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佳出场费:论大学文化的作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8:26:53

论大学文化的作用

宁 进 《 光明日报 》( 2011年08月28日   07 版)

    大学文化的形态、核心要素与本质功能

    大学所沉积和创造的深厚文化底蕴主要体现为个性化的大学文化形态,包括大学物质(环境)文化、大学制度文化和大学精神文化。物质和环境文化是大学文化的物化形态,包括实验室、图书馆、实习实训基地、体育设施、学生宿舍以及花草、树木和湖塘等有形资产的文化内涵。其中环境文化又是一种生态文化,旨在为大学顺利进行治学育人活动构筑一种高品位的和谐校园环境。大学物质文化是大学赖以生存的基础,追求的是“真”,似树之根系、屋之地基。学校建设愈是发展,学校竞争愈是激烈,愈显示其基础源头作用。大学制度文化是构成特定文化组织的群体共同信奉并付诸实践的组织体系的价值信念。包括学校的组织结构、规章制度、学术规范、教学体系、课程设置、教风学风以及教学方式方法等。其中学术权力是大学组织运行的主导机制,充分的教学、学术自由是维持其活力的源泉。大学制度文化是大学赖以发展,承担重大文化使命的内在支撑,追求的是“善”,似树之躯干、屋之墙壁。大学建设愈是发展,学校竞争愈是激烈,愈显示其支撑作用。大学精神文化是大学文化的灵魂,包括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集中体现在学校发展战略、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以及相应的校训、校歌和校风之中。大学精神文化是大学赖以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引领。大学建设愈是发展,学校竞争愈是激烈,愈显示其扩展空间的引领作用。

    办学理念是大学精神文化的核心要素,育人功能是大学文化的本质功能。他们既决定大学文化的价值取向与目标追求,又制导现代大学的制度建设。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大学的办学理念也在扬弃、超越历史传统和吸收、转化世界先进教育理念的基础上不断提升,逐步形成了反映时代精神和具有中国特色的办学理念。理念必须通过实践创新,并在与实践创新良性互动的过程中,逐渐提升形成。大学的实践创新主要有制度创新、管理机制创新和人才培养体制创新。当前要把大学文化的引领作用,扩展到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之中,彰显大学精神文化“以人为本,求实创新,科学发展,引领社会”的时代精神。

    大学刚性制度的柔性文化黏合

    大学制度是处理大学与国家、社会以及大学内部关系的制度。学校内部关系主要指一所大学围绕职能所形成的治理结构、组织规章、管理制度、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的关系。文化在本质上是调节社会关系的,因此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刚性架构就可以用大学柔性文化来黏合。对刚性制度建设的文化黏合可分为三种:融入、连接和贯穿。

    融入。融入是在制度文化中加入具有文化属性的新内容。大学既是一个文化底蕴与学术传统深厚的学术组织,又是一个结构复杂与高度分权的行政组织。制度建设中要体现出党委有领导权、校长有行政权、教授有治学权、广大师生有民主权,充分发挥大学人的权利。融入的结果使大学制度文化内涵更加丰富,成为一种刚柔相济的文化,使制度走向文明。

    连接。连接是指理顺治理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其中党委领导、校长负责与教授治学之间的联结关系最为重要。党委领导是核心,把党委领导和校长负责制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高效的管理体制是完善大学治理结构的根本要求。校长负责是关键,促进校长职权与党委领导职责之间的和谐与协调,这是完善大学治理结构的重要基础。教授治学是根本,探索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的作用,是完善大学治理结构的根本问题。连接的结果使制度的刚性架构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支撑大学的健康运行与蓬勃发展。

    贯穿。贯穿就是自始至终以大学精神文化之魂统领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坚持以人为本与全面协调的价值取向。用理想主义的情怀去追求大学的超越精神、自由精神、批判精神和人文精神。一切制度都充满着人文关怀,有利于激发所有人的聪明才智,使刚性的制度约束与人性化的制度激励相统一。贯穿的结果使大学彰显特色、突出优势、提升创新力。

    大学文化建设与大学核心竞争力

    大学文化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基础,是国家软实力极其重要的部分。大学文化历来是体现一个国家的教育力、创造力、凝聚力和引领力的世界性“核心竞争力”。11至12世纪,现代大学的前身在意大利出现,意大利随后成为文艺复兴的发源地;近代大学在英国兴起后,英国很快成为引领全球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国家;19世纪中叶以后,美国大学将英国的博雅学院、德国的研究型大学和美国的专业学院三者融为一体,世界进入了“美国世纪”。大学文化软实力精髓是大学精神。蔡元培的大学文化改革,使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五四”运动的策源地,成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和中国共产党早期活动重要基地。“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学术研究精神,“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民族复兴精神和“常为新”的社会批判精神孕育而成,构成了北京大学的精神主流。

    一个国家如果没有一批高水平的大学和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不可能成为世界强国。为此,大学必须实施提升现代大学文化软实力,加强现代大学制度建设,进而提高大学的核心竞争力。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