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宅风水书哪本好:“炮打蚊子”的商业模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4:17:40
      来源:创富志    2011-8-9 10:54:41

  激光灭蚊器能利用翅膀产生的声频波定位蚊子的空间位置,然后发射激光烧掉蚊子翅膀,而这种机器的发明者竟是个天体物理学家!这要归功于知识风险公司独特的商业模式:多个领域的科学家合作进行发明创造!

  蚊子是人类最大的敌人,特别是在夏天的夜晚。人类和蚊子的恩仇永远难以化解,现在出现了一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可能让我们用一种十分解恨的方式,干掉蚊子。

  2007年,比尔·盖茨在做一个在非洲防治疟疾的慈善项目。可以想象,他和我一样对蚊子有血海深仇。

  为此他找到老部下、微软前首席技术官内森·麦沃尔德—这家伙在2000年创办“知识风险公司”Intellectual Ventures,做专利生意,把自己定位为职业创新者。

  如今这两个技术狂人又凑到一起,重温旧梦,不免想在灭蚊工作中体现出一些技术含量。

  这家伙说:“如果能专心致志从事创新,我们能够比那些以此为副业的人做得更好。”

  为此,这个公司经常组织召开“集思广益会议”,参会者往往是跨学科的小组,各个学科的专家一起讨论如何解决一个难题,并从中挖掘专利机会。

  那么如何打蚊子?一个叫洛厄尔·伍德的天体物理学家,提出一个疯狂的建议—用激光器来杀灭蚊子。

  疯子伍德在上世纪80年代冷战时期,曾参与设计星球大战的激光罩。激光炮打蚊子,对他来说轻车熟路。

  2008年初,伍德和公司的研发团队利用星球大战项目中的反导技术,用极普通的材料—打印机、数字相机和投影机的零件等,在西雅图的实验室中组装出了一台“激光灭蚊器”,成功击落了第一只蚊子。

  和蚊帐、蚊香相比,这绝对是个高科技的方案!

  内森·麦沃尔德现在拥有了一件很酷的武器。他们为这种激光灭蚊器取了个很美国的名字—蚊子杀伤性武器,英文简写为WMD,和美国出兵伊拉克号称要寻找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缩写相同。

  一次演示中,麦沃尔德将一群可怜的蚊子,放进一个玻璃桶,然后把激光灭蚊器安装在离地三米的架子上。

  激光器上面有好几个小电筒、一个35毫米的镜头、控制激光发射的一个小黑匣子和各种各样的小透镜和反射镜。还有一台电脑连着,以方便随时控制。

  打开激光器,电脑屏幕显示很多蚊子被锁定了。这时按下“开炮”按钮,精确制导激光就会发射。

  几秒钟内,激光器射出的激光,就把100英尺以外的蚊子一只只射下来。麦沃尔德称,激光器每秒可击毙50到100只蚊子。

  通过高速摄像机,可以看到击落蚊子全过程的慢镜头。激光器利用蚊子扇动翅膀产生的声频波,定位蚊子的空间位置,锁定后,发射激光束,灼烧蚊子的翅膀。

  激光器能分辨出雌蚊和雄蚊。雌蚊体型较大,扇动翅膀频率较低。由于只有雌蚊才会咬人,为提高效率,激光器打雌不打雄,留下一群昆虫界的光棍。

  知识风险公司的科研人员为研究蚊子的飞行方式,使用一种被称为“粒子图像测速”的技术,使用绿色激光,照亮悬浮在蚊子周围空气中的小水滴,通过研究蚊子飞行时周围空气的流动,计算出蚊子的飞行方式。

  “灭蚊激光器”的最终目标,是使用激光在宅所和医院周围,创造一座类似“反导弹防御系统”的灭蚊屏障。此外还可用于农场,替代杀虫剂。

  虽然类似的激光器之前也有,但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都太贵,麦沃尔德的团队在eBay网上搜寻,发现可以找到这种新型武器的所有部件,包括打印机、放映机和数码相机的变焦透镜等,制造成本最低50美元。

  开会

  激光炮的故事讲完了,你也许想搞上几台埋伏在别墅里,但有没有想过这么伟大的创意是怎么产生的?

  因为“知识风险公司”背后,有一套独特的商业模式,它所做的生意就是创新,以及随之而来的专利。

  前面说的“集思广益会”就是很有趣的组织形式。

  例如2007年的一次会议,公司邀请美国最杰出的10位医生和科学家。其中有物理学家洛厄尔·伍德(就是发明灭蚊激光器的那位)、来自南加州大学的胸外科手术医生迈克尔·史密斯及生物力学工程师爱德华·博伊登等。

  这些人聚在一起,要思考如何解决一个问题:如何提高手术质量?

