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盗纱窗门图片:政府迫于债务急售土地 欲拿地者被戏称皇帝不急太监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5:52:39

政府迫于债务急售土地 欲拿地者被戏称皇帝不急太监急

2011年08月08日 17:58
来源: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 作者:康正

字号:T|T
11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编者按

习惯制造“地王”偶像的中国“土地造星工厂”,已在瞬息间沦为“流拍、流标、底价成交”的买方市场。刚刚披露或正在披露的各种年中数据,让人看到了中国上半年土地一级市场披上的那层寒霜。

在这方寒意渐深的市场上,掩含着开发商与“地主”的对抗,潜藏了地方政府与中央的角力。而此时的地方政府已然债务缠身,在中央清理地方融资平台的指令下,正急得拆东墙补西墙。

地方不想输掉这个市场,只好死扛高昂的地价;急于找米下锅,便减持国资公司股票;中长期的筹钱主意,则可能已经打在了提升国资证券化率上。

地方政府何去何从?北京率先做出了口头表率。

北京市新近公布的 “十二五”GDP年均增长目标确定为8%,由此成为全国31个省区市中“最低”。

北京官员在媒体面前反省了包括“靠高价卖地增收、靠高房价和多卖房增税”在内的发展模式,并表达了“摆脱GDP崇拜”的决心。

北京的决心,可能打乱了地方的阵脚,它给土地后市带来“最坏”的预期,但也可能从此救赎那些挣扎在土地财政上的地方执政意志。

昆明百亿题材地块首拍流产始末

许多都是本地企业,或者要在本地做生意,所以大家现在都不想说破,实际上,土地市场上地主和开发商之间的博弈,已经正式开始了

《望东方周刊》记者康正 | 昆明报道

滇池岸边“醉生梦死”的土地故事,终于讲得捉襟见肘。

刚刚过去的两周里,昆明不断将滇池北岸估值逾70亿元人民币的储备地块,密集推向土地一级市场。

然而,这批长期受到国内资本市场追逐的“题材”地块,在强势推出后,仅仅赚到了“昆明今年最大规模土地交易”的吆喝,拍卖大厅接连飞出“流拍”和“底价成交”的坏消息。

21宗地接力流拍

组织方把这次拍卖安排在云南“两会”召开地---海埂会堂,云南地方媒体亦早早从6月就不断为这次拍卖吹风,直至将本次拍卖拔高到“昆明城市发展进入以滇池为中心的‘滇池时代’”,但“坏消息”还是在7月13日第一批拍卖结束后就立即演绎成市井桥段。

“(到场)记者人数比参拍企业还多”,媒体描述拍卖现场的情形,“甚至不相识的记者之间都以为是来参拍的企业,逮住就问。”

当天,昆明市湖滨生态城(官方备注:环湖东路三个半岛)项目(下称环湖东路项目首期)25宗国有建设用地第一批13宗地块使用权公开拍卖,拍卖现场不仅遭遇了上述低迷的市场情绪,拍卖结果也爆出冷门。

13宗地中,有6宗土地分别因竞买人数达不到要求的7人,中止拍卖,有3宗地因无人举牌流拍,其余4宗地均以“底价成交”,均价约412.9万元/亩。

拍卖公告显示,此次环湖东路项目首期25宗地共计约1623亩,底价总计近70亿元,土地用途限制在商业零售、商务办公、旅游业等相关领域,即为商业、旅游地产,出让期限40年。

按照计划,项目分三批拍卖,第二批7宗地、第三批5宗地分别定于7月18日、22日拍卖。拍卖的最大看点集中在第三批,该批5宗地底价总计逾35亿,其中4宗地单宗底价都在6亿元以上。

但到7月17日,第二批地块拍卖流产的传言已经在昆明地产圈传开。18日,传言被证实,组织拍卖的昆明星迪嘉拍卖有限公司该项目负责人黄卫告诉《望东方周刊》,由于7宗地各自竞拍人数都未凑够7人,第二批拍卖中止。

22日上午,黄卫在接到本刊记者电话时苦笑,原定于下午3时开始的第三批拍卖同样因竞拍人数未达要求而告取消。

至此,环湖东路项目25宗地共有21宗流拍,这个结果已大大超出拍卖公司预料。

“觉得这些地切成一小块一小块的(对资金要求不大),拍卖情况应该不错,”黄卫笑说,“原来公司预想会拍出去一大半,结果现在倒过来,只能卖出去一小点。”

