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颈鹿不会跳舞故事:小学儿童社会创造性的发展与培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6 05:34:40

小学儿童社会创造性的发展与培养

课题批准号:EBA050189

课题级别:青年专项

学科分类:教育心理

课题负责人:谷传华,副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主要成员:周宗奎、刘华山、范翠英、赵冬梅、定险峰、李阳、胡靖宜

正文:

一、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本项目研究的主要内容可以分为三大部分:小学儿童社会创造性的结构和测量;小学儿童社会创造性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小学儿童社会创造性的培养。

第一部分包括,编制小学儿童社会创造性倾向问卷,进行相应的测量学分析,包括项目分析、信度分析和效度分析,进而形成适用的测量工具;考察小学儿童的社会创造性的内部结构和领域特殊性问题,检验社会创造性与一般的创造性思维、人格倾向的关系,考察社会创造性是否不同于一般的创造性或创造力,也就是是否具有领域的特殊性。

第二部分包括,查明小学儿童的社会创造性倾向的发展趋势和年龄特征;分析小学儿童的社会创造性与其家庭环境因素、学校环境因素以及个体因素之间的关系,具体地说,就是要查明其社会创造性倾向与儿童的父母养育方式、教师领导方式、人格特点之间的关系,分析这些因素对儿童社会创造性倾向的影响;同时,考察小学儿童的社会创造性倾向与社会技能、孤独感、同伴关系和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

第三部分是第一、二部分的延伸,重点考察社会创造性的培养问题,制定促进小学儿童社会创造性倾向发展的方案,并验证其科学性和有效性,旨在形成一套适用的社会创造性促进方案。

(二)研究方法

从总体上,本项目采用了横断研究设计,主要从小学三到六年级取样,但针对不同的内容采用了相对不同的研究方法。

1. 小学儿童社会创造性倾向问卷的编制和测量学分析

采取整群取样法,从武汉市具有代表性的普通小学抽取3-6年级的儿童共411人(分两次取样)。综合有关的理论,参考有关的实证研究结果,针对小学儿童的三类、九种典型生活情境(即师生交往、同学交往、亲子交往三类交往中的发动交往情境、维持交往情境和解决冲突情境)设计访谈提纲,对3-6年级小学儿童开展社会创造性的半结构访谈,在此基础上,编制小学儿童社会创造性倾向问卷初稿。然后,对各年级儿童进行小范围预测,根据预测结果进行修订,这样形成的问卷共包括40个项目,每个项目后设“完全不符合”、“部分符合”、“完全符合”三个选项。由发展心理学专业研究生按照统一的指导语和施测程序,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施测。对低龄的3,4年级儿童采取逐一读题的方式施测。数据在一周内收集完毕,剔除无效数据进行分析。采用SPSS8.0和AMOS4.0进行数据的输入、管理和统计分析,采用独立组t检验和相关分析考察项目的区分度,以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确定和验证问卷的因子结构;同时,以Cronbach a系数和g系数、分半信度系数和重测信度系数为指标考察问卷的信度状况,从结构效度、效标效度等方面,分析问卷的效度状况。

2. 小学儿童社会创造性倾向的发展特点

    采取整群取样法,从武汉市具有代表性的普通小学随机抽取3~6年级的学生共189名。主要采用半结构的故事情境访谈,考察各年级儿童的社会创造性。在参考有关研究的基础上,编制社会创造性访谈提纲。访谈内容包括同伴交往、师生交往和亲子交往三种典型的故事情境,代表了学龄初期儿童基本的社会交往类型,其中每种情境又包括发起社会交往、维持社会交往与解决冲突三种情况。整个访谈设有12个问题,其中包括9个假设的故事情境与3个真实的故事情境,每个情境都要求儿童回答面对该情境会怎么办(或怎么做的),并提出尽可能多的和与众不同的问题解决方法。

