闰年和平年的区别:大型文献记录片《走近毛泽东》解说词【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8:17:41
大型文献记录片《走近毛泽东》解说词【转】

2010-12-04 10:55:15|  分类: 毛氏春秋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本文引用自山佳子《引用 大型文献记录片《走近毛泽东》解说词【转】》

 

引用

山佳子引用 大型文献记录片《走近毛泽东》解说词【转】
引用 大型文献记录片《走近毛泽东》解说词【转】

人物春秋 2010-12-03 23:31:16 阅读10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引用


烟雨蒙蒙大型文献记录片《走近毛泽东》解说词【转】

 

引用 笑雅笑兮嚱大型文献记录片《走近毛泽东》解说词【转】


 

 

  他是诗人,又是革命家;

  他是战士,又是统帅;

  他指挥千军万马,自己不曾开过一枪;

  他缔造人民共和国,自己不当大元帅。

  1975年12月31日晚上12点至翌日凌晨1点,这天晚上,他会见了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的女儿朱莉和女婿戴维。朱莉转交了尼克松写给毛泽东的信。

  毛泽东看上去有些体力不支,交谈时不得不将头靠在沙发上。这情景让在场的人感到,无情的岁月已经让这位叱咤风云的人物风华不再。

  但毛泽东开口便语出惊人:“我生着一幅大中华的脸”。此时此刻,在场的人突然感到毛泽东身上的活力又奇迹般地出现了。......仿佛能看到他穿越时空,从历史的风风雨雨中向我们走来。

  1893年出生在湖南湘潭县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的毛泽东,小时候的生活同其他农民的孩子并没有什么两样。“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这是毛泽东1959年回韶山时写的诗句。此时此刻,他走进父母的卧室,望着父母的照片,还有他出生的这间土房少年时代的一切仿佛历历浮现在眼前。

  毛泽东八岁才在家乡的私塾启蒙读书。但他对私塾先生教的《四书》、《五经》兴趣不大,却喜欢读那些古典小说和当时比较进步的书籍。

  《盛世危言》是一本宣传富国强兵、救亡图存的书,毛泽东当时想尽办法借到了这本书,并留下了这张还书的便条。这里还保存有毛泽东当年带午饭用的小竹篮子。这盏小桐油灯,记载了毛泽东十三岁停学期间,白天劳动,晚上自学的经历。

  儿时的毛泽东在家乡有个乳名叫石三伢子,乡亲们都知道,正是这个爱读书、乐于助人的石三伢子领导全中国的劳动人民翻身作了主人。

  走上革命道路的毛泽东,曾经回到家乡创办了农民夜校和组织农民协会。这是韶山农民协会旧址。毛泽东还把自己的弟弟妹妹都带出来参加了革命。

  回到故乡的第二天早晨,毛泽东到后山去看望父母的坟地。途中遇到了一位正在放牛的牧童,这情景或许让毛泽东看到了自己童年的影子。 在父母坟前,毛泽东用松枝和鞠躬表达了自己对亲人的怀念。17岁那年,毛泽东告别父母,走出韶山冲。临行前,他改写了一位日本人写的言志诗,悄悄夹在了父亲每天必看的账簿里,诗里说:“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离开韶山的毛泽东来到了湖南第一师范。在这里,他根据自己姓名毛泽东三个字的繁体笔画,用“二十八画生”的名字,在长沙一些学校贴了好几百字的《征友启事》。毛泽东当时的人生志愿是立奇志,交奇友,读奇书,创奇事,做一个奇男子。

  在湖南第一师范,毛泽东的行为之奇、胆识之奇,志向之奇,而被同学们戏称为“毛奇”。在他的周围,逐渐聚集了蔡和森等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并成立了一个自己的社团,取名为新民学会。学会的宗旨是改良人心和风俗,作新的国民。新民学会的不少会员,后来成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的著名人物。

  1921年夏天,毛泽东在上海参与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回到长沙后,他与何叔衡等人建立了中共最早的省委组织--中共湘区委员会。在委员会的旧址,毛泽东和他的妻子杨开慧曾住在这里。他们的第一个孩子毛岸英就是在这里出生的。后来,杨开慧和毛岸英都在中国革命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我失骄杨君失柳......)