“题材”地块的金融使命

环湖东路项目,是昆明讲述已久的土地故事。

2008年5月初,昆明市人民政府授权昆明市土地矿产储备管理办公室与云南城投[9.60 -5.33% 股吧](600239.SH)签署《环湖东路沿线土地一级开发委托合同》,正式委托云南城投对滇池北岸4.18万亩土地进行一级开发,是为环湖东路项目。

云南城投属云南省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实际控制的上市公司,在一定程度上肩负着与地方融资平台相同的使命,此次正式拿下这笔天量大单,距它借壳上市成功不过半年时间。

随后,云南城投为开发这块肥地展开的融资动作几可用闪电形容。签约1周,2008年5月12日,云南城投即发出定向增发公告,拟“非公开发行不超过1.32亿股,募集资金不超过 20 亿元,募集的资金全部用于环湖东路沿线土地一级开发项目一期”。

2009年4月,云南城投定向增发成功,在近10家机构资金追捧之下,一举从股市拿回20亿元。

实际上,自2008年签约始,环湖东路项目就一直是资本市场狂热追捧的“题材”。2009年的一份券商研报,将云南城投列进“最有潜力的地产股”,该报告依照彼时150万元/亩的周边地价测算得出,“(环湖东路项目)合同完全履行将分得净利益112亿元。”

《望东方周刊》记者注意到,3年来,几乎每次放出有关环湖东路项目消息,都会引发资本市场骚动,表现在云南城投股价上,则异动频频。

此次环湖东路项目首期三批地块拍卖公告于6月23日发出,到25日周一开市,云南城投开盘遂告涨停,之后又持续走出一波上涨行情。

拍卖失利也就必然重挫云南城投。尽管自7月13日开拍以来,云南城投股价在表面上维持了阴跌局面,但一位长期跟踪云南城投的券商人士告诉《望东方周刊》,据大智慧[13.46 -7.30% 股吧]软件资金流向监测分析,7月13日以来到7月25日大盘正式下跌前,云南城投频现大资金外逃,其中,7月14日至7月21日,特大户、大户资金呈现净流出,总额达13076万元。

“大资金都意味着一定的专业背景”,该券商人士讲,环湖东路4.18 万亩土地一级开发项目一直是云南城投最大看点和未来最主要的利润增长点,前期项目开发累计投资已达50.7亿元,如今开发出来的土地卖不出去,市场主力资金就必然动摇信心。

拍卖失利,会不会对云南城投自身资金链造成灾难性冲击?早在7月20日,云南城投总经理刘猛接受《望东方周刊》采访时即表示暂无影响,并依然对拍地保持乐观,“严格来说,没有卖不出去的东西,只有价格合不合适的问题。”

拍卖工作主导权并不在云南城投手里。据云南城投披露信息,“昆明市土地储备中心已于2010 年8 月31 日完成了(环湖东路项目)三个半岛范围内约4793 亩的土地收储工作,并与公司签署了《环湖东路土地一级开发政府储备用地一期土地移交书》。”

此次参与拍卖的1623亩地块,正是出自上述收储土地,而拍卖工作系由昆明市方面委托拍卖公司进行。对于此次拍卖土地的动机及拍卖失利后的影响,昆明市土地矿产储备管理办公室日前回绝向本刊透露。

《望东方周刊》注意到,云南城投当初与昆明市签下环湖东路项目时,约定该项目下土地出让纯收益由双方五五分成,这意味着此番出让结果与昆明地方政府存直接利益关联。

中信建投关于云南城投的最近一次研报,详细分析了环湖东路项目首期土地拍卖动机,“2007年4季度新一届市(昆明)政府组建以来,政府寄希望通过卖地来大力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图非常明显,2011年2月24日,副市长黄云波在市国土资源管理暨土地储备工作会议上也透露,目前昆明市已进入还贷高峰期,以往大量存量债务和计划新增债务只有通过储备土地和土地一级开发整理进行债务保全或进行融资。”

“基于以上逻辑,再加上近期云南省公路开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有偿债风险,云南地方政府要有所行动,土地财政是解决地方债务问题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有理由推断这次的土地出让跟政府还贷有密切的关系,并且今年下半年及未来几年还会陆续进行土地出让。”

不想说破的博弈

“拍卖公司先期已发现开发商拿地意愿不强,为此还专门找到企业沟通情况。”7月22日,昆明环湖东路项目第三批地块中止拍卖后,一位熟悉内情的人士告诉本刊记者。

“开发商反映最突出的问题有两个,主要是对规划不满意,全部规划成商业,没有居住人口支撑的话,这个商业要多少年才起得来?”

