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沉迷身份证号码:完善重要商品市场供应机制的对策研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3:52:02
文件来源:市商委 文章发布:系统管理员
发布时间:2008-10-20 浏览次数:26335
市场经济发展中,商品保供工作反映民生成为政府“执政为民服务发展”的职责体现,其重要性不言而语。近年商品保供,虽然没有断档脱销,满足了市场需求,保证了社会的稳定,得到社会各界、市民的充分肯定,但是,保供工作出现的职能缺失,机制不完善,被动性应对,行为短期化等还需改进。对此,本文就重要商品市场供应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
一、当前重要商品市场供应现状及问题
(一)供应情况
近年来,主要商品市场特别是工业品市场供应充足,运行状况总体稳定,消费需求趋旺。少数商品呈阶段性偏紧,部分价格快速上涨,但没有出现断档脱销。2007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661.23亿元,增长18.4%,特别是吃的商品零售额在食品价格大幅上涨带动下增长40.1%,出现了生活必需品结构性供应偏紧。据我们对600种主要消费品供求状况的调查结果显示,2008年上半年,供求平衡的商品486种,占81%,供过于求的109种,占18.2%,首次出现了供应偏紧的商品,主要有猪肉、花生油、菜籽油等5种,占0.8%。
1、粮油供应总体平稳,局部地区出现阶段性偏紧。2006年我市遭受特大旱灾,大春粮食大幅度减产,全年总产量减少22.1%。2007年粮食产量有所增加,总产量达到1148.3万吨,同比增长26.1%,但仍未恢复到2005年的水平,粮食库存相对减少,而国内粮价一路上涨,我市粮农存在惜售和看涨心理,同时我市经济快速增长,城乡居民收入明显提高,消费结构不断升级,粮食需求逐步增长,导致市场粮食供求关系趋于紧张,推动粮价上涨。全年食用植物油需求量30万吨左右,本地自产油菜籽折合菜油11万吨,缺口19万吨,60%靠市外调入,国有的市油脂公司保证了三分之一左右的市场供应量,显然,我市食用植物油产销缺口较大,市场供应偏紧,色拉油、菜籽油、花生油去年4月份以来涨幅较快,其中色拉油全年涨幅为46.3%。
2、猪肉供应偏紧,价格涨幅较大。2007年全市生猪出栏2001.1万头,同比增长1.2%;全年全市猪肉产量为140.7万吨,同比下降1.0%;全市生猪需求量预计105万吨,日需求量为20000头左右,其中主城区9000头左右,主城区屠宰厂 80%以上的猪源来自市外的云南、贵州、四川、山东、河南等生猪产地。由于供应偏紧,猪肉价格去年6月以来快速上涨,据监测,精瘦肉全年涨幅达63%,对城市低收入群体的生活质量有一定影响。但其他肉类替代品供应充足,弥补猪肉消费的缺口。
3、肉类替代品供应充足,价格有所上涨。2007年我市牛出栏55.9万头,增长2.3%,羊出栏349.5万只,增长0.9%,家禽出栏1.66亿只,增长7.6%,绝大部分在本地销售,基本满足市民消费需求。鲜牛肉、白条鸡、草鱼零售供应平稳,价格分别比去年同期分别上涨26.3%、5.8%和27.8%。
4、蛋奶供应平稳,价格稳中有涨。鲜蛋全市消费量18.6万吨,鲜乳品全市消费量27.9万吨,货源充足,但由于原材料、成本加工、运输和季节性原因,价格有所波动,其中,奶制品涨幅较大;食糖食盐供需平衡,价格稳定。
5、蔬菜供应充足,品种丰富。全年蔬菜需求900万吨,产量890万吨,日均供应量4500吨左右,比去年同期增长10%。蔬菜65%左右由国有的观音桥批发市场供应,主导作用明显。蔬菜来源中50%来自潼南、江津、璧山、渝北、南川、武隆等市内蔬菜生产基地,50%来自海南、广西、云南、四川等市外。目前,叶类蔬菜以本地为主,除少量品种受运输成本增加,价格有所上涨以外,蔬菜供应总体平稳。
