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寿的江湖:课题名称:学习型社区成人学习动力研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7:48:35
课题批准号:DKA010355
课题类别:教育部重点课题
课题拨付经费:1.4万元
学科分类:成人教育
课题鉴定时间:2009年1月
课题负责人:赖立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
主要成员:李俊、蒋莉、陈丹辉、马成奎、廖芬、崔欣
总 报 告
《学习型社区成人学习动力研究》课题经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立项,确定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课题批准号为:DKA010355。
一、研究背景
(一)问题的提出
21世纪终身学习已呈现全球化发展的趋势,终身学习将成为每个社会成员生存发展最基本权利,成为每个社会成员共有的一种生存和生活方式,社会将尽其所能为其全体成员提供学习机会和条件。2001年江泽民同志在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能力建设高峰会上明确提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党的十六大将“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要战略目标,党的十七大再次强调“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为新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1.社区教育正在成为我国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抓手
社区是学习型社会的基础。社区教育的提出和实施,回应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是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满足人们终身学习需求的必然结果。2000年,教育部确定将北京等8个大中城市的城区作为社区教育实验区,启动了社区教育的改革实验。改革实验的重要方面之一就是社区教育以成人教育为重点,成人教育深入社区,正在从补偿性教育转变为发展性教育,沟通教育与社区的联系,以满足社区成员多样化学习需求。2000年至2007年,全国已建立了社区教育实验区114个,社区教育示范区34个,省、市、自治区级实验区400个左右,基本覆盖各省市自治区和计划单列市,在东部发达地区,社区教育初步在城乡普及。社区教育以社区内全体人员为教育对象,以生存教育,工作教育,技能、岗位、能力培训和社会文化生活教育为主要教育内容,以网络教育、远程教育为支撑,以各种形式的培训、实践、活动课程为主要教育方式,为社会全体成员学习、培训,提高素质与技能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可能,不断满足社区内各类人员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丰富了社区成员的精神文化生活。社区教育作为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有效手段,对于提高社区居民素质,传承社区文化、促进社区文明进步,创建学习型社区具有基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日益受到各级政府的普遍重视,并得到广泛地发展。
但是,我国的社区教育还处于实验探索阶段,全社会对社区教育的认知度、认同度不够,社区居民的教育参与率和社区教育培训率偏低,社区教育规模偏小,发展很不平衡,基础建设和教育培训能力亟待加强,推进社区教育的保障条件和机制亟待完善。社区教育实验本身是新生事物,如何以人为本,实现可持续发展,如何按照学习型社区的目标,提升社区教育水平和质量,我们要借鉴和学习国外的经验和理论,我们更要立足于本土去实践,去探索,才能获得真知灼见,才能寻找到中国社区教育发展问题的解决之道
2.社区成人学习研究日趋受到关注
“九五”以来,我国社区教育理论研究已经起步,出版了一批有学术质量的成果。厉以贤等编著的《社区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社区教育原理》、叶忠海的《社区教育学基础》、《21世纪中国社区教育发展1》、黄云龙的《社区教育的管理与评价》、马叔平等的《论社区教育发展模式》、沈金荣的《社区教育发展和展望》、桑宁霞主编的《社区教育概论》等都从基本理论、战略规划、宏观管理等方面,概括了当前我国社区教育的新经验、新观点,并使之条理化、系统化。
“九五”课题《面向21世纪中国社区中的终身学习的调查与研究》,运用社区发展和终身学习的理论,从未来社会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从未来社会人的生活基本单位——社区建设出发,以问卷调查为基础,分析社区经济发展、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变动对终身学习的影响,探索实现终身学习目标的途径。“十五”课题《21世纪初中国社区教育发展研究》、《学习型社区建设与社区教育发展研究》、《推进我国社区教育发展实验研究》、《学习型社会与社区教育发展研究》等将理论研究与社区教育实验、社区教育区域推进实践有机结合,使课题研究在实验和实践中深化,同时课题成果迅速转化、应用,指导实践。
相比之下,社区教育教学领域的研究、学习者的研究略显滞后。社区成员自觉学习、终身学习是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标志,也是社区教育的工作目标。随着社会转型和城市现代化提速,社区成员的学习需求与日俱增,如何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如何整合社区成人学习过程中内外各种因素,如何组织教学,设计课程,开发教材,建立学习模式都面临诸多挑战和困惑。因此,尤为迫切地需要深入实际,在社区教育情境中进行问题研究,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回答社区成人学习的“应然”与“实然”,明确社区教育应该做什么,应该如何做,如何做才能更有效,不断提高社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更好地为社区成人学习者服务。
3.成人学习心理研究是我国成人教育研究的“短板”
国际上心理学在人类动机研究领域颇为活跃,如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模型、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韦纳的成就归因理论等,无疑为学习动机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国外对成人学习开展系统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相继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理论观点。我国台湾地区重视成人学习心理的实证研究并有丰厚的积累。国内则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才逐渐加以认识的,近年成人学习研究力求深入教育心理层面,比如叶忠海主编的《职工教育心理学教程》,探讨职工学习心理基础和准备,以及职工教育中学与教的心理学问题。高志敏在《成人教育心理学》中,按照人的成年期发展,阐释成人学习的心理特点和一般规律。还有《青年学习心理学》、《成人学习理论》《老年心理与教育》等,主要从基本理论和知识概念方面进行阐述和论证。这些有代表性的文献中不乏古今中外成人学习的理论精华,对于学科建设是有意义、有价值的成果。但由于成人学习者的复杂性和研究方法上的局限性,目前鲜有量化分析的研究。国内多元统计方法的发展及计算机技术介入研究,提高研究的科学性,但涉及成人学习者,针对群体学习心理的实证分析为数不多,几乎是空白。零散的研究成果,或主要针对成人学校的学员(比如电大、成人学校、职业学校),或以年龄、职业进行群体划分,且样本量一般比较小,在科学解释和理论推导上,略显分量不足。
有关研究表明,成人学习者具有独特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特性,有丰富且个性化的学习经验。他们对参与社区教育的看法是什么,成人为什么学习,他们想不想,愿不愿,能不能,会不会学习,这些问题都有待于多维度进行综合实证研究分析,才能找到答案。因此,从研究成人学习者独特的经历和体验入手,了解、掌握他们学习的意识、学习的观念、学习的态度、学习的准备、学习的基础以及学习的行为,对成人学习心理进行科学研究,有助于深化认识,克服社区教育工作的盲目性、随意性,提高社区教育的质量和专业化水平。
(二)研究内容与目标
本课题作为社区教育的基础环节和前提条件之一,着眼于跨学科的综合实证研究。主要借鉴国内外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和成人学习理论等研究成果作为理论基础,从调查研究入手,通过实地抽样,开展社区成人终身学习现状调查,重点了解社区成人学习的需求、动机、态度和行为特征,探讨社区成人学习的优势和资源以及社区教育参与中存在的障碍和问题,探索适应多样化需求的社区成人学习模式,为规划社区教育,推进学习型社区的发展提供政策依据,对社区成人教育课程和教材开发提出积极建议。
社区成人终身学习研究是一个介于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之间的课题,既涉及社区发展和社会学习组织的建构,又关注个体的成长和发展。本课题研究从社区居民这个特定的学习主体出发,打破以往按照职业或年龄划分成人群体,概括群体学习一般特征的研究模式,从社区发展、社区文化切入,探讨对社区成人学习者的学习理念、学习需求、学习过程、学习机会的影响,提高社区居民终身学习参与率。同时对社区发展的精神动力作出深入解释和理解,以期促进社区教育实验工作的开展和学习型社区的建设。
¦ 课题重点研究的四个专题
1.社区成人学习力和心理特点探微
2.成人参与社区教育的动机取向及相关因素分析
3.社区成人教育需求与教育参与的调查与评价
4.建立社区成人学习的激励机制和终身学习的模式
¦ 课题确定的三个研究目标
1. 运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对社区成人终身学习现状进行描述,提供一个实证研究的统计分析结果和专题研究报告。
2. 通过一定规模的社会调查,了解社区成员的教育需求和动机取向,对规划社区教育,设计课程和培训项目,编写教材提出研究建议。
3. 总结经验,从非智力因素的角度,探讨各种学习动力的培养和激发,并提出具体有效的途径和措施,建立社区成人终身学习激励机制和模式。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本课题为应用研究。主要采用文献法、调查法、问卷法、统计法和比较法进行。在开展一定规模的社会问卷调查的同时,采用座谈和个别访谈,进行典型案例研究,使调查真实、生动、丰富,提高研究结果的信度和效度。
在研究方法上,强调理论探索与实证分析有机结合,调查研究和文献研究有机结合,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有机结合,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互动,理论问题在互动中发展完善,实践问题在互动中得到解决。
本研究具体的调查方式包括:问卷调查、座谈调查、典型调查和开放式访谈。问卷调查采取随机取样方式,兼顾样本选择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调查样本范围考虑到各地经济、文化、教育的差异性以及社区教育进展情况的不同,重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国家级社区教育实验区。基础性问卷调查主要是在北京、天津、上海、南京、厦门等5个城市进行,共覆盖了5个城市的8个区。样本具有区域的代表性和层次性。调查对象重点选择18岁及以上的社区居民,其中包括一定数量的参与典型社区教育培训项目活动的学员,同时兼顾选择社区成员中的一些边缘、弱势群体(包括流动人群、失业人群、老年及妇女人群),共 2000名。
本调查问卷是针对18岁及以上社区居民编制的,主要用于了解社区居民的学习需求,愿望、动机和行为特征,以及社区教育环境、条件及现状。调查问卷由34个问题组成,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为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工作情况、职业类别和家庭人均收入等;第二部分为社区教育意识和认同;第三部分为社区教育的参与及行动;第四部分是对社区教育的评价。
为保证调查结果的可靠性和工作的有效性,调查问卷采用自填问卷,即由被调查者自己填写问卷。由工作人员将问卷送到被调查者手中,有的采用现场发放,现场填写的方式,有的采取入户调查,逐一送到被调查者家中,被调查者填完后,由工作人员逐一收回。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000份,实际回收问卷2006份,其中有效问卷1997份,有效回收率99.7%。本调查所得数据全部采用SPSS 11.5进行统计分析。
表1           问卷的发放及回收情况
发放问卷
回收问卷
有效问卷
回收率(%)
北京
800
786
777
97.1
天津
100
90
90
90.0
上海
300
290
290
96.7
南京
600
662
662
100.
