应。然后训练攻击,蒙住双眼,先与师傅贴手,再先发力攻击师傅的身体,开始往往连身体都摸不到,直到能够击中,有小成,击中时师傅不能回击,功成。此时对敌的任何身体反应,都有清晰明确的判断。

当然各种门派不同,训练的方式也有不同。
    在这里不妨开始介绍内外家功夫和门派的基本知识。
    
    先了解先天力与后天力:先天力又叫本力,是局部肌肉伸缩的力量;后天力又叫内力,是一种整体发力。外家拳是用先天力打人,其特征是局部肌肉紧张,很少将人打飞;内家拳是用后天力打人,其特征是局部肌肉用力很小,便可将对手轻易发出。外家拳偏重于外功和先天力的训练,例如铁砂掌、铁臂功、铁拳功等,其考核指标多为实物,例如举多重的石担、一掌打碎几块砖等。而内家拳则更注重内功和后天力的训练,通过内功培养内力,通过试力、听力来力的敏感度和发力效果,其考核指标多为发放效果,即在任何状态下,运用自身的任一部位,一举将对手放出,并且控制被放出的对手的身体旋转角度和方位等。

练成招式和力量,已经是相当痛苦的事情,大多数人穷毕身之力,也只能在这个阶段徘徊。要明白攻守的理由和道理,就更是难上加难。天分和刻苦之外,徒弟必须是良材美玉,师傅也必须是循循善诱。但是练到这第二阶段,仍然只是练成个基本功,只算是武术的初入门者。但在现代社会,明白攻守道理的武者,已经难以寻觅。
    
    这么说武术的初学者可能容易理解:你可否清楚的知道自己的拳头在击中对方之后,能够造成什么后果?对方是痛?酸?麻?还是毫无影响?如果你根本不能判断,那你根本还没有入门。如果你已经可以有些初步的理解,那就要问问,这一拳能否造成对方全部或者部分丧失战斗力的结果?如果仅仅只是让对方痛一痛,对方还能继续战斗,你为什么还要出这一拳?意义何在?如果你不愿意解决这个问题,改变这种现象,那你的修为到此而止。
    
    但明白攻守的道理,又谈何容易。本人在训练接石头的时候,全身青肿是常事,已经让旁人难以理解,至于可以接鸡蛋而不碎,必须在接到鸡蛋的瞬间用螺旋力消除冲力,更是让人匪夷所思。(本人曾和广州一拳馆上下20余人挨个切磋,只显示这门初入门的功夫,无论对方的拳如何刚猛快捷,都能把他们的拳头整个接住,引往一边,就被称妖术)至于蒙住眼学习攻击,虽然可以占先发力的便宜,但在开始时对人的运动线路毫无理解,一掌劈过去时,师傅往往已经不知去向,而自己身上就会被揍得青一块紫一块,只到痛定思痛,理解了人体运动的规律,才有小成。
    
    可以这样理解,譬如一个人如果将身体重心压在前脚,前脚容易发力,则容易后退,反之同理。沉肩就必采下攻式,扬肩就必定攻我头部,入门者必须能够从对方的一举一动,看出对方的攻击意图,眼中必须有对方的整体,一眼看去,对方的全身都在你眼中,绝不可看手就不看脚,看头就不看身。有这种判断力的人,大多已经苦练10年有余,但也不过是刚刚入门,可以正式开始内家拳或者外家拳的训练。
  
  武者在熟悉攻守的基本手法和道理之后,就开始面临一个悖论:假设我们两个都可以判断对方的反应,那么这场架还怎么打?你可以打到我的时候我也可以判断出同样的情况,我也同样出拳,那要么就是同归于尽,要么就是打不起来。这就是为什么武者要不停修炼的原因。如果我对攻守的理解比你深刻,在你看来不是机会,但在我看来却是机会;又如果我的速度比你快,力量比你大,或者对力量的运用比你熟练,那我就可以打败你,即使你已经判断出我的攻击路线。
    
    加深对攻守的理解,是一辈子的事情。人体的运动有它必然的规律,在某一个水平的人,同在某一个情况下,必然会有同样的反应。譬如未训练过的人,被人一拳打向头部,第一反应绝不是闪避或格挡,而是闭眼!初学者在对攻战时,必定只求自保,即使可以后发先至,也不敢攻击。初入门者就会拘礼于形式,攻是攻,守是守,泾渭分明,不能相融。至于前冲必定硬颈,站立必定摇晃的奇怪的小动作,更是层出不穷。所以高手只要一看形势,就可以知道两个人可以在多少招里分出胜负。
    
    在另一方面,要提高攻击或者防守的水平,有两条路可走,第一是强大的力量,第二是对力量的熟练掌握和控制。走第一条路者,是外家功夫。走第二条路的,就是所谓的内家功夫。
  
  外家或者内家的功夫,说起来容易,练起来却千辛万苦,各种的苦楚不足为外人道。
    
    首先这个基础已经难打,一个人花了10余年的时间,只练了一个基本功和一个入门的意识,已经和现代人追求快餐式享受的心理严重冲突。也就难怪现在各地的武校,往往号称自己只要几个月,就可以练出什么铁砂掌二指禅,是不是骗人姑且不表,就算你真能把手练得跟铁一样,又有什么用?旁人一拳打来,你有把握挡得住?你运气好,采用了正确姿势和力度挡住了这一拳,人家连续进攻你怎么办?你运气始终都好吗?就算别人让你进攻先,你怎么攻?把你的铁手就这么随便的往人家身上招呼?就算你还练过一些套路,难道你就这么把套路用出来?你凭什么就肯定你摆了POSE之后,人家还会站得稳稳的等你攻击?人家会用什么招式来对付你?因此我在此多口一句,各位如果真的有心武术,千万不要相信什么速成班,或者信什么自己在家插沙子也可以练功。
    
    至于打下一定基础之后,进一步的训练,才是受难的开始。外家功夫的习练者,要练得刚硬无比,一拳打出去,你根本无法招架,即使格挡,也要封得严严正正,让人毫无可乘之机。不过人力有时而穷,即使人的力量再大,也有到顶的一刻。到了那时,功夫就不能再有进步。只能由外而内,开始研习如何更好的控制和使用力量。当然也有外家高手天分极高,力量远远超过常人,那也只能为我辈羡慕,无法效仿。
    在这里不妨回应一些酒友的问题,为什么外家武术高手不去参加举重比赛?举重者必须要求肩胛肌和斜方肌畸形般强大,大腿粗重,这种体型为武者所忌,因为极为影响速度。肩胛肌和斜方肌太大,甚至会限制手臂活动的角度,起码就不能再向后挥动。因此外家高手如果只以举重论,当然不如举重者,但是论出拳力和爆发力,绝对不输体重相若的举重者。
  
  本人年幼时体型瘦长,拜的却是外家的师傅,后来年纪渐增,体型日壮,却又跟了内家的师傅。由于其中种种不足为人道的理由及经历,请大家原谅本人不能将师门直言相告。但请相信本人绝不会为了隐瞒师门秘密而歪曲关于武术的事实。
    
    内家功夫必须由外而内,没有一定的外家力量功夫为基础,内家功夫也没有依托。你没有运用力量的经验,怎么可能深刻理解对敌人力量的控制。古人精通内家拳者,也大多内外兼修。因此太极门人,倘若在一开始不打一点外功的底子,日后只怕难成大器。
    
    说了半天,如果再不来详细解释内家功夫,只怕会被酒友嘘了。如果套用内力的解释,不能深入浅出,只怕更会惹来耻笑。我这么解释:请你尝试向前打出一拳,手臂运行的轨迹你自己可以看到,也可以理解,但是力量运行的轨迹,你可以看到,可以理解吗?你这一拳打出,力量是怎么从腰传到胸、到三角肌、三头肌、桡尺肌再到手背的?为什么你扭腰就可以增加出拳的力量,这个力量是如何在你身体上传导的?它的运行几乎走遍了你半个身体,但它的轨迹何在?
    
    即使你不用腰力,请尝试这个动作:右拳,拳面向下,平出,用左手轻点在右手手腕左侧处,腕关节稍下的位置,再做出拳的动作,感觉自己的拳头是否还有力量。

现在尝试以物理的方式解释内功的问题。
    
    按物理和生理学的观点,肌肉带动骨头产生力。如果肌肉和骨头只是线的关系,那么力的方向很容易分析,但是肌肉和骨头都是立体的,那就很难进行计算和分析。譬如我出拳之时,二头肌半软,三头肌半硬,使我的手臂的速度达到极点(二头肌完全不用力的话,手臂不能控制方向,但用力太过就会阻碍速度。三头肌加强速度,但太过则影响方向)你怎么计算我的合力的方向?我沿弧线进攻,如果再计算我的手臂的扭曲度,那这个计算过程只怕不是一时半会可以完成的。而且我这一拳并不只有手臂肌肉的运动,我扭动腰部给自己一个初速度,以最合适的方式将这个初速度传到手上,因此我将获得更大的攻击速度,以较小的力量造成最大的伤害。
    
    现在我来问你,我这一拳出去,可否造成比仅仅只有肌肉收缩力量的拳头更大的伤害?这种伤害的力,你称之什么?如果我称为内力,你是不是还有不同的意见?
    
    人体运行力量,有着自己独特的线路。出直拳攻击时,一股力从腰到手,必然是沿后背脊椎而上,从后肩切入手臂内侧,直贯指尖。因此用手轻点右手腕的左侧,即内侧,会影响出拳的力度。如果“经脉”这个词已经在你嘴边了,那说出来也无所谓,大体也没有错误。但是现在我要用“力量线”这个名字。因为要练到掌握经脉这一步,还早着呢。
    
    武者经过训练,大多对力量线有一定的了解。了解力量线,对内外家而言都是重中之重。但有意识的针对力量线进行训练,却是内家所长。
  
  从这里开始,本人的所有言论,已经关涉武术界争论了上千的问题,因此我必须预先表态:本人的观点,只是一家之言,看者如果能够明白,武学之为学,的确有些深刻的东西,那我的目的就达到了。
    
    外家对力量线的理解,大多是实战经验的总结,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当然也有外家高手,钻研内家典籍后,用外家功夫,完善自己的发力方式以符合力量线,同时截断敌的力量线,这一类的功夫,已经难以判断是内家还是外家,如果从表面上看,甚至更似内家功夫,譬如八卦和形意门的功夫,指头或掌上有硬功,但发力却完全是遵循力量线的弧形,封挡也讲究切断敌的力量线。
    
    内家的训练,完全是针对力量线而来。譬如太极云手,其行云流水之意,无非是力量源源不绝,其手法回旋往复,其身法灵动飘逸,无非遵循力量线的运行轨迹。太极弟子,穷毕生之功,学的就是一个发力!
  
