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奇毒素主要治什么病:CPI高悬,加息还是“提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9:57:50

CPI高悬,加息还是“提准”?

2011-08-10 11:07:57

浏览 6686 次 | 评论 8 条

 

国家统计局昨天(8月9日)公布了7月份我国宏观经济统计数据,CPI同比上涨录得6.5%。继今年6月份达到6.4%的高位以后,CPI指数又提高了0.1个百分点,再一次创出新高。它深刻地表明,物价上涨仍是影响我国宏观经济顺畅运行的一个严重障碍,而政府不断推进的物价管控手段还没有发挥出看得见的作用。因此,在未来一段时间里,遏制CPI上涨势头,仍然是政府职能部门首当其冲的一项重要工作。

CPI的高涨,意味着从去年以来开始出现在我国的通货膨胀不但未能得到有效的遏制,而且正表现出愈演愈烈的态势。值得注意的是,在美国主权信用评级被调低以后,长期居于世界经济龙头地位的美国出现了衰退迹象,这使全球市场失去了方向,不仅各国资本市场出现了严重的股灾,而且商品市场也出现了剧烈动荡。随着各国普遍采取宽松政策以应对危机,对我国遏制通货膨胀的努力将产生严重的对抗作用,从而有可能使我国的物价继续疯狂上涨,未来CPI走势不容乐观。

自从去年下半年我国货币政策从适度宽松转为稳健以后,作为货币政策的执行当局,央行便开始了收紧流动性的日常管理。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央行已经连续4次加息、12次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几乎每一次CPI数据公布的前后,央行都会推出“提准”或加息的手段,使其成为与CPI数据公布相呼应的一种“组合拳”。但从中也可看出,在政策调控手段的运用中,央行更偏向于使用“提准”这种数量调控工具,而对加息这种价格调整工具的使用十分谨慎。在7月份CPI数据公布以后,如果央行需要继续推出“组合拳”,那么,是选择加息还是“提准”,显然是一个必须认真考量的问题。

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进一步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空间其实已经不大。经过步骤紧密的连续动作,我国大型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已经提高到21.5%,尽管央行官员曾经表示,存款准备金率的提高不存在上限,但是这种单向度的对流动性的挤压,实际上已经产生了一些不利于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其中最为突出的便是中小企业普遍陷入资金困境,导致民间高利贷泛滥,而金融市场监管部门为了照顾中小企业的实际需要,对这种明显违反国家金融政策的高利贷表现出了暧昧的态度,不再像以往那样采取高压手段。但是,这虽然可以让中小企业解决一时之困,却使其经营成本出现了大幅上升,导致物价出现快速上升,成为推动CPI上升的一个重要因素。

由于央行对加息动作的推出表现得过于谨慎,一个直接的结果是,我国目前的银行储蓄利率与CPI之间的“剪刀差”已经越来越大,按照7月份的CPI水平,我国目前的负利率已经高达3个百分点。负利率的存在,意味着储户的资产缩水,也意味着资源错配,一些能够得到银行信贷支持的企业实际上是在利用这种错配剥削储户的利益,这在我国这样一个民众习惯于以储蓄作为基本理财手段的国家,是一个必须严肃面对的问题。因此,央行在下一阶段的货币政策选择上,应当更注重于运用加息工具,努力缩小随着CPI走高而正在扩大的负利率口子。这不仅是为了帮助居民实现财富的保值增值,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这种政策导向修正在我国投资领域存在的资金成本过于低廉的问题,压制社会上普遍存在的过高的投资冲动。

当然,不断地加息会提高资金的使用成本,不利于企业的持续经营,特别是加息所带来的房贷利率上升,将直接导致大量自住型和改善型购房者的支出增加。但是,任何政策的出台,都不可能兼顾到所有的方面,对于央行来说,最重要的是抓住主要矛盾,对于当下的金融市场来说,储蓄负利率就是一个必须正视的主要矛盾。

 

(新京报,2011年8月10日)