云南财经大学房地产与土地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周大研则指该地块在规划上切分过于零散,他向《望东方周刊》透露,几年前有实力雄厚的开发商打算把环湖东路这一片整体拿下来做开发,“现在规划成一小块一小块对外卖,开发商觉得这个地不好用了。”

另一方面,尽管此次已是底价成交,开发商仍然认为楼面地价太高,“此次拍卖地块部分楼面价格已经达到5000多元,昆明CBD的楼面地价也才4000多元。”

除了对规划、价位不满意,本刊记者走访昆明本土开发商,发现部分企业确面临资金压力。

据了解,在此次拍卖前,至少有两家企业跟拍卖公司接触过,希望报名18号的第二批拍卖,最后都因银行贷款迟迟做不下来而罢手。

但另有业内人士向本刊指出,炒到台面上的“资金、规划”问题都是老调重弹,“许多都是本地企业,或者要在本地做生意,所以大家现在都不想说破,实际上,土地市场上地主和开发商之间的博弈,已经正式开始了。”

该人士分析,规划之所以对地块进行零碎切分,其中不排除供地利益方基于自身诉求的考虑,“进来竞争的企业多了,价格自然就能提上去。”

昆明星迪嘉拍卖有限公司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务负责人,也向本刊记者提供分析,环湖东路项目25宗土地,各地块价值、行情必然都不一样,但供地方对每块地的竞拍人数统一要求在7人以上,“这样生搬硬套,政府是担心一两个人把地拿走,竞争不充分,发现不了土地价格。”

土地一级市场当中的交易起价,牢牢掌控在政府手里,即由政府通过相应评估程序确定拍卖底价。竞拍成功之后,形成一个成交价,成交价超出底价的部分,便是竞价形成的溢价。

利益之下,处于市场供方的“地主”指望通过开发商充分竞价,来尽可能多地追求溢价效应。这在开发商拿地热情高涨的过去几年里,常常会出现上百轮竞价和“地王”不断的高溢价情形。

但环湖东路项目首期土地拍卖已经风水倒转。

“拍卖到第二批时,昆明那边有几个同行朋友给我打电话,说这是绝版地块,让我赶紧拉几个人过去看看行情,合适了可以拿些地”,西安一家中型房产公司负责人日前告诉本刊记者,他后来跟几个地产界朋友联络,被别人耍笑一番,“说我是皇帝不急太监急”。

他揶揄,一直都是他们这些当太监的(开发商)急于抬价,现在让当皇帝的挥刀自宫(降价)吧。

不得不撑的高地价局面

昆明的心气依然昂扬,地价出奇坚挺。

国土资源部7月18日公布数据显示,昆明市二季度综合地价为5606元/平方米,同比去年二季度上涨51.06%,涨幅居全国第一。

“土地不断流拍,地价还往上涨,只能说明这个价格是政府硬扛住的。”昆明一家具有地方融资平台背景并从事土地一级开发业务的公司负责人,日前向《望东方周刊》提供了对该现象的系统分析。

一方面,政府本轮卖地,是在清理地方融资平台的背景下展开的,大量债务偿还压力,使得政府急于高价抛售土地套现。

另一方面,“中央有些政策传到地方变了样,比如,中央出于民生考虑,要求地方在土地出让纯收益中提取10%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地方政府直接就把这个10%加到地价上,现在又让提取水利基金等,都直接加成地价。”

前述西安开发商是2008年房价“拐点论”的过来人,其对地方政府拼死不降地价亦能感同身受,在他们看来,政府和开发商处境差不多,不同只在于开发商怕降房价,而地方政府怕降地价。

“政府手头每一块土地,大都关联到地方平台公司在银行的巨额贷款,如果地价暴跌,资产全面缩水,那就是个大窟窿。”其所说“大窟窿”,应指平台贷款的系统性风险。

据昆明市土地和矿业权交易中心数据,一季度里,昆明共推91宗土地,流拍4宗,成交土地大都未收获理想溢价效应,其中3月份36宗地全部以底价成交。

昆明原市政府地块系另一片具有风向标意义的黄金地块,该片区约80亩土地于3月第一次公告拍卖时,地产机构给出了成交价4000万元/亩的预测,“可能登兔年地王之位”。

该片区规划调整后曾计划于6月24日二次拍卖,但当天的拍卖终因竞拍人数不足而告中止。

这一地块流拍顿时让昆明土地市场显得云山雾罩,本地房地产专家、云南财经大学房地产与土地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周大研曾对媒体惊叹:“这样的地块两次流拍,我真是百思不得其解,那么好的位置、那么好的规划、不算高的起拍地块均价,在我看来这是傻瓜也能赚钱的项目,这应该是商家的必争之地才对。”