6、成品油、液化石油气供应总体平稳,价格高位运行。2007年全市成品油购进销售上升,全市成品油购进量286.8万吨,同比上升10.3%,;成品油销售量307万吨,同比上升16.7%,销售大于购进,其中,柴油销售量大于购进量15万吨,供应略显偏紧。由于国际原油上涨,我国成品油价格上调,价格继续高位运行。2007年液化石油气购进10.96万吨,销售10.81万吨,保证了73万户居民的用气,供需持平,由于成本增加等影响,每瓶液化石油气价格上限由85元调至95元,市场供应平稳。
(二)保供工作
确保重要商品供应是商贸部门重要职责,市商委十分重视,自2004年“非典”发生以来,加大了保供工作的力度,通过几年的探索,搭建了保供工作平台,形成有机构、保供企业和制度保障的格局。
一是在商委建议下,市里成立了生活物资应急保障领导小组。组长由市政府分管领导担任,副组长由市政府分管副秘书长、市商委主任担任,市商委、市政府应急办等18个市级部门和单位领导为成员。下设办公室,由市商委负责日常应急工作事务,保供企业管理和商品的组织调运。二是编制《重庆市突发公共事件生活物资应急保障预案》和各种专项预案5个,明确各部门职责,规范处置程序;区县也相应制定预案,有领导分管,专门人员负责,处理本地区应急保供的日常工作。三是设置了320个监测样本单位(点),发挥重要商品直报监测作用,掌握市场运行动态,开展预警预报。四是建立市区两级保供企业网络,确定了27 家市级保供企业,250个区县保供企业,以承担粮食、食用油、食糖、食品、肉类、食盐、成品油、液化石油气、化肥等物资储备,平抑商品价格波动和保障应急供应;五是做好应急商品储备和管理。不断充实储备品种,制定保供企业应急商品储备管理办法,鼓励保供企业重视应急商品储备,要求企业保持合理的储备量,严把商品质量关。加强对市级重点保供企业的检查,确保了紧急情况下生活物资调运,保障市场商品的供应。
在市政府的领导和相关部门支持下,商贸各级和全体干部职工的努力下,保供工作在维护商品市场的运行起到积极的作用,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了贡献!
组织应急商品供应――在2003年12月23日开县井喷、2004年9月4日开县发生特大洪涝灾害、2004年4月16日重庆天原化工总厂发生氯气泄露爆炸、2006年抗旱救灾,2007年抗洪救灾中,通过组织方便面,矿泉水、手电筒等物资送往灾区,满足受灾群众和抗旱救灾人员物资需求,为战胜灾害提供了后勤保障。
平抑价格波动保市场供应――2003年非典防治期间,加强对粮食食用油食盐蔬菜肉类鸡蛋14种商品和防治非典的药品口罩,温度计,84消毒液八大类9个品种进销存情况监测,分层次落实生活必需品和防疫用品的组织储备工作,保证了全市人民生活必需品和防疫用品的需求,价格稳定。2006年旱灾期间,本地蔬菜全面减产,上市供应量减少引起价格的较大波动,市商委启动了以叶类菜为主的蔬菜供应应急预案,打响了保障蔬菜供应的攻坚战。旱灾期间,市商委组织并发动各区商贸主管部门、批发市场、贩运大户、超市到市外调进蔬菜13435吨,其中调进叶类菜6203吨,补充了由于本地蔬菜大量减产带来的市场供应缺口,稳住了老百姓的菜篮子,发起108家大型超市参与“零利润行动”,共销售四种叶类菜4304吨,让利金额达238.9万元,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在今年雨雪冰冻天气期间,市场价格波动频繁,我委启动应对强降温降雪天气确保市场供应应急预案,下发文件加强蔬菜、猪肉等主要农产品的市场监测,及时掌握商品运行动态,派出工作组,指导企业增加粮、油、肉、蛋、菜等主要农产品的市场供应,指导督促大型商场、超市增加主要农产品库存量,确保货源充足,重点保障低收入群众的消费需求,市场供应没有出现断档脱销,维护了市场稳定。
多年的保供实践证明:市场保供不是可有可无,而是牵动民生的大事;不是少数人干得好的,而是需要多层面共同为之;不是盲目或敷衍的应对,而是科学规划理性对待,目前,我市的市场保供,正处在渐进上升的发展阶段,有许多需要修正完善。
(三)存在问题
反思近年商品市场的供应,一些问题不容忽视,主要表现在:
1、市场需求和农产品生产的矛盾日益突出。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全市粮食播种面积持续减少。据统计,2006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为2499万亩,比1996年的2890万亩下降13.5%,而粮食单产稳定增长的基础较薄弱,直辖10年来,重庆粮食的混合单产水平增长11.3%,低于播面减少幅度。重庆本地粮食的供需存在一定缺口,粮食安全形势十分严峻。近年来主城区的蔬菜播面陆续下降了50%左右,叶类菜产量减少,市场需求一度得不到满足;其次,农产品生产的周期较长,风险较大,甚至农产品价格倒挂,使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以生猪市场为例,我市是种猪大市,由于成本高,风险大,效益差,导致散养农户下降近50%,而规模养殖只占24.7%,市外收购加大,猪肉供应从去年下半年开始趋紧;城镇化逐年提高,2007年达到48.3%,使大量农民转化为市民,由生产者变为消费者,增大市场需求,受比价效应影响,农民愿意进城打工挣钱,不愿守土种地的观念促使农村劳动力分流,这些因素使部分农产品市场投放量减少,增大保供工作的难度。
2、产销一体化未形成长效机制,市场主体规模偏小,组织化程度低。目前,我国单体经营的个体商户在农产品市场主体中的比重高达93%,大量农民不仅缺乏可以依托的商业组织,自我服务组织的发育也非常迟缓。因此,农民进入流通领域的组织化程度不高,各地各种农产品协会大多偏重于农产品生产,真正组织农民进入市场,从事市场策划、咨询评估、业务代理的中介组织屈指可数。除一些地方的专业协会外,农民进入流通领域基本上是散兵游勇、各自为战。这既不利于提高农民在市场中的讨价能力,又没有使生产环节的农民得到流通环节的利润。同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农产品已形成全国大市场、大流通的格局,市场流通主体呈现多元化,出现商品规模组织偏少,产销单位定向合作不稳定,生产和销售关联度不高,经营企业分散,短期行为突出,市场急需的农产品无法顺利组织。2006年我市百年不遇的旱灾,蔬菜供应偏紧,在松散的商品组织模式无力保供情况下,市商委采取免收进场费等措施,动员大型经营企业市外调运,加大蔬菜投放,保证了市场供应,这说明没有建立稳定的货源渠道,应急时被动应付,终难以保供;由于农产品价格贵,组织费用高,经营企业无利可图,甚至亏损,不愿进货,成为商品供应偏少的原因之一;另外本地农产品流通长期被忽视,目前,虽然市场量占63.4%,但应该还有潜力,货源渠道的不稳定加大了保供工作的风险。
3、农产品调控手段缺失、储备机制亟待完善。虽然商品市场化了,但生活必需品保供没有调控手段是不行的,近年在保供工作中,突出反映出组织架构上没有制度约定,有制度也没有认真落实,资金方面没有保障,我市的价调基金办法酝酿几年至今未出台,货源储备市级只有粮食,少量的植物油,其他生活必需品既没有资金储备也没有实物储备等问题,在这样条件下,去应对旱灾、水灾、雪灾等以及商品价格波动情况,调控生活必需品供应,显然捉襟见肘,不能达到满意的调控效果,保障商品供应,加强调控手段和增加储备,尽管职能部门经常呼吁,但未得到明显的改善。
4、部门联动作用发挥不足影响保供工作的质量。生活必需品的保供市商委义不容辞,但是这项工作纵向涉及农业、粮食、供销、交委,横向关联物价,质监,统计,工商,发改委等部门,部门联动作用尤其重要,虽然相关单位在保供中积极支持配合,但信息沟通,交流不够,保供效力分散,如猪肉供应则需要农业和商委共同研究提出措施,有利于提高保供工作质量。因此,部门联动形成常态化急需落实到位。
5、责权不清使企业保供积极性不够。在保供措施具体实施中,所承担任务的企业对保供认识不足,责权不清,认为企业是经营的主体,没有对市场的保供责任,对要求储备必要的商品和应急时组织商品所需费用企业不愿承担,但政府也没有明确买单,保供全靠企业的觉悟,责任心强的企业还能认真做好,有一些企业没有积极性,被动性工作,保供措施更难以落实,对于这些保供企业应该正确引导,加强管理,使之成为保证市场供应的主体。
