闺蜜之情敌电视剧全集:【佳片U约】德国. 捷克电影:《第九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4:36:25
绿水清山图书馆更多精彩请您欣赏


《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6周年影视展播》
德国. 捷克电影:《第九日》
[海报剧照]






















[热诚推荐]
战争宗教题材经典。德国导演沃尔克·施隆多夫(Volker Schlöndorff)作品。根据卢森堡天主教神父日记体小说改编。1942年,被关在纳粹德国达绍集中营的卢森堡天主教神父为期九天的“假期”生活:纳粹德国的新宗教政策与天主教教会的两难处境,天主教神父的神圣信仰与世俗感情,生命、自由与信仰、良知之间的斗争……选择做耶稣是要付出沉重代价的。关于犹大与耶稣关系的道德思考。笼罩死亡,弥漫悲哀,思辩可嘉,压抑难堪。男一号主演长相相当怪异,眼神有点空洞。乌尔里奇·马特斯(Ulrich Matthes)、奥古斯特·迪赫(August Diehl)、希勒马·塔特(Hilmar Thate)、毕碧安娜·贝格罗(Bibiana Beglau)日尔曼·瓦格纳(Germain Wagner)等主演。
欧洲电影奖最佳男主角提名。
德国人自己拍的反映二战纳粹的战争片开辟了电影领域里的新世界。德国人敢于承认历史并在电影屏幕上得以再现历史。这是德意志帝国风范。本家更欣赏德意志这支民族。因为他们来的更光明磊落。
著名的柏林墙。等等证明了战争存在过的遗迹。都表现出欧洲人民的正面面对。而在面对战争的问题上相比较起来小日本人却龌龊的好比一只老鼠。日本在各种媒介中[电影、教育课本等]都在极力回避此问题。
[剧情资料]
导演: 沃尔克·施隆多夫 / 沃尔克·施隆多夫
编剧: Jean Bernard / Eberhard Görner
主演: 乌里奇·马特斯 / 奧古斯特·迪赫 / 毕碧安娜·贝格
类型: 剧情 / 惊悚 / 战争
制片国家/地区: 德国 / Luxembourg / 捷克
语言: 德语 / 法语
上映日期: 2005-03-27
片长: 98 分钟 / Argentina: 98 分钟(Mar del Plata Film Festival)
第九日的获奖情况
2004年
Munich Film Festival Bernhard Wicki Film Award 沃尔克·施隆多夫
2005年 German Film Awards(Film Award in Gold) Best Production Design (Bestes Szenenbild) Ari Hantke
2005年 Fajr Film Festival(Crystal Simorgh)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 Best Film 沃尔克·施隆多夫
影片根据一位在二战期间被羁押的天主教牧师日记改编而成。由于母亲去世,卢森堡籍的牧师卡里莫被允许从集中营回家9天,盖世太保授意他通过教会说服当地的武装力量放弃抵抗,这九天中,他的命运将会发生如何的变化?
[精彩影评]
《第九日》:虽然沉重但并不很拖沓
《第九日》没有《铁皮鼓》的黑色幽默和荒诞色彩,全片一直处在一种哀伤压抑的气氛之中,作为一部大师作品,90分钟的篇长比我预计的短的多,老实说,本来做好了啃闷片的准备,幸好男主角的表演还是很有看头的,故事虽然内容沉重但并不至于很拖沓,相比与《铁皮鼓》可看性还是差了点,毕竟严肃题材要拍的引人入胜太难了。
还得谈谈男主角乌里·马蒂斯,虽说对这名德国演员不熟悉,但对他也并非一无所知,前段时间看了《帝国的毁灭》就对他扮演的戈培尔印象深刻,一张瘦骨嶙峋的脸也是让人过目不忘阿,在此片中他把主人公内心对信仰和现实的心理挣扎也表现的很到位,虽说表演不张扬,但从两部电影中都能看出他对严肃人物的把握是很得心应手的,对德国影坛不甚了解的我能断定他是一位很出众的演技派演员。
做一个犹大有多难?
