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电分期go支持的商家: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一五”(2006-2010年)规划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0:04:07
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发布日期:[2007-5-28]    共阅[724]次    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一五”(2006-2010年)规划

     “十一五”时期是江苏总体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阶段,也是为后十年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的关键阶段。在推进江苏“两个率先”的伟大历程中,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制定和实施《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一五”(2006-2010年)规划》,对于引导和组织广大社科研究工作者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开展重大现实问题研究和有江苏特色的基础理论研究,更好地为江苏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具有重要意义。根据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共江苏省委关于制定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精神,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和管理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十五”时期,我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和管理工作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充分发挥导向功能和社科基金的扶持作用,围绕“富民强省”、“两个率先”战略目标的实施,深入研究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积极发挥了哲学社会科学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作用,为党委、政府的科学决策、为全省推进“两个率先”、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实现了“十五”规划的主要目标。
    第一,积极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巩固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联系江苏改革发展的实践,有重点地组织若干研究项目,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及其三大理论成果,深入研究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其在江苏的重大实践问题,出版了《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走进马克思》、《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辉成果》、《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三个代表”思想论》等代表性著作。同时,注重把理论研究的新成果运用到党委中心组学习、普通党员干部教育、高校学科建设和教材建设中,有力促进我省理论武装工作和高校“三进”工作。
    第二,认真组织研究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等十六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研究阐述江苏围绕“两个率先”目标,坚持探索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道路的特点、规律与思路,推出《江苏发展道路与发展特色研究》等一批重要成果,帮助干部群众深化了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努力促进科学发展成为全省上下自觉的社会实践。
    第三,切实加强“两个率先”重大理论和现实课题研究,重点组织了“江苏实施沿江开发战略”、“江苏发展道路与发展特色”、“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江苏的实践及理论思考”等重大课题研究活动,有力配合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积极开展应用对策研究,“十五”期间省社科规划项目共设立860个,资助经费达1200万元,其中应用对策研究项目占70%以上,围绕富民强省、五大发展战略、“三沿”开发、“三农”问题、新型工业化、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新江苏精神”、法治江苏、平安江苏、绿色江苏、诚信江苏、文化江苏建设等重要现实课题,产生了一大批服务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服务江苏发展的优秀研究成果。《江苏沿江开发专题研究报告》、《江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专题研究报告》、《关于加快发展我省农业产业化的调研报告》、《关于加快我省社会中介组织建设的调研报告》、《强化科技创新意识,全面提升苏南竞争力》等重要研究报告,得到省委、省政府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和肯定。
    第四,进一步巩固和提升文、史、哲、教等江苏优势学科在全国的领先地位。积极扶持与江苏“两个率先”相适应的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的研究项目,扶持对弘扬江苏文化、新江苏精神有重大作用的研究项目,着力打造人文江苏、文化江苏的品牌。2003年和2005年省第八、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中,社科规划项目成果获一等奖15项、二等奖24项、三等奖58项。5年来,社科规划项目共发表论文3000多篇,其中全国性权威学术理论刊物论文180多篇。注意把课题研究同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结合起来,强化成果研讨和宣传,充分调动社科研究工作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涌现出一批功底扎实、富有创新精神的中青年专家学者。
    第五,积极推进社科研究规划和项目管理工作的改革。围绕出精品、出人才,增强规划导向功能,以重大项目为依托组织跨部门联合攻关,推进课题规划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课题评审由注重设计论证向注重实际成果转变。加强项目中后期管理,加强成果应用平台建设,加强优良学风建设。“十五”期间,江苏作为全国社科研究重镇的地位进一步巩固,我省有273个课题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项目资助经费2000万元,有12个项目成果入选国家社科基金优秀成果,在全国各省市区中,我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数量和项目资助经费,由“九五”时期的第五名,进升为第三名。省社科基金项目结项率达到了86%。
