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南大场2016规划:创造性人才的成长与培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0:50:32

创造性人才的成长与培养

             韩城市象山中学  曹粉霞

摘要  2010年陕西卷高考作文题,给教育者提出一种警示和引导,引发我们对人才成长问题的思考。题目所给材料,让我们获得启示:创造性人才成长需要“大水池”,创造性人才成长需要激发“自我成长”意识,创造性人才成长需要鼓励与期望。祖国呼唤创造性人才,愿我们共同为此努力!

关键词   “大水池” 自我成长  期望   创造性人才

正文

 一年一度的高考已经结束,高考题又一次引起关注。特别是历年高考语文的作文题,凝聚了众多专家的智慧,蕴含着对学子的引导和期待,甚至折射出整个社会的道德氛围、价值观倾向等等,因此常常成为大家瞩目的焦点。2010年陕西卷高考作文题,要求就下列材料写一篇作文:

有一种热带观赏鱼,在小鱼缸里不管养多长时间,也只能长到3寸来长。然而,将这种鱼放到大水池中,两个月就可以长到一尺长。

  狼是一种有极强好奇心的动物,它们对周围的环境总是充满兴趣,不断体验,从而躲避危险,发现食物,顽强地生存下来。

  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随机挑选出一些学生作为“最有前途者”,然后将名单交给班主任。由于老师对这些学生寄予了更大的期望,八个月后,他们的成绩明显提高。

这是个开放性颇强的题目。这三则材料具有内在的逻辑关系,蕴含了人和自然、人和环境及人在自身发展过程中自我认定、自我规划和发展等问题,可以选“成功与环境的关系”、“人要善于利用环境发展自我”等写作角度。但抛开这些来看,这道作文题似乎还可以发现另外的意义。教育改革的宗旨,是要能培养出创造性人才,而这些材料,是否要给教育者提出一种警示和引导,唤醒国人对人才成长的关注呢?我们不好断言这就是命题人的初衷,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凭教育敏感,对创造性人才成长的轨迹加以探寻。

这些材料,让我们获得三点启示:

首先,创造性人才成长需要“大水池”。

有人说,当今时代,早已不存在这个问题了,君不见,90后的学生,衣着时尚,自我意识膨胀,哪有个人空间不足的问题呢?家长为他们创造了优越的生活条件,有的车接车送,有的干脆陪读,这样有求必应,还会有成长条件不佳的问题吗?在学校,早就坚持“以学生为本”了,时时替学生着想,处处为他们铺路,以至有的学生感到厌倦迷茫,难道学校服务还不到位吗?

其实,这只是表面现象。衣着时尚,有时只是从流而已;而家庭、学校、社会的过分服务,本质上是对学生“体验成长”权利的剥夺。创造性人才的特质,本在于“创造”二字。只有积极体验与思考,善于领悟和钻研,广泛延展,方能最终在自己关注的领域有所发现,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造。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人有七种智力,即言语语言、逻辑数学、视觉空间、身体动觉、音乐节奏、自知自省及交流交往智力。现实的教育重视这些了吗?对于现今的中学生来说,家庭干涉过多,导致学生自知自省能力较差;而就学校教育条件说,让学生的多方面智力得到培养与发展,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还远远不够,内在多方面潜质的成长仍然缺少土壤。

让我们去掉“小鱼缸”,换上“大水池”吧!放远眼光,重视学生自身的肢体与精神活动,改变以题为本的训练讲授模式;立足于多种智力的培养,将研究性学习的实践精神贯穿于学习全过程;课堂上引入竞争机制,让学生在对成功与失败的品味中锻炼意志;在硬件上进行革新,比如教室设置多个黑板,完善电教设施;科普等各种兴趣小组活动落到实处……这样进行全方位的熏陶与培养,不仅能使学生增强环境适应性,获得更多的社会经验;而且让多种智力彼此促进,优化学习效果。