  大凡一个人初学格斗,都会遇到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大家一样努力,一样刻苦,但功夫却始终都有高低之分?除了身体素质方面造成了大家在反应和力量上会有先天的差异之外,最大的原因,就在眼力!眼与手的配合,能不能做到眼到手到?别人在你面前手舞足蹈,你会不会眼花缭乱?一个人的重心在前还是在后,你能不能看得出来?即使师傅可以教你各类特征进行判断,但是能不能看得出这些特征,却要为眼力所限。要提高眼力,就必须要求武者能够处乱不惊,时刻保持冷静的头脑。同时,眼中绝不可只有自己,而要有对手,有世界。睁眼看时,无论风吹草动、蛇行鼠穿,都在眼中,清清楚楚,泾渭分明。因此无论内家外家,都要讲究修心。要勇,却不是匹夫之勇,要静,却不能如死水之静。所以高手大多面容平和神色恬淡。即使外家苦练刚猛之气的高手,也是气定神和,绝不会神浮气躁。(插一句,电视上要死要活的那类武林高手,被真正的高手看到了不知有何感想)
    
    但是修心之术,难在坚持。常人每日奔波忙碌,要求其每日静思半个小时,简直是不可能任务。本人受师严训,不敢懈怠,每日必静思45分钟。到今日差不多20年。如今看常人出手,犹如慢动作一般,即使一般的武者,在我看来也是处处阻滞,不得连贯。这样出手,当然可以一招制敌。但现代人只求快乐,不能受苦,无恒心,无毅力,又谈什么学武呢?这个武术,大概就要自然消亡了吧。

外家武术,受天分所限,有一个极境,但内家武术,却由于大家对力量线的掌握不同,修为可以永无止境。譬如一脚踢出,力量线沿腿外侧而上,但哪些位置被点击只可以阻止其攻击?哪些位置还可以起到令敌疼痛的效果?哪些点甚至能令敌丧失战斗力?
    
    大凡有打斗经验的人,都应该有这样的体验:有时候一拳打在一个好象无关紧要的地方,以为没什么效果,却突然对方痛得要死。力量在沿着力量线运行的时候,如果能够在其上拍击,很轻易就会卸掉这股力,如果封在力量前面,会造成疼痛,就好象你要扭动手臂,我拉着你的手不让你扭,你的手不痛才怪,如果你我的力量相加足够大,甚至会造成骨折。这种时机的把握和力量的运用,是高手一辈子的追求。
    
    以太极为例,上面的朋友提到了推手。习练者在相互推拉的过程中,掌握的是双手如何发力,以及力量运行的轨迹,如果对方力量的运行为自己所克,可以很轻易就将对方擒住或推开。推手中的高手,一贴手就可以知道对手将如何发力,因此封在其力量线的前面,等着其自投罗网,因此上面一位朋友,很以为推手神奇,其实也只不过是其熟练掌握了力量线原理而已。
    
    至于“意”,那是高层次的问题,初学者大可不必以此为扰。本人将在后面再行阐述。
  
  武术中,最精深,也是最容易让来这里看帖子的酒友反感的,就是各种武术境界状态名词,譬如用意不用力、中空之类,我一直很小心,不使用这些名词,而是使用让大家都理解的词语。其实这些词语,无非是高手们到了某一个境界之后,对自己水平的一个总结而已,你没有这个水平,按这些话去练功,只不过是自做多情,甚至有碍修炼。譬如一个“空”字,我师傅揣摩了数十年,在大限将至之时,仍然不能领会,勿论还在武术门口徘徊的你我。再譬如一个“用意”,讲的精神控制力,没有20年的苦修,怎么可能随意改变身体已经习惯成自然的用力的习惯。因此,诚心的希望大家不要以掌握了一些所谓的武学名词为荣,反应以此为警惕。
    
    至于练气致死这一类怪力乱神的论调,希望不要再有了。练气不慎,确有危险,但这种事情绝不会发生在初学者身上。没有几十年的修习,哪有可以致自己死亡的功力。初学者会死,多是由于本身有病,练功不慎可能对加快病情发作有点作用。我讲这些话,本身已经有怪力乱神的嫌疑,不过请各位酒友先相信,本人讲述这些话,自然有我的道理在,而且会在后面用大家都可以听懂的语言阐述出来。
    
    前面已经讲述了所谓力量线的道理,这里有必要再进行一番更详细的解释,因为只有了解了这个几乎可以说是武术之基石的道理,才能进一步阐述武学的分裂,门派的由来,以及东西方技击术差异的由来。
    
    身体各块肌肉和骨骼,在运动时讲究配合,相信大家都没有意见,一个力从一块肌肉上发出来,以骨骼为通道,传到另一块肌肉,这是生理学的常识,各位酒友应该可以明白。这股力量经过很多块肌肉的累积,汇成一个较大的力。研究和了解这种力量传递路线,是武学的一个关键所在,也是武者们有意或者无意间,修习的重点。寻找最佳的力量传递路线,是武学在较底层次上的最高追求。(这句话比较拗口)经过上千年的努力,我今天在这里,享受前人的成果,可以将各种动作的最佳力量线随口说出,但对于古人,乃至现代的绝大多数的人,对前人的这个成果,却是根本不能了解。甚至现代有人,对这个成果,持着从根本上反感的态度。这个成果,如果要画出来,就是一幅“全身经络总图”。
  
  关于经络的问题,在这里先挂一挂,到后面再阐述。先说这个力量线。我这里指的力量线,是最佳的力量传导线,可以发挥出最大攻守效果的力量线。譬如手攻必循阴经所示的力量线,脚攻必循阳脉所示的力量线。当然未经修习的人,在攻守时手忙脚乱,哪有心情去顾虑发力的路线呢!因此高手与低手的差别,就在于此。而门派间的差异,也由此而来。
    
    上面有个朋友已经提到,最完美的攻击方式,力从脚心而起,环腰至肩,再至手臂内侧而及指尖,贯穿大半个身体,在实战中几乎不可能做到。因此内家的修炼,大多是训练武者掌握某几个部分的最佳配合方式。手手脚脚,乃至全身任何一个部位,通过其他部位的配合,都可以发力。当然这种发力,在这里说起来好象很简单,无非是一个力量传导的结果而已,但在施展之时,却是千难万难,譬如以侧肩撞人,有兴趣的酒友可以自己撞撞沙包试试,倘若动作稍有不顺,就会被沙包反撞回来,如果在实战中,可能就是杀身之祸。因此各门各派的创始人,都规定了严格的训练模式,要求弟子严格遵守。这种种的模式,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熟练掌握完美的发力方式,但方法却是千差万别,譬如打棉花、缠绳等等,各有其长。即使是小门派,其训练方式也必有其过人之处。
    
    然而时世变迁,昔日百花争艳,如今却是相互诋毁,只不过一个训练方式的不同,却硬要说自己是正宗,说别人是假货。凡与自己门派训练方式不同的,统统都是妖孽。长此以往,教武术怎生兴旺! 沉气于地,力发于腿,形于手指。是谓借地反弹之力。     借天不借地,借地艺不高。     借天与借地。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之间的差别竟有此天攘之别吗?     2010年南非足球世界杯正在证明这个真理:个人喜好不是事实。没有最好,只有更强。     8强之中,南美足球占住半璧江山。然后,巴西走了。阿根廷走了。巴拉圭也走了。乌拉圭还得跟着走!     足球“乳神裸体”的许愿,救不了巴拉圭。两代天才,天才马拉多纳,天才梅西,上演“天才阿根廷”悲剧。桑巴探弋也不得不停止了华丽地午步。     反倒是赛前无人看好的德国战车,一路凯歌高奏势不可挡。4:0瓦解了阿根廷。赛后有人说这是群狗战法。虎也好,狗也罢,只要不战败成“熊”样,就是好样。你可以不喜欢德国足球的艺术风格,但一定得让你懂得“尊重”!足球如是说。太极拳也如是说。     本来嘛,借地,扎根大地母亲的身上,心有所托无所畏俱。如风吹扬柳:叶摇技动根不移。遇力即“泄”,磨转心不转之谓也。妙手摘星日志有一段诗一般的语言,很好的画出“泄”的意景:一片竹叶静静地在竹枝上,雪花一片一片的堆积在竹叶上,竹叶静静地承受着雪花的重力,顺着重力的方向,终于雪花落下了。注意,先堋住吃上劲,然后趁势泄掉。堋住,不是顶,是聚。个中细微差别宜分请,关键是“度”与“角”的把握,此类细微之处的体悟,是修行进阶的门户,望无错了。     借天,双脚腾虚。如水中葫芦“不受”力,遇力即移,顺其势,不受力。本是两种不同拳艺风格,何有好坏之分,高低之别。仅喜好不善好,适何不适何于你而巳。还是佛爷洒脱:众生平等,无有分别。“环宇同此精”都是“一气”幻化耳!    借地发力模式,“枪炮论”前文巳介绍过。当然,还有平送腰胯;后驱前刹;溜肩顺臂;扭腰抖弹--等众妙之门。如同为欧州队,西班牙打法不同荷兰,荷兰不同意大利,意大利不同法国,有“名头”就有所长,就不再一一罗列。    借天发力模式:“爆炸论”,如气球爆裂,无凭无据,忽隐忽现,骤然而至,响声如雷,慑人心魄,四面八方无所不及,“六面力”是也。无定向,势之所及无有幸免,是谓炸力,爆炸力。能如是,必得腰间 丹田之中气,悉自具足方可为。    综上所述:只有相对,没有绝对。量子力学告诉我们,“不确定原理”似乎是我们生活世界里的一个基本特征。借天之力与借地之力,不是顶顶重要的。重要的是,找对自己的契合点,合于道。 

