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窗型材: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始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5:56:03

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始末

作者:李友唐

字体: 【大 中 小】


  
  2008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90周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后,各帝国主义列强第一次重新瓜分世界的战争。
  这场大战牵涉到列强在华的利益,中国也“希望”成为参战国,以期收回某些列强在中国的利益,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但是,对中国这个“弱国”和“半殖民地”,列强是不放在眼里的,他们对中国“要求参战”和成为“参战国”,是从维护列强自身利益出发,而非顾及中国的利益。这是中国的悲剧。回顾这段历史,给中国人民的教训是,中国一定要成为一个强国,才能与世界各国“友好相处”,否则是可悲的,在世界舞台上根本没有自己的地位。
  
  1914年袁世凯政府时,中国宣布中立,日本占领德国山东势力范围和青岛
  
  1914年6月28日,德国的同盟国奥匈帝国借王储斐迪南被塞尔维亚民族主义分子刺杀一事,向背后有俄国、法国、英国支持的塞尔维亚宣战。8月初,称为同盟国的德、奥一方的国家,和称为协约国的法、英、俄一方的国家,都相继向对方宣战。
  这不只是欧洲的事情。因为世界性的帝国主义国家,除欧洲的德、奥、英、法、俄、意之外,还有北美洲的美国和亚洲的日本。欧洲的帝国主义国家的利益也不仅仅在欧洲,他们和美国与日本占有的殖民地领土、控制的半殖民地的势力范围及各种政治经济利益,还交叉于欧洲之外各大洲。因而这时都要避免已得利益的失去,并借机进行更大的掠夺。这样,一场帝国主义的争夺大战便从欧洲开始了。
  由于这些主要参战国在中国都有势力范围,他们都会拉拢中国,以期保有并扩大其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当时还未参战的日本帝国主义乘机在中国对德国进行战争,夺取德帝国主义在山东的势力范围的意图已经很明显了。
  大战开始,中国力求“中立”。德国驻华代办马尔赞,在中国组织了“中德协会”,拉拢中国知名人士站在德国一边。英国公使朱尔典、法国公使康悌、俄国公使克鲁朋斯基对中国政府此时不停止付德国庚子赔款、使德国用此款进行活动不满,他们对袁世凯政府允许青岛德国守军用中国人修筑防御工事提出抗议。
  美国在欧战开始后,向交战双方出售武器、重要物资,宣布中立而乘机独发了战争财。8月3日袁世凯向美、德等国使节表示希望租借地和租界中立化。8月6日中国希望美国增加在中国的军队,使中国得到美国海军的支持;希望美国、日本劝说欧洲各国不在中国领土、领海租借地作战。美国政府答复,不愿为此问题卷入国际纠纷而拒绝。日本政府则指责中国外交部,在只涉及远东国家的问题上请美国帮助是想利用美国遏制日本。但是美国对日本在中国扩大势力并不善罢甘休。
  8月6日,北京政府宣布中立。日本已决定借其他帝国主义国家无力东顾的时机,扩大对中国的侵略。8月7日夜,日本内阁通过了参战决定。8月8日,日本通知英国决定对德国宣战,日本军舰出现在青岛海面。8月15日,日本向德国发最后通牒:一、德国立即撤退在日本和中国海面上的军舰,不能撤退的立即解除武装。二、9月15日以前无偿地无条件地把胶州湾租借地交给日本,以备将来交给中国。限德国8月23日中午以前答复。
  德国不肯轻易地把嘴里的肥肉让给日本。德国政府已和中国政府私下交涉过,将胶州湾租借地“还给中国”,但中国以后要给予补偿。德国公使马尔赞接到日本通牒后说:“德国可以将青岛交还中国,但日本应将台湾交还中国。”马尔赞与中国政府外交部接洽,告可将胶州湾直接归还中国。
  但日本反对,袁世凯因而不敢接受。袁世凯政府曾建议德国将胶州湾先交给美国,以后再由美国交给中国,美国拒绝。袁世凯政府还对日本致德国通牒中提的将胶州湾“将来交给中国”是主持公道,诚表友谊,至为感谢。
  8月20日德国代办照会中国政府,要求中国政府禁止外国军队经过中国领土,同日德国胶州总督下令驱逐日本人出境。日本在8月23日规定时间未得到德国答复,宣布对德宣战。日本第二舰队封锁胶州湾,要求中国把黄河以南划为中立区,以便日军行军,要中方撤出胶济铁路沿线及潍县一带的驻军。
  袁世凯向他在辛亥革命时就熟识的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求计。朱告袁日本已经参加协约国,英国不能抵制盟国。如中国对德、奥宣战,中国和日本都是协约国。如果中日两国都是协约国,我们也不能看着盟国欺负盟国,事情就好办了。袁世凯表示中国可以考虑加入协约国,但无出兵欧洲之力。朱尔典说可以不出兵,中国在精神和物质上尽可能的进行支持就是尽了盟国的义务。袁世凯应允并提出条件:甲、协约国垫款整顿中国兵工厂,英法派专家指导中国军火工业;乙、各协约国没经中国同意不得签订与中国有关的条约;丙、各国在中国之租界不得包庇中国政治犯。这几点经朱尔典活动得到英、法、俄三国政府一致同意。但日本反对,只得作罢。袁世凯还是替英国在中国兵工厂制造了两万支步枪,通过香港殖民政府送给英国;代法国设立了惠民公司招募大批华工送到欧洲服务。袁政府尽力与日磋商缩小中立区域,缩小战区,并表示“苟可通融,无不竭力”。
  
