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卑斯山周围的国家:太极拳体用新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6 16:18:42
太极拳所有内容的基础是要有一个正确的身体结构,即为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含胸拔背、沉肩坠
肘、裹裆护臀、塌腰坐胯、五趾着地(也有的说抓)等等

     首先,我从头部开始讲,头顶云领,你可以试试当你坐着的时候,别人用一根手指顶着你的脑门,
你不用两只手按你的座椅的话,你是站不起来的。。。当你站着的时候,你如果没有下颌微收脑门向前
上方略顶的话,别人可以用一根手指点你的脑门把你推倒。。。当你做过这个试验以后你就会明白为什
么要虚灵顶劲了。。。这个顶劲顶在哪里??你试试就能明白。。。

     脖子,脖子不能硬梗着,但是要顺项灌顶,也就是你的上6截颈椎基本做到和第7块的大椎到将近一
个直线上,这点也是很多人忽略的一个重要问题。
     口微闭,舌顶上颚???在此我郑重的声明一点,太极拳练功时不要闭口,口微张更有利于呼吸和
身体的放松!如果你练得是走刚猛路线的拳,我肯定推荐你舌顶上颚和叩齿,因为这样做可以有效的避
免大脑受到震荡!比如你练陈式的金刚大倒锥,或者做一些跳跃啊什么的动作的,请你一定要叩齿并舌
顶上颚。。。舌顶上颚的最佳位置是——你说一下“尔”这个字,说这个字时你的舌头所触到的位置才
是真正的舌顶上颚。不相信不理解的话我也绝对不再解释。叩齿的正确做法是把你的后槽牙咬在一起,
同样,不解释!
     下颌微收,下颌微收可有效地保证你的喉头不暴露出来!拳谱上讲“三要喉头永不抛,问尽天下众
英豪”其重要性不解释!
     沉肩坠肘,沉肩是要让你的肩膀和脊骨连接的更紧密,沉肩才能让你“力由脊发”。坠肘,坠肘的
实际作用是护肋。肘尖下垂斜指地
     含胸拔背,这是一个大家争议颇多的问题。我也不过多解释,正确姿势是,你自然坐在椅子上,不
要靠靠背噢。。两手放在膝盖处,这样的姿势是标准的含胸拔背!两肩头有合抱之感。
     束肋下气,肋骨有种束缚感,也就能让气沉丹田。。
     裹裆护臀,也有的说圆裆开胯,其实都是一个意思!裆,指两腿的中间。这个很多人的说法都不一
致。。。这个我有我自己的方法,大家这个还是查询其它资料吧。毕竟这个地方的争议太大了!
     膝盖,练拳这个地方疼的人不在少数!膝盖要有上顶之意,练拳时,做动作膝盖不要超过脚尖为准
!太极拳要分虚实,分阴阳,所以经常会使你的一条腿成为主要承重腿,姿势掌握的不好的话就会造成
膝关节承受了全部的身体重量,正确的做法就是你的承重腿的膝盖不能够超出你的脚尖!所有的动作在
内!
     踝,踝与膝是相辅相成的关节,同时脚的动作都与踝密不可分。。。

     身体上的姿势大致就讲到这里,另外,我引用李秒丰讲的“头领足蹬臂悬撑,松肩肘沉必起胸(含
胸拨背),井(肩井穴)塌膝顶尾闾中,坐胯缩肛踝自拧,裆圆胯缩臀内裹,气势拧拔神形合,神意合
一掤劲成。掤劲不丢即是太极功。”“五弓备而掤劲成”