1942年,达绍集中营,卢森堡天主教神父亨利·克莱默尔因为在法卢边境从事抵抗纳粹的活动被关在关押神职人员的营区,饱受折磨,形销骨立。忽一日,他被释放了,释放得毫无来由。回到卢森堡之后,他才知道,这次释放其实不是真正的释放,而是一个短暂的只有九天的“假期”。
在这个九天的所谓假期中,纳粹要求亨利运用他的影响力完成一项任务,即说服卢森堡红衣主教接受纳粹的“新宗教政策”,从而在欧洲树立起一面“合作”的旗帜。而红衣主教是难以说服的,因为自从纳粹占领卢森堡那天起,他就闭门不出,采取不合作态度,而且每天都敲响教堂的钟,向卢森堡人民宣示上帝的声音。
纳粹冲锋队长格布哈德是这个行动的负责人。在一番威逼利诱、软硬兼施、唇枪舌剑之后,亨利虽然见到了红衣主教,但却没有拿到纳粹想要的签名。格布哈德转而逼迫亨利以个人名义发表公告,表态拥护纳粹的“新宗教政策”并公开批评红衣主教。在内心的痛苦挣扎之后,亨利交给格布哈德一张空白的信笺,坦然回到达绍集中营,并最终见证了纳粹的失败。
这就是德国电影《第九日》的故事大概。电影是德国国宝级的导演施隆多夫2004年的作品,根据卢森堡大主教让·伯纳德的真实故事改编。施隆多夫与法斯宾德、文德斯和赫尔措格并称为“新德国电影四杰”,作为德国新电影的大师之一,他是一个“在所有导演中最具现代电影语言表现手段的人”。他根据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君特·格拉斯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铁皮鼓》,曾经获得1979年戛纳电影节的金棕榈奖和1980年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是他的代表作。施隆多夫的电影我看得不多,除了上述两部之外,还有1983年的那部《斯万的爱情》。
在这里,我既不想说施隆多夫,也不想说《第九日》。这部电影中,让我最感兴趣的,是亨利和格布哈德之间关于犹大的对话。在《圣经》中,犹大是出卖耶稣的叛徒,是千夫所指的罪人。在一般的教徒眼里,犹大是背叛和邪恶的化身,不齿于人类。但是,神学院出身、曾任祭坛副主祭的纳粹军官格布哈德,却对犹大有不一样的看法,他认为应该重新评价犹大,认为没有犹大就没有耶稣被钉上十字架,因此是犹大成全了耶稣。
格布哈德之所以会这样评价犹大,目的在于让亨利接受他的观点,成为另一个“犹大”,完成纳粹想要他完成的任务。于是,这个故事就成了一个信仰与背叛、诱惑与反诱惑的故事。亨利在这个过程中是很有一些挣扎的,集中营的经历让他面临艰难的抉择,在觐见红衣主教的时候,他坦然说出自己的心里话,“我无数次问过良知、祈求过主,都没有答案”。集中营里,的确没有上帝,祈祷无济于事,甚至亨利自己也曾经被艰难的处境榨出了囚服下藏着的“小”——在集中营里没有水喝的日子里,他找到了一个滴水的出水管,依靠那里的滴水挽救了自己的生命,但却没有把这水与难友们分享。但是,在内心的煎熬和挣扎之后,亨利最终还是选择了做“耶稣”,他回到集中营,当影片最后一个镜头里,他把偷带进来的一根香肠切成等份的一个个小片,与难友们分享的时候,他的耶稣式的牺牲得以最终完成,看上去很美。
没有人愿意做犹大,因为那是一个道德的沉重负担。但是,我所感兴趣的,在于2004年拍摄的这部电影中,居然有对犹大的正面评价,虽然这个评价出自于一个纳粹军官之口。这与2006年4月美国国家地理协会公布的《犹大福音》残片中对犹大的描述如出一辙。《犹大福音》指称犹大其实是耶稣最喜爱的门徒,他之所以出卖耶稣,是出于耶稣授意,为的是要完成上帝的救赎计划。这与《圣经·新约》的四福音书的观点截然相反。而有意思的是,在《圣经·新约》的四福音书中,对犹大的描写不尽相同。有专家说,那是因为四福音书的成书过程在时间上有先后,所以对犹大的描写也是渐进的。
对于犹大的评价,仅凭《犹大福音》难以重新完成,毕竟犹大的叛徒形象已经根深蒂固、深入人心。宗教也是讲究“政治正确”的,因此,虽然对犹大的重新评价很有意思,但是,想让人们扭转千年以来形成的观念确乎很难。退一步说,假如犹大真的像《犹大福音》描述的那样,是成就耶稣的关键,那么,他和耶稣之间的两人交谈,势必使他的出卖行为在耶稣钉上十字架之后面对其他门徒的误解和后世的唾骂,这样的牺牲是巨大的,也是艰难的。无论是《圣经》中的犹大,还是《犹大福音》中的犹大,做起来都是困难的,其中的内心挣扎虽然不尽相同,但是无论对于哪一个犹大来说,其心灵的折磨差不多都是一样的。
犹大最终并没有花掉他出卖耶稣得来的三十个银币,他甚至后悔他的行为导致了耶稣的死,他想把银币还给罗马人,但是被拒绝了。犹大最终选择了自杀,那么,自杀之前,犹大心里究竟想过些什么?
在《第九日》里,我们可以看到亨利在犹大和耶稣之间的角色选择,看到过那种心灵的痛苦挣扎,这让我们知道在信仰和背叛之间、在良心和道德感之间,选择是多么的难,做一个犹大是多么的难。
《新约·马太福音》中说:卖耶稣的犹大看见耶稣已经定了罪,就后悔,把那三十块钱拿回来给祭司长和长老,说:“我卖了无辜之人的血,是有罪的。”他们说:那与我们有什么相干?你自己承当吧。” 犹大就把那银钱丢在殿里,出去吊死了。祭司长拾起银钱来说:“这是血钱,不可放在库里。”他们商议,就用那银钱买了窑户的一块田,为要埋葬外乡人。所以那块田直到今日还叫做“血田”。
做一个犹大,真的好难。而做耶稣基督,看来反倒更容易些。那么,假如亨利选择了做犹大,又会怎样呢?
[请您观看]
',1)">
http://www.tudou.com/v/8U4IUy0vgEs/v.swf
编辑于2011年7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