炼 气 纪 要(一)民国七十五年元月廿一日晚上七点开始练习气功,用的是逆呼吸,与我在七十三年自修的大致相同,不过中间多了一个停息动作,但是一站半小时,又不晓得放松,练完后一身大汗,内衣全部湿透。

元月廿四日继绩练习深呼吸,在吸气时要想象有气自脑门作水柱状进入随吸入的气进入丹田,并想象丹田中有火球在燃烧,练习了几次后,发觉想象有气自脑门吸入并不难。但怎样也想象不起丹田有火球在燃烧,不过小肚子倒是很容易发热。

元月廿八日今天练的是吸气时要将气吸到丹田后,再送到脚底,在气到丹田后要想象丹田有火球在燃烧,气到脚底时,也要想象脚底有二个火球在燃烧。然后稍停,呼气时想象气自脚底涌起上升至会阴,会合后升至丹田,经丹田至膻中,要想象丹田及肿中两处各有一个火球在燃烧。练习后发现气是可以到脚底,上升时丹田及膻中也都会发热。

元月卅一日继续前次练习,我觉得自己对这一训练法已经渐渐熟练,练习时脚已不像过去那样僵直不耐久站,而懂得自行加以调整、放松。手及身体也一样,同时发觉汗渐渐减少,感到热的部位也逐渐缩小,集中在丹田及膻中两个地方,平时不练习也经常感到丹田发热,宛如那里涂有一团辣椒一样。而每当意念集中在丹田时,热感也愈甚,练习吸气时,心目中并可见到气离开丹田后有如两股流水急速下泻,直趋脚掌,脚底同时发热。呼气时,可发觉脚底气流上升至会阴后,自会阴有一银白色气柱笔直上行至丹田,在丹田形成一个较银元略小(比现在十元新台币硬币略大)的白色发光体,然后再至膻中。

二月四日这次练的还是与上次一样,不过做起来似乎更为得心应手,而且发现从会阴上升到丹田的气流练到后来会从白色转变成红色,练完后虽然很热,可是没有出汗,当是热越来越集中同时又懂得放松之故。

二月十一日今天是旧历新年初三,一大早起床就准备送太太回娘家,自从除夕那天起,我放假在家,每天除了吃饭、睡觉,从早上四点钟起床,一天到晚几乎都在练功,打算用密集方式让自己在新年开课后可以顺利打通督脉(任脉早就开了)。不过今天早起没时间练,直到下午从中坜回来,时间已经下午四点多,由于一天没休息,连午觉也没睡,到家后就往床上躺,打算先睡一觉,再起来做功夫。想不到上床后心情一放松,丹田中一股热流突然冒起,随即从下部通过会阴流向尾闾,尾闾一带马上就发生很大的热力及压力感。心想是灵气要通关了,而通督脉是练习这种功夫的第一件要紧事也是危险事,若万一出了差错,那可不是玩的。我心中很紧张,赶快打电话找老师,想不到老师去了合欢山,要二天后才能回来,真正无奈之至,祇好站起来四处行走,好不容易盼得丹田中的气慢慢平了下去。

一月十三日这几天因为阳气太旺,每睡必有阳起现象,昨夜睡得太香了,疏于防范,竟梦遗了,醒来后心中真有说不出的懊恼,早起虽仍照常练习,丹田也仍可发热,但程度上似乎差多了。

二月十六日今天是星期日,一早就起来练习,经过三、四天的努力,丹田又复炽热如故,倒也叫人欢喜。早餐后躺在沙发上休息,想不到丹田忽然热潮如涌,真气流动,尾闾跟着热了起来。赶快打电话向老师请教,老师说是任督要通了,嘱我下午二时到道馆去传我通督脉的诀法,好不容易熬到下午一时卅分,由内子开车送我去,等得老师来了传给我一种辅助动作,要事先练习。我练习了十余分钟,觉得气要从尾闾上去似不困难,但当时丹田气并不集中。老师派一位先进学长在旁边指导,我因为心情有些紧张,运气功夫反不如平常,坐着练不习惯,又改站着练,做了好几次呼吸,总算在丹田鼓起一些热气来,勉强通通尾闾,升上夹脊,过玉枕后不久前额才有一些痒痒的感觉,额头上也好象堆上了一小堆小气泡,感到怪不自然的。指导我的学长从外面进来,问我怎样了,我犹豫了半晌才告诉他,好象已经通了,他要我再做一次看看,我又做了一次,这次心情比较轻松,做的也比较中规中矩,气过夹脊后,那位学长用手轻抚我背也感觉到有气在流动,以后脑门及额角相继出现蚂蚁在爬般的感觉,那位学长(以后知道他也姓王)告诉我是通了,并向我道贺。不过我心中还是有些怀疑,是不是真的通了。回家的路上我坐在车子里忽然觉得丹田自动热了起来,我试着再次运气通过尾闾,上到夹脊时感到背部一片温热,不久前脑正中气如一条铁练往前行走,然后感觉到真气宛如一零蚂蚁排队自额前直往下爬,经两眉中间缓缓向下降落,我依照师嘱吸气从前额进入丹田并把下降的气一并带下,不久膻中以下又有热戚,直到真气全部回到丹田,这种感觉才渐渐消失,有了这一次经验,才使我相信任督两脉真的已通。

二月十七日今天工作比较清闲,大概是新年或星期一之故吧!昨晚因为太兴奋了,一夜没睡着,不过精神倒是挺好。早起转了几次周天,上行气还好,下行气却不太顺利,气过任督时,感觉也很微弱。

二月十八日早上利用呼吸转动周天,成绩还是与昨天一样,上午九点多钟我正靠在椅子上闭目养神,想不到心情一放松,丹田忽自动跳动起来,我试着集中意念观想丹田,并配合丹田跳动调整呼吸,忽然发觉丹田跳动起来越有力,腹壁自然发生凹凸现象,而且是越来越强。随息数至数百数后,觉得丹田中热流逐渐加强而且自动流向尾闾缘督脉上升,力量甚大,恍如一根铁线经夹脊上溯玉枕,其上升速度及节奏与丹田跳动情形一致,丹田每跳一次,气即上升一段,好象脚踏车上了链条转动时一样。计算自开始至返还丹田,共走了一百息,完成了一个极完整的周天。晚上又练习了几次,当我停息静坐时,忽然发觉丹田再次跳动,定下心用意念随息观照数百息后,突觉臀部微微震动,震幅愈来愈大,觉有一条线自下顺时钟方向往上颤动,经腹、胸直至头顶后再循线下走,我想可能是带脉通了。气下走到臀下时,发觉两腿同时震动,再续往下绕,一直至脚底然后向上倒转,至膻中时,感觉两臂同时震动,气往掌肘围绕。我赶快把左右手互相叠起放在腿上,感觉两手掌同时上下震动,为时在十分钟以上尚不停止。我把两手分开,放在左右大腿上,手掌拍打大腿久久不止。上床后,躺下没好久,觉得丹田再次跳动,接看上半身发生摇摆,逐渐及于下部,最后两腿发生震动与第一次打通带脉情形相似,不过气不上头顶而已。震动过后不久丹田再起收缩,觉全身向四面膨胀,身体膨大塞满整个房间,然后徐徐缩小,恢复原状后不久再次膨大,当时我妻正坐在床上看电视,似乎也感到情形异样,问我怎么样了?我祇说了一句「没什么!」又觉身体再次胀大,这样一胀一缩做了三次方始静了下来,当第三次时我试着凝神内视,发觉身体四面有气如孔雀开屏状,各种光线中夹着无数带黑光圈向四面射出,衣服及棉被似全不存在,全身好象空了一样,这也许就是佛经上所说的作金刚像或大佛像吧!

二月十九日早起练习时,丹田忽然自行发动,一股气走向尾闾,循督脉而上自动运转了一次,回到丹田后,不久出现一股气幕自左向右移动,移至极边,忽像翻开一册书般向前方缓缓张开,一片灰白气幕跟着自前至左再往后绕了三百六十度倒回原翻开处合而为一。这时祇见身外气如园筒状布满四周,接着自两胁冒出两大片气如大旗状自左右向两旁上空伸展,同时中间另有一股叶状气向上升起,三股气作品字形显现在面前,不久中间那一片气中出现一盘腿坐着的神像,形态枯老。我不敢正视,祇是凝神内守,数秒钟后神像自行消失化作一片白光宛似气球一般向下降落,下垂一带直连丹田,白光随带吸入丹田并逐渐自胸部靠近,忽觉与任脉相接,全部循任脉进入丹田。

二月二十日早起练习用呼吸发动周天运行三次后,再次观想丹田,有灰色气幕从前腹缓缓升起,在前腹及前胸内腔作按摩状,渐渐下降后再在后面升起,按摩后腹及后胸内腔,下降后又向后升起按摩后背,再后又从前面升起按摩小腹及前胸外表。下午工作稍闲,忽丹田热流潮涌,尾闾压力奇重,忙将办公室门关上,略坐即觉丹田气直走会阴,在肛门附近作钻挖状。然后有一气柱自下向上升起,柱身粗如姆指,色似水银,上有光芒如燃烧中之蜡烛,慢慢上升至顶,前端忽然快速旋转,如螺旋向上钻挖,顶心微微发麻,不久缓缓降下。当时我直觉感到这是通中脉现象,可是照实际情形看来,中脉似乎未曾钻通,心中颇为失望。光柱下降后,在下腹内先发生揉捻及强烈蠕动现象,然后渐次移至中间转往左方,最后通及整个小腹,然后又出现一光轮,两轴正对肚脐及后腹作快速旋转。不久该轮上升至胸腔,作同样旋转后,又有气自海底如潮水般上升,经小腹、胸腔、两肩、喉咙至口后,先在下牙床作按摩,再升至上牙床按摩后,经鼻部上升至眼床,觉两眼右眼角同时如有线拉扯,为时甚久,又转至两左眼角拉扯多时,然后再在两眼球后方作按摩状,稍许再逐渐上升至顶,同时发现在左额角土出现一台色银星,光芒照人,直至气幕下降后始行消失。气幕下降至会阴后逐渐移向两腿,腿部各脉齐开,至腿底后再上升至生殖器部位时,在根部四周作环状按摩后,又上升至膻中不久转入两手,两手齐起震动,手中各脉齐开,然后下降至小腹,循带脉旋转直至于顶,落下后又出现一白色光带,自下而上如绷带般捆绕全身,然后徐徐解开。