     上面讲的是基本的姿势,紧接着就是向太极拳的第一步“松”功进发。。。松,松是相对紧而言的
,其实,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身体并不可能一下子全部松开,尤其是长期不进行运动的人,身体都是僵紧的。怎样才能达到太极拳所要求的松呢???
首先,我们要确定松的目标是什么,有了目标我们才能有好的方案,身体的结构主要由筋骨和肌肉皮肤
构成。
     “抻筋拔骨”,广播体操里的伸展运动就是很好的抻筋拔骨的方法,但是他的方法太慢了。适合中
老年朋友来做,身体强壮些的可以做“弓步冲拳”的练习,和“蹬脚”的练习。。。同时配合以“压腿
”等方法。这一步主要的作用是“抻拉”
     “舒筋活骨”我介绍几个简单的方法,1、以肩关节为轴心,两臂做顺逆时针旋转数圈。2、两臂侧
平举,双手握拳,以两肘为轴,向胸前收回,再打开,做扩胸运动。同时锻炼了两肘。3、两脚开立比
肩略宽,双手努力触地,然后两手由下向左、向上、向右、再回到下。如此反复做顺逆时针旋转。4、
做“蛙跳”,跳不起来就蹲下站起的反复练习。5、转腰的练习,转腰不要转太大的角度,30度到45度
之间即可。能下腰当然更好。
     总之,用各种方法去使自己的全身各关节得到更宽广的活动范围。为能在太极拳的功法里得到易筋
换骨而进行好准备,这些个抻筋拔骨、舒筋活骨的运动练习也是需要长期去坚持的。学了拳架以后,在
开始打拳之前,最好也要做些准备活动。。。
    
     太极拳的每一个招式都有其独立意义。每一个招式的定式都可以单独的作为一个桩功去练习。这就
是拳架,太极拳整个套路是由一个个独立的拳架串连起来而构成的。如果你的每一个拳架都很标准,那
你的整套拳也是很标准的!“贪多嚼不烂”“太极非太急”必须要科学而系统的去练习才能够功到自然
成!太极拳套路的编排上,有很多式子不止重复一两次,而实际上传统太极拳的非重复性招式就才40多
个。把这些招式学会其实用不了多长时间的。。。每天学一个才40多天。。。关键是把这每一招练好练
会并且会用了,那就会时间更长些。。。这些都要靠自己去多体悟。
     我开始学拳时,我师父就教了我一招揽雀尾,师父说:“这一招你要是会了,太极拳你就都会了”
师父所言并非虚言,太极拳的精华之处就在这一招揽雀尾里面!我回家后反复的练习,脑子里满是师父
教我时的情景,我师父收徒主要看的是缘分和悟性,师父也怕自己白费功夫。。。我第一次去师父家,
师父并没有要收我为徒的意思,师父要考察弟子的。嘴上不说,实际上是那么回事。。。当时我师父只
说“先练练吧,拜师不拜师的,想学我就教你。”其实,那意思就是要先考察。等我第二次去时,我把
揽雀尾打了一遍,师父很高兴,又接着往下教了我一招单鞭和提手上式。。。我现在认为,我当时打得
不怎么好,但是我练得很认真,很投入,很。。。在师父的指点下,我进步的很快。。。后来我学完搂
膝拗步时,我师父才和我谈正式拜师的事。
     呵呵,说了一点我拜师时候的事情,言归正传,其实太极拳每一招都是精华,太极拳有他独特的运
动规律,有些东西是要靠你自己去体悟,去总结,去发现的。“入门引路需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师
父只能给你指明方向,路还是要靠你自己去走。武术其实没有什么秘诀,真正的秘诀就是一个字“练”
这个练要苦练加巧练。要“悟在心中,会在身中”
     太极拳招不熟不足以言劲!太极拳架中的攻防概念必须清楚,不会用招就没有机会用劲。招熟了以
后自然就知道什么时候化劲和发劲了。。。其实,掌握了基本的太极拳的推手以后,就要在推手中去检
验你的拳架了。。。双方对练,得机便要用招来发放对手,从推手再逐渐的过渡到散手。。。散手对练
中双方以招式互相攻守变化,其要旨同样是推手中的听化拿发,沾连粘随,人刚我柔,我顺人背,舍己从人等等。。。
     “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真正的具备了听化拿发的能力就叫懂劲了(懂别人的劲)。而听的功夫的高
低会直接影响到你能否化开,拿起,发出。。。

     而这些还都只是练习,并不是真正的实战,大家应该知道,实战中光靠听劲是远远不够的!听劲的
前提是要接触对手,在不接触对手的情况下,你已经做好了对手将要攻击你的准备,在对手将攻击你的
瞬间,你可以凭你的快速反应来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应对措施,这便是所谓的“神明”。
     所谓敌不动我不动,敌欲动我先动。不管是谁先出的手,只要你一动,绝对不能停下来等着挨打。
打就要打对手的攻击间隙。。。并且,刚在他力前,柔在他力后。接对手的招千万不要接空,接空是一
个谁都有可能犯的错误,避免接空的最好方法就是不接!他打他的,你打你的!同时要顾住三前盼七星