    “十五”时期我省社科研究规划管理工作进一步探索并积累了宝贵经验,主要包括: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围绕省委、省政府工作大局确立研究课题,充分发挥规划工作的导向功能和统筹作用,为江苏“两个率先”提供思想保证、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同时从“两个率先”实践中获得自身发展的丰富源泉;遵循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律,处理好繁荣学术、自由探索与坚持正确方向、规范管理的关系,鼓励学者更多地研究党和国家关注的课题,同时尊重学者的研究个性;坚持统筹兼顾,既重点扶持对江苏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应用研究项目,又重视基础理论研究尤其是人文科学研究项目,把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有机结合起来,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立足江苏,服务全国,把研究江苏问题与研究全国问题结合起来,以研究江苏问题为主,努力走在全国理论创新的前沿,拓宽服务全国的渠道;以课题为纽带,积极开展社科研究“五路大军”的协作攻关,既按照不同的功能定位、学术优势发挥各自作用,又加强资源整合,提升整体研究水平;坚持深化改革,积极探索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的有效机制,重视成果应用平台建设,以宣传促转化,以转化促发展。
    同时也应看到,我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与江苏建设经济强省、文化大省的实践要求、与党和政府的决策需求、与人民群众提高人文素质的需要相比,还有许多差距,突出表现在:应用对策研究相对落后于党和政府的决策活动,与江苏实践优势相适应的特色研究不够鲜明;基础理论研究相对落后于实践发展;社科研究的体制机制还不够活,高层次的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培养相对滞后,对哲学社会科学的投入还需进一步加大。
    二、“十一五”时期我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
    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自1992年起全省GDP连续14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05年GDP突破1万8千亿元人民币、人均超过3000美元,体现社会发展和民生安康的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国名列前茅。江苏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面临着很好的形势和难得的机遇。
    第一,党的思想理论不断与时俱进,为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导。在全省兴起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的热潮,深入推进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党员干部、教育人民群众,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迫切要求哲学社会科学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特别是深入研究宣传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走和平发展道路等重大战略思想,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用一元化的指导思想整合和引领多样化的思想文化。
    第二,江苏“两个率先”的伟大实践,为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实践基础。由于江苏在全国较早地进入了工业化转型、城市化加速、国际化提升、市场化完善的关键时期,江苏率先发展也更早地面临一些深层次矛盾和新情况、新问题。省委根据中央的决策部署,紧密结合江苏发展实际,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富民强省、“两个率先”的目标不动摇,坚持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坚持富民优先、科教优先、环保优先、节约优先,着力破解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努力推进经济社会又快又好的发展。江苏发展思路与模式的创新发展,要求哲学社会科学紧密结合新的实践开展前瞻性研究,认真思考事关江苏全局和未来发展、涉及全省7400万人民实际利益以及子孙后代福祉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找出在新的条件下更加适合江苏未来发展的路子和办法。
第三,人民群众对包括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在内的精神产品需求的大幅度增长,为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江苏的“两个率先”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率先,既要通过发展经济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切实解决好“物”的问题;又要同时满足群众政治、精神文化、安全、健康、素质提高等各方面的需求,切实解决好“人”的问题。这就要求哲学社会科学坚持“科研为民”,自觉把群众对社会科学知识的需求作为工作的着力点,把是否能够满足群众需求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评价标准,推动学科建设和理论创新。
    第四,“十一五”期间江苏文化大省建设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为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哲学社会科学既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在文化建设中承担着特殊的功能和作用。文化建设中的大量理论与实际问题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提供理论解答,哲学社会科学将被放在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获得更多的支持。
    第五,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为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根本保证。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高度,就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作出了一系列战略部署,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省委、省政府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提出要努力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具有鲜明江苏特色、体现“两个率先”战略要求的哲学社会科学,把我省建设成与经济、科技和文化大省相匹配的社科强省。
