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外一小招生简章:提高你的语文学习能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12:12:35

怎样才能学好语文

 

 

  

    每年的新学期开始,都会有高三的很多同学跟我说,老师,怎样才能学好语文啊。面对着那一双双渴求的目光,我就有一种说不清楚的复杂感情。虽然,市面上有很多这类书,但是说实话,由于贪图面面俱到,它们的指导多使读者不得要领。

    学好语文并不难——提高语文能力是关键!

     语文能力包括很多方面,总括起来就是两个方面:读和写。两个方面相辅相成。会读才能会写,会写才能会读。有了这两个“会”,就有了语文能力,有了语文能力,就可以学好语文了。有人一辈子读书,到死都没有进步。为什么?不会读!

    那么,怎样才能会读书呢?请你掌握下面所述的方法。

    第一,补白法。

    所谓“文不尽意”,亦说“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这里的“文”,指的就是语言;而“意”呢,则是指思维。说的是语言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如果把思维比作一座冰山,那么,语言则是露出水面的冰山的一角。这就是为什么有人能从无字处读出意味来,抑或能够悟出“言外之意,话外之音”来。用中国画的作法来说,这是一种技巧,叫作“布白”或“留白”。

例如,孙犁的小说《荷花淀》①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月夜,敞亮的院子里有一对夫妻在交谈。女人一边编着席,一边说话。突然,“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会读书的人读到这里会问,这个女人为什么会“划破了手”呢?把这个问题想清楚,并且作出“言之成理,持之有据”的回答,你就进步了。

    第二,析理法。

    任何一篇成功的文章都是一个有生命的整体,都是由无数个在意义上相关联且相对独立的“环”组成的。文理通顺才能环环相扣。有些文章往往表面上存在着矛盾现象,其实隐含深意,在深层却是相通的。大作家洞察世事人心,用笔多入木三分。读这样的文章,是需要用心理解的。例如,曹雪芹的《红楼梦》②第四十一回写妙玉请茶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奇怪举动,表面看来令人费解,但是会读书的人对此并不难解。他们读到此多会付以会心的一笑,因为妙玉的奇怪行为泄漏了她隐伏在心底的暗恋宝玉的秘密。

    第三,析疑法。

    古人评论画画得好,或是文章写得好,往往用“增之一分则长,减之一分则短”来赞之。综观名家作品,你很难发现赘余或不足。而在你认为是“赘余或不足”的地方,往往正是他们用意深刻之处,其用笔繁简得当,遣词造句表现力之强,让你不得不叹为观止。记得我在国家级示范高中教书时,有一次动员学生讨论鲁迅小说《祝福》③。有人曾提出质疑说,小说开头部分“但我知道,这并非借题在骂我:因为他骂的还是康有为”中的“还”字是多余的。是这样吗?经过认真阅读、深入思考、反复辩论,大家取得了基本一致的认识。大家认为:小说一开头便讲述到鲁四老爷。先介绍了他的身份,通过其言行的概述,反映出人物的立场和政治态度。 “大骂其新党”暴露了他维护封建统治的顽固的政治立场。骂的是康有为。康有为是谁?他是戊戌变法中改良主义的领袖,动摇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的人物。由此更进一步揭露了鲁四老爷的政治立场。 “还是”,仍然是,竟然是。小说描写的时间是辛亥革命前夕,清王朝已大厦将倾,其时“新党”的内涵早已发生了变化,用来指称的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党人。鲁四老爷所骂的竟然还是、仍然是康有为,其封建愚昧、落后保守、不谙世事变迁和社会进步的顽固的本性便昭然若揭了,而中国农村笼罩在封建统治之下死水一潭的社会状况也可想而知了。一个“还”字,有此千钧的表现力,非大家不能为也。这样的理解,不可谓不深刻。 

     会读,是因为能识其精妙,通常谓之为“眼高”。一个人懂得欣赏别人文章的精妙,但是未必自己就会作文,通常谓之为“手低”。

     那么,怎样才能“手高”,即会写呢?