二月廿一日气自海底作幕状升起,先按摩下腹腔内四角,然后上升按摩上胸腔上方四角,并向外拉扯,然后转往腋下按摩两腋,再下降至脚底,上升至会阴时再按摩生殖器之头部。

二月廿二日入坐后有气自腹下升起,迷漫整个腹腔,然后化作一疋灰色布幕自丹田向外向上升起,投入身外空中。布幕过后又出现一气体形如半片拱门自同一位置向身外升起,停于额前,许久方渐渐下降。觉会阴部份有气流向上快速旋转并随旋转速度,出现一灰色办状物,越转越多,最后形成如一成熟爆开之松果,其上端色白如饰以透明塑料,略似莲台而非莲台之物。

二月廿四日晚上静坐时,丹田气机大盛,真气自动循走任督达九次之多,停息后忽有饥饿感,到厨房喝了一瓶牛奶再回客厅小坐,丹田气机忽又再度发动,忙至书房坐定,竟有一股强大气流自尾闾向腹中升起,忙以意念导引流向脊孔,竟不听引导,略停后自作扭弹状向腹中逐步跳跃上升,至胸腔后,略向前转,化作跷跷板状,前端突向下压,后端急速向上跳起,大股气流藉此向上直冲,数次后方悟可能为打通中脉现象,乃以意念配合,用力向上冲突。但耗时甚久顶门迄无冲开象征,心中甚为焦急,其希主其事者(我身中的另一个主宰)能够再接再厉,不要半途而废,冲到后来,眼见开顶无望,头部自颈以上忽循顺时钟方向自动旋转,以后越转越快,头内有如被快速旋转的离心力向上拉扯。忽觉压力减轻,恍惚见头腔中无数白光往顶上射出,冲向空中,稍后才纷纷降下。觉有外气随同进入,下落至喉时,喉部出现一圆形气管,管中有一明亮星星随气缓缓下坠,同时感觉胸腔向外张开,出现一坛状物,明星连同降下气流落入坛口后与自下腹上升的气流混合,两气互相缠绕旋转,不久出现一状如太阳,大如乒乓的发光体,然后渐渐下降至中庭后方渐停息。感觉丹田彷佛如空了一般,过去多日来的压力感及实在感忽然都告消失,起坐后只觉头顶上凉风习习,好象有气从顶上进入,心中有些高兴,好象中脉终于打通了。

二月廿七日这几天仍然天天打坐,但是气忽然不走任督,即使强以意念引导也不发生作用,莫不是已到璇玑停轮的时候了,心中好生不解。这一阵子实在进步得太快,从元月廿一日练习日起,到二月廿四日打通中脉日止,短短一个月又三天中,我居然经历了如许神奇的境界。

三月三日早起静坐时,气从海底升起,渐渐向上迷漫整个身体,不久跟前方额上二、三尺处出现一大如茶杯、状似太阳的发光体,悬在空中,然后旁边又出现一银白色寒芒四射的星状物并排悬列空中,我心中暗想,该不是日月合壁的境界吧!要不要依照书上说的用意念把它带下?心念才动,那太阳状物已迅速飘下直投胸间,接着那星状物也随着落下,投向我身上,转瞬不见。

三月五日自任督停运后,心中总觉如有所失,不知道二月廿四日发生的情形究竟代表了什么,是不是已经得到小药?如果祇得小药,那末以后应该还有三百个妙周天才可再得大药。如果是大药,那末五龙捧圣、大醉七天半、马阴藏相等境界都不曾发生。找遍了坊间有关书刊都得不到答案,心中这个结也老是打不开。注:这个结以后终于打开了。

三月八日近来内景已越来越少,静坐时常感觉到气会把前后腹撑得很大,也有时可感觉到把头向上撑得很高,不过中脉倒是每天在走,我参考日本人高藤聪一郎先生的发明实施了体外周天,在气上升至头顶时试看把气从顶上射出,然后循拋物线从前或后方落下,再从椅底自尾闾回到体内获得成功,而且发现效果极好。

三月十一回今天立法院大会,我随部长到会,坐在旁听席上,因总质询中无关务案件,心情很轻松,忽觉小腹自动向内收缩,横隔膜自动向上提升,整个上半身被一股内力牵引向前倾斜,进入静坐姿势。同时发觉口鼻呼吸几乎停止,吃了一惊。试着轻轻闭上双目,闹中取静,憩了一会。记起过去常有类似情形发生,静坐时体内常有一道力量迫使我上身前倾、头向下垂。彷佛要我从事观想,我试着观想中庭,常见黄庭内霞光璀璨,照映眼目,但近来这种情形已渐少见。今天情形又与过去不同,连呼吸也变得极小极微,有些像书上所说的真息现象发生了。

三月二十四日早晨乘车上班。还是老规矩利用乘车时间在车内练气,车到罗斯福路及辛亥路口时。遇到红灯停下,正好体内气机发动,气循中脉上升到头顶,我依例把气射出,透过车顶拋向空中。不想车忽开动,拋出去的气几乎回不来,吓了我一大跳。我想以后再也不能开这种玩笑了。注:以后证明气行如电,瞬息千里,这一想法根本错误。

四月一日下午快下班时,忽然感觉到尾闾发胀。有气在附近集中我记起熊燕学长的话,试着用意念把小股气导入督脉,上升到夹脊后,发现丹田亦起跳动,心中立生警觉,停止后来的气再入督脉但那一小股气却已过玉枕、上百会循着任脉回到了丹田。记得很多书上都曾说过丹熟不止火的危险,所以结丹后,任督停运应是很自然的现象,真担心这样一来会不会有了不良影响。注: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错误,还好能及时停止,不然可能前功尽弃。

四月十日近来胎息情形越来越显,坐的时间也越来越长,不过中脉运转情形越来越少,先是每天一次,后来变为每三天二次,以后又改为每三天一次,倒是带脉动的次数却渐渐多起来,尤其当工作繁重,精力体力耗费较多的日子。晚上静坐时带脉都会运转。

四月十二日晚上静坐时,我上半身原来向前倾斜,头也略向下垂,坐到四十分钟后忽觉体内有一股力量把上身抬起。头也跟着挺起来,然后觉有一股气从下腹经头顶向上冒出,越出越多,终于布满整个房间。人在其中恍如置身雾里,约五、六分钟后才又逐渐回到体内,这种感受实非寻常。

四月二十日今天是星期日,我有较多时间从事修练,晚上洗澡时忽发现两睪丸同时缩入体内,吃了一惊,想不到马阴藏相情形终于发生了。如果依照日本仙道家高藤聪一郎先生的意见,我已经不折不扣地走到太周天境界了。回忆从二月廿一日正式投师练习日起,到今天为止,正好届满了三个月,倘照高藤氏的看法,自发生天火炼形日起即已进入大周天,那末我在二月二十日下午发生的情形依照书上记载似已属于天火炼形的境界,如从那天起算到今天正好是二个月。倘从二月廿四日结丹后璇玑停轮日起算,那也有一个月又二十六天,从实际情形看来,马阴藏相应当是在大周天完成以后才渐渐发生,而不是先发生马阴藏相再完成大周天才对。也有许多仙学家说:「先天一气、从虚无中来。」这虚无处仍在体内,但依我个人的体验,这「虚无」不在体内,而是在体外,所以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凡事还是要经过亲身体验才对。经过这三个月的实证,我体会到了中国的仙道功夫不但真正存在,而且有实际上的价值,在未练以前,我虽然还算健康,但对一个五十八岁的半老人来说,身体上很多部份已出现了老化的象征,最明显的莫过于视力衰退,老花发生,脸部肌肉松弛,体力减弱,尤其近三十年来中西医未能根治的过敏性鼻炎,予我极大威胁与苦恼。想不到开始练气后,不到二周,老毛病已悄然若失,待到一个月满,老花眼镜亦离我而去,而以后两颊肉生,步履轻捷,健康之佳为三十年来所未见,白日飞升虽仍待证.返老还童则已有验可证。

五月二十四日近三天来每坐约二、三十分钟就有气从体内冒出。二十二日气从气海发生,自右而左迷漫整个房间。廿三日气从头顶冒出,气自上而下把整个人都笼罩在气里,躯体四肢似都消失不见。今晨气又从气海发出,如出岫闲云自右向左旋转,然后又从左向右旋转,离身丈许内都布满了气,最后向上腾起,数分钟后才渐渐降落,返回体内,接看带脉快速转动后,才复归平静。

五月二十八日早晨上班后,因工作稍闲,趁机小坐,忽觉气自左胁透出,逆时钟方向往右前方旋转,越转越大,最后化作一直径数丈的碟状光盘在身前旋转,许久方休。

六月一日早起静坐,觉头部发生左右摆动,每次摆动都有气作带状自鼻尖冒出,随摆动姿势左右交织,渐来渐大,最后成一白色气茧,如罩子般把身体笼罩在茧内。人在里面自动进入静坐状态约三十分钟后,又有气在右边涌出,先向左右旋转,再后化作一片海洋越摆越大,渺无涯际,洋中时有波涛,上映微白色光圈,宛若天色微明时之海面,历时约数分钟,才觉气机转动,身外气如百流交汇,纷纷涌同体内。

六月二日早起打坐,除仍如昨日发生筑茧动作外,气出来后,先化作一三层楼高的巨大褐黄色气球,一球不见后另一球再生。然后气如长江大河般向外涌出,身外境界忽然静下,出现一大片无边无际的西部电影片中黄土平原的景色,当时我心一片宁静,过了许久才觉腹内气机转动,身外气也跟看向腹向涌回。

六月三日中午放弃午睡,以打坐代替,坐定不久即觉身体自动向左右缓缓转动,气也跟着冒出,随身体转动姿势向身外展开,并升至天上。只觉四外一片银辉,置身其中浑身恍如不见。后来气又从银白色转为金黄色,直到上班乐起,才慢慢收回。晚上再次打坐,气出来后,只觉上下四方一片空蒙,许久忽觉前胸中央沿任脉向左右用力裂开。感觉非常疼痛,接看两腋往两连扩张,整个人向两边涨大了好几倍。当时只觉身内身外一片清空,其中恍惚有物。透明如水晶,莹净似自玉。静极、洁极。