  首先由神经外科医生丹尼斯·里维特介绍他在动脉瘤方面遇到的难题。他用荧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幅血管图,上面有一个圆球状的恶性凸起。

  “这是很常见的问题?”麦尔沃德问。“没错!”里维特回答说。麦尔沃德的眼睛一亮,与此同时,房间内立即热闹起来,人们纷纷建言献策。

  随着会场气氛的不断变化,一位坐在计算机前的公司员工,不时地从电脑中调出相关的文章或专利文件,并借助于投影仪,供大家参阅。

  公司的专利律师(其中不少有自然科学博士学位)在一旁认真聆听这一专业性极强的交流过程。他们一边做会议笔记,一边利用从屋顶垂下来的两个麦克风录制对话过程,并且把白板上的绘图拍摄下来—会后他们将从这些会议记录中,挖掘专利思想。

  由此可见“知识风险公司”的创新方式。

  麦尔沃德,这位天资聪颖的数理物理学家,以资深科学家的身份在微软工作了14年,而且还是微软的首位首席技术官。2000年他与微软的另一位著名科学家爱德华·荣格创建了“知识风险公司”。

  麦尔沃德极其博学,从烹饪(他在一家法国烹饪学校上过学)、宇宙天体学(他曾师从剑桥大学的史蒂芬·霍金学习相对弯曲时空)到古生物学(他曾出资赞助恐龙挖掘工作),他几乎都能参与讨论。

  他也许是全世界唯一一位既有足够的科研知名度、又有广泛商业关系网的人。他不但为公司吸引来全明星阵容的发明家,而且还邀请到微软、英特尔、苹果、索尼和诺基亚等明星公司来做投资方。

  商业模式

  在担任微软研究院的首席技术师期间,麦尔沃德得出一个重要认识:

  预测哪项创新将会获得成功,充满风险;而降低风险的唯一办法,就是在广阔的范围内开展创新。

  因此,与基金经理采取多种策略、分散投资一样,知识风险公司想要形成一种“多样化的专利组合”。

  集思广益会议,正是这个战略的一部分。

  他们用行业中罕见的方式,把由跨学科专家组提出的见解融为一体,因此他们能够让“知识风险公司”提出具有突破性的思想。

  如果想从“集思广益会议”的各种想法中获得回报可能要等很长一段时间。申请并且最终获得专利,至少要用三年。而接下来还有一个最艰巨的任务:找人将专利商品化。

  麦尔沃德只负责挖掘点子,他根本没兴趣生产新产品,然后为之开展市场营销。他计划把这些工作全部交给“特许经营商”。

  麦沃尔德说,他需要吸引“耐心资本”,而且还会告诉投资者,无法保证五年后就一定能够获得利润。

  对发明家来说,如果名字能写入专利,就能从未来的盈利中分到一份,但最终决定权在麦尔沃德手中。

  然而,这些钱只是吸引他们参与进来的因素之一。

  “知识风险公司对于这些科学家具有双重吸引力:一方面是有机会与来自各个领域的、纯粹以创新为目标的思想家取长补短;另一方面则是知识风险公司将想象转化为知识资本的效率。”神经外科医生里维特说。

  事实上,知识风险公司把更多资金用于收购其他人的点子。凭借着高达数十亿美元的专款,知识风险公司已经囤积了上万项专利。

  2002年,当麦尔沃德和荣格首次为知识风险公司融资时,由于互联网泡沫破裂,许多新兴公司相继破产,这些公司可能会以低廉的价格出售自己的专利。

  硅谷的许多高级经理担心,有人可能会收购这些专利,随后再对侵犯其专利的公司提起诉讼。

  比如2003年,索尼为多项专利权侵权行为赔偿2500万美元,而原告当初购买这些专利只花了6.5万美元。

  麦尔沃德和荣格开始说服那些著名的技术公司,为他们设立的“专利保护基金”投资,他们请每家公司投资5000万美元。

  接下来四处出击,收购那些闲置在市场上并且可能产生威胁的专利,而投资者则会获得整个专利组合的特许使用权,这样“知识风险公司”便可以帮助投资者有效地防范知识产权侵权案件的骚扰。

  如今微软、苹果、诺基亚、Google和eBay、索尼均为知识风险公司的签约客户。

  在许多大型计算机公司和互联网公司故意侵犯专利权,但多数专利持有者没有精力或费用去追诉。麦尔沃德看到机会,把收购专利作为其最主要的业务。

  为降低成本,通常会用一些名字稀奇古怪的空壳公司来收购专利。

  收购范围主要集中在核心技术上,如芯片制造和设计以及电信领域。

  当麦尔沃德请一些公司交纳特许使用费被拒绝时,将别无选择地诉诸法律。但他认为:诉讼等于极大的失败,是将专利货币化最糟糕的方法,是灾难。

  但他又补充说:“虽然有时会发生灾难,但你必须这样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