     我们必须明白,好文章的标准有两条。一个是思想性标准,一个是艺术性标准。说白了,这就是内容和形式的标准。文章的内容和形式是统一的,就好比人的精神和肉体。因此,一切形式的选择和变化都是为内容服务的。仔细研读历年高考满分作文,你会发现,文章立意高远是它们的共同特点(这类选文遍地都是,就不举例了)。

     所以,要想会写文章,首先要“眼高”,即文章的立意要高。比如做客吧,这样的经历人人都有,但是从中悟到做人的道理的,却不是人人都能。怎样才能做到文章立意高呢?要想文章立意高,第一,要学会做人,做一个高尚的、有道德的、有修养的、纯粹的人。所谓“文如其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很难想像,一个低级趣味的人能讲出高尚的道理来。第二,要善于观察和思考。生活和实践是一切思想的源泉,是文章的根本。我们的喜怒哀乐都源于生活,是我们的生活所赐。用一颗感恩的心面对生活,你就会拥有超出一般人的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第三,要博学多思。除了正确面对当下的生活,我们还要面对历史,面对那些在我们之前逝去的生活。它就是书本。前面说到的“会读”,就是检验“眼高”的一个标尺。其次,要解决“手低”的问题。我们常常说到的“眼高手低”,换个角度理解,指的就是一个人有很高的鉴赏力,思想有深度,对于好文章有较强的识别能力,但是,自己未必就能写出好文章来。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因为“手低”。怎样解决“手低”的问题呢?

     这就要要勤写勤练。所谓孰能生巧,所谓拳不离手,所谓曲不离口,都在说明一个道理:量的积累到达一定程度就会产生质的变化。勤写勤练,强调了一个“量”的问题,对于“质”的问题,或者叫作“效率”的问题,人们往往都在有意无意的忽略了。其实,这才是最重要的。读要讲究“质”,写也要讲究“质”的,就是“有效”。

     怎样写,怎样练,才能有效呢?稍有文学史常识和写作经验的人都不难理解,模仿创新就是一条可行之路。

     古人作文就是从模仿开始的。我们今天把古人的模仿叫作“化用”。典型的例子就是王勃《滕王阁序》中千古流传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据传出自虞信“落霞孤鹜齐飞,秋水长天一色”句。这是句子的模仿。整体表现形式,乃至立意都可以模仿。当今中国电影电视就有不少都是模仿国外的电影电视获得成功的。如张艺谋对视觉画面的处理、陈凯歌电影中的哲理思考、王家卫对长镜头的偏爱、徐克的武侠电影等,“许多观众在看完了《七剑下天山》后都认为影片有多处对《七武士》的模仿成分”。“如果再说到电视艺术的话,中国电视文艺对世界电视文艺节目的模仿甚至克隆现象就简直数不胜数”。④

     下面以诗歌为例作简要说明。

     刘愈锡有诗《柳枝词》云“清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这是一首忆旧诗。我们不改变诗歌的题材类别,稍作变化,就成为了这样一首诗:“沭河两岸柳千条,不见当年石拱桥。曾与友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这里模仿的痕迹是十分明显的。题材、立意、韵脚都没有变化,仅仅是作些词语的变更,当然,词语的变更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诗的部分地点和物象。有了这一步变化,再深入一步,就成了下面的诗:“新安镇上酒千坛,二十年前老灌南。昔日师友长相忆,至今无缘促膝谈。”这是我在江苏灌南一所中学教高三和高补班学生时,为了示范所作。下面举学生的习作为例,说明模仿创新是一条可行之路。我曾在南京给一个班初一年级的学生讲诗,并且要求他们试作一首。后来,我从这些学生的习作中挑选了六首,署名“诗风六人行”,参加浦口区诗歌大赛,获得“佳作奖”。

 

◎ 诗六首

作者:诗风六人行

初中组

 

咏浦江

金敏 14岁

绕城江水一带碧,微风拂柳舞婆娑。

行到中流戏水去,蜻蜓飞过几许多。

拜月

古鸣 13岁

推门撞新月,惶恐跪地拜。

细语人不闻,微风拂裙带。

采莲

刘志敏 15岁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频顾向来处,浮萍一道开。

老山

薛凯鑫 14岁

山间松树队队齐,天空大雁排排飞。

我心已无离林愿,长留此身老山峰。

夏眠

沈洁 15岁

夏夜不堪扰,处处蚊虫咬。

贪眠老山上,一觉到天晓。

金语中

雍定超 15岁

我爱南京金语中,特色不与他校同。

寄宿管理好处多,小班学风分外浓。

 