六月五日中午打坐作茧后,又觉肋骨中央隐隐作痛,接着向左右裂开,感到整个躯干向两旁扩大。然后有白色气团自体腔内冒出,在茧及体腔所围成的空间内盘旋纡卷,所到之处,祇觉一片清凉,百感俱消。我这才明了茧的作用在此。数分钟后,身躯慢慢向内缩小,气亦渐渐回到体内恢复了原状。但不到二分钟,肋骨中央再度裂开(这次不痛了),气又再次冒出,如此一而再,再而三,第三次恢复原状后,忽觉右腹腔内平伸出一条白色气管,顶端似有金色火焰,气管发生震动时,管梢随着跳出无数白而带有金色的气泡,自左而右逐渐洒向茧上,气泡愈洒愈小,愈来愈密。最后化作无数浅金色光雨,喷向茧上,把茧又加厚了一层。然后又觉上眼皮冒出两股粗如姆指,色白而边上带有青色的气流涂向茧上。不久茧上又多了一层透亮白中带青的气膜,然后两肋再次裂开,腔里冒出大片白中带青的气在茧内上下盘旋,隐隐中祇见体腔内外一片清空,凉净无比。不久盘旋着的气渐渐静下,青色气向中央凝聚成台湾玉般的一座小山峰,然后慢慢移向体内,整个躯体亦渐渐缩小复回原状。

六月十五回静坐后除作茧等动作外,在身体正前方出现一非圆非方的炉状物,炉内紫光潋滟,射人眼目,中有一道紫色光柱自下而上与鼻相接。个中消息,真正耐人思量。

六月二十四日晚上打坐时,情况又有了新的发展,筑茧、凝神,收茧后,忽然觉得体内真气再度上腾,越迫头顶升至空中,逐渐扩向四面,感到四外空间一片清澈,整个身体也觉扩大,通体呈现透明,只剩周围轮壳线条隐约可见。数分钟后,觉体内又另有气升起,整个身躯彷佛化作一柔浮云,浮升在额前丈许空中,许久才往下落向坐处。此时只觉形神俱寂,一片空虚,除一点灵智外,全身内外均已化入虚无。约十余分钟许,下垂双手忽如鸟之张翅,自动从两侧慢慢向上抬起,至头顶上后,两掌自然舒展,掌背轻轻靠拢,稍停才自行分开,慢慢落向原处。如此往复作了十次才告停止。事后觉得自己好象有些步入还虚的境界了。

六月廿八日有一件我过去一直忘了记,而事实上是每次打坐时都曾发生的事,那就是隧道的出现。是开始作茧以前即已发生的事,最早一次出现在六月五日,当碟状光盘出现后不久,我彷佛发现坐处正前方下面出现一口大井,裹面紫气隐隐深不见底,人坐其上大有如临深渊的感觉。每当此隧出现,双目即不由自主紧紧盯住井底不放。而井内颜色多变,井径大小也时有不同。如一旦心神不专,井形亦易弯曲,甚至不见。但昨晚及今早两次打坐,墙(原是茧)筑好后,那奇妙的隧道却不再出现,身体内的另一主宰看来对此似乎非常在意,一再低头搜索,甚至爬在池上找寻,无奈那虚无窟子总不出现,却把人折腾了个半死,真泄气。晚上静坐时,那窍还是不出现,后来用尽方法把气聚集,先冲向前方成了另一道气墙,再分批下降压向身前地上,到最后气变成紫色,落入身前地上时,窍才开始出现。

七月一日一连三天都不见那气隧出现,今晨早起打坐时,却又再度出现了,不过模样很小,过去看到的,有如深不见底的寒潭古井,而今天出现的却是一个个隐约可见的小漩涡,而且稍现即逝,不过晚上再坐时,倒又出现了新境界,在观想过后,头顶上不久出现一井状气洞,人在底下头向上仰时,即有一股气,自头顶作绳状向上拋升,不久落下,再次上拋,如此一而再,再而三,愈拋愈高,最后拋至极高处,不再落下。此时人在底下,有如坐井观天,只见四面真气迷蒙,许久才收。

七月二日接连两天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看到一些小气漩,晚上打坐时,腹部忽不再剖开,身前气墙也作得极簿,观想次数也从过去的十次减少到三次,看来这一段境界大概已近尾声。

七月三日早上打坐时,忽觉腹部有大股气流向上急冲,循中脉不断从头顶喷出,射向空中,为时在十数分钟以上。

七月八日自七月三日起消失不见的虚无窟子昨晚又再度出现,而且见到的洞很大,比起前些日见到的小漩涡大不相同。早起打坐时。照例先作墙,墙作好后,有一股自然力量使得上身挺直,头向后仰。两眼瞪向上空,如此多次后,改弯腰下俯,头快速作左右转,半晌低头下视,忽见那窍出现。如此十回后,再抬头挺腰,眼向前平视,觉有气自下上升至与眼平。然后向前面及左右扩大,渐大渐远,不久只见一大片淡金色光芒布满眼前,无边无际,真似已到神满太虚的境界。许久上身向前徐徐下俯,只觉万千金色光芒如箭般自外飞来,齐集身上、头上,整个头发布满了无数火花,发出一连串拍拍的轻爆声,情形壮观已极。头俯至膝下约数秒钟后,又再次挺身抬头,整个人好象剌猬一般,浑身恍有无数金色火箭再次向左右及正前方散射而出。如此一收一放共计作了十次,然后所有金芒化作一片片金色页岩状物向四外移动,再后化作一座极深极钜的金色峡谷,许久才收墙出坐。晚上打坐情形甚佳,除了正常的筑墙、观想、凝神、拆墙之外,墙拆到一半时,我身中的那位主宰竟开玩笑地露了一手,利用尚未收回的气转瞬之间制作出十件古怪精奇的东西出来,一一塞进我的肚子裹。记得第一件是一个大卡车轮胎大小的外圆中方的古钱状物,中央方形缺口内布满了正在旋转着的光彩的东西。先横着转,再直对我转,然后转进我的肚子裹。第二件是一个三尺大小的圆形,白色半透明中间嵌有一块深褐色四方形带有四角的盘状物,也相继转进我的肚子裹。其它记得起来的,还有一个巨型的,外缘带有许多U型凹槽的极为精致的银杯及一把比人还高的旧式铜锁,统统都塞进我肚子里,塞得我好胀好胀,出坐后太太问我要不要喝绿豆汤,那裹还喝得下?

七月十日早起打坐,筑墙、观想一如往日。但在气出去后,将要收回时,上身忽然自动前俯三次,眼前跟着起了动荡,不久正前方出现一个又深又大的恍如电视裹看到的时光隧道般,其深无比的大洞。好久才慢慢消失,然后又出现一些山水、风景画面。我想为时已经太久,不想看了,心念才动,身中那另一主宰立即如斯响应,停了下来。昨天出现的古怪大餐也因此不再出现。

七月十一日下午三时四十分,我工作稍闲,靠在办公桌旁对窗站立,试着闭上双眼,待得心平气和时。发觉有气从两腋作团扇状向上发出。把头包围在内,然后身体跟着起了收缩,那一片气也跟着身体收缩或扩大而变化,看来画中佛像幅幅带有光圈,确实不错。

七月十二日今天是周末,下午不上班,午睡醒来已近三点。起来就在床沿坐着练功。坐定后好久。不见筑墙动作,只觉气从下部透出,逐渐布满身前。然后头向左右自然摆动,身前气因头的摆动跟着向左右及正前方如涨水般向外扩散。待扩至极远,形成一广大空间,头忽自动作圆形转动,眼前气跟着卷动。不久形成一其深无比的气的隧道,半响消失后又另有隧道纷纷出现,如此不断消失,不断发生,隧道越来越多,却也越来越小,最后成为无数小漩涡而终告消失。然后感觉双手及臂出现一股压力,自然向上抬起,超过肩膊后,再以手背向上往头顶作千手观音状合拢,不久松开慢慢落下,稍停再次举起,如此反复运动,足足作了四十次。

七月十三日下午三时许,坐在客厅沙发上看电视,忽觉心气和平,百念俱寂,两手出现一股自然力量使得两臂不由自主地抬了起来作出千手观音状,因坐着不便,乃站了起来,计先后作了四十次方才停止。坐下后发觉气已从下部透出,扩散在四周,然后头自动向左右摆,气随头的摆动自行扩散至远处。当时只觉面前一片空虚,无物无我。不久头部再度转动,眼前气又化作一条气隧,久久方消,然后带脉转动,眼前豁然开朗。事后坐在侧面看电视的妻告诉我,她也受了影响,丹田内气热如蒸,不断往上直冒,而坐在较远处的孩子们则说我有些动作好象是乩童,听了使人啼笑皆非。

七月二十日今天是星期日,早上起得较晚,练功时发现近来境界颇有变化:一、练时气多从小腹右侧冒出,每当气往外冒时,丹田及小腹收缩甚剧,回收时更为吃力,回来的气似乎逐渐变得凝重,而且速度很慢,必须集中意念,头部不停幌动,腹部也出现状似转盘的东西不断旋转才能慢慢回收。二、出现的隧道越来越像高雄新建的过海隧道,不过极易弯曲,维持直线甚不容易。三、最后气会向下旋转,集中在臀部以下,逐渐像龙卷风一样旋转着向上升起,整个人有被向上抬起或吸起的感觉,可惜力量不够,而我这一身凡胎俗骨也没有完全气化,那裹始得起来!但是那一股跃跃欲升的感觉,使人觉得真有一天会飞将起来。

七月廿三日从廿一日开始,我有一种感觉,目前的情形可能又将要变了。一连两三天由气化作隧道时都出现了若干困难,倒是我身中那另一主宰真亏他能想出种种办法使过去现像再现,但很明显的其效不彰,也满足不了他本身的需求。

七月廿五日昨今二天练功时,发现墙不再作了,坐定后不久,上身即自动慢慢向前倾,头低得几乎碰到地,气息及意念也跟着下倾速度慢慢减少,终至于无,情形就像静坐到极静时一样。当时我就把超觉静坐的功法运用到这上面来,而且自己设计了一个自己认为适合的密音,发觉效果很好。下俯到底后,静寂稍许,上身又自动慢慢抬起,然后挺腰抬头向前平视,不久又再次下俯。如此上下共作了十次。再后一次抬起头来时,面前立即出现巨大气隧,情形比过去还好,气隧出现后,小腹即有强烈吸取状,我看过一则报导说:「神以虚空为粮」,那么这些气隧如果真是体内元神所需的粮的话,气隧本身应该是虚空中的虚空了,这就是我身中的那另一主宰为什么对这些出现的气隧如此地有兴趣的原因吧?