显而易见,此次环湖东路项目首期地块拍卖遇冷,只是昆明土地市场低迷行情的一种延续。

环湖东路项目首期地块拍卖背后,昆明还在下一盘很大的棋。

云南省委、省政府从2003年即部署“一湖四环”、“一湖四片”的现代昆明发展战略。其中,“一湖四片”即指以滇池为中心,构建以昆明主城核心区、呈贡新城区、晋城新街新城区、昆阳海口新城区等四个片区组成的“大昆明城市区”。

这个内含庞大造城计划的发展战略,被寄望“到2020年将昆明建成‘东方的日内瓦’,而环湖东路项目片区开发在这盘壮观的棋局中,几近于拱到楚河汉界的“中卒”。

此次拍卖之前,云南当地媒体即以《昆明环湖东路半岛环滇开发排头兵》描述地块区位,称该地块所在板块“是主城与呈贡新城(昆明新行政中心)过渡带,是顺应昆明向山水园林城市转型的核心区域”。

不过,这个由云南城投[9.60 -5.33% 股吧]3年卧薪尝胆打造的“排头兵”首发阵容,已经在土地一级市场折戟,这对昆明“一湖四片”的棋局有些不利。 北京官方明确提出了对包括“靠高价卖地增收、靠高房价和多卖房增税”在内的发展模式的怀疑,这一重大转变,无疑给了土地市场“最坏”的预期

 

文 | 康正

西南边陲昆明的土地一级市场,因为几宗标志性地块接连流拍而被搞得有点烦之际,东部浙江的土地似乎也有入冬之感。

7月18日,“住在杭州网”的一位见习工作人员,通过此前对浙江省各地市及县市国土资源局网站、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网站、招投标网以及浙江省国土资源厅、中国土地市场网等官方网站公开的海量土地信息进行提取整理后,当天发布长达11个页面的统计数据:

“2011年上半年,浙江省流拍土地共计121宗,流拍土地总面积约合4893亩。其中,温州共有30宗土地流拍,总面积达1096亩,位居全省流拍榜首。”

这一号称“土地头条”的新闻,经国内媒体确认后被飞速引用、转述,而突然置于聚光灯下的浙江土地一级市场,其状况让人颇感惊诧。

流了再拍,拍了再流

从2011年1月到6月,温州土地流拍竟成一本月月有记录的流水账。

据披露,1月,“新国八条”出台后,月底温州一共推出了11宗地块,全部流拍。“住在杭州网”注意到,“这种情况在土地供给一直紧张的温州实属罕见”。

一季度结束后,温州市土地市场的流拍行情已见端倪,温州房管局副局长余跃彬随后对媒体表示:“房产商拿地热情明显降低。”

上半年,温州共有30宗土地遭遇流拍,流拍土地总面积共计约合1096亩。流拍地块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其位置大多处于城市中心或者重点发展的新区,起拍价格均不菲”。

宁波居浙江流拍榜第二位置,半年流拍18宗地。其中,辖区鄞州区投资创业中心II-3-C地块在4月21日流拍,则有象征意义。

据“住在杭州网”披露,2010年7月拍卖出让鄞州投资创业中心II-3-E地块时,浙江雅戈尔[9.60 -2.64% 股吧]、荣安、坤和、和协、银亿等一批本地实力房企激烈角逐,“经过186轮鏖战,荣安地产[8.02 -2.08% 股吧]以8600元/平米的价格一举拿下,成为2010年鄞州土地出让楼面价最高的地块。”

而与这块热地十分接近的II-3-C地块,到2011年4月被推向市场时,几遭无人问津的窘境,最后“终因竞买人数不足而取消拍卖,这是今年鄞州出现的第三宗流拍地块。”

7月24日,“住在杭州网”继续发布长达7页统计数据,披露“不少地是流了再拍的地块,而更有不少是拍了再流的地块”。统计显示,这一数量达35宗,占上半年浙江省11地市土地流拍总数约29%。