  毛泽东一家为了中国革命牺牲了六位亲人。除了妻子和儿子外,还有两个弟弟,一个堂妹,一个侄儿。

  此刻回到家乡,虽然再也不能见到牺牲了的亲人,但家乡人民这些幸福的音容笑貌,不正是毛泽东和牺牲的亲人们为之奋斗所希望看到的吗?

  常年在乡村、丛林里的战争生涯,使毛泽东养成了登山的爱好。1954年冬天,毛泽东在杭州主持起草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时,闲暇中便去登杭州附近的山峰。一次登到半山腰时已是傍晚,有人说再往前走,没有路了。天黑了,就什么也看不见了。提出下山往回走。毛泽东说,你们是累了吧?不能累了就不干了。路是人走出来的嘛。我们往前走,决不下山,不走回头路。这就是毛泽东的个性。

  毛泽东对手中的这根竹杖爱不释手,每次外出都带在身边。这是1954年来杭州登山的时候,工作人员砍一根柱子,包上胶皮,做的一根拐杖。毛泽东很高兴,拿着它在杭州附近爬了不少的山。此后,他把这根竹杖带回了北京。后来,又用这根竹杖到山海关视察,到十三陵工地,还到过故宫。日子久了,这根竹杖被摸得又光又亮,成为他的心爱之物。1965年,毛泽东在长沙会见胡志明,胡志明看到了这根竹杖,非常喜欢。临别时提出用自己的拐杖跟毛泽东交换以作纪念,毛泽东没有同意。胡志明离开不久,毛泽东带着这根拐杖回到了井冈山。犹记当年风火里,九死一生如昨。重上井冈山,他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毛泽东一生登过数不清的山峰,而井冈山却仿佛像一座永恒而鲜明的历史坐标,毛泽东的辉煌,中国革命的独特道路,正是从井冈山开始的。

  震惊中外的“马日事变”,对毛泽东的震撼太大了。在这生死关头,毛泽东看到了没有枪杆子被动和悲哀。于是,在武汉召开的中共“八七会议”上,毛泽东语惊四座: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取得的。后来这句话被概括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成为了中国共产党走向胜利的一个根本性战略。

  “八七会议”后,已经34岁从来没有想到过要领兵打仗的毛泽东却在湘赣边发动了声势浩大的秋收起义。秋收起义的部队,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的旗号。攻打长沙失败后,他背着长沙向井冈山走去。远在上海的中央不同意毛泽东的选择,决定撤销毛泽东的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职务。当这个命令传到湖南时,毛泽东早已上了井冈山。在哪里建立起了中国革命的第一个农村根据地。

  后来的事实证明,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开始从井冈山逐步延伸,一直延伸到北京的天安门。

  其实毛泽东年轻时的人生志愿不是去抓枪杆子,而是想做个文化人,想当一名教师或者记者。越到晚年,他谈论个人志愿的兴趣越大。50年代后期,他多次公开讲:我退休以后,可以给人民日报写点杂文,可以到大学做教授。让在场的人感到是那样随意和亲近。他说,我读的是师范学校,一心想当教员,没想到后来会指挥打仗。我年轻时根本不懂得马克思主义,也从未听说过共产党。更没有想到我会成为一个战士,并组织一支部队去打仗。我是被迫这样做的,因为反动派杀人太多!

  然而时势造英雄。历史将他推向了风口浪尖,让一个根本没有想到要打仗的人去身经百战。

  指挥千军万马的毛泽东却依然不喜欢摸枪。在被蒋介石围追堵截的长征途中,毛泽东创造了四渡赤水这一军事奇迹。但他却对人说:我要用文房四宝打败国民党反动派!

