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十八子官网:文化是大学之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0:39:39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人类社会逐步进入了以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和信息网络化为主要特征的崭新时代。在这个新的时代背景下,在我国悄然兴起了一个大学文化问题研究思潮,“文化是大学之魂”是在这个思潮深入发展的过程中提出的一个崭新的大学哲学观,包括大学文化本质观、大学文化使命观、大学文化精神观和大学文化价值观,它们是一个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和辩证统一的有机的整体,统一在“文化是大学之魂”之中。这是提高大学的文化自觉,实行科学办学和对大学实行科学管理的理论基础。


    一、大学的本质是一种功能独特的文化机构


  什么是大学,大学是什么,是古今中外教育家们议论的永恒的话题,他们从不同的视角对大学做出种种界定。如纽曼说:“大学是传授普遍知识的地方。”克拉克•科尔说:“大学是直接为社会服务的‘服务站’。”蔡元培说:“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梅贻琦说:“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乃谓有大师之谓也。”这些说法,或从功能,或从任务,或从气质,对大学的某个侧面进行了深刻的描述,并不是从哲学上对大学本质的科学揭示。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由于极其复杂的种种原因,我国对大学本质问题的认识存在着众多的误区,主要是四个误区:一是误认为大学是实施高等教育的主要机构,所以,教育就是大学,大学就是教育;二是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思想影响下,制定了“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方针,把学校称之为“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三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夸大了教育和大学的产业性质,甚至提出“教育要产业化”,要“把学校完全推向市场”;四是在高度集中的领导管理体制下,重行政机制轻文化机制,由政府直接控制大学,大学缺乏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活力。
  经过研究,我们认为,教育性、阶级性、产业性和行政性都是大学的重要属性,但是,必须明确,文化性或学术性是大学的本质属性,大学的本质是一种功能独特的文化机构和传承、研究、融合、创新高深学术的高等学府。做出这个科学界定的主要依据是:
  第一,大学是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教育是与人类社会同时诞生的,但学校教育,特别是大学则是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据文献记载,人类最早的大学出现在我国的先秦时期和西方的古希腊、古罗马。两千多年来,大学从学术的“象牙之塔”到与社会的联系日趋紧密,从培养少数精英到高等教育大众化,从单一的教育机构到全面承担教育责任、学术责任、服务与引领社会责任和国际责任,不仅在知识的传承、应用和创新方面起到重要基地的作用,并且不断地为政府和社会提供各种各样的咨询服务和理论支撑,成为人才养成的重要基地和人类社会的知识权威。随着这一系列的变革,大学的形态、功能和使命得到不断地丰富、发展和拓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历史地位。
  第二,知识及其学科(专业)是大学存在的组织基础。组织文化学是一门科学,运用组织文化学的基本观点来观察大学,人们发现,知识及其学科(专业)是大学存在的组织基础,大学是由众多的课程和学科(专业)组成的高度分权的有机体,主体是掌握高深学术的众多教授,他们有着对未知世界的强烈兴趣,以人才养成和探究真理作为他们的崇高使命。因此,他们希望能够独立地工作,对来自行政的强制权力有一种天然的抵抗。由此可见,在大学组织里,科层机制的等级权威、规章制度以及市场机制的物质利益刺激都只能发挥其有限的作用,以服从真理和崇拜权威为主要特征的文化机制是大学组织整合的主导机制。这是大学组织区别于其它社会组织的重要特征。