七月廿八日昨夜及今晨练功时,又出现了新境界,当我看过隧道,演过千手状后,忽觉有一股自然力量要我躺倒,当时我正坐在床沿上,就顺势躺倒,成为上身在床上,两脚在床下的姿势。只觉有一阵银白色的氧从脚尖而上,循着双腿、腹、胸上到头顶,然后又从头上逐步回到脚尖。不久又有一股淡金色气体依照前法上到头顶,又从头顶再回到脚下。如此共作了十次,气到处全身肌肉都为之震动不已,为时在半小时以上。

八月二日才停几天的筑墙动作,这两天又恢复了,不过范围己小,只在正面不及两侧,倒是在顶上费的时间较多。墙筑成后,紧接着从右腹侧放出气来,因出来的气甚为浓重,须以下巴向两边勾拨分散在面前,然后因头之摇动力拨出现隧道,小腹跟著作吸取状,资神饱餐后,隧道消失。又有气在下盘旋。作龙卷风状向上卷抬,然后身体向后躺仰在床上,除有气自行上下震动身体各部分外,两手也时作洒水状,十指齐扬,指上即有一股股气洒向身上、头上,细体这一动作似在促使身体气化,昨夜果然起了作用,当再次躺倒后,不久即觉双腿被一极大力量吸引,然后感觉腿中似有一部分东西被吸引向上升起,接着头、躯干也有一部分东西跟着向上腾起。如不是肉体仍在床上有贴着感,几疑整个人都已腾空升天了,真正奇妙之至。

八月三日下午看了天岸居士着的灵力发显术,其中一段有关天眼通的记载,说是具有灵力修养的人,可在他人书就藏在信封内的数字,经过灵力透视后,加以发现。我这个人不喜欢做摆戏,但对这一点却有兴趣,为了试验自己是否具有这份功力,我叫老二之藩拿一张扑克牌放在厚信封裹,拿来摆在额头上,集中意念半晌,心目中隐约显现出一个红桃的影子,于是我说是「红桃」,打开一看,果然不错。

八月四日过去老师曾说过,炼到中脉通了就可以出阴神,他也说过同门先进中多有出阴神经验者,可我却无意一试。这几天感到体内气机勃发,真气澎湃,跃然有随时外溢之感,又看了天岸居士在他所着的灵力发显术中有关他自己出神的经验报告,今天午饭后,下班犹早,闲着有些无聊,想起赖司长英照兄身负重任去美国开会,很想去看他一下。但这时候美国正在午夜,又不知他住的旅馆位置在那裹?也就只好罢了。于是想到何不回家去看看老婆及孩子,当时人坐在沙发上,轻轻闭上双目,集中意念,想着家中的孩子,不久即感到体内真气往上升起,接着中脉微动,小腹中有气循中脉从头顶射出,如一片云般作带状离开身体向上飘扬而起,转眼已至家中,透过前面玻窗进入客厅,隐约可见沙发、茶几等物,但却不见人影。我想该不是在餐厅吃饭吧!自觉又如一阵风般循楼梯而下,经厨房至餐厅乃至孩子房间,都不见人影。判断他们一定到外面吃饭去了,还是回办公室去吧!想到回来,气恍如一阵风回到办公室与坐着的身子合而为一。看手表正好十二点三十二分,马上站起来打电话回家,好久不见有人来接,证实妻及孩子确实不在家,这真是一个令人难以忘怀的经验。

八月十六日今天是周末,午睡后即起来练功,作过筑墙(近来又恢复了)及壮神观隧动作后,体内真气即开始脱身而出,升入空中,然后身体后仰,躺在床上。不久感到真气一层层从足到腿,从腿到躯干,从躯干到头顶,像横着被剖开一样,一层层脱体升起,整个人分作五层,一次次腾空而起,然后在头上形成一状如工厂中的大烟囱般,直耸天际

八月二十三日好象每有新境界都在星期六出现,下午练功时,忽然发觉不必再躺下了,只要坐在床沿上,气即可从四肢、躯干乃至头部逐渐脱体而出,升往空中。

八月二十四日晚上躺在床上练功时,当气脱体升空后。不久觉有一股白色光辉自足而上缓缓通过腿部上方,延伸至躯干、头顶,又自头顶缓缓回到足上。如此多次后,又有一片状如绣有花纹的白色纱状物(如新娘礼服所用者)自右而左,将整个人轻轻的、密密的加以包裹。半响又如雪花下降,自足至头均为一片厚厚的细雪所覆盖。接着不久,又有多片类似透明的压克力玻璃状物自下而上被于全身。然后又出现一大片棉絮般的被状物覆向身上,躺着的身体自动左右翻转承受,许久方毕,然后收气起坐。方要收功,忽觉面前又有气流动,越来越大,后来又有一股自然力量使人再次后仰,躺向床上,觉得又有一片气团在身体上方流动,而且越聚越浓,颜色也愈来愈深,最后变成黑色,中间隐隐出现一本地山胞雕刻的人头状物。我立刻警觉到情形有异,抱着魔来魔斩、佛来佛斩的心态置之不理。但那怪像越来越近,我为了求得内心的空明,暗中默诵起「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才念到「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二句平放在两侧的双手突自动向上抬起,反掌向外挥洒。上空黑气遇挥出手指,彷佛像遇到克星一般,立刻往上腾起,数挥之后即告烟消云散,我继续念了几遍白衣神咒,收功后只觉一身冷汗。

九月十三日早上起来后略事嗽洗,漫步走到山上,只见晨曦甫吐,四外境物清新异常,我选了个背阴处坐下,轻轻闭上双目,只觉体内气机动荡,不久面前出现一条条由气形成的隧道,自左至右缓缓通过眼前,此时双目微微张开露出一丝视线,眼神紧紧瞪住通过的隧道,腹部向内收缩作吸取状。不数分钟已觉胀满。依近来的体会,这些气隧似乎是宇宙中能源的集中,丹经上曾说「神以虚空为粮」。这虚空就是由气形成的隧道,吸取隧道不就是吸取虚空?吸取宇宙中的能源以强壮元神的体质么?所以我认为从气隧的发生到吸取的一切过程,概应归入炼神阶段的功夫。依照过去经验,炼神功夫过后,应当有一阵以头斜向左下力撇(约九十或一百下)的动作,然后从身下跟着卷起一股逆时钟方向向上旋转升抬的力量,接着身体内有一阵阵的气自足而上透顶而出,升到空中。今天这些现象都未发生,只感身外真气流动,淡金色的气流布满空中,像一大片浓雾迷漫在眼前,约半小时许才慢慢进入体内,睁开眼睛,只见青山溢翠,景物如画,心中充满了喜悦与力量。

九月十六日下午工作比较清闲,我在办公室裹面对马路站在窗前轻轻把眼晴闭上,只见一条条气隧很快就在身前出现。而且也感觉身上有许多地方,尤其是腹部随时都会露出缺口,像张开了嘴一般让大股真气像水似从缺口处流入体内。气对我来说,真是随手可得,毫无困难,而且也可以依照自己意念随时把气从体内射出输到他人身上。

九月二十七日近一周来,炼神工作似乎愈来愈少了,慢慢地减为一天一次甚或二天一次,而今天竟在气化动作中夹入炼神动作,两者竟合而为一了。

十月四日今天是周末,依过去经验应当有一些新的进展或新的境界,不过今天似乎是例外,早起练功时,气出来极为不易,坐了半天只在身体上下流转,

十月五日这两天气好象有在体内逐渐凝聚的征兆,不过外气进入体内却非常强劲,只要闭上眼睛,就觉有百丈洪流从空而下直贯体内,有时整个头部都消失不见,却变作一个V形漏斗,让气从中流入,浑身均为之震动。

十月十三日这几天练功时。放出去的气在回来时,总变得越来越凝重,今早练时,觉得回来的气竟好象胶着一样,颜色金黄,呈爱玉冰似胶冻状态,而且回收时间甚久。又过去几个月来,不论何时,只要闭上眼睛,放松心情,就觉得有大股气从四外涌入,头部、股部,甚至腿部、双手随时都会有裂口出现,气就由裂口中像泉水般流入体内。

十月十九日晚上要参加同学会,所以把今天应做的功课改在白天提早做了,练后觉得过去那种飞跃、升腾浑身是气,随时都待向外发射的现象,似乎在慢慢消失,每坐气只在体内上下腾挪,必过许久才能脱体而出,而每坐约有三四次出入的情形。

十月廿六日今天是星期日,天气很好,上午十时,打坐时再次试验出阴神,地点是故乡缙云。意念集中后,不久即觉故乡出现在眼前,一幕幕,一处处,好象在看旧时默片电影,回到了小时出生的故乡。只见景物依旧,故居寂然不见半个人影。以后又到了仙都,倒是在路上看到远处有一辆汽车。再回到隔溪却看到父母坟墓,一坵黄土,荒草蔓蔓,出去的神像是一阵风,一具在飞翔着的纸鸢,凌空御气不着边际,听不见声音,看到的也都如在雾裹,恍恍惚惚来去虽止顷刻,事后却浑身是汗,难道这就是所谓的出神?