其次,创造性人才成长需要激发“自我成长”意识。

材料中的“狼”,好奇心很强,对环境总是充满兴趣,不断体验,最终躲避危险,发现食物,得以生存。在这里,“体验”成为一个关键词。有人说,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这种说法,今天看来是值得商榷的,倒不是说教师不需要知识渊博,而是说,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作为一个团队,他们掌握的信息量完全有可能超过老师,这样,教师不大可能仅仅做知识的传递者了。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运用自己的经验,去积极地建构对自己富有意义的理解,而不是去理解那些用已经组织好的形式传递给他们的知识。所以,教师的新角色,应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组织者和伙伴。引导学生自我成长,才是教育的真谛。电影《死亡诗社》中有个细节:一位名叫基丁的老师,在上课时不顾上级干涉,硬是鼓励学生撕掉了课本的前言,以激发学生对自我成长能力的认可。这种行为虽然过激,但其中倡导的独立体验自我成长的精神却是值得效仿的。

所以,我们的课堂要备有“食物”,更要暗藏“危险”。不论是即性应答,设置情境,或是跳摘式设疑,交互式讨论,都要力求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地位,让课堂成为学生“体验“的园地,成为学生磨练自我的舞台。教师做好“激发”工作:让他们像狼一样,对周围的一切产生兴趣;让他们像狼一样面临一切,并获得生存经验。

     最后,创造性人才成长需要鼓励与期望。

作文材料中谈到,这些随机挑选的学生,并不比别人更聪明,可是因为受到期许与鼓励,获得的进步就让人刮目相看了!“鼓励之于孩子的成长如同阳光之于植物”,这话很有道理。有一个与此类似的实验:心理学家把若干名同年级小学生随机分组,进行同难度加法练习,每天15分钟,共练习5天。第一组单独练习,不给评定,且与其他三组学生隔离。其他三组在一起,分为受表扬组、受批评组和旁观组共三组,每次练习之后,不管成绩如何,受表扬组始终受表扬和鼓励,受批评组总受到批评和指责,旁观组则不予评定,只让他们观察其他两组。结果发现,第一组平均成绩最差;后三组中,受表扬者成绩最好,其次是受批评组,最后是旁观组。这就是说,鼓励和表扬如同“随风潜入夜”的“好雨”一样,能使学生的心田结出累累硕果!

曾有名叫王清的学生,写作很好,但从不发言,我让他评析《黄侃先生二三事》一文,他又一次拒绝,说每次自己一开口,同学就笑个不停,干脆算了。我说:“你知道他们为什么笑吗?他们不如你有文采,比不上你,所以才用挑刺来获得平衡。你就对着我说,别看他们,我特爱听你的文学评论。”这位同学先是怀疑,后来很感动,发言时文思如泉,说“黄侃就是高山上的雪莲,就是寒冬里的梅花,有一股傲岸之气,有一腔英雄情怀”。学生们像往常一样,又嗤嗤地发笑了,但我用眼神告诉发言者,别理他们! 他继续说:“黄侃应与天地同在,必定青史留名;黄侃是性情中人,我喜欢他的“狂”,他的率性而为!没有了他,社会就会少许多真,少许多色彩。这样的学者是学子的楷模,民族的脊梁,祖国的骄傲!”

他以无比深情的语调,把自己对这位民国怪杰、语言文字学家的崇敬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学生们也报以热烈的掌声。我明白了,以前,就是他这种不顾一切的“书生”语调招来了笑声,可这又有什么不好呢?我当场发出“王清在咱班的文学地位举足轻重”的感慨,大家笑了,王清也笑了。这次发言成了王清走向口语表达成功的起跑线。

其实,优秀的育人者都懂得这一点。余秋雨先生,学识何其渊博,但他在第十四届青年歌手大奖赛上,就屡屡以宽容之心,给选手以鼓励和肯定。在选手将马可·波罗访华的元代说成明代时,他想着法子为其打圆场道:“马可·波罗最后一次离开中国的时候,离明代已经不远了。”我相信,聪明的选手一定能从中听出一种关爱,感受到一种期望,获得一种前行的力量。

 那么,如何让学生成为老师眼里的“最有前途者”呢?一直以来,我们总认为优于别人,才是“最好”,才应该得到奖赏。其实,用一把尺子衡量,佼佼者永远是少数,这显然有失公平。我们最好多准备几把尺子;或者把尺子竖起来,认可进步就是成功,这样人人都有有机会得到老师的鼓励和期许。这才是形成人才成长机制的关键。

祖国呼唤创造性人才,愿我们共同为此努力!

 

参考文献:

语文教学论.李景阳.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1月

语文学习与教学设计. 何更生 吴红耘.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12

 

 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