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途汽车站案例分析:人要有所敬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4 07:48:43
 

   

  

人要有所敬畏
    人生无所畏,实在很危险,只有两种人可以无畏,一种是第一等智慧的人,一种是最笨的人,可以不要畏。
    经典回放
    选自《论语·季氏第十六》
    【原文】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译文】孔子说:君子敬畏三件事:敬畏天命,敬畏大人物,敬畏圣人的言语。小人不懂得天命,因而不怕天命,轻视大人物,轻侮圣人的言论。
    大师释疑
    【注释】
    畏天命:南大师认为,等于有宗教信仰。但“天命”也有自然规律之意。
    畏大人:敬畏处于高位的人。南大师认为:“这个大人并不是一定指官做得大。对父母、长辈、有道德学问的人有所怕,才有成就。”
    圣人:指学问道德极崇高的人。
    狎:亲近而态度不庄重。
    学儒一得:增长智慧的捷径
    孔子所说的“畏”,不光是是害怕、恐惧的意思,主要是敬畏的意思。
    南大师认为,只有最聪明的人和最笨的人才可以无畏,这是很有道理的。最聪明的人无畏,是因为他知道危险会来自哪里,能小心地避开;最笨的人根本不知道有危险,自然不害怕。好比刚出生的小孩子,他惟一害怕没奶吃,其他的什么都不怕,屎尿拉到裤裆里都无所谓。稍有知识,怕的东西就多起来。
    尽管孔子提倡应该有所畏惧,绝大多数人却以“无所畏惧”为能事,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人们普遍认为自己已经足够聪明。事实上,只有孔子这种“知天命”的人才称得上足够聪明,一般人根本没到这境界,还是有所畏惧的好。
    为什么要“畏天命”呢?因为“祸福生于隐约之中”,都由“天命”掌管,经常以出乎意料的方式出现在我们面前,令人不得不畏。
    “天命”是什么?我们将它理解为自然规律,或理解为玉皇大帝、神仙佛祖,都无不可,反正是某种我们无法控制的东西,但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使它帮助自己趋利避害。干脆把玉皇大帝理解为自然规律,或把自然规律理解为玉皇大帝,在我看来,更省事一些。
    当然,有的人会认为,相信玉皇大帝是迷信,相信自然规律是科学。这当然有道理。而且我也相信所有迷信的东西最终都可以被科学所验证。关键在于我们不见得能活到真相大白那一天。几千年前就有人说见到过鬼,至今还不能对这一现象作出科学结论。牛顿是一个大科学家,最后却信奉上帝。因为他发现在无穷无尽的世界面前,我们有限的科学知识是那么软弱无力。总之科学还是要搞,对那些科学暂时还搞不清的事物,比如自然规律,也不妨假定为“天命”。就当玉皇大帝正在眼睁睁地看着我们的一举一动,尽量做好人,做好事,这总是不会有错吧?
    孔子“敬鬼神而远之”,可见他谈“畏天命”,也不是提倡迷信,他只是承认有某个自己无法了解的事物存在,而且在发挥人力所无法阻挡的作用,不得不有所敬畏。
    “天命”的威力,不是靠人的有限智慧能测知的。有时我们看起来必然成功的事,却因为某个意外的变故而失败了;有时我们看起来很绝望的事,却因为某个意外的机遇而成功了。这并不是自己事先设计的套路,但其中肯定存在某种逻辑关系。我们有很多更重要的事需要做,根本没有必要穷毕生之功去搞清这种逻辑关系,就假设它是“天命”在其中起作用,又有何不可呢?
    《三国演义》的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他运筹帷幄,战无不胜,呼风唤雨,无所不能,好像是一个半神半人的人物。可是他也拿“天命”没有办法。当诸葛孔明用计火烧司马懿父子,眼看司马大军就要覆灭,一场大雨忽然下来,救活了司马父子,所以他不得不仰天长叹:“谋事在人,成事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