十一月一日今天虽然不用上班,我却依旧早起练功,坐约数分钟后,只觉体内气机激荡,气像蒸笼般往上升起,一阵过后,又觉有气像巨竹般自头顶冒出,节节上升。接着又另有气像一棵灌木从右升起,过后又另有气像一束嘉禾,结实垒垒从左边升起。三道气从右到左一字横排,往上升举,稍停又有气颜色如金,像一个等边三角形自身前向上升起,愈升愈高,最后恍如一座三角形小山,光明照耀,横在面前。这种种境界一幕幕出现在眼前,上升后都不见落下,次数之多,记不胜记,直到最后上身自动前俯,才觉有无数气流纷纷从空降下,回到体内,接着带脉大动,许久方才收功出坐。

十一月四日早起静坐,情形甚佳,第一批真气脱体升空后,稍停气机再次发动,先由头顶中央冒出一股气上升至空中,接着有另一股气自右边升起,最后左边气出,三股气并排升入空申,境界非常清楚。我想该不是三花聚顶了吧?不久又觉气机再次发动,腹及胸均自动向内用力收缩,自感另有一股气从膻中以上地区冒出,冉冉向上升起,而心脏也隐隐作痛,使人觉得五脏的气都冒了出来(过去也曾有过一次类似经验,那次心脏痛得更利害。)不久两手自然高举,头跟着上仰,觉头上气流回旋,自感小腹及脚同时伸直用力,左脚姆指自动紧压右脚姆指后,头顶上方渐渐出现气的隧道。我瞪着眼睛凝神观想,腹部也跟着起收缩,许久全身同时放松,隧道自然消失。觉又有一股气流在身前流动,然后头自动左右摆,气也跟着渐渐扩散至远处,形成一座其远无涯,中间微微隆起的气山,人被罩在山底下,静静地坐着,半响带脉忽然大动,所有出去的气都一起回到体内。事后仔细揣摩,好象真正发生三花聚顶,五气朝元的境界了。

十一月十一日近来气机异常活泼,每坐气离体上升都在八次十次左右。昨夜练功时又出现以手指挥洒现象,洒后觉体上气一层一层如棉絮般脱体飞起,直至最后尚剩少许气时,觉有一股自然力量从足底发生,像抽丝般往头顶抽拉,所过处如有轻微触电,待气全部出尽,自觉除此心(意识)尚存外,余均已消失,隐隐中可见自己全身上下祇剩一副骨骼,尤其头颅竟与博物馆中所见骷髅一般。不过心中倒很安祥,祇觉有朝一日撒手西去,样子也就如此罢了。

十一月十四日昨晚练功又再度出现三花聚顶、五气朝元境界,也再度发生十一日双手挥洒及体气脱身飞离情形,到最后头(脑)内气像抽丝般从顶上出去后,我想集中意念希望知虑之神亦一起脱体随气飞去,结果是气还是气,感觉部份终究还是留在体内。下午在仙道杂志上看到林一民前辈过去了,心中很不是味道,我一向钦仰他深通佛道,修为高深,还一再与妻相量打算到中兴佛堂去向他老人家请益,想不到他已离开尘世。古之仙寿数千岁,今之仙寿数十岁。毛病究竟出在那裹?看了后一天都为之不怿。

十一月十九日近来不见已久的气的隧道又渐渐多起来了,不过看到的都作烟囱状,从头顶高高向上耸立,人在底下往上看,彷佛上接天际,气化的动作仍在做,不过境界没有开始时分明了。

十二月四日。近来气越来越凝重,昨夜练功时,觉得气浓重得好象麦芽糖一样,极不容易脱体腾升。

十二月二十二日昨晚练功有了新境界,人在进入杳冥后,忽觉右手自然向上抬起,掌缘与脸颊中间似乎出现了一个小汤碗,裹面好象盛有什么,那碗似乎一直有一股要落下去的感觉,只因掌缘紧紧夹着。忽然那碗滑到前面来,头才向右偏得一偏,碗缘已碰到嘴边,碗中似有什么跟着流入口内,好象喝了什么一样,体内忽觉有一股力量在往下流。下部跟着有阳起现象,经按定心情加以控制后,觉得那股力量又逐步往上流经腹、胸直达头顶,然后又从头上分段作弧形飘往下部,往返数次才停,双手掌跟着扬起,作了许多动作(近几月来常常这样),然后双掌并拢离脸寸许在脸上上下慢慢移动,掌到处觉有一股温暖气流从掌内放出,最后双掌贴面,在脸上上下抚摩,渐及头发,状与外丹功老师教的洗脸洗头动作一样,祇是速度较快且全是自然动作而已。然后又有洗手动作亦与外丹功老师所教的一样。事后想起来,可能很多世传的导引功夫都是由此而来,不道我身中的另一主宰,竟似无所不知。

十二月二十四日昨夜练功时,感觉胸、腹等部位大力收缩,中田气一阵一阵往上走,鼻腔、口腔乃至整个头腔内都灌满了气,似乎有神移上院的现象,因此我也用上了六字真言「念动向太空」的诀法。但过去老师曾说过,本门功夫并无十月怀胎境界,那么昨夜出现的又代表了什么?是神移上院?还是气移上田。我通中脉结丹的日期是二月廿四日,算到昨天正好满十个月,十个月对本门功法而言,是否应有某种意义?注:经实际体会,「念动向太空」功法并无助于事实,反易着相。仍以不用为宜。

元月十六日近来练功实境变化颇多,每次出来的气已经逐渐从过去的浓雾状、营火状而成为近来的看起来似乎是一大团由半透明(乳白色)玻璃电灯泡发出来的光一般,中间银白色,渐向外缘,渐转为金色乃至金红色。而身中那位主宰再近对我的外表也开始注意起来,洗脸、洗手、梳头那些装饰门面的动作也不断出笼,这几天又要我打沙包、练拳击,惹得妻及孩子们看了都笑。

元月二十一日近日每练功,两手十指就自动结叠,按覆额上。继而又自脸而下,逐步虚按直至下腹。又有时,双掌并合或作剑诀,或四指互握另手掌背,两姆指平合。或循顶心中央擦摩至后脑,或沿鼻梁至人中循任脉往下擦摩至阳根,种种境界,作用何在?难以忖度。又常自作合掌和喃状,如同时默诵波罗密多心经,则双掌会随咒语段落而起拜,真正神奇之至。近来练功,时入混沌状态,每觉身心俱寂,有时时间甚久,彷佛已经睡着,但心中依旧清楚,可闻自己呼吸转换之声。忽然醒来,体外真气仍在行走不停。

元月二十六日自从上月发生类似神移上田的境界后,近来每次炼功均有甚多手的动作,如按摩头、脸、手等。最近又发生以手覆额及以手覆头的动作,心中非常不解。从昨天下午开始,情形有了很大变化,双手覆头时,不但手上热流洋溢,头外围也感真气回旋。温暖异常,看来年后可能又有新发展。

二月二日今天是大年初五,春节期中除初三陪内子回中坜外,几乎天天都在家裹练功。练时每觉头盖部分毫光闪烁,映照内外。昨夜练时,又见有雪花飞坠现象,虽然为时不久。却隐觉似乎有什么东西要从里面出来了。老师曾说本斗功夫只结丹,不结胎,那末除了出阳神又会出来些什么?注:见到雪花飞坠现象,就已到丹经上说的天花乱坠境界,表示阳神将出来了。

二月五日昨夜练功时,再次见到雪花飞坠现象,时间较初一为长,所见也较前次为多,而且一连三晚都出现双手握拳,敲击前额现象,先则一次敲击十下,敲得脑袋咚咚作响,一晚敲擘二、三次,近则一次就敲三十下。昨晚更化拳为掌,双掌合拢就像理发师父敲脑袋一样。而且双掌覆额动作还在做,不过每当掌离额头后,隐隐可见下面霞光璀灿,随手上升。

二月十日昨夜练功时。气机剧烈发动,真气不断自下部快速上行,直冲额顶,像要打通额头一般,双掌自动相结作剑诀,两食指不断在额上作剧烈摩擦,真弄不清楚什么景况要发生,正在要紧关头,妻忽然进来了,还坐下来在桌子上写字,笔与纸的摩擦声不断进入耳中,扰我神思,直待我出声请她出去,她才离开。但整个练功程序也已近尾声,要出现的境界,终究不曾出现,心里真正懊恼之至。注:炼气时一定要清净,严防闲人进出,不然误事不小。

二月十三日连绩多天来的掌按额头,拳敲脑袋动作,到今天终于有了答案,今晨五点不到即起。坐定后体内气机即行发动,然后改卧床上,觉有真气在身外围绕。不久双手上举合掌,十指自然相结往下覆按额上,数分钟后又缓缓自顶轻抚头发移往后脑,然后紧捧后脑躺在枕上,又数分钟后撒掌再向上抬起,两掌手指再度相结,合拢作拳状,然后移向上额,以拳敲击额头六十下。再以掌缘快速摩擦额头正中央百余下,然后又化拳为掌按覆额头数分钟,抬手撒掌后,祇见额上一片光辉色如晚霞,应手而出,整个头部恍如不见。以后光辉逐渐扩大,整个人均渐消失,只见一团霞光约丈许大小,逆时钟方向在身上旋转,双手张开,时随霞光转动作回转状。许久,光渐收缩,化作一极大圆柱向上升起,进入空中,人在柱下祇见柱内金光闪烁,高不可量。以后圆柱渐渐消失,双手再接额上,然后又化掌为拳,再次敲击额头一百二十下,发觉又有另一股气,颜色深紫,作圆柱状向上升起,柱内紫光电漩,恍有无数巨大紫色水晶在不停闪闪发光,直至远处军营中起床号声不断传达,方才停功,正好炼了一小时。这大概就是近来一切不能解释的动作的答案吧?注:这答案完全错了,而真正的答案应在三月九日晚上。

二月十六日昨天是星期,一下午都在书房里练功,先用坐姿在床边坐了约二十分钟,待得气机畅旺,全身腾奋再躺下改用卧姿,然后先以双掌相结按覆额上,数分钟后化掌为拳,敲击额头数百下,撤掌后头上真气宛如一片金光从额上冒出,布满整个房间,在身体四周流动、数分钟后,才渐渐聚成塔状,向上升腾。约停二十余分钟后,再次出现双掌覆额及拳击额头动作,拳急力猛,咚咚作响,有些吓人,幸好并不疼痛,松手后又有气再度从额上冒出,如此一连多次,直练了二个多小时才收功。 今晨练功情形大致与昨夜相似。不过在第三次气出来后,身体忽自动向右侧转,我把右腿伸直。左腿微曲,作狮子王式侧卧。不久,觉体内气不知从什么地方出来,像光罩般把整个人罩在光里,此时呼吸完全停止,深深进入胎息状态,祇有心里仍极清楚,甚至连偶然换息的声音都一一可知。