     “容情不动手,动手不留情”要么不打,要么就照死里打!“打人没好手,骂人没好口”一旦动手
就要敢打、狠打、切莫瞎打!急则急应、缓则缓随。
     实战要想取胜,有几点必须注意,第一就是切记不要头脑发热发昏,要冷静,思维要清晰,反应要
敏捷、要迅速。这也就是常说的动中求静之根本!求的是“沉着冷静”。不冷静你就不会去舍己从人,
你就会犯双重之病。你会去和对手拼蛮力。那你赢的可能性就很小了。第二就是要保持气沉丹田,心浮
气躁,气急败坏会让你四肢无力的!打过架的应该清楚这点。激将法就是要让对手心浮气躁,让对手生
气,让对手失去理智。打架前先要骂街也是这个道理。第三就是以退为进,格斗是一件非常消耗体力的
事情,对手来攻,我先求立于不败之地,利用身法灵活,让对手攻击落空,让对手体能消耗,我抓对手
的破绽来打。第四是以进为进,用虚招迷惑对手用实招打击对手,虚实结合,以主动进攻虚虚实实之道
来制胜。第五是出奇制胜,攻其不备出其不意也!第六是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


“慢练是练功,快练就是用”一拳有九架。怎么练都对!

我从不提倡一味的慢练~前提一是你必须体松,二是你必须招熟,在你求劲的时候你才能做适当的快速
发劲练习。。。

所谓三年练拳,一劲难求(懂自己的劲),没有点儿耐性是不行的!太极劲是一种气力协调下产生的一
种劲!缺一者不可称为整劲!发劲与不发,是慢还是快,都在你个人掌握,反正我打108式一整套下来
,要是招招式式都快打发劲的话,我是100%不可能做到的。。。

我认为练拳应该是“刚柔相济、快慢相间、无断续处,无凸凹处。。。”

有气者无力,有力者无气,无气者纯刚,气与力合才为劲!

所谓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力与形合也~

之所以名为太极十三势者。。。必须要做到心意气力形声六合才能成势。

气为柔,力为刚,“刚柔相济方为懂劲”刚中有柔、柔中带刚者,劲也!


关于练气,练力,练形,发声,练势等等,我有时间再来解释。暂时写到这里吧。

“道本自然一气游,空空静静最难求,得来万法皆无用,身形应当似水流”
 沾衣十八跌 简 介

   “沾衣十八跌”又名“跌拳”、“擒跌拳”,俗称“跌法”、“快跌法”或“摔跌法”,是一种非常注重实用的、以单式练习为主的,并赋以“文”、“武”两种方法为修练形式的,以跌为主、一大助跌,跌打兼施,打就是跌,跌就是打,寓跌打为一体的防守反击拳。素有“沾衣跌人”和“一招制敌”的美誉。

    其表现形式常为“截(接、沾)捩后跌打”和“截捩中跌打”,但也不否定带有一定战略意义的先手打法,如:主动出击的“先手侵消”、“欺逼窝堵”以及“刺探引扰”等等。其招法古朴、简单直接,立足于“以静制动、后发先至”以及“以巧破拙,顺势借力”的战略法则,手捩脚转,身到人跌。动、静结合,快慢相间,刚柔相济、虚实互补,或立或躺、忽闪忽粘,娴熟时,可尽得其不言之妙。

   “沾衣十八跌”的练习要求是“以意领劲,整体合一”,诀云:“手到脚不到,鬼也打不到;手到脚也到,神仙也跌倒”。单练时讲究“无人似有人”,以意行拳;过招时要求“有人似无人”,胆大心细。它的见跤速度为“一”(秒),慢不过“三”(秒)。通诀为:“粘”、“闪”、“快”、“准”“狠”、“整”“随”,舍一而不得其要。