6、重要商品产供销信息不对称。
二、充分认识重要商品市场保供的重要性
据商务部资料显示:供小于求,供求平衡和供过于求的商品比重分别为0.8%,81%和18.2%,表明目前商品市场仍然是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占主导,重要商品市场运行的基本面没有发生变化,但由于灾害性气候,成本涨价,需求增加等因素,造成少数商品供应偏紧,市场保供压力加大,因此,研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重要商品市场的保供,对探索供给机制,维护民生利益,促进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商品运行环境看:一是国际运行环境复杂多变,世界经济全球化促进国际贸易与发展,市场流通加快,范围更广,商品供应要求增高,但由于地缘政治和经济减缓的原因,全球农产品产量下降,可用耕地减少,库存降低到最低点,生物能源占用玉米,基础农产品减少,使流通量下降,受这些因素和期货炒作拉高影响,小麦,大豆,玉米,白糖价格大幅上扬且高位运行,原油价格创108美元新高,全球农产品、石油、铁矿石、有色金属等主要国际贸易产品价格波动性加大,初级农产品的国际贸易呈现了更多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另外,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市场需求增加,对国际农产品的依存度不断上升,国际农产品的形势对国内市场供应将会产生较大的影响:二是国内运行环境形势严峻,农产品的产量增长慢于消费的快速增长,从粮食供应看,虽然我国粮食生产连续4年增长,其增长速度在不断减缓,而耕地面积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种粮比价效益的降低,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劳动力成本增加对粮食价格的变化产生影响,粮食价格走高带动其他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其次经济的比价效应影响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养猪养牛、种粮种菜风险大,成本高,其收益没有进城打工来得快,甚至有的农产品价格倒挂,挫伤农民积极性,出现一部分品种产量下降;第三农产品的结构不合理,无序盲目的生产,产销配置和区域联动差,有的品种如食用油产量低,造成一些需求大的商品供应偏紧;三是市内运行环境隐患尤成,重庆近年灾害性气候频繁,水资源的紧缺,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我市直辖十年农业从业人员下降25.2%,特别是粮食生产的人数下降幅度更大,耕地减少,生产费用增加,规模集约化程度低,使其农产品产量难以提高;少数商品市外依存度较高,据调查:植物油市场供应量的70%以上需市外调入,生猪,蔬菜市场供应量在市外调入最高时分别达到65%和45%,这些商品如不注意阶段性的调配,容易造成市场供应偏紧情况;因为利益的驱动,外地高价收购紧缺的产品,重要农产品的外流,减少本地的上市量,影响了市场的保供。这样的运行环境,使我们感到市场保供的严峻性。
从市场需求看:重庆是个特大城市,消费需求与日俱增,直辖后,农村人口,外来经商的不断涌现,每年大约增长12%,对生活必需品需求增加;品种范围选择小,如猪肉,叶类菜远远大于同类商品的需求;消费习惯追求产量较少的时令蔬菜,时令蔬菜需求加大,但是,农产品的产量增长始终赶不上消费需求的增加,供应和需求平衡很难,重庆人口多,商品流通量大,在成本推动下,商品经营效益发生倒挂,不排除反映某些基础农产品供应呈现紧平衡状态,为此,市场自身需要通过保供工作推进,加大对重要农产品的组织、储备,来保障市民基本生活。
