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治市潞城新闻:萧县籍将军点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2:02:29

萧县籍将军点评

一、徐树铮上将
徐树铮一生都充满传奇。
他是萧县籍的将军中最少年得志的一个。
他毕业于世界著名的军校----日本士官学校。34岁就担任了一生中最重要的军职----陆军次长(由于段祺瑞对袁世凯不满,经常不到陆军部视事,陆军部的事务由徐代拆代办)。37岁匹马度关,引领奉军南下,以副司令之职指挥关内奉军。38岁就被授上将军衔。
他是萧县籍将军中最有文才的一个人,文武兼备,智勇双全。
1912年,段祺瑞领衔清军42名前方将领通电主张共和,电报出自32岁的徐树铮笔下。这封电报被史学界称为“清帝退位的催命符”。电报发出4天以后,清帝下诏宣布退位。
他的诗词可以和古今名家比美。昆曲也深得个中三昧。
他一生最光辉的业绩是1919年11月17日率兵收复外蒙。39岁的徐树铮兵不血刃,运用洋溢的天才和灵活的手腕,不战而屈人之兵,促使蒙古王公自请撤消自治,重归中华版图。
他生活的那个时代是个军阀混战的时代,他的平生抱负还没有很好的施展,就被冯玉祥的部下杀害于廊坊。年仅45岁。作为一个将军,他死在了挟嫌报复的恩怨场上,可谓死而不得其所。

二、张季英少将
张季英是一个差不多被家乡遗忘了的将军。
他和徐树铮一样毕业于日本士官学校,却有着完全不同的人生际遇。
徐树铮有幸遇到了段祺瑞,张季英远没有这么幸运。
本来张季英是被孙中山担任临时大总统的国民政府派到日本留学的,毕业后却阴差阳错地到了东北。
原来张季英同学的13人在日本求学的第二年,也就是1922年,正赶上陈炯明叛变,孙中山的政府无法供应这些留学生的学费,他们不得已要求签证回国。但是临时政府在日本竟然没有领事馆。于是他们到张作霖设在日本的领事馆去签证。张作霖也很爱惜人才,当然知道这些日本士官学校学生的价值,毫不犹豫地答应提供学费。等到这13人毕业的时候,张以供应过学费为由向南方政府交涉,将家在长江以北的4名学生要到了东北。张季英就是这4人之一。其余的9人到了广州,后来都成了黄埔军校的教官。如果不是因为这段变故,张季英也做了黄埔教官的话,命运会怎样呢?

三、李明扬中将
李明扬是所有萧县籍将军中,经历最复杂的一个。
他早年毕业于南京陆军小学。参加过孙中山的同盟会。
他开始行伍生涯后,在江西都督李烈钧的赣军,参加过二次革命和护国讨袁。
他在德国留学的时候,和朱德关系很密切。
北伐的时候,他是副师长兼团长,掩护过著名的*人王尔琢。
他和周恩来有着很深的私交。1927年上海工人运动,他误听说周恩来被捕,曾让人带去500大洋设法营救。
30年代初,他任江苏省政府保安处长时,得知丰县县长王公屿政绩突出,和另一位在省民政厅任科长的萧县人张中立共同推荐王公屿任萧县县长,结果王公屿成了萧县历史上最有作为的县长之一。
抗战爆发他驻守徐州,曾经给徐州八县的*领导的抗日游击队提供番号---湖西人民抗日义勇队。
抗战相持阶段他驻守泰州,曾经联合新四军共同抗日,放陈毅三进泰州,一时传为佳话。
解放后,他作为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深得*的好评。
李明扬身上体现了萧县人的很多优点:豪放、讲义气、爱结交人才、做事左右逢源。