由经过统一培训的发展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对各年级小学儿童进行个别访谈,在对每位儿童的访谈过程中,问题随机排列和呈现以避免顺序效应,然后将访谈录音资料转写为文字,再让五位心理学研究生作为评价者,从独创性、适当性、有效性、流畅性、变通性、好奇性、挑战性、冒险性八个指数,根据统一的评分标准,对每位儿童在每个问题上的回答进行独立评分,最后求得平均值。其中流畅性用儿童所提出的问题解决办法的数量表示,变通性用儿童提出的问题解决办法的类别表示,其余各维度均按高、中、低进行三级评分。五位评价者在各维度上评分的一致性系数(Cronbachα系数)在0.77-0.98之间,其中流畅性与变通性的评定一致性系数分别是0.98和0.95。

3. 小学儿童社会创造性的内部一致性和领域特征

   以整群取样法,从武汉市具有代表性的普通小学抽取3~6年级的学生(同上述样本)为研究对象,综合采用了访谈法和测量法,考察社会创造性倾向与一般的创造性思维、人格倾向。社会创造性访谈同上述访谈。采用郑日昌、肖蓓玲编订的创造性思维测验考察儿童的一般创造性思维水平,本测验包括词语联想、故事标题、设计、添画、画影子5部分,主要测量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3个方面。该测验具有良好的信效度。采用林幸台、王木荣修订的威廉斯创造力测验(发散性情意测量部分)测量儿童的一般创造性人格倾向。创造性思维和人格倾向由经过统一培训的发展研究生进行集体施测。

4. 小学儿童社会创造性倾向的影响因素(与父母养育方式、教师领导方式和人格特点的关系)

综合采用了问卷或测验法。采用整群取样法,从武汉市有代表性的普通小学选取3-6年级小学儿童共411名。采用上述小学生社会创造性倾向问卷考察儿童的社会创造性倾向,采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评价父亲的养育方式与母亲的养育方式,采用结构式访谈考察教师的领导方式,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 (EPQ,幼年版)考察小学儿童的个性或人格倾向。问卷施测和数据分析手段与前面相同。

5. 小学儿童社会创造性倾向与社会技能、孤独感、同伴关系和学业成绩的关系

主要采用问卷法。取样和研究程序同上述研究。采用儿童孤独量表评定儿童的孤独感与社交不满程度,采用小学生社会创造性倾向问卷考察小学儿童的社会创造性倾向,采用小学生社会技能教师评定量表评价儿童的社会技能,采用同伴提名法考察儿童的同伴关系,包括同伴接纳水平、社交地位和社会影响等,以儿童语文、数学两门学科的期末考试成绩作为学业成绩的指标。取样和研究步骤同上述研究。

6. 小学儿童社会创造性倾向的培养实验

主要采用教育实验法和问卷法开展研究。运用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设计,分别在3-6年级设立实验组和控制组,采用包括社会创造性教学、家庭教养方式和教师领导方式的干预在内的综合实验方案。采取分层整群取样法,以班级为单位,分别从武汉市具有代表性的普通小学的3—6年级,各随机选取2个班,然后把各年级的两个班级随机分配到实验组和控制组中,为避免相互干扰,在分组时,把实验组与控制组分在两所不同的学校,两所学校均为普通小学,办学条件和教学环境基本相似。前后测都采用自编的小学儿童社会创造性倾向问卷测查小学儿童社会创造性水平,采用儿童社交焦虑量表(SASC)测量儿童的社交困难,采用同伴提名问卷考察儿童的社交地位。

在设立实验组和控制组时,为了避免无关变量的干扰,控制了性别、年龄以及教师和教学条件等方面的差异,力求在两组中条件均等。同时,运用小学生社会创造性倾向问卷施测,两组的社会创造性倾向和同伴提名得分等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实验干预或培养方案主要包括社会创造性课程教学、改善教师领导方式、改善家长家庭养育方式三大内容,三部分干预工作同时开展,即在每周开展课程教学的同时,让班主任反思和改善自己的班级领导方式,以形成科学的、民主的领导方式,让家长反思和改善自己的家庭教养方式,以形成充满情感温暖和理解的民主的家庭环境。在征得教师和家长的同意和支持之后, 每周向他们发放“给班主任的建议书”或“给家长的建议书”,要求他们每周按照上面的具体要求去做,然后把每周实施的情况反馈给研究者。控制组照常进行,不进行任何干预或培养。