    “沾衣十八跌”是由“未学跌人,先学跌己”的自跌技法(九滚十八跌)与“沾衣跌人”的跌人技法两部分组成。“沾衣”者,因接触而附着也。初时表现为抓拿擒捉,后期则是利用向前的贴劲和接触点的摩擦来进行粘连,所谓:“沾、粘、绵、随”是也。“绵”是柔软细长的意思,这就要求“轻”,轻如微风细雨,大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之感,寓有“悄临”与“轻贴”之意,“沾”亦可作“擒”字之解:擒即“抓”、“拿”它的要诀是:“不顶不丢,随进随出;如影附形,如蛆附骨。”它和“沾”目的虽然一样,但在功夫的层次上却是大有区别——“抓、拿”是初级水平,而“沾”却是上乘功夫。“十八”者,是虚数,泛指多的意思。但另有说法却是指身上的十八个揪拿部位。这十八个部位分别是:1、头,2、颈,3、肩,4、腋,5、背,6、胸,7、臂(大小),8、肘(内外),9、腕,10、手,11、腰,12、胯,13、裆,14、膝,15、踝,16、腿(大小),17、脚,18、跟。

   “九滚十八跌”是一种自跌方法,旨在被跌时的自我保护与败势反击,也是日常训练中对筋、骨、皮的一种磨练。相传它便是修炼金钟罩功夫中的一种基本方法,可惜现在已很少有人肯练。“九滚十八跌”平常又被戏称为“过关”。“过关”,在传统教学方法中,没过这关师傅是不往下教的,同伴也不愿与你对练。

   “九滚十八跌”又叫“就地十八滚”,是地躺法,即是现在的那种加进了猴形醉态的地躺(趟)拳前身。

   “跌”有三“跌”一指“自跌”,二指“落地跌”,三指“踉跄跌”。“自跌”是“未学跌人,先学跌己”的功夫。当然,这其中也包括“倾身跌人 ”与“躺身跌人”;”“落地跌”是“擒跌法”与“相扑(摔)跌”的代表,跤跤都要将人跌仆于地;“踉跄跌”是跌法的上乘功夫,它以手法见长,用内力发人。落不落地不在其要,它注重的却是始终都能将对方与我接触点上的力向转移、或重心领偏,从而使对方用不上力或立足不稳,在踉跄无思中便于我进一步出击。

   “沾衣十八跌”在民间被叫做“跌法”,明代的“千跌张”就是当时最善此道的高手,经典招式据戚継光《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中记载的就有“勾腿”、“后扫”、“挂塌”、“倒树法”,以及“猴子搬桩”等。近代,由于很多人对它知之甚少,因缺乏了解,而误将它认为是“摔跤”,却不知它就是包括摔跤在内的“摔跌法”。
“摔跤”,在古代又叫“觳抵”或“角抵”,“觳”者,作粗声喘息与紧张发抖之意,“抵”是相互间的顶、戗、抗、枕甚至于抡,按。是拙笨之力。而“角抵”虽然在年代和技术上都有了一定的进步,也有了向“巧”字上的发展,但还是用力,只至现在的“摔跤”。“摔跤”与“跌法”很相似,它门都是以“抛掷”、“颠翻”以及“旋仆”对方为目的的、以向对方身上施以上下、左右以及前后反方向的合力交错,并利用自身和对方身体旋转所产生的“向心力”和“离心力”,破坏支撑,倾斜重心,从而使对方失去平衡而跌仆的,但它(摔跤)还不是“跌”法。“摔”和“跌”的区别是:“摔”是单一的,有约束的,而 “跌”却是多元的,不择手段的。“跌”可以是打,也可以是踢,是拿,更可以是摔;可以是先打后跌,也可以是跌打同时,所以诀有:“不为打而打,不为跌而跌,一沾即跌,忌多抓扯,打即是跌,跌即是打!”的说法。总之,“跌”包含着“摔”的技术,而“摔”却不能去囊括“跌”全部; “摔”尚力,“跌”尚巧,“摔”慢,“跌”快。所以,“跌”必须是刚柔相济,故叫“一力降十会,四两拨千斤”!

