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卡丽蜂刺有没有特效:怎样做访谈/观察研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4 13:46:33
怎样做访谈/观察研究?(2011-06-22 19:08:53) 

“教育研究方法”我讲了多年,一直在讲台上夸夸其谈,要求学生如何做访谈、观察,可是,一旦亲自落实到真实的访谈、观察,我本人也没有做出一篇出色的能让自己满意的考察报告来。唯一能自我安慰的是:这次算是亲自进入现场,以访问、观察的方式收集资料,然后,形成研究报告。

我的的研究思路是:第一,访谈/观察前设计初步的访谈/观察提纲;第二,进入现场,直接观察、收集相关档案资料、找相关的当事人访谈并做记录。我的记录方式是笔记而不录音。以往我曾经录音,但我个人比较拒绝研究中的“高科技”而更愿意采用原始的笔记。第三,离开现场之后开始将整理访谈/观察资料。一般的研究重视“编码”,我个人将“编码”理解为“视角”和“分类”:总体的“视角”是教师发展或教师成长,具体的视角和分类包括“教师招聘”、“教师任用”、“教师同伴合作”、“教师与家长的交往”、“教师日常学习”、“学校文化”等等。第四,根据选定的视角和分类框架整理研究报告的初稿。在撰写研究报告时,尽可能不用抽象的分类概念,而使用实地调查所收集到的“本土词语”。比如,不用“教师任用”,而用“专科专教”,不用“教师与家长的交往”,而用“开放课堂”。第五,初稿形成后,从整体上对文章进行再分类、再调整。将某些比较庞大的类型分为更小的类型,或者,将某些相关的微型分类合并成一个更大的类型。尽可能使各个类型保持一定的内在联系。

这是我这次做实地调查研究的思路和写作思路。为了使研究报告看起来有一点点专业感,我做了一些努力。但是,正如你所所,文章有两个缺陷:

一是“抽象”太多,不如直接叙述访谈/观察中现场生成的具体的提问与原生态的回应。

二是多次引用那所学校的校报、家校通讯、有关学校的报道,尽管可以引用,但引用过多。   

现在一直在寻找比较好的可以作为“案例教学”的以访谈/观察的方式提交的研究报告。到目前为止,我所能找到的比较好的访谈/观察研究报告只有两份:一是在《上海教育科研》发表的《从自卑到自尊》和陈向明老师在《教育研究与实验》上发表的《王小刚为什么不上学了》。前者的访谈/观察偏重“结构性访谈”、“结构性观察”,那份研究报告的确不错,但那样的研究对研究者本人限制较大,在研究技术上也显得比较强硬。后者更多地显示了现代意义上的“质的研究”的风格,那样的研究给研究者本人留出的自由空间更大,同时也给研究者本人提出了更多的不确定的要求:比如如何提问和追问,如何围绕主题挖掘更多的事实。如何把收集到的资料整理成有情节的故事。

我个人更愿意选择类似《王小刚为什么不上学了》的思路。以后若有机会再做类似的访谈/观察研究报告,也许可以做得更好一些。

感谢你的建议。希望我们一起努力,让中国教育界出现更多的类似《从自卑到自尊》和《王小刚为什么不上学了》的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