从社会发展需要看:近年,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重要商品市场供应工作,发改委、商务部、农业部、财政部等国家部委制订政策和相关措施,发展生产,平衡需求,商品市场得到健康有序的发展。但由于国际上的基础原材料和农产品价格上涨,国内产量增速减缓,使部分商品价格上涨较快,而工农业生产和市民生活是离不开商品的,特别是生活必需品供应的多少,价格的高低受到社会的关注,商品供应不同程度的会影响社会和经济发展,不论从政治、社会或经济的角度看,重要商品市场的保供工作都是必须加强的。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应该清醒看到今年的市场保供任务之艰巨,意义之重大,在大市场、大流通环境下做好保供,既考验商贸人的智慧和毅力,炼达商贸人的本领,同时也是时代赋予的使命,人民的殷切希望,因此,要站在政治的高度,认识保供工作重要性,履行好职责,完善保供机制,继续做好保障重要商品的市场供应。
三、完善重要商品市场保供的对策措施
按照贯彻落实“314”总体部署,建设统筹城乡商贸需要平稳、繁荣的商品市场的新要求。我们认为,市场保供,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支持,目前,当务之急就是建立“信息引导,产销衔接,适量储备,区域调剂,部门联动,企业运作”的工作机制,为生活必需品供应提供保障。具体措施:
(一)增大有效供给,实现产运销一体化。一是以市场的需求为导向,增加生产总量,优化品种结构,加快基地建设步伐,认真落实支持生猪、奶业、油料发展的政策措施,扩大粮食、油菜、蔬菜种植面积和发展猪肉、畜禽养殖、水果、水产养殖等优势产品生产,提高产量,让更多更好的农产品流通入市,使市场供应长期有保障。二是各区县商贸主管部门成立市场保供工作组,搞好产销对接。动员和组织经营企业到市内外产区广辟农产品收购渠道,鼓励从事农产品销售的市场、集市、超市、商场,与产地签订订单,与加工企业签订协议,建立长期供货关系,形成保供采购链,减少中间环节,稳定商品价格,保证生活基础必需品市场供应。同时引导经营企业采取常态供货定价不变或扩大加工等办法,帮助产地解决供大于求商品的卖难问题,鼓励农民生产积极性,稳定进货渠道。三是进一步充实和扩大农产品批发市场。以观农贸,重庆农副产品综合批发市场、南岸正扬等市场为基础,规范和发展区县农贸市场,资金支持做大做强观农贸农产品批发市场,提高日批发量,使其更具辐射力、竞争力和影响力。四是建立应急商品铁路、公路、水路运输“快速通道”,充分发挥绿色通道作用,优化农产品运输环境,确保快捷畅通,加大运力投入,保持对大型超市和农贸市场常态的商品到货量,平衡市场需求。五是建立重要商品“欠收补偿、丰收保护价收购”机制,提高农民的种养殖积极性,防止出现重要农产品市场供应的周期性波动。
(二)调整结构,大力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在农村市场体系建设中,要把构建现代流通方式作为重中之重,以现代流通方式改造农村传统交易和流通方式,构建农产品市场新格局。首先,要对大中型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结构和规模进行战略性调整,逐步建立以面向大中城市的、综合性的批发市场为核心,以区域性、专业化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主干,以产地初级批发市场为补充,具有较完善的管理制度和市场功能的多层次农产品批发市场体系。对于主城区和区域性中心城市,应着力培育和发展综合性的中心批发市场,重点发展以粮食、果蔬、水产品、肉蛋等为主的专业批发市场。在城市郊区及主要农产品产地,要重点发展初级农产品批发市场。