挣扎在“流拍、再拍”泥淖中的浙江,不得不突破“宁流拍不降价”的生死线。前述鄞州投资创业中心II-3-C地块重新挂牌时,出让起拍楼面价由原来的8000元/平米降至7410元/平米,降价幅度7%。

然而,开发商仍不买账,到7月7日上午10点报名截止时,没有一位开发商前往报名竞拍,致使该地块遭遇降价后再流拍的境地。

此外,浙江舟山等地亦有降价再拍现象,虽然最终成交,但几无溢价效应。

“最坏”的市场预期

浙江“土地头条”曝光第二天,7月19日,中国指数研究院发布监测数据:2011年上半年,全国130个城市土地出让收入总额为7524亿元,同比下跌5.5%,土地出让收入排名前十的城市中,出现下跌的5个城市全部为一线城市或者发达的二线城市,同比降幅最大的为北京,降48.32%,降幅最小的为上海,降21.97%。

京、沪土地市场自去年年中即率先出现小范围价格松动迹象。媒体披露,去年,因无人报价,北京朝阳区金盏乡、 房山区长阳站和丰台区花乡等4宗地块集体流标,在此前后,受到关注的顺义区马坡镇新城9号地西侧地块,也以流标形式收场。

上海公开成交信息显示,去年松江区广富林2-6号地块的楼面地价与相邻地块相比,价格跌幅达19%。这一案例旋即被解读为“上海土地市场近一年以来,地价首次出现下调趋势。”

但这些零星个案对京沪两地土地市场基本面并未形成今天这样的冲击,其中,2010年北京土地总收入达到1641亿元,居全国第一。

转眼跨入2011年,北京的流拍行情开始逐渐明朗。北京一季度统计显示,全市土地市场成交面积、出让金总额、平均楼面价,均大幅下降。

据《21世纪经济报道》,2011年4月13日,北京市朝阳区大望京村2号地块再次招标,3家企业给出的最高报价为30.4亿元,仅比底价高出1.72亿元。20日北京又有3住宅用地招标入市。从投标情况来看,顺义2地块流标,密云地块报价刚刚超过底价。

上周,公开披露的北京市“十二五”GDP年均增长目标确定为8%,由此成为全国31个省区市中“最低”。

北京市官方对此做出一连串表态,其中明确提出了对包括“靠高价卖地增收、靠高房价和多卖房增税”在内的发展模式的怀疑,下决心“摆脱GDP崇拜”。

北京这一重大转变,无疑给了土地市场“最坏”的预期。

土地寒潮会否移压股市

“这项国资证券化和以前很不同,放入的都是优质资产,而非垃圾资产。而且房地产没有放进去。”

《望东方周刊》记者李蔚 | 上海报道

上海申虹投资的现状被视作城投公司的普遍缩影。

知情人士称,2009年,作为世博配套工程的虹桥枢纽建设迅速加快,申虹投资对资金的需求猛增,遂通过流动贷款、短期委托贷款等形式筹集了大量资金,也因此形成了近200亿元的短期贷款。到了2010年,由于监管层对流动贷款管理从严,导致申虹投资不得不调整负债结构,在这一年的调整期限内,有10亿元左右的贷款没有在还款期限内得到解决,因此出现了“拖债”现象。

上海市银监局新闻处工作人员温浩向《望东方周刊》证实,部分城投公司确实存在将流动资金转为固定贷款的现象:“对流动资金贷款的监管现在更严格了。”

中国三星经济研究院的报告显示,地方融资平台“同房地产行业紧密结合,同其他产业愈走愈远,一定意义上已经脱离了融资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初衷”。

根据中国社科院的调研,全国数千家地方融资平台公司中仅有 10%左右以项目现金流作为第一还款来源,大部分依靠的是配套土地的出让收入来归还银行利息。

上海市发改委相关人士对《望东方周刊》表示:“这轮调控感觉非常厉害,财政收入下滑明显,政府的一些项目已经进行不下去了。城投债的审批也变得更严格。感觉地方政府融资基本都停掉了。”

从3月份起,中央为清理地方融资平台不断放出消息。有心人士发现,这一压力迅速传导至资本市场。有迹象显示,股市或成地方融资还债的“救命稻草”。

财经评论员叶檀认为:“从长期来看,股市圈钱的最大闸门已经开启,国资的证券化可能会是典型标志。银行业再融资尚未结束,国资证券化已登堂入室。”