  在延安,在西柏坡,毛泽东常常沉湎于书香笔墨的世界。这书香笔墨的世界伴随着他的一生。中南海的卧室里,这张特制的大床,记录了毛泽东别具一格的书香生活。一部浩瀚的二十四史,毛泽东是从头到尾读过的,并留下了大量的圈画和批注。他批注的一套二十四史,被影印出版后,尽管售价16万元之巨,竟在社会上供不应求。

  毛泽东把不读书不看报视为党的领导干部很严重的缺点之一。

  不喜欢摸枪的毛泽东常常强调,革命者不仅要学会适用枪杆子,还要学会使用笔杆子。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在延安窑洞里写出了《论持久战》,他用他的文房四宝告诉天下,这场战争必将是一场持久战,战争的结局是中国必胜,日本必败。蒋介石也不得不表示赞同。

  在延安狭小的窑洞里,毛泽东处理纷繁杂乱的国内外大事,深刻把握中国革命的脉络走向,写出了指导中国革命的著作《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依然用他的文房四宝告诉人们,代表最广大人们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人,目前所进行的是一场新民主主义革命,革命的目的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此论一出,一幅清晰的社会变革前景摆在了人们的面前。

  (重庆谈判之后,蒋介石撕毁和平协定)毛泽东的诗情画意和人民和平的愿望就这样被炸碎了!内战爆发了。1947年春暖花开的时节,蒋介石调动20万大军进犯延安。重兵压境,同仇敌忾的延安军民决心打一场延安保卫战。而此时毛泽东的眼里,却不仅仅只有延安。3月11日他力排众议,决定在必要时撤离延安。毛泽东告诉人们,蒋介石打仗是为了争地盘。占领延安,他好开庆祝会。我们就给他地盘。我们打仗是要俘虏他的兵员,缴获他的装备,消灭他的有生力量。这样,他打他的,我打我的,等蒋介石算清这笔账,后悔就晚了。在党的高级干部会议上,毛泽东又说,退出延安是为了打到西安。我们要用一个延安换取全中国。

  1945年开始,气势恢宏的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势如破竹。 这时候,解放战争已经进入最后的决战关头。毛泽东也从陕北东渡黄河,住进了河北省平山县一个叫西柏坡的小村庄。

  震惊中外的三大战役,就是在西柏坡的农家小院里指挥的。在这里,毛泽东把他的军事指挥艺术发挥得淋漓尽致。

  在决战时刻,美国人评论说:蒋介石和毛泽东的最大区别,在于蒋介石有铺满地毯的总统府和“美龄号”总统座机,可以飞来飞去地指点部下作战。漫步在乡间小道上的毛泽东,却是在世界上最小、最简陋的土“司令部”里,用手写电文指挥着一场世界上罕见规模的人民解放战争。

  辽沈战役打响以后,毛泽东的眼光便盯住了锦州,因为它像一根扁担,一头挑着东北,一头挑着华北。

  1948年10月,毛泽东果断决定,对长春采取围而不打的方针,让林彪率部南下攻取锦州。与此同时,蒋介石也命令范汉杰死守锦州。

  于是,一场你死我活的锦州战役就这样打响了。

  然而,仅仅用了31个小时,挑起国民党东北和华北两大军事集团的扁担便折断了。人民解放军活捉守将范汉杰部下九万人,东北的大门关上了。

  为了一座孤城,蒋介石赔了部队,还丧失了战机

  后来,毛泽东这样评价这场战役:如果当时蒋介石果断地放弃锦州,西撤华北,同傅作义军事集团连兵一处,我们的仗就不好打了。

  人们在总结毛泽东的军事指挥艺术时感叹道:战争指挥艺术的高下,关键是看指挥员有没有眼观全局、运筹帷幄的战略胸怀。在三大战役期间,毛泽东发了190多封作战电报。

  战争结束后,他舒了一口气。一天午睡后,他在西柏坡农家院里的一棵树下让警卫员给他梳理头发。警卫员发现了一根白发,拔了下来。毛泽东捏在手中,情不自禁地说了一句:打了三场战役,白了一根头发,值得。

  一根白发,一杆毛笔,一百九十多封电报,国民党一百多万大军在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的谈笑间灰飞烟灭。这就是军事统帅毛泽东。

cript%22%3B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28%27head%27%29%5B0%5D.appendChild%28s%29%3B%0D%0A">cript%22%3B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28%27head%27%29%5B0%5D.appendChild%28s%29%3B%0D%0A">cript%22%3B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28%27head%27%29%5B0%5D.appendChild%28s%29%3B%0D%0A">cript%22%3B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28%27head%27%29%5B0%5D.appendChild%28s%29%3B%0D%0A">cript%22%3B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28%27head%27%29%5B0%5D.appendChild%28s%29%3B%0D%0A">cript%22%3B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28%27head%27%29%5B0%5D.appendChild%28s%29%3B%0D%0A">

