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晒防雨摩托遮阳棚:故事片《太行山上》众角色构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8:37:47
故事片《太行山上》众角色构想
YULE.SOHU.COM 2005-07-28 15:20  来源: 搜狐娱乐 
  导 演 阐 述
  主 角
  1937年9月至1940年5月,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奉党中央命令,告别毛泽东和中央机关,率领刚刚改编完的八路军115、120和129三个主力师东渡黄河,挺进抗日前线,开辟建立太行山根据地。
故事片《太行山上》就以这两年零八个月的期间,朱德以及他的战友们,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在极其艰苦和险恶的环境中,坚持游击战争,转战太行山区,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团结、争取国民党左的和中间势力,孤立国民党右派势力并与之作斗争,有力地打击和歼灭日寇,在太行山区站稳了脚的光辉历程为题材,塑造朱德及其战友们无产阶级军事家、革命家的鲜明、生动的群体艺术形象。
  本片以朱德为主角,着重抓住朱德在民族危亡和战争的紧要关头、关键时刻的大智、大勇、大仁、大义,及其人性、人情、人道进行开掘。本片中,朱德把成绩归功于党中央毛主席和浴血太行的三个主力师以及太行山的广大群众,将引起观众对朱德的人格魅力进行回味和思考。
  朱德,1886出生于四川大巴山区一个贫苦佃农的家庭,5岁起就上山打柴,为家里干杂活,吃苦耐劳,体魄强健。云南陆军讲武堂出身,滇军当过旅长,在德国和苏联学过军事,在南昌办过教导团,有丰富的军事理论知识和战争实践经验。人称“红军之父”、“游击博士”。
  《太行山上》以朱德为主角,不仅是我厂的重头产品——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创作成果的基础上的又一次新的实践的和探索,而且在中国电影故事片长廊的人物形象系列中具有补白作用。
  其他角色
  一 我方
  1 彭德怀
  农民出身,久经沙场,为人耿直,说话率直,不苟言笑,对毛泽东和朱德有很深的友谊和感情。
  2 左权
  早年习军事于广州陆军讲武学校和黄埔军校,后留学于莫斯科中山大学和伏龙芝军事学院,是我军地道的科班出身的正规军人和知识分子。他是八路军总部中最忙的人。他在战争中运用现代军事知识得心应手,对母亲、妻子和女儿细致入微、柔情似水。
  3、任弼时对事物的洞察和思辨能力、邓小平简洁果断的语言和办事习惯、刘伯承举重若轻又心细如发的指挥作风、徐向前的稳重和儒雅、林彪静如处子动如脱兔的指挥作战状态、罗荣桓的持重和沉稳、聂荣臻总结和概括事物的能力、贺龙的潇洒、关向应的热情,以及薄一波的精明、陈赓的热情、陈锡联的智勇双全、杨得志的善战、李天佑稳健、独臂贺炳炎的勇猛、廖汉生精明、叶成焕的果敢、杨成武的胜算、吕正操的朴实……他们各不相同形象外貌和性格特征,及其军事才智和政治才智都要在本片中一一挖掘和展现。
  4 崔二旦和房东大娘等是在真实生活的基础上虚构的典型人物,他们是八路军进行游击战争和人民战争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细胞和保障。他们的性格和特长大有发挥余地。
  二 国民党方面
  1 阎锡山
  阎锡山曾在日本士官学校学习4年,冈村宁次曾是其队长,板垣征四郎是其教官,吐肥原贤二是其同学。蒋冯阎大战,阎锡山与蒋介石打得昏天黑地,对付共产党阎蒋又携手联合。抗战前,他与共产党、红军斗了十几年……他与日本人、蒋介石和共产党之间的历史渊源千丝万缕、错综复杂、非常微妙。阎锡山能在山西掌权三十多载的秘诀是:能够同时在三个鸡蛋上跳舞:抗日时准备联日,拥蒋时准备反蒋,联共时准备剿共。
  2 卫立煌
  他是国民党军队中良心没有泯灭的高级军官:在日寇入侵面前,他没有躲闪和退缩;在他危难之时和大局面前,共产党不计前嫌鼎力相助,还做出让步的事实,在他的心中引起了强烈震撼。他担忧——错误地判断——出乎意料的结果,一次次的矛盾心理过程,正是本片要细腻地展现的。
  3 死心塌地执行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朱怀冰、害 “恐日症” 的孙楚、忻口战役身先士卒冲锋陷阵的郝梦龄以及东路军众将领等,与阎锡山、卫立煌等人一起,构成了朱德实施我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大显身手的广阔空间,充分地展现朱德特有的宽容和厚道。
  三 日方
  1板垣征四郎
  少年时即就读于日本陆军学校、陆军士官生补校,青年时,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后又进入日本陆军大学校深造,1904年就入侵中国东北,参加日俄战争,之后长期从事收集中国情报的侵华阴谋活动,被称为日本陆军中的中国通。典型的职业军人。外形粗犷、凶狠。
  2苫米地
  长期研究中国战争文化,熟知孙子兵法。一心寻机与朱德在战争文化和战争智慧上进行较量。外形干瘦、狡诈。
  3 阿部规秀
  相貌端正、气宇轩昂。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32年军旅生涯,从陆军步兵下士官,逐级晋升为中将。有“山地战专家”之称。从其升任中将到被我军击毙才36天。他生为完成“大东亚共荣圈”日本称霸世界而生,临死前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这是武人的本分啊。” 他既有板垣的凶狠,又有苫米地的狡诈,是一个彻头彻尾、彻里彻外的军国主义分子。