“房地产没放进去”

3月,沪深两市股票大宗交易总额陡增。2月份成交额还是61.7亿元,3月突然发力突破140亿元。直到7月份审计署公布全国地方融资平台债务额度,这期间,大宗交易每个月都过百亿元。

统计数据表明,A股市场上,实际控制人为地方国资委或地方政府的上市公司共有622家,市值达到约2.7万亿。截至7月中旬,这622家拥有地方政府和地方国资委背景的上市公司中,有111家进行大宗交易成交金额达到94.46亿元。

中投证券根据上市公司减持公告测算表明,仅5月份,国有股东减持占当月减持总量的55.4%,创出近3年来的新高。此次减持是全方位的,地域广大,涉及行业众多。

就个股而言,北京市国资委控股的昊华能源[26.09 -6.32% 股吧]大宗交易金额最多,达94763.42万元,其后依次为中泰化学[11.27 -6.94% 股吧]、大连国际[10.35 -7.75% 股吧]、华泰证券[10.43 -6.04% 股吧]、格力电器[21.25 -3.63% 股吧]、湘电股份[10.49 -8.06% 股吧]、桂林旅游洋河股份[139.85 -0.82% 股吧]、江淮汽车陕鼓动力[11.28 -4.81% 股吧]。

另一方面,上海、河南、黑龙江、浙江、安徽、江西、重庆、云南、山西、山东、广东、陕西等省市都明确发布了通过资本市场整合地方国资的具体文件,内容基本围绕调整国有经济布局、推进国企重组、鼓励国企上市融资、提高资产证券化率等。

这被叶檀等评论人士称为“地方政府套现”的另一个法宝。

上海国有资本运营研究院秘书长罗新宇对《望东方周刊》表示:“这次国资证券化和以前很不同,放入的都是优质资产,而非垃圾资产。而且房地产没放进去。”

罗新宇说,因为楼市调控的原因,包括上汽等大型国企的上市资产均未包括房产业务资产:“包括上汽、上医、上建工、上海交运等,对上海股民的整体回报是较好的。”对于“圈钱”的说法,他表示:“上海是通过定向增发,没圈钱。”

罗新宇认为,提高国资资产证券化率主要是为了解决上市公司的治理、激励问题,但筹资还款也是推动因素之一:“上海的地方融资平台总体来说是比较好的,一个是政府实行了平衡机制,久事等资金平台既有公益性投入,也配有金融股权,‘肥瘦肉搭着卖’;另外上海有特殊性,土地较为稀缺。”

正略钧策管理咨询公司顾问陈和午对《望东方周刊》表示,是否有经营性收入的保证,关系着地方债的偿债风险:“目前地方政府的资产包中公益性资产多,可用于经营性的,能保证持续现金流的资产少。”

他还指出,地方债评级存在猫腻:“比如满足3A的才能发债,有些是通过会计处理才达标的。”

A股下行压力

陈和午认为,尽管短期内地方或许还将靠土地财政维持运作,但再继续指望土地财政恐怕难以为继。他说:“要解决地方债问题将是个长期的过程,短期没问题,但长期来看是个隐忧。国资证券化、打包上市是个解决方向、出路,完全靠政府财力很难消化地方债。关键取决于市场是否埋单。”

国泰君安证券李迅雷认为,地方债导致的政府减持股份对股市可能造成负面影响,因为减持的股票大部分属于股权剔除,增加了市场资金面压力。

五矿证券何志琨的看法是,地方政府为减轻债务而抛售股票,对股市影响较大。因为目前A股股价整体处于高位,选择在此时出手的意向较高,地方政府的大额减持容易带来市场恐慌情绪引发抛售。而现在银行也到了回收贷款的时候,不少企业会在此时选择减持套现。

对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风险解决问题,央行公布的《2010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指出,将认真研究论证地方政府发行市政债券的筹资方式,改变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以银行贷款为主的融资格局。

也有人建议,中央政府出手帮助清理部分可能违约的地方政府债务。具体做法是将部分债务转入新成立的公司,减轻地方政府的债务负担。

这一做法类似于上世纪90年代末通过财政部发起成立的信达、华融、长城、东方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剥离因为地方融资平台所产生的银行不良资产。四大商业银行及国家开发银行近1.4万亿元不良资产被剥离。到了2004年和2005年,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再度剥离了工、中、建等银行的巨额不良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