   “跌”和散打一样,也有“踢、打、摔、拿”这四种技法,但我们“跌法” 的“四技”却又不同于散打的“四技”,它虽揉合着各种踢打方法,却终是以“跌”为主,而且,常是寓跌打于一招的打法!在互练时“管跌不管痛”,在对敌时“跌痛兼加”;如果说,你还知道你是被别人用大力强行扛起或扳倒叫“摔”的话,那么,“跌”就是在你还未感觉到什么是“跌”的时候,你就已被别人放倒在地上了。

   “拿”——是“擒拿”,是常用双手抓住对方一手,进行屈折缠绕以及反关节运动的分筋错骨。因是双手抓着人家一手,所以就必须要“拿其一点,制其全身”,否则“巧拿”也会遭到别人的痴打,“妙摔”也难逃赖拼的恶果。另外,“拿”也和“踢”、“打”、“摔”等其它技法一样,可以是叫人吃痛的威慑,也可以是“管跌不管痛”的、在瞬间“僵”住对方关节,使其在短时间里失去活动能力,便于我施法的“拿势”打法。

   “踢”是腿法,但踢的目的也是为了跌。直接的踢制造伤痛,寓跌的踢才是道中的真踢。

   “打”——在这里有两种解释,一、打就是跌。但这其中又有两种方法,1、击打一拳即可击倒的部位。2、在跌法招式中寓入打法。二、以打带跌。即是以打法先压制住对方,在对方正处于眼迷心乱之时施以跌法。

    “沾衣十八跌”创于何人已不知晓。有说传自明代“千跌张”的,有说分流于清康熙、雍正年间的江宁大侠甘凤池的,也有说是传自少林的,众说不一,现今又听说是武当的上乘武学,但究竟是谁,一时很难说清。。。

    从经典角度和注重单式练习,以及“地趟”运动来说,确为“千跌张”无疑;且“千”和“十八”也都是虚数多的意思。可单从这注重单式练习和招数之多两个方面来判断的话,那么,甘凤池的“花拳”也是注重单式练习的,且招式之多实数就达八十几个,他那种内、外家兼顾的修炼方法与技击技巧,更是与“沾衣十八跌”的打法非常的贴近。至于传自少林一说,那是因其出手较为刚速利落、跌人比较脆崩,似有少林风格而断论,更有:千跌张本人到底属不属少林,这本来就是一说;更有小说家“内家”(武当)有太极,外家(少林)有“沾衣十八跌”之说,更是指明了便是少林……但终究为谁?不得而知。今我本着天下武术是一家的精神,将本人多年研习的“内”“外”两家拳法有机地容为一体,从而使其得到:内可以修心养性,祛病延年;外可以强身健体,防身抗暴的目的。是故,易其名曰:“沾跌拳”或“太极沾跌拳”。

   “沾衣十八跌”也是一个濒临失传的拳种。由于年代的久远、由于一直都没有专门的书籍和文字对其进行论述与记载,使它一直都只能散落在民间的一些少数艺人手中,是他们的那种如惜生命般的珍爱,使它得以衍存至今;但也是他们的那种如获荆山之石、如握灵蛇之珠般的珍秘(如传男不传女等),使它变得凤毛麟角。以至于多少年来,使它一直都被蒙蔽着一层“神龙见首不见尾”的神秘袈裟,致使多少求学者都发出了只闻其“名”,不见其“人”的感叹。是是?是非?是非功过,真是一言难尽…

    今公开家传所学,与本人多年研习的心得体会,以及长期的收集汇编,期与有志之士共同参研,希望将其进一步地发扬与光大。

                                               —— 邓正强
拳经总歌

  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
  
劈打推压得进步,扳撂横采也难敌。
  
钩棚逼揽人人晓,闪惊巧取有谁知。
 
 佯输诈走谁云败,引诱回冲致胜归。
  
滚拴搭扫灵微妙,横直劈砍奇更奇。
 
 截进遮拦穿心肘.迎风接步红炮捶。
 
 二换扫压挂面脚,左右边簪庄跟腿。
 
 截前压后无缝锁,声东击西要熟识。
  
上拢下提君须记,进攻退闪莫疑迟。
 
 藏头盖面天下有,攒心剁肋世间稀。
 
 教师不识此中理,难将武艺论高低。 [太极解]

  这首歌诀,开宗明义便点明了这门技击术的特点和特色。太极拳是最讲究省力打人

的艺术,它是以巧制胜,以柔克刚,借力打人,运用力学原理来打败对方的一门武技。

  “纵放屈伸”者,乃是一种谋略性的方法.即我方大胆地放手让对方进击.而不是

将其拒之门外。我方的有意放纵引进,对方并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只认为是得手得势,