 

     诗歌的模仿,因为其篇幅短小,举例方便,故此详加援引。其它文体同样可以模仿。即如上文提到的电影电视。关于模仿的方法,限于篇幅,此处不作详述。

 

 

 

 

注:

①很晚丈夫才回来了。这年轻人不过二十岁,头戴一顶大草帽,上身穿一件洁白的小褂,黑单裤卷过了膝盖,光着脚。他叫水生,小苇庄的游击组长,党的负责人。今天领着游击组到区上开会去来。女人抬头笑着问:

    “今天怎么回来的这么晚?”站起来要去端饭。水生坐在台阶上说:

    “吃过饭了,你不要去拿。”

    女人就又坐在席子上。她望着丈夫的脸,她看出他的脸有些红胀,说话也有些气喘。

她问:

    “他们几个哩?”

    水生说:

    “还在区上。爹哩?”

    女人说:

    “睡了。”

    “小华哩?”

    “和他爷爷去收了半天虾篓,早就睡了。他们几个为什么还不回来?”

    水生笑了一下。女人看出他笑的不像平常。

    “怎么了,你?”

    水生小声说:

    “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

    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

水生说:

    “今天县委召集我们开会。假若敌人再在同口安上据点,那和端村就成了一条线,

淀里的斗争形势就变了。会上决定成立一个地区队。我第一个举手报了名的。”

    女人低着头说:

    “你总是很积极的。”

    水生说:

    “我是村里的游击组长,是干部,自然要站在头里,他们几个也报了名。他们不敢

回来,怕家里的人拖尾巴。公推我代表,回来和家里人们说一说。他们全觉得你还开明

一些。”

    女人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她才说:

    “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

    水生指着父亲的小房叫她小声一些。说:

    “家里,自然有别人照顾。可是咱的庄子小,这一次参军的就有七个。庄上青年人

少了,也不能全靠别人,家里的事,你就多做些,爹老了,小华还不顶事。”

    女人鼻子里有些酸,但她并没有哭。只说:

    “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

    水生想安慰她。因为要考虑准备的事情还太多,他只说了两句:

    “千斤的担子你先担吧,打走了鬼子,我回来谢你。”

    说罢,他就到别人家里去了,他说回来再和父亲谈。

    鸡叫的时候,水生才回来。女人还是呆呆地坐在院子里等他,她说:

    “你有什么话嘱咐我吧。”

    “没有什么话了,我走了,你要不断进步,识字,生产。”

    “嗯。”

    “什么事也不要落在别人后面!”

    “嗯,还有什么?”

    “不要叫敌人汉奸捉活的。捉住了要和他拼命。”这才是那是最重要的一句,女人流着眼泪答应了他。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读》(上册)江苏教育出版社

 

②当下贾母等吃过了茶,又带了刘姥姥至栊翠庵来。妙玉相迎进去。众人至院中,见花木繁盛,贾母笑道:“到底是他们修行的人,没事常常修理,比别处越发好看。”一面说,一面便往东禅堂来。妙玉笑往里让,贾母道:“我们才都吃了酒肉,你这里头有菩萨,冲了罪过。我们这里坐坐,把你的好茶拿来,我们吃一杯就去了。”

宝玉留神看他是怎么行事。只见妙玉亲自捧了一个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里面放一个成窑五彩小盖钟,捧与贾母。贾母道:“我不吃六安茶。”妙玉笑说:“知道。这是‘老君眉’。”贾母接了,又问:“是什么水?”妙玉道:“是旧年蠲的雨水。”贾母便吃了半盏,笑着递与刘姥姥,说:“你尝尝这个茶。”刘姥姥便一口吃尽,笑道:“好是好,就是淡些!再熬浓些更好了。”贾母众人都笑起来。然后众人都是一色的官窑脱胎填白盖碗。