厦门
200
178
178
89.0
总计
2000
2006
1997
99.7
(四)研究组织实施
阶段
实施内容及成果
准备阶段
撰写开题报告,确定具体研究专题,落实研究实施方案,编制调查提纲和问卷,召开开题会
调查阶段
进行文献检索和信息收集,实地开展调查研究,专家咨询,召开小型研讨会,进行课题中期检查
研究阶段
汇总各地调查数据和访谈资料,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形成各专题的阶段性成果
结题阶段
修改专题研究报告
撰写课题总报告
课题结题
(五)研究的创新点
1.本课题选择社区教育、社区文化、成人学习心理多视角探讨成人学习非智力因素的核心,揭示社区成人学习的一般心理特征以及相关因素,提升经验,阐释理论,研究选题角度较独特。
2.究竟应该如何评价社区成人学习,目前国内尚无成熟的理论和现成的方法,本课题将在总结提升实践经验基础上,在评价方面作尝试性探索。
3.本课题将涉及成人终身学习多方面的内外关系,也将涉及成人学习一系列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在研究过程中,力求从整体性、系统性和特色方面有所创新。
二、社区成人学习力与动机取向分析
随着我国社会转型和城市现代化不断提速,社会正从同质单一性社会向异质多样性社会转型,在转型过程中,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分配方式等日益多样化,社会利益结构随之分化重组。越来越多的“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社区居民的结构正在发生变化,特别是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类型多元化,单位体制外的社会空间急剧膨胀,游离单位之外的人员增多,比如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人员、自由职业者、外来务工人员、流动人员以及社区内的下岗失业人员等,使社区成员异质性成分扩大,社区成员的结构和素质呈现出多样化趋势。社区居民整体素质及生活质量不断提升,也向社区教育提出新的教育需求。
(一)成人学习力特征
学习是成人发展的需要。成人学习力的获得和提升是以成人个体的智力和体力为生理基础的,它们构成个体学习的必要条件,并以此为基础,综合体现为学习的动力、学习的毅力和学习的能力。学习动力源于学习需要、学习目标、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目标越大、兴趣越浓、动机越强,动力也越大,这是学习的动力源;学习的毅力反映学习者的意志,源于学习精神、心理素质、意识和价值观等,认识有多深,毅力有多强,学习就会有多持久,这是学习力的核心;学习能力源于学习者掌握的知识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学习能力是胜任学习任务、顺利完成学习活动所必需的主观条件和本领。学习力各个要素不是孤立存在的,是相互交叠、相互作用、有机联系的整体,是人们自我学习、自我超越、自我发展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只有将各种要素集于一身,具有远大的理想、强烈的进取心,坚韧的意志、持之以恒的毅力、勤奋好学的品质和创新探索的精神,你才真正地拥有学习力。
社区成人学习者在社会化过程中生理和心理已经成熟,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自我指导性,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产和生活经验。他们在不断追求成就,追求成功,需要不断地学习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需要有持续不断的学习动力。
成人的学习动力一方面是来自内部的需要,对知识的渴求,提升自我能力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来自外部环境的诱因,家庭及工作上的压力。成人学习者在工作、家庭生活和学习中同时扮演着多重角色,具有独特的心理和学习特点。美国著名的成人教育家马尔科姆·诺尔斯曾指出:成人学习者具有以下特点:他们的自我概念从依赖型人格转变为独立的人;他们积累了大量的经验,这些经验日益成为他们丰富的学习资源;他们的学习计划日益结合他们的社会职责;他们的时间观念出现了变化,从推迟运用知识的观念变为及时运用知识的观念。因此,他们的学习倾向性从以书本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以操作为中心。与此相对应,(1)社区成人的学习,是一种独立的、自律的、主要受内在动机驱动的学习。成人的“自我”完全成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2)社区成人的学习,是以丰富的人格化了的经验为基础,成人可以逐步积累更多的经验和更多的学习资源。(3)成人学习的意愿与其社会职责的发展任务有密切关系.(4)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成人的学习以问题为中心,而不是以书本为中心。
(二)社区成人学习力现状
调查显示,社区居民具有多元化的生活和教育背景,这与他们的年龄、性别、职业、家庭以及受教育程度等方面的差异有密切联系。
1.被调查社区居民的性别构成,以女性居多。女性占59.4%,男性占40.6%。究其原因,首先,我国现行政策规定男性60岁退休,女性55岁退休,女性退休年龄早于男性;其次,我国女性的平均寿命高于男性;第三,相对而言,女性健康状况好于同龄男性,她们更有精力参与社区活动;第四,女性的合群性强于男性,对社区活动有更多的兴趣,在社区生活中,女性实际参与社区活动的比重也明显高于男性。
2.被调查社区居民的年龄结构跨度较大,从20岁至70岁基本呈正态分布,其高峰值为41-50岁,50岁以下的占67.5%。
3.被调查的社区居民文化程度较集中于高中,其中高中文化程度占43.7%,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28.1%,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28.2. %。
4.被调查的社区居民整体的职业状况比较稳定,在职或从业人员占37.8%,居第一位,尤以企事业单位职工居多,占41.8%;离退休人员占27.0%,失业或下岗人员占12.8%。
表2      工作情况 * 文化程度 Crosstabulation            单位: %
文化程度
小学及以下
初中
高中
大学
工作情况
在职
1.3
10.5
42.3
46.0
临时
5.3
24.8
55.8
14.0
待业
4.7
30.1
57.4
7.8
离退
7.8
37.8
33.6
20.8
家务
27.1
30.5
35.6
6.8
在学
1.4
10.8
50.0
37.8
其他
11.3
21.1
43.7
23.9
Total
5.1
23.1
43.6
28.2
在职人员文化程度明显高于其他群体,在家从事家务或无业人员文化程度最低,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超过一半,其次是离退休人员接近一半只有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
5.被调查的社区居民的家庭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相对稳定。本次调查显示:社区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在401-800元的占35.2%,801-1200元的占21.2%。有17.2%的被调查者的家庭人均收入不足400元。
以上综合反映了社区居民的整体状况,同时也纠正了人们认识的误区和思维定势。以往当我们谈论和分析社区居民时,常常用社区居民“没文化”、“没需求”、“没能力(认知能力、经济能力、教育消费能力)”来概括,但是调查中我们发现,大中城市社区居民中蕴藏着巨大的教育潜力:¦有一定的经济能力和学习准备;¦有学习潜能和优势;¦有接受较高层次、较高水平、多样化教育的需求。社区居民素质的形成,源于生理和心理特点、知识积累、实践经验和智能锻炼等根本性状况、特征、趋势及潜能的综合,是居民个体所有经历的综合。社区居民素质具有基础性和潜在性,它不仅表明居民的现在,更是居民未来发展的基础,对社区居民的学习活动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能动的作用。同时,也具有相对稳定性与可发展性。