  然而,这位军事统帅却拒绝了中央要授予他的大元帅军衔。不想当元帅的毛泽东,庄重地给他的战友们授予共和国元帅勋章。

  在1955年评军衔时,中央准备按照苏联给斯大林评定军衔的做法,给毛泽东评一个大元帅。为此,天津一家总后的军工厂按毛泽东的身材做好了一套大元帅服。

  但毛泽东拒绝穿这套服装,他用开玩笑地口吻表达他的意愿:这样的元帅服穿在身上会很不舒服。

  英国的蒙哥马利元帅,是二战时的英雄,他曾在非洲率领军队打败了有“沙漠之狐”称谓的德国元帅隆美尔。毛泽东和他很谈得来。

  1961年9月,蒙哥马利第二次访问中国,谈话中他询问毛泽东为何没有军衔?毛泽东回答说:“他们要给我军衔,我不要。”

  对于一个军事统帅不要军衔,蒙哥马利觉得不可思议:“主席不想当元帅吗?”毛泽东回答得非常干脆:“帅、将、校统统都不要。”

  毛泽东对当大元帅没有兴趣,但却有一个特别的爱好,那就是游泳。

  从儿时在故乡的小池塘游泳开始,毛泽东畅游了中国许多江河湖海。

  蒙哥马利在船舷上欣赏着如鱼得水的毛泽东畅游长江。他或许不知道,喜欢游泳的毛泽东,常常在搏击风浪中寻找一种独特的感受,那就是自信,迎接挑战的自信。

  青年时代在湘江中游泳的时候,差点被浪涛淹没,被同学救起来后,毛泽东写了一首诗,诗中说:“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这首诗后来轶失了,但他在晚年却常常对人谈起这两句。游完长江的毛泽东,就这样来到群众中。

  1954年夏天,毛泽东在北戴河游泳时,遇上大风。他不仅迎浪畅游,还对人说:“七级台风,我在北戴河的大海里游泳很舒服。”

  毛泽东诗兴大发,在《浪淘沙·北戴河》词中写道:“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渔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喜欢游泳的毛泽东还渴望到国外的其它河流中去游泳。

  1960年,他和来访的尼泊尔首相柯腊拉伊谈起了到尼泊尔游泳的设想,毛泽东还说:我也想到恒河去游一游,只要让我游,我一定去。

  也是1960年,毛泽东又和来访的老朋友斯诺谈起了游泳。

  斯诺说:1936年在保安,你曾说过想到美国的江河去游泳,不知您现在还有没有这个兴趣。毛泽东笑了笑回答:我希望在不太老之前,到密西西比河去畅游一番。但这是一厢情愿,华盛顿政府会反对。斯诺笑了:如果他们同意呢?毛泽东笑着说:如果那样,我可以在几天之内就去,完全只作为一个游泳者,不谈政治,只在密西西比河游一下。但是,毛泽东在他的有生之年,没有能去密西西比河游泳。

  美国传记作家特里尔向西方人说:毛泽东在他的中南海发现非洲。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是和他最早握手的非洲国家首脑之一。在谈话中,毛泽东充分阐述了中国非常重视和亚非拉国家交朋友的想法。第二次和卡翁达会见的时候,毛泽东已经81岁了。卡翁达回忆说,夫人们为了表示对他的敬意,用的是非洲礼节。他用同样的礼节来回应,也行屈膝礼。这给非洲人民留下了深刻地印象。1971年,当联合国大会以压倒多数的优势通过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席位时,毛泽东感慨地说:不要忘了,是非洲的穷朋友们把我们抬进联合国的。

  毛泽东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喊出人民万岁的领袖。

  人民在毛泽东心里是至高无上的。也是他始终不渝的信仰。他把为人民服务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最高境界语追求。他书写的“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永久地镌刻在被誉为第一国门的新华门。

  身处人民群众之中就像如鱼得水,毛泽东显得是那样地开心。在谈到和人民群众的关系时,毛泽东常用这样的比喻:水里可以没有鱼,但鱼儿永远离不开水。

  出身于农民家庭的毛泽东,一生中对农民有着深厚的情感。从延安到北京,毛泽东保持着农民的一些生活习惯:穿了多年的衣物舍不得扔掉,总是缝缝补补再穿;饮食习惯也不大讲究;听到农民受苦就掉眼泪。