四、王仲廉中将
如果有人问,八年抗战中,功劳最大的萧县人是谁?有一个答案大概不会有异议:那就是王仲廉!
王仲廉是国民党军队中最令人眼红的群体----黄埔一期毕业生中的一员。即便是在这群旁若无人地把最高统帅称为“校长”挂在口头上的“天子门生”中间,王仲廉也是出类拔萃的!29岁当师长、32岁升少将、34岁当军长、36岁升中将,39岁当集团军总司令!除了胡宗南等极其个别人以外,在黄埔一期的学生中,王仲廉的升迁速度始终是走在前列的!有个人可以做比较:淮海战役中担任前线全面指挥重任的杜聿明,也是黄埔一期的学员,而且在抗战中指挥了昆仑关大捷等著名战役,但是杜直到1945年才晋升中将,比王仲廉整整晚了6年!
如此快的升迁速度,与王仲廉的赫赫战功有关。1937年的长城抗战,王仲廉作为89师师长,镇守居庸关南口,掩护第一战区长官部撤退,他手下的“罗芳硅团”被誉为抗战初期全国的“四大名团”之一。1938年的台儿庄大战,王仲廉率领85军增援孙连仲部,曾组织敢死队与日寇进行肉搏战,对战役的胜利起到了关键作用。
抗战爆发后,军官晋升的门槛提高,主要看战功,王仲廉是第一批晋升中将的军官之一。
王仲廉一生最辉煌的时刻是在1945年4-8月的河南西峡口。面对日军5个师团、一个骑兵师、一个混合旅配合百辆战车的疯狂进攻,他作为31集团军总司令,指挥4个军、10万大军奋勇对敌展开反包围!直到日寇投降。
王仲廉的最后一个军职是四兵团司令。最后的滑铁卢是1947年7月鲁西南的羊山集,他的对手是号称“军神”的刘伯承。
羊山集战役结束后,王仲廉因为增援不力,被逮捕送上了军事法庭。作为一个将军,以不应有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戎马生涯。
王仲廉也能写诗,他的战地诗写得很豪迈,慷慨激昂。当然,他的诗不好和徐树铮比了。

五、李忠信少将
李忠信是跟着他的本家兄长李忠道出来闹革命的。
在萧县的早期的一些著名*员中间,李忠信并不是职务最高的。其他人如李忠道、纵翰民、戴晓东等人如果不是做地方工作而留在部队的话,可能比他成为将军的时间更早。
李忠信应该是跟着八路军苏鲁豫支队(支队长梁兴初、政委彭明治、副政委吴法宪)离开萧县的。这支部队后来成为东北野战军著名的主力部队---东野一纵即赫赫有名的38军。
李忠信搭上了末班车,1964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成为1620名开国将帅中唯一的萧县人。


六、方先觉中将
方先觉是个悲剧人物。
在目前能知道的萧县籍将军中,方先觉是蒙受耻辱最大的一个。
和王仲廉不同,王是因为保存实力、增援友军不力被撤职的。而方先觉坚持到了最后一刻,却令人大跌眼镜地选择了放下武器。
他完全可以成为一个不折不扣地令全世界敬仰的英雄----就凭他带领17000名缺弹少粮的残兵面对10多万装备精良的日军坚守了整整47天!(蒋介石给他的任务是坚守10天,必有援兵)。
据说后来方先觉脱离日本人的控制到重庆后,蒋介石问他的第一句话就是:“怎么没死?!”接着带领蒋经国一起设宴款待方先觉。
不管日本人是多么佩服方先觉的英勇善战,但是历史就是历史。

七、王克上将
不仅在萧县籍的将军中,他的军龄是最长的。就是在与他同时代的将军中,王克将军也算得上军龄最长的人之一。从13岁参军,到73岁退出现役,他的军旅生涯长达整整六十年!
王克将军最应该感谢张震将军的培养和赏识。
王克参军时,张震将军就是他的领导----新四军四师参谋长。(师长彭雪枫)
王克将军荣升上将之际,张震将军仍然是他的领导----中央军委副主席。
张震将军有一篇回忆录《决战淮海》,其中把当时是排长的王克扛着大旗攻打桥头堡的英勇行为描述得淋漓尽致。