(三)成人参与社区教育动机取向的差异性
动机是由人的生理和社会需要引起的一种心理状态,是激励人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原因。动机对人的行为、活动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它决定个体活动的自觉性、积极性、倾向性和选择性,动机水平的高低和强弱决定个体活动的质量、水平和效果。成人学习动机是引起、维持成人学习活动,并使该活动朝向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历程,它是推动成人个体参与教育学习活动的一种内在动因,是成人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所处的一种心理状态或心理倾向。
内驱力是产生学习动机的直接动力。成人学习动机的激发,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其一为内在动因,主要指个体自我兴趣、爱好及个性心理倾向;其二为外在诱因,主要指来自有机体外部所有能引起有机体动机的各种刺激或情境,人的行为及动机常常是由内驱力和诱因相互作用决定的。
关于成人学习动机取向的分类,国内外研究有不同的界说,综合各家之言,成人学习动机指向最具普遍性的主要包括:求知兴趣、职业进展、逃避或刺激、社会服务、外界期望和社交关系等六个方面[1]。1.求职兴趣:为了获取新知、增进技能、充实自我、完善自我。2.职业进展:为了提高职业能力、掌握职业技能、获得职业资格、取得职业晋升、实现职业转换。3. 逃避或刺激:为了逃避生活中烦恼、不如意,追求刺激。4.社会服务:,增进对社会问题的了解,增强参与社区工作的能力,服务社会、服务社区。5.外界期望:顺从或满足社会、他人要求、实现外界期望、遵从权威人士忠告。6.社交关系:结交朋友、寻求友谊,拓展社交圈。
由于社区居民群体构成的多样性,利益群体的多元化,决定他们学习动机的复杂性,而各自不同的动机水平和强度也存在着差异。研究分析不同的学习动机及影响因素是有效开展社区教育的前提条件。
1.年龄是影响社区成人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年龄不同,参与学习的动机取向不同。调查显示:社区成人参与学习的动机取向集中于“更新知识、增长才干、充实自己”,所有年龄组都将其列为第一位。其中20岁以下年龄组、41-50岁年龄组、51-60岁年龄组、61-70岁年龄组和70岁以上年龄组选择均超过60%。排在第二位的,21-30岁年龄组有21.3%的人,31-40岁年龄组有17.6%的人认为不学习就要落伍,被淘汰;20岁以下年龄组14.5%的人主要追求学历文凭,7.3%的人为考取资格证书,为谋职或取得职业进展;51-60岁年龄组和61-70岁年龄组各有近10%的人是为满足兴趣爱好,提高自身修养。
表3   B1.1 * 年龄 Crosstabulation      不同年龄组学习动机取向比较
年龄
20岁以下
21-30岁
31-40岁
41-50岁
51-60岁
61-70岁
70岁以上
没什么意义
1.1%
1.7%
1.9%
3.8%
3.9%
4.1%
更新知识,充实自己
61.8%
53.2%
56.0%
60.2%
65.7%
66.2%
66.2%
不学习落伍,被淘汰
10.9%
21.3%
17.6%
14.8%
8.4%
9.3%
1.4%
教育子女
3.2%
12.3%
10.4%
6.8%
6.9%
12.2%
获得文凭,提高学历
14.5%
7.4%
1.9%
.7%
.5%
1.4%
考取资格证书
7.3%
6.4%
5.3%
4.7%
.8%
提高修养,满足兴趣爱好
3.6%
3.7%
3.0%
5.6%
9.5%
9.8%
12.2%
弥补教育不足
1.8%
2.1%
1.7%
1.6%
3.5%
2.5%
1.4%
其他
1.6%
.4%
.2%
1.4%
1.0%
1.4%
Total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2.职业背景是影响社区成人学习动机的另一个重要因素。需要是动机的基础和前提,动机则是需要的表现和反映。成人多重社会责任和多种社会角色决定了成人学习有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因而导致多样化的学习动机。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需要层次论,将人类的基本需要按从生理到心理,从物质到精神分为5个不同层次。运用这一理论,分析社区成人学习动机,社区成人学习存在不同层次的需要。例如,社区中职业成人(或称“工作”成人),即指“处于人生历程中工作阶段的成人(包括就业、准就业以及失业状态)”,他们参加各种职业培训、岗前培训、晋级考核培训、知识更新培训,目的是为了获得工作的机会,谋求职业发展。在职成人的学习是功利性的,即为了适应工作、为了升迁、为了文凭等,社会的竞争、工作的压力,是促使在职成人学习、进行知识“充电”的主要诱因,并在学习过程中提供持续的推动力。而社区中非职业成人,如离退休的老年学习者,他们参与各种形式的社区教育活动,既不为文凭,也不出于求职、提拔、晋升、评职称等功利原因,老年人参与学习主要是为达到愉悦身心、排除寂寞、开发潜能、增加交往等目的,其学习非功利的理想价值升至首位,而功利的实用价值退居其次,他们学习动机取向是为满足精神需要,是为了提高生命和生活质量,使自己在人生最后阶段的生活更积极、更充实,更有意义。还有些人的学习动机与满足人的尊重需要有关,这种学习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追求自我的完善。
表4   B1.1 * 工作情况 Crosstabulation     不同职业群体学习动机取向比较
工作情况
在职
临时
待业
离退
家务
在学
其他
Total
没社么意义
.9%
2.9%
2.4%
3.0%
11.9%
1.4%
4.2%
2.4%
更新知识,充实自己
62.8%
58.1%
49.2%
66.0%
44.1%
54.1%
59.2%
60.4%
不学习落伍,被淘汰
16.7%
13.3%
15.7%
7.8%
13.6%
17.6%
18.3%
13.8%
教育子女
7.3%
9.1%
16.5%
8.0%
18.6%
1.4%
7.0%
9.0%
获得文凭,提高学历
2.0%
.8%
2.0%
.6%
16.2%
1.4%
1.9%
考取资格证书
4.6%
6.2%
6.7%
.4%
1.7%
4.1%
1.4%
3.7%
提高修养,满足兴趣爱好
4.5%
6.2%
2.8%
10.4%
6.8%
4.1%
2.8%
6.1%
弥补教育不足
.7%
2.5%
3.5%
3.2%
3.4%
1.4%
2.8%
2.1%
其他
.5%
.8%
1.2%
.6%
2.8%
.7%
Total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在职人员中,有62.8%学习动机取向选择“更新知识、增长才干、充实自己”,16.7%的人选择“不学习就要落伍,被淘汰”,7.7%的人是“为了教育子女”。被调查的在学人员54.1%学习动机倾向于“更新知识、增长才干、充实自己”,17.6%的人担心“不学习就要落伍,被淘汰”,16.2%是为了获得文凭,提高学历。66.0%的社区离退休人员学习动机首选“更新知识、增长才干、充实自己”,10.4%的人第二位选择的是“提高修养,满足兴趣爱好”,排第三位的是为了“教育子女。
从以上调查分析可以看出,人们的社会角色不同,学习动机的类差、群差也就明显不同:在职人员和临时工作人员学习动机取向比较接近,一方面与他们面临更多的社会竞争压力有关,另一方面也与这两个群体相对具有较高的文化程度有关;而在学人员学习驱力水平较高,显然与其角色密切相关;无业人员群体的学习驱力水平低于其他群体,则主要是由于其文化程度普遍偏低。
三、社区成人教育需求和教育参与的调查评价
(一)社区教育需求变化趋势
社区居民并非一个抽象的整体,而不同居民群体有着不同的教育需求、学习需求,采用不同的行为策略,形成不同的互动关系和不同的社会认知和认同。
1.从阶段性转向终身性