  第三,大学越来越充分地发挥着独特的文化功能。经过长期的发展与变革,大学越来越充分地发挥着传承、研究、融合和创新文化的独特功能。传承文化是大学的基本功能,它不是人类文化简单的原本照搬,而是根据大学自身的价值观念对人类社会长期积累的文化进行严格的选择、认可、加工和整合,充分发挥其对人类文化的积淀作用,并在这个基础上通过教育活动把人类长期积淀的文化传承下去。创新文化是大学的本质要求。大学应当在传承文化的基础上努力站在学科发展的前沿,探究真理,发展知识,并且将学术研究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只有这样,大学才能培养出社会所要求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成为国家发展科学事业的重要方面军,推动和引领社会文化向前发展。大学传承和创新文化离不开对人类文化的研究,所以,研究文化是大学全部活动的基础,为此,必须保障大学享有充分的教学和学术自由,营造一种良好的、宽松的学术与文化氛围,确保大学的教师和学生能够潜心地研究高深学术,不断地追求和认识客观真理,并在这个基础上传承和创新文化,这是大学生机和活力之所在。当今的世界是个开放的世界,其实质是文化的开放,多元文化的沟通与融合是时代的强烈呼唤,是历史的必然。所以,在多元文化矛盾运动中通过批判、取舍、整合和创造进行文化融合,既是大学的一项重要功能,也是大学传承、研究和创新文化的必由之路。
  第四,大学与社会的经济和政治机构既相互关联又鼎足而立。人类有三种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及相应的三种社会机构:一是物质生产活动,它是人类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广而言之就是经济活动,从事这种活动的主体是企业。二是治理国家和国际交往的政治活动,它主宰着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从事这种活动的主体是政府和政党。三是传承、研究、融合和创新文化的文化活动,它是人类全部活动的基础,从事这种活动的主体是大学和研究机构。人类的这三种基本社会实践活动以及相应的三种社会机构既相互关联又鼎足而立,各自承担着不同的任务,发挥着不同的功能。由此可见,在宏观上,与主要从事经济活动的企业和主要从事政治活动的政府和政党不同,大学是一种与社会的经济和政治机构既相互关联又鼎足而立的功能独特的文化机构。
  我们把大学的本质界定为一种功能独特的文化机构,主要是从宏观上区分企业、政府和大学这三种社会机构具有的不同本质。众所周知,文化不仅是多样化的还是有层次的,大学传承、研究、融合和创新的不是一般的文化,而是高深学术。因此,更准确地说,大学的本质是一种与社会的经济和政治机构既相互关联又鼎足而立的传承、研究、融合和创新高深学术的高等学府。
  由此可见,自大学走出“象牙塔”融入到社会中去以后,大学的存在就有两种哲学基础,即以认识论为基础的哲学要求大学必须“崇尚学术”,以政治论为基础的哲学要求大学应当“适应社会”。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大学办学活动的基本矛盾是崇尚学术与适应社会之间的矛盾。大学办学的基本规律是“必须与学术和社会协调发展”。解决这个矛盾的根本出路是走多样化的发展道路,用办学模式的多样化去应对社会的多样化需求,从而在积极应对众多领域不同层次广泛需求的同时坚持大学应有的基本理性和学术价值。


    二、当代大学应当承担的重大文化使命


  对于任何一种社会组织而言,它的存在总是与这种社会组织所承担的特定使命密切相关的。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把大学的社会职能概括为教学、学术研究和社会服务,这是一种经典的提法。正如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经明确地指出的那样:“大学是研究和传授科学的殿堂,是教育新人成长的世界,是个体间富有生命的交往,是学术勃发的领地。每一项任务借助参与其它任务,而变得更有意义和更加清晰。按大学的理想,这四项任务缺一不可,否则,大学的质量就会降低。”后来,曾经长期担任过哈佛大学校长的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德里克•博克教授1982年出版的专著《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首次提出“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这一重大命题,是西方论述大学社会服务职能的新的经典之作,它比较明确地表述了大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历史地位。现在有一种新的观点认为,作为一种功能独特的文化机构和与社会的经济和政治机构既相互关联又鼎足而立的传承、研究、融合、创新高深学术的高等学府,应当从文化的视角和时代的高度深刻认识当代大学应当承担的重大使命。