CPI居高不下将是一个长期现象

2011-08-10 11:06:52

浏览 1200 次 | 评论 1 条

 

国家统计局昨天(8月9日)公布了7月份我国宏观经济统计数据,CPI同比上涨录得6.5%。这个数据虽然高于此前一些研究人员提出的预期,但与大众对目前物价的认知倒是基本吻合的。在6月份CPI已经达到6.4%高位的一个月来,我国政府运用多种手段调控物价,但是事实已经证明,在一个已经具备了市场化基础的经济体里,政府管控物价很难收到预期的效果。国内外复杂的经济形势,已经决定了我国的通货膨胀正在进入一个上升通道,这也决定了CPI的居高不下将是一个长期现象。

本轮通胀的形成原因,前期的说法是由于前两年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流动性过度泛滥,出没于市场的热钱首先推高了房价,继而又推高了各种商品的价格。这种分析应该是有其合理性的,但是如果把通胀的原因全部归结于此,却又失之简单。最近一年来,我国的货币政策已经越来越紧,并且至今看不到放松的迹象,即使局部领域因为过紧的货币政策推行而出现了问题,货币政策管理当局也没有改弦更张的想法。这种从紧货币政策的推行,对市场上的流动性造成了很大的打击,突出的表现便是房价已经很难涨上去了。

但是,实体市场的商品价格却在这段时间里出现了大幅上涨,这种涨价潮已经从去年的一些并非满足民生基本需求的小宗商品发展到了对民生基本需求有重大影响的大宗食品。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猪肉,在7月份的CPI构成中,猪肉价格同比上涨高达56.7%,影响价格总水平上涨约1.46个百分点。由此可见,政府几个月来对猪肉市场的管控还没有收到效果,而且可以预计的是,在未来也很难收到效果。一种商品的价格一旦到达某个位置,除非供求关系出现颠覆性的变化,否则要求它回到原点,实在是不可能的。对于类似猪肉这样的大宗食品的价格飞升,如果仍将其视为投机资金的作祟,显然未能抓住要害。

中国CPI不断走高的根本原因,固然有流动性泛滥之下通货膨胀不断加剧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中国的经济模式在于政府对经济的管制与市场经济原则产生了很大的矛盾,政府的管制力使其有能力加大货币供应量以应付日益增长的需要,但同时政府的管制又使经济运行的成本居高不下,社会为了政府的利益支付了过高的交易成本。但是,目前政府管制价格的手段却仍然沿用以往计划经济时代的旧有手段,未能对既有的经济手段进行改革,因此这种管控的最终结局是经常性地使民众感到失望。

更令人忧虑的是,最近发生在美国的政府债务危机和美国主权信用评级事件对世界经济格局产生了灾难性的影响,中国已经不可能置身事外。这次危机将使世界经济格局发生重大转变,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变化将表现得越来越明显。美国为了应付其日益庞大的政府债务,无疑将再一次启动滥印美元的机器,从而推动世界大宗商品出现新一轮涨价潮。由于中国的许多大宗商品价格已经与国际市场建立了挂钩机制,因此,我国政府的物价控制将面临新的更加复杂的困难,物价上涨势头将变得难以阻挡,那么,CPI势必也将水涨船高。在未来几个月里,即使CPI不再表现得像最近两个月里如脱缰野马那样疯狂走高,要求CPI在短期内出现可观的下降,已经越来越不现实。

CPI居高不下,受伤害最大的无疑是民众。最近一两年来,我国政府正在积极推行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的措施,并且收到了一些效果,从今年9月开始,个税免征点也将提高到3500元。但是,在不断走高的CPI面前,民众增收的这些成果很快便化为乌有。因此,我们一方面必须看到CPI高企的严重性,并且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另一方面,政府应该加大经济体制改革的努力,尤其是政府需要切实推行对自身机制的改革,放弃对自我利益的追求,与民众一起,度过这段艰难的日子。

 

(长江商报,2011年8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