在实验开始之前,运用上述问卷或量表分别对两组进行前测,然后对实验组进行为期九个周的社会创造性教学,整个课程共包括九个单元或部分,涉及三类、九种典型的社会活动情境(即师生交往、同学交往、亲子交往三类交往中的发动交往、维持交往和解决冲突情境),每周在班会时间进行一次。课程主要采取班级和小组讨论、课后反思作业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在实施过程中,首先把每个班级分成6~9个小组,每个小组4~7人,由教师提出讨论问题,由小组成员针对讨论主题进行讨论和总结,并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然后由主持人(经过培训的发展心理学专业研究生)与大家一起分析,评出主意最多小组、主意最新颖独特小组、主意最适当和有效小组、最灵活小组、最具冒险性小组、最具挑战性小组、最具主动性小组,尽量保证每个小组至少能获得其中一个称号;随后,主持人总结反馈和概化,总结班会主题,肯定讨论的成绩,强调向现实生活的推广和运用;最后,针对儿童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布置课后自我反思作业。控制组照常进行,不进行任何干预。九周后运用上述工具进行后测。由于较好地控制了其中的无关变量,通过分别比较实验组和控制组前后测的差异,可以确定是否存在“实验效应”或干预是否有效。

二、结论与对策

(一)研究结论

本项目得到以下主要的研究结论。

1. 小学生社会创造性倾向问卷的各个项目均具有良好的区分度,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效度,达到心理测量学基本要求。

2. 小学儿童社会创造性总体上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4年级前后可能是发展的转折期;

3. 小学儿童社会创造性与一般的创造性思维和人格倾向既存在领域一致性,又具有领域特殊性,其中适当性和有效性是其特殊的成份;

4. 小学儿童社会创造性倾向与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以及偏爱呈显著正相关,与惩罚、严厉呈显著负相关;

5. 教师的民主可正向预测其社会创造性倾向,教师的放任可负向预测儿童,民主温暖型的领导方式更有利于小学儿童社会创造性倾向的发展;

6. 社会创造性倾向与神经质呈显著负相关,而与外向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外向水平可正向预测、精神质可负向预测儿童的社会创造性倾向;

7. 小学儿童孤独感总体及各个维度与社会创造性倾向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小学儿童交往能力、威信均可以显著地预测孤独感及其各个维度;

8. 小学儿童的社会创造性倾向与学业成绩、积极提名、社会喜好、社会影响,呈显著正相关,在社会喜好与学业成绩之间均具有显著的中介效应;

9. 采用社会创造性教学、家庭教养方式和教师领导方式的干预在内的综合实验方案,为期9周的社会创造性培养方案显著地提高了小学儿童社会创造性倾向和受欢迎的程度。

(二)对策

针对不同的研究结论,可以提出以下教育对策。

1.可以采用小学儿童社会创造性倾向问卷作为评价工具,在与国内有关研究工具互补使用的基础上,系统地评价儿童的社会创造性。

2. 在小学阶段,教育者应注意把小学中年级,尤其是四年级前后(8-9岁),作为创造性发展的转折期。这一时期也是小学儿童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关键期。因此,让儿童在掌握社会习俗或群体规则的同时,保持心理和行为的独立性,鼓励他们在各种情境中进行积极的社会活动,自主地、创造性地解决各种人际关系和社会生活问题,可以有效地促进他们社会创造性的发展。

3. 在小学阶段,父母为孩子创设充满情感温暖和理解的家庭环境,鼓励孩子积极地参与社会交往和创造性地解决社会问题,进行自由的、开放的社会探索,显得尤为重要。另外,如果父母双方采取一致的养育方式,给予孩子较多的情感理解和温暖,就可以在更大程度上促进孩子社会创造性能力与个性倾向的发展。同时,教师民主的领导方式更加有利于小学儿童社会创造性的发展和培养。另一方面,要培养和提高儿童的社会创造性,需要降低儿童的精神质倾向,提高儿童的外向性。在特殊教育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培养积极的人格或个性倾向,提高儿童的社会创造性,促进那些具有突出社会创造性的儿童的成长。