(1) 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把学习作为一种生活和工作的方式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在人的一生中接受各种形式的教育正在成为现代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能改变生活的观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终身学习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大大转变了传统的教育观和学习观。生活水平提高,人们更加重视自身的发展和追求丰富充实的精神生活,一次性学校教育已不能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持续不断地学习成为人们生活方式的一种选择,学习贯穿人的一生。
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社区居民中,赞成“活到老、学到老”占36.8%;认为“工作生活中需要知识和能力,所以要不断学习的占27.1%;只有1.2%的人认为,学习只是年轻人的事。
(2) 继续学习提高的认同程度有所提升
社区居民对工作后的继续学习提高的认同程度有所提升,日益增长的学习需求是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教育活动,主动、持续学习的内在动因和决定因素。社区居民比较普遍地认识继续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询问“持续不断的学习对自己有什么意义”时,根据意义的重要程度排序,列在前3位的是:
提高个人修养,满足个人兴趣、爱好(37.9%)
排在第三位
不学习就要落伍,会被社会淘汰(占33.8%)
排在第二
可以更新知识,增长才干,充实自己,使生活更有意义(占60.3%)
排在第一位
(3) 继续学习和提高的必要性
89%的人认为工作后继续学习和提高是必要的,其中:43.3%认为很有必要,45.5%认为有必要。从下表文化程度的分层可以看出,文化程度越高的社区居民对终身学习、持续学习的认同度越高。
表5.            不同文化程度的社区居民对持续学习的看法
很必要
必要
无所谓
必要性不大
没必要
小学以下
26.7
33.3
20.0
6.7
13.3
小  学
27.4
41.7
23.8
4.8
2.4
初  中
35.0
49.7
10.2
4.2
0.9
高  中
44.0
47.6
4.7
2.9
0.8
大专及以上
51.9
39.9
4.8
3.1
0.4
(4)社区教育意识不断增强
社区教育的大众心理,包括社区居民对社区教育的心态、情感、情绪、需要、愿望、动机等,这些构成一种潜意识,不自觉地影响人们参与社区教育活动。社区是一定区域内居民生活的共同体,它向人们提供了一个综合的、多元的、开放的活动空间,并以其地域性和功能性的有机统一,有效地吸纳和整合了各个层面社会资源。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区越来越成为社区居民工作、学习、生活以及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社区教育的价值观反映社区文化的核心,人们的社区教育理想体现出对社区教育价值的追求。社区教育实验区工作的开展,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宣传,社区教育已经产生相当的影响力,人们的社区教育意识在不断提升,但离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还存在一定差距。据调查统计,有12.5%的被调查居民很了解社区教育,59.7%的了解一些,24.3%的不太了解,3.6%的一无所知。
社区日益成为“后单位制”时期社区居民生活的重要归宿,社区居民生存需求、政治需求、社会需求甚至是内心情感和归属意识的精神需求等,或者通过社区求助得以保障,或者通过社区服务和自我管理得以满足,或者通过社区文化得以实现,或者通过社区组织得以向政府或社会提供相应的反映。人们希冀社区教育能够满足“思想上解惑,精神上解闷,文化上解渴,心理上解压,能力上解弱”的多样化需求。社区教育需求是与社区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紧密联系的,在对社区教育必要性的认识上,认为很有必要和有必要的占90.4%,认为必要性不大
或没必要的仅占3.2%。
2.从单一性转向多元性
(1)最喜欢的学习形式
我们在调查社区教育的形式时,列出7种选择,调查显示,社区居民选择社区教育的学习方式呈现分散而多元的趋势,多数倾向于采用业余的、短期培训的、讲座式的、远程式的方式进行自主选择性学习。
2.2
其他
13.6
开设远程教育(广播、电视、网络)课程,在家里学习
21.0
社区举办居民生产、生活所需要的各种知识讲座
17.2
附近的学校为社区居民举办一些现代科技知识讲座
20.1
到各种形式的短期培训班学习
19.7
利用业余时间到成人学校学习
6.1
脱产、集中精力进行系统的专业学习
(2)最喜欢的学习方式
随着我国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多,闲暇生活聚焦于学习是一种必然的选择,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和学习时间的增多,为社区教育提供了可能性。
现代传媒承担越来越重要的传播知识信息的任务,传媒对社区居民的生活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电视作为强势媒介,是我国城市社区居民获取知识、沟通信息、追求精神生活的重要手段和渠道。传媒接触是社区居民闲暇活动的主导方式,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是社区居民与社会互动的主要中介,也是他们获得信息、愉悦性情、追求精神生活的重要渠道。
本次调查将社区居民喜爱的余暇活动分为8类,被调查者按重要程度选择前5位的排序为:第一,看电视,占28.8%;第二,阅读书报,占27.0%;第三,体育健身,占13.7%;第四,与朋友交往,占10.9%;第五,文化活动,占5.4%。
表6.            社区居民余暇时间学习活动方式
看电视
读书看报
体育健身
与朋友交往
文化活动
社区服务
上网
教育培训
其他
28.8
27.0
13.7
10.9
5.4
4.0
3.7
3.2
3.3
询问家庭成员闲暇时间主要的学习活动,收听收看广播电视的占37.7%,在家阅读报刊杂志,获取知识信息的占27.6 %,去社区或公共图书馆、阅览室读书看报的占9.3%,上网占7.4 %。
调查显示,看电视、读书看报作为社区居民最主要、最便捷的学习方式,其优势,具有大众性、普及性、灵活自主性。其局限性在于,它以散居在家的“受传型活动为主”,即以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等方式接受大众传媒学习活动为主,反映出社区居民的教育活动、学习方式较为被动。
互联网日益深入社区和家庭,使人们实现了信息上的平等和资源上的共享,对社区教育产生深刻的影响,成为社区教育和终身学习的重要途径。上网学习,对于较快接受新事物、追赶潮流的青年人的生活介入更深,吸引力更大。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有关“社区青年与网络关系”调研报告显示:社区青年对信息化服务需求中,位居榜首的是“网络学习”(53.2%),列在2~5位的是:网上交流(42.%)、信息浏览与发布(41.8%)、网上购物(40.3%)、网上求职(40.3%)。在一般性需求中,列在第一位至第五位的分别是:志愿者服务(28.6%)、就业服务(〔7.1%〕、培训服务(22.6%)、文化娱乐(21.8%)、网上服务(17.8%)。从中可以看出,网上学习和网上交流是社区青年需求方面的一个特点。
本次调查显示,社区居民上网学习、获取信息与年龄成反比,与文化程度成正比。在被调查的社区居民中,个人业余时间选择上网的仅占4.4%,家庭成员上网学习知识、获得信息的占7.5%。
表8             不同年龄组社区居民上网情况比较
20岁以下
21-30岁
31-40岁
41-50岁
51-60岁
61-70
70岁以上
第一次
0
25
50
25
0
0
0
第二次
16.2
29.7
29.7
13.5
10.8
0
0
第三次
3.3
33.3
32.7
20.3
5.9
2.0
2.6
表9            不同文化程度社区居民上网情况比较
文  盲
小  学
初  中
高  中
大  学