放心来攻击我方。然而,我方的放纵是有前提条件的。虽为放纵,却皆由我之意牵引对

方而进,若对方以快速巨力打来,我方切不可与之硬碰硬撞地蛮拼斗力。不管对方是用

哪种靠击法缠锁法以及绕撞等,我方都依着对方顺其来势而随屈就伸,依着其劲力变化

而变化,顺其势而借其力,避实就虚。我方之力忽隐忽现,对方攻左,我则左为空虚,

对方击我右,我则右为空虚,令对方不可测度,处处不着力。对方用力,我随其意而化

之,不可稍有抵抗之意。敌欲提我使上,我随之升高:敌欲抑我使下,我即随之而降。

敌进我即收,使之有鞭长莫及之感;敌退我即跟逼而上,使之觉得难以逃脱。我与对方

是不丢不顶、沾连黏随,致使其心甚为惶恐,感到身如阴魂沾体,难脱难离,任我编排

使唤。


  若要想将这门技术发挥得随心所欲,首要的关键是要掌握好步法与手法、身法的协

调和密切配合。因为步法是技击之先导,没有步法配合的进攻是没有力量的,也是很难

击中对手的。在搏斗中,攻防方法、攻击目标、攻防距离、攻防速度、攻防力量、反应

速度的诸因素,都得靠灵活的步法来完成,没有步法的配合,就完成不了“我皆依”的

上乘武技心法。比如说,我化去其攻击时,对方的面、胸均露出空当,我即可乘势以手

或劈、或打、或推、或压击其面部或前胸。这时候,我方的首要之举就是上进一步,在

对方未及退出我之攻击的有效距离时即可达到相应的制敌效果。因为进步是我方沉肩坠

肘后的能量释放,不进步而发劲,往往会发空,或者击打力度小。拳谚有“手到步不

移,打击必然迟”、“手到步不到,打着也不妙”、“手到步也到,金刚也得倒”的真

实写照。做到了手法与步法的密切配合,莫说是用劈、打、推、压这样的重手法击打,

就是用扳、撂、横、采这几种力度较轻微的技法,对方也是难以抵抗和化解的。


  通常的对搏情势中,对方一旦发出进攻时,我方应付的办法大都是习惯用手钩挂防

守,然后再用拥、逼、揽的方法进行还击。这种技法是以人的自身体力去拼劲.以力大

胜力小、大个子战胜小个子、动作快的制动作慢的,这都是一种本能的自然现象。这种

普遍能用的方法不能算是武技,是根本不懂得力学原理的蛮斗。武技本身技能是要从弱

到强.运用战略和技术达到以弱胜强.不是凭肉体的强壮来决胜负的。所以,“闪惊巧

取”的上乘武技心法没有多少人知道,能运用者则几乎没有了!