4. 社会创造性与社会技能有所重叠又相互独立的关系启示我们,在社会性教育尤其是创造性教育过程中,我们不应把社会创造性与社会技能混为一谈。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提高儿童的社会技能,增强其社会创造性;另一方面,又要注意把二者区分开来,创造性教育与社会技能的教育、教学在目标、要求和方法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区别。

儿童的社会创造性倾向可以帮助他们创造性地解决各种人际冲突和社会生活问题,在人际交往(包括师生交往、亲子交往、同伴交往等)中选取适当、有效的社交策略,因而扩大了他们的社交范围,提高了他们的社会地位,增强了其社会适应感,最终避免了孤独感及各种有关的消极情绪。因此,可以通过培养和提高小学儿童的社会创造性倾向,改善他们的社会交往尤其是同伴交往,降低或消除他们的孤独感。另外,可通过社会创造性、学业成绩和同伴关系三者之间的相互影响,改善小学儿童的同伴关系,提高其社会创造性和学业成绩。

5. 社会创造性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从个体、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等多个方面进行系统地干预,可以更好地促进社会创造性的发展。采用综合考虑了上述多种因素的社会创造性培养方案,可以提高小学三到六年级儿童的社会创造性,改善其同伴关系。

三、成果与影响

(一)研究成果

    针对上述三个方面,本项目已经写出十篇研究报告,其中六篇已经在北大核心期刊上发表,其余已经被刊物接受,待发表。具体如下:

1. 小学儿童社会创造性倾向培养的实验研究,教育研究与实验,2007,5:65-69

2. 小学儿童社会创造性倾向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 心理发展与教育,2008, 24 (2): 34-38

3. 小学儿童的社会创造性倾向与人格倾向的关系.中国特殊教育,2008,3:91-96

4. 小学儿童社会创造性与社会技能的关系及其教育启示. 教育研究与实验,2008,3:56-59

5. 小学儿童孤独感与社会创造性倾向的关系. 中国健康心理学,2008, 16(4): 480-483

6. 小学生社会创造性倾向问卷的编制和测量学分析. 中国临床心理学,2008,16(4):340-343

7. 小学儿童社会创造性的内部一致性及其领域特征,心理科学

8. 小学儿童社会创造性倾向的发展特点,心理与行为研究

9. 小学儿童社会创造性倾向与其同伴关系、学业成绩的关系,心理发展与教育

10. 小学儿童社会创造性倾向与教师领导方式的关系,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二)影响

已经发表的研究报告自发表以来被引用十多次,其中《小学儿童社会创造性倾向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被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全文转载(2008.4)。通过实验研究制定的社会创造性培养方案对于学校和家长的教育起到切实的影响。

四、改进与完善

本研究有待于进一步改进与完善之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取样范围需要进一步扩大:由于一、二年级儿童尚处于对学校环境的适应阶段,其社会交往经验、言语理解能力有限,创造性的表现常常不明显,因而本研究取样的范围主要限于小学中高年级(3~6年级),而且没有涉及农村样本。在将来的研究中,希望进一步扩大研究样本,深入探讨社会创造性的早期发生和发展规律及其城乡差异问题。

(二)对影响因素的探讨需要进一步拓展:影响小学儿童社会创造性发展的因素有多种,除了本项目所涉及的多种因素之外,还包括更多的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这有待于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三)实验干预时间的延长以及干预方案向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渗透:在社会创造性的培养方面,实验干预的时间较短(九周),其实验效果是否持久仍有待于进一步探讨,将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延长干预或培养的时间,以期收到更为明显而持久的效果。另一方面,实验干预方案如何与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也是未来研究的一个方向。

另外,在未来的研究中,还应当进一步加强对社会创造性深层运行机制的探索,努力揭示多种因素对社会创造性的具体影响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