第一次
0
0
25.0
0
75.0
第二次
0
0
13.5
32.4
54.1
第三次
0
1.3
7.2
39.9
51.6
网络学习是广大社区居民接触较少,尚未普及的学习方式,不会使用计算机,对互联网陌生、文化程度和经济条件的影响是最主要的因素。
3.从生存性转向发展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劳动时间缩短、人均寿命延长,可供个人自由支配的时间增多,人们拥有了不曾拥有的财富——闲暇,这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人们的生活发生质的变化,除了物质变化带给人们舒适的生活外,闲暇时间充裕,为人们追求高层次的精神需要,为开展社区教育提供了充裕的时间,另一方面也提出了挑战,成人闲暇时间充裕与闲暇生活相对贫乏的矛盾日益突出,如何引导大众利用闲暇时间,通过闲暇教育,满足对精神文化的多样化需求。
通过“在社区教育活动中,你最想学的课程科目是什么”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
表7        社区居民最想学的科目     (按比例由高往低排序)
1
2
3
4
5
6
7
8
健康卫生
计算机
法律
外语
文艺
家政
财会
科技
22.5
21.2
15.6
13.7
7.4
5.6
5.2
3.8
反映社区居民学习兴趣的广泛性,同时,说明社区居民健康观念发生变化,珍视生命健康,重视生存质量,关注法律和科技,成为社区居民学习取向和精神追求的主流。
社区居民多元的教育需求中,青年人对知识和技能的需求愿望强烈。社区中青年人主要青睐于计算机、外语和科技,选择前瞻性和实用性特点突出;中年人倾向于计算机、健康与卫生保健和外语;老年人主要选择与老年人密切相关的安全、赡养、医疗保健、心理调适等休闲类课程科目,反映出老年人关心健康,意识到只有身心健康,才能提高生命的质量,而且他们希望参加没有压力、较少功利性的学习活动。老年教育需求多样性,包括健康需求、精神文化活动需求、精神慰籍需求、社会交往需求、获得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等;他们最急需提供的服务,包括医疗护理、文化娱乐、饮食供应、体育健身、心理咨询、家庭关系调节等;最迫切的期待,包括改善社区医疗条件、改善社区公共服务、增加社区文化活动场所,扩大社区教育受益面,加大资金投入,建老年活动中心等。
总体看来,社区居民教育需求趋向是更加重视自身的发展和追求丰富充实的精神生活。
(二)影响成人参与社区教育的多元因素分析
1.成人参与社区教育的主要障碍
社区居民在参与学习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障碍,其中包括:
(1)情境障碍,主要指成人个体在某一时期所面临的物质和环境方面的困难,如学习费用困难、学习时间缺乏、交通不便,以及生活、学习与工作间的冲突等。在调查中,情境障碍被列为首位的障碍。
(2)心理障碍,主要指成人个体在认知能力以及意向等心理方面对参与学习活动造成的障碍,比如记忆力下降、动机不稳定、不自信、引起对学习的焦虑、厌倦、反映对学习的态度和认识误区,从而影响成人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3)机构障碍,主要指学习机构或制度文化方面的某些因素对成人参与学习造成妨碍,包括机构的管理模式、课程设置类型、学习环境等诸多因素,未能满足社区居民不同的学习需求。
(4)信息障碍,主要是指成人在获得学习机会和学习资源的信息方面所遇到的障碍,也就是指成人无法及时准确获得学习信息。信息时代,信息已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学习资源,对学习、教育信息的了解、掌握和传播,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成人学习参与机会。
2.影响成人参与社区教育的多重原因
调查表明:社区居民对社区有一定的情感认同,有较强的学习参与意愿,但许多人还没有意识到自己是主体,因此学习参与的主动性和实际参与率不高。
经常参加
偶尔参加
准备参加
没考虑
不知道
20岁以下
0.8
2.4
4.3
6.1
3.3
21-30岁
2.6
10.4
9.2
16.7
14.8
31-40岁
15.8
23.4
35.3
29.8
41.1
41-50岁
29.5
31.0
30.4
25.3
25.3
51-60岁
29.1
20.1
11.9
10.6
8.6
61-70岁
16.2
9.4
6.6
9.6
4.9
70岁以上
6.0
3.3
2.3
2.0
2.0
经常参加
偶尔参加
准备参加
没考虑
不知道
在职
16.6
31.1
19.5
14.4
18.4
临时
28.9
37.6
14.9
6.6
12.0
待业
14.8
36.8
16.8
7.2
24.4
离退
45.6
32.6
10.0
5.7
6.1
家务
13.8
37.9
15.5
13.8
19.0
在学
6.8
31.1
16.2
14.9
31.1
其他
24.6
43.5
7.2
10.1
14.5
分析影响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教育主要原因,排在首位的原因是“工作忙,生活负担重,没有精力”,第二位的是“社区没有开设所需的课程和培训项目”,第三位的是“年纪大,记忆力差,学习吃力”。
有43.6%的人认为“工作忙,生活负担重,没有精力”是影响自己参与社区教育的首要原因,主要集中于31-50岁的社区居民,其中31-40岁年龄组的占33.3%,41-50岁年龄组的占36.2%。他们中50.2%是在职人员,15.1%为临时工。
有29.3%的社区居民认为“社区没有开设所需的课程和培训项目”,其中, 37.1%是在职人员,30.0%是离退休人员。
有28.6%的离退休人员认为 “年纪大,记忆力差,学习吃力”,在离退休人员中近三分之一的人在参与社区教育中存在学习心理障碍,对学习困难的主观感受更为深刻些。
值得注意的是,在被调查的失业或下岗人员中,年龄为30-50岁的占74.6%,其中41-50岁的占43.0%,31-40岁的占31.6%。他们正处在生活负担最重的年龄阶段。有14.5%的被调查者的家庭人均收入不足400元,其中,年龄在41-50岁的占32.8%,31-40岁的占30.7%。这部分人群是社区中的弱势群体,他们之所以经济地位较低,并最容易失业、下岗、无业,自身学历偏低,技能结构单一、不能适应急剧变化的社会是直接的原因。因此,在社区教育和社区服务中应给予社区弱势群体更多的关注。
3.社区居民对社区教育的评价
居民对所处社区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在某种意义上表现为对社区教育的认知和满意度。社区居民对社区教育着重从两个方面进行评价,一是居民对开展社区教育的满意程度;二是评价社区教育对社区居民的吸引力。
在评价社区文化教育活动开展情况时,回答丰富多彩的占13.9%,较为丰富的占29.3%,认为一般的占37.4%,较单一的占6.4%,基本没有的占13.0%。。
在询问吸引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教育活动的主要原因时,有26.1%的被调查者选择开设课程实际、实用,有针对性;另有26.1%的人选择形式灵活多样,可选择性强;有17.0%的人选择学习环境,有14.7%的人选择学员关系融洽。
对社区教育培训成本的期待,选择最好不收费的占48.0%,象征性收费的占26.9%,适当收费的占14.1%,表明希望社区教育以非盈利和公益性为主,政府加大对社区教育扶持和投入。
从调查揭示出社区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是:
(1)社区居民参与期望与参与现状之间存在较大的矛盾。社区居民参与期望较高,但由于种种原因,行动却难以付诸实践,问题的关键在于没有可供选择的丰富的项目,参与的途径也缺少自主选择,培训什么、什么时候培训、如何培训,无论在客观上,还是在主观上都有一定的差距。
社区教育需求因人群、年龄、职业、文化层次、兴趣爱好的不同,表现出较大的差异,但目前社区教育的形式和内容比较单一,一些社区只是临时性、随机开展一些活动,没有深入了解社区居民的生活和实际需求,参与机制的不完善,参与渠道不够畅通,限制、制约了社区教育的参与率。一些社区活动的开展和社区建设主要依靠政府的行政命令,自上而下地发动和组织,广大居民只是被动的参与者,因此,有25.5%的居民对社区活动没有兴趣,也不了解。在社区教育中缺乏有效的指导和学习咨询,很难从公共媒体和其他渠道获得相关信息,特别是中青年在生活规划和终身教育方面难以获得社会帮助。