当前,随着形势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哲学社会科学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影响越来越大;社科理论界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认清形势,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用更多更好的研究成果和人才,为江苏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两个率先”提供理论支持和人才支撑,在推进“两个率先”伟大事业中把江苏社科研究事业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三、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针,明确“十一五”社科研究规划工作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
我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引导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牢牢把握“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鼓励大胆探索,推进理论创新,在实践中不断认识真理、发展真理;坚持以我省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两个率先”、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主攻方向,紧紧围绕江苏富民强省、“两个率先”的总目标,总结江苏实践,提炼江苏经验,努力探索江苏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道路;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积极推动有江苏特色和区域优势的基础理论研究,注重新兴边缘交叉和跨学科综合研究,促进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观点、学科体系和科研方法的创新,促进有江苏特色和优势的学科建设;坚持深化改革,不断增强规划工作的导向功能和组织协调作用,发挥省社科基金扶持作用,多出优秀成果,多出优秀人才,为党和政府决策服务,为全面推进江苏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建设服务。
    “十一五”期间我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工作的总体目标是: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指导地位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作取得重要新进展,规划工作导向作用得到加强;形成若干个具有江苏特色、走在全国前沿、产生国际影响的优势研究领域;推出一批能够代表江苏水平、具有全国重大影响的精品力作;不断产生服务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服务江苏发展的优秀研究成果;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符合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律的社科基金项目管理机制;造就一批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带头人和重大项目研究的领军人物,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与建设社科强省要求相适应,研究能力和综合实力居全国前列。
——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上,依托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心等学术团体和研究机构力量,确立一批重点研究项目,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及其三大理论成果,深入研究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在江苏的实践探索,不断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转化为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教材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着力回答干部群众关心的思想理论问题,把我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研究、宣传提高到新的水平。
——在科研成果上,具有江苏特色和优势的文、史、哲、教、语言学等研究领域每年都产生在全国有影响、有创新价值、有震撼力的研究成果;经济、政治、管理、法律和其他各类应用学科的研究,每年都产生一批对党委、政府决策有重大或较大影响的成果,努力打造江苏在全国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领域的两大学术高峰。
——在研究领域、研究项目建设上,进一步突出重点,巩固、拓展江苏传统优势领域,使之继续保持在全国的领先水平;按照有实力、有优势、有需求、有作为的标准,积极培育与江苏实现“两个率先”、建设社科强省相适应的新研究领域、新研究项目,特别要加强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谐社会、经济国际化、城市现代化、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方面的研究,建设一批代表全国前沿水平、具有江苏特色和优势的研究领域,使之成为我省社科发展的新生长点。
——在人才建设上,通过课题立项、经费支持、成果评价、成果奖励等途径,营造一种鼓励探索、鼓励精品生产、有利于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学术环境;设立青年项目,加大对青年人才培养力度;推进社科基金项目评委库建设。在此基础上,产生在国内学术理论界具有重要地位、位居学术前沿、代表江苏形象的学科带头人,产生一批政治和业务素质良好、锐意进取的青年理论骨干。
  ——在规划管理上,“十一五”省社科基金项目的数量在基本保持“十五”总量基础上,项目经费资助强度明显加大,项目经费平均增长100%;制定好五年项目规划和年度项目计划,充分发挥规划课题的导向功能;健全省社科基金项目体系,以重大项目为依托,促进各部门、各学科之间的协同攻关,努力创作重大成果;改革项目评审制度,由注重课题的设计论证转向对实际成果的评审;制定江苏省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实施办法,完善课题研究招标制,形成以项目为纽带、以课题负责人为龙头的研究机制;完善项目成果评价和推广机制,积极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加强项目管理,国家和省社科基金项目结项率达到90%。
    四、“十一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主要任务