  那么,谁才能知道和了解什么是“闪惊巧取”之法呢?闪者,闪其势来懈其力。对方

力大劲猛,而我方不与之相顶斗力,却以闪化之,待其力呈直扑之相,收势不及时,我

顺而带之,下绊上牵,借其自身之猛力使其跌倒。惊者,引诱也!故意做出假象使对方上

当。这种方法很明显地告诉人们,不是靠力气大去击败对方.而是靠技巧去取胜的。


  在运用这一心法时,表面现出柔弱,常露出破绽,甚至有不战欲逃的动作姿态,这

都不是失败,是示人以虚、开之以利的战略。以假败为诱饵,实质是让对方空背,不做

防备,然后突然进攻对方。这是“引诱回冲”的发挥,历史上关云长的拖刀计、杨家将

的回马枪等,都是“佯输诈走”的典型示例。然而,真实的运作还不仅仅如此,引诱对

方就范的方式方法还很多,其实就是“引进落空合即出”的道理。你要打我,我引着你

的手往我身上打,你不知是计,放心而来,而我则顺着你的来力,加上弧线和螺旋运

动,使你的力量开始听我指挥,是人不知我、我独知人,顺从对方的力仅是表象。顺的

过程是将自己的力与对方的力合二为一,然后用弧线和螺旋运动来改变这个力的方向。

有了这种顺从加改造的办法,那么,不论他是多么大的来力,都必然落空失势,使对方

犹如跌进深渊,其劲全被我接走并掌握。“引诱回冲”是为了引进落空,控制对方,造

成己顺人背,进而有效地打击对方并取得胜利。



  陈式太极拳术在技法上是相当灵妙的,常以滚、拴、搭、扫之法配合运用。滚者,


乃圆化之意,出手滚圆。劲如九曲珠而源源不断,手法相当圆活而无棱无角,触之则旋

转自如,溜滑而又沾黏,使对方无懈可击,突出了不丢不顶的特色。拴者,缠绕捆绑之

意,在滚圆手法之上的画圆缠丝时,可将敌劲化去,使之没有用武之地。搭者,两手相

交之意,就是说与对方一搭手,就要体感出对方的劲势力度和方向,随之以伸曲自然、

曲蓄灵活的身法避过其力。并用手顺其力之方向而顺势化之,使其无劲可使或因其力过

猛而受我之顺牵化劲扑跌。扫者,有绊、挂之意,即使与滚、拴、搭一齐运用时,只要

与腿法步法紧密配合,在上肢封闭住对方时,下肢用脚击之,使对方很难躲避。同时,

在与对方上肢滚拴时,用脚绊、挂住对方的足跟,使其进退无路,在上无处使劲,在下

无处得力,我则趁势人之,接定彼劲,对方自然会跌出。这些技法的精微奥妙处,在于

横直矛盾对立的奇正变化运用,含中封边以守,奇正变化为攻,对方之势一旦扑空,我

方在得机得势下,要立即用上劈砍之法,封住其退路,拳掌似巨斧,这样对方即使再粗

壮、力气再大,也会被我方击溃。


  在阻截防守对方的进攻中,切记不能与对方斗力,而是大胆地进身拢去,顺其攻击

而不遮不拦,贴近时以肘尖对准其心窝,让对方自身之猛力撞上来,我乘隙借力,从而

反制对方。这是肘靠之法的贴身短打,名为穿心肘法。迎着对方的进攻,我上步遇着其

直劲时,我方可以用掩手肱捶之法击之。对方上右步用右拳击我胸部,我则下沉,双手

顺缠,向里勾腕,向两侧采捌来力,使其来力落空。然后,我方上提左掌有拳合击其头

部,开两手腕交叉(绞合进击其胸部,或以左掌为掩护,用右拳从左腕臂之下偷击其胸

部,此谓“化下击上”之法。见手就打,谓之截法,让过力头,从中击之谓之斩法,从

根击之谓之断法。见手而不截,黏而随之,谓之引进:待其力尽而自败,再加以手法制

之,则谓之落空。


  手法上的细微精妙,在掌握时还要注重下盘腿脚的用法,要看准时机,趁对方改换

重心变换招法的瞬间,我方即要用腿扫踢其支撑脚跟,尽快破坏对方的重心平衡。出腿

的时机要掌握得相当准确,在用脚进行扫、压、挂法之后,必然快速落步插进对方的裆

下或边门,绊扣住对方的足跟,使其无法进退.同时配合上肢的合劲击倒对方。不论是

将对方之劲牵引改道而使之落空,还是管脚控制对方的退路及曲蓄变势,二者都要配合

得天农无缝。完整一气.没有丝毫间隔断续。这种技法是在舍己从人的前提下完成的。

若彼欲往左,则我以意领其往左:彼欲往右,则我以意领其往右。若彼欲进.我则以意

牵引其前进;彼欲退,我则以意顺其后退。若彼欲往上,我则以意率其而上:彼欲往

下,我则以意率其而下。若彼欲开,我则以意挈其而开;彼欲合,我则以意挈其而合。

这样牵着对方之劲走,则使其摸不着根.毫无用武之地。我攻之时则迅雷不及掩耳,令

其难以抵抗。


  声东击西的策略与上惊下取之法一样重要,这是拳术技击的上乘策略。一旦以引诱

之法成功时,无论我方是进攻还是闪退都不能犹豫不决,要当机立断作出快速而恰当的

反应。正所谓“兵贵神速”。




  可是,在技击界中普遍存在着一种犹疑不决的弊象,如:抓不住攻防的时机,进攻

时多发空拳空腿导致空耗体力;对方一攻来,我便盲目地抱头护面,形成一种被动挨打

的局面,甚至是扭抱缠打。而能做到以静待动、引进落空,乘隙而入,不与之正面相

抗,却能抓住准确之机一出拳便击中其胸心、一抬腿就踹跺中其胁肋、一举手投足便可

以以小巧之力而赢取胜利者太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