其次,要改造传统经营模式,积极发展产销直挂、连锁经营、配送、贸工农一体化经营等新的流通方式,建立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为核心的新型营销体系。同时,要鼓励发展专业的农产品物流企业集团,利用物流服务优化组合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减少损耗,提高效率,降低农产品运营成本。再次,要推进农产品市场交易方式的创新,逐步推广拍卖交易、委托交易、招标交易、期货交易、协议定单等多种交易方式。把粮食、生猪、食用油等大宗的农产品纳入期货交易市场,发挥期货交易在引导生产和规避风险方面的作用。大型批发、零售市场要逐步探索采用拍卖交易方式,通过拍卖交易方式提高农产品交易效率,避免传统现货交易中的暗箱操作等弊端,提升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层次。
(三)增加储备,加强应急管理。一是在原有粮食、植物油储备基础上,按照商务部要求,建立市级生猪、食糖的实物储备,增加8000吨食用植物油储备,增设蔬菜的资金储备额度,确保市场需求和价格稳定;二是合理布点,增加储备品种,为了应急需要,以2-3家大型企业为依托,建立储备基地,在原有储备基础上,增加蜡烛、塑料薄膜、砍刀、棉被等品种;三是加强储备管理。落实应急商品储备管理办法,鼓励保供企业重视应急商品储备,要求企业严把商品质量关,保持合理的储备量,坚持储备商品的定期轮换制度;加强抽查,及时掌握储备动态。
(四)建立副食品风险调节基金,强化调控手段。为切实有效调控市场,缓解阶段性的商品供应偏紧和价格波动现状,市里应尽快研究出台价格调节基金管理办法,增加财政对农产品价格稳定基金的投入;设立主要生活必需品调控基金,用于特殊时期组织猪肉、食用油、蔬菜、奶制品高于平时价格的差额补贴;采取临时免息流动周转资金,支持骨干保供企业货源组织,保证商品上市量;减少相关费用,开通绿色通道,免交外地运送鲜活农产品进入我市车辆的路桥费,在特殊时期,对进入江北区观农贸、九龙坡区祥和等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运货车辆,不收车位费;为调动农民积极性,研究减免生猪税费,降低农贸市场猪肉销售的摊位费,国有单位收取的减半收取;引导民营企业业主承担社会责任,相应降低摊位费收取标准;在市场情况特别严重时,经批准动用储备或对食品等基本生活必需品暂时采取定量以及限量供应的措施,必要时按有关规定实行价格干预措施或紧急措施。
(五)加强市场监测,提高预测预警能力。发挥市区两级商贸部门的作用,明确职责,完善监测机构,扩大监测品种,制定监测计划,科学分析、综合评价监测数据,继续坚持重要商品日报告制度。特别要对粮油、猪肉、蔬菜、禽蛋、成品油等商品的价格进行动态监测,汇总分析采集的信息,研究市场供应趋势,发挥相关部门网络优势,整合监测资源,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提高信息的真实性,权威性,使提供的信息成为政府部门、相关行业的决策依据,不断满足生产者和消费者对商品信息的需求。加强预测预警,利用各种媒体发布信息,及时披露供求动态,反映保供工作情况,引导市场消费,缓解商品供应压力,维护市场的正常运行。
(六)加强部门联动,形成强大的保供优势。市场商品保障供应,市商委是主要责任单位,但保供工作与市级相关部门有关联,部门之间必须形成合力,一是建立部门联系会议制度,定期通报商品供应和价格情况,加强简报信息、分析资料交流;二是分工明确,在商品供应偏紧价格波动及应对突发事件期间,各部门要按照《重庆市生活物资保障预案》的职责分工,在保供工作中部门之间做到无缝衔接,细化处室责任,落实保供措施;三是在市政府领导下,各部门应在市场保供上,以大局为重,不计得失,通力合作,为生产经营单位作出表率,成为市场保供的中间力量。