    第一,在研究探索江苏发展道路与发展特色方面取得新的实质性进展。改革开放以来,江苏走出了一条全面、协调、可持续和率先发展的经济社会发展道路,形成了具有鲜明个性的成果、经验和理论。我省社科理论界要全面总结江苏发展的历程和轨迹,科学分析各种江苏现象,认真总结江苏人民推进三次思想大解放、抢抓三次重要机遇、实现生产力三次大发展的历史经验;江苏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国资民资外资全面发展、城市乡村全面发展的鲜明特色;江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所蕴含的科学发展思想;江苏坚持以人为本、富民优先的发展理念;江苏坚持经济国际化战略,在经济国际化视野中统筹国内发展、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在统筹城乡发展的视野中解决“三农”问题、坚持区域协调发展,通过“三沿”开发协调区域共同发展、通过各种调控手段实现全省发展的可持续性等一系列发展战略。研究总结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可以更深刻地理解现代化建设关键时期党中央制定出台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可以在科学思考、与时俱进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江苏发展的思路,可以与兄弟省市共同研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也为其他地区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第二,在对重大现实问题研究攻关方面取得新的实质性进展。在江苏“两个率先”的伟大实践中,一系列新的实践课题迫切需要深入研究,一系列新的实践经验迫切需要提炼概括,一系列干部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迫切需要解疑释惑。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结合全球背景、国家大局和江苏实际,认真分析把握经济发展的科学规律,切实做到遵循科学发展规律、认识科学发展规律、利用科学发展规律,努力按照科学规律办事,推进我省经济社会自觉走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道路。要以江苏“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作为科研主攻方向,开阔视野,开阔思路,开阔胸襟,认真分析掌握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规律。一要面向世界看江苏,善于用国际视野研究江苏的问题,以开阔开放的思路,研究世界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的规律及其有益经验,研究世界范围内投资和产业转移的趋势,研究世界经济政治发展对江苏发展的各种因素,从而少走弯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二要跳出江苏比江苏,善于在比较中找准江苏在全国的定位,找准江苏在区域经济合作和竞争中的优势与不足,找准中央政策与江苏实际的结合点,从而为科学决策提供切实可行的依据。三要立足发展建江苏,善于用发展的眼光科学认识和准确判断、预测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对全国乃至世界上解决这些难题的经验、启迪和教训有分析和总结。四要把握率先兴江苏,善于用领先、率先的思路分析江苏在率先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在理论上率先探索,力求早探索、早解决、早得益,同时为全国其他地方提供宝贵经验。
    第三,在研究和运用我们党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方面取得新的实质性进展。在改革开放2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党深刻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一系列重大课题,形成了丰硕的理论创新成果。江苏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具有理论探索的专家优势和创新探索的实践优势,应当自觉地担负起研究、阐释我们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重任,真正代表江苏水平,体现江苏探索,作出江苏贡献。要注意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全面、准确把握它的立场、观点、方法,既要破除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理解,澄清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又要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出准确而又符合时代要求的新阐发;要重视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密结合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紧密结合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实践,研究、阐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研究、阐释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等问题上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更要深入研究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既要深刻认识这些重大战略思想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和重大意义,又要深入阐释它们的科学内涵、基本要求和精神实质,同时还要注重研究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当前,我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积极参与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把学习研究宣传科学发展观作为一项首要的政治任务摆在突出位置,联系江苏进入新发展阶段的客观实际,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两个率先”目标的科学内涵,从多方面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研究阐释,不断推出有深度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第四,在造就一支宏大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方面取得新的实质性进展。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积极实施江苏社科人才工程。要进一步完善社科人才培养选拔和管理机制。根据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律,运用市场机制,围绕育才、引才、用才等重要环节,继续深化改革科研单位人事制度、职称制度、成果评价办法、收入分配制度,充分调动社科工作者的创造性,形成我省社科领域人尽其才、人才辈出的生动局面。要着力加强对中青年社科人才的重点扶持。现有省级规划课题申报、社科成果评奖中,应设立专门的青年项目;现有全省优秀社科工作者评选中,应专门设立中青年优秀社科工作者奖励项目;现有省优秀社科成果出版资助项目中,应设立青年文库项目;在职称评聘、科研工作待遇、“五个一批”人才工程等方面,对于确有特殊贡献的中青年人才应采取相应的优待政策。要切实加强社科队伍的思想道德和学风建设。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认真查找和整改在文风、学风、作风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做人、做事、做学问相一致,自觉维护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良好形象。