那妙玉便把宝钗黛玉的衣襟一拉,二人随他出去。宝玉悄悄的随后跟了来。只见妙玉让他二人在耳房内,宝钗便坐在榻上,黛玉便坐在妙玉的蒲团上。妙玉自向风炉上煽滚了水,另泡了一壶茶。宝玉便轻轻走进来,笑道:“你们吃体己茶呢!”二人都笑道:“你又赶了来撤茶吃!这里并没你吃的。”

妙玉刚要去取杯,只见道婆收了上面茶盏来。妙玉忙命:“将那成窑的茶杯别收了,搁在外头去罢。”宝玉会意,知为刘姥姥吃了,他嫌腌臢,不要了。又见妙玉另拿出两只杯来,一个傍边有一耳,杯上镌着"=    "三个隶字,后有一行小真字,是“王恺珍玩”,又有“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一行小字。妙玉便斟了一递与宝钗。那一只形似钵而小,也有三个垂珠篆字,镌着"点犀",妙玉斟了一视膑煊瘢仍将前番自己常日吃茶的那只绿玉斗来斟与宝玉。宝玉笑道:“常言‘世法平等’:他两个就用那样古玩奇珍,我就是个俗器了?”妙玉道:“这是俗器?不是我说狂话,只怕你家里未必找的出这么一个俗器来呢!”宝玉笑道:“俗语说‘随乡入乡’,到了你这里,自然把这金珠玉宝一概贬为俗器了。”

妙玉听如此说,十分欢喜,遂又寻出一只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竹根的一个大盏出来,笑道:“就剩了这一个,你可吃的了这一海?”宝玉喜的忙道:“吃的了。”妙玉笑道:“你虽吃的了,也没这些茶你遭塌。岂不闻:‘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驴了。’你吃这一海,更成什么?”说的宝钗、黛玉、宝玉都笑了。妙玉执壶,只向海内斟了约有一杯,宝玉细细吃了,果觉轻淳无比,赏赞不绝。妙玉正色道:“你这遭吃茶,是托他两个的福,独你来了,我是不能给你吃的。”宝玉笑道:“我深知道,我也不领你的情,只谢他二人便了。”妙玉听了,方说:“这话明白。”

黛玉因问:“这也是旧年的雨水?”妙玉冷笑道:“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统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总舍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开了。我只吃过一回,这是第二回了。——你怎么尝不出来?隔年蠲的雨水,那有这样轻淳?如何吃得!”

宝钗知他天性怪僻,不好多话,亦不好多坐,吃过茶,便约着黛玉走出来。宝玉和妙玉陪笑说道:“那茶杯虽然腌臢了,白撩了岂不可惜?依我说,不如就给那贫婆子罢,他卖了也可以度日。你说使得么?”妙玉听了,想了一想,点头说道:“这也罢了。幸而那杯子是我没吃过的,若是我吃过的,我就砸碎了也不能给他。你要给他,我也不管,你只交给他,快拿了去罢。”宝玉道:“自然如此。你那里和他说话去?越发连你都腌臢了。只交给我就是了。”

妙玉便命人拿来,递给宝玉。宝玉接了,又道:“等我们出去了,我叫几个小么儿来河里打几桶水来洗地如何?”妙玉笑道:“这更好了。只是你嘱咐他们,抬了水,只搁在山门外头墙根下,别进门来。”宝玉道:“这是自然的。”说着,便袖着那杯,递给贾母屋里的小丫头拿着,说:“明日刘姥姥家去,给他带去罢。”交代明白,贾母已经出来要回去,妙玉亦不甚留,送出山门,回身便将门闭了,不在话下。

《红楼梦》第四十一回  人民文学出版社

 

③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远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我是正在这一夜回到我的故乡鲁镇的。虽说故乡,然而已没有家,所以只得暂寓在鲁四老爷的宅子里。他是我的本家,比我长一辈,应该称之曰“四叔”,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他比先前并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但也还末留胡子,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但我知道,这并非借题在骂我:因为他所骂的还是康有为。但是,谈话是总不投机的了,于是不多久,我便一个人剩在书房里。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读》(上册)江苏教育出版社

 

④《影视评论学初探》(48页、49页)毕磊菁著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