  从板垣、苫米地和阿部三个日军高级军官,以及藏匿得很深的河本大作身上可以感受到日本军国主义根深蒂固,警醒世人警惕日本军国主义。
  4 日兵三木兵太郎年轻单纯,受军国主义毒害不深,但愚忠于天皇。“罗圈腿”把杀中国人当作游戏,为自己太矮而沮丧。
  四 史沫特莱
  穷苦工人家庭出身,并有着部分印第安血统的美国记者。真实地展现西方女性眼中的朱德和左权以及全体奋战在太行山上的军民,是全片富有特色的一笔。
  毛泽东——不出场的重要角色
  1937年9月至1940年5月,朱德在太行山开辟建立根据地,毛泽东在延安指挥全国抗日战场,这是朱德在与毛泽东共事以来,“朱毛”分开工作,唯一不在一起的时期。本片中,毛泽东的戏不作正面表现,是为了进一步集中笔墨刻画好朱德这个主要人物形象。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可以轻视这个“不出场的角色”。本片必须注意几点:
  一 洛川会议上,尤其是太原失守之后我党和毛泽东指出的全国抗日战争“以共产党为主体的游击战争进入主要地位”的基本策略和思想要贯穿全片。
  二 我党和毛泽东的在独立自主的原则的基础上, 巩固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思想要贯穿全片。
  三 朱德把“朱毛”的习惯叫法,真挚而慎重地更正为“毛朱”,这是朱德对毛泽东发自内心的尊重,
  四 朱德得知敌人轰炸沁水县古城,然后果断迅速从安泽县古城撤离,彭德怀赶来,转达毛泽东命令不惜一切代价营救朱德安全来电……,“朱毛” 虽然分开了,但是毛泽东和朱德长期共事建立起的深厚的友谊之手没有分开。
  五 朱德传达、贯彻执行党的六届六中全会重要精神的情节。
  六 罗荣桓率部队挺进山东路过太行山,向朱德转达了毛泽东对朱德的深切思念之情。谈到朱德在太行山的功绩,朱德归功于:“一靠军事战略思想指导,二靠八路军的三个主力师,三靠太行山的广大群众。”并认为,“我朱德这一辈子跟过三个领袖,蔡锷、孙中山、毛泽东,跟着毛泽东是我最好的选择。” 这也是展现朱德人格魅力之处。
  太行山——本片中的一个重要角色
  一 战略意义
  对敌人来说,占领太行山就是占领华北,进而侵占全中国。有台词:“占领太行山,就是斩断了中国的脊梁。”
  而对我方来说,太行山的游击战是全国抗战的主要支柱之一,太行山根据地“是将来举行反攻收复失地的有利基础之一”。
  二 画面造型
  1 开场和结尾
  以俯瞰的太行山脉——大线条的黄河、烽火台和黄土高坡开场;以日出太行——晨光在太行山脉上方移动着,拨开太行群山千峡
  万壑中的一片片阴影作为结尾……给观众以影片大气势和大气魄的总体感受。
  2 画面造型主体
  太行山有单面山形的陡崖绝壁和条条高断深谷,壁立千仞,拔地冲天,崖高谷宽,蕴含着力度感,用宽银幕来表现,还有撑破画面边框之张力感,可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影片中反复强调和呈现,便会成为影片的画面造型主体。
  朱德人物的近景与大线条的以太行山为主体的远景的两极镜头的交叉融合,会形成影片鲜明的造型特色和节奏感。
  本片所展现的是抗日战争最为艰苦的时期,战争环境和自然环境都要尽量避绿色。
  三 象征意义
  片名字幕衬底为巨型太行石壁;片尾字幕衬底为太行石壁巨型石雕群像,具有铜墙铁壁的象征意义。
  除此以外,将研究考虑石壁巨型石雕像还有无进一步参与全片结构的可能?
  战争——战争片的特殊角色
  战争是本片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塑造人物、宣泄情绪、叙说故事、调整节奏、参与结构等功能。本片的战争 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强调每场战争的不同特色,挖掘其各自独特的视听冲击力。
  2 战争要有发展变化和层次
  如开场从板垣师团开进气势逼人,平型关被围日军顽强突击,拒不投降,到后面日兵被俘的变化。
  3 战争实感
  是实战,又不流于自然主义;讲究美感,又不能有丝毫侠气;有战争的残酷和悲剧感,又有战争的辉煌和壮丽;不回避血腥,有不渲染血腥。
  化服道提示:
  化妆要注意涂盖腮红、唇红;服装要注意做旧和打补丁的真实感;道具要注意地域特色。都要特别注意战争的气氛妆和伤残效果妆。
  4 多种手段
  常规的、传统特技的、加“威亚”技术的、用电脑特技和动画的;职业演员、非职业演员、部队战士、武行;升格、降格、缩格、放长格……不择手段,只求效果。
  “动”是本剧造型的生命。我们突出强调:文戏的环境的动荡感,以及武戏主体的动感和摄影机的运动的协调配合。
  “威亚”技术主要用来强调动作的力度、强度和速度。
  5 充分准备
  周密设计、充分的案头工作、特殊道具器材的制作、物资器材的保证、人员的提前培训……
  音乐——不可替代的角色
  本片音乐要注意:
  一 主体突出
  歌曲《在太行山上》、《大刀进行曲》、《游击队之歌》和《义勇军进行曲》等都是当时著名的抗日歌曲,本片音乐可以借用它们的音素,甚至可以考虑完整地使用《在太行山上》(桂涛声词 冼星海曲)作为片尾音乐,但是,总体上全片音乐不能杂乱,不能成为抗日歌曲音乐大联奏,要突出主体:严峻、悲壮——胜利、辉煌。
  二 有些战争片段,可考虑加入打击乐,将音乐和音响效果融为一体。
  韦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