    第五,在强化社科研究统筹协调方面取得新的实质性进展。长期以来,有社科研究资源的单位和部门由于各自职责不同与管理上类型有别,使其出现条块分割和一般水平的重复研究,一直是制约社科发展,影响重大创新成果产生的瓶颈。如何妥善处理好整合社科研究“五路大军”资源与发挥各自特长之间的关系,需要认真思考并采取有效措施。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对高校、党校、专业社科研究机构及党政机关研究部门各自的功能定位作了具体规定,强调通过健全协调机制、人才流动、横向联合、课题招标、基地建设等途径,实现社科资源的整合和优化配置。“十一五”期间,要以省委、省政府《意见》为指导,进一步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分工负责的哲学社会科学协调管理机制,加强党委宣传部门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中的宏观协调与指导作用。各相关职能部门和科研单位各司其职,紧密配合,在各自工作领域发挥主动性与创造性。要深入推进各项基础性改革,包括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管理制度与方法的改革、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转化机制的改革等,切实解决束缚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最大限度地激发科研生产力。要积极推进各项基础性建设。重点抓好多层次的社科成果应用平台建设,推进社科研究与决策咨询的有机结合;抓好江苏青年社科人才培育工程,推进青年学者队伍建设;抓好“德学双馨”社科骨干示范工程,推进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抓好江苏社科期刊名刊工程,推进社科理论阵地建设;抓紧建设江苏社科学术信息库,推进全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信息的互通与整合;抓紧建设社科普及网络,推进全省社科普及工作。要增加经费投入。省、市各级财政要不断加大对哲学社会科学的支持力度,确保社科研究和事业发展的必要经费,并视地方财力的增长逐步增加投入。省里将加大扶持省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专项资金,并逐年增加对高校、省社科院、省委党校等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的科研经费投入。要不断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逐步建立起包括接受社会捐赠、有偿咨询服务等在内的多元渠道的投入机制。省社科基金在我省社科研究中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导向作用,“十一五”期间要在提高管理水平,多出精品成果方面取得新的实质性进展。
    五、实现“十一五”规划工作目标的主要措施
    第一,加强领导,增加投入。进一步加强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对全省社科研究规划工作的领导,形成工作例会制度,制定省哲学社会科学五年研究规划和年度项目计划,审定重大研究项目,统筹全省社科研究课题的设置,有效整合社科研究“五路大军”的力量。各级党委宣传部门要切实承担起对本地区社科研究规划工作的领导责任,经常提出需要研究的重大问题,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方向给予必要的引导,鼓励以科学态度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创造团结、民主、和谐的学术氛围,促进社科研究事业健康发展。“十一五”期间省政府每年为省社科基金项目拨专项资助经费400万元,主要用于资助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十六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及其在江苏的实践、江苏“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有江苏特色和优势的基础理论等方面课题研究。
    第二,深化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和管理改革。改进项目指南的制定办法,提高科学性、针对性和时效性,增强导向功能。建立健全以重大项目为龙头,包括重点项目、一般项目、青年项目、自筹经费项目等各类项目立项体系。重大项目采取招标或特别委托办法立项,主要资助关系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研究,由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统一组织,着力推出重大成果。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主要资助一般性基础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青年项目主要资助年龄35岁以下青年社科人员。改革项目评审制度,按照公开、透明、竞争和质量第一的原则,进一步规范异地通讯匿名评审与会议评审相结合的评审方式,严把项目“入口关”。改革项目成果评价机制,实行成果匿名通讯鉴定办法,划分成果鉴定等级,反馈专家鉴定意见,推行鉴定结果公示制度,严把成果的“出口关”。重视项目经费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第三,加强信息工作,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以宣传促转化,继续办好《江苏社科规划要报》,改进办刊形式,提高质量,更多更好地反映我省社科规划重要成果和管理信息;积极运用内刊等渠道向省委、省政府及相关部门推荐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成果,运用新闻媒体的专门栏目和节目宣传社科成果。以课题为依托,经常性地举办社科专家与党政决策部门座谈交流活动;在重大课题研究中,实行学术部门与实际工作部门合作研究和联合攻关,推动项目研究与决策咨询相结合。设立专项出版资金,组织好《江苏省社科基金成果文库》。
    第四,以课题带队伍,努力培养更多的高水平社科人才。把人才培养渗透到规划工作中,通过“十一五”规划课题的评审立项、经费资助、成果评价和宣传,支持扶持优秀人才特别是青年科研骨干。以项目为支撑,采取理论培训、专题研讨、调研考察、学术交流等形式,加大对社科理论人才、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力度。以“十一五”规划启动为契机,调整、充实“江苏省社科研究规划专家库”,发挥老专家、老学者传帮带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