  9月3日,英日两国称近两万日军和少数英军在龙口及莱州登陆。日军并不先打青岛,部分军队西进,先占领了胶济铁路及济南。英军9月23日又在青岛附近的崂山登陆。10月1日中国请美国同英国阻止日本扩大行动区域,美国仍拒绝。10月4日德国同意将胶济路全部让给中国,中国告诉日本,日本不予承认。
  青岛要塞陆上有两道防御工事。第一道距市中心6公里,有5个炮台,炮台周围是1.2米至1.8米深的宽沟,沟底布满铁丝网。炮台前有一条近7公里长、2—4米深、底部10米宽的壕沟。沟底布置了8—10排木桩的铁丝网。第二道防御工事是炮兵发射阵地。正面陆上有近100门火炮,120挺机枪,海上有8个炮台,23门150—280毫米射程13.5公里的火炮。守备官兵4755人。
  日本组建了包括39艘战舰的第二舰队。从国内调动3万军队,编成4个梯队,并配备40挺机枪和144门火炮,租用50艘运输船运输到中国。8月23日开始运兵。英国派一艘战列舰、一艘驱逐舰、1500人的部队参与,9月2日至10月5日在中国渤海湾青岛以北150公里的龙口、青岛以北40公里的崂山湾登陆。9月25日日英军到距青岛德租界20—25公里的地区,与德国警卫队相遇。28日日军包围了要塞。
  德国皇帝威廉二世电令德国青岛守军坚守,“战至最后一人”。德国守军有6000余人,战况紧急时威廉二世又下令“毋庸死守”。
  11月6日夜日军开始进攻,德军弹药全打光。11月7日日军攻下青岛,德军2300余人被俘,日军伤亡1700余人。11月7日晨5时德军要塞司令向守备部队下了投降令。10日,日军司令神尾与德国胶州总督华尔德举行了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移让礼”。
  
  1915年日本帝国主义向袁世凯政府提出“二十一条”
  
  1915年1月18日晚,日本驻华公使日置益向袁世凯面递具有独占中国性质的“二十一条”,其内容也未完全告诉其盟国英国,并嘱咐袁世凯严守秘密。并说日本政府祝“贵大总统高升一步”。袁世凯连夜召集外交部总长、次长和总统府秘书商议对策,对日本在其第五号中实质上独占中国的部分内容是反对的。从1915年2月2日至5月初,中日代表开了24次会议。日本还于3月14日向东北、天津、山东等地增兵3万人;3月18日部分日军还开进沈阳,对袁政府施压,中方节节让步。
  日本公使向袁世凯送交“二十一条”时虽已嘱严守秘密,事后也向美、英、法、俄等国通报了大部分内容,但隐瞒了第五号日本独占中国性质的部分。为增加对日本的遏制,外交部参事顾维钧还是向英、美驻华公使透了消息,其他国家也知道了。本性相同的帝国主义国家,对日本在中国扩大主权,都是支持和不理会的;但对日本的“独占”,这触及了他们的利益,他们不能不理会。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