(2)社区教育的资源、环境开放度不够。在调查社区教育的环境和条件时,回答有少年、青年、老年活动中心的占32.8%,有社区图书馆(阅览室)的占22.5%,有“市民学校”的15.8%,社区学校向社会开放,为居民提供学习、娱乐和体育健身条件的占13.2%,有“成人学校”的占4.7%。有博物馆、展览馆或占3.1%。
身这里可能与各社区实际拥有的资源条件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原因在于一些被调查者限于自己的经历和知晓度,对社区资源条件不十分清楚,导致填写的资源拥有量缺位,但不管怎样,说明现有资源,特别是社区内的学校教育向社区开放度还是不够的。为此,社区居民对社区教育抱有多方面的期待,他们企盼“组织更多的志愿者,参与社区教育”,渴望就近“开办图书馆(阅览室),设立少年、老年活动中心”,希望“社区内的教育文化设施向社会开放,方便居民学习、娱乐、健身”,其中最希望解决的问题是“扩大社区教育的受益面,加大资金的投入,使教育设施、活动场地更多一些”。
(3) 社区居民的参与缺乏主动性。社区教育的持续发展需要两种推动力,一方面是政府支持的力量,另一方面是社区居民自主参与的力量。从调查结果看,虽然大部分社区居民愿意参加社区活动,但是很多人只是希望当观众,而没有意识到自己是社区活动的主体。社区居民是创建学习型社区的主体和动力源泉,只有社区全体成员广泛参与,才能逐步培养归社区归属感、认同感,培养现代社区意识。因此,在社区教育活动中居民参与率是衡量社区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从目前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教育的现状看,并不理想,一个主要的问题是由于社区教育发展还不成熟,社区教育的推进以动员式为主,即使参与也是被动式参与,这种参与缺少自主性和互动性,仍然是一种组织化的“要我学”。破解难题之方,一是要观念更新,二是要宣传引导,三是用政策措施吸引。具体说,就是通过深化社区教育改革,以浓厚的学习氛围凝聚人,以灵活的学习形式要吸引人,以生动的学习内容陶冶人,以有效的学习成果提高人。
(4)社区教育覆盖面不广泛。如果我们从地缘的关系上认定社区是一种“共享”,那么,社区教育服务的方向应该是全民性的,就是说社区中的任何阶层都可以有享有学习的权利和参与的自由。然而,目前社区教育的覆盖存在着缺陷,参与社区教育的广度相对比较低,参与者大多数是离退休人员,社区单位参与和在职人员参与率不高,参与主体不平衡,分布不均衡。老年人,青少年、下岗失业、困难家庭等弱势群体参与率较高,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社区教育的主力军,而中青年这一层面却被忽略了。中青年人中很多人几乎不了解自己生活的社区、不知道什么是社区教育,对社区缺少归属感和利益认同,对社区教育、培训缺少兴趣和动力。中青年、在职人员是社区的主体,吸引他们的参与,对提升社区教育质量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要积极吸纳中青年人参与,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各类成人参与到各种形式的学习中来,培养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及共同体意识,提高社区教育在区域的覆盖率,提高社区成员对社区教育的知晓率、认同率、参与率。
总之,广大社区居民中蕴藏着接受教育培训的巨大需求。社区居民的教育参与的主要动机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复合的,常常是几种动机综合在一起,体现社区居民参与教育时,教育需求的多样性。
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教育是自主性、自动性的需求选择,要拓展社区教育规模,吸纳更多的成人参与。
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教育受个体发展任务和社会角色的影响。
五、服务需求,创新社区终身学习模式
所谓模式,是一种社会化的模型,它超越实物形态,变成“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模式作为一种科学认识手段和思维方式,它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中介,是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简约化的形式。模式研究方法引入成人学习的研究,有利于对成人学习现象进行理论分析或观察、实验、模拟、操作,从而获得更深刻、更本质的认识,用于指导教育实践。
伴随人们对学习认识的不断深化,出现各种各样的学习模式,新的学习模式和学习方法引入社区教育实验,传统的成人学习模式不断演变和发展,促成新的的模式产生、发展,社区成人学习需求的多元化,促使成人学习模式日趋多元化。
社区教育是面向人人的,不论学习者条件如何,只要愿意学习就为其提供学习机会,这是社区教育的核心理念。成人学习走向终身化,要求教育的空间和时间得到充分的扩展和延伸。因此,成人学习的模式应是开放的、多样化的,对学习者是无障碍的。成人学习的场所不限于封闭的学校、教室和课堂,也可发生在家庭、工作场所、图书馆、博物馆……整个社会凡教育信息能传输到的地方都可以成为教育和学习的空间。成人学习者处于适当的环境,就能够从周围环境中的各种信息源——图书、报刊、广播、电视、录音、录像、手机、因特网、谈话、集会、娱乐、旅游等摄取信息、获得知识、进行学习。教育是为学习者服务的,学习者的特征及其需求决定教育培训活动的目标和内容,也应该成为教学活动的依据。成人学习环境的开放,借助于学习的组织形式、方法、技术和手段,以下各具特色的社区成人学习模式服务于成人学习者的需求,显示出优越性,并在社区教育中充当重要角色。
1.以社区学校为主导的学习模式
社区教育是时空开放的一种组织学习形式。当前我国社区教育按照“学者有其校,教育有渠道”的思路,经过资源整合,建立了以社区学院为龙头,以街道(镇)的社区学校为骨干,以社区(居委会)市民学校为依托,以社区学习型组织为基础的社区教育网络。社区教育中最普遍学习模式是以社区学院(社区学校)为办学基地和教学实体,建立社区学习中心,虽然以“校”为载体,但突破学校制度性制约,实现“共建、共管、共享”。其办学宗旨是为社区服务,社区学校与社区是互动关系,是共同发展的关系。社区学院(社区学校)没有门槛、没有围墙,以学习者为中心,以灵活开放的办学形式、功能多样的办学内容,满足社区建设和社区发展对各类人才的广泛需求,满足社区成员自我发展和就业的需求。社区学院(社区学校)多元学习内容,包括正规的、非正规的、非正式的课程和学习活动,既有学历教育、又有非学历教育,更多的是职业技能培训和文化休闲教育。采取灵活开放的学习制度,学习者自由进出,自主决定在什么时候学习,用什么方式学习,社区居民在社区学院(社区学校)可以找到自己想学的课程、学习内容和合适的学习方式。
社区教育的办学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混合型的社区学院,既设有高等教育课程,同时又具有社区教育中心功能。这类社区学院的高等学历教育属大专层次,有的与高等学校合作,在专业方向上更多的是体现为高等职业教育。此外,还开展非学历教育,举办各类培训班、辅导班,以满足社区内各单位和居民对教育的多种多样需求。另一类是社区教育中心性质的社区学院(社区学校),主要开设多种多样适合社区成员需要的课程,实行培训工作,开展丰富多样的社区教育活动。不仅提供补偿教育、职业培训,还提供继续教育、公民教育、老人教育、妇女教育、家长教育等,以及提供教育信息、咨询与辅导,举办社区读书会等与学习有关的活动。
非正规学习、非正式学习在社区大众化学习中发挥关键性作用。各类社区学院(校),针对不同层次居民的教育需求进行“学习市场”调研,深入了解居民学习需求,编辑社区居民选课手册,向居民提供了“菜单式”、“超市式”教育培训服务,形成了内容序列化、形式多样化的教育培训形式。比如以“培训”、“讲座”、“论坛”为形式的学习活动、以“校”为形式的培训活动、以“队”为形式的文体活动、以“节”为形式的文化生活系列、以“协会”、“团”、“站”为形式的活动等。不断创新教育形式,开展“大讲堂”、“亲子学堂”、“晚霞谈心室”、“双休日教育公园”、 “百姓讲坛”等活动,注意打造学习活动品牌,扩大受益人群,吸引更多市民参与学习,引导人们关注学习、参与学习,享受学习。
案例1.