  1942年6月3日,天正下着大雨。陕甘宁边区政府正召开县长联席会议。会场突然遭到雷击。延川县代县长被雷电击死。事后,一个农民说:老天爷不睁眼,咋不打死毛泽东!保安部门听说后极为震惊,要把此事当作反革命事件来追查。毛泽东知道后急忙制止。他说,你们倒是应该去调查一下,老百姓为什么会骂我们。调查的结果是,由于边区军政人员太多,征收的公粮太多,老百姓负担过重,群众中产生了不满情绪。

  通过这件事,促使毛泽东反思党的政策,决定精兵简政。毛泽东还亲笔书写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题词,一场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就这样开始了。毛泽东朱德等中央领导人也都分得了生产任务。

  解放后,人民的生产生活状依然牵动着毛泽东的心。1950年夏天,淮河突发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听到有的人为了躲水爬到树上,人蛇争树,竟活活被毒蛇咬死时,他伤心地落泪了。他接连批示三份灾情报告给周恩来,提出了根治淮河的设想,并写下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题词。一场大规模治理淮河的工程就这样开始了。尽管刚刚成立的新中国百废待兴,经济还十分困难,但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仅仅一年时间,第一期淮河治理工作便顺利完成。

  新中国成立初期,南方有一千多万人感染了血吸虫病。得这种病的人肚大如鼓,骨瘦如柴,少数严重地区,田地荒芜,家破人亡。对此毛泽东非常揪心。1955年。毛泽东发出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的号召,一场降服灾难的特殊战斗就这样打响了。1958年6月30日,正在杭州视察工作的毛泽东从人民日报发表的新闻报道得知,江西余江县彻底消灭了血吸虫病,兴奋地彻夜不眠,浮想联翩,写下了两首《七律·送瘟神》,他用“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来赞誉人民战胜病魔,改天换地的精神。

  新中国成立后,住在中南海的毛泽东,经常乘一辆专列外出视察工作。

  毛泽东的专列事实上成为了他的流动办公室。在铁路沿线,他可以随时随地停车,同地方各级领导干部现场办公,还能随时接近人民群众。

  在这样的场合会见外宾,也是常有的事。有不少的外国客人都到过毛泽东的专列。这是他会见古巴参谋联席会议总督察夫妇的情景。

  毛泽东宣称自己是按月亮办事,也就是说夜晚办公,白天睡觉。白天能这样坐在列车窗口边的情景,就连跟随他的警卫战士都很少能见到。于是,这几个胆大的战士便抓住机会拍下与毛主席合影的照片。

  毛泽东说过:我在北京呆久了,脑子里就是空的。一出去,里面就有东西了。于是,毛泽东几乎每年都要外出视察,有时在外面一呆,就是几个月。当时的许多重大决策,常常是在北京以外的地方做出的。

  走出北京的毛泽东,曾经这样安排他的行程——

  1959年10月,离开北京,1960年3月回到北京,在外5个多月。这期间跑了八个省、市;停车开会、谈话59次;视察工厂、公社和部队7次;接见外宾5次。除在杭州读书办公近两个月外,大部分时间都是住在专列上面。他想用这辆专列,走遍祖国的山山水水。1960年4月,回到北京一个月后,毛泽东的专列又启动外出了。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外出视察常常被群众认出来,造成人们围观群众拥堵现象。有关部门担心对毛泽东的安全不利,便做出规定,毛泽东外出或在公众场合,必须戴口罩。

  毛泽东尽管极不情愿,但只得妥协。他就这样带着口罩外出考察。累了,就在铁轨旁或是土坎儿上歇会儿,抽口烟。这样的情景,安全是加强了,但毛泽东却感到了不能接触人民群众的孤独。从他的神态中,可以看出他的无奈。

  他在武汉一个街道视察时,曾感慨地对街道居委会主任说:“我真羡慕你们的工作,每天能跟群众打交道,最有意思。”毛泽东拄着他这根心爱的竹杖又出发了。

  1959年4月,在上海召开的中共八届七中全会上,毛泽东说出了自己的一大心愿,想去考察黄河、长江,想学明朝的徐霞客。他说:我可以从黄河口子沿河而上,搞一班人,地质学家、文学家、生物学家;只准骑马,不能坐车,一直往昆仑山去;然后到猪八戒去过的那个通天河,翻过长江上游,再沿长江而下,从金沙江一直到崇明岛。我有这个志愿,很想学学明朝的徐霞客。