(七)搞好区域调剂,稳定市场供应。区县商贸部门有承担区域物资协调的义务,坚持以积极支持、主动给予、稳定市场的原则,进行异地商品余缺调剂。一是组建主城区、万州区、涪陵区、黔江区物资供应调剂中心,各中心要了解本地区物资调剂单位,掌握商品库存和市场动态,加强通讯联系,确保在保供中与企业默契,完成好临近市场的物资调剂任务;二是针对商品紧缺发生的市场和地区不确定性,各区县要做好应急物资的储备或组织,加强对本地区保供企业的监管,以市场需要为重,服从调配,主动援助和缓解受灾和物资紧缺地区的市场供应。
(八)发挥骨干企业作用,形成稳定供应的市场网络。一方面引导保供企业提倡诚实信用,主动履行义务,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另一方面,采取对保供企业授牌,对临时需要组织的商品费用差额补贴和在项目、服务方面的优惠调动企业积极性。搭建城乡市场生活必需品保供体系,以重庆商社集团、重庆渝惠食品集团、重庆粮食集团、中油重庆销售公司等骨干企业为主线,形成采购、储备、送货的运行机制,签订保供协议书,在特殊情况下,启动100个保供点,鼓励大型超市微利润销售,满足紧缺商品的需求,做好主城区市场保供;发挥区县250个保供企业作用,依托3475个“双建工程”的连锁店,采取免(减)农村物流配送车辆收过路、过桥费措施,着力改变部分农产品及其他商品农村价高于主城的现状,及时组织需求商品,丰富农村生活必需品市场。加强储备商品管理,畅通信息通讯,发挥大型保供企业的信誉优势,带动其他保供企业,服从保供大局需要,配合政府相关部门,完成保供任务,确保重要商品的市场供应。
(九)加大信息引导,强化产销衔接。一是加强各地区信息披露工作,发布产地生产和经营企业组织和销售商品信息,分析产运销环节存在问题;二是组织协调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向社会通报市场供求状况,预测市场供应发展趋势,加大正面宣传,疏导消费者紧张心理,树立多元化理念,选择相关替代品消费,缓解紧俏商品供应压力;三是及时发布保供信息,反映政府部门和有关企业工作层面的动态,寻求各界支持配合,营造市民满意购物、放心消费的环境。四是重点加快市场的信息化建设,逐步实现农产品市场交易、结算、仓储、运输、配送的智能化管理。要充分发挥政府在市场信息体系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加快市场“公共信息体系”建设的步伐,构建统一的信息中心和信息采集发布系统,并且实现各区域分中心与全市、全国中心的信息互联共享,最终形成能够覆盖整个农产品市场体系的信息网络。
(十)加大监管力度,改善市场保供环境。市物价、工商、质监、食药、粮食等部门要加强重要生活必需品检查,掌握收购、加工、零售流通环节商品运行情况,及时反映和研究市场供应问题;严厉打击哄抬物价、囤积居奇、倒买倒卖、以次充好、短斤少两等严重扰乱市场秩序、影响市场供应的行为,查处流通领域侵犯消费者权益的案件,维护市场秩序;加强大型超市和农贸市场营销管理,规范零售企业促销行为,严禁开展粮油、肉、蛋、奶等的限时限量促销,力保基础生活必需品安全运行。
(十一)完善供应预案,夯实保供基础。进一步贯彻落实《重庆市突发公共事件生活物资应急保障预案》,明确部门职责,细化工作程序,建立联系机制;规范和完善猪肉、蔬菜、成品油、石油液化气、救灾物资预案,研究制订物资组织协调和商品保供销售预案,提高应对商品波动和突发事件物资需求的处置能力;区县(自治县)应制定和完善生活物资保供预案,有领导分管,部门负责,明确保供企业,通过预案,使本地区应急工作有章可循,工作人员心中有数,既做好常态供应的监测又作好特殊时期商品的保供准备,保障市场生活必需品的正常供应;各地区要抓好对预案的培训和演练,熟悉工作流程,增强责任心,提高保供工作水平。


网站诊断 | 项目管理 | 工作统计 | 信息统计 | 访问统计 | 管理员信箱
主办单位:重庆市商业委员会
承办单位:重庆市商业信息中心
渝ICP备000000号 Copyright©2007 By 重庆市商业委员会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