二月十八日昨天下午因人事行政局二位副局长及四位处长到中正机场参观海关,我奉命往陪,直到晚上九点三十分才返家,即开始练功,祇觉真气一股一股自头上冒出,笼罩四周,离身体丈许范围内只见一片金霞在起伏腾挪,整个人都溶入霞中,直到十一时四十分才收功。

二月二十四日昨夜练功时,气出来很慢,不过出来后,就像一大团从电灯泡上散发出来的光辉一般,灿烂的白中带着金色的光辉笼罩在整个人的四周,当时只觉整个世界都变得一片沉寂,人在其中真是内想不出,外想不入,身心静到极致。约十数分钟,再次冒出一大片紫中带红(好象猪肝色)的气,把人包围在里面,一切又再度进入沉寂。祇觉整个人进入深深的胎息状态中,内心里充满了喜悦与感恩,小腹紧紧地往后收缩,前后腹壁几乎黏在一起。不知过了多久才恢复呼吸,待得收功时,看表已练了将近三个小时。

三月一日今天是星期,早餐后,天放晴了,院子里一片阳光普照,我在书房里练功,觉得气不出来,就拿了坐垫到阳台上打坐,暖暖的春阳晒在头上、身上,合眼祇见面前一片金光,整个人不由自主地作起前后俯仰的动作来,自感有不少阳气(或者是能源)被吸进体内,效果好象不错。所以一下午连要练的意思都没有。晚上八时后开始夜课,气出来后不久即化作一条庞大隧道,耸立在头顶上。隧道中隐隐可见一片片朱红色、状似轻纱的光,渗杂在气壁上。想必是日间吸进来的太阳精华吧?可是并没有和其它的气混融,却像一小幅一小幅朱色的薄纱点缀在深长的气隧中。

三月二日自马阴藏相后,对性生活的兴趣自觉已日渐淡泊,尤其近来几已全忘,想必是精都已经气化了。不想昨夜一睡竟会梦遗?怪的是睡到后半夜又有阳生现象,看来日间太阳是晒得太久了,摄取的太阳精华太多,一时不能消化之故吧?

三月九日昨天是星期,早上及下午分别练了二次功,出来的气已变得澄清如蛋白或像未曾着色的果冻一样,因为下午练的时间久,到了晚上竟连一点要练的意思都没有,自动的放了一次假。今早二点半即起来,闭目坐定后,不久气机发势,约坐了十几分钟即采卧姿,想不到躺下后体内真气竟不再出来,祇管摄心闭目,甚至腿腹震动,但体内气就是不出来,这样静静的躺着直到天亮,看来又不知有什么新情况要发生了。

三月十日昨夜打坐时,气机奋发,旺盛异常,两手不停握拳在头上额上用力拍打、摩擦,到十点钟后,体内真气一阵阵直往头顶上冲,两手掌相合,掌缘在额上快速摩擦至上千下。在一片麻热感觉下,忽觉发下额上一股热流破皮而出,直冲空际,好象额上被打穿一洞。收功后,临镜一看,前额果然多出一道半月形的灼痕,好象二郎神一样,多了一只眼睛出来。早晨起来后,感觉额头上生了一道气柱,如同羚羊角般,总有一尺多高挺立在面前,颇令人难以习惯。

三月十一日昨晚练功时,发觉大股气从额上洞中冒出。早上四点左右起来练功,不久感觉到整个人都已化作一团气,清淡透明,慢慢升起在房中盘旋。

三月十三日下午我与赖司长陪薛次长到中正机场视察台北关,巡视验货场时,忽然一只小鸟飞下来,停在我头上。我吃了一惊,用手挥挡,才把它吓跑。真奇怪不但家养的小莺哥喜欢往我头上飞,甚至连野鸟也喜欢落在我头上,该不是我头上有一股人看不见的光而鸟却见到了,所以喜欢往亮处飞吧?

三月十九日近来境界颇佳,每坐定后,祇要双目闭上,体内真气即开始发动,然后气机越来越蓬勃,约十余分钟后,气机已达于全身。然后自有一股力量使人后仰,躺下在床上,不久双手十指自然连结,覆于额上、头上、后脑,数次后,气逐渐从头及身体各处冒出,向空升起,整个人似觉均已蜕化,随气在空中盘旋,许久又觉气向下降渐渐凝聚身旁,在四周形成一约数丈高的气坵,把整个人笼罩在下面。然后身体各部分逐渐产生沉重感。思虑也渐趋静寂。慢慢进入深沉的胎息状态,除心中清楚外,身上的每一个细胞似乎都已进入深深的睡眠状态中,好久好久,才忽然一惊而醒,然后双手自然作出种种手势最后还打了一套拳,才慢慢收功。

四月二十一日近来每练功时,坐定后气就来,不久自有内力牵引,躺向床上。然后体内气逐渐冒出,升入空中,待他慢慢回来,笼罩体外,身体各部份自然进入一种静止状态中,然后略作一段心息相依功夫,待得胎息渐渐发生,心亦跟着渐渐静下,直到息止心停,神气俱寂,整个人完全进入定中,好象发生冬眠状态一般。幸运的是我不久前正好看过陈希夷祖师的睡功法,照着做居然中规中矩,成绩很不错。不过昨夜情形又有变化,躺后不久,就感到整个人都充满了气,浑身酥麻,体内每一个细胞都有一种如触了电般的感觉,除心中仍旧清楚外,手足四肢都极沉重,半点也不能动弹,而气则从头上逐步的向下移动,重感也愈甚,如此约二小时后,才渐渐进入定中。又觉整个人完全气化而起,腾入空中,直到十一点过方如大梦忽醒,一直等到梳洗上床就寝,发觉浑身气机依然盘旋不休,真是从来也没有过的经验,看来或许真有那么一天,白日升举也说不定?

五月五日近来情形与上月甚为相似,每于入静后气就从下部开始向上腾升,进入空中。一次、二次,也不知道有多少次,为时总在一小时以上。然后满布空中的气又渐次下降,慢慢回到身上。这时身上自脚而腿,自股而腹,自腹而顶都发生如触电般的感觉,手脚四肢同感酥麻无力,人亦渐渐进入恍惚状态。如此许久,又有一股力量使人向右侧转,成为侧卧姿态,两手自然拥抱,右腿拳曲、左腿微弯,当时我采取心息相依功法,祇觉息息到根(丹田),数至六十息后,息愈来愈微,心也愈来愈静。三百息后,息止心停,人完全进入定中,到后来竟如冬眠一般睡着了。二三小时后,一觉醒来,发现身内身外气机犹在继绩流走。最有意思的是自从藏相后,精已尽化气,外阳终日不起,但自睡功发生后,每次收功都觉下体勃然,回异平时,当是元和内运之故吧?

五月二十四日今天是礼拜,因为潘委员衍兴先生要来,所以起得很早。八点才过客人就来了,还有一位广东籍的黄先生同来,大家交换了一些有关练功方面的事,到九时客人才走。一看时间已经不多,上午就给自已放了个假。下午二时半开始练功,炼到将近四点钟时,感觉到今天的气特别强,而且一阵阵的从头上至往外冒,到四点五十分左右,忽然发现眼前多了一双大腿c再留神时,突然看见头上出现一个约有三寸多大小的小人,全身裸露,伸着双大腿坐着,还回过头来直朝我看,一张小脸长满了胡渣子,再仔细看时发现那不正是我自己的缩影吗?我猛可惊觉到出神了。不过看那小人对外在世界似无任何惊奇或不安之状,我心想初次出神。总不宜太久,以免发生意外,正思索时,忽觉体内有一股毫光冲出,把那小人包在光里,意念略一转动间,毫光向里收缩,连着把那小东西也吸进头里去了。事后再要想象那小孩儿的模样时,只觉再也想不起早先那眉目宛然的样子来。

七十六年七月 王德槐录于财政部关政司(全文完)

    
“式”之我见 - 日志 - xinyi916 - 我恋太极 - 建设最好的太极拳社区,构造... 评论三则 - 日志 - xinyi916 - 我恋太极 - 建设最好的太极拳社区,构造方便... 敲头 说珐 - 日志 - xinyi916 - 我恋太极 - 建设最好的太极拳社区,构造方... 内功问荅 - 日志 - xinyi916 - 我恋太极 - 建设最好的太极拳社区,构造方便... 内气 内功 - 日志 - xinyi916 - 我恋太极 - 建设最好的太极拳社区,构造方... 太极拳道 主义 - 日志 - xinyi916 - 我恋太极 - 建设最好的太极拳社区,构造方便查询的太极资料库 xinyi916 - 我恋太极 - 建设最好的太极拳社区,构造方便查询的太极资料库 记录 - xinyi916 - 我恋太极 - 建设最好的太极拳社区,构造方便查询的太极资料... 记录 3- xinyi916 - 我恋太极 - 建设最好的太极拳社区,构造方便查询的太极资料... 太极牶道 玄中玄 - 日志 - xinyi916 - 我恋太极 - 建设最好的太极拳社区,... 太极(太极体 太极思 太极气) - 日志 - xinyi916 - 我恋太极 - 建设最好... 王宗岳《太极拳经》完全注释 - 日志 - 我迷太极 - 我恋太极 - 建设最好的太极拳社区... 太极体(头顶太极篇<基因>) - 日志 - xinyi916 - 我恋太极 - 建设最好的... 太极(xinyi916说<整劲>) - 日志 - xinyi916 - 我恋太极 - 建设... 太极(xinyi916说<力与劲>) - 日志 - xinyi916 - 我恋太极 - 建... 太极(xinyi916说<时 空>) - 日志 - xinyi916 - 我恋太极 - 建... 太极体(胸运八卦之二空,气,动力学) - 日志 - xinyi916 - 我恋太极 - 建... 日志 - xinyi916 - 太极步 景 - 陈氏老架 - 太极专项讨论 - 话题 - 细柳战士 - 我恋太极 - 建设最好的太... 卡车构造之我见 日志 - xinyi916 - 太极体(头顶太极2) 日志 - xinyi916 - 多余的情话 我见过的最好的管理方面的文章 - 我心飞翔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太极(xinyi916说<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 - 日志 - xinyi91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