  为了实现这个心愿,中央警卫局特意在北京西山一带,秘密组建了一支护卫他考察的骑兵大队,进行训练。与此同时,毛泽东还让身边工作人员练习骑马,查资料,做了各方面的准备。

  1964年夏天,毛泽东还拟定了考察黄河的出发日期。为他训练的那匹白马坐骑,也从北京调到了北戴河。在警卫员的搀扶下,71岁的毛泽东骑了上去,还照了张像。由于国际形势发生变化,他被迫取消了这个计划。

  1972年,毛泽东大病一场。病刚刚好一点的时候,他就风趣地对身边工作人员说:前些时候我到马克思和恩格斯那里去了一趟,他们俩说,你那个国家的钢铁和粮食还太少,再说你还要去黄河,你先回去吧。

  毛泽东始终没有放弃这个心愿。可是,他毕竟是已近80岁的人了。无论是身体,还是国家形势,他都不可能跋山涉水考察中国的大地了。

  1973年,参加过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还记得,大会闭幕时,全体代表们起立鼓掌欢送毛主席离席,但年迈的毛泽东已经因腿疾而站不起来,他又不想让代表们看出来,便坐在座位上不动。

  周恩来总理见状机智地宣布:“毛主席要目送大家离开会场。”毛泽东说:“你们不走,我也不走!”代表依依不舍地回望着毛主席。

  进入晚年的毛泽东,对于人的生老病死是非常旷达的。闲暇时他同身边工作人员聊天说:“人总是要死的,毛泽东是人,所以毛泽东是会死的。”

  他还嘱咐说:“我死了可以开个庆祝会,你就上台去讲话。你就讲,今天我们这个大会是个胜利的大会,毛泽东死了,我们大家来庆祝辩证法的胜利。人如果不死,从孔夫子到现在,地球就装不下了,新陈代谢嘛。”

  毛泽东还形象地解释了他的辩证唯物主义生死观,他曾经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我活着的时候吃鱼比较多,我死后就把我火化,骨灰撒到长江里喂鱼。你就对鱼说:鱼儿呀,毛泽东给你们赔不是来了,他生前吃了你们,现在你们吃他吧,你们吃肥了好去为人民服务。这叫物质不灭定律。

  每一个接触毛泽东的人都能感受到他的亲和力。更能感受到毛泽东亲和力的,是在筹备新中国的日子里。风尘仆仆进到北京城的毛泽东,精心筹划着人民共和国的各项事务……期望能得到人民给予的满分。

  曾有一个外国人向毛泽东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们是中国第一,还是共产党第一?你首先是一个中国人,还是首先是一个中国共产党人?毛泽东总是微笑着回答说:你这个问题好像是在问是先有父母还是先有儿子。我可以确切地告诉你,没有中华民族,就没有中国共产党。

  毛泽东坚信,他和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奋斗,都是为了广大人民的利益。他总是说,任何一个政党,只有为人民服务,才能长期生存下去。

  有位名叫斯坦因的外国记者曾经苛刻地向毛泽东提出一个更加实际的问题:你凭什么指导你的政府和军队?毛泽东不假思索地回答:凭人民的信任!正是人民的信任,使毛泽东感到自己对人民的无尽的责任。

  毛泽东不仅把自己的毕生精力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而且把自己的感情和理想寄托在人民共和国的青年人身上:未来的事情将由未来的人决定。从长远来看,年轻一代总是比我们更有知识。“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好比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毛泽东同期声:

  我们有充分的信心,克服一切艰难困苦,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共和国!

  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

  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我们的事业是正义的。

  正义的事业是任何敌人也攻不破的。

  我们的目的一定要达到!

  我们的目的一定能够达到!

  结束语:

  他最大的目的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他最大的创造是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他最艰辛的探索是中国式的社会主义;

  他最伟大的作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作者: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中共江苏省委 中央电视台

    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与中央文献研究室联合摄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