  一是文化育人。大学从它诞生之日起,就把教育责任作为自己应当承担的永恒的第一社会责任。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未来的新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人的全面发展指的是占有自己的全面本质。所以,人的发展是教育活动永恒的主题,教育的本质是通过文化促进人的发展的过程,教育不仅承担着通过文化培养社会所要求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的任务,教育还负有通过文化养成健全的人格,开发人的理性和潜力,革新人的天赋,扩大人的生命内涵,为人的一生奠基,使受教育者占有自己的全面本质的使命。因此,以人为本既是一种科学发展观又是一种教育哲学观,文化育人既是教育本质的核心又是当代大学应当承担的永恒的第一文化使命,关键是要在传承和创新文化的基础上通过文化养成促使受教育者实现从有知识的人向有文化的人的深刻转变。
  二是文化创新。自1810年威廉•冯•洪堡创造性地提出“教学与研究相统一”的崭新理念以来,学术研究功能被逐步引入大学,它既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造就一代新人的基础,也促使文化创新成为大学应当承担的一项新的重大文化使命。大学的本质是面向未来的,它的根本特征是永远不停顿地探索和发展人类知识,力求占领人类知识的全部领域,从物质方式到精神方式探索整个的人类经验及其自然环境,成为面向未来进行知识创新,为解决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提供科学依据的前沿。自大学走出“象牙塔”逐步融入到社会中去以后,面对的是文明社会众多领域不同层次的广泛需求,既有学术性的又有非学术性的。因此,大学不仅要面向未来,以探究真理和发展知识为己任,大学还应注重开展应用研究和进行科技创新,努力成为将科学技术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中心,直接为提高人类社会福祉和增强综合国力做贡献。
  三是引领文化。大学作为创造并培育新文化的中心,承担着与生俱来的、更为独有的、影响更为深远的引领文化的重大文化使命,始终辐射、影响、引领社会文化的更新和发展。大学这种引领文化的重大使命主要体现在继承并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借鉴并传播先进的外来文化和创造并培育引领时代的先进文化。大学,特别是一批高水平的大学和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之所以能够不断创造并培育新文化、进而引领社会文化前进,主要是因为大学具有学术自由的宽容环境、标新立异的学术氛围、科学民主的大学制度,保障了文化的创新;大学汇聚了各个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他们和年轻的学生们一起在宽松的学术环境中进行科学研究,特别是基础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直接创造着形成新文化的各种元素和种子;大学在这样的学术氛围中有利于造就杰出的创造性人才,成为引领社会文化前进的领袖人物。
  四是文化融合。当今世界是个开放的世界,其实质是文化的开放,现代文化正在世界多元文化的激荡交融中呈现出勃勃生机。在这样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正在进一步走向世界,普遍增强全球意识,进一步开放教育与学术市场,扩大并深化教育与学术交流和合作,努力实现教育与学术资源的国际共享,着力培养具有全球意识、较高文化品位和较强国际竞争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并在本土化的基础上加速实现国际化的进程,努力在竞争中成为国际多元文化沟通和融合的桥梁。这既是当代大学必须承担的一项新的重大文化使命,也是大学承担文化育人、文化创新和引领文化的重大使命的必由之路。


    三、大学的文化精神是一种价值信念体系


  自19世纪初叶工业革命兴起和大学走出“象牙塔”融入到社会中去以后,近一个多世纪以来,在社会世俗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世界大学的发展与变革并不都是一帆风顺的。围绕着怎样才能既积极主动地应对文明社会众多领域不同层次的广泛需求又保持大学应有的基本理性及学术价值之间的矛盾一直存在着理性与功利、人文与科学、学术自由与文化专制和多元开放与闭关自守之间激烈的矛盾冲突和斗争。特别是近一个时期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一种大学文化精神的衰微现象,其突出表现是大学人文精神的滑坡和办学目标的工具化倾向,正在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组织文化学是一门科学,组织文化学认为“组织文化的灵魂是一种价值信念体系”。基于这种认识,经过研究,我们认为,作为一种功能独特的文化机构和与社会的经济和政治机构既相互关联又鼎足而立的传承、研究、融合、创新高深学术的高等学府,大学区别于其它社会组织的特有的价值信念体系,也就是大学拥有的独特的文化精神主要有以下四点:
  一是崇尚人文。作为人才养成的重要基地和人类社会的知识权威,大学崇尚人文的文化精神指的是大学应当把人的发展作为教育活动永恒的主题,把通过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使学生实现从有知识的人向有文化的人的深刻转变作为自己应当承担的永恒的第一社会责任,体现出一种对作为“个体”的人和作为“整体”的人类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终极关怀,使大学真正成为人类文明的精神家园。
  二是注重理性。作为人才养成的重要基地和人类社会的知识权威,大学注重理性的文化精神指的是大学应当把人的发展看作是人的心智解放过程,把理性作为人类认识自然和驾驭自然的认识论基础,以发展人的理性、产生活的智慧和探究真理、发展知识为己任,使大学真正成为造就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重要基地和思想最活跃、最富有创造力的学术殿堂。
  三是自由独立。作为人才养成的重要基地和人类社会的知识权威,大学崇尚自由独立的文化精神指的是大学应当把学术自由作为维持其活力的源泉,以理性和学术价值作为其应当追求的核心价值,永远坚守以“象牙塔”为象征的为真理而献身的基本精神,坚持教育事业应当交与教育家,保持相对独立的资格,确保大学真正成为一种与社会的经济和政治机构既相互关联又鼎足而立的传承、研究、融合和创新高深学术的高等学府。
  四是追求卓越。作为人才养成的重要基地和人类社会的知识权威,大学追求卓越的文化精神指的是无论在任何情况下,大学都应当坚持对现实的超越和对理想的追求,超越功利与非功利的对立,兼容多种价值追求,与时俱进,止于至善,绝不随波逐流,绝不成为政治的附庸或文明的粉饰,或者为经济所左右,绝不工具化和庸俗化。
  由此可见,从组织文化学的视角,崇尚人文、注重理性、自由独立和追求卓越,是大学区别于其它社会组织的特有的文化精神和价值信念体系,如果大学丧失了这种特有的文化精神和价值信念体系,它就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学。回顾整个大学发展的历史过程,我们不难看出,尽管在历史的不同时期大学扮演的社会角色不同,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即大学自始至终都在坚守以“崇尚人文,注重理性,独立自主,追求卓越”为核心的大学特有的文化精神和价值信念体系,这是大学之所以千百年来一直长盛不衰的精神支柱。
  必须指出,当前在世界范围内出现的大学文化精神的衰微现象有极其深刻的社会根源,是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在大学文化精神上的深刻反映。大家知道,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一个巨大区别就在于,所有传统社会的意识形态,都把人的贪欲视作洪水猛兽,把它视作一种破坏性力量,我国儒家力主“存天理,灭人欲”,西方中世纪也是这样。但是,自工业革命以后的近、现代社会逐渐发生了变化,把人的贪欲视作创造的源泉和进步的动力,要求每一个人在不犯法的限度内尽可能地追求欲望的满足,并把它称之为“人的贪欲的理性化释放”。这样一来,世界就由原来的有精神家园,有纯正的精神信仰,到精神信仰打了折扣,进而不同程度地信仰物质主义、经济主义、消费主义。人们把这样的转变称作是“精神家园的失却”,这是一个根本性的转变。精神家园的失却是人们无限追求的根本转向,导致了现代全球性的生态危机。特别是进入20世纪以后,大学的文化精神正在随着外部各种力量的介入而日趋淡化,大学组织正在由人才养成的重要基地和人类社会的知识权威向技术人才与成果生产基地蜕变。然而,一个民主、文明、公正的社会不能没有一个相对独立的、享有一定学术自由的、不屈从于任何外在权威并能够摆脱任何外在诱惑的精神气质的真正意义上的大学的存在。否则,社会创新和发展的动力就会受到削弱,社会就会流于鄙俗,成为人欲横流、精神颓废和理想黯淡的名利场,这就是大学的文化精神存在于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之所在。
  由此可见,实现新的文化觉醒,提高大学的文化自觉,重振大学的文化精神,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使命,理所当然地也是我国人民肩负的重大历史重任。


    四、国家的兴衰与大学的兴衰紧密相关


  当今世界是个开放的世界,其实质是文化的开放。在当今世界,由于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的相互交融日益深入,文化的力量越来越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近年来,国际上出现了一种新观点,认为一个国家的国际核心竞争力从性质来划分应当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硬实力,主要指经济实力和国防实力。另一个是软实力,主要指文化实力,包括杰出创造性人才的培养、科学技术自主创新的重大成果、经济、政治体制的改革创新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国际多元文化的相互融合等几个主要方面。这个新观点目前正在被国际社会所接受。