街道办起“学习超市”
在南京市白下区洪武路街道,悄然兴起的“学习超市”走进社区,丰富了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各个社区书香四溢,“终身学习、处处学习、时时学习”成为居民的新时尚。“像超市提供生活必需品一样,社区建立了‘学习超市’,向居民提供不同品种、规格的‘学习用品’,不仅丰富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也提高了居民综合素质。”在社区“学习超市”,共有20多门课程的随你挑选,“学习超市”的课程内容都是经过问卷调查后,根据居民的爱好和需要设定的。在课程表上,按照科普、文体、法律、卫生四大类,提供包括书画、舞蹈、医疗保健、电脑、家政、花卉栽培、就业培训等20多门课程,“文化菜单”的课程,居民可以自行选择,学费全免。“学习超市”从各个社区中广招人才,由数十名学校教师、文化馆专业人员、医务人员以及各行各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老师,费用由政府买单。“学习超市”是一个长期的社区学习网络,除了免费培训班,还举办讲座、论坛、沙龙、开展比赛、竞赛、演讲、演出活动等多种形式,图书驿站的书籍,居民可以免费借阅。
案例2
社区图书馆让你感受最佳读者的体验
当你走进南京市鼓楼区社区文化中心图书馆,良好的阅览环境、丰富的馆藏以及高效的服务使你感受到最佳的读者体验。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帮助你通过数字图书快速、便捷地进行阅览和查找资料,图书馆实行区、街两级联网,实现了图书资源全区共享,图书通接通还;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的网络化,让你可以通过网络进行电子阅读、听音乐、看电影等。当你带着问题、带着兴趣需要提供帮助时,图书馆工作人员为你释疑解惑,当你有更多的专业阅读需要时,图书馆工作人员为你与社区内的大学联系,让你享受满意的服务。
2.以小组团队为纽带的合作学习模式
合作学习模式是在小组团队中展开的学习活动,是在没有教师直接、即时管理情况下进行学习,通过小组群体学习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并实现个体及合作伙伴学习效果的最优化。在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彼此相互依赖、沟通、合作,形成学习共同体,各自有明确的责任,分工互助。在合作中从多维角度反省问题,通过争论完善自己的知识,共享各自的思想和观点,学会把学习中的伙伴作为一种资源。在社区教育中,学习者年龄、性格、经验、职业差异较大、存在较大的异质性,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达到培养团队精神,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
社区的本意即为共同体,是以地缘形式将人们联系在一起的共同体。只要这些人生活在一起,就会通过学习,形成有别于其他地域文化特征、风格、习惯、思想信仰和生活方式。社区的形成具有地缘性,社区内的居民对自己居住地区的文化有特殊的感情,正是这种地缘性,使得社区教育活动易于开展、易于被接受。社区民间团队一般是以共同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等为基础组织起来的,是社区居民开展学习活动重要的组织形式,各种类型的团队包括文体团队、健身团队、学习团队、读书团队、志愿服务团队等,借助团队积极学习氛围,促进人际学习关系的和谐发展,有效维持学习的信心和积极性。基于地域文化的团队学习模式,重视地域文化和地方性知识,结合当地实际和文化特色,开展社区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内容选择为地方特有的知识,呈现形式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有助于了解当地社会文化,促进社区文化传承。
由于社区成员在年龄职业、知识结构、智力水平、思维方式、认知风格、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在差异,这些差异给教学带来不便,但在团队合作学习中,大家共同讨论,交流学习方法,共同分析所学内容,在互帮互助共同提高,学习者相互作用,彼此释放或吸收,产生组合效应,发挥优势互补的作用。以个体的经验为背景来建构事物的理解,每个人的理解只是事物的不同方面,从这个意义,每个人都要超越自己的理解,看到别人与自己不同的理解和别人看到事物的另外的方面,从而形成更丰富的更接近事物全貌的见解。这样差异就成为学习的资源、成为合作学习的动力和源泉。
3. 以家庭为核心的参与学习模式
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是人们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学习型家庭是一种理想的新型家庭形态,是家庭成员个体实现充分、自由和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家庭学习不是一种固定不变的模式,学习型家庭呈现以下共性特色:家庭成员共同学习,其乐融融;读书学习,促进家人和睦团结;利用现代化手段,提高家庭学习质量;父母带头学习,向孩子学习,建立交互式的互动学习模式;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共同分享学习成果;增加家庭文化投入,提高家庭知识含量,营造学习氛围,形成良好的激励机制。倡导家长与孩子共同参与学习,开展家庭读书活动,共同的时间一起阅读、讨论、活动,共同分享学习成果;利用周末闲暇组织社会实践活动,举办生动活泼的文化娱乐活动,提升家庭文化品位;强调家庭成员共同参与,营造双向互动的学习氛围,父母与孩子平等对话与交流,家庭成员相互鼓励,相互支持;家庭不断增加对学习的投入,包括时间投入和必要的家庭学习物质投入。家庭参与式学习不仅从书本中学习,还在生活中、实践中、社会中学习,不仅重视知识技能学习,还重视道德培养、艺术熏陶、更重视智慧的学习。学习型家庭创建提供一个开放、互助的学习气氛,倡导个人自我学习和全家共同学习,扩充生活知识和经验,在学习中不断提高家庭综合素质,提升家庭文明程度和生活质量。
4.以网络为手段的数字化学习模式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和网络迅速发展,互联网成为我国开展社区教育可以广泛利用的广阔空间,积极利用互联网,开展网络远程教育,创设网络社区、网络图书馆,为社区居民获得知识增加机会,消除时空障碍,实现教育资源多元化。
基于网络的数字化学习主要是通过数字技术将教学、管理、服务与每个社区成员相连接 ,是一种基于数字化学习资源和通讯手段的学习模式和过程,它在很多方面比传统学习模式具有明显的优势。数字化学习模式具有以下鲜明的特点:①以学习者为中心,学习是个性化,能满足个体需要的;②学习是以问题或主题为中心的;③学习过程是互动交流的,学习者之间是协商的、合作的;④学习是具有创造性和再生性的;⑤学习是可以随时随地终身的。
基于网络的数字化学习具有多种形式,移动学习、分布式学习、探险式学习、适应性学习、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混合式学习等。数字化学习资源丰富多样,包括:电子书籍、电子期刊、网上数据库、虚拟图书馆、教育网站、虚拟软件库等。数字化网络学习具有开放性、社会性,强调学习者主动性和创造性、主张学习者之间互动性和协作性。
数字化网络学习模式引入社区和家庭,对成人终身学习产生积极作用。它逐步改变传统老师教,学生听的教学方式,教师知识传授者的角色逐步淡化,而成为学习者的指导者,学习者的学习不再依赖于教师的讲授与课本的学习、而是利用数字化平台和数字化资源,教师、学生之间开展协商讨论、合作学习,并通过对资源的收集利用、探究知识、发现知识、创造知识、展示知识的方式进行学习,因此,数字化学习方式具有多种的途径:
(1)资源利用的学习,即利用数字化资源进行情境探究学习;
(2)自主发现的学习,借助资源,依赖自主发现进行探索性的学习;
(3)协商合作的学习,利用网络通讯,形成网上社群,进行合作式、讨论式的学习;
(4)实践创造的学习,使用信息工具,进行创新性、实践性的问题解决学习。
数字化学习港
“数字化学习港”实质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面向各类社会成员提供终身教育服务的学习环境。具体讲,九十一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为目标,一社会和各类人群的需求为导向,在政府主管部门主导和监管下,引入市场机制,有远程教育公共服务运营方建立标准化、连锁运营的数字化学习中心,有资源提供方提供学习资源,有办学组织方进行教学管理,有评估机构进行教学评估,采用信息技术平台和数字化手段,为学习者提供普及性、公平性、开放性和低成本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支持服务。
数字化学习扩大了学习者学习的机会,但对学习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带来数字化学习适应性问题,要使社区居民尽可能地保持与时代同步,需要通过社区信息化水准的提升,提高社区居民参与信息化的程度,向社区居民普及网络知识和计算机操作技术,增加适合社区居民的网络内容及信息方式,积极创造条件,使有条件的街道都能搭建起社区性终身学习支持服务平台。
事实上,任何一种学习模式都有其优势和劣势,每一种模式又都有其相应的对象和范围,任何一种模式不可能承载全部学习目标,满足多元需求,需要多种模式。整合不同的学习方式,将学习策略、学习方法、学习媒介以及传递方式有机组合,以实现学习效果的最大化。
五、建立激励机制,营造社区终身学习的良好环境
(一)引导教育需求,关注弱势群体、提高社区教育参与率
在引导教育需求时,要调动社区居民的参与积极性,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教育活动吸引社区居民参与,以“活动”培养居民社区意识,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和吸引力。要帮助社区居民排除参与学习的各种障碍,包括学业素质障碍、心理准备障碍和服务支持体系的障碍等,提高社区居民的需求率,要从立足于提高全体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包括物质和精神,从解决社区居民最感兴趣的问题,从而提高公民主动参与终身学习的内在驱动力。
社区弱势群体的学习内驱力相对比较低,需要在组织策略、培训内容、活动方式等方面更多地体现出“教育关怀”。要深入调查和分析弱势群体的状况及其分布,掌握弱势群体对社区教育的需求,有针对性地提供各种补偿性、提高性的教育培训。重点关注社会底层群体,满足他们急需的、非正规教育培训和学习需求,为实施教育公平提供平台。通过心理调适,消解他们的心理压力,帮助他们重拾自信,激活他们的学习动机,有针对性地提供社区课程和学习资源,学会某种谋生技能,增强就业竞争力和转岗能力,促进社区的稳定。关注社区老人学习需求,着眼于就近、方便、参与的原则,不断开发适合老年人身心特点的学习活动,不断丰富社区教育课程和设施,增加课程的选择性。关注外来务工人员素质的提升和适应性教育。外来务工人员面临适应岗位工作和适应城市社区生活的双重课题,积极利用各类教育机构,围绕法律、劳动保障、安全、卫生保健社会交往等开展公益性培训,既要不断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又要提高他们城市生活的适应技能,学会融入社区多元文化的生活。
(二)探索建立终身学习卡制度,激励社区成员自主学习
建立激励机制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对社区成员内在学习需求的激励。社区教育的效果最终是要通过社区全体成员来落实,激发他们强烈的学习欲望是关键,可采取目标激励、示范榜样激励、政策激励、学习竞赛与评比激励等多种手段,唤醒学习意识,树立学习目标,才能实现学习者自觉自愿主动参与。
通过社会支持系统,激发成人学习者学习动机。社会支持系统能够强化成人的外部学习动机,如政府制订鼓励成人接受继续教育的政策,单位给予成人学习者的物质激励,家庭成员从精神上支持,使成人学习者能够专注于学习,最终外部动机转化为内在动机,更有效地参与学习。
北京、上海探索建立鼓励市民参与终身学习的激励机制,试行市民终身学习卡制度。终身学习卡兼具“学习帐户管理、学习情况记录、学习消费、学习奖励等多种使用功能;杭州上城区结合社区教育特点,推出“终身教育券”,并通过实践不断完善。终身教育券的实施有严格的设计、审核、印制、发放、实施、评价程序,主要以“培训部门设计菜单,政府及各行业部门买单”的形式,通过政府补贴和购买的办法,提供职业培训服务,鼓励和引导社区成员参与到教育学习活动中来。
案例3
江苏南京市鼓楼社区推行“终身学习绿色通行证”
江苏南京市鼓楼区制定《南京市鼓楼区社区居民终身学习制度(试行)》,其总的原则是让鼓楼区的老百姓“有其学、优其学、乐其学、终身学”。通过政府统筹、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方式,逐步构建区域内各具特色的全民终身学习机制和优质社区教育体系,保障每位社区成员都有均等的终身学习机会,享有终身学习的权利。实践中积极探索“鼓楼区社区居民终身学习绿色通行证”制度。持证居民可在鼓楼区社区培训学院、街道社区学校、各居民学习点以及区域内各培训教育基地享有优惠学习待遇,并将此证作为社区居民接受各类培训情况的记录卡。调动社区居民的学习积极性,统筹、规范社区居民的学习管理工作。原则上社区居民平均每月至少参加一次社区教育培训课程的学习活动,参加率达60%。
案例4
上海闵行区梅陇镇“就学促进”补贴制度
主要通过对社区居民实施就学促进补贴个人账户,由政府来支付社区居民全部或部分培训、学习费用,由社会专业机构、成人学校、社区学校等各方面参与办学的一种社区教育推广形式。政府直接计入个人账户,通过积分、公益活动来管理个人账户的增减,达到鼓励社区居民参与学习活动,同时政府也对社会机构所开设的各种教育活动进行考核,确保各种活动质量,并通过类似“政府采购”的方式降低运行成本社区居民持有就学促进补贴个人账户,自主选择有资质、培训机构,并根据政府部门的相关政策,如参加社区公益活动,逐步提高个人账户金额,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能力
建立科学合理的学习评价体系,及时向学习者反馈学习结果,有效地维持和强化已经形成的学习动机,并且不断激发新的学习动机。在评价目的上,应明确学习评价是一种能力性、发展性评价,评价原则坚持指导性原则和激励性原则,使评价贯穿整个学习始终,对学习者尽可能使用鼓励性、肯定性语言,或通过奖励性措施,使学习者体验成功,在评价标准上体现开放性,不求结论的标准化、唯一化,鼓励学习者创新。
(三)整合社区教育资源,为社区居民提供充分的学习机会
创建学习型社区需要丰富的教育资源作为支撑,强化政府行为,统筹整合资源,利用现有的社区教育资源,培养社区持久的发展能力,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的共有、共享、共管、共赢,是我国社区教育特色和优势的重要体现。但社区教育不是社区与教育的简单叠加,也不是社区内各类教育的简单叠加,而是教育与社会的有机融合,是社区内各种教育要素的集合、协调和互动。社区教育的着眼点是对现有社区教育资源的盘活和充分开发,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由于每个社区自然条件、人文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员构成等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社区教育的资源、基础、发展不尽相同,各个社区从实际出发,依据自身的特点,整体性重构社区内的各类教育,形成有助于人的可持续学习和发展的学习制度。整合区域内各类教育资源,鼓励区域内企事业单位为社区居民学习活动提供服务,充分利用辖区内的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科普基地等公益性社会设施开展社区教育,从而让人人有学习之所,时时有学习之机,最大限度地满足各类群体学习和教育需求。
(四)重视社区教育课程开发,满足社区成员多样化发展需求
要使社区教育课程最大限度地满足社区及其成员的发展需求,其前提是充分开发社区教育的课程资源,为社区成员提供多样化教育课程和活动。社区教育课程比学校教育课程有更广泛的意义,功能类型更丰富多样,包括文化补偿型、知识更新型、素质提升型、职业技能型、休闲娱乐型,涵盖人类生活的各个侧面和层面。在确定社区教育课程目标时,需要综合考虑社区居民个体需求、社会需求和社区教育本身的需求。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不同个体、群体和社区的需求千差万别,因此,社区教育课程要多样化,学历的与非学历的,功利性的与非功利性的、休闲性的与职业性的,基础性的、提高性的与创造性的统筹兼顾,并形成特色,以适应不同群体、不同地区的需求。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考虑需求的差异性(文化素质、道德水准、学习意识、学习习惯、收入水平等存在差距),为不同群体量身定做,提高参与率。着力开发各种灵活的培训课程,实施菜单式培训,以多种途径满足需求。要增加课程及教学的灵活性,从课程设置、资源开发、内容设计、教材呈现方式、学习形式等方面激发学习者的内驱力,形成学习支持服务系统。
(五)加强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建设
长期以来困扰社区教育发展的一个问题是缺乏高素质的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背景复杂,专业化程度偏低,流动性强,队伍不稳定。调查显示:被调查的250名社区教育干部和教师中,从事社区教育工作年限在2年及以下的占48.4%,3-5年的占30.3%,5年以上的占22.4%。其中59.4%的人比较满意自己的职业,12.3%的人很满足自己的职业。问及为什么满意从事社区教育教师工作,27.8%的人选择教师工作相对稳定,居第一位;14.4%的人选择“干一行爱一行”,居第二位;12.8%的人选择出于事业心,居第三位。在回答对社区教育教师职业不满意的方面,33.8%的人认为社区教育工作不被重视,没地位;15.4%的人认为工作辛苦,难度大。对于个人最急需解决的问题:34.4%的人希望改善工作条件,24.3%的人希望晋升职务职称,18.2%的人希望提高工资待遇,17.2%的人希望学习知识,提高业务能力。课题组认为,应该制定相关的政策,在高等院校、师范院校、成人高等院校可设社区工作专业,系统开展专业性、针对性的培训,通过待遇上的提升,提高社区教育工作者的社会地位;通过业务训练,提高社区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水平和研究水平,努力打造一支数量充足、高素质、专业化的社区教育专职队伍,同时充分发挥社区内“有才者、有心者、有闲者、有力者、有需者”的作用,积极发展壮大兼职和志愿者队伍。
总报告执笔人:赖立  廖芬
[1] 高志敏.成人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7.8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