  基于这种观点,人们普遍认为,国家的兴衰与大学的兴衰紧密相关。丁学良在其专著《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中从历史的轨迹和文化的视角深刻地指出:“大学兴起带来国家昌盛,这不仅仅是西方现象,也是世界现象。”“在11至12世纪,当现代大学的前身在意大利半岛出现的时候,不要忘记,意大利随后就是文艺复兴的基地。也不要忘记,最早的城邦资本主义经济的兴源地便是意大利的威尼斯、热那亚、佛罗伦萨。”“位于大巴黎的一连串名校,为拿破仑的成功文治、革命大业和帝国辉煌提供了思想的、技术的、艺术的支持。”“当近代大学转而在英国兴起的时候,很快地,英国就成为全球领导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国家。”“当19世纪研究型大学的观念在德国萌发的时候,德国接着成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最重要的国家。”“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把欧洲古老大学的好传统综合在一起,又配合了美国本身的特点,创造了新型的美国高教体系。”“把英国的教化型的博雅学院、德国的研究型大学和美国的专业学院三者融合一体之后,世界就进入了所谓的‘美国世纪’。”在亚洲,日本的东京大学(原叫东京帝国大学)是最著名的大学,它是明治维新的产物,明治维新后的日本也是成为白人种族社会之外的第一个实现工业化的国家。我们更不能忘记,北京大学也是维新变法的产物,它的前身京师大学堂的创办使中国迈进了现代社会的门槛。由此可见,在当代,只有普遍增强众多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才能成为世界大国,只有重点增强一批高水平和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才能成为世界强国。
  那么,什么是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呢?经过研究,我们认为,大学之所以是大学,其根本是基于文化和学术。大学不仅是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大学还在长期教育和办学实践的基础上积淀和创造了以知识及其学科(专业)为核心和基础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凝聚在深厚的文化底蕴之中的大学文化是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形态,是大学核心竞争力之所在,包括凝聚力、教育力、创造力和引领力,是大学赖以生存、发展、办学和承担重大文化使命的根本,是一个国家国际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涵和基础。因此,大学文化建设的灵魂是确立大学的文化精神和大学的文化使命,目标是增强大学的核心竞争力,为增强国家国际核心竞争力作贡献。
  在当今世界,大学要求生存、求发展,办好学,承担起重大的文化使命,为不断增强国家的国际核心竞争力做贡献,就必须坚持实施“文化(学术)兴校”的发展战略。全面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包括大学精神文化、大学学术文化、大学制度文化和大学环境文化等建设,在长期教育和办学实践的基础上不断积淀和创造深厚的文化底蕴,构建高品位和富有活力的和谐校园,使自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这就是当代大学应有的高度文化自觉。可以这样说,在当代,一个缺乏高度文化自觉的大学领导者,就是一个不成熟的大学领导者。
  哲学既是科学的智慧又是智慧的科学,作为一种崭新的大学哲学观,“文化是大学之魂”中的“文化”指的是哲学意义上的文化,其核心是一种人文关怀和独立精神,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学之魂。两千多年来,特别是近一千年来,西方和近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近、现代大学发展和变革的实践证明,始终把人的发展作为大学教育活动的永恒主题,坚守以“象牙塔”为象征的大学固有的独立精神,是在社会世俗化、现代化进程和世界多元文化激荡交融中,超越功利与非功利的对立,以高深学术的传承、创造和真理引领为使命,以智力优异和杰出人才造就为己任,把基本理性和学术价值作为大学应当追求的核心价值,确保作为个体的人和作为整体的人类社会都能得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大学之所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学的生命线之所在。由此可见,作为真正意义上的“大学之魂”,人文关怀和独立精神是一种很高的理想和境界,我们应当为达到这种